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管控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进行各项经济业务中,会因为事中、事后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医院在财务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相应的管控策略可以了解风险的来源及其特征,预测、测量财务风险,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财务政策,规避财务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本文主要从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医院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医院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一)医院管理层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医院的管理层领导对医院的运行起着宏观指导作用,其意识和眼光决定着医院在未来期间的发展状况,领导对财务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会导致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系统得不到重视,这会加大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财务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许多医院的会计人员往往片面的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管理好医院的资金,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的产生。而医院的财务风险不仅体现在资金周转上,还会在药品和医用材料的购买、库存中有所体现的。
(二)缺乏财务管理整体策略
当前,医患矛盾纠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为解决此类问题医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财务管理整体策略,会导致财务资源分配不均匀,医院的管理效率和效果明显下降。医院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缺少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尚未建立一套健全、合理、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三)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医院往往只注重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但是不否认财务报表会出现虚假的财务信息,这会影响到医院的未来发展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财务会计人员会钻医院财务管理空子,来伪造、编造会计信息,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医院的财务监管工作没有落实,财务监督部门没有完全独立,难以开展监督工作。
(四)筹资方法不合理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施行,掀起了农民工进城的热浪,医院的门诊量和看病人员急剧上升,看病难现象突出。政府拨付的资金不足,医院内部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医院是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大多数医院会采用向银行贷款来满足自身资金使用短缺困境,这会致使一些医院在财务上承受太大的压力,过多的债务还会致使医院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筹资的风险较大。
(五)缺乏成本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医院的资金支出主要包括医用设施和药品两大类,所以对于它们的管理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医院在对库存药品进行盘算时往往忽略了存储成本、缺货成本和管理成本,只在意降低药品和医用耗费的进价来控制药品的重置成本,这往往会导致部分药品和医用耗材大量积压,而部分紧俏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会出现短缺的状况,医院资金使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从而导致了医院内部资金周转困难。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应提高管理层领导的财务风险意识
医院领导层的意识水平和决策水平对医院有着重要影响。医院的领导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本职还要提高重视医院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对医院的财务风险,领导要做好管控工作,在医院的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上积极设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及时检测出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做好应对措施,降低医院的经济利益流出。领导重视医院的财务风险,其部下也就会重视,环环相扣,整体的财务管理系统就会更加稳固。
(二)提升医院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的素质
医院的财务工作质量是由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所决定的,而医院的财务状况又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前景。所以身为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除了要做好自身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在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对于在职的财务会计人员,加强其专业素质学习,提高处理财务专业水平和面临财务风险应变能力。注重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这是对财务工作质量的保障。同时要定期开展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在工作中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了解国家对医院的财务处理规范、税务和统计需注意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预测是对未来需求的估计,正确合理的财务预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可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事先预知医院发生的经济事项的变化来制定相关财务上的对策,有效的降低了医院的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与此同时,利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医院的管理层领导可以及时知道存在的财务风险信号,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监理医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有效衡量医院财务风险预测的一种方法,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医院的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逾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事先、事中、事后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及时有效的制定相关防范措施,为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持续的完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医院开展一项经济活动前,要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监管系统内部,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对预算进行有效的分配,对相关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组织和协调,完成医院整体的预算目标,使得医院各项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完善。
(四)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信息化的建设为医院提供快捷、安全的成本核算系统。在医院的财务成本核算系统中,医院的管理费用率,资金成本使用效率和药品及医用耗材使用效率都能够被成本核算所采集,从而对这些效率进行评估,找出不足,及时改善。医院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产生医用成本,若采取成本核算,保证成本可控就能够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成本效益,让更多的资金都投入到医疗设备和服务中。加强成本核算管理能够准确的反映医院的成本,与医护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薪酬相结合,提高其降低成本的积极性,节省医院的营运成本,为医院提供良好的竞争优势。
(五)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医院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的程度,保证医院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资产、资金制度等。当医院财务状况面临风险时,其财务管理制度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财物安全,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医院在面临风险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风险;2.针对不能转移的风险,医院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其资金分配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医院的经济业务真实的反映于社会,对医院的业务起着监督和管理功能,确保医院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同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六)加强全面预算的控制
全面预算在医院中施行能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水平。预算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的财务状况,编制预算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医院要根据经营成果和往年季度在药品使用编制适合医院的预算报表,领导在审批过程中要持严谨的态度,做到步步把关。通过预算管理,医院可以增强收集经济业务信息、分析和反馈能力。医院能够有根据、有计划的编制预算,在预算实行的过程中能够对其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结语
加强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改善医院财务现状的有效措施。医院的管理者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规避或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为医院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有效预测医院的财务风险,可以对未发生的财务风险制定出相关防范措施从而规避或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从而推动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冯静 单位:南京天伦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素梅.论医院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5(31)
近几年来,我国的信息化产业发展不断地壮大和完善。这种快速的发展形势中,手机的运用也逐渐成为这种产业上的主要运用的手段和工具,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应用软件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移动服务内容。它的服务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服务范围宽涉及领域广,给人们的金融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这样的移动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移动网络时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形势之一[1]。
一、移动金融服务的相关概念
在现如今的社会,移动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应运而生。它主要指的是与移动网络相关的金融的一类总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移动交易市场行业的业务范围规模已经突破了13000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八百。移动金融可以利用二维码、云计算、陀螺仪等新型的技术内容高效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移动金融服务的安全类问题一直关乎着用户的需求问题,这对于我国的未来的金融机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现在的金融服务在利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完善,移动终端的运用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实施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而且它在一般的行业服务流程,运营管理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它的发展情况也会加重金融的风险程度。移动金融服务的风险技术问题一般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交易的停止、信息和重要内容的泄露、银行转账不畅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发生将会给客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地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致使客户对金融行业的信誉度大大降低,进而影响移动金融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和信誉的形成。
二、有关移动金融服务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技术上的故障
移动金融服务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金融服务内容相比,有着独特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它采用了创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就会诱发一定问题的产生。尤其是技术上的故障,将是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防范内容的不健全
我国的移动金融服务的防范内容还达不到国家相对应的标准水平,一些机构还不能有效地、充分地对技术风险进行具体性的认识,无法深刻认识其内涵,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制定完善的科学防范措施,这种防控的缺失就会造成风险的加剧。
(三)管理和决策上的错误判断
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人员一定要做到正确、科学、合理地对公司进行决策,错误的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一旦产生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局面。
(四)防范意识的淡薄
人员缺乏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如果员工在进行操作时没有按照指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就会造成指引性质的错误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就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2]。
三、移动金融服务的风险识别
(一)信息泄露的风险问题
金融机构在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获取时,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为客户的损失而进行一定的赔偿,并且承担一定的信誉风险。所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内容。有效地防范可以做到避免公司的财务损失,同时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维护。
(二)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现在的网络黑客攻击如此严重,就给交易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不仅仅阻碍的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发生还会增加一些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三)系统漏洞产生的风险问题和技术风险问题
服务系统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处理,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系统漏洞,而且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是可以有效地加以避免,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机构的交易的顺利进行。不符合规定的操作不可以随便进行,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计量的,企业切不可因小失大。
四、移动金融服务的管控策略
(一)综合使用防范措施,避免技术漏洞
在移动金融服务过程中,我们要保证信息的不外泄,采用上乘的技术,安全系数高的系统执行任务,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技术水平,避免因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损失。
(二)制定科学的应以方案,有效地建立反馈制度
制定科学的紧急应对方案,突发状况一定会发生,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将这种突发的事故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这样才能保护自身和客户的利益。还要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
(三)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技术上的研究和分析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我们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机制,不断加强技术上的优势能力,保证技术的硬性要求,完善用人机制,让员工积极地服务于移动金融项目。
(四)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完善防范内容
构建管理体系和完善防范内容是最重要的工作重点内容。只有做到从计划、建设、实施、维护、更新、创新等方面不断加以进步和发展才会给企业和行业带去重大性的突破进展。建立起一个技术水平强硬、管理水平高效,安全可靠的移动金融服务项目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3]。
五、结束语
【关键词】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管控策略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债券违约是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2018年以来,受金融去杠杆、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债券集中兑付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债券市场累计违约债券金额达1176.51亿元,这使得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集团企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体,其存在规模大、产业链长、多元化经营、金字塔结构等特征(纳鹏杰等,2017)。集团内部股权关系复杂,通过资产转让、关联担保、关联交易等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其信用风险表现出明显的“传染性”(李丽、周宗放,2015),产生了信用风险传染现象(周利国等,2019)。因此,本文基于传染病模型,结合我国肺炎疫情防控经验,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路径及管控策略。
一、文献综述
已有研究集中考察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路径及其效应。国外文献中,Davis&Lo(2001)率先研究信用风险传染,发现某一债务人违约将导致其他债务人违约的概率增加;Jarrow&Yu(2001)在企业违约强度模型中引入信用风险传染;Khanna&Yafeh(2005)指出集团内风险传染由管理控制产生;Brune&Liu(2011)认为违约事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信用风险感知,而且会增强信用风险的传染性;Hatchett&Kuehn(2009)发现信用风险传染效应与宏观环境负相关,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越不景气,信用传染效应越强;Jorion&Zhang(2009)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经济主体间信用风险传染;Li&Sui(2016)研究发现集团成员企业间互相担保是信用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Chakrabarty&Zhang(2012)利用交易数量、交易规模和流动性条件等微观市场结构变量,考察风险传染效应的负面后果;Thumer&Poledna(2013)发现某一债务人发生实际债务违约后,与之存在关联的债务人发生债务违约的概率也会提高。国内文献中,陈林和周宗放(2010)发现关联企业违约相关性与母公司持有股权比例正相关;肖珉等(2011)发现不恰当的关联交易会直接或间接提高集团内部信用风险;黄贤环和吴秋生(2017)认为集团内关联企业发生风险传染最主要原因是存在各种内部交易;钱茜等(2019)发现风险信息传播对信用风险传染有重要影响;徐凯等(2020)发现存在关联的风险信息对信用风险传染影响较大;李丽和周宗放(2015)研究表明信用风险传染强度与母公司债务优先偿还次序无关,而与子公司债务优先偿还次序有关;李光荣等(2020)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提出信用风险管控对策;纳鹏杰等(2017)发现当集团内某一上市公司风险增加时,次年集团成员上市公司风险会上升,关联交易、担保、债务是集团内风险传染的重要路径;张春强等(2019)研究表明信用风险经行业传染后在一级市场具有定价效应,劳动密集与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传染效应更强;宁博等(2020)则发现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真实盈余管理;周利国等(2019)指出信用风险在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存在传染效应,这种效应呈现出动态特征;张金林和李健(2020)发现异质性个体信用风险具有较强传染性,高密度、低中心型企业集团网络结构放大风险传染效应。与已有文献一样,本文聚焦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路径,探讨风险传染管控策略。然而,已有文献集中于管理科学领域,大多运用结构模型、数值仿真、演化博弈等方法。纳鹏杰等(2017)率先运用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风险传染效应,使研究范围拓展到会计领域。此后,关于信用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逐步增加,但仍然鲜有案例研究。因此,本文首要贡献在于丰富了研究方法。其次,已有文献虽然认识到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但鲜有研究将信用风险传染和疾病传染联系起来。进一步的,我国成功的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具有启示价值,仍未得到足够关注。因此,本文的贡献还在于运用传染病模型并结合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拓展信用风险传染的研究视角。
二、理论分析
(一)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传染病模型的基本原理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并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突破其免疫机能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具体包括病原体产生、传播、蔓延三个阶段。其中,传播途径又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非直接接触传播及垂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未经任何外界因素造成的传播;非直接接触传播指易感者并未与感染源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其它媒介侵入易感者,如飞沫传播;垂直接触传播指孕妇与胎儿之间传播。集团企业内部信用风险传染路径(见图1)与传染病模型高度吻合。致险因素类似病原体,其不断积累导致施险企业产生信用风险,通过直接接触、非直接接触、垂直接触传播,最终将信用风险蔓延至受险企业。“疫情”加剧施险企业信用风险,导致其传染性增强,扩大集团内部企业信用风险暴露范围。
(二)信用风险传染管控策略
我国的疫情防控经验有“三项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就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就是要实施联防联控,做好消毒通风、体温检测,倡导“戴口罩、勤洗手、少聚焦”;保护易感人群,就是要鼓励加强体育锻炼,针对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升级防控措施。集团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管控策略(见图2)与疫情防控机制逻辑相似,具体包括控制施险企业、切断传染路径、保护受险企业,结合信用风险传染特点,确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
三、案例背景
(一)海航集团简介
海航集团于1989年成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海航集团已从单一的航空运输企业发展为跨国集团企业。2017年6月,国家推动海外投资限制政策实施,海航集团海外投资陷入中断,其开始依靠变卖资产、债务重组等手段填补债务。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政府牵头的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集团,全面协助、全力推进集团整体风险处置。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破产公告,正式宣布进行破产重整。至此,历时1年的风险处置工作宣告结束,海航集团踏上拯救与重生的道路。海航集团自创立至今,通过大规模并购扩张并购,成为了一家以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为三大支柱的服务产业综合运营商,覆盖航空、物流、金融、旅游、置业、商业、机场管理和其他相关产业。“肺炎疫情”对海航集团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航空产业损失惨重。2020年上半年,海航集团旗下海航控股公司营业收入117.12亿元,同比下降66.57%,实现净利润-125.41亿元,同比下降2214.81%,预计全年净利润预亏580亿至650亿元,海南航空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同时,海航集团内部庞大的资本市场,如资产转让、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为信用风险的蔓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集团整体的信用风险处于上升趋势。
(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蔓延
巨额的短期债务是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产生的“导火索”。2017年,海航集团的短期债务高达1852亿元,长期债务高达3828亿元。仅2017年上半年,海航集团支付的利息就高达15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尽管大规模剥离其他板块业务,处置相关非主业资产,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危机仍未得到有效缓解。2019年7月,高达164亿元的“16海航02”债券构成实质性违约,这表明短期债务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是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主要来源。航空产业是海航集团重要的“造血”板块,然而海南航空背负巨额债务,资金链岌岌可危,“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其信用风险。2020年,海南航空若干借款、融资租赁款和资产证券化项目均未按照协议约定按时偿还,累计未偿本息共计约268.4亿元。各类借款逾期行为触发违约条款,银行、债权人等有权要求公司偿还的借款、融资租赁款、债券本息等共计971.89亿元。事实表明,信用风险在海航集团内部不断蔓延。2017-2018年,海航集团到了“千亿债务集中到期,流动性困难利剑高悬”的地步,董事长陈峰直言“偿债压力巨大”。为了衡量信用风险程度,本文借鉴陈庭强和何建敏(2014)的研究,选取平均利息保障倍数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海航集团平均利息保障倍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17年6月的2.95下降至2019年12月的1.22,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不断恶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加剧了海航集团信用风险的蔓延,使其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甚至降为负值,为-0.16。收入下滑、资金短缺、债务到期,种种因素使得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不断加剧,集团内稳健发展的公司也难免陷入困境,从而凸显出信用风险蔓延的严重性。
四、案例分析
(一)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1.直接接触传播资产转让。如表1所示,海航集团内部的资产转让主要涉及海航控股、供销大集、海航基础、渤海租赁四家上市公司。其中,海航控股、渤海租赁与其关联方之间资产转让交易较为频繁。海航控股主要向关联方转让飞机、发动机等资产,渤海租赁主要是向关联方转让租赁资产收益权。由于内部资产转让交易金额较大,关联方承担着较大的现金支付压力,可能诱发其流动性危机。由此可见,内部资产转让是信用风险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海航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主要是租赁业务,涉及海航控股、供销大集、凯撒旅业、海航科技、渤海租赁五家公司。其中,海航控股、渤海租赁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较为频繁,租赁业务交易金额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航控股2019年关联租赁交易较2016年增长79.91%;渤海租赁2019年关联租赁较2016年增长160%。渤海租赁的关联出租交易金额非常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缓解海航集团整体流动性压力。渤海租赁通过向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减轻其资金周转困难。然而,关联方往往在接受租赁服务后推迟付款,导致渤海租赁现金流陷入困境,资产萎缩,坏账风险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关联租赁交易是信用风险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联担保。如表3所示,海航集团的内部关联担保主要涉及海航控股、供销大集、海航基础、海航科技、渤海租赁五家公司,各公司为关联交易方提供的担保金额普遍低于其接受担保金额。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接受担保金额544.86亿元,是提供担保金额164.31亿元3倍多,可见差距之大。尽管接受担保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被担保单位的授信额度,帮助其获得更多外部借款,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但是一旦被担保公司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担保公司必须承担代偿义务,这会导致担保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从而诱发信用风险传染。海航控股作为集团内部核心公司,其接受担保的金额也较大。由于航空业务遭受“肺炎疫情”重创,海航控股的偿债能力不断下降,势必影响为其担保的关联方,导致信用风险传播。由此可见,关联担保也是信用风险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2.非直接接触传播相较直接接触传播较为明确的传染路径,非直接接触传播则存在较多不确定。由于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享有共同的声誉,因此负面声誉和恐慌情绪可能是信用风险非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当集团内某一公司陷入信用危机,一方面会直接影响集团内其他公司的声誉,另一方面也会使其利益相关者产生恐慌情绪。这种负面声誉和恐慌情绪积累传播,可能使集团内部公司信用风险不断上升。海航集团面临着声誉危机,特别是受肺炎疫情的冲击,变得更加严峻。2020年1月,海南航空缓发M5级别及以上干部所有工资,一线员工轮休期间不发放薪酬,并解雇了一批外籍飞行员;渤海租赁出售21架飞机,总价51亿元。紧接着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入驻海航集团,目的是彻底摸清海航债务状况,推进更有效的救助和重整方案。海航集团被“接管”“分拆”的传言充斥各类媒体。海航集团债务问题由来已久,2015年其资产负债率便接近80%,此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海航集团不断加剧的信用风险降低了其整体声誉,不利于内部成员公司市场交易;另一方面,负面声誉不断积累,导致银行降低信用评级、收紧信贷政策,使得部分公司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进而导致流动性危机。此外,随着各类负面舆论在电视、报纸、自媒体、社交网络等的不断扩散,使集团的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巨大恐慌,他们不仅失去信心而且试图撤离,这进一步加速了信用危机的蔓延。3.垂直接触传播垂直接触传播类似于“母婴传播”,其传染路径相对明确,即通过股权控制关系,信用风险由母公司传染给子公司,或者由子公司传染给母公司。其主要原因在于母子公司之间具有相似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两者联系紧密,一方遭遇信用风险,势必传染给另一方。在海航集团中,渤海租赁的控股股东为海航资本,海航集团又是100%控股海航资本。渤海租赁采取与海航集团相似的发展战略,不断实施大规模并购。2012年,渤海租赁收购香港航空租赁68.78%的股权,随后又并购全球第六大集装箱租赁公司SeacoSRL和第集装箱租赁公司Cronos。2016年开始,渤海租赁进入保险和证券领域,向多元金融控股平台方向发展。在持续融资、并购、再融资的模式下,渤海租赁债务不断增加,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2020年,受肺炎疫情的冲击,“19渤海租赁SCP002”债券本息兑付存在不确定。此外,渤海租赁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由-18.9%下降至-69.97%。由此可见,渤海租赁与海航集团类似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不仅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基础,也是集团内部信用风险扩散蔓延的重要途径。
(二)海航集团信用风险传染管控
1.控制施险企业第一,优化融资结构。海南航空本身债务比例较高,加上“肺炎疫情”冲击,利润缩减、资金短缺,信用风险急剧上升。针对施险企业海南航空,应该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探索不同资金来源组合,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最大程度降低债务融资风险。第二,创新运营模式,主要致力于拓展混合运营模式,采取高密度布局、低营销成本、低管理成本、低票价,减少座位空间、降低座位成本等方式,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费用,缓解运营压力。同时,通过对现有航空价格、服务流程优化改造,持续匹配旅客消费需求。第三,调整租赁安排。为避免租赁政策改变导致营业成本上升,应当探索新租赁方式,加强对租赁准则的解读,寻找降低公司风险的最优解决方案,如混合租赁、杠杆租赁等方式。此外,在不违背租赁准则的要求下,也可以签署期限短于一年的租赁方式,可以根据现有合同测算新旧租赁政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选择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租赁手段。2.切断传播途径第一,合理控制关联程度。集团最终控制方应当全面梳理内部关联关系,合理把控关联程度,采用合适组织架构,避免集团内部企业由于过度紧密关联交易,导致信用风险加速蔓延。此外,集团还应加强非上市企业融资能力,减少依靠内部关联交易输血来支撑资金运转。第二,加速回归核心产业。集团企业过高的多元化程度,为信用风险传染创造更多途径。应当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从过度多元化到适度“归核化”,聚焦主业,建立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盲目投资行为。此外,适当出售部分难以管理且与航空业不相关的资产回笼现金。第三,有效减轻外界恐慌。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恐慌情绪可能会使集团企业内部信用风险传播速度加快。要有效控制集团风险产生与蔓延,从根源上减少外部各种负面舆论,改善集团整体外部形象与声誉。3.保护受险企业第一,建立集团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第一步是审视内部环境,重点关注其风险阈值,即信用风险防御能力;第二步是识别信用风险,重点关注其可能的来源;第三步是衡量和评估致险因素的传染性,重点关注各类关联交易、负面声誉与恐慌情绪以及相似战略与经营模式造成的不利影响;第四步是制定应对措施,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采取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以及风险承受等缓解信用风险传染;第五步是监控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建立有效的风险传染监控体系,确保各项流程得到落实。第二,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海航集团应当发挥航空、旅游、物流等板块的协同效应。建议将航空机场基础设施整合并入航空板块,将传统旅游与IT及互联网等深入融合,将传统物流与电商等产业有机结合。要注重IT产业发展,将IT产业与航空、物流、旅游等板块有效对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形成航空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布局,除实业板块中非机建产业和资本板块外,其余均可与航空板块整合。通过发挥集团不同产业的协同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通信工程;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事业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方面都得到了极大进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项目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一定损失,因而,如何做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通信工程维修成本和损失成为通信行业极为关切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1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特性
通信工程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设备的运行支撑,而设备的良性运行同外部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当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对通信设备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最终会对整体通信质量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整体的建设周期较长,规模较大,且施工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通信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所遇风险具有客观性,难以避免,对此,在建设当中,管理人员面对客观风险必须要保持清醒认识,尽可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1]。通信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覆盖面广,这就决定了项目参与人员多,设计面广。因此开展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时,有些风险可以提前做好预估,并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进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预控措施,直接对风险进行规避。然而还有一部分风险则是具有不确定性,譬如气象条件的突变,风险控制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一旦发生风险因素,要求管理人员及时反应,快速处置,同时及时查明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便于能够为后续防范该类型风险因素提供借鉴和参考。长期性也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典型特点之一,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环境发生变化,人员出现流动和施工进度不断推进等,其中每个因素的调整都会将通信工程置于一定的风险当中,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然而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通信工程风险管理存在一定复杂性。因此,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全局上予以统筹管理,严格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活动,还需要及时处置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风险因素。同时还应该就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估,以便于在新型风险来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进而保障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策略
要想真正有效开展风险控制工作,首先需要科学识别各种风险因素,只有清楚了风险因素的类型特点之后,才可能真正做出科学的决策和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因此,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要具有风险预控意识,创建风险识别系统,并借此来识别和监督内外不良和干扰因素,再经过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来找出隐藏的、不确定的以及变化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规避风险。总之,在项目建设之前有必要对风险加以判断和识别,并进行动态识别[2]。完成了风险的识别之后,则需要进入到风险评估阶段。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科学判断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然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备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给风险评估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仅仅只能粗略估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借助自身的风险评估经验,还要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进而推断出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而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风险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相应的风险管控体制的支撑,因此通信工程企业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控机制,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以便于更好地指导风险管控工作。具体来说,风险管控机制中需要包括工程项目参建单位的评审,诸如资质审核、信誉度审核和信息档案审核等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可以通过构建参建单位的信息档案系统,便于后期对各个参建单位的资质审查进行查询。同时,风险管控体制的构建,还离不开相应的监理监督机制的建立。监督机构通过监督功能的行使,能够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预测以及跟踪,并从工程项目立项之初就开始介入到风险管理,直到工程项目的全部竣工交付,在此期间全程落实风险监督功能,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风险管控机制的各项功能得以良好发挥,进而有效规避企业风险。在完成风险识别和分析工作之后,要制定科学和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这对于通信工程风险管控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制定出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项目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是首要任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负责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其次,提升管理人员管控风险的能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最后,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应急预案,以防止突如其来的风险变化,减小风险损失[3]。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还需要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因此还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风险监控预警部门,以便于能够实时监督和监控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各种风险管控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实际概率进行估算,以便于监控该风险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还应该监控风险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于为后续风险措施提供依据。
3结语
由于风险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通信企业面临着风险因素的侵扰。因此通信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提升风险管控的水平,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损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韩嵩.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戎惠英,温鹏迅.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227-228.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供电企业 财务管理
风险预警
供电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市场、货币、汇率等要素的冲击和影响,极易使企业偏离既定的财务运营目标,并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面向“十三五”,国有企业要完成提质增效的使命,就需不断地克服各种财务风险压力,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和调节,精准加力补齐财务管理的短板、弱项,以期赢得最优化的财务运行环境。
1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表现
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财务结构不够合理、融资方式不够得力所致的偿债能力匮乏,同时降低投资方预期收益的经济现象。从宏观金融角度看,财务风险乃客观存在且无法彻底消除的现象,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只能依托内部控制战略激活抵御财务风险的新动能,以不断地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外部隐患,力图达至最大化的经营效益。
供电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可分为运营风险、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三大类别。运营风险是供电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由于供销环节的不确定性所致的资金停滞而萌发的风险。筹资风险是由于宏观经济主体的改变而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由此产生了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投资风险主要指企业投入到市场中的资金,往往受制于外部市场供需局势的变化,与预期收益构成显著差异的风险。进入“十三五”时期,国家开始了新一轮城乡配电网改造的征程,供电企业乘国家政策之东风,在汹涌澎湃的电力市场海洋中一路劈波斩浪,为企业赢得了大量的商机,巨额投资取得了相应的回报。然而,凡事都有“双面性”,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加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亦使企业的投资效益打了折扣。
2 供电企业财管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2.1 健全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着眼于防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高度,就应从发挥内部控制职能的角度出发,加快培育新机制,健全财管内部控制机制,使内部控制更具导向性、更有侧重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自我约束的财务管理闭环反馈系统,使日常的财务行为拥有强大的约束力,为财管提供机制上的支撑,为财务内部控制插上规范化、制度化的翅膀。内部控制机制最为看重的是自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试想若该机制无法有效推行,则必然会流于形式。内控机制的核心内容要与企业全部的财管活动目标相契合,使该机制全面贯穿于财管活动的始终,以科学引导财务管理水平。
2.2 对运营风险实施内部控制
在供电企业,运营风险亦称为“营业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运营的方方面面所暴露的无法控制的风险。当前,运营风险集中体现于电费核算的不精确、电费较低、电费不按时回收等若干层面。另外,供电企业对于为数不少的工业企业均有优惠倾向,致使自身利润偏低。基于此,企业要齐抓共管,严格电费管控制度,运用切实可靠的办法对电费开展预算,定期对其审核与研析。与此同时,要规范企业员工管理机制,对每家客户的电费实施精准核算,使电费回收逐步制度化,谋事在先,探索收取电费的多元化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清洁、低廉、环保的用电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推进利润最佳化,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满意的电力服务。
2.3 疏通筹资风险防控机制
供电企业要坚决闯过筹资风险这一关口,首要构建积极的融资决策体制。毋庸讳言,供电企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它能坐拥庞大的资产规模全仰仗于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资金投入的后果接踵而至,表现在企业回报率极为低下,自身发展常受制于竞争环境。所以,企业要千方百计聚焦融Y决策议题,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削减融资成本,严控其它各项成本,尤要提升投资回报率,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各项环节均严格把关,使之处在严密监控中。要关注资金供需市场行情,强化市场引领,健全筹资结构,对将要筹资的项目实施精准考察,进而除疏忽之弊、施精准之策、开便利之门,筑牢筹资风险“防火墙”。
2.4 风险预警一刻不能松懈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供电企业正进入爬陡坡、涉险滩的机遇期,财务管理风险已构成企业平稳运行的最大内部威胁。因此,在推行内部控制时要将风险预警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使风险的可控、可防维持在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明确财务风险分析、辨识、预防、把关的主体责任,企业员工要增强隐患意识,实时察觉运营中潜在或已有迹象的风险状况,对财务报表展开精确分析,在风险前要“拉响”警报,明定各项风险要素,做到事前预警、事中规避、事后总结,以实实在在的举措遏制财务风险的蔓延势头。
2.5 搭建精准信息交流化平台
为达到财务信息的精准对流,减少财务信息的失真率,在内部控制中要大力运用信息技术,依托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为企业与营业厅之间架设财务对话的桥梁,防范电费收回坏账以及信息真实性丧失等问题。
3 结束语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永远在路上,要本着规避风险、包容审慎的理念,推行全新的财务内部控制策略,使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片,增强企业的利润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熊小艳. 论供电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J]. 财会学习,2015,3(17):37-38.
【关键词】风险管理 设计风险 设计风险控制
在管理学中,风险管理通常采用的管理措施有:风险避免、风险预防、风险抑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的控制,可依照上述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结合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重点的风险来源,制定相应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一、 风险管理溯源
风险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萧伯纳(Solomon S.Huebner)博士率先提出,认为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因素进行考查、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其妥善处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等问题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概念可归纳为:是各种类型的经济单位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等方式获取风险信息,通过优化组合管理技术,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并妥善处置风险所致损失,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从而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是一种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科学。
二、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当设计运用于企业产品创新时,设计的作业流程就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高度结合,在此,设计已经不是广义上“大设计”的概念,而是实际服务于企业产品创新的一种方式方法,需要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和原则。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借鉴还是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都需要理解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际操作,这是借鉴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一)设计风险避免
即设法完全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这种风险管理技巧通常在企业面对特定的、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风险时使用,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特定风险的产生。从该种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范围来看,适用于设计的战略和目标风险,设计战略是整个设计实施的总体纲领,设计目标是设计实施的导向和计划过程的起点,要从根本上消除某种特定风险,务必在制定设计的战略和目标时就充分体现。
(二)设计风险预防
是通过消除和减少诱发风险产生的因素,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概率的目的,这种管理技巧通常用来应对发生频率高、强度小的风险。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运用图表法和列举法找出业务流程中诱发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而通过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业务技能、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消除或减少诱发风险的因素。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强调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因此适用于设计流程与系统风险。
(三)设计风险抑制
是指当风险发生时或发生之后,为了减小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风险抑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技巧,往往用于应对企业无法避免的、强度较大的风险类型。如企业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当风险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切实推进;再如将风险单位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单元,也能有效避免损失的扩大。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并不局限于产品创新设计的某个环节,而应该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在各环节节点上,形成阻碍设计风险传递和扩大的屏障。
(四)设计风险自留
是指企业单位自行承担风险损失,一般用于应对发生频率低、强度较小的风险,因风险产生的损失较小,不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正常经营活动,因此无须采用其他高成本的风险管理办法。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建立在设计流程各环节业务主体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抗风险能力越强,则风险自留的余地越大,各环节业务主体分解、消化设计风险的效果越好。风险自留可作为各环节业务主体能力建设的指标提出,要求其达到一定的风险自留能力,以提高设计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五)设计风险转移
是指企业单位或个人为了避免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风险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单位或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根据风险的类型和风险损失的大小,将不可回避的、损失额度大的风险尽可能转移,将不能转移、损失额度小的风险自留。在产品创新中,特别适用于事关各种质量指标等可以量化和明确化的风险问题。如企业可将产品设计、制造通过委托、代工等形式以转移设计质量、产品质量风险;获取产品知识产权,当产品遭受侵权等风险损害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法律手段来挽回损失、确保权益。
由此,可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出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控制策略的大体框架,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设计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图1)。设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还应包含提升设计系统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和办法。
结语
设计艺术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艺术在产品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因此,从提升产品设计质量、保障产品创新成功率,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问题将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企业运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策略应用与实施
新时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运行中的风险管理工作上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做好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从而有效的应对风险的产生,这项工作的实施与实现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策略与手段[1]。在企业运营中展开内部控制的工作必须积极的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在风险发生时企业内部具有高度的执行力与凝聚力。全面的将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策略相结合,并积极的在企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进行应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没有高度创新性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
从我国在新二十一世纪初期加入到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发展的经营市场已经开始走向世界,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积极走出国门的同时,国外很多企业也主动入驻到我国国内市场[2]。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风险,但是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环节展开中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在改革创新中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整个企业对发展过程中风险应对能力表现较差,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式,企业在运行中能够积极合理的对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能有效的进行创新与改善,使得企业不能及时的把握发展的形势与机遇,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企业相关制度体系的支持
只有有效合理的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环节展开中,虽然已经有相应的行业执行标准,但是对于企业的具体运营来说,整个企业制度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完善性。企业内部实施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还有待考察,企业的风险管理评估标准是否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还值得探讨与商榷[3]。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完善合理的风险评价标准,将会大程度的增加企业在于风险的几率,在风险出现时并不能积极有效的应对与处理,极大的导致企业增加了损失。因此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应用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团队管理与创新意识
在当前的全球化经济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我国企业不仅应当积极的对运营风险进行规避,还应当主动抓准发展机遇。在经济危机的爆发过程中展现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展开的较多问题,企业领导与高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给予高度的认识与理解。企业应当结合时展的特征进一步加强团队管理建设,全面的为企业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管理思路,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从而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操作水平,在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进行完善与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建构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程序,加强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全面完善企业运行的管理控制体系
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以风险评估为主要依据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积极的在企业内部控制程序中调整与完善企业内部的生产与财务等工作方式,有效的实现对企业发展风险的预防与规避。一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风险,应当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应对预防方案,按照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企业损失。
综上所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展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全球化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资本主义带来的挑战。本文围绕着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应用实施的有效策略两个重要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全面加强我国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应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进一步增强我国企业的健康运行与平稳发展,从而为我国企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孙运春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是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数字化性、高技术含量性使得财务网络化管理也存在一系列风险,本文将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0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网络化财务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应包括会计核算的网络化、财务控制的网络化、财务决策的网络化三部分。采用网络化财务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决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然而,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数字化性、高技术含量性使得财务网络化管理也存在一系列风险,本文将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1 网络化财务管理的风险
1.1 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数据安全是21世纪网络财务面临的最大问题。网络财务系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网络财务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财务的业务范围及财务的信息披露上,还体现在企业的决策数据上,商业机密一旦被竞争对手获取则无疑是致命的。网络财务系统的开放性与企业财务运作所要求的某些信息的保密性形成了较大的冲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单据、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使网络财务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计算机系统本身是脆弱的,黑客的恶意攻击、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1.2 会计资料的存档问题网络化的财务管理,电子符号取代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载体己由纸介质过渡到磁性介质和光电介质。这些介质的保存有较高的要求,易受到高温、磁性物质、剧烈震动的影响,其保存的数据资料易于丢失。另外,网络财务软件的实施是对现有单机版、局域网络版财务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全面升级,由于数据格式、数据接口不同,数据库被加密等原因,网络财务软件不一定兼容以前版本或其他财务软件,以前的会计信息可能无法被及时录入网络财务系统,对于隔代保存的会计档案更不可能兼容,因而原有会计档案在新的网络财务系统中无法查询。因此,网络财务环境下,会计数据资料面临不完整和易于失效的风险。
1.3 网络财务的审计取证问题传统的财务管理,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认定,是通过完整的纸介质会计凭证体系和严格的白纸黑字财会审批手续记录下来的,财务审计的取证摸得着看得见,一目了然。而在网络财务中,财务数据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窃取、篡改、转移、伪造、删除、隐匿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传统的审计控制制度及组织控制功能的效力弱化。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剧了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
1.4 网络财务的技术人才问题网络财务环境下,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精通财务知识及网络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财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产业知识及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等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大多数财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英文底子较薄、视野较窄、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网络财务应运而生。所谓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lntranet技术,运用网络财务软件,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替代互联网环境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各种功能,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实现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实行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2 实施网络财务应采取的策略
2.1 网络财务安全策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财务。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财务系统是发展网络财务的关键。为了抵御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干扰和威胁,应加强对网上输入、输出和传输信息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控制,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都应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方面的技术,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同时,在财务软件中应提供周到的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护,包括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数据操作的安全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数据运用、查询、分析时的安全性。可采用的技术有:①防火墙技术。②加密技术。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是公开密钥密码技术的另一类应用,在计算机通信中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2.2 会计档案管理策略①采用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为了使不同开发商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会计数据,便于财务软件的升级,同时,也便于网络传送的数据、报表在银行、财政部门相互兼容,必须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以保证会计档案数据存贮形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②采用多种形式的会计数据备份策略。为解决隔代数据兼容问题,既要输入光盘、磁盘等光电介质,又要按规定打印输出,便于日后查询和故障恢复需要。③选择适当的软件升级时间。财务软件的升级尽量选择年初作为升级的起始期,因为年初数据量较小,易检查,部分基础资料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是软件升级的最佳时机。
2.3 网络财务法律保障策略加强网络财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财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对涉及电子商务合同、单证、公证签名的认证以及争端解决规则等各个方面实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为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安全有利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