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课文故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古代的贤达之士用诗歌的形式,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情感流传下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品味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欣赏到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美。小学生对于古诗的含义、美感和韵律具有独特的认识,稍加引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诗词理解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在课堂上兼顾应试的理解内容和文学美感培养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比较深层的含义和意境的领会上有明显的不足。所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引导体验教学、充实教学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升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美育水平。
1 教师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的语文教师责任重大。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度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记忆力强,但是精神集中能力差。所以,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任务。
在传统的古诗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在背诵整首古诗的同时,还要背诵大段的情景描述和内含描述,学生在繁重的负担之下,根本无法体会到古诗的美感所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美学体验是一种扼杀。所以,如要将美育课程真正和古诗课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进行改变。将古诗课堂变成美育的古诗课堂,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决定人是教师。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美育的古诗课堂中,作为传道者,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所以,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能力,否则就无法成功将美学教育引入古诗课堂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有极强的汉语言文学功底,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引领的作用。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古诗是古人在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凝练与筛选,不但要求合辙押韵,更是需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教师必须首先领会到诗人所要表达出的意境和诗词内在的美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心灵上的融会贯通,进而做到理解诗人并且达到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形成自己独到的体验与理解。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教师再进行讲解与诵读的时候,才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向学生传达古诗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古诗美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体验教学的引导
如果说,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师的内功修炼,那么体验教学就是拳脚功夫的提升了。正如中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数矣,运用在乎人。”具体进行的课堂体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朗诵和吟唱。心理学中有一门分支学科,叫做心理暗示,即通过一些常识上不会对人造成影响的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想法进行引导。在古诗课堂中,朗诵和吟唱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和吟唱起到心理暗示作用,从而将学生引领到美学的新层次上。由于古诗都有各自的韵脚,平仄合辙、韵律明快,所以特别适合用来朗诵。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文中的意境,对古诗进行朗诵。通过改变朗诵过程中的语气和重读音节,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进入古诗的美感意境,得到美的体验。
第二,情感的引导。以教学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为例,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那个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出了他在人之将死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和无奈,以及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第三,想象的启发。学生对于审美的体验,是介于自身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互联,是一种心灵上的认同,而想象力更是体验诗歌中的美点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更好体会诗中存在的美。《早发白帝城》中提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猿啼、轻舟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山水景色画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大脑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美景,不仅欣赏到了白帝彩云,更能将白帝江陵的沿岸风光收入眼底,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诗词的韵律,也能透过诗词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教学资源的充实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充实古诗教学资源,主要做好网络资源利用。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网络上可利用的古诗词资源,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快捷”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美的教育。
俗语说:“功夫在诗外。”学生的美感培养,关键就是要读懂诗外之意,了解诗外之境。老师可以引导建立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即:文字、图片资源库)。包括古诗词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教学古诗词的意境图片、教学建议、教学课件、古诗词翻译、教学设计、相关拓展、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以及经典古诗词的配乐朗诵、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搜索有关诗词信息,选择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上课时,老师也展示自己搜集或制作的课件,和学生一起挖掘文字以外的内涵。学生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古诗背后那些传奇的故事,体味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审美水平也就在丰富意境的浸润中得到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也就在美学教育的熏陶中得到提升。
总之,古诗课堂引入美学教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一定能将美育教育引入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深入实行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磊.试论新课标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音乐;古诗词
自从中国近代推行白话文以来,无论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对于文言文的涉及都变得很少很少,时至此时,我们国家推崇白话文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许多现代学者有着很高的学识但是对中国古文化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国家在编著教程之时也会间插一些古诗词,或文言文,毕竟语言要从孩子抓起嘛!但也就是如上的种种原因,使孩子在学习古诗词时更是遇到了比成人还要困难的问题,乏味、无趣、难以理解等,都不时地围绕在学生周围,因此,老师就需要寻找出一种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快速学习,快速适应古诗词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巧妙地运用音乐就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方法。
一、音乐与古诗词相融,提高趣味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激发出他们的兴趣,那么再想教授一些东西就会变得很简单,古诗词相对于他们的年纪来讲确实是乏味无趣的,对于他们的年龄阶段,白话文的文章尚且令他们头疼脑热,更别提文言文的诗词了,不过,可以根据诗词格律性较强的特点,来加入音乐的元素,朗读不行就带他们唱出来。这样,一节乏味的语文诗词课就可以变得很有趣味性,不仅能够根据格律把古诗词记下来,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乐律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并且,唐诗宋词元曲有很大一部分在创作之初就是作为歌词而进行创作的,由于年代久远,所以旋律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而老师运用这种方法来教授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展现它的原本面目,这对学生深入地了解古文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带动积极性
不知何时,学习古文诗词所对应的词语往往就是死板,毫无生机,但如果运用音乐与古文诗词相结合,那么无疑就会给课堂增添一抹亮色,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无限地调动起来,学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下来,歌中有诗词,诗词中有歌,两者交相辉映,进而达到老师的教育目的,这样不仅课堂是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教学任务还会高效快速地完成。
三、便于理解,容易让学生复习
古诗词特殊的格律性赋予了它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但毕竟在教授语文课程中能够运用此法的课文还是占少数的,因此这一部分也就成了点睛之笔,整个书中,也许学生记忆最深刻的部分就是文言文古诗词的章节,因为它的教学是非常有特色的,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就想到这一章节的内容,于是就节省了复习时间,相应的复习效率也随之增加了。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
语文是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在哪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存在。新课标的实行,改变了以往对于语言文字的过于重视,而对人文素质方面加强了培养。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的流传下来,许多的古诗词中所描述的风景美轮美奂,所写的人物生动形象,所写的意境空灵淡远,语言生动有趣,韵律优美宜人,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古诗词作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能对他人进行很好的文学素质培养,还能对小学生起到启蒙作用。所以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创立新的方法。充分学习古诗词所能带给人们的意境和想法。对小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注意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一、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中不仅仅包括先进的文化,而且还包括落后的文化。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都是比较先进的一部分。人文的现象在古代的时候就有通过古诗词的形式传递了下来,中国最早的人文精神是指精神文明。人文素养是个人综合素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代的人文墨客通常喜欢借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小学课本当中所体现的古诗词都是古代诗词中较为经典的部分,经过多年来一点点流传下来,并且对于其中原有的古诗词没有任何的更改。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炼,而且蕴含的意境非常丰富,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并且古诗词也有自己独特的写意手法,通过简短的四句八句,可以生动形象地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想表达的情感志趣等等完美的表现出来,这是现代文章当中所没有的特点。由于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而当代词义与古代的词义随着社会的变迁,在意义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的,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思,那也就必须得了解古诗词中文字的内在含义,只有真正做到对文字理解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整首古诗文也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无论在语言,写意,或者表达感情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探索,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古诗词的流传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教育
在新课标的领导下,我们需要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所带给人们的人文教育。古诗词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想要通过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得学会对古诗词的鉴赏,在鉴赏过程当中通过人文精神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来做到人文教育。
(一)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感受人文情怀
由于每个作者的文化背景,所处年代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是战乱,离别或是对人的思念等等,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切身的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在背景的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古诗词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感受人文情感
目前的教学形式还存在着教师占主体地位的情况,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而且要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师的分析要为辅,以学生思考为主。朗读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所谓“读诗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多的阅读对于加深理解古诗词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自主思考古诗词的同时自身情感受到了熏陶,对于古诗词所要描述的情感也会有了更多的见解,也使学生在人文情感上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三)鉴赏古诗词当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在古诗词的鉴赏当中,可以通过诗词当中精炼的诗句,丰富的情感,来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体会作者的写作世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想象体验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提升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人文精神也随之提高。诗词本就是作者对于内心情感的抒发,是内心某种情感的闪现,所以古诗词教学要通过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来进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进行积极的人文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洗涤,而且对于学生的素养进行培养。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精细总结,试验,从而开拓出一条新的对于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该明确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重要地位,逐渐探索授课方法,深入了解古诗词艺术,并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3:94-97
[2]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59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38-01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至今都让世人为之瞩目。对此,我们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我们更应该做好传承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工作。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哪些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历代文人墨客所写的优秀古典诗歌特别重视,因为这些古典诗歌,无一不是精品,无一不是能体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诗歌艺术佳作。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些古诗,学生才能发现诗歌中的美,得到心灵上的陶冶,并深深爱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有效教学呢?笔者对此问题的粗浅认识如下。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在教学时我们也就不能不结合具体的古诗作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应背诵70 篇诗文。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诗学气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诗学气质,以及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二、着重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古诗教学,诵读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著名教授高林生说:“诗歌要诵读,要做到吐字归音,以字定腔,速度要放慢一倍,关键的地方要讲平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从划平仄开始,动手动口,像舞蹈一样把古诗带进课堂,学生兴趣很浓。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着重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品味古诗
大凡诗歌,都讲意境。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领略古诗中的妙不可言的意境美,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并带动学生用手势动作去品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着重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学习古诗词,不仅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对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客观分析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保证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忽略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着重于对古诗词朗读、背诵方面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往往教师强调让学生朗读、背诵、抄写,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背下古诗词的内容,却无法深层次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更不能体会到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淡薄。
2.以机械记忆学习模式为主
教师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老师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而古诗词中生僻字词、难以理解的内容较多,如果教师不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采取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就会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
3.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很多教师仅讲解作者的背景、所处的年代、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往往教学中不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入挖掘,教学重点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仅讲解理论层面的内容,而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二、突破古诗词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1.采用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方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因此古诗词教学不能过于深奥,教学目标仅停留于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上,但是这一过程却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全面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选择趣味性的教学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情境中,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为了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可在课前准备关于“庐山瀑布”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被壮观的瀑布景观所吸引,此时教师再引出庐山瀑布所处的地理位置、瀑布的特征、李白作诗的背景等知识点,让学生对庐山瀑布充满兴趣和学习欲望,带着兴趣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与庐山瀑布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享,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大有益处。
2.加深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与理解
我国古诗词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字优美、言简意赅,通过简单字词的组合,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因此古诗词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字词表面,要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这样才能体现古诗词学习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中。首先,让学生朗诵古诗词,通过反复咀嚼字词意思,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美感;其次,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用词特色;再有,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意象,在了解古诗词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例如,在学习“咏柳”一课时,学生通过“万条垂下绿丝绦”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春风拂面、柳枝轻摇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学生通过朗读与背诵,也能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提高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小学生便于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中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古诗词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例如,在学习《清明》一课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介绍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情感等,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更利于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与记忆。
4.组织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
我国的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仅在课堂时间内学习古诗词,只能掌握皮毛,想要挖掘古诗词的精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组织有关古诗词学习的活动。例如,教师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朗读、背诵和理解;定期在班级或年级内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评定冠军并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鼓励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多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保障古诗词学习的效果。
总之,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自身着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古诗词情境的熏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感悟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同课异构;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同课异构”彰显了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在处理同一教材内容时的教学特性和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课”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同一课”,它还可以拓展为“同一课时”“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课时”“不同年段的同一知识系列”。而“同课异构”中的“构”指的是教学结构的建构。“一人同课异构”作为校内“同课异构”的其中一种形式,即便执教主体和教学内容相同,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状态的差异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而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执教的高二(8)班、高二(11)班分别为文科美术班、文科重点班,人数相当,男女比例分别为3∶2、4∶1,高二(8)班的语文平均成绩略低于高二(11)班的语文平均成绩(相差5~8分)。而且,高二(8)班的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类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质疑精神欠缺,但是书写能力较强;高二(11)班的学生属于主动接受知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思考,但解题时常常是“有思路,但无法顺畅地表达”。再者,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中,更是占到11分之多;涵盖的考查要点涉及了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难度系数较大。许多考生只能望“分”兴叹,深思苦想却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借助“一人同课异构”的方式,以《蜀相》为教学实例,对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些许探究,意在透过异同找出差距,摸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状态。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地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学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七律诗中的名作,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教师在执教高二(8)班时是这样引入的:《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他是谁呢?(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同学们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学生的思维火花顷刻就被点燃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一一展示出来,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在执教高二(11)班时,教师使用另外一种方式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如果让你用“一个____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语?为什么呢?学生甲是这样回答的:“一个才华横溢的杜甫。尽管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但他仍创作了许多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的诗歌,如《三吏》《三别》,被尊称为‘诗圣’。”学生乙是这样回答的:“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势艰危、生灵涂炭的现状,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所以由衷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慨叹。”……洋洋洒洒,在思维能力得到优化的同时,学生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吟诵字句,品出意蕴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借助区区几十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使阅读的人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个别具性格的诗人,从而深刻品评出一个个朝代的韵味。执教高二(8)班时,教师让学生在听完录音朗诵的基础上自读三遍。学生在缓慢、低沉的语气中,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问,即:组长将本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归纳出来,并派出代表向其他小组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作者为什么要去“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堂呢?2.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我们能否将原诗中的“自”“空”分别用“尽”“皆”代替?3.尾联中的“英雄”仅仅指的是诸葛亮吗?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都能够紧紧围绕“感情基调”进行阐述,“敬仰”和“惋惜”的意蕴也就呼之欲出。执教高二(11)班时,教师则先让学生自读多遍,之后要求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文字和图画表达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这样描述: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作者找到了蜀相的祠堂。只见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发出清脆的啼叫声。可是,春意盎然的美景为什么会使作者发出“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呢?因疑而问,因疑而思:原来,诸葛亮一生功绩显赫;可惜的是,“出师未捷”而病死于军中。除了惋惜和遗憾,字里行间还饱含着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共鸣,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因此,颔联中的“自”“空”以及尾联中的“死”“泪”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身试教,带着感情吟诵《蜀相》。这样一来,学生潜意识地对之前的自读进行了反思,更能准确把握该诗的意蕴了。
三、反思整合,习得其法
在“一人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看到自己在整个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及达成的目标。此时,教师既要看到教学过程的亮点,也要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即反思)。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用理性的态度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集中会诊的模式,找出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以及自身教学与他人教学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与教育理解能力,顺利完成行为反思向观念反思转移的飞跃。
讲授完《蜀相》,教师对“一人同课异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即便是同一教师和同一教材内容,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运作。对于高二(8)班,教师觉得必须在学生主动参与方面多下苦功,将“问题”与“兴趣”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潜能;对于高二(11)班,教师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务实”的意识,引导他们用心品味生活、用文字感悟生活,使他们“活在当下”。
确实如此,站在教学一线的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古诗词鉴赏”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领悟“古诗词鉴赏”的技法,“从书本中来,到考题中去”,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点可答”“有分可拿”乃至轻而易举获得高分。我们只有注重并且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顺利迈出“鉴赏”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玉新.高中语文教育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亚静.从“同课异构”谈课堂有效性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研究,2010(3).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断层 衔接 校本科程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世界。然而进入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逐渐感到不适应,力不从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知识之间存在着“断层”。
一、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必要性
(一)初中与高中课程目标的差异造成“断层”
在诗歌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初中与高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实各有侧重,而高中学段的学习难度却陡然上了一个台阶,这表明两个学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二)初中与高中课程评价的差异造成的“断层”
在诗歌方面:7~9年级阶段考察重点是背诵与默写,试卷题型是填写上下句,内容主要以经典名句为主。而高中阶段考察重点是鉴赏诗歌的能力,试卷题型是分析意象意境、品词炼句、体悟情感及表达技巧。
在文言文方面:7~9年级阶段阅读的评价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试题内容以课文注解的词句为主,而这种教学要求也就不能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
所以,初中生古诗文部分得高分是依赖于积累与识记,但他们升入高中后,面对文本中突然出现的众多的词法、句法、技巧等知识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把握,实践运用更加艰难,也就不能体会到获得新知的快乐。
二、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借助学校推进校本科程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并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引入新的知识,消除初高中知识之间的“盲区”。
三、校本科程研发的策略
(一)具体分析初高中古诗文课程的衔接点,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
将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关古诗文的例文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比照,确立衔接课程的知识点。初中教材选定的诗文篇幅较为短小,文义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高中教材选定的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诗文篇幅长,选文为历代的精品名篇,诗词歌赋文各体兼备,这之中亦有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词义和少数虚词的用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与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二)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古诗文教材
初中的文言文多以短篇寓言、魏晋南北朝笔记为主,所以衔接教材宜多选取以故事性和说理性见长的课文,适当地引入有难度的例文。而诗歌鉴赏的知识也不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性的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引入新知。
(三)教师更新观念,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下降,理科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而且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会在愿学、好学、乐学、活学中形成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四)研究衔接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阶段测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鉴赏诗文、朗诵表演、生生互评等方式考察评价学生的诗文水平。这样既达到了夯实新知识、肯定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能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校本科程研发的思路
(一)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对初高中古诗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造成初高中衔接困难的原因。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对策略进行实施。
(四)通过座谈、走访和检测等方法检验教学策略的效果。
(五)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再实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 阅读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75-01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长期以来,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量应该达到145万字,学生应背诵的优秀诗文应该在160篇,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1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过多的语文课本阅读量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阅读量是指课本中文章的数量,语文课本文章包括精读、选读和附加阅读的文章。在人教课标、人教统编、人教九义、北师大课标以及江苏课标这五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课标阅读量是最多的,人教统编教材的阅读量是最少的。一般情况下,阅读量越大,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越大,教材编排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来编排课本,适当增加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课程安排要体现出循序渐进,为小学生提供适应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学理念改革,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呈现增长趋势,课文数量的增加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最大限度完成阅读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选读课外文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展开层次性教学,确保小学生可以完成学习汉字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要求。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量的措施
注重选材。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是模仿性强,自制力较差,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语文教材可以设置故事悬念,优先选择故事化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奇特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可以增加故事、童话、儿歌和儿童诗的数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可以减少儿童文学作品,适当增加儿童小说。小学语文课本要富有趣味性、故事性和情节性,在学生入门语文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巧妙设置课本布局。小学生比较好动,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耐心的进行现身说教,展开学生探讨,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意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和语文描写进行重点分析,为学生刻画率真和质朴的船长形象,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文章的意境。小学语文课本布局要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热情,把被动的学习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兴趣。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也综合多种因素,对学生阅读量现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储备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小学课本的文章是有限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量,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适当的转换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方法。现在小学生常有的语文阅读方法有写心得体会法、速读法、选读法、精读法以及摘录批注法,在进行重点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集中精力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学习,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边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实现少阅读高质量和多阅读多了解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的重点学科,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关键是要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语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言艺术细胞得以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遣词造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60-62.
[2] 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