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措施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1林业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

发展林业种植时通常重数量却轻质量,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工种植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可从实际上来讲,不少地方在植树造林时仅重视前期种树,却忽略了后期的培育工作。据统计,近些年来人工种植树木应该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百分之二十,可理论分析却与实际情况差距较远,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五。在树种的培育上,农村地区的用材林发展缓慢,防护林发展较快。若在种植树苗的时候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培育应能够省去不少无必要的问题,就能够让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一起发展,就能够初步的落实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国家无相关的对策来推动林业木材消费,人工造林的主观计划性较多,木材市场不景气,老百姓造林时并没有主动种植,这样就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林业的经营形成不了整体,造成效益较低。

1.2管理水平低下

林业单位无自我发展机制。从之前的情况看林业单位有的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单位的多数所得还要上交到国家及有关税务部门,这样就很自然的造成林业单位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单位发展无活力。还有就是政企职责不分,政府部门的负债行为可转到企业中去,这将造成林业企业把自己的经济积累用来承担自己相关的义务,进而无扩大再生产经营的资金,让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外在动力。

1.3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一是投入非常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配置不合理。就目前看,林业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从整体投入量来讲,尽管我国对林业的建设投入持续增长,可投入所占比重确实来在降低。二是林业投入的基本结构不合理,国家的林业经济投入主要关键点在林业工业方面,却忽略了对营林的投入。而之后的林业建设仍有没法解决需求的问题,若此情况长期存在,肯定将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持续减少。进而导致当前的森林资源危机。三是林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到位。四是林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较低。五是服务工作落后,调整机构无内在的动力,林业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无法有效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非公有制的林业经济发展较慢。

1.4经营规模小

在林业的环境,布局,规模等方面我国还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改变林业立法思路

林业经济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林业有关地方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完全反映现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前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因此应该采取“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2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行林权改革。认真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要求,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切实落实“林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其次要加大对商品林使用权方式的研究和改革,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对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治林”以成为林业部门的指导方针,法律也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林业执法,法律才能起到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限制非法采伐,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健力健全和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林地管理,严防国有林地减少及逆转,加大对毁林开荒及私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木材加工经营单位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的管理制度。由于林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阻碍,经过法律手段的强制对林业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5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科学统筹规划,结合相应的经营目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使公益林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商品林进行市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机制大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建设,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6实现林业经营理念由单一追求生态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林业经济具有多种功能。其一是木材经济;其二是树根、树技、树皮、树叶、树汁等非木经济;其三是在林木间发展蘑菇种植、畜禽养殖、中药材生产等非林生产。通过发展林业经济,以及非林经济、非木生产等第一产业和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些又反过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2-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一级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占很大比重,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

1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放经济是出路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封闭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开放性是县域经济固有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条路子必须坚持走下去。

2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区域经济思想

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和提高,区域经济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3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克服原有行政体制上的缺陷

据权威部门调查,在现行行政体制下,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缘于在处理政府间的关系时,只关注权限大小的区分,而不重视事权范围的分工。县级本应突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往往被其他职能所弱化。而在政府层级设置上,我国现施行的五级政府管理体制,行政环节过多,县级自过小,财力弱、负担重,缺乏经济发展的自和积极性,且地县争利严重,不利于县级因地制宜履行职能,导致运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和行政资源流失。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实际上更多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这样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讲,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表现和原因,致使农民很难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所以体制创新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形式、新任务和新的发展也要求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要有新的突破。

4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辐射,特别是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乡村经济要在接受县域经济辐射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实践看,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不会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突破县域经济这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国家要给足政策

结合区域政策,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专门政策措施,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了较大的动作,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多多少少提到了县域经济,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不强。为此,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6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强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直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直接对县域,并要加大省管县试点范围,在适当的时机实行省管县。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农民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

7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创造核实条件

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中央要大力实施“三化”战略、落实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

谋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大计,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县”给中国带来走向强盛的力量。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县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的地方,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生活单元,县域是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纽带,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县域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决定在和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国县域的经济发展。

同样,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链接处,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只有县域经济现代化才会有全国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才会有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中央都把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的着力点。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在已经涵盖各行各业,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最积极,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须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当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有的县经过不断的发展构建了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独特发展模式。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因为研究视角的不一,最后所得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内容上经常有重复情况,认识方面未达到统一。本文以下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每一区域中的地理与自然条件都各异,经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各区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就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有的属于农业主导型,有的属于工业主导型,还有的属于第三产业主导型等。魏秀芬、于战平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明确强调了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他们一致认为若所制定的发展措施是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那么,农业就会变为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增长点。赵伟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中明确的强调了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何黎明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中明确的强调了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而进行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上述所述均属于农业主导型范畴。

工业主导型主要指的是部分县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将工业作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分。肖军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与途径》中明确强调县域经济应适当的引入外资,大力构建开发区、工业园区,以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投资环境来达到工业聚集目标,并且,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姜保雨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明确强调应树立起工业主导观念,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朝着工业化方向快速迈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此改变县域经济以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二)空间地域的发展模式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从空间地域视角的角度上看,具体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型、地域文化型等。其中,产业空间布局型中又涵盖了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以及集群化模式。王一鸣在《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中明确强调城镇化十分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城镇化进程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间息息相关。刘炜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中也指出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园区化模式认为工业园区现已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具代表的成功形式,有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构建十分的重视,积极的引入外资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贺耀敏在《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中明确强调了集群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思路,并且,还指出了江阴市、绍兴市、晋江市都是集群化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的区域。

当前,以地域文化命名的模式特别多,以下具体讲述的是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等。赵晓在《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中国经验”》中明确指出了苏州模式主要是依赖于集体力量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县域经济形式,在强势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兑换资金,扩大空间促进发展。比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都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具体表现在农民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是乡镇企业中最显著的一大特色。温州模式主要是紧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而形成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李晓钟在《“温州模式”及其启示》中明确指出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原因:温州这座城市中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温州的自然资源紧缺,人员数量多但土地面积少;宽松的制度给温州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等。珠江模式主要是以中外合资、国内集资经营为核心,全面调动海外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出口加工,加快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应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省区要想参与到国际国内的竞争中来,就必须对区域内的经济进行一番整合,不断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与素质。唯有各省区内的经济达到了一体化目标,方可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实现彼此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如果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法在短时间里解决,那么,应将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鼓励各区域间强化经济联系上,从而为各区域间的经济依赖性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利的软硬条件。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各县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以,各县域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延伸发展渠道,加快本地经济有效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常会发生变化,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的具有显著成效的发展模式会在今后发展中被摒弃,所以,我们应加强探索、改进与完善,以将其的优势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全面发挥。另外,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败与否进行评价时,应出于是否有利本地生产力发展为最终目标上考虑,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征,科学选择多种模式,综合运用其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

[2]杨丽丽.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化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阈;县域经济;竞争力

一、生态文明视阈概述

生态文明视阈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有效发展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之中,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使资源的消耗利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县域通过整合、转化自身资源,通过优化本地区的资源配置,最后实现该县域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地处环京津、临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北省下辖136个县(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不含市辖区),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7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1)县域经济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2)县域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从三产业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效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不足。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影响明显,通过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测评,发现河北省的前三十个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周边和沿海县市,分布在河北省的7个地级市,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市主要集中地;(4)全国百强县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如在《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中,河北省2市上榜“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100强”,即迁安市位列第37位,三河市位列第77位。(5)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恶化。河北省是一个资源型经济大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仍处于资源高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阶段,导致河北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深入研究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无疑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更加契合十三五经济规划发展时期,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标。

三、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县域之间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经济,增强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河北省邯郸市以鸡泽县辣椒产业、馆陶县蛋鸡产业、魏县鸭梨产业为具体案例,分别构建了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规模多元化复合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生态发展模式符合邯郸市实际情况,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推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力推新兴产业项目,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保持不断升级的动态平衡。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一是注重发展养老产业、物流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把握产业转型新方向。二是要注重发展成长型产业,掌握工业内部政策调整的趋势,达到工业产品市场的需求。三是注重新兴消费,努力生产绿色产品,符合需求结构变化的方向,追上国内外消费潮流。其次,力推绿色项目,提升底层软实力。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是开发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项目,提升当地的经济实力。各区县要加强对河流的整治、处理生活污水,拉动政府、社会共同去保护环境、文化服务等措施,改善县城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扩大投资。以合作项目为主体,加大文化对外交流和交易力度,使对外贸易得比重不断增长。

(三)以生态足迹为依据,建设发展生态敏感地区县域乡村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河北省雄县宋辽边关地道、荣成三贤故里、张家口的滑雪、南戴河的娱乐中心、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区、涿州高尔夫灯光球场等都是一批新建的特色旅游项目,通过构建出河北省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山区的特色森林和高地草原,利用滨海湖泊、湿地和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城市生态和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路线,实施“生态产业兴市县,绿色家园富民众”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产业和创建特色品牌,提高部分特色县域的经济竞争力。

(四)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建设环保型和效益型企业

自主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河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妥善解决好模仿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比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倩,高祥晓,杨敏,陈南.新常态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经济研究,2017(08):79-80.

第6篇

信息化在甘肃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甘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特别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不活跃,信息闭塞,获取手段和交流方式都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在市场方面形成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的错位,制约了县域经济有竞争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长。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主导和干预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对县域经济中市场主体(企业、农户)必须依靠充足的市场信息进行决策和经营的现实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从而也对信息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信息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县域经济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打破时空的局限,形成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网络空间,对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和基础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组合和配置,及时提供市场主体发育成长所必需的科技和技术信息,推动县域经济,增强竞争力和活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所以,甘肃省的县域经济要取得新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中信息化的巨大价值和潜在力量,把信息化放到发展县域经济战略地位的高度,以超常规的方式大力推广和应用,才能扭转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治愈市场化程度低的顽症,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信息化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县域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作用 甘肃省县级企业大部分是民营小型企业和个体户,加之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在市场资源的配置和调节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调控机制,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是市场信息引导下的经济,要克服上述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须把县域经济建立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没有充分信息化的县域经济是不充分的市场经济,而没有信息化的县域经济将无从进入市场,也根本谈不上市场化,只会越来越加大我们和发达地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上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拉大发展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作用,政府主导抓好县域经济的信息化,以此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使县域经济的各个市场主体顺利进入市场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可以缩小我们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信息网络技术在突破时空局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因地制宜,大力扶持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加强甘肃省各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使企业和农户及时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品,提高贸易量和市场份额,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此达到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差距的目的。

促进产科教的紧密结合 甘肃省县级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并且科技推广和科研体系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和潮流,许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造成了科研成果与人才的巨大浪费。而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形成了科研、教育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这也是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要重视解决的难题。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信息化可以加强生产、科研、教育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市场主体以自身的需求推动科研、教育的发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并且可以应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科研成果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性增长,使产科教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可以提高政府管理县域经济的水平应该承认,甘肃省基层政府在县域经济的管理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个问题一方面表现在观念上,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信息决策支持机制。一些基层政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县域经济的管理,经常对具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干涉和规定硬性的指标,同时又缺乏相应的信息决策支持,常常拍脑袋作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县域经济的管理信息失灵、决策失误。我们知道,政府在县域经济的管理上明智的策略是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保持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充分的市场和技术信息服务等。而要实现这些,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决策支持体系,才能及时、动态、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通过信息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提高县域经济宏观目标的实现程度,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与公平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因为甘肃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是县域经济中市场主体无力及时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因此政府应当且必须提供信息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和补充群众的需求。在提供信息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客观上就转变了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并且获得了比较客观实际的市场和技术信息,反过来为基层政府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避免了长官意志式的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断和管理决策失误。

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县域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不仅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作用,而且对推动本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为县域经济实现信息化,必然要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的观念、开阔的视野、高新技术和丰富多彩的信息,由此引起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的改变,引发思想观念的改变,从而促进甘肃省各地人群社会文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在县域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其成为政府在新时期主导和大力建设发展的公共服务之一,列入优先发展的议题和规划,成为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服务平台。

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的难点和有利条件分析

由于甘肃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市场不活跃,要实现信息化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观念落后 主要是认为:甘肃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大城市和工业的信息化还未实现和形成规模,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根本就不具备信息化的条件。这些观念至少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和组织层面上存在着,这也是近些年县域经济信息化不能广泛开展和形成共识的主要原因。

基础薄弱 甘肃省县域经济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计算机普及率低,企业和农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低;人才短缺,缺乏大批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各类人才:各县经济网站中本地的信息量偏少、更

新较慢,信息交流和利用效率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发展水平低;投入水平低,装备老化,设备更新慢;特别是在农村,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非常低。由此可见,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发展信息化,必须要有打破常规的胆识和因地制宜的应对策略,才能有跨越式的发展。

政策滞后 虽然信息化在县域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但甘肃省还没有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已有的只是笼统地提法和局部的试验探索,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具体的措施,各地都缺乏长远打算,做应景文章的多,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考虑得少。

领导和组织机构缺位 信息化管理在甘肃省行政管理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管理机构无权威,缺乏专项资金,协调力度也不够。特别是县级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使得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落实。各县市的信息中心大都没有独立设置,大部分归口在计划、统计、经贸、科技等部门,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部门职责的限制,很难在较大范围内有所作为,根本无法也无力承担起推进信息化的重任。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甘肃86个县市中有40多个国扶贫困县,财政收入普遍比较低,根本无力承担这方面的投入。就省上而言,相对于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信息化方面尤其是对县域经济信息化的投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虽然甘肃省县域经济实现信息化存在一些困难,但也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群众有需求,基层有热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和农户已经接受了市场的洗礼,对信息的作用非常重视,对信息的依赖和需求与日俱增。我们在基层调研时深深感到群众对市场信息的渴望,以及对缺乏信息获取手段和渠道的无奈,希望政府能提供信息服务和帮助。许多基层政府也开始顺应这种趋势,积极探索,以各种方式发展信息化。如庄浪县大力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实用技术为主,及时《庄浪信息快讯》电子刊物,为全县各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张掖市甘州区信息中心以强化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大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存贮,为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生产经营及时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互联信息网络,每天下载30多万字信息,为联网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编印的《经济信息要闻》已达252期,共搜集、扩散信息2.5万余条,整理、编发短平快项目1500余项,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税费改革、争取资金、招商引资、新建项目等提供了全面的咨询服务。

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有关规划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信息化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科技部于2002年推出的“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农业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等,都是国家提高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基层信息化水平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比较高,如果能充分利用,既可以完成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部署和任务目标,又可以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信息化发挥相当大的重要作用。

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较快 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已建成了较为完整可靠并具备较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准的公用通信网。2003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47亿元,局用交换机总容量39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02.3万户,其中城市286.5万户,农村11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8.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26.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3万户。广播电视系统已建成了有线、无线、光缆、微波和卫星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网。其中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15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8.90%和89.37%。有线电视用户160.13万户。计算机网络建设和应用也取得了进展。

甘肃省各地近几年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普遍加快了步伐,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已有数十个县级经济信息网站,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自建网站也方兴未艾,一些发展模式,如“金塔模式”和黄羊川“千乡万才”计划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这些模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成本低,效率高,非常适合甘肃的实际,值得参考和借鉴。特别是“金塔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做法。总理在甘肃调研时,实地察看了金塔县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务院信息办、国家西部开发办对此也充分予以肯定。在2003年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信息办把金塔县作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用较低的成本推进电子政务,为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创造出先进经验的典型予以汇报。200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发表了“走进甘肃网络第一县”的报道和评论“关键在‘最后一公里’”,对金塔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行了详细报道和高度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甘肃县域经济信息化虽然存在一定难度,但如果上下达成共识,措施得力,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完全可以从整体上推动甘肃省县域经济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于加强和发展甘肃省县域经济信息化的思路

(一)强化领导,完善组织机构,研究和制定鼓励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省上和各市县政府应由主要领导负责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部门和机构,并给予相应的职权和专项资金。县级应建立县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中心,如金塔县已建立了直属县政府管理的信息中心,效果良好。制定鼓励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建设,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全社会重视信息化的氛围和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地应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对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建设模式。

(二)甘肃省县域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农村经济的比重比较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县域经济信息化的突破口,优先大力建设市场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从功能和性质看,“金塔模式”最适宜甘肃省的情况。“金塔模式”的基本做法和框架是形成以县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各涉农部门和农村乡镇网站为依托,各村小学为节点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利用互联网络,在“经济信息网”的信息平台上设置了《经济信息导报》栏目(有浏览和下载功能),由县信息中心牵头,按农时季节,从各个部门和国际互联网上收集整理各类农业和市场信息,然后在全县各村小学设信息点,配置计算机等设备,由村小学的老师或学生通过互联网下载《经济信息导报》,再打印分发给学生,放学后由其带给父母或邻居;农民的反馈意见,逆

此而行,由学校收集整理,用电子邮件的形式送回县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依此调整以后的信息内容。其特点一是成本低: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网络技术,传递信息效率高;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体现了公共服务的性质,综合效益明显;四是系统目标直指农村,可以有效地使农业信息进入农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五是科学规范,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建议省上打破常规,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整体推广应用。甘肃省共有17834个行政村,17477个小学,再加上1979个中学,除去城市中小学,村信息点约需建设资金1.9亿多元。每个县建设信息中心网站按10万元计算,全省86个县(市、区)共需860万元。如果在全省推广“金塔模式”,约需2亿元,就可以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这对甘肃省广大农村来说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建设项目,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建设资金的筹措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把省、市.(地、州)、县(市、区)农口、科技、教育部门以及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部门和单位在农村信息化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集中统筹使用,不再按部门和行业进行分散的条条建设,齐心协力,几个方面发挥合力筹措资金,把县信息中心网站和县域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成共建共用共享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外网信息平台)。

2.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舍得在这一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工程上花钱。省市县财政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按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立项投资。

3.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运用国家西部开发倾斜政策,如缩小“数字鸿沟”行动等,按国家规定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向国家有关部门积极申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支持。省上各相关部门都有一定的渠道和资金,也应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国家对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资金、技术、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

4.在经济条件较好、农民承受力较强的地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甘肃省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项目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收费制度,逐步收回投资,加快建设步伐。

第7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4-03

一、县域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发展某些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更是培养一些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切入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作为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它更是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县域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常言道,“郡县治,天下安”,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显得更加重要。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我国,每个县域地区都不尽相同,在自然条件上,有的地处高原、有的地处平原,还有的县域位于丘陵和海岛。在资源上有富集石油、煤、天然气的资源型县域,也有良田千顷的农业型县域,更有既无资源也无良田还无人才的贫困县域。对于宜农业则农业,宜工业则工业的县域经济来讲,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县域本身的特点,来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这样才能更好对本地经济形成助推。

(二)发展县域经济对增加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县域地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连接体是一个基本区域单元,它具备完善的功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处于安民富民的第一线,具有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保障民生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业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百姓的根本利益之一。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要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创业的激情,让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主战场,为社会人员实现就地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加快人口源源不断向小城镇聚集,随着人口的增加,电力、供水、交通、娱乐、餐饮、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既加快了小城镇的建设,又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人员就业。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扩大了就业领域和范围,更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三)发展县域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比较复杂,县域经济和我国“三农”问题紧密相连。我国人口的56%集中在农村,县域地区行政规划中的绝大部分土地在农村,绝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经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和难点非常突出。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仍然在地区发展、特别是县域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即存在机会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加入WTO与国际接轨而分享国际市场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同时也因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和国外农贸产品对我国农业市场的冲击而压力倍增。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信息的交流,物资的运输,人员的流通以及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的打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广大农村所存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低,教育相对滞后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对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无疑都起着促进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由此,发展县域经济,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些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很快,而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相比较而言发展缓慢,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其制约因素。

(一)环境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县域地区的各种经济活动正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直接或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很多发达的大城市相比较而言,欠发达县域地区的地理位置往往比较偏僻,许多县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理条件差,有的在高原地区,有的在边疆省份,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些县域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受到条件的制约。还有一些县域地区地处边塞,信息交流不畅,信息沟通难度较大。

(二)教育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教育体系不完备,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各种教育设施落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正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生活水平又低,收入水平也低的现况,使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这样的恶劣环境。

(三)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氛围淡薄

思想观念陈旧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与发达地区相比较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还有思想的陈旧,很多欠发达地区有“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思维定势,传统的封闭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多年来投入大量了人力、物力、财力,使一些欠发达地区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如果各县域能够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情况,结合国家的优惠政策相信还是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的。

(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前提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只有抓住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个重要的环节,才能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县域特色文化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县域文化一方面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与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相融合,可产生一定或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县域地区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县域文化也不尽相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造就一方风土人情,影响一方社会经济发展。县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和口碑,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县域地区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鉴于这一特点,县域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县域文化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文化带动旅游,很多县域文化的本身就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县域内的文物古迹、宗教文化、建筑、民间艺术、餐饮小吃,等等,都是所在县域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还可以用文化来促进招商,很多县域文明古老,民风淳朴,百姓善良、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吸引投资的有利条件。还可以用文化推出民族地域品牌,很多少数民族边疆省份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代言,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天堂草原”等,这些响亮的品牌本身就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三)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特色产业是带动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活力点,也是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力的重要突破口。例如很多县域拥有良好的资源,可以发挥资源优势,谋求创新发展,来寻求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作者所在的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区县域,可以在开发林下资源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如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产品,均属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很多县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大力开发矿泉水、纯净水等。不同的县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不同,发展自己的县域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实力也会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得特色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强有力的助推手。

(四)大力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人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大力优化人才结构,坚持提高人才素质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相结合。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一是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在实践中注重培养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应县域地方建设需要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坚持人才开发机制创新。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和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现有人才素质。三是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运用政策和开发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他们发挥才智提供条件和舞台,使他们在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发展中充分施展才能。

参考文献:

[1]王盛章,赵桂漠.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杨荫凯等.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杨荫凯等.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出路[M].北京?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张秀生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6]王长远.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链;规模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目前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县域经济是指县级(包括县级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经济,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目前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县级市)共2000多个。人口占70%,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经济总量2008年——2011年一直保持在全国GTP5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规模,产品档次不断发展状大。其中主力军就是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就拿我们盖州市而言,GTP的80%来源于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的50%是乡镇企业,可以说,县域经济内的乡镇企业不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成就,而且也为社会稳定增加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1.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一种民本经济。因为它的主体直接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相联系,搞好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业、农村生产、农民增收的根本问题。从而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实现农民创业不离乡,就业不出村,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彻底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但我们也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城乡之间的差别,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是差别越来越大,甚至有很多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城市像欧洲。而中国的农村却像非洲,来表达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党和国家为了改变这样的城乡不均衡,城乡分割的局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效果不大。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措施大多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反哺,或者是输血救助的办法,但这种效果甚微,因为我们的县域面积大,人口多,看似很多的救助资金,分摊下去就像大海撒盐一样,收益不佳,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二是我们的农村经济,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多数限于经济体内,基础差,底子薄,造成功能低下,不能很好的利用上级的输血(资金),激发区域内企业内生动力,给我们的农民提供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条件,其结果只能是农民贫穷依旧,农村落后依旧,农业衰退依旧,农村的青年、人才、资金统统流向周边的大城市,城乡的差距怎能不越来越大。

从上述二点来看,要想解决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机构,就必须发展县域经济,使我们的广大乡村,留得住人(人才),留得住钱(资金),做大做强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中心城镇,使农民进城不离乡,上楼不出村,来保证我们的城市化真正地健康、有序、平稳地发展,让我们的农民从祖祖辈辈劳作的黄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他们富裕、文明变成城里人的美好愿望。

三、如何发展县城经济

县域经济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县城经济搞好了,就是“三农”问题搞好了,“三农”问题搞好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可增加更多的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样农村经济搞好了,中国经济持续平衡较快发展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其它产业

一个区域要迅速发展必须找到它的经济凝聚中心和着力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科学规划,采取合理方法。在优先发展其内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再利用它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地域差异、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不同,各地形成了大小不同、规模不一、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这些都成为发展县域主导产业的基石。

(1)根据当地的可利用资源(特别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扶持好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并以此为龙头。如我们盖州市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就以石化产业为龙头,同时带动与之配套的和关联的相关产业,向前推动石化产业升级换代,向后拉动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侧翼联动旅游服务等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2)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承载力,去规划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并认真组织实施,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大力发展双台镇温泉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我们的双台温泉镇成为全省乃至于全国温泉镇中的名镇。

2.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理

产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注重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科学管理;注重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注重从投入到产出的最终效益;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成本的节约为手段,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走出传统经济的樊篱,实现县域经济的务实而快速发展。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县域经济就是纸上谈兵。

(1)要以粮食、果品、畜牧、药材、蔬菜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的全面整合,着力解决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优势不优等问题。如盖州市着力合理整合东部乡镇的柞蚕、绢纺、绒山羊产业,使之成为全省乃至于全国的羊绒、绢纺名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