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学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程教学思维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为根本,尊重学生,有效优化课程学习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在教学目标引导下,激发学习思维,提高课程知识技能转化生成能力。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和方法更为丰富。
1.教师心中有学生,激活学习潜能
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的教学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就是在尊重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教师关注学生就是对学生课程学习主体价值的尊重。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优化教学结构。其次,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看做是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的朋友,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后,应该帮助学生拓宽学习知识视野和范围,鼓励学生在和谐的人文学习环境中彰显个性和学习才能,增加学习内驱动力。
教师心中有学生,能够真正将因材施教与生本主义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完美的融合,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感。例如,在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主要气类型》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对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了解不够全面的特点,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络查找本地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运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深入了解探究当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对学生的调查报告予以重视,以张贴展览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习探究,更好地激活学习的潜能。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够有助于形成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心中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就为增添课程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优化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任务要求。
教师在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依据学生的现有学习实情,围绕“夯实基础、突出技能、鼓励创新”的教学设计原则,对课程教学整体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在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整合教材资源,了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层次性,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能够参照学习。最后,注重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师心中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引导。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西亚》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程教学要求,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1)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了解西亚的基本情况及特色之处。(2)依据教材地图,能够说出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3)借助地图和资料分析,西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农业政策发展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不仅学生能够了解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还便于依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
3.教师心中有教材,丰富学习内容
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离不开教材,活化课程教材,对教材做到一目了然,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业务技能。围绕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能够将教材更好地转化为可灵活运用的桥梁。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入了解教材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注意突出如下几方面:(1)注意对教材的优化组合,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相似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2)注意突出教材重点和难点,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方式化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用。(3)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通过彼此的对比探寻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气候类型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在世界气候的差异、亚洲的自然环境、印度气候、中国气候的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对季风、季风气候等方面知识进行补充,并要求学生在补充知识的引导下,对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进行概括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为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学生看成是课程学习的生力军,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学习内驱动力,满足其学习发展的需要。“三有”教学原则的运用更是体现了生本主义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优化了课程教学结构和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邱子兴.初中地理的趣味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
[3]化振中.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01).
关键词:地理教学 循序渐进 知识体系 因材施教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地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体现。但在现实的教与学中,教师很难把握一种好的与之配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更是无所适从,一见到地理的题目更是“心慌慌”。循序渐进地教学可以克服部分困难。本人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如何把循序渐进的思想融到教学中呢?
一、全面了解学生,系统性进行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首先要关注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还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价。
了解了学生就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都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关键在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讲授提纲的运用也可以灵活掌握,或用演绎法,边板书提纲边讲解,或用归纳法,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出来,也可以两者结合。
本人在复习《荒漠化》的小专题中,备课时认真学习考纲、研读课标,但教后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收之甚少,后经了解原因是学生对西北地区了解很少,对西北这个地区根本就不熟悉,高估了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违反了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吃一堑,长一智。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本人作了重新安排,先让学生对中国和世界的分区都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去备考区域地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循序渐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也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
地理的教学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段的,而是整体融入到整个教学的环节,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注意方法的突破。课堂教学起点要底,教学的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先基础后能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体验到“跳一跳,够到桃”的喜悦,进而获得自信,从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经线纬线”这部分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候,我把它设计成“认识经线和纬线”、“认识经度和纬度”、“巩固练习”三课时的内容去教学。经度的认识是难点中的难点,教学中我先通过地球模型教师演示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经度数为360度,认识东、西经后,学习东、西经的判读。东、西经的判断,是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这时候就要注意交给学生一定的做题方法,让学生遵循这个方法反复练习。同时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去消化知识。只有自己感悟出的,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全册的教学也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全册的知识往往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甚至要整册书。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要注意环环相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中学生的关注尤为重要,尤其是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无目的性,从基础补起,对重点内容的题目要重新讲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先看书复习或问同学、老师,直到弄懂为止,成立学习辅导小组,每小组由两个优生为辅导员,每天对所属小组成员进行学习辅导,逐渐减少辅导,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优等生则和后进生群体不同,教师要和优生一起探讨划分学习的战略性阶段任务,并在各科教师的指导下细化教学目标任务,短期任务一定要明确,容易达到,这样优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自己的学习预期。教师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体差异,帮助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优生间相互借鉴,不断完善。
三、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意因材施教
面对自然地理学习难的现实,那么必须要向学生构造一个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是不同的。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把握区域地理的各种能力。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都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关键在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
循序渐进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要严格遵守这个原则,我们的工作才能逐渐进步,达到开阔明朗的峰顶。我们的学生才能最大可能地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他们的理想人生。其实,成就了学生,我们也就成就了自己。教师在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决不能做墨守成规的教育者,要先行出击,主动探索,在教育这条船上做卓越的领航人!
参考文献
[1]闫淑霞《基础步步为营能力循序渐进》
关键词:地理 多媒体 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笔者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地理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地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
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地理教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向学生描绘,而各人对事物的见解不同,表达能力及表述方法有差异,就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这时,如果我们老师能利用平时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或下载或录下网络或电视里的相关节目,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所体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要突出重、难点,就应千方百计地将形式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状态。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老师通常采用板书,或加重语气反复强调来予以突出。使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难点更为方便,我们可以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突出重、难点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运用多媒体,可以及时反馈,集中交流
地理课中有大量的“图”需要学生记忆,例如大洲大洋图,中国政区图,主要铁路干线图等,训练后需要了解学生完成情况,一节课结束前需要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所以说即时反馈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利用多媒体可以逐个或一批批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回答后,计算机判断其正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反馈,以促进学生掌握某种知识与技能技巧。借助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和快速处理能力,实现大量的训练,可以大大地增加课堂训练的容量,节约为出示训练材料而花费的时间。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1、交互性原则:交互学习是多媒体课件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制作都没体课件是,要设计出尽可能丰富的交互方式,是教学过程实现人机对话,及时得到反馈,从而随时调整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教师知道下的交互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来掌握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摩或与计算机对话来学习,教师应借助于大屏幕对每个教学环节加以控制。同时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配合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
2、循序性原则: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教材的要求。
3、辅原则: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教师教学,不能以课件为主导,不能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课件只能在恰当的时机用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发挥学生主体性,防止课件演播现象,固执喧宾夺主。
4、实用性原则:课件制作和使用要考虑学生情况,教材情境、简单的内容。几句话能讲明的内容,无必要用多媒体展示。在突出重点,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多媒体课件。
5、启发性原则:呈现问题要巧设疑问,同时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或讨论时间。从而利于思维培养。
6、主体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自觉地动起来,增强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7、及时性原则:是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我激励,从中不断获得“自我评价”“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课堂提问 原则
教学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合理的进行教学提问更是能够极大的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辅助。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设计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也是保障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的方法所在。
一、教学提问的计划性原则
教学提问中首先应当遵循的便是计划性原则,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教学要点。计划性原则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对于提问的时机要有合理的计划,什么时候引出问题,以怎样的形式提出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对于提问的内容要有合理的计划,如何凸显教学重点,并且有效的借助提问过程来化解教学难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合理的计划。只有在严密的计划内才能够让课堂提问规范有序的展开,这也是充分体现课堂提问功效的一个前提所在。
例如,在讲到“气候”这部分的知识时,由于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针对这部分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各种气候类型分别具有哪些特征?除了一般的气候类型分布状况,在世界上还有哪些特殊分布情况,造成这种特殊分布的原因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好的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也将教学难点很好的得以提出。透过这样的提问过程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学提问功效的方法所在。
二、教学提问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提问当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遵循目的性原则才能够让提问的效用更好的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需要达到的一些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参照所在。教师也要明确课程教学的能力训练目标,要在问题的设计时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某方面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提问的功效,也能够让课程教学的效率极大的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到“大气圈”这部分内容时,按照教学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分析出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的原因,因此,针对这个目标,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大气为什么会发生运动?(2)推动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哪里?这些动力有没有什么大小差异?(3)大气运动在近地面和高空所受到的力的种类是否相同?(4)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之下,高空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会有哪些变化?这几个问题很好的归结了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且能够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作出考查。只有目的明确才能够让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提问的价值与作用。
三、教学提问的层次性原则
教学提问同样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教师都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所有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原则,这显然不是合理的选择。学生间由于不同的基础知识水平、知识接受程度以及自身思维、性格、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对于同样的知识在理解与接受上很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如果仍然以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教学提问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锋面气旋”的知识时,就针对这部分知识设计了一个梯形问题组:(1)什么是锋面气旋?(2)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什么纬度范围?(3)一个发展成熟的锋面气旋它的前后锋面的性质是怎样的?它们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这个问题组带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基础,在课本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我在提问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难一些,我会选择那些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则对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气,我会让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来作答。只有设计梯度性的问题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更为合理的一种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当遵循相应的教学提问原则,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提问的功效。首先,要遵循计划性原则,只有在严密的计划内才能够让课堂提问规范有序。同时,教学提问当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遵循目的性原则才能够让提问的效用更好的得以发挥。此外,教学提问同样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这样才能够让更多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 张国防.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作用及原则[J]. 考试周刊,2011年93期.
[2] 邵志豪.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一、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加地理教学活动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是贯穿地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不仅规定了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法,而且还控制着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以及媒体出示的时机、方法与步骤。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每个单元、课时、课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来传输教学信息[1]。例如,对于认知类教学目标,选择挂图、图片、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多媒体动画等媒体开展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情感类教学目标,选择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媒体,如录音、录像等,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情感上的震撼力。
2.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存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例如,自然地理多选择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人文地理多选择挂图、录像等;区域地理则多采用挂图、景观图片教学。从知识属性看,地理名称、地理分布一般采用挂图;地理数据一般采用黑板、投影;地理景观一般采用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地理演变则多采用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则多采用板书、板图、板画、挂图等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
3.学生特点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区别。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看,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上都有区别。从认知结构上看,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较差,缺乏从整体上观察、从细微处观察的意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2]。而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结构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3]。可以看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地理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地理教学媒体与地理教学内容是否统一,地理教学媒体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相容,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一致。统一性、相容性、一致性越好,图1中的重合部分就越大,意味着有效信息量就越大。
因此,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初中生可以较多地使用投影、电影、电视和录像。投影片要形象生动,重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每节课使用的片数不宜太多,要对片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使用电影、电视和录像,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对于高中生,选用的教学媒体种类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可增加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放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延长。
4.地理教师特点
每个地理教师在媒体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擅长的媒体,在选择媒体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声音柔美、极富感染力,他就可以多采用语言讲述,绘声绘色;有的地理教师美术功底好,可以多选用板图、板画、投影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在学校设备齐全的条件下,他就可以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同时具备上述能力,那么他在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就具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地理教师在选择地理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驾驭地理教学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现代媒体对教师的要求。
5.地理教学媒体特性
地理教学媒体自身特性包括技术特性和专业教学特性两个方面。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包括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五个方面。仅考虑呈现力方面,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呈现力要强于其他地理教学媒体,而全面考虑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因素,幻灯、投影、录音与录像的技术特性较强,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则是最具有优势的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是指教学媒体传递、处理不同内容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的教学媒体,传递、处理某一教学内容的能力是不同的。黑板适合文字教学,录音适合语言教学,幻灯、投影与录像适合图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则适合动画教学。综合比较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技术特性好的教学媒体,对各种教学内容的功效都比较高,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即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录音的技术特性虽好,却很难表现地理景观、地理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它的地理教学特性比较差,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少。
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势与缺陷,是地理教师有效选择媒体的前提条件。
6.地理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环境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用有重要影响。根据信息传递方式,地理教学环境分为传统地理教学环境、电化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地理教学环境。不同的环境为选择相应的媒体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教学环境,考虑到所选用的媒体是否是唾手可得,或通过简单的准备即可利用,而不应考虑那些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无法准备与实现的媒体。
二、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在选用地理教学媒体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选一些媒体,因为运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
从媒体本身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媒体优势互补,进行媒体组合教学。关于教学媒体功能的研究表明: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媒体能永远优于其他媒体,也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某一种媒体的短处可能恰恰是另一种媒体的长处[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就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如视觉型媒体能使学生眼见其形,但不能耳闻其声;而听觉型媒体则相反,只能使学生耳闻其声,不能眼见其形,如果选择两者,在课堂上结合使用,不仅各显其能,而且能够收到声形并茂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教学信息论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多样性原则要求既要选择传统媒体,又要选择现代媒体,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多选择现代媒体。因为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达到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据教育统计材料,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比一般教学媒体增加20%~30%的教学内容,所学得的材料分量比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一倍,且可使考试中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因此,要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应多选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从学习的生理机制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记忆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感官的记忆。拿记忆后保持的比率来说,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70%,三天后为40%;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60%,三天后为15%;而视听并用记忆比率达到90%,三天后仍为75%,远远大于只看只听。课堂选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就有多种渠道,分别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当不同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内容相互关联时,就会深化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达到强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适度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教学媒体,但这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不是说媒体选得越多越好,因为尽管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一定比只有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但信息量大了,还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媒体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媒体的选择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即一堂课使用的媒体不宜太多,应有一定数量的限制。一堂课用多少种媒体好呢?有人研究了课堂教学,认为不算常规教学媒体,仅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以两、三种为好,这样既能从不同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如果选择四五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好了[5]。
3.经济性原则
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的功能一样,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选择媒体,除了看使用效果外,还要看何种媒体花钱少、时间省、成本低,即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一般来说,常规教学媒体的价格低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价格。在所有的教学媒体中,印刷品和黑板的价格最低,标本、模型、录音的价格较低,幻灯、投影、电视的价格中等,电影和录像的价格较高,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价格最高。前面说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但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追求“带电作业”,不是选用媒体越高档越好,而是要看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本来用黑板就能展示的板书,用挂图、图片就能说明问题的教学内容,却制成了昂贵的幻灯片、投影片;本来用幻灯片、投影片就能显示的例题或习题,却制成了高档的多媒体课件;本来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实验,却制成了高价的录像带,这样既浪费材料、人力,又浪费教学时间。可见,选择教学媒体应该考虑低成本、高效能。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各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其次,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构成与水平层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类型、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存量、初始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赫兴无.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历史思维 历史知识
在传统中学教学理念中,地理与历史虽为两门较相近的文科学科,但却较少有学科之间教学方法与知识的交流和沟通。夏志芳教授曾言:“地理思维是空间的、联系的思维,而历史思维是时间的、发展的思维,世间万物都是由时间与空间构成的,缺失了任何一个维度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1]长期的学科划分导致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单向性思维模式,对于其他学科的思维与知识运用较少。
近年来,针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历史思维与知识运用的理论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如王芸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历史思维理念的渗透与运作现状进行了研究[2]。在历史知识方面,黄廷勇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素材进行整合,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出了如何运用的建议[3]。宋倩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研究,从课本到试卷的分析,得出史地学科在未来学科发展中,教学方法必将互相吸收才得以发展的结论。[4]葛婷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研究[5]。
除相应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展现了历史思维与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外,广大一线教师也对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振华认为:“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促进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6]陈建华认为:“地理教学与历史知识的联系是有趣的,是富有启迪性的有机体。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历史知识来丰富和注释综合科的教学。”[7]
本文拟从历史思维与历史知识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中学地理教学中历史因素的运用理念和运作模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历史思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结合角度,对历史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范围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首先我们要对历史思维与历史知识进行一定的概念界定。前苏联学者对历史思维的定义是这样的:“历史思维是运用已成为个人认识方法和历史观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历史思维不完全是针对过去历史的,它还用历史的观点反映现代生活、现代生活的矛盾和现代生活的各种具体表现,亦从特定联系的体系中考察他们的发生和发展。”[8]任之初则认为:“历史思维是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9]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历史思维应当理解为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时间长度,对现有的历史现象、历史材料和对象作相应的客观分析的思考模式。在实际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历史思维往往反映出的,是地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学识,在一定情况下是教师自身历史知识储备、地理教学方法的表现思路。
历史思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就是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表现。历史知识,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不单单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所有的内容,还应当包涵大学历史教科书及部分课外基本历史材料。如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及剑桥中国史系列读本。这些历史读本及材料中在时间维度所体现出来的地理知识,经过一定方法的编译和安排,可以有效地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
二、历史思维与地理教学
中学所涉及的地理学,其所针对的研究对象是以地球为载体不断变化的事物。这种客观上形成的要求,使中学地理教学自然形成以空间为主体的惯性思维模式。然而在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所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中,则将地理学定义为“旨在解释区域特征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指出“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是地理学学科视角之一。从这一点看,中学地理教学,并不能仅仅以空间为视角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地理学的教学,应当以空间和时间为坐标维度,构建起一个综合性的立体思维体系,而历史学所带来的时间维度的观察思维,是地理教学所不可或缺的。
历史思维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揭示地理对象的演变路径。海德格尔曾言:“历史性根植在时间性中。”[10]地理教学所面对的对象,往往具有变化特性,当前的地理特征,是观察对象经过一定的时间长度演变而来。在观察现有对象的同时,如果对该对象过往的演变有具体的认知,了解其过去,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如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现状,如对于东北工业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历史如果有所了解,那么对于现状就会有更好的理解。
第二,推演地理对象的未来发展变化。历史学科给予人们最重要的印象,即“以史为鉴”,得以知兴替。对过去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们把握现在,继而推演对象今后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可见地理教学,不仅仅是空间思维的运用,从历史思维角度进行推演和预测,地理对象今后的发展变化也是地理教学所需要获取的因素。
第三,复原地理对象的过去面貌。无论是现在存在的地理研究对象,还是已经湮灭的地理对象,在时间轴上都有曾经存在的面貌。运用历史思维的模式,对其进行复原研究,一方面可以与现存的地理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发展特征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地理对象做更形象的研究。如对恐龙骨骼的恢复和对远古时代生态环境的复原,可以让学生对恐龙这一研究对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远古时代恐龙生存环境与现在的生存环境做对比研究,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不仅仅是以上三个方面,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可以运用到历史思维,使原有的空间地理教学走向立体,让空间与时间相结合。
三、历史知识与地理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思维,使用历史知识是当前许多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运用,运用在什么环节,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的,是创设情境,在导入课程与提问环节运用较多。
如对于气压带、风带的认识与理解中,往往可以运用诸多历史知识创设情境。
情境一: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曾经在赤壁借东风打败了曹军,正是诸葛孔明善于利用地理知识,对“东风”的理解和运用,是其所掌握的诀窍。我们今天所上的这堂课,正是能够让你明白,如何来借东风。――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情境二:二战时期西方战场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时间是1944年6月4日,那么是如何选在这个日期的呢?――诺曼底所在的英吉利海峡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范围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副热带高压也跟随北上,西风带的控制范围缩小,洋流变缓,海平面较为平静,有利于盟军采取大规模的登陆运动。
还有如洋流运动的学习,可以创设的情境有:从1405年开始持续二十多年的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每次出航时间都在冬季,在夏季返航。这与我国沿海的洋流运动有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在冬季乘船南下,夏季由南而北,都是利用季风顺风的因素。郑和南下需要过北印度洋,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是顺时针洋流,冬季是逆时针洋流,正好有利于郑和船队沿着南亚次大陆海岸航行。这是一次经典的对季风和洋流的运用情境。
教学情境是“情”和“境”的整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设。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断通过新的情境来获得新知识。“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11]。而历史思维指导下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正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场景特色和情感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融入情景教学,积极寻求新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引用历史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掌握课堂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教师对中学地理与中学历史两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历史思维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地理教师主观发挥和需要刻意学习的。而历史知识的运用,应当是多样化的,在运用过程中如何避免程序化和僵化历史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所应当考虑的。
我们提倡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学科的创造性教学,但这种提倡,并不是说是毫无原则、生搬硬套的,应当是遵循一定原则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适度性原则。中学地理教学原则上主要教学的知识是地理知识,诚然地理与历史关系紧密,但不能本末倒置,在地理教学课堂上,历史知识只能作为辅助学习工具。
第二,真实性原则。无论是地理教学还是历史教学,教育的本质是本着真实、有用的知识教授与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需要创设情境,而故意造假历史知识来配合地理知识。
第三,随机应变原则。历史知识的范围广而博,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对象也极为丰富有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如何借用历史思维来创设情境,这都是需要地理教师认真对待的。在运用方法、运用过程、运用内容等方面,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置都有赖于地理教师的随机应变。
最后,地理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维度,而历史的主要特征是时间维度。当前,可以运用的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比比皆是,但较多处于创设情境、开堂导入等环节。如何将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思维角度,引入历史知识,对地理知识进行巩固并丰富其内涵,使课堂教学走向多样化,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课本知识,这应当是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教师需有一点历史的思维方式[J].现代教学,2007(11):26.
[2]王芸.论历史思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黄廷勇.历史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宋倩.高中地理教学中史地知识的整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5]葛婷.初中地理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研究――以人教版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陆振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历史“情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122.
[7]陈建华.浅谈地理教学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28-29.
[8]И・Я・莱纳,著.白月桥,译.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9]任之初.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研究教学――关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J].历史教学,1992(5):30-3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要想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可谓是整个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真实典型性原则
地理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都是自然现象中客观存在的,亦或者是当前、曾经发生过的地理事物。所以,在对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落实真实典型性原则,确保地理案例是真实存在的,若将虚假的案例直接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会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还会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正因为如此,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亦或者是实地考察之后而得来的,是真实且精挑细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也应该遵守真实典型性这一原则。
2.学科发展性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还需要遵守学科发展性这一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应用的案例能够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规律。案例类型可以丰富多彩,角度与内容也可以多变且不同,可是不管从案例的任何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案例都应该呈现出地理这一学科的特性,这样学生才能在案例分析与探究过程中掌握地理课程中的学科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综合全局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遵守综合全局性这一原则。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学科独立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案例设计时,不仅要把握住国外地理走向,而且还需要关注我国历史人文风情,在揭示规律的时候让学生从正面进行剖析,案例涉及最好容纳政治、历史、建筑以及旅行等多方面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综合性这一原则。
4.教育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而非是单纯的知识讲解。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地理教学案例时,最好按照教育原则来进行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从学生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调度。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意识到知识的传授并非关键,要加强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其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目标来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这样才能让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
5.结合学生实际
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在案例设计与选择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遵守学生实际情况,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案例设计与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学生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层次性与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最好为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亦或者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来差异化设计案例,这样才能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最好将逻辑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案例作为首选。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让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应用,关键还在于课堂应用实践,笔者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1.呈现地理教学案例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案例呈现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生动且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案例呈现的方式较多,如文字、图像景观、地图以及数据表格等都是常见方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大段文字阅读材料的形式来呈现出我国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以及治理情况,教师还可以使用示意地图来呈现其地理位置,或者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案例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积极性。另外,对于案例的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合理把控时机,整个案例呈现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设置疑问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为学生呈现案例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思考与探究中,然后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问题设置是否合理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内化,所以,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地理教学时,问题的设计十分关键。首先,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来进行设计,这样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思考中。其次,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紧扣主题,不仅要和地理事物相联系,还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最后,在完成问题设置之后教师还需要发挥“引路者”作用,做好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教师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这一课时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呈现出以下教学案例:“中南地区在我国属于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石油、煤炭以及其它金属等资源却因为使用过渡而呈现出了贫乏的现象,如何让其再次腾飞也是现如今发展重要问题。”教师在展示教学案例之后,可以结合案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现如今我国中南地区在工业这一领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2)若想要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3)鲁尔区的经验对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启示?在上述几个案例问题中,学生能够先对中南老工业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之后还会对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措施,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就能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点,从而有效提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意识到合理设疑的重要性,结合教学案例来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3.分析讨论地理教学案例
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分析教学案例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案例内容与地理知识有效的衔接在一起,以此来揭示地理案例和地理原理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一手段将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能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到案例情境中进行思考与讨论,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积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讨论环境,激发学生自主讨论与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首先要让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对案例内容形成大概了解。其次,要求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学生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与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发挥出集体优势,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提升。为了能够让案例讨论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分组过程中最好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划分,小组成员可以为4-6人,组长则可以轮流安排,同时,要求学生及时对要点和疑难问题进行记录。最后,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集体讨论与交流,即由教师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之中,这样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案例中知识点的把握,促进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真正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 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73
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当前的高中地理教育质量作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人们对当前高中地理教育的需求。本文P者提及的“教学有效性”旨在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入手,为高中地理教学效益步入新天地做出要求。强调高中地理有效性及强调“少时高效”的价值内涵,增强地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对知识得到最大满足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在实践能力层面实现最大的成长。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形势分析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和重复性。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育中,往往是教育部门的教师预先规定好全部的课程内容,对学年地理知识完成预先的全部规划然后形成教学大纲。任课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僵化的执行地理学科教学任务,给学生规定教学作业,以此为过程循环往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往往缺乏个人特色且说教性质极强。学生听课因此缺乏主动性,对课程的性质也缺缺,这直接导致师生互动几乎少之又少。然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平等自由的原则。换言之,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非常重要。再者,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具有一个极大的不足即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具体培养。地理是一个偏理科性质的学科,需要观察、需要操作。然而,我们的大部分高中地理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观察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轻视了对学生地理探究、分析能力的引领以及探索,然而这些能力和本领,却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坚持新课改原则下的高中地理新形式建议分析
(一)加强学科特色教育
我们的地理学科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操作,重复固化的教育模式,遗忘学科特殊性,进而导致地理学科教育丧失特色。我们的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习先进教育本领,提升自身技能,深层研究高中地理教育知识。在对学科教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色,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独具特色,关联生活,具有教学时效性的教学特色方案。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对生活与地理的交际,让学生在感受地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学习了解地理知识。教师讲课时可以引用与生活关联性高的典型案例,讲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为什么新疆的葡萄更甜,为什么山东烟台的苹果更好吃,在不同情景下案例的对比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比意识,以此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一起郊游,引导学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当中发现实际的地理问题,并引导学生就自己发现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探索。并对学生的困扰以及对理解知识存在偏差的地方及时的进行纠正和补充。
(二)加深师生互助合作
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高中的学科教育中坚持新课改理念下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即强调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应有高高在上的突兀感,而你把自己和学生放置于平等的位置。要知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的使者。教师和学生是互助共赢、和平友好的话语搭档关系。教师不仅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诉求以及对任课教师地理教学方式的想法,以便教师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向。教师对待学生要热情友好,对待学生的问题,要耐心倾听、认真回答,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宽容以待,温柔讲解。教师在讲课时应热情开朗,亲切自然,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增加一些互动环节的问题,也应当为学生预留分析、思考、回答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表达自己对地理教学中出现的地理问题以及地理现象的想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一方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教学便不再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互相沟通,互动交流的双向交流的过程。
(三)加大学生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