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多样化教学模式

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不应该成为分数的奴隶,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语文作为小学高年级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若教师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就只会令学生厌学。要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学高年级语文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1.1就新课改角度而言,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理念,要认清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发展、独特且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教学过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出全面和谐、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高年级语文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恰能满足该需求,既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承认和尊重差异。

1.1.2就终身学习角度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小学生来说,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教师面对多样化的学生,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对其予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专业化发展的价值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必须不断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探究;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指明方向,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同事不断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创设平台;多样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互相借鉴、互相交流,需要教师相互学习、和谐发展。可以说创建学习型校园离不开高校的课堂教学,而多样化教学模式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源泉。

2.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究

2.1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2.1.1实施方法:首先要抓好小组建设,合作学习教学必须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而小组建设又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如小组的划分、小组的文化建设、组长和组员的培训等;其次要安排好合作学习的流程,具体流程如下:确定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分组学习、小组展示及巩固测评;最后,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可采取下述方法:量化积分评价、激励性评价及其他形式评价。

2.1.2注意的问题: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要在课堂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确定好解决方案。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2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

2.2.1实施方法:首先,提出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场景提出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最终确定研究方向;其次,制订计划,该过程教师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教师确定的研究方向,各个小组制订探究计划。计划的制订要包括探究的目标、进程、成员分工等,而且要注意计划的制订一定要学生自主完成,且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制定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进行讨论;然后开始研究,这个阶段学生自主收集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教师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如信息获取的方法、筛选和加工等。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展示提升,这个阶段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如表演、讲故事、PPT展示、电子杂志等,评价方式也要多元化,如小组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等。

2.2.2注意的问题:其一,探究性学习研究的问题要有价值。若问题很简单,答案很明显,很显然没有探究的价值;其二,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为了确保资源的时效性,要及时注意资源上传时间,同时获取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2.3体验式教学方式

2.3.1实施方法:第一,想象中体验。小学生高年级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中、重点词句及续写故事中想象体验等;第二,情境中体验。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移情及多媒体创设情境中体验作者的创作思想;第三,在实践与参与中体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能对部分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3.2注意的问题: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注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场景进行体验,允许不同体验结果的存在,不要轻易否定与扼杀学生的想象思维。

2.4讲授式教学方式

2.4.1实施方法:教授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重点要抓住讲授的时机,并不是对全文进行全部讲解,而要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如讲授学生的困惑之处、探究卡壳之处、多元解读有误之处及重难点之处。教师讲授时必须做好下述几方面:清楚、准确、动听、精炼和启发性。

2.4.2注意的问题:讲授并非是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不论教学如何进行改革,讲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3.结语

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积极进行创新,不断总结、思考,让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变得生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好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琨.小学课堂互动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06.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高年级;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中学写作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

一、农村义务教育高年级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农村中学学生的共同感慨。很多农村学生的习作,诸如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内容干瘪、语言无味、病句满目、错别字连篇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农村中学生都害怕写作文,抱怨没有写作素材,不会审题,不会立意,不会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原因分析

(一)作文教学无计划

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有些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要求不切实际,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要求过高,学生“望文生畏”。要么要求过松,学生作文“量少质劣”。

(二)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

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老师的命题不符合学生实际。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让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作文批改也不够认真,写的批语也不够准确、恰当、通俗易懂,有的老师写的字迹潦草,学生也不认得,因此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习作、考场作文虚假的文风堪忧

有些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积累自己的生活,作文中“无米下锅”,为应付教师检查,只能胡编乱造一气,乱抄乱套一气。

(四)作文与生活脱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作文与阅读脱节

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阅读教学上,每天不是讲课文就是做题目,没有将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

三、采取对策

鉴于上述农村中学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觉得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学校应该创造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条件

1.学校应该装备图书室和阅览室,让学生有机会到阅览室阅读报纸、杂纸,也可以有机会从图书室里借文学名著、作文指导书到家里去读,并把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语句和段落抄写在准备好的笔记本上,以备不时之需。

2.学校应该应有计划地开展,如阅读、练笔、办手抄报、听学术报告、主题班会、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汉语拼音比赛、诗歌朗诵会、汉语基础知识比赛等等。

(二)语文教师的工作

1.明确教学大纲

社会的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完成从传统教育向新型教育的革命而颁布实行的。

2.明确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责任

教师的责任便是把在写作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一终极目标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社会现实,贯穿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3.全面深刻了解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要从一开始就要从各方面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们的困惑,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写作指导。

4.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

5.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如何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课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未谙世事,像一张没有任何图案的白纸那样简单,像皑皑白雪那样纯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窄,表现欲强,争强好胜,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讲课要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到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的学生时,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相关知识;在教高年级的学生时,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对学生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富饶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宝藏,还有一群勇敢勤劳的人民。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丰富的物产。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又如在上《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刻舟求剑的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不能像《刻舟求剑》的人那样不知变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这样就启示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这样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特别是在教师无法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时候,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比如音乐情境、画面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凄惨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语言引导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与小珊迪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两个情境:一、小珊迪被撞,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场面。通过这两个场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主人公的良好品德,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利用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演讲、作文、周记、随笔等。作文、周记、随笔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作文、周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重视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有一次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于是笔者借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查找例子,为演讲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安全方面的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对于演讲中情绪消极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对自满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对于处于迷茫、困惑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点,开展适时的教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3]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2).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有效阅读

一、课题的实施

1.激趣导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学课文

“激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心理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进入思维活动。“激趣”,要创设情境或创设悬念,如介绍课文有关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场景等。“导学”,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导”的问题,去创造“学”的气氛,指引“学”的路子。这实际是运用情境教学法。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上课伊始,先把的遗像挂于黑板前,让学生瞻仰,然后用感人肺腑的语言简介总理生前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还在为党和人民顽强工作的情况,用最平和的语调导入正课:“同学们,咱们满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总理、爱总理的。好不好?”学生会带着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整齐地、流利地、有节奏地读课文。读到等、望、送总理的悲痛场面,学生会语调深沉;读到总理过去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国际友人的场面,学生会语气激昂;那一悲一喜的语调,真揪人肺腑,催人泪下。

2.读悟究疑――读悟课文,探究疑问,培养能力

“读”,就是阅读课文;“悟”,就是感悟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究”,就是探究疑难问题。“读悟究疑”,就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善于合作”“乐于讨论和交流”“懂得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亲历探究实践体验”“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进行“创造性阅读”,除了要运用“探究性阅读”的做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想出一个合适的结论来,还要在想象和联想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引导探究,要按照步骤进行: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语言文字或思想内容等方面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查阅工具书、实地观察或调查;③让学生主动参与解题实践,如多读多思、动手尝试,分析解释尝试过程。

往往是涉及到针对某个重点段落甚至整篇n文的大问题,全班师生要密切配合,人人互动,并运用上述的探究方法和途径,联系全文,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逐段逐段进行读读、议议、讲讲,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讨论、探究,使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比较深入的领会,有个整体性的把握,并由此而使学生懂得如何探究,获取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此探究,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懂得了探究方法和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总结升华――总结全文,提升认识,领悟积累

“总结”,就是把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归纳作出一个指导性的结论,便于学生掌握;“升华”,就是使“总结”后的内容更加精粹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便于学生加深认识,内化吸收。“总结升华”,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即“课文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表现形式(即“文章的表达方法”)来一个总结,形成一个精华,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能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表现形式,能领悟借鉴,内化积累,产生一种新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总结,揭示出一个新的读写规律,便于学生提升认识,内化积累,获取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的成果证明,这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是成立的、可行的。因为这模式的三个教学环节,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的成功经验,运用了“探究性阅读”和“总结升华”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一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了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既能获得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又获得情感、意志和个性等的良好品质,进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惜的是,自身素质低,不能在模式各环节中熟练地操作,发挥模式应有的优势。此外,这模式不大适应古诗词、寓言故事等内容的阅读教学。因此,还需加强学习实践,探究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跨越式教学;读写结合;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33-01

读后写是跨越式教学的主要过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有读后写的过程,可是学生写的“成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一直困惑着跨越式实验教师。通过我们尝试,“每周一报”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困惑。

一、“每周一报”的具体做法简介

首先,确立“每周一报”的办报宗旨和制作方法。确定“每周一报”作为学生习作展示的方法之一。采取学生自愿投稿的方法,以班为单位,以本周学生的习作为投稿内容。小学低年级采取手机照相再发送信息到指定手机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采取发送电子版到指定邮箱的方式。稿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整理、排版,由校打印室统一印刷出版。

其次,将读后评作为学生习作互评的方法之一。学生在周一晨读“每周一报”后,在教室的语文园地中采取签名的方法在“每周一报”习作作者的姓名下签名。每一名学生只有5次签名的机会,用来对于优秀习作的肯定评价。

第三,坚持做下去。对语文课外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做到在周日中午之前完成“每周一报”的整理和排版工作,并将电子版发至语文老师的邮箱。语文教师在周日7点前把经过校对和插入评析的电子版发至校打印室邮箱,由工作人员在周一学生到校之前打印完毕,供每班值日生及时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晨读时把“每周一报”作为必读内容,并读后及时评价。值日生对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分别记入语文习作评价统计表,作为学期结束时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每周一报”方法的剖析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以《丑小鸭回到家》为题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文本内容既有欣赏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习语言,体会情感,重要的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他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进行重组创新。例如,学习了《“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后,教师总结谈话:爸爸妈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年幼的巴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他从中感受到了来自父母两种不同的爱。你们和巴迪同龄,也时时刻刻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爱,但是面对家长的批评与表扬,你们是怎样做的?在自己的成长中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很自然地由文本学习迁移到现实生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就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要真诚地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后写读后感,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度深化理解,是把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得到训练。一个不起眼的课堂小环节,可谓一举多得。

2. 生生读促进生生写,进一步推进跨越式教学拓展读和读后写

周一“生生读”读的是学生上一周的习作,因此阅读自己和同学的铅字作品读得更深入,更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推进了课外拓展读。为了让同学们读到自己的好作品,在课余学生会主动地回读自己课上的习作,进行整理,选择一周最好的投稿,因此读后写更及时、更有针对性,从而促进了读与写能力的提高。

3. 读后评促进学生读后写、写后改,推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阅读后评出优秀习作5篇,而这5篇是学生阅读、对比、归纳后形成评价结果的体现。在阅读时,学生会不自主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从中生成了一个自己写――借鉴读――自主评――自我提升的过程。读到比自己好的,及时借鉴,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写好;读到不如自己的,体验了成功。这样,学生在自悟中提高,在反思中发现、在阅读中评价,在积累中提升了习作能力。可见,签字评价的方法不仅推进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每周一报”的定期出版,记录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成长的历程,也展示了学生了习作的成果,充实了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材料,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推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丁有宽,戴汝潜,朱作仁,田本娜.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 原因调查 对策实施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十几年的小学语文循环教学中自然地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现象: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发言是遍地开花,中年级段则成了星星之火,而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发言更是孤掌难鸣。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的发言率越来越低,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沉闷呢?曾与同事探讨,也向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老教师求助,结论是: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大了,生理和心智趋于成熟,多了几分矜持与冷静,课堂气氛自然就沉闷下来了。他们也日复一日理解、接受和适应了这种课堂氛围。乍一听是有几分道理,可再看那些优质的公开课,专家的观摩课,同样是高年级,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表达,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能如此活跃?带着这些苦恼与困惑,这一年里,我就以自己所带的六年级班级为研究对象,对高年级课堂气氛沉闷这一现象展开了调查并实施了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调查

去年刚接手这个班不久,对全校展示了一节公开课——《大自然的文字》。从教学内容的分析,到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再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等课前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后,我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课堂,原以为这节课即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至于很差。可结果整节课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连找几个学生读书都难,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台上演独角戏。为了将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不得不总“点兵”那几个“精英”。课堂气氛的沉闷让听课的老师很失望。羞愧之余,深刻反思。不可否认,高年级学生消极发言的重要原因是开始步入青春期,存在着一定的害羞心理,但学生害羞只是一个内在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刺激着这些学生不发言呢?于是我在课堂上仔细观察,课余走进学生认真调查,对学生课堂上不积极发言的现象追根溯源,得出如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是内因

1.学生的性格因素。

我所带的班级共四十五人,学生偏于乖巧,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发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胆量小,怕说出的答案错了,觉得难为情。一般而言,学生分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而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会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内向的学生生性胆小害羞,容易紧张,所以在学习中总怕自己犯错误,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会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或者与同伴合作,因此课堂上回答问题和实践的机会相对而言就少了很多,当这种现象趋于群体化的时候,课堂气氛自然就沉闷了。

2.学生知识水平差异。

班级里的学生可以分为优、中、差三类。优等生只占了极少一部分,而中等生却占了70%左右。优等生的特点是:好动,好表现自己,因此不怕说错话,所以一般高年级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被他们所垄断,大部分授课老师也因为在课堂与这些“精英”的互动而将教学任务完成。而中等生内心其实也有自己的答案,低年级时他们还能在课堂上表达一些自己的见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觉得自己的答案有时没有那些优秀学生的完美,也因为没有得到老师完全的肯定。久而久之,他们也有了依赖和懒惰心理,课堂上只看着优秀学生的表演,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动力。还有一些后进生,由于基础与能力的差异,课堂上他们基本上是在“看戏”,课上不懂,下课作业照抄。毕竟大部分班级优等生是少数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沉默的状态,课堂也就热闹不起来了。

3.课堂氛围的影响。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班级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不算内向,学习成绩也不错,课堂外他们活泼好动,但课堂上他们也默默无闻。经调查了解,主要原因集中在他们觉得回答问题时,有时还没有表达完整就被班上的那些“精英”插嘴抢先将答案公布出来。有时他们回答的问题出错了,低下也会发出“嘘”声。课堂上他们觉得自己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在课堂上只做忠实的听众,这也是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是外因

以上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造成高年级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通过与学生的一次次交流中,我发现其实造成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老师。以下是调查中的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所言。

有学生认为:在低年级时,总感觉老师的语言很亲切,声音也好听,学习语文就像在听老师讲故事,他们对语文很感兴趣,课上也很喜欢回答问题。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感觉老师上课越来越严肃,老师讲的课也没有原来生动了,学习语文变得很枯燥,就是为了做作业和写作文。

也有学生认为:在低年级时,即使他们胆小不爱回答问题,但老师也会鼓励他们,在课堂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而到了高年级,老师好像认定他们不喜欢发言,也就不再关注他们。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有时还来不及思考,老师就叫那些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了,慢慢的他们也习惯了,反正只要知道正确的答案,作业会做,考试考好就行了。

还有学生认为:在低年级时,即使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会摸摸我们的头,让我们坐下再想一想,或者说“哪位同学来帮助他一下”。所以即使说错了,他们也不害怕。到了高年级,如果问题回答错了,他们从老师眼里看到的只有失望,有时还会挨批评,所以他们很害怕回答问题。

听着学生们的一句句肺腑之言,我们怎能不感慨:即使学生年龄大了羞于表达,即使学生胆小害怕表达,即使学生能力的差异不善于表达,即使课堂气氛多么沉闷,但只要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亲近学生,因材施教,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也是很容易改变的。

二、对策实施

在这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在逐步了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后,我以创造轻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宗旨,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热情。前不久,校内的教研课,我执教了《孔子游春》一文。课堂上学生那勇于表达的热情,那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一年前听课的老师们难以置信这就是上学期那帮沉默的学生,也不敢相信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也会如此生机勃勃,纷纷追问我原因。以下便是我改变课堂气氛沉闷的两个对策。

(一)活跃的课堂需要创造民主的气氛

一次,我应邀参加了班上一个“学困生”的生日宴会,在众亲友面前,他那激情洋溢的几百字答谢辞令我刮目相看。他就是那个课堂上从不积极主动发学生吗?为何他今天的表现如此出色?细细想来,原因在于:生日的氛围让他有了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从而引发了他的表现欲、成就感。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具有优越的先天潜能,这些潜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的心理气氛,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活跃的课堂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还民主给课堂,使课堂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平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幸事。然而要构筑这样的民主课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还微笑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如春风化雨,它可以淡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意识,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感,促进友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起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让课堂充满温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还问题给学生。

课堂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的回答符合我们的备课预想而认为是最完美的,就不再给其他学生机会。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启发、尊重、珍视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他们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3.还错误给学生。

出错是孩子的权利,课堂上教师不能因为害怕某个学生出错,而不给他展示的机会,更不能因为学生错误的回答而给他以脸色。相反我们可以把学生所犯的错误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走向完善。

(二)活跃的课堂需要让学生充满自信

“自信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呢?

1.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

平时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一般都是属于成绩中上等的学生,他们的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精彩的有力保障。而对于班上那些所谓的“学困生”,课堂上他们几乎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出错。是的,也许他们的能力与那些优等学生比起来是差一点,但是如果我们能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多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些机会,如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多回答回答,也让他们多感受一下成功的快乐,慢慢地,他们会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

2.真诚鼓励,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第7篇

一、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教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而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内容加深了,而且知识点也增多了。由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都不同,使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较多,阅读理解少,思维难度不大,所以小学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初中课文容量大,思维难度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教法以朗读为主;相关知识可以反复讲,反复练,强调熟能生巧;课堂形式多样,语文活动多,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而由于课文容量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语文知识不能反复讲,不能反复练。初中教师讲课时注意分析点拨,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形式相对单一。在作业方面,小学书面作业简单,难度小,教师可以精批细改。而初中的作业不仅较多,而且难度也大,使得教师不容易做到精批细改。小学和初中的教法差异如此之大,而我们一些初中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法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没能做好与小学的衔接,使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

2.学法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负担不重,所以教师对学生帮扶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依赖教师的安排,一般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主要是耳听、眼看、手写、心记,对课文的学习一般只是解决字词、段落意思、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小学不仅增多而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而学习则更多地体现自主性: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预习、自主做笔记和复习功课,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由被动型转到主动型,学习方式也由记忆型转到理解型,一些学生正是在转型时出了问题,所以才感到语文学习特别吃力。

3.评价标准的差异

目前小学和中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中体现出来。小学教师注重鼓励性评价,而初中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客观、严格。评价的差异是由这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不大,小学教师对学生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提倡学习多元化,在考试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答题,对问题允许有多个思考角度,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到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长大了,再加上有中考升学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变得严格,在课堂和作业评价上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也就少了。为了和中考接轨,日常的考试评分强调紧扣标准答案,教师评判主观题的标准是扣住答题点,答出几个点就得几分。这与小学评分以鼓励为主,有明显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不适应是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方法

研究并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初一语文教学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年龄大不了几个月,虽然比在小学时成熟一点,但还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幼稚和依赖的一面。大部分初一新生在心理、学习、交往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和初中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体现帮扶,而初中更多体现的却是引导自学。初一新生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教师帮扶的教法,此时初中教师如果不先帮扶一下,初一新生就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所以在初一上学期,教学应该放慢速度,适当采用小学教师的一些教法,如对一些知识要反复讲、反复练。通常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面对初一新生,初中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充满激情地引导,课堂互动讨论多一些,等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扶”中有“放”,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渡。另外,在初一学习上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信心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还在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初中生心理发展来看,初一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估计不足,要求往往过高,使很多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叫“无助感”,意思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评价过于严格,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语文能力低,不能胜任语文学习,就对语文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初一教师要把握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注意延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做法,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

4.加强中小学的联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要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新课程标准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其次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交流,熟悉彼此在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方面的差异,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打下基础。再次是在小学高年级提前做工作,为学生顺利过渡做好准备。以前人们大多强调初中要与小学衔接,而不是互相衔接,所以效果不理想。因为学生经过6年小学的学习,学习的习惯方法已被模式化了,要想靠初一几个月时间就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工作要提前做。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适度加深和延伸,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的因素,有意识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看课文批注,学会自己阅读课文。

第8篇

一、抓典型语句,诱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在学生头脑中唤起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进行组合,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积极想象力。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教师请学生再造想象,有位学生这样说道: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出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的志愿军战士都争着把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有的学生想象来送别的朝鲜人民如何跟着火车奔跑,一位失去了双腿的大嫂,叫她妹妹背着,一齐追赶着火车……学生的想象竟然如此丰富,这说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文章的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正确的再造想象。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一幅幅画面,也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

二、抓故事情节,拓展构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情节的空白处和发展点,启发学生合理构想。学生因为有课文情节的制约,往往不会天马行空地无端编造,而容易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作合理的发展。如《凡卡》一课,结尾写在城里受苦的小凡卡将一封没有写清收信人地址的信寄给了爷爷,随后用了一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我在教学此处时设计了“信寄出后”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学生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学生很快活跃起来了。有的描述爷爷根本没收到信,小凡卡后来被折磨死了;有的描述好心的邮差把信送到爷爷手中,爷爷把小凡卡接了回去,凡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乡村过上了苦中有乐的生活……

又如《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处省略号:“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在教学此处时,要求学生去掉省略号,想象好梦梦见了什么……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古诗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对古诗描绘的情境并不陌生,于是我就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春天的图画。

三、抓视野开拓,丰富表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进发出美丽的想象火花。因此,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等,使学生不断接触周围环境,丰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想象有足够的感情材料储备。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越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荷花》一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观赏满池的荷花。教学时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想象荷池中荷花的形状和身姿,使学生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又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并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知道“黄山”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后,我带学生到黄山假想旅行,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景色,尤其是黄山石之“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了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绍兴东湖、柯岩、羊山等石文化风景点中的奇石表象,进而领略到祖国山河之壮丽,体味了作者热爱祖国之情。

四、抓写作演练,合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