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课堂学习

德育课堂学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课堂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课堂学习

第1篇

论文摘要:德育课作为中职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德育课自身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再加上很多学生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上职校关健是要把专业课学好,文化课尤其是德育课学的好坏并不重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德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心得:把德育课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未来,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说中有一种水晶球,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未来。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好奇的,而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水晶球。如果教师能利用课堂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看到未来的水晶球,让学生明白德育课所学内容不是远离现实的,而是与自己实际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对课程产生先人为主的厌烦情绪,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第二,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德育课学习打擦边球。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群体情况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考试准备、复习不积极,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2.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针对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与现实尤其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郊区的玻璃厂里,几个实习工人面对每天流水线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厌烦,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太一般,太单调,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师傅知道了他们的心事,没说什么,而是在周末带几个徒弟到城里玩。

汽车在公路上疾驶,很快进人了市区。街道两旁不时闪出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有几幢楼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种很亮丽的蓝色、黄色或红色。车上的几个徒弟看着两边的风景,指指点点,非常开心,他们也注意到了那几幢会发光的楼房。这时他们的师傅指着那些楼房说:“你们看,这些楼房为什么会折射出蓝光吗?是因为楼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墙装饰的,而制造这些幕墙的玻璃就是你们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们兴奋地望着那几幢楼房,眼睛里有一种少见的光芒。

这时,汽车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儿个徒弟不明白师博来这儿做什么?看病吗?师傅把他们领到医院的婴儿室外,隔着玻璃看里面:一张又一张小床,躺着一个个可爱的或调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宝贝。这时,他们注意到屋里有一个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边也躺着一个婴儿。“那个玻璃箱叫保温箱,是专门为早产的婴儿准备的。早产的婴儿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边呢?因为那里边是恒温保湿的,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婴儿,让他平安度过危险期。你们知道吗,做这种恒温箱的玻璃也是我们厂生产的!”“哦!原来我们生产的玻璃有那么多用处啊!”

从此以后,几个徒弟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在把工作视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运用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创造机会,从不同角度,把学生所学德育课知识与他们的未来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未来是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对当下所学内容的重视,相信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恰当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美好的蓝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当然,同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希望。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人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那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人,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门课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z.联系实际,解除疑惑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学习知识重要性”内容时,曾使用“贫穷的农家子弟因为发奋读书,最终考取大学,并成功创业改变自己和家庭贫穷面貌”的例子。这时有一个学生当场反驳说:“我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用处,我家旁边就有一个人今年还不到30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外面办了工厂,今年春节回家还开了小汽车了!而许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却贫困的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同学:“请大家结合上述两个例子来进行讨论!各组组长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并形成本组结论。”这一下班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发言,有支持那位同学观点的,有支持教师的观点的,而且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讨论差不多了,我抓住时机再问: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说你讲的那位成功人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会吗?”

“哪有天生会的,跟师傅学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学习也就不会,是吧”

“是,,

“所以学习很重要是不是?”

接着我继续总结:“我们所讲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他肯钻研爱学习,如果他不爱学习不肯钻研显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书读的再多点,知识更扎实点,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榜样示范,点燃希望

第2篇

【关键词】角色扮演;中职教学;德育课堂教学

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非常无聊的课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课,课堂讲解不够生动,知识枯燥乏味,很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学习兴趣。从德育这门学科来讲,本身它就很难让学生产生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对于这种政治教育的课程特别的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新颖的角色扮演教学,将学生很好的融入其中,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角色扮演的基本了解

(1)概念:“角色扮演”的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从美国的社会学家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变过来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理论和内容进行一种虚拟的情境,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践的表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以巩固他们的学习知识。

(2)特点:①“角色扮演”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教师经过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加深学习的知识点,达到教育性的目的。②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为学生在实际的表演中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情境展示不同的表演,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的气息。③提高综合能力。在每次的角色扮演中,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新的知识点的探索,可以增强学生的开发探索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联想力,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角色扮演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优势

(1)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经过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经济竞争的重要一点就是能力创新,在实际的社会经验中,社会看的不只是你现在的学习能力,更是未来你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创新能力,是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基础。学生在遇到不同而问题使,一定要懂得变通,换方位思考,努力的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我们的一次德育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就业面试。老师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应聘三个不同的部门,让学生自由组织。老师作为单位的面试人员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便会发现很多的学生不懂得对如何的定位,不知道知己适合哪个部门,在面对应聘人员的问题是不知多措,答非所问。对于现实中的单位应聘来说,第一印象十分的重要,如果表现的慌张无措,在应聘的过程中,很难得到单位的青睐,可能你就错过了一次好的就业机会。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表现的非常的自信得体,很容易得到领导赏识的机会。在这次角色扮演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改进。

(2)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上,还经常会出现很多的贴近于生活的扮演,例如:清洁工、服务生、超市的理货员、收银员、以及各个商场的安保人员等等很多的角色,在扮演他们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辛苦,以及职业的平等,不应该用不一样的眼观看待不同的职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职业有着不一样的辛苦,每个人都在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树立学生的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被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一位学生扮演的环卫人员的角色时,教师让很多的学生教师中随手扔垃圾,导致他在不停的工作,持续一节课下来,累的满头大汗。课后进行总结时,他自己感慨道:“环卫工人真的很辛苦,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吹日晒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保护着我们生活的城市。另外,也要呼吁现在的人们,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环境要靠我们大家保护,我们少扔一点垃圾,环卫工人少受一点累,城市也可以少一点污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很多的重要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重要。

(3)角色扮演教育也可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上的活跃性,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学习的效率,“角色扮演”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很好的改善了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了课堂活跃度,大大的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的运用角色扮演的教育模式,我们还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3篇

关键词:共同体;情境;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42-03

一、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起源

共同体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塞吉欧维尼(Thomas J.Sergiovanni)提出“学校共同体”,布朗和坎皮恩(Brown&Campione)提出“思考着共同体”,李普曼(Lipman)提出“探究共同体”,斯卡达玛亚和柏雷特(Scardamalia &Bereiter)提出“知识建构共同体”。而本文是建基于滕尼斯的观点——“共同体”是指人们之间在自然情感的意志基础上亲密关联、守望相助并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典型代表形式是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

麦克米兰和查维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共同体意识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间给予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把共同体概念引入课堂,共同体的含义变得更加广泛。如博耶尔(E. L.Boyer) 看来:“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在共同的参与中,共同遵循和认可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逐渐沉淀下来,并有着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特定的文化氛围。

二、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内涵

课堂德育教授的道德知识具有其特殊性,既具有日常概念的真实性,又具有近似于科学概念的系统性。维果茨基思维言语一书中曾指出,学生学习的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在教学中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前者是自上而下,后者是自下而上。科学概念之强,恰是日常概念之弱,反之亦然。而道德知识的人文性、社会性特征正好具备两者特点。如此,要想构建课堂德育共同体,就必须扎根于来源于生活的德育情境,以德育情境为依托,进行建构。

本文,德育情境界定为教师选择或创设具有德育内涵和学生道德需要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教育场景具有生动、活泼、真实的特点。

1.从外在德育共同体中情境客体的形、情、意、理来看,具有真切、浓情、深刻、明理的特点。

真切,是指德育情境给学生带来的形象真实感。而当下的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具有学缘特点。课堂是以班级为单位,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仅使得学生之间的可以彼此自觉的观察出真实的异质性,也使课堂德育情境人文性设计有了感性基础。

浓情,是指德育情境蕴涵的与德育目标一致的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感染学生,便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促进生与生之间智力和逻辑认知水平共同提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在某种形式上是一种推理,较高的道德推理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逻辑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同时,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的社会认知发展条件具有其深刻、明理性。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深刻性比之一般的德育情境教学有较大发展。其在学生道德的发展并不直源于逻辑思维的发展中,逻辑思维与道德思维是双轴关系,需要以社会认知方面的中介因素来实现。道德的发展,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其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的道德争论,科尔伯格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

德育学习共同体追求学生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指在课堂上划分成组的每个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中,不硬性追求组内学生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不需要在课堂上由老师来点名某个同学代表全组发表观点。学生意志的多元性,生与生之间的异质性为角色承担提供了“移情”和“同情”的情感物质基础。

2.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内容。人类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之中,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每一情境都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下所发生的认知过程与人生体验。所以,对于德育内容来说,必须源于、变于情境,情境蕴含、折射着德育内容的体验,二者彼此包容,互为因果。

由此,通过学习主体掌握情境包含德育学习内容的角度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德育内容的情境性。植根于情境的德育内容不仅是学生心理内部的表征,更是学生与情境发生联系,并依其变化而变化的产物,这要求德育学习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生成,并用于德育的活动之中。

第二,德育内容的动态性。情境是每时每刻动态变化着的,既然德育知识是情境的组成部分,其属性就不仅仅是抽象、静态的东西,而更是一种基于社会、自然情境,生活化的事实体验。

第三,德育内容的互动性。德育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体与情境发生关联并在动态中建构,更是个体与情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强调个体与情境协调的一致,不断的变化自己的体验,改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第四,德育内容的工具性。任何知识如不应用于生活,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翅膀。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学得的德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和传承。

第五,德育内容的分散性。德育知识并不是系统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其富含了广阔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操作,并分散在人们生活周遭的点滴情境中,这也要求在选择德育内容方面,不用刻意死板,每个生命的不同阶段的情境都可以引以学生来思考。

第六,德育内容的共享性。中国古语即有独乐不如众乐之说,而分散在每个学生上的情境德育内涵都是个体的片段,只有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实现彼此共享,才能形成蕴含多种德育内涵的广阔德育情境学习场景。

3.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过程。课堂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有相对比较长的相处时限,具有明确的社会角色限制,是非自发形成的正式组织。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愿望、兴趣和认知水平,目标、追求大方向差异不大。这些特点就要求其学习过程是正向、积极、多元、包容的。这就要求在建构课堂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人格。每个学生都是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中的主动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主动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蕴含尊重他人观点意见的含义,即参与者是以“公平、公开、公正”的起点参加进来,事先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学习应有的张力和内化的自然趋势。②相比较成人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单薄,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选择情境经验时要仔细斟酌,选择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还要符合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情境经验。③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基于以上分析,德育情境共同体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团体“协商”、群体“对话”等进行互动,使彼此之间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交流和分享,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4.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相较于传统德育评价脱离真实情境,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侧重于学习者在实践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思维品质、和行动改进,对最终所谓的学习结果予以辅之。由此提出一种全面真实、客观有效的德育评价新机制的理论构想。

第一,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应把德育学习成果评价置于实际情境中,落实于学生个体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是德育情境共同体运转的核心,其学习意向是广泛的,学习内容是多样的,学习方式是多变的。在其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发展、成熟过程中,需要本身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评价的角度、指标、方法能够首先依据学生自我德育学习的个体特点,从而再有教师作为其发展的领路人。

第三,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在聚焦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对整个课堂所形成的生生之间关系、氛围以及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以此来评定德育教学的成效,从而提高德育情境共同体学习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三、德育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1.创设德育情境故事。德育情境故事是指教师以所教知识为主干,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的德育情境故事。创设德育情境故事是以教学为载体,以学生兴趣为支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目标渗透其中、将教学内容融合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2.提出德育情境问题。德育情境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提出德育问题情境,然后导入新课,以德育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并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讲德育知识。

3.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德育情境。角色扮演即角色模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德育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并借助相关德育情境进行讨论获得德育知识。教师在德育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为取向。而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天然的组织优势使得学生易于分小组扮演不同类型的德育情境。

四、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主体性,使其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对话、思考。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行为角色进行转换。这一点正如伯姆认为,在一般对话的开始阶段,人们可以找一个教师来促进对话的进行。但是,教师仅仅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展过程,并随时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解释或说明。但他应当把自己置身于对话之外。”而在这过程之后,教师的职责是保持学生始终站在有利社会和自我健康存在和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上。以教师为引导来把握学生的道德选择是道德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要求。

五、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的评价

德育情境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既要维护照顾到每个小团体的道德学习成果评价,也要顾及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在小组评价方面,主要涉及相关道德知识的收集状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果,道德学习作业完成情况等。这方面要求较为硬性的评分标准,方便教师给予学生在本门课上的学习成果的量化管理。而对小组每个成员则侧重通过生生之间的反馈评价、自我评价来作为教师记录每个学生道德发展的“档案袋”。具体方法包括量表、问卷调查、开放性题目、谈话、小组记录,等等。

综上所述,可得出道德学习共同体是中国德育课程设置的重要选择方式之一。然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而不局限于课堂地域限制的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挑战德育教学的种种限制,才能更加完善道德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左藤学.学校问题透视——形成学习共同体[J].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7).

[3]苏鸿.学校文化重建的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4]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杜威·王.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

作为课堂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导学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本着解放学生主体的理念,由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指导或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掌握课堂知识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总称,其由师之“导”和生之“学”两部分有机组成。其中,师之“导”是指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训练等的过程;生之“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解放自身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地运用各种方法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自己能力与素质的过程。

“导学案”强调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与促进,不是简单地“解放”教师和学生,而是“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要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和以教师所教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1]旨在引导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时间及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做到用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在倡导减负、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其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导”与“学”――如何有机、高效的结合

在这场源于学生,始于教师的高效课堂改革活动中,“导学案”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调动学生,提升学生,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到教师主体尤其是这个主体的课堂角色作用――“引导、组织、调控、颠簸,是激活悟性、诱发灵性,唤醒沉睡的心灵,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敢于表现,勇于探究。”[2]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这种作用,尤其是课堂引导作用。那么,该如何做到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高效结合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环节来做来做:

1. 导学环节。即教师在一节课开讲之前,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堂课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导学纲要、板书等形式显示学习的任务或要达到的目标,明确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检测方法等要求,以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其次,这种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3]

2. 导读环节。这是一个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展开自主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进行自学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巡视学生,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并及时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以自学指导。在这里,教师要重点指导学法,因为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4]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学会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

3. 导思环节。即在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或任务与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拨诱导,设置疑问,以开动学生脑力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学会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即获得智慧。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因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自我的闪光。[5]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

4. 导练环节。这是一个帮助巩固练习、整理提高的过程,它分为课题演练与课下训练两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遵循目标性原则、少儿精原则、启发性原则等精选习题,以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并采用互评与测评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和系统已有知识,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其中内部变化是基础,是根本,外部表现是形式,是承载体。我们要通过学生的“表现力”来推动他的“摄取力”,使其内部变化与外部表现之间呈现出一种“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协调,表里贯通”的关系,[6]实现内外一致的变化与发展。

总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7]而课堂教学所关心的已不只是学生自主地学习,而是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8]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其中的成功与快乐,让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思,终生受益。同时,这也是在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的理念。[9]

三、“导”与“学”――要做好有机结合的基础工作

1. 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尤其是其中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涵盖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的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是贯彻教育思想和落实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进教学目标,更是学科教师教学时的方向旗与总的参考。只有认真钻研大纲,熟悉大纲,找准和充分把握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够创造性地把握和使用教材,才能在学期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才能实现“把学生从高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造就成为一个思想先进、志向远大、德才兼备、气度高华、活力充盈、昂扬向上的时代青年。”[10]

2. 教师要充分理解、明白教材意图。作为教师讲授内容与知识的材料,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细化知识点,为课堂教学教学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明晰课堂教学内容与要达到的目标,才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导学,从而使课堂充满知识、智慧与灵魂的碰撞,否则,课堂就可能会因为对教材准备不足而显得知识缺乏或浅薄而黯然无色。正如“没有知识内容,教育就等于无米之炊,学生无法获得精神营养”。[11]

3. 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其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与欠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要做到此,就必须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与课堂教学安排,从而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也才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应有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有教无类”。

4. 教师还需要深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明白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并以此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导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熟悉、明白、易懂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同时,学生学到的知识跟其社会生活是如此贴近,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作用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渴盼,从而有助于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学不仅是在“教知”,也是在“教人”。[12]只有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才在个体的生活中是生生不息的“活”的知识,是“生活的知识”,即“生活的智慧”,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动地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个性化意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13]这时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拓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

5. 教师要培养一颗爱心,学会用爱心浇灌“幼苗”。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应是充满了情感和温馨的。弗洛姆认为,“只有一种情感既能够满足人们与世界结合的需要,而且同时又能使人获得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情感就是爱。爱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外在的某人某物的结合。这是一种分享与交流的体验,它使人能充分展示其内在的能动性。对爱的体验使人们对幻想的需要不复存在,它无需夸大别人或抬高自己,因为主动地去爱与分享能使人超越个体化的存在。”[14]所以,教师要想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实现“桃李园”满芬芳的愿景,就需要在教学中充满爱心,学会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用灵魂触动灵魂,从而其也才能成为可能鼓励和推动学生前进的教师。

总之,导学案作为新课改的产物,对实现高效课堂是“一剂良方”。寄希望于教育的诸位践行者能发挥好教师的“导”,把师之“导”与生之“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这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高效课堂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使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

注释:

[1]全.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2.

[2]杨.论语文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3][4][8]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8-69,85,41.

[5]周国平.尼采: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6]盛群力.论有效教学的十个要义――教学设计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7]UNESCO.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8.

[9]乔军豫.刍议高中语文课堂散步式教学[J].现代语文,2011(11).

[10]宋林平.“爱”是教育的灵魂――从春晖中学谈起[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4A).

[1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4.

[12][13]戴建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14]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34.

第5篇

一、对传统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受到严重限制。语文教学,可以说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解决一个教师的角色意识的问题。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从主要传授的角色中摆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教师的角色正以“主角”变成“配角”,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引导学生探究,启发他们运用知识,自主地学会学习。树立新“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致力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

二、新形势下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1 转变角色,相信学生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新课标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的需要、特长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

教师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学教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地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为教师又何苦唾沫飞溅、口苦哑嗓的一节课“填鸭”呢?

2 把时间交给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堂课一定要保证给每个学生课堂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3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省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主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自学。

(2)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自主学习。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校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4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三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2)小品短剧表演。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给他们刺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堂竞赛。学生都有一颗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第6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运用原则;教学意义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初中阶段运用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教学游戏恰恰吻合这一点,不是简单地为玩而玩,而是在玩中去学。它直接为教学服务,寓知识于游戏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课堂游戏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成功的英语课堂的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运用合适的英语游戏,虽然只占课堂短短的几分钟,但可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带来了良好的氛围及效果。可见,课堂游戏在缺乏语言环境国家的教学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游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同时也符合中学生好玩、乐于接受、趣味性强的特点。在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进行趣味英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游戏教学的运用原则

1.游戏教学的实用性原则

游戏的编排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游戏的设计要有梯度,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参与。游戏的设计要与教材的重点内容,有较好的吻合。

2.游戏教学的适度原则

游戏教学不能为了面面俱到,而游戏内容过多,这样往往会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操练。我们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要让游戏为教学所用,因此,度的把握是游戏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关键。另外,对后进生要有适度的物质或言语的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培养他们的自信。

3.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课堂游戏要最终为课堂教学所用。比如,适当的游戏导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教授八下Unit 2 what’s the matter?中,我利用一张青蛙的图片引入,One frog,one mouth,two eyes,four legs引入,让学生继续下面的,然后通过触摸身体各部位来复习身体各个器官已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在操练句型时老师穿白大褂,带听诊器扮演医生,学生扮演病人看病,既调整了课堂气氛,又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加以应用。实践证明:表演过程就是操练句型的过程。

三、游戏教学的意义

1.游戏有助于学生开口说英语

在学英语初期,学生往往不自信,怕说错,不敢说。而游戏教学改善了枯燥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不会感到有任何压力。

2.游戏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有时甚至老师巧妙的游戏设计,已将学生带入学习教学目标中。

3.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热情的赞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能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

教学游戏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的教授不能按部就班,不断地去创新。同时教学时要有活泼的语言,幽默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能增强课堂的乐趣。

第7篇

关键词 自主 互助 课题学习 实验探究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目的是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团结互助的学习习惯。结合化学课教学的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上,我们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进行了有机整合,实施了“课题整体学习”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课题整体学习”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一、课题整体学习教学模式的形成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形式是以小组学习为主,将本班学生按一定规律分成6―8人一组,小组内互助学习。我们把以往的课时学习改为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实验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小组互助合作的优势,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实验为流程,完成课题教学。

经过不断实验,我们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初步完善,采用的“课题整体学习”课堂模式简单归纳为四个环节:引导自学课堂;实验探究课堂;展示辩论课堂;小结反馈课堂。四种课堂相辅相成,引导自竽为基础和前提,实验探究为依据,展示辩论为深化,小结反馈为完善。

二、课题整体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引导自学课堂

一方面,教师引导

教师的引导不仅是在课堂上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卜‘课前的准备jr作。每个课题学习之前,教师都要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f==I的是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流程引导,引领他们在教师的指挥棒下一步步完成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学生自学

1.教师导人。教师按照本课题内容及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及需要达成的目标。

2.学生自读课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阅读本课题所学习的课本内容,标志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自主完成学案中的基础内容。学生按照学案流程,根据自读课本的所得,完成学案,进一步理清本课题的重点内容,带着所得及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4.小组交流讨论。“学生问学生”,“学生帮学生”是自主互助课堂的真谛。在小组长的引领下,组内成员通过讨论,分析相关资料,达成本课题的主要学习目标。

5.制定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得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很多同学会对阅读得来的结论产生疑问,对教师学案上提出的相关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答案,这时就需要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来解疑。

(二)实验探究课堂

实验课是学生的最爱,课堂效果好。课前,先审查各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科学的指导,为下节课的顺利实施做好各项准备。课堂上,首先是小组长针对最终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分工,接下来是具体实验阶段。

(三)展示辩论课堂

首先是展示环节。对于每个课题,我们都安排两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向大家展示该小组对这节课的认识,描述各实验的现象及他们所得的结论,并向大家解答导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本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记笔记,质疑。

其次是辩论环节。对于安排小组的展示,如果有补充,质疑要大胆提出,由此引出小组间至全班问大讨论。本环节老师要加强对整堂课的调控,让讨论始终围绕关键问题进行。

(四)小结反馈课堂

1.教师小结

教师首先向大家展示本课题的索引。引领大家回忆本课题的流程,提炼所学到的知识、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总结和反思。

其次,教师对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给出标准答案,并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没解决的问题作出分析指导。

2.检测反馈

这一步骤主要是查缺补漏,巩固该课题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落实矫正,并结合相关练习进行答题思路和技巧的指导训练。

第8篇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个人性格、能力、素质的培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各科目的课堂教学水平,尤其是小学科学。因此,游戏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首先,课堂游戏能够打破以往一板一眼的常规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得以丰富。其次,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课堂游戏能做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做到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显著提高,进而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才能稳步提升。最后,但最重要的是,将教育游戏应用到小学课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水平,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引导,趣味学习

天性使然,小学生大部分对游戏抱有一定的兴趣。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能做到合理的引入融入了一定课本知识的科学游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对于课堂游戏的应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基于兴趣,合理安排是基础;实践操作,小组模式是前提;全面参与,师生配合是关键。

1.基于兴趣,合理安排

教师在运用教育游戏,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力求将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将这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合理的融入教育游戏中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所安排的科学游戏,要能够成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游戏任务要明确,操作步骤也不能太过复杂,一定要从生活中的小发现、小知识人手,让小学生在相对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且加深他们的印象。

2.实践操作,小组模式

在利用教育游戏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践开展游戏,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开拓他们的视野,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远远比填鸭式的课堂教育有用得多。比如,讲植物分类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草坪或者学校的树林里进行观察,同时进行游戏比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要注意提醒他们爱护花草,不要随意采摘。

另外,划分小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游戏结束后,小组的成员之间讨论这节课给他们的启发,然后,轮流选择小组代表发言,并采用那个积分制,将他们自己的实验成果以奖品的形式分发给他们。

3.全面参与,师生配合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质量,就得做到全面参与,师生配合。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将知识转换成小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游戏方式,然后再教授给他们。学生也要适当预习,当教师针对某个实验现象提问时,预习过的同学能够准确回答出来,无形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寓教于乐,意义重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科学课程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进而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将教学游戏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小学课堂学习的热情。毕竟,传统的课堂缺少教师与小学生的互动,导致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而寓教于乐的新型模式,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高质量,丰富内容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中应用教育游戏,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就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都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