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企业营销 成本控制 对策研究 营销费用
引言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应对市场竞争,为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营销成本的优化和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营销中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1. 营销成本
1.1营销成本的内涵
传统的成本观认为成本是资产的耗费和流出,是指经营主体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获得经济效益而发生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营销成本是指企业由产品最初所有者到最终所有者的营销过程中花费的代价,是企业利润的必要投入。包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谈判成本、契约成本、运营成本、税收成本、协作成本与诉讼成本等。所谓营销成本预算是企业营销收入及各项营销费用支出计划的统称。它是在预测企业计划期内销售量、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收入,并确定未来营销成本和费用水平的基础上,预测出企业未来利润水平,以确保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营销成本预算是营销运营成本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算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营销系统的正常运营。
营销成本的构成比较多,主要包括固定的成本费用和变动的成本费用。固定的成本费用包括营销机构的办公费、工资等,这一部分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易于把握和管理,可以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变动的成本费用就比较复杂了,包含营销的调研成本,产品推广渠道成本,客户维护和拓展成本,人员成本,广告费用,仓储和运输的成本等。
1.2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产品生产、自身竞争优势、客户群体、营销团队的特点等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营销成本的控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的进行,约束成本开支。
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不影响企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营销成本,不能因为控制营销成本而制约销售额的提升。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包括企业营销成本总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实施目标,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成本控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销成本控制需要营销人员的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应该以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日程工作,树立节约成本的观念,力求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比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2. 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关键方法
质量成本控制。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控制要从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出发,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检测,又要尽量降低成本。要做好产品质量的预测,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预测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要进行相关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的合格,以免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出现退换商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既包括前期预测成本、检验成本以及损失的成本,对质量成本的这些部分进行控制,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销规模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生产周期来生产更多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其实企业的利润并不总是与生产规模和销售额成正比例的。企业应该运用最佳期量控制理论,对产品生产和货物存储、销售周期进行控制,合理安排生产数量和运输周期,提高供销利润。
网点布局控制。物流运输是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如何合理的安排网点,减少运输费用是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合理安排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包括最短路线选择、防止出现对流和迂回路线等,最终要确保商品的运输总费用最低,还要考虑到产品生产地、存储地和销售地的费用情况。合理的网点布局,可以大大的减少生产到销售环节中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产品推广渠道成本控制。企业营销在进行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渠道进行调研和建设,寻找分销商等,推广渠道的成本控制需要销售部门和个人针对企业产品的特点,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在与分销商进行商谈时要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并尽量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客户维护与拓展费用的成本控制。稳定而广泛的客户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客户维护与拓展时企业营销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对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往中费用支出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企业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并且要把营销成本控制与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挂钩,作为激励和监督机制。
广告方式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导向,企业投放广告宣传的资金比例在逐渐增多,如何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和影响,发挥其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是广告方式成本控制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群体来选择广告的载体,一方面防止了大范围撒网,费用高却见效少的状况,又可以抓住消费群体的眼球,提高知名度。而且,要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注重相关网站建设,注重网络评价的管理和反馈,并根据相关意见改进产品和服务,扩大销售量。
结束语
企业要建立营销成本控制和优化制度,加强对营销成本的管理,建立营销成本预算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人员的节约成本意识,并且将成本与营销人员的收益进行挂钩,提高企业营销资金的利用率,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韩成鲁.如何实现营销成本优化控制[J].化工管理,2007(02).
[2] 高照兵.浅谈营销成本控制[J].经济论坛,2008(01).
[3] 陈兵.论营销成本控制[J].企业家天地,2007(10).
[4] 张勇.如何实现营销成本优化控制[J].新疆有色金属,2009(06).
关键词:温差发电技术;节能领域;实际运用
前言: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大难题与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都是以牺牲环境与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的产业结构致使能源的利用率低、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大,因此如何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构建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社会的生产与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而为了实现发电技术上的节能环保,温差发电技术成为了当前节能领域的焦点,实现对温差发电技术的运用对于我国实现节能环保来讲意义深远。
1、温差发电技术综述
1.1温差发电技术的理论基础――塞贝克效应
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在研究温差发电技术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如下的结论:当两种不同的导体组建成回路时,这一回路将存在两个节点,如果节点所处的温度不相同,那么这一回路中必然会存在电动势。这一发现被命名为塞贝克效应,也就是温差发电技术的理论前提。
1.2温差发电器关键构建与相应技术进展现状
1.2.1温差发电器的关键构件
首先,热电转换器。这一元件是整个发电器实现正常运转的基本元件,其能实现对热能的直接转化,这一转化元件的转化效率主要是依赖于热电转换器的制造材料,以及相应设计与制造的水准。这一器件在实现热能向电能转化的过程中不要其他任何辅助运动器件,只要有温差存在,其便能够实现相应的转化,与此同时,这一转化过程并不产生任何其他气液体,进而在确保转换程序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与能源的有效节约,完全符合节能领域的要求与目标。当前,在热电转换器的研发领域,美国的Hi-Z公司实现了对车辆余热的转换,其相应的转换器产品有不同的规格。
其次,温差发电器。由于使用单个热电转化器下的功率过小,进而无法实现对热能的有效转化,因此,通常都是将单个热电转化器进行串联或者并联,进而形成温差发电器。这一发电器的性能主要是由热电转化器件本身的功能性以及相应的排列状况等所决定。当前,现有的温差发电器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平板式,另一种是圆筒式。其中平板式温差发电器主要适应于平铺在矩形通道上,进而通过通道以及壁面来实现热能向电能的转化;而圆筒式结构下的温差发电器的表面要铺设相应的热转化器,这一铺设下的热转换器是有弧度的,在固定时可以选择以粘结法或者是机械固定法将其固定在外壁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机械固定法的实用性更强,其能够实现对检修与维修的有效支撑,但是这一方式下的固定结构又相对比较复杂。
1.2.2温差发电技术的进展现状
目前,关于温差发电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上:第一,实现对温差发电器运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以提升电能转换量;第二,降低技术成本上的投入,进而逐渐降低相应器件的价格;第三,实现温差发电技术的推广性应用。而通过历来的实践能够总结出:当温差发电系统所具有的温差越大,相应转化的能源温度就越高,且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越好,那么这一发电技术的整体运作效率就会越高。而这一研究的经验也证明了在未来的研究上,要想确保温差发电技术下能够实现电能的高质量、高效率转化,就需要针对相应材料的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从当前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现状看,之所以这一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其最大原因在于目前的研究成果下,温差发电器的运作效率过低且成本投入过高,因此在节能领域下虽然具备了节能环保理念的要求,但是其无法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2、温差发电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
2.1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我国工业等领域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以能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显然这种方式下必然会产生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这一问题的产生使我国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能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同时太阳能以及风能等的应用同样会实现对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而温差发电技术的诞生能够实现对以上新能源的转化,进而取代了传统煤炭能源发电的模式,这就在简化发电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促进我国电力企业转型的步伐,进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
2.2在工业余热上的应用
工业作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迈开了新的步伐,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工业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废气与废液量逐渐增加,因此,废热这一余热资源的利用将成为实现工业能源节约的着手点。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工业余热转化成电能,进而在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同时,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且这一转化成本低,能够为电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在汽车废热上的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进而对汽车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在汽车逐渐普及的背景下,车辆在消耗巨大能源的基础上,二氧化碳的排量逐渐递增,进而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比如近年来的雾霾天气已成为各城市环境污染的头号大敌,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从当前汽车对能源消耗的现状看,其在燃油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能源有效转换的部分仅仅达到了总耗能的四成,余热的大量排放就为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基础。以当前温差发电技术在汽车余热转换中的研究现状看,日本Nissan公司所研发的汽车排气温差发电器能够实现对余热热量的高利用率,几乎能达到百分之十左右。
2.4在其他节能领域中的应用
事实上,温差发电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很多新能源与能源余热的转换上,比如当前一些最新研究:美国的Rowe教授将洗澡过后浴缸中剩余废水的热量转化成电能,且所转化的电能能够支持一台电视机连续工作一小时之久;而在日本,某精工仪器研发公司成功的将人体的体温利用温差发电技术转成了手表的电池,这一电池的发明就说明了当前温差发电技术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科学在进步,相应的研究成果就能够在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上取得进展。而将温差发电技术应用在节能领域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能源过渡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应该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为保护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贡献力量――实现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温差发电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能够在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为实现电力企业乃至社会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前,这一技术已被应用在了新能源资源、汽车废热、工业余热等领域中,而从这一技术在其他节能领域的应用现状看,其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待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元金,陈宏,陈默轩.温差发电――一种新型绿色能源技术[J].工科物料,2010,3910):36-41..
[2]张华俊,陈浩,王俊等.半导体热电堆发电的发展以及展望[J],能源技术,2012,3909):78-80.
关键词:消费理念 性质和作用 分类和表现 可持续消费
消费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消费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自身消费理念的支配和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理念,而且作为意识的反作用,不同的消费理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需要不断提升消费理念,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消费理念的性质和作用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和花费。理念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对事物比较稳定、普遍和持久的看法。消费理念也可称为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
消费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一方面,消费理念会影响消费行为。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导致理性和适度的消费行为,而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导致偏激和过度的消费行为。因此,不断提升消费理念对完善消费行为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消费理念也会对消费方式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消费理念会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提高,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会阻碍和限制消费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克服错误的消费观念,这样既能使自己的消费行为理性化,又能促使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消费理念的分类及其表现
从总体上来说,人们的消费理念可分为两类:一是正确的,二是错误的。正确的消费理念是积极、健康、合理的,而错误的消费理念是消极、偏激、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费理念有全面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使它得到提升。
(一)正确的消费理念
正确的消费理念,在质上表现为重视消费质量,在量上表现为消费适度,因而是可持续的消费理念。
第一,要重视消费质量。消费质量是指人们消费的品质和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上说,人们要以健康为目标,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合理选择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使消费的结果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有效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二是从总体上说,高质量的消费,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程度,并使人们的消费收益和满足程度达到最大化,而且要使消费形成巨大的社会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注重消费适度。消费适度就是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消费,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们应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选购和消费自己喜好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要控制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更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适度消费并不是抑制消费,而是使消费水平与自身收入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适度消费应该包括有理性预期和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实践表明,只有全社会都注重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可持续消费既要注重生活质量,又要遵循适度原则,所以是正确的消费理念,是需要提倡和发扬的。
(二)错误的消费理念
与正确的消费理念相反,错误的消费理念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节俭,二是过度奢侈。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因而是需要反对和克服的。
第一,过度节俭的消费。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人们普遍崇尚节俭型消费,只要满足吃饱穿暖就可以了。1978年,党的胜利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人们受传统的消费理念影响,有了钱或者是不舍得花,或者是不会花,或者是不敢花,这就形成了过度节俭和消费不足的状况。本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广泛提倡,特别在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历史时期,更要大力发扬。但是,我们也要划清勤俭节约与过度节俭的界限。如果该花的钱不花,该消费的不去消费,那么对个人来讲,会影响生活品质和人的素质提高;对社会来说,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过度节俭于国于己都不利。
第二,过度奢侈的消费。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的消费需求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住房、汽车和高档奢侈品的需求增长很快,这一切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按理说,奢侈消费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在自身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里要划清适度奢侈与过度奢侈的界限。如果仅仅是为了相互攀比或炫耀富有而穷奢极侈,大肆挥霍,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那是必须反对和限制的。这种过度奢侈的消费行为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可见,不论是过度节俭,还是过度奢侈都是不正确消费理念的表现,都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正确理念。
三、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重大意义
正确的消费理念实质上是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实行可持续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要求,其核心包括适度、绿色、健康、公平、文明五个方面。当前,提倡可持续消费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消费有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我国总体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有助于人们合理地使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消费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环境的污染,人们并没有享受到最好的物质生活。这是由于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忍受恶劣的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气造成空气质量很差,被污染的河流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质量和身体健康,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反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因此,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消费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之一――适度消费,要求人类把消费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消费行为的自然和谐,使无底的欲望回到自然承载力的现实基础上来。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侵犯,都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人与自然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生存,才能谋求发展。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有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消费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之一――绿色消费,是指生产的商品要符合健康和环保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在生产中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在消费中也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现在,国际上越来越注重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绿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成为科技攻关的首先项目。我国的商品要跨出国门和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要求。所以,倡导可持续消费,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生产更多的、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从而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提升可持续消费理念的措施
经济发展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可持续消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把可持续消费理念根植于人民群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去做。
第一,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引导消费者了解可持续消费理念。理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将长期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全面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原有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让人们了解可持续消费的实质和意义,其中包括:什么是可持续消费,为什么要倡导可持续消费,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等,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确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从而代替那些过度节约和过度奢侈的错误观念,使人们的生活既有高质量、高品位,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可持续消费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对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应负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使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消费到回收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法律法规,对缺乏自觉性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法规带有强制性,会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力,有助于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并使他们逐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使可持续消费从不自觉的行为,变成人们的主动要求和自觉行动。
第三,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可持续消费提品保障。一方面,企业应大力从事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节约型生产模式,不但要做到尽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且要尽可能地实现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让每个消费者都能买得起绿色产品,为全体人民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物质前提。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陈承明,陈绮,蔡志刚. 经济的浪潮[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01.
关键词: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020-02
现代化的港口物流发展是体现一个国家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集装箱物流作为现代化物流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港口城市发展进程中,为了有效发挥港口物流经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需要促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深化发展。因此,如何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跨越发展,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由传统向现代化物流体制转型,并实现集装箱物流信息化、高质量服务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
1 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
港口集装箱物流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世界经济贸易的重要途径,更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关键内容。它不仅有利于该港口城市的深化发展,也对世界经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于国内,推进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发展是推进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在不断的集装箱与运输、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港口的物流运输扩展,还增强了港口的信息、商贸以及物流等服务功能的完善。在这种不断完善服务的进程中,还推进了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主要是源于港口贸易发展的趋势下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另外,它还推进了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加强了港口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个港口经济竞争的综合实力主要决定于该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因此,在港口集装箱物流深化发展的进程中,就应该有效发挥集装箱物流发展的优势,实现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于国外,加强与世界经济、社会交流。随着港口贸易的逐渐发展,世界贸易的加强,集装箱运输源于其具有集约化程度较高、高效便捷、附加值较高以及系统性较强的优势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了现阶段当今世界国际航海运输的最重要的现代化运输形式。在这不断国内外交流、运输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产业效应,使各种产业聚集,推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种双边贸易的频繁交易下,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与世界的强势交流。因此,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发展对本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交流都具有促进作用。
2 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的优势
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发展于国内、于国外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港口集装箱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就需要有效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发挥港口集装箱发展的优势,从而促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完善发展。
2.1 有效利用政策的支持力量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切政策都是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完善发展就需要能够有效利用政策的支持力量。也就是说,政策支持是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的一大优势。财政政策是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是通过税收与财政政策支出进行调节。因此,港口集装箱物流就可以借助税收的优惠政策与部分财政支持对各种技术与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并逐渐构建有利于港口集装箱发展的设施建设,从而使港口集装箱物流能够更进一步的深化发展。
2.2 引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
现代化的港口集装箱物流是基于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港口服务行业。要想能够使得整个集装箱的信息流畅,就需要能够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有效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深化发展,就需要能够引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这些进步的信息技术融入于港口集装箱的物流发展之中,创造流畅的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从而使得港口集装箱的各种物流信息能够实现网络化、可查性、信息追踪,提升整个港口集装箱的服务水平,推进港口集装箱服务的全球化发展。
2.3 抓住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我国也以积极地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涌中,虽然在这全球化的潮涌中具有激烈的竞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以,在探索港口集装箱物流深化发展的策略中,就需要能够有效利用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国外资金的吸纳,国外优秀技术、设备的吸收以及在国际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使我国的港口集装箱物流能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自身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4 发挥我国港口的区域优势
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服务的发展,还应该充分有效利用港口的区域优势。港口是水陆交通的运输枢纽,也是水运货物的集散地,更是远洋运输的起点与终点,所以,港口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也是较为大量的货物发散点与集中点。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集装箱物流的深化发展,就需要能够利用港口物流集散地的优势,完善各种运输与基础设施建设,将港口发展成为一个多样化、多层次为物流发展提供更为完善服务。另外,还应该发挥港口的资金流、信息流与人才流的优势,从而使集装箱物流在这种信息、资金等条件较为丰富的发展进程中,实现物流吞吐量的扩大,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建设。
3 港口集装箱物流深化发展的策略
现代化的港口是经济贸易的桥头堡,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标志,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港口集装箱物流的现实意义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提升港口集装箱物流的竞争力,着力进行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基础设计规划与建设,不断提升整个港口集装箱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深化发展。因此,下面就对港口集装箱物流深化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
3.1 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化的港口集装箱物流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其信息、通信水平与管理水平直接衡量着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质量的高低。所以,为满足物联网对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和扩展性的要求,飞瑞敖电子有限公司充分吸取已有的技术优势,将光纤分布天线系统、WiFi无线局域网、嵌入式Web设备服务器和RFID射频识别几种前沿技术为融为一体,构建基于802.11WiFi标准的物联网无线网络平台。将其与已广泛使用的有线以太网和各类通信系统紧密结合、互为补充,以求取得物联网网络架构上的新进展。实现了整个集装箱物流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化,实现信息跟踪,通过信息标签使集装箱的运输实现自动化信息识别,并对集装箱的信息进行信息跟踪与反馈,从而提高整个集装箱物流的运输管理效率,在实现其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增加集装箱物流的安全性、可靠性。
3.2 促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现代化
促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信息化管理上,更要体现在整个运输综合服务的系统上,并朝着全方位的增值服务而发展。所以,为了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现代化,就需要构建以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为主要的物流平台,以现代化的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为支持条件,有效利用各种政策支持优势。
因此,为了促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现代化,首先从现代化的技术层次要求来讲,就以信息传递为例,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这种先进识别技术的发展,无疑是跨现代的一种进步。其次,还应该构建一个以集装箱为主导的运输港口。建立一个以集装箱为主的运输港口,就能够实现大规模的集装箱物流的中转与发散,推进整个物流程序的专业化,从而在这种主导型港口发展条件下,就会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推进整个物流的立体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最后,加强港口的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使整个基地能够在专业化、高服务质量的发展下,实现物流交易、配送的一体化发展。
3.3 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大型化发展
随着整个世界经济交流的程度加强,世界对集装箱的运输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所以,为了满足经济交流与发展的需要,港口集装箱运输船舶便呈现出大型化、深水化发展的趋势。据数据显示我国的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泊位不断增加,由2003年~2005年,两年来泊位从134个增加到175个,且泊位数字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各个企业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更多利益,为了能够谋求更多的利润,便引起了世界港口技术革命。在这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不仅实现了港口集装箱的大型化、深水化发展,还提升了整个行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3.4 培养港口集装箱物流的专业化人才
港口集装箱物流是伴随着物流行业新兴发展的服务产业,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我国港口集装箱的服务水平的高质量,就需要能够培养一批港口集装箱物流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在这种人才力量的支持下,推进港口集装箱物流走向专业化、信息化。
为了能够培养港口集装箱物流的专业化人才,首先就应该严格审核所聘请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从而使得整个物流团队都能够在人才支持下,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对所聘请的人才还应该实现深化塑造。现代化的港口集装箱物流专业化人才不仅要熟知各种物流管理知识,还要能够详细熟知港口集装箱的运作以及各种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操作技术,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港口集装箱物流队伍。
随着整个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社会、经济处于一个全球化以及竞争趋势越来与强化的环境下,为了能够推进我国港口集装箱物流深化发展,实现港口集装箱物流的智能化、现代化与信息化,就需要在把握整个宏观经济条件的同时,还应该综合应用各个有利因素,不断提高港口集装箱的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从而将我国的港口集装箱物流服务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蔡芸.仿真港口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4,(7).
根据目前的社会分工,社会保险职能主要由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其中就包含养老保险档案的收集、处理、存储、及利用工作。按照档案网上查询的设计构想,社保经办机构作为数据源层,直接向社区服务站和互联网中个人的数据接收层提供数据,应用软件要针对社区查询和网上查询的不同性质分别开发。同时,从开发建设成本的角度考虑,应当充分利用社保经办机构现有的档案服务设备及社区服务站的经办力量及设备环境,充分发挥经办机构门户网站的作用,减少人、财、物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做好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并将新参加工作人员档案直接进行数字化采集,将打印的纸质材料作为电子档案附属品予以保存。二是要重视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社区查询服务可以采取C/S架构(客户机/服务器)。社区端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应用范围可以广一些,权限可以大一些。对于互联网上的查询服务,可以采用B/S架构(网页游览器/服务器)。应用范围要小权限,应该限定为只能查询本人档案信息,及提交涉及档案相关问题咨询、建议的申请。三是要配备高性能的小型机,作为数据服务器和独立的WEB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如果档案库数量多并且比较分散,还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方法进行数据的交换。数据存储可以采用SAN或IPSAN网络存储方式。四是要采用专线实现经办机构与社区之间的数据交换,或使用VPN技术和设备,为社区每个客户端设置独立的密匙,从而通过互联网自由访问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采用专线高带宽联接到互联网中供互联网用户查询使用,从而形成经办机构和社区与互联网查询的双层架构。
二、网上查询必须做到“便捷、安全”
从工作实践来看,查询养老保险档案的人群,多数属于年龄大、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如何实现查询的方便、快捷是一个首要问题。同时,由于养老保险档案记载着重要的个人资料,信息安全和档案数据安全也同样不容忽视。针对便捷、安全这两个重要的建设标准,要在软件开发前重点做好利用需求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站接地气的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对档案进行查询,方便距离职工档案管理保存机构较远,年龄高、行动不便的群众。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人员流动大,很多人员已经到外地居住。在遇到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需要查询档案时,来回往返于居住地和职工档案管理保存机构之间,造成了群众物质和时间上的很大浪费。因此,可以考虑在社保经办机构的门户网站增设档案查询栏目,群众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自己档案的相关信息。在档案数据安全方面,一是要制定机房管理制度和数据备份时间表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二是要责任落实到人,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三是要做好防火墙等设备的安全设置,对互联网上提交的数据做好安全检查。四是要对个人档案信息查询要同时判断个人编号、身份证号、密码相一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档案所有人的手机号相绑定,在查询信息时发送验证码或进行人脸和指纹的识别。同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定期对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三、加强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算力生态条件日益成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一轮战略机遇,智能芯片、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细分产业,以及医疗健康、金融、供应链、交通、制造、家居、轨道交通等重点应用领域发展势头良好。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近日在苏州开幕,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联合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19-2020)》。《年报》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亟待“求解”。
一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从企业研发创新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研发支出仍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2018—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投入的科技研发费用占据了全球科技支出的61%,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研发支出虽然快速增加,增速达到34%,但实际占据的全球科技支出份额明显小于美国。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有量看,我国各类实体拥有的人工智能专利总量超过3万件,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相关企业拥有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多为门槛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3%。同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我国企业拥有的95%的人工智能设计专利和61%的人工智能实用新型专利将会在5年后失效,相比之下,美国85.6%的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在5年后仍在支付维护费用。2020年,我国需要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创新,打造核心关键技术长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算力算法核心基础相对薄弱。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在数据规模和算法集成应用上都走在世界前列,但在人工智能基础算力方面,能提供国产化算力支持的企业还不多。在人工智能的算力支持方面,IBM、HPE、戴尔等国际巨头稳居全球服务器市场前三位,浪潮、联想、新华三、华为等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有限;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厂商需要大量依靠高通、英伟达、AMD、赛灵思、美满电子、EMC、安华高、联发科等国际巨头供货,中科寒武纪等国内企业发展刚刚起步。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主流框架与数据集领域国内外企业龙头企业包括谷歌、脸书、亚马逊、微软等,深度学习主流框架TensorFlow、Caffe等均为美国企业或机构掌握,百度、第四范式、旷视科技等国内企业的算法框架和数据集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2020年,我国需要进一步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并重视国内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的创新推广。
二是“高端”的AI技术与“中低端”的产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相对于庞大的经济体量,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有限,仍有不小提升空间。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业务需求存在鸿沟,尤其是传统企业的整体智能化程度偏低。以制造业为例,业务信息化水平不足造成的场景数据获取困难,研发投入大和交付周期长,成为一部分企业利用AI进行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三是产学研合作密切度待提升,成果转化率不高。一方面,高水平、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稀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人才尤其是高水平、资深人才规模较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环节薄弱,与缺少顶级基础研究人才有直接关系。市场上缺少既了解行业又掌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还能够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而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如何实现密切合作的问题亟待解决。现有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自发性短期行为,缺乏顶层统筹以及可持续运行机制。
四是数据使用不规范问题较为突出,安全问题逐渐显现。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安全问题,以算法战、深度伪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滥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算法战指的是将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全面应用于对敌作战中的情报收集、武器装备、战场勘测、指挥协同、决策制定等环节,核心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深度伪造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图像合成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开源不断推进,深度伪造技术门槛正在不断降低,非专业人员已经可以利用简单开源代码快速制作出以假乱真的视频和图像。2019年以来,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战和深度伪造的正在扩大军事影响、形成网络暴力、破坏政治选举、扰乱外交关系等方面被滥用,并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极大风险。上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给我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社会经济安全带来巨大风险,需提前预防可能风险,并寻求国际支持。
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建设。首先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算法库、解决方案库、数据集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其次加强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5G网络、边缘计算硬件新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对各行业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产出、效果进行科学有效测算,指导企业找准技术研发投入的切入点,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源有着悠久的造纸历史和浓厚的造纸文化,“纸乡”的美誉更是闻名在外。全镇现有造纸企业49家,年产量达33.61万吨,年创产值10.46亿元,并解决了劳动力5000余人,成为大源镇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的支柱产业。
然而,我镇的造纸行业也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规模较小效益低、技术落后档次低、污染严重耗能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使得“财富源”反过来成了“污染源”。大源人民的母亲河――大源溪早已不见了往日的清透,取而代之的是黑臭的河水以及漂浮的白沫。刺鼻的恶臭使得沿溪两岸1.5万余名居民终年不敢开窗,过往行人无不掩鼻捂口;更为严重的是,这还直接威胁到大源溪下游杭州人民的饮水安全。此事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曾多次亲临大源检查大源溪的污染情况。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行业再不加以改造,走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路子,大源的“祖传产业”势必被淘汰,国家治淮的力度和决心便是前车之鉴。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长久以来困扰我镇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早在99年起,我镇就着手对辖区内的造纸企业开展“一控双达标”、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镇建设的工作。去年我们又成立专职工作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将责任包干到人。在全镇范围内大力营造“质量兴业、环保先行”的氛围,宣传“环保就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先后出台了《造纸企业外迁入区的优惠政策》、《严格限制在大源溪上游新上造纸生产线的规定》、《环保有奖举报制度》、《大源溪整治切断包干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于企业签订《环保责任书》,积极引导其开展自查、自纠的整治工作。在硬件设备上,还新建、扩建了11个垃圾填埋场;完善了34家造纸企业的污水一级物化处理设施。在执法监督上,特别成立了两个环保督查小组,并会同环保部门先后关停了13家土烘缸和无治污设施的造纸厂、泥浆纸厂。镇党委、政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我们预期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没能从根本上还原大源的绿水青山,可以说这场经济与环境的“双抢”战役才刚刚开始。
一、远近规划相结合,标本兼治。
按照建设“生态富阳”及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要求,我们从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现状出发,并结合部分企业主、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现已初步拟定恢复大源溪流域生态系统的近远期规划方案。
从近期看,采用截污纳管方案较为省时、省力,且短期内见效快。即在大源溪地下埋设涵管,集中收纳污水,后输送至大源镇震龙村污水处理厂或拟建中的灵桥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治污。
此方案工期短,见效快,若资金到位约6个月就能完成管道的埋设;企业损失小;同时也能促进企业自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直至自行淘汰。但另一方面,该方案的实施会使大源溪的水功能遭到破坏,还有可能导致河床干枯;而沿溪两岸居民的声环境、气环境还是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
介于这种“半路拦截”式的治理方案终究只是个治标之策,而无法从根本上恢复大源溪水域的生态环境。我们以“标本兼治”为目的,采用近远期规划相结合,分步实施的办法,又拟定了另一套重在治本的“关、扶、转、迁、限”整治规划。即针对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坚决“关小上大”,关停那些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差、且污染严重经营不善的小企业。以腾出环境容量来支持、扶助那些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环境损害小、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
二、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生产。
但仅仅将环保的重点放在污染物的“末端”控制和处理上,以达标排放或追求达标排放为最终目的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末端控制”为主的环保策略在当今的企业环境管理中遇到了严峻挑战,被动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增强的环境要求。首先,造纸行业的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光污水处理一项就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原材料被作为“三废”处理掉或排放,既是浪费也造成污染;此外,单纯的依靠设施处理,比如将含有害物质的污泥填埋等处理方法,只是将污染物转移,最终造成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因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清洁生产是兼顾企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策略,也是实现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控制转向源头控制的有效途径。即通过改进管理;改进工艺;改进原料选择和循环利用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将污染物排放达到最小量。如一些企业采用废纸回收、废水回用以及污泥造纸等技术,不仅实现原料的循环经济,也降低了企业的治污成本,可谓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三、产业结构做调整,优胜劣汰。
要真正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镇党委、政府在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前提下,利用经济和市场的合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允许现有造纸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探索新型的生产方式,如采用以木桨为原料生产工艺,生产特种纸,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优化工艺来实现企业向着宽幅、高效、环保的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纸业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严格限制在大源溪上游新上造纸生产线,牢把项目审批关;此外,我镇还积极进行市场分析,充当企业的“信息员”,并不定期地与相关企业的厂长代表交流、沟通,广开言路、广纳意见,积极鼓励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的行业转产。下好产业结构调整这步棋,无疑能使我镇的造纸行业治污工作向规划中的目标迈进一大步。版权所有
四、企业搬迁入园区,优势集聚。
我们把工业功能区建设作为我镇调整产业布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配套、高标准建设,并结合我镇产业,最大限度地推动优势产业的集聚。工业功能区现已开发面积1200亩,社会总资产达10多亿元,累计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占总投入的50%。目前,功能区已初步形成造纸设备、建材、文体卫用品、服装等加工工业的产业小群体,大大推进了产业集聚度,促进了块状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为发挥行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引进的35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动工率达100%、投产率为80%,成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我镇生态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现初步拟定在大源与灵桥两镇交界处――云池畈建立造纸专业生产功能区,对镇南桥上游的造纸企业进行集中安置。通过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准、集中治污的造纸工业功能区,彻底突破“先污后治”的老路。凡大源溪镇南桥上游造纸企业及以废纸为原料的再生纸企业均采取优化组合的方式,按照产业导向用三年时间,分批搬迁至造纸功能区。区内将建立一家日处理污水17万吨的二级生化处理厂,为真正创造“绿色大源”设立平台。此外,区内还将建立一家每小时平均供气250万吨、供电11万伏的热电厂以及日供水24万吨的供水公司。既可确保功能区内企业和职工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可杜绝因使用不净能源而对大气造成污染。
为鼓励企业搬迁入区的积极性,我镇还将设立专门的奖励资金。以1760机型为基准,确立奖励系数为1、金额为150万元。依此类推,71条生产线共需奖励金额7179万元。其中,自觉执行搬迁规划的予以全额奖励;逾期执行的减半奖励;不执行的不予奖励并报请市政府强制关停。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