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3 16:4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设施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市发改委:
20__年市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秦发(20__)8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主要工作
(一)继续推进直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棉麻土产公司已按改制程序年内已完成了产权交易,成立了新的有限责任公司;亨泰食品饮料公司完成了改制前期基础性工作。如: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职工拖欠费用审核、职工安置费测算等,资产和土地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市废旧物资回收总公司于今年5月经市国资委批准进入改制程序,现正在测算费用及职工安置等基础性工作,职工安置已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二)积极做好盐业体制改革。市盐业公司改制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省供销本文来源:文秘站 社《关于全省盐业体制改革的意见》尽快建立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盐业集团体制要求和推动我市食盐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市社立足××*实际,创新改制思路,并与省盐业集团公司积极协商、充分酝酿,确定了增资扩股的改制方式,开创了一条盐业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新成立的市盐业专营有限公司,由省盐业集团公司和××*市供销社共同出资,省公司和××*市社分别占51%和49% 的股份,新公司已于4月正式挂牌成立,企业运转正常。
(三)加强了改制后企业监管、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
为使改制后企业健康发展,按市委、市政府秦发(20__)8号文件要求,市社又下发了秦供(20__)发17号《直属企业改制后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改制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行为,保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改制后的企业没有因为改制而出现职工上访行为,职工队伍比较稳定。
(四)具体措施。一是抓好组织落实。市社成立了改制工作领导小组,依据领导分工及时调整了改制领导小组成员,并下设了资产评审组、职工安置监察组、宣传法纪组和改制办公室。改制企业也都相应成立了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企业改制工作,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加强指导。市社下设的各个小组分工负责,督促、检查、落实有关政策。并在改制程序和政策上给予指导,以避免改制企业走弯路。三是重点要把好四项关口。即:把好不良资产核销关;费用拖欠审核关;职工安置费用测算关;综合材料上报审批关,严格按照程序要求推进。
二、明年工作安排
1、按照市社年初下发的秦供(20__)发17号《直属企业改制后监管办法》要求,发挥科室职能作用抓好改制后企业监管工作,确保企业、职工利益不受损害。
2、按照秦发(20__)8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亨泰、回收公司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改制程序要求积极推进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有人认为,非凡的建筑才可能成为一座城市文明和现代性的标志,这是曲解了文明,曲解了现代。现代人讲求生活质量,而且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中国,科学的、艺术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与城市形态、城市功能、艺术形态的关系值得深刻讨论。其中,公共设施的文化表达是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各有不同.对于初学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来说,景观的概念往往过于宽泛和模糊,明晰景观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思考其内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公共设施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同时,重视生态的、历史的、以及现代景观的客观存在,建立有机的设计观。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于2002年开设公共设施专业,迄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学院一贯秉承“实践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设计任务中积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成功的将实践成果和经验反馈到教学中。公共设施专业方向最初是由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一套将公共设施设计与景观设计、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晰公共设施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共性与区别
从办学历程来看,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公共设施设计从广义概念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有着产品设计单体所具备的形态特征、使用规律,也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工艺原则。像所有的产品一样,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用户群体有所不同。当代社会绝大部分的产品消费基本遵循“谁购买,谁使用”的原则,即使是赠予性质的产品,也可认为是使用者的消费支出被代为承担了。公共设施的消费者一般是政府或企业,使用群体是广大居民,其范围是从全社会到某些特定人群,使用人数庞大,不存在单独使用的情况。公共设施不仅仅是迎合个人或小群体的审美习惯和使用要求,还要满足更广泛人群。而社会中的使用者本身就具有族群、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等的区别。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适用环境有所不同。顾名思义,公共设施更多存在于公共空间内,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于周边一切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人文背景。同时,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一切法规和标准,具有专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要求。
对于普通的产品设计学生,他们的作业往往是单体设计,把效果图表现在一个白色背景中;而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应该在单体设计之外,融入整体概念和规划构想。例如,公共设施的效果图应有环境和光线的补充,在整体设计中考虑空间内的数量和体量,考虑时间上的可更换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既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而且能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城市特征、文化、功能性和装饰性等元素为一体的环境。
景观文化观对公共设施的影响
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和表达.公共设施不是孤立的单体存在,它与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周边环境,以及营造者与欣赏者的内心交流息息相关。作为景观构成的一部分,通过景观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些现象,和创造这种现象的动因。公共设施设计借助景观意识,利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不仅能强化设施的文化感,也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成为文化的手段。绝不能把公共设施设计仅仅当成一种工程活动,使其简单化、孤立化。
景观学课程促进公共设施教学
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材培养需求。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使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新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设计系统,理解人的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了解“人――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确定公共设施在使用中的作用。通过整体性的景观意识培养,使学生更自觉的在设计准备阶段明确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环境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人群角度的理解,包括贯彻人性化思想、需求和行为特征、人流分析、无障碍设计理念。
景观学思想对公共设施设计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同时具备美学上的愉悦和环境、经济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内心境界。
小结
关键词:地域因素;城市公园;共设施
一、解读公共设施
1、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着眼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公共设施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欧洲,“罗布.克里尔认为:城市公共设计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景观、广场、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范围内。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设备的总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共公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设施可以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设施对场地边缘的处理,避免居民在公园里发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厕、电话间、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空间环境中起到为人们遮风挡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除了使空间环境更加舒适、有趣外,还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地域性,同时,兼有装饰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当我们在描述一个城市时,人们时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点作为参照来介绍,是“丘陵城市”、“海滨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作为当今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适当的强调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阶段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连的老虎滩、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等,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胜古迹都与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艺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例如,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南北温差悬殊,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阳、防雨;北方保暖、防风。另外,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时,注重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即可以节约成本,又在侧面呼应了地域文化。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人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身生活的环境,力图为自己营造安乐、舒适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1、人文因素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世客观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条件;二是主观方面的,即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态度和活动途径。通俗的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途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总要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对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会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的加快,这些人群所需要的设施或者产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1.5县级城市,没有那么强的工作压力,那么快的工作节奏。这些人群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外,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问断的连续存在。因为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产生自历史,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和民间社火。同时,带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孙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以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8.
关键词:公共设施;场所精神;传统;设计方法
随着国内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现有公共设施设计的创作现象让人们感觉到缺少理论体系的指导,缺少相应的统一的整体设计观。不少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表现的随意。比如说设计风格上的混乱、视觉效果的麻木、文化意义的模糊等。
就我所研究的建筑装饰设计方面而言,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再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和凝聚一种内涵、精神。可以说公共设施设计的生命存在于它对特定设计对象的特定理解,而这里所说的特定对象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或环境,而是涉及到了“场所精神”。
一、 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
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是在1980年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简单的说,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这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中的情感,从而使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归属感。因此,场所不仅包括有形文化,如人们所构建的场地等,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即场所精神。
首先,自然氛围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我在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氛围,并不是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是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场所气氛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舒尔茨的研究中,他这样的划分了自然环境的总体气氛:浪漫的、统一的和古典的。浪漫的自然氛围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大量不同的微小尺度构成的。这种氛围不强调统一和普遍的秩序。如巴黎,那仿佛与生俱来的浪漫氛围,即使是路边的一桌一椅也能使人强烈的感受到。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统一的自然氛围:明确而简单的环境现象大大的简化了层次和复杂程度。如同沙漠的单纯和恒久。另一类是古典的自然氛围:古典的自然氛围界于上述两种环境之间,体现出的是和谐统一的人体尺度。
其次,人造氛围相较于自然氛围,与人类有着更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形式和意义的生活空间来实现的。因次它是特定自然氛围和我们具体生活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是一种“人造的天然”。可见自然氛围是人造氛围的原形。例如中国人对道家思想的承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应当表现为简单的格局、淡雅的色彩以及本真的形态等。
二、 公共设计与场所精神
公共设施设计产生于人所生存的空间之中。设施与人的互动已经成为了近年来人类进行公共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公共设施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例如,要建设一系列公共设施,就必须要在人的活动空间中进行,才能发挥公共设施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如今,理性主义的特征已经渗入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这就使我们处于失去我们自身特点的边缘,这正是场所精神逐渐从我们身边淡化的一个征兆。近年来,中国的公共设施建设加速发展,许多设施设计忽视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只会创造出一些孤独的形象,而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只是盲目追求着公共设施的形式而忽视了反映设计内在的场所精神。建筑设计中公共设施的设计,除了一些必要功能之外,做出的设计更多应该注重它的文化艺术性和场所精神,我们应该去倡导创建那些具有文化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设施,去关注场所精神。
三、关于“场所精神”再公共设计中的体现
首先是风格上的体现。可以说我们现有的公共设施设计完全可以在对“场所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找到完善和改进的思路。在风格的定位上,我所追求的场所气氛,主要体现为具有相对错落、变化、丰富的风格,表现设计本身的细腻、智慧、素雅,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通过设施设计与所追求的特征相共鸣的人造环境,使风格体现的更为明确有力。
其次,是内容上的体现。所谓内容性,这里倒并不一定指的是设施设计的外表组成部分。它意味的更是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的场所。而这自然的场所常常与人为场所的创造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座椅的位置可以影响一个设施的建设,一条河流的分岔和宽窄,也同样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命运。在这点上,“场所”又可能与中国人的风水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城市的许多公共设施,如照明灯杆、候车亭、邮政信箱、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标牌等,其本身就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承担着艺术点缀的作用。
再者,是色彩上的体现。在自然、人文、技术和材料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色系。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色系也被当地居民所喜好,并不再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最终,这些色彩成为体现当地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不止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就如列宁格勒以淡黄色为主色,配以白色为辅色,体现明快柔和的个性;法国巴黎偏爱黑色和淡茶色为基调;意大利城市色彩温暖热情;而德国城市灰色理性而深沉,这些都成为我们所追求的场所意象的一部分。(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6)
参考文献:
[1] [挪]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著《场所精神》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
[2] [丹]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3] 李先达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年
关键词:围挡设施 空间特殊性 高科技新材料 创新设计
一、问题目标提出与应用范围锁定
户挡设施在满足隔离划分的基本功能外,衍生出现代特性下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彰显了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对于传统的围挡设施,城市化赋予设施功能的界定似乎更加宽泛:工程围挡设施除了固有的隔离限定功能之外往往配以工程宣传或外体广告达到展示作用,增加围挡设施的经济效益与意识影响;路况围挡除了实现车道隔离与安全提示的同时也常见紧急状况突发时设施的保护现场与警示他人的分流作用。可见现代户外应用的围挡设施以不仅是单纯固有的分隔功能,伴随时代进步与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其附加功能将结合科技与能源实现多元更新与突破。
1.1 现有户挡设施系统功能
1.1.1 城市化建设的广泛基质
城市化建设主要体现就是不断扩大的建筑群及建筑相关,与此必备的辅助设施即各类施工护栏、工程围挡等。由此,户挡设施是伴随城市化的具体衍生而识别度趋高的公共设施门类:密切跟随城市化进程的规模扩大而广泛深入、根植于人群密集区域的空间与生活。
1.1.2 公共意识及行为的可视化与引导约束力
公共意识形态是感性且不易随心约束与任意触感的抽象化存在,是公共行为自觉意识的具体层面体现。作为公共空间内群众共享的基础类公共设施,公共户挡设施体现的是生产和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理念及道德素质等观念,是设施设计与存在的意义可视化检验与认可。其作用不仅停留在表面设施存在与依附的环境中单纯的摆放与使用满足,更应存在于受众者内心的发展变化、吸收、改造或排斥影响设施存的种种心理意识引导力及具体行为的自觉约束力。
1.2.3 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间设施载体
户挡设施的诸多作用是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研究产物所无法替代的,工业设计完整的领域及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公共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无可替代亦唯一有效的设施载体。此群众共享的资源载体针对具体空间相对应的具体功能是否发挥完善职责意义重大。
1.3 现有户挡设施多维度应用现存利弊
1.3.1 与用户及环境的和谐层面
尊重围挡设施功能性主旨的基础上,应结合具体户外公共围挡设施自身特性与用户及环境的地域特殊性进行设计创新,分析围挡设施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融、与用户需求的同步契合。(如图一)
1.3.2 材料应用及技术保障层面
人们生活于城市空间应该能时刻感受到设施设计与存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上至设施的比例尺度、空间划分、材料应用、颜色考究、技术应用、能量供给、循环受用,下至公共意识大众文化的传承和城市新形象的宣传都要体现出围挡设施的材料更新与技术创新。所叫材料是择应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满足人们的通行、活动、休息要求的实际功能,避免陈旧不易维护及易磨损材料;技术层面要拒绝均质化与独立化,要强调空间设施之间的多样性与联系互动,减少因技术单一造成的功能单调与限定,设施单体间的材料应用与技术保障即具有鲜活体验的丰富性,又不失贯通流畅的共享性。
1.3.3 安全性能及功能辅助层面
现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的安全性能不仅体现于保障市民的公共出行及公共空间内的行为安全,同时应用于提高空间内交通机具的损耗及意外的安全保障性能。实现人机双方通过户挡设施的隔离分流确保双方安全距离与人流车流的密度的有效监控,实现设施的应用的功能附加。
1.3.4 设施造价及后期维护层面
作为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享用的公共设备,其“公共”二字的提供方所指往往给户外公共设施加以―种强烈的随意受用与免责头衔,此种概念既是对户外公共设施的设置初衷造成严重偏颇与误解;对设施的存在现状也是极大的禁锢与挑战,同时,受众群体伴随着此种狭隘的认知观念,必定降低城市的公众道德素质与公共行为约束力,否定公共设施设立的意义所在,降低公用经费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比值,大大消耗城市所赋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化进程要得以推进,爱惜公共设施财物的文化就要得以传承,这不仅需要尊重任何公共便民行为的设施设立,不能单纯的认为公共即代表无约束与无责任而肆意用之弃之,一味的追求“设立”与“存在”的形式假象而失去了真正的便民意义所指。
二、围挡设施应用具体范围的空间特殊性
2.1.1 工程施工一一防风阻尘
目前城市化进程伴随的工程施工会产生粉尘,垃圾及废水诸多污染,而且产生的噪声污染与粉尘侵扰也严重损害工程地域与市容景观的协调性,令工程围挡设施肩负防风阻尘的首要功能。
2.1.2 路段抢修一一安全警示
在工程发生突然事故危及或路况运行安全时,户挡设施针对事发点的紧急隔离与修复工作并警示他人变显得尤为重要。抢修现场的路况或周围环境等作业区抢修设置地点要加以考虑。要根据设施实际情况设置安全警示灯光保证夜间功能发挥,提供对维修人员及过往人员的安全隔离与路况警示。
2.1.3 公路隔离――吸音降噪
针对高速或公路路面的车道隔离围挡设施所处环境具有强噪音与尾气排放的烟气粉尘现状,要求围挡设施对噪音的过滤与控制做出努力。保证路况周边生活区域的生活品质与路面交通的脏乱改善。
2.1.4 文物保护――循环拆装
城市化更新进程中难免存在传统建筑文物与全新建筑更新的矛盾存在,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物的存留,对城市化建设中公共古物的保护与隔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为建造及自然力的破坏,更加强调了尊重保护“历史记忆的符号”为功能主旨的文物隔离护栏设施的推广必要。
2.1.5 人员分流――无缝衔接
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围挡设施的设立不仅是安全性能的保障,在尊重心理隐私与素质认同感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机场安检的人员隔离,大型游乐场所的蛇形围挡分隔,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窗口的一米线隔离等,均以其灵活自由的无缝衔接性能为实现人员分流提供安全保障。
2.1.6 车位隔离一一区域限定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停车位“一位难求”,人员流动大、商业往来频繁区域内更是针对车位隔离的问题不断,究其原因一是政策监管的有效力度较弱,二是公共空间使用分割区域界定不够严明。能够实现绝对受控且区域边界明确强调的车位隔离围挡设施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三、城市化品质进程:围挡设施转化创新概念的提出
3.1 都市噪音污染转化为可用能源
路面施工及行车噪音污染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控制噪声污染不仅是环保部门的紧迫任务,而且是保障人性化都市生活健康有序、推进城市化品质进程的重要方面。具体落实于公共户挡设施的设计上来,不应简单的将噪音污染与可用能源的转化理解为技术的高科技化,其客观上是指采用可持续策略,实现或接近零污染且美观实用的户挡设施的设计、材料、技术建造的动态全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意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单纯强调外观、华而不实的传统静止设计模式。
3.2 动态扬尘污染转化为静态粉尘回收
如何实现动态的粉尘(PM2.5等)污染转化为静态甚至固态的可回收物质从而服务生活是外公共设施在保证城市化品质进程中的创新研究。由此粉尘不仅是一种单纯意义的污染物,通过与公共户挡设施的功能性结合,依据现有的技术可以对回收的粉尘加以控制与利用,实现户挡设施固化回收粉尘的积极作用。
3.3 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
近几年来,智能高速的概念日益成熟,带动了相关公共隔离及安全保障设施的技术进步与概念革新,高端智能化辅助驾驶技术被应用于隔离设施的核心设计部分。通过系统等功能对隔离设施设计的概念创新,变单纯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即“受控于人”转化为“智能机具与设施的理性监控”,实现在人、车、道路环境三要素中最佳的安全性人机保障。
3.4 地域人群流动性转化为共享城市归属感
体现在城乡的之间的人群流动迫切需求人员、设施、环境共同载体的城市自身的理性规足与感性认知;满足人群基本的生活需要进而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所处城市赋予的亲和力与归属感。城市内部公共设施标志着城市的文明度与包容性,不仅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功能及服务,更易于给受用公众带来城市缩影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对完善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多功能特性及构建归属感城市、营造“家”的氛围功不可没。
3.5 受众设施的公有意识转化为共有意识
如何使户挡设施的政府公有转化为众人共有的思维转变,从心理层面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由资源共享上升到理念共享,由社会资源转化你我共有的社会公共设施及同有的社会公共系统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认识,将是当下对公共设施最强有力的维护,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亦将展现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与城市文明,推动城市文明及设施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化、准确化。
四、转化创新结合围挡设施设计的协同性意义
4.1 确保生活品质与公德素质提升的同步性
户挡设施的创新设计,要意识到当代设计的重心已从强调“功能与造型”的物质阶段迈入强调“文化氛围”、“情感交流”的非物质阶段,这不仅是传达群众生活水平需要通过设施引导产生心理认可及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时代特征下城市化品质与公德素质协同提升的谨慎考虑。
4.2 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应用的同步一体化
材料是设施设计中的物质表象要素,科技是是科学、技术、工程前沿的技术族群,二者为影响、补充与促进。以高科技为设施内核、新材料为设施肌理的户挡设施设计理念备受关注:对环境、地域、时代、观念等因素的多元适应的材料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绿色可持续环保科技及材料以其极强的时代设计感渐入佳境;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的互通性能明确的技术材料理论亦渐受关注。公共围挡设施设计中具体材料的选择已不仅仅是实现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功能,而更注重的是技术材料在设施设计整个生命周期里与环境的相容性和协调性,所以材料的合理选用及技术的匹配不仅涉及围挡设施的的功能语义与形态表象,现有科技的革新与可实现性,且要考虑设施设立的经济成本和及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设施设计及应用的同步―体化。
4.3 完善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良好的围挡设施功能完善发挥为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共用颇多:明确的功能隔离分区实现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有力约束,清晰严明的划分市政公共与私人空间,抵制空间混乱与违章建筑的存在;确立行之有效且便捷广泛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终端;建立围挡设施对污染源的隔离与减少污染扩散;实施可持续的围挡设施概念,降低能源的过渡消耗与资金的重复浪费。
4.4 推进城市化建设与环保理念的和谐一体化
城市的进步促进环保理念的推进往往不能同步,究其原因为城市细节没有按照人的需求去设计规划与管理。应从^与公共环境的连接点―公共设施一出发去实现城市的人性化与宜居性,为实现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这一目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将环保理念延伸至设施细节及功能跨越,控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实现城市建设与环保理念的衔接性与―体化。
五、结论
【关键词】信息时代 公共设施 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水映了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因此全方位、准确的研究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大力提高其公共设施建设力度,进而分析制约公共设施建设的因素。
【关键词】
公共设施建设;因子分析;政府
0 引言
第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约0.9%,尽管我国城市化率提高很快,但是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5%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1]。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水映了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良好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提高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目前,我国公共设施水平无论从人均占有率还是从质量水平上看,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全方位、准确的研究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基本概念界定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公共设施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公共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所以公共设施一般是由政府提供。公共设施分为城市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设施,这两者涵盖范围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包括粪便)处理系统、城市道路、城市桥梁、港口、市政设施抢险维修、城市广场、城市路灯、路标路牌、城空防空设施、城市绿化、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公共设施,并在以上各种类别中选取几个较贴近居民生活的指标进行分析
1 甘肃省公共设施建设情况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偏低,所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处于低劣状态。下面我们重点考虑有关指标的代表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得性,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其他省份做一横向比较。
1.1指标选取
为了完成对甘肃省公共设施的横向比较,根据公共设施的内涵和特点,选取了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辆)、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册)、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高等学校(所)、每千人拥有公共电话数量(部)、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每万人公共厕所数量(间)、人均城市道路照明灯(盏)、城市排水道路长度(公里)、供水管道长度(公里)作为评价指标,共计12个。
1.2因子分析
1.2.1方法适用性评价。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映像相关矩阵,主对角元素绝大部分都比较接近于1,其他元素的绝对值较小,说明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spss求解得到抽样适度检验值为0.600,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常用度量标准,可以得出适用因子分析方法;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值较大,并且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1.2.2综合评价。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选入4个公共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401%、22.87%、12.645%和10.52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58%。据此,得到综合评分函数:
F=(F1×35.401%+F2×22.87%+F3×12.645%+F4×10.522%)/81.458%
从最终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江苏、广东和浙江等省份公共设施建设综合评分位居前列,而宁夏、青海和居最后三位,这与直观印象和现实基本一致,结果较为可信。在31个样本范围中,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排名第27位,排名靠后,说明甘肃省与全国大多数省份比较,还需加强建设力度和维护力度。另外,我们看到甘肃省的综合评分为-2.43761,四个主因子得分分别为-0.44142,-0.60183,-0.06552和-1.22129,都是负数,即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甘肃省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与此对应的是也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共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主体不明
前文已述,公共设施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提供这种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但是政府管辖往往伴随着效率低下、行政交叉等弊端。所以长期以来,相当大的一部分公共设施都是由政府垄断经营,亏损的多、维持正常发展的少,且基本上都采取财政补贴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2]。所以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对于那些不具有竞争性但是具有排他性的公共设施可以引入市场,在不损害和降低居民的公共设施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些对民生关系不是很大的公共设施建设交由市场运作。
但是政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有相当大的领导权力,并且对社会资源有绝对的调控能力;而市场拥有其竞争和运作优势,并且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往往高于政府。所以,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否需要引入市场以及引入市场的程度是多少,这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以解决。
2.2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实证分析不足
政府对公共设施的建设缺乏计划性,实证分析不够深入,效果不明显。例如,三峡水利发电站在建设初期的策划中保守计划提供全国50%以上的电量,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技术建成的三峡水利发电站只能提供不到0.3%的电量。计划和成果严重悖行,说明政府在制定建设计划时缺乏对实际的考量,继而造成公共设施的低劣。
2.3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步伐不一致
我国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地方政府过多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甘肃省的兰州新区为例,为了发展工业和科技产业,当地政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并且进驻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建等各方面。工业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并没有建立,职工的医疗、保险、子女的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到许多企业的进驻。所以,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两者协调发展,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双赢”
2.4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政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中,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分工和管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分工不明确,一些项目往往会由两个部门共同负责,行政交叉、权责不明,致使积极性不高、管理问题不断。
其次,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管理机构既是政府部门,又是企管部,管了不该管的事,自然管不了、也管不好,失去政府威信。
再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效果不明显,职能转化没有落到实处,影响了建设的效率。
2.5资金缺乏且利用效率不高
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城市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费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和少部分的银行贷款。由于有国家的税收支撑,政府缺少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意识与经验,城市产业集聚小等原因,导致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4]。每年的公共设施建设经费缺口大,且存在拨款不能全额下发的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转。
部分公共设施还存在重复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资金利用效率。政府部门本来就存在效率低、管理差的问题,几个部门同时管理一个建设项目,而没有统一的科学管理章程,效益自然不会高。
2.6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还存在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低、布局不均衡、辐射力不强、配套设施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5]。例如兰州市的快速公交(BRT),原本是为了解决交通拥挤和公交不足而设立的,但是仅仅是在原有的道路上安插了快速公交站,由此挤占了机动车道,常常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的运输。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往往没有做好其应有的引导、导致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理,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3 结语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时现代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我国城镇化战略实现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应该认识到,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在实践中调整优化策略,才能提高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并不断提高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卷[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2] 叶家伶、蒙春妮.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3] 吕申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策略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08(10)
[4] 刘淑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现状的反思[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5)
[5] 董秀成.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主体归属―给予经济学的分析[J].南京滨江新区的探索.规划师,2010(4)
[6] 赵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关键词:路面管理系统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 决策系统 数据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239-02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IMS是建立在先进管理理念基础之上,与各种计算机现代技术的高度集成相结合,全面获取环境、人流、物品、业务、财务、设备的信息、跨多机构,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设施协同管理的软件平台。
1 路面管理系统
1.1 概念
路面管理系统(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PMS),是近20年来在道路工程界出现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最初针对的是路面的养护和改建。作为公路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辖区内的路面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为路面的养护、改建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方法,以便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提供良好服务水平的路面,最终达到降低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1.2 功能组成
路面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划分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⑴数据采集系统。通常情况下,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平整度、路面损坏程度、结构承载力和抗滑能力四个方面,它们是道路养护和改建计划编制的依据。⑵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由路网参照系统、数据文件和数据管理3部分组成。⑶网级管理系统。网级路面管理系统的范围,包括一个地区(省、市)的公路网或一大批工程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在进行关键性的行政决策时提供对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路况分析、路网规划、计划安排、预算编制以及资源分配。⑷项目级管理系统。项目级路面管理系统仅针对一个工程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对某一工程进行技术决策时提供对策,以选择费用—效果最佳的方案。
1.3 作用体现
路面管理系统的功能或者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通过对路网使用性能评价,分析现有路网内路面状况及今后路面状况变化,了解路网的基本状况。(2)利用速度预测模型,针对路网中不同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分析预测各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车流速度,进行路网内需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规划。(3)规定路网各级道路的养护标准,估计路网的养护需求,并对新建、改建项目进行优先排序。(4)分析年度内路网达到不同预定服务水平时所需的最小投资额;(5)利用优化决策模型对各行政区域或不同等级道路或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资金进行优化分配,分析不同投资水平对路网使用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和合理的投资水平;(6)敏感性及风险性分析。(7)在新建或改建可选方案间行分析比较,确定技术可行及经济效益最好的新建、改建方案。总之,路面管理系统的作用给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平台,使其对道路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提高道路总体服务水平,节约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2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
一套理想的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将会协调并促使执行所有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资产的性能最佳、保护最好、提供服务最优的情况下,最有效利用现有资金。系统将会满足机构(公共或私人)中所有管理层面的需求,并被构筑为适用于所有基础设施的系统。换句话说,该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能将某种特定类型基础设施所需的专有模型、方法、及流程进行整合。
IMS分项的影响水平:
有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子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是重要的,但其影响力按照“影响水平”概念变化。这个已经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建设等工业领域使用的概念(图1),显示了对某个项目寿命周期总成本的潜在影响力随着项目的进展而降低的趋势。图1下半段用横线表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每个主要阶段的时间长度,上半段显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支出增加而影响降低的趋势图。规划阶段的费用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施工成本也类似,只占使用期中运营和维护成本的一小部分。然而,在项目早期做出的决定和承诺对后期需求支出的影响要比后期活动的影响力大得多。在项目的开始阶段,机构控制着决定未来支出的全部因素(100%的影响),问题是建或不建?对于某个项目来讲,如果决定不建意味着没有任何未来支出;如果决定建,则需要更进一步的决策,但仍有最初很广的选择范围。
在一些机构中,还有三级IMS的概念,但有时其术语会重叠,例如有些论文中提到“项目级”时,其实际意义是“项目选择阶段”;而在其它一些情况,当提到“网级”时,实际上就是“规划”级。
这种三级概念如图2所示,左下方三角区代表一个不可靠的区域,因为在项目阶段为建模的信息太少;而右上方三角区,由于所需模型的大小和复杂性,是一个建模的不可行区域。(如图2)
3 PMS与IMS之间的关系
3.1 管理系统中的共同方面
(1)中央数据库。一个好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是任何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不等于管理系统本身,但它是管理系统所必需的。只有向管理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管理系统才能运行。独立建立起来的系统拥有各自的数据库,通常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数据项,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定位和数据识别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2)模块分析工具。所有的管理系统都必须具备分析工具,用来处理中央数据库内的有关数据,产生有助于管理的信息和建议。分析工具包括:概括统计表和图形的生成、经济分析、效益-成本分析、决策方法、优化程序、统计分析、衰减率分析。集成管理系统应能灵活地使用模块分析工具,而且所使用的工具能随新技术发展而方便地进行更新。可能归集成IMS统一管理的各种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应使用一致的分析工具。这种一致性是指优化方法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应是通用的或兼容的。
系统的模块性要求分析工具独立于数据库。中央数据库中的单位成本资料、衰减率、基础设施类型、功能级别等等要保持更新。根据数据需求确定分析工具,执行模型或分析,输出结果再返回到管理系统。新开发的模块必须考虑系统的其余部分,包含所有这三个主要方面。输入量从中央数据库中提取,分析在子模块程序中执行,控制、交互作用和输出评价则在用户界面执行。数据需求、界面和输出类型的一致性是维持无缝、集成管理系统所必需的。(3)地理定位与识别。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其应用遍及了全世界。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如今开发的集成管理系统都是带有GIS 的。GIS提供了一个附带的通用地理数据库定位参照系统,和一个关系数据库平台,这将使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中出现的误差和混乱降到最低。(4)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任何管理系统的输出设置对于它能否成功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长串详细的打印输出或列表数据不便于经理们在制订决策时使用。系统目前包含了如下功能:屏幕按钮操纵、工作环境图形窗口化、可视化输出和报表、屏幕图片和视频、声音和其它改善了的功能特征。这样的图形界面不但周期了IMS输出结果的应用,还使系统功能更强大、用户更乐于使用。(5)兼容的效益-成本经济分析。任何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有效的寿命周期成本或效益分析。同一机构里的所有基础设施子系统必须保持一致的分析,比如州、城市、私人企业或机场。使用IMS能保证经济一致性,包括单位成本、效益和效果标准的定义、折现率、分析周期、用户和机构费用的定义、服务准则水平和目标。(6)资源的全局考虑和配置。如果机构有各自分开的单独管理系统,就需要在机构内部分别为单独子系统配置资源。因此,供水、污水、路面、交通控制、桥梁等等的预算是分开制定的。这样一来,即使在某一具体设施类别内的支出可能达到最优,但总预算仍有可能只是次优。IMS应能整体考虑和配置资源。但是,对“国家储备”设施的资金还是存在一定约束的,比如桥梁、安全性和其它改善计划。在单独子系统内这些可以作为约束来处理。(7)养护与设备改建的对比评估。所有的设备和公共基础设施都会衰减,直到最终无法满足功能上或结构上的使用要求。结构衰减会导致安全和运行问题。实体状况差的设施会造成美观、运营和安全上的影响。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及时地把预算分割成养护或所需的设备改建。这就需要精确地模拟和对延长寿命或保护设施的养护活动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再与设备改建的更换成本作比较。
3.2 从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支持和管理是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有效、成功运行的关键步骤。正确、及时的信息渠道是良好地实施管理过程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术语“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来储存、分析和显示用于辅助决策的信息。DSS 不只是普通的数据处理事务,它还包含了能为制定合理决策产生有用结果的分析模型。换句话说,DSS是将决策所需的数据处理、分析和信息传递组织了起来。信息支持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研究的应用,将通过以下方面帮助工程师做出更好的决策:1)改进的公共设施资产鉴定和信息;2)状况数据、使用情况及历史资料的获取;3)问题区域的描绘;4)需求评估的方法论;5)预选方案的评价;6)工作计划和预算的制定;7)项目优先级设定和检测计划和评估进度。因此,DSS是构成IMS的主要部分。
建立起DSS后,有关养护、修复或更新和更换或重建(M,R&R)的年度及多年工作计划的准备工作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作为DSS 结果自动输出。除了提高效率外,数据库还能接受反馈信息而对工作计划进行持续更新。DSS应针对机构可获得的数据和资源来进行设计,并能在基本组织架构内发挥其功能。DSS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运营,如公用事业单位、设备生产、交通运输服务和供水资源管理等。图3中描述了用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一个路面管理系统(PMS)的DSS框架。
3.3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的数据需求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0年以来以路面管理系统(PMS)的形式出现,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桥梁管理系统(PMS)形式出现的IMS系统的实施,清楚地表明了对有效技术档案数据或标识数据库的需求。
任何IMS的数据库均包括:良好识别及定位参照资料、外形描述和以往工程、建设历史的技术档案数据、状况监测及评估数据、使用数据和维护历史、更新和改善IMS运作的反馈系统。
4 结语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包含了对路面的管理,而路面管理系统PMS则属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