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非公经济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意义 现状 贵州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59-02
纵观全国,凡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在当地生产总值占比较高的地区。
一、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是相对公有制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公经济也经历了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当初被割的“资本主义尾巴”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浙江为例:1978年,浙江出现第一批农民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当时全省个体工商户仅2 000多家,私营企业几乎为零,非公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总量的5.7%。到2002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178.9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4 065亿元占全省的53%;全省GDP从1978年的124亿元增加到7 670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十二位跃升到第四位。到2008年上半年,浙江非公经济已实现为全省创造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76%的出口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显而易见,非公经济是促进浙江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量。实践证明,没有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对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非公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以后,贵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非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贵州个体经济仅有1 644人,私营经济为零;到1990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98万户,私营企业1 597户,乡及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38亿元(1980年不变价);2008年初,全省个体工商户已达50.77万户,私营企业54 812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创造的GDP占全省的比重由1%左右上升到30%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由不足4%上升到40%以上,非公有制商业企业创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由7%左右上升到60%以上,非公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和上缴税收均占全省总量的1/3还多。
贵州非公经济的变化是巨大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与全国大多省区横向比较,差距较大。总体现状是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层次低、整体实力不强。
首先,贵州非公经济大多集中在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医药、食品、采矿等优势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型企业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发展层次低。2007年,全省965户规模以上内资私营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仅为1 841万元,户均研发费用只有1.91万元;96户规模以上外商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 620.8万元,户均研发费用也只有16.88万元。其次,贵州虽然也有像神奇、益佰、老干妈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非公企业,但是这样的骨干龙头企业毕竟为数太少,贵州非公经济规模仍然偏小、整体实力较弱。2007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内资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128.4亿元,户均1 330.57万元,比全国水平低168.28万元;资产总值248.81亿元,户均2 578.34万元,比全国水平低431.8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9.11亿元,户均1 234.3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9.7万元。规模以上外商工业企业增加值22.89亿元,户均2 384.38万元,仅为全国水平的50%左右;资产总值101.46亿元,户均1.06亿元,比全国水平低3 685.9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7.28亿元,户均4 25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 419.58万元。
造成贵州非公经济整体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制度不完善、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内在因素,也有对非公经济发展重视不够、投资环境不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外在因素。但是,不论是什么因素,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贵州加大发展非公经济的举措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发展的差距源于思想观念的差距。当前,在非公经济及发展的认识问题上虽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非公经济在贵州不能说已全部认识到位,一些与时展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所以,贵州要发展、要跨越,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非公经济同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样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任务;充分认识非公经济对贵州实现跨越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从战略的高度加大非公经济发展力度。
2.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一方面,贵州非公经济经营理念陈旧,企业治理结构落后;另一方面,各类非公经济人才匮乏,目前全省非公经济拥有的各类人才占全省人才总量不足10%。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体制不科学,治理结构不完善。陈旧的经营理念使企业注重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偷漏税款、逃废债务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非公经济的稳健发展。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快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引导非公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积极引进适用的经营管理人才,把对非公经济人才的引进与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
3.改善融资环境,化解资金困境。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非公经济普遍存在融资不畅的难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双重压力下,资金短缺使非公经济的生存发展更加艰难。政府要迅速采取措施,多渠道帮助它们走出资金困境。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二是要采取资本投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设立创新基金、银企合作、发企业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要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信用担保能力,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四是由政府投资公司向一些经营管理好、市场前景好的非公企业进行财务投资,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
4.搞好引导与服务,加大扶持力度。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搞好引导与服务。在税收、土地、户籍、经营范围、社保等方面取消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非公经济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从制度细微处入手,积极引导非公经济照章纳税、诚实经营、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指导、科研单位和高校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覆盖全省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要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加大非公经济扶持力度。把握好国家产业规划、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机遇,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贴息贷款等资金用于非公经济的扶持和发展;依托全省各类经济园区建设,用好、用活园区专项资金;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引导非公经济向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整体实力。
5.拓宽非公经济发展领域,优化产业结构。除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外,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就允许非公经济广泛参与,拓宽非公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在GDP的比重。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文体卫及中介服务领域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加工、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充分给予优惠,大力支持非公企业从事外经贸业务、到境外投资办厂,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开展合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积极调整、优化非公经济产业结构。引导非公经济从矿山开采和商贸流通等传统行业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优势原材料、能源、装备制造以及民族制药、旅游和战略型新兴产业领域上来;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加速非公企业专业分工和协作,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配合品牌战略的实施,培育更多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切实改变贵州非公经济规模小、效益低、整体实力弱的局面。
6.大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可以说贵州落后的现状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闭塞造成的。尽管贵州交通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客观上讲仍然很落后。“十五”期间,贵州公路、水路建设累计投资480亿元,是过去五十一年投资总额的2.53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近5万公里,87%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内河通航里程达3 322公里,打通了北上长江和南下出海的水运通道。但与毗邻省区相比,贵州交通落后明显。单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项看:截至2005年底,云南是1 421公里、广西是1 411公里、四川是1 758公里、湖南是1 403公里,贵州到2010年才达1 300公里,五年大发展后仍不及五年前的周边四省区。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贵州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因此,贵州应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航空和水运建设跟上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结合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建设。通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挥贵州区位优势,吸引非公经济前来投资兴业,促进贵州与泛珠三角经济圈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强力推进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忠.非公有制经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成学真.困境与出路――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陈文玲,王飞.浙江非公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6).
[4]王晓芳.关于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开发研究,2006,(3).
“十一五”时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一个不被人们认可的丑小鸭已经成长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展现着她的魅力。
(一)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了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重点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和5亿元,乃至超10亿元的大型非公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10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466.93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2.5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1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已占到我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二)在企业数量上实现了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末,我市登记注册的非公企业总户数累计11.34万户,比2006年增加了37.92%。其中,私营企业累计7638户,个体工商户累计10.58万户。
(三)在解决就业岗位上实现了新突破
我市非公企业在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吸纳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效缓解了下岗失业职工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农牧林区剩余劳动力,为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以内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末,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数量为237135人,是2006年2.2倍,占地区城镇从业总人数的42.67%。
(四)在增加税收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我市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税源,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我市非公经济实现税收41.44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占税收总收入的60.51%。
(五)在结构调整上实现了新突破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在原有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商贸流通等行业外,逐步向煤化工等各个领域拓展,特别是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向纵深发展,为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末,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户数为6045户,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为1313户,二三产业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末,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投入到第三产业39005.48万元,占全部资本金的58.38%,投入到第二产业346655.21万元,占全部资本金的37.41%,投入到第一产业540924.36万元,占全部资本金的4.21%,形成了“三、二、一”的新格局,使我市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六)在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上实现了新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以伊利乳业为龙头的奶牛生产基地,以淳江油脂为龙头的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以百业成酒精为龙头的玉米生产基地,以嵩天薯业为龙头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贝尔湖鹅业为龙头的大鹅养殖基地,以蒙东獭兔为龙头的獭兔生产基地,以丰禾源为龙头的水稻生产基地,以鸿威为龙头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哈慈制药为龙头的药材生产基地,以御香苑为龙头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等龙头产业基地,将分散的农户联合成利益共同体,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陆续被龙头企业引入到生产基地中来,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牧民科学养畜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农牧业的大发展,而且逐渐形成了农牧林品牌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七)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上实现了新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激发全市经济活力的生力军。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参股、嫁接、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使这些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内蒙古森工集团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辅业改制中,186户企业以合资、合作、出售、用资产补偿职工身份后入股等方式,进行民营化和股份制改造。在非公企业的竞争推动下,一些国有企业更加自觉地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了发展活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企业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而且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还是在增加社会福利、促进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上,甚至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愈来愈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二、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形成新特点
“十一五”时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其显著特点如下:
1.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的分布上,过去以传统加工业、轻纺织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现在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新兴服务等领域拓展。
2.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规模上,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现在开始不断涌现出一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
3.非公有制经济在组织形式上,从过去是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现在出现一大批开始向多元投资的公司制发展。
4.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区域布局上,过去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行业和地域都比较集中的,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公司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过去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现在一些企业已经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
6.非公有制经济在产品档次、服务质量上,过去在产品、服务上水平普遍不是很高,现在开始出现向高水平、高档次的知名品牌发展。
7.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责任感上,从过去企业信誉度普遍不是很高,现在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企业信誉高、社会责任感强,而且讲究社会责任的一些知名企业。
三、“十一五”期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前提
市委二届党代会将非公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四大主体,高调提出让非公有制企业“唱主角、坐正席、挑大梁”。制定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及市直部门和各旗市区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极大促进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信心。市领导亲自带领民营企业家外出学习考察,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座谈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强强联合,为非公有制企业配置资源,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领导的高度重视、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制定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一五”实现跨越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通力协作是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起来。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制度。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支持服务体系,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尤其是市非公经济领导小组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呼伦贝尔市直相关部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考核办法》和每年签订的《旗、市、区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责任目标》都为确保实现非公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发挥工商联的积极作用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市二届工商联不断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训模式。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引导,开展企业家进军营活动,增强企业家纪律观念和爱国意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类非公企业培训班,组织民营企业家赴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日本、韩国等地进行集中学习考察10余次;每年组织召开各个层次和行业座谈会20多场次,深入企业调研50余次;旗市区级工商联也都以各种方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既丰富了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生活,又提供了相互交流、广交朋友、了解外界、提升素质的沟通渠道,促使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经营思路、发展目标、认知能力得到了一次次的大提高、大促进、大改观。加大评选和表彰工作的力度,企业家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加强。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五年我市对非公经济发展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力争使非公经济借助地区大发展的来势成长壮大起来。总结“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非公经济设定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要使非公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增加值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我市非公经济产值虽然已经达到“半壁江山”,但是仍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在做大非公经济总量上下功夫,经过五年的发展,使非公经济对我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要使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我市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要达到18%,也就是说,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达到18%以上。
(三)要使非公经济成为我市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非公企业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的80%左右,在这方面比创造的产值所做的贡献更大。而我市非公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42.67%,“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使非公经济为“保稳定”继续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要扶持100家基础较好、成长性强、就业较多的中小企业
我国发达地区经济之所以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拥有实力雄厚的非公企业,而目前我市非公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实力不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上下功夫,不仅要增强总体实力,还要力争有1-3家非公本土企业上市。
(五)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非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在提升非公企业竞争力上下功夫,依托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立自主商标品牌,让我市更多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甚至走向世界。
五、实现我市非公经济“十二五”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破除思想上的障碍
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最大的差别在于观念上的差距,哪个地方政府的观念转变得快、转变得好,思想开放,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发展非公经济也不例外。通过多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完整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但是在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还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我市“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实现幸福呼伦贝尔”的发展目标,活力在非公、潜力在非公、出路在非公、希望也在非公,牢固树立“没有非公经济发展,就没有呼伦贝尔的繁荣与振兴”的观念,破除不敢、不愿与私营企业接触的顾虑,破除轻视、抵视非公有制经济,甚至将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其坐正席,唱主角,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没有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它一步也发展不起来,特别是当国家的宏观政治、法律环境已经明朗的时候,本地区的微观政治、法律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必定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起来、发展不快的地区,发展的环境必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在转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上下功夫,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和扶持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是发展的关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具有主观能动积极性的市场主体,没有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绝不可能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培育比较好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比较健康,反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举步维艰。
“十二五”期间,我市一是要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制定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新办企业的门槛,鼓励多种形式创业,扩大创业辅导服务,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特别是要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同时通过兼并、收购、协作等方式壮大企业实力和规模。二是要引进有一定实力的外来企业。在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许多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公企业发展受到“瓶颈”制约,开始把一些初级加工的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已经呈现出加速向内地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之势。我市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较先进的企业,特别是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企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进一步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目前我市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开拓了俄罗斯、蒙古的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涉及的领域非常有限。其实,在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投资方向是很多的,例如资源领域就大有作为。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俄罗斯、蒙古等国是世界上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又陆续推出优惠政策,通过吸引国外企业来振兴本国经济,这正是我市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为我市非公企业争取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创造条件。随着我市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走出去”,不仅会开拓发展新途径,使非公企业得到锻炼,而且必将增强我市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各方面努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市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使非公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我市非公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非公企业在向纵深发展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融资难仍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困扰着非公企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重;积极探索对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的有效途径。二是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放宽条件,调整限制,允许非公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四是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另外,还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设立政府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每年非公企业上缴税金新增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非公企业发展,逐步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
(五)培育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领域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综合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继续支持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拓展服务范围,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市场等信息服务。引导各类服务机构转变观念、改进服务作风,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
(六)走集团化和集群化发展道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争创名牌产品,鼓励其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企业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
(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规范化发展,引导非公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我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需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非公有制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面对人民群众繁重的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发展起来的,这是非公有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在解决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促进了一部分人的就业,而且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大的提升,进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因此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的调动起一切积极的因素,实现和谐社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状分析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理念忽视了对社会利益的管理
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职责以及意识方面存在非常淡漠的现象,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赚钱而工作;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在面对消费者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责任意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严重,由此诚信经营有待社会的考察和检验;最后,非公有制经济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缺少保护意识,我国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一些企业经常出现乱开发、乱排污以及重污染的现象,与此同时,偷税、漏税现象更是较为普遍,对法律和人民社会的利益没有充分的考虑,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十足的履行[1]。
(二)非公有制中的劳工权益存在问题
首先,非法使用未成年人童工,限制员工的人身自由,有时还会出现辱骂、体罚员工的现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不征求员工意见的前提下,无理由、随意的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出现超过上班时间、加班加点、不支付任何加班费的现象。
其次,随意扣押工人的工资,随意降低工资标准,并且工资低于地方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特别是扣押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在用人期间不签订任何用工合同,即使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效率也非常低。工人的工作环境差,安全和卫生条件根本得不到保障,发生职业病的概率大大提升。还有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性别以及地域歧视,员工得不到培训与晋升的机会等等[2-3]。
二、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缩小城乡差距
非公有制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业压力而逐渐衍生和发展的,所以对于民生方面的关注和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帮助[4]。非公有制经济成功的缩小了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区域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很多地区的农村开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了多种类型的企业,在吸收富余劳动力的同时还使城乡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效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为了能够让自己在竞争中立足,能够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位置,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将社会上一些剩余的劳动力集中在一起,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社会以及人民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不仅使城乡经济得到了优化和补充,更直接且有效的解决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开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样的发展形式让我国的经济成分变得更加多样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并且非公有制在经济上补充了公有制经济上的某些不足,和公有制一同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另外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5]。
二、加大力度,扩大非公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覆盖面。截止2008年底,我市有各类非公组织30773家,其中仅有28家非公组织与驻*军警部队结对共建。通过调研,发现有部分非公企业有意向与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这次参加结对共建的只是他们其中的极少代表,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吸收、动员更多的非公组织,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党(团)、工会组织比较健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单位等社会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
三、丰富形式内容,提高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的质量。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共建形式,丰富共建内容,推动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出成效:一是帮助部队改善训练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出成效;二是在培育军地两用人才,促进部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出成效;三是为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排忧解难方面出成效;四是在安置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方面出成效;五是在增强非公组织人员国防意识,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出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抓出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和双拥共建工作机构要高度重视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作为双拥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来抓,要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得力措施,抓出成效。各区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的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调配和充实双拥共建工作力量,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建立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有共建部队参与,相关部门和共建非公组织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双拥共建工作有关事务,听取共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共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建立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信息平台,为部队和非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五、抓好宣传,营造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良好氛围。要加大非公组织军民共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非公组织军民共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爱国拥军的崇高精神,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军民共建热情。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军民共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军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一、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呈现出的新特征
1.由“务虚”向“务实”转变。过去,统战部门被认为是务虚部门,统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是自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来,基层统战工作在上级统战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基层统战工作实际,务实创新,把对统战成员的政治教育引导与服务相结合,把发挥统战优势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逐步树立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务实”新形象,改变了统战工作“务虚”的局面。
2.由“小统战”向“大统战”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基层统战工作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了三个发展:统战工作领域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多领域发展;统战工作方式由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向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发展;统战工作内容由做好派、党外干部、民族宗教等传统领域工作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新领域工作发展。
3.由社区向小区延伸。按照“便于组织管理、便于参加活动、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将社区统战工作延伸到小区,逐步建立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覆盖全社区的小区统战工作网络。并积极推行了以街道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辖区共建单位为成员的共同协商小区统战事务、共同利用小区资源、共同开展小区服务、共同创建和谐小区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4.由“单一”向“大众”转变。为改变统战工作势单力薄的局面,各级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了统战工作对外宣传力度。在加强统战成员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参加和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出力。同时,还以农场、街道(社区)联谊会为平台,大力加强同非公领域经济人士和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做大做强“回归经济”,转变了以前单靠统战部门开展工作的观念,树立了各级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统战部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新形势下解决基层统战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加强和规范对基层统战工作的管理,统一认识,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要把支撑点放在统一思想认识上。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是做好基层统战工作的前提,要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将此列入基层党(工)委议事日程。在社区和作业站,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板报、广播等渠道,积极宣传统战工作,要以群众喜乐见闻的形势做好统一战线的宣传工作;在部门要充分利用学习日期间,做好统战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争取领导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提高主要领导对统战工作的认识。主要领导要带头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模范地贯彻执行统战政策。要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与统战对象的联系交友制度,与统战对象协商问题,主动听取意见。要从财政中拨出部分资金作为专门的统战工作经费,确保统战工作顺利开展。要主动把握统战工作方向,提高领导驾驭能力,把复杂的关系在基层协调好,把突出的矛盾在基层解决好,把新生的力量在基层凝聚好,形成农场,作业站联动的统战网络格局。要重视对基层统战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教育、交流和使用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2.要把关键点放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一是要提高统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引导统战干部加强对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新知识的学习,搞好自身修养,增强分析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性,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去思考和把握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要敢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瓶颈”,把统战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要重视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安排和使用工作。对党外干部要认真贯彻“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完善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党外干部,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要把根本点放在创新机制体制上。一是要创新工作格局,在上下联动上有作为。要打破统战部门“单打一”的传统做法,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党内与党外的关系,形成整体推进、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努力构建全党重视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统战格局。二是要创新考评方式,在科学布局上有作为。要落实经常性考核,采取经常性随即考评方式,定期抽查、督导调研等形式,加强对统战干部履职过程的跟踪考评。要落实岗位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与干部教育管理相衔接,与干部奖惩相挂钩,使统战工作虚任务变实,软指标变硬。三是要创新工作机制,在统筹协调上有作为。要深入研究各领域统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建立规范有序、整体衔接、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统筹做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工作,推动统战工作科学化创新发展。
我办事处管辖的铁佛寺、柴库、梁邵村、段邵村、焦邵村、孝民屯六个行政村分布在安钢、电厂这两个大型企业的周围。据2004年底统计,辖区总人口15515人,耕地面积2677亩,人均耕地0.17亩,共有劳力847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力2896人,占总劳力人数的34%,有66%的劳力相对过剩。孝民屯村在1999年安钢扩建征地时整体搬迁,除部分人员招工外,有500余名劳力没有安排。再者,因近年来文秘部落市城镇框架的拉大、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公益性建设的租地以及安钢电厂扩建征地,造成我辖区各村人多地少、住房紧张的现状,所以解决辖区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和缓解农民住房紧张的状况成为我办事处建设和谐社区的重点工作。
办事处领导班子针对辖区各村这一现状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经济建设、发展辖区企业做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对剩余劳力进行自我消化。2004年度,我辖区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建设接近尾声,在北蒙办事处后黄甫村征地480亩,一期80吨炼钢转炉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目前已投资1.2亿元,主要用于道路、厂房和扩建,该项目计划2005年8月投产使用。铸造二厂投资100万元的技改工程,现已完工投入使用。钢城购物中心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380多万元,3月份开工9月份竣工,现已投入使用。钢城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燕林花园工程建设过半,规划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5亿,工期预计3年,今年计划投资9600万元,实际投资5000万元。安阳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之一铁佛寺新村二期工程10栋楼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总投资近6000万元,预计产生效益近2000万元,现正在顺利施工中,2005年5月份将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这几项工程共安排劳力2000余人,2004年度完成工业收入4399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3%;建筑业收入4771万元,占农村总收入的7%,两项收入合计占到总收入的70%。
二是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引导农民围绕安钢、电厂两个大型企业搞好服务,发展三产。扶持农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
2004年非公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增个体工商户42户,达到了416户。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总产值6.06亿元;利润1591万元;实交税金2747万元;安排劳动力3178人。
2004年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17269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205万元,商饮业收入9195万元,服务业收入273万元,第三产业收入合计占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的85%;个体建筑收入400万元,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2%。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办事处重要经济支柱。
三是做好辖区社保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外来收入。2004年开发就业岗位612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7人,其中“4050”人员30人,办理优惠证18人;为辖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年内共输出劳力101人,其中省外96人,省内5人。我辖区六个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07人,外出劳务收入2004年达到260万元。
四是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建设多层住宅和住宅新区,解决农民住房紧张问题。如正在建设的铁佛寺新村二期工程10栋住宅楼和一期工程形成一批农村住宅楼群,加强了柴库村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一批农村新居,提高了农村住宅品位。这两项建设共安排住户539户,缓解了农村住房紧张的现状。同时,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特别是在“创卫”迎检工作中,加强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教育,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农村脏乱差进行了彻底整治。
2005年,我办事处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利用钢花路修建的大好机遇,协调郝家桥、郝家店村民小组在其两侧开发商住楼和住宅小区,计划2005年10月份动工,用十八个月时间建成,可安排住户504户;戚家庄在废弃的预制厂地块开发住宅小区,计划建10栋六层住宅楼,临殷四路两侧一层为商业门市,可安置住户336户和农民就业经商问题;南辛庄在村西开发10栋住宅楼,可安置住户480户,旧村改造成商业区,引导农民发展三产;搞好梁邵村3栋、柴库2栋住宅楼的筹备和建设;启动焦邵村和南辛庄城中村改造工程;利用安林公路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对段邵村进行城中村改造;启动107国道柴库段两侧的规划与改造工程,彻底解决农民住房紧张的状况。
在抓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我办事处还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农民办实事。柴库村将投资120万元完成电网改造和全村自来水改造工程,让全村老百姓用上低价电,吃上自来水。
二、注重提高辖区农民素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我辖区焦邵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对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实行费用全免,对考取中专、大专、本科的学生分别给于1000、2000、3000元的现金奖励,鼓励其他学生共同进步。版权所有
今年是全省开展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的综评年,为加大我市建强工作冲刺力度,推动各区、市、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力争在全省四年综评排位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建强工作会议,总结我市开展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三年多来的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刚才,主任作了工作报告,市财政局代表市直部门作了发言,镇代表各经济强县作了交流发言。省建强办韦主任也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做好建强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强县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年多来,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省会城市,在省支持力度加大的同时,在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的激烈竞争形势下,我们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建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年多来,我市以建强工作为抓手,努力促进区(市、县)经济发展,各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均呈现出新的亮点和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快速增长。与年相比,年个区、市、县的GDP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3%),除两城区外增速均在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水平的区、市、县由8个增加到10个,区县级财政收入已超过市本级。省列经济强县从第一轮的7个增加到现在的8个,前三强从首轮到现在一直保持在我市,未入列的息烽县、修文县也正迎头赶上,3项硬性指标均达到了入列要求。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各区、市、县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加速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郊型经济,市、县、县、县等积极发展资源型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区、市、县按照“工业强市”的部署,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建设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项改革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成效明显,这些都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绩是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土地和信贷“双紧”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我们要认真总结,进一步增强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开创建强工作新优势。
第二,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区、市、县经济发展空间。本世纪头年是我市推进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看,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已连续四年超过4%,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4.7%调高到5%,全球经济处于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从国内看,从年到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保持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达11.5%,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通道。从省内看,我省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通过五年打基础,现正处于加快发展的突破期,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3.9%。这些都为我市国民经济特别是区县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随着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市各区、市、县发挥资源、气候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农业和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等,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要紧紧抓住贵广快速通道和厦蓉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着力构建承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做好产业配套建设工作,争创物流、配送、土地、技工等方面的新优势,增强对产业转入的吸引力。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的部署,积极与省内其他地、州、市开展经济协作和交流,重点加强与黔南州、安顺市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进圈内基础设施、市场、产业一体化建设。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正视差距,巩固和保持在全省的建强领先地位。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长期以来,我市在全省经济中所占比重近三分之一,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甚至远远超过三分之一。与此对应,我市经济强县建设一些主要指标在全省经济强县中所占比重也超过三分之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强县建设排位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成绩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强县建设的深入开展,全省县(区、市)级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竞争格局,我市有的经济强县成绩在不断巩固,有的年度排位有所下滑,在年即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的第二年,我市小河区入列经济强县行列,而县排位均有所下滑;年,我市新入列的小河区位列第9位,跻身前10强,县排位上升到11位,而清镇市、花溪区排位又相应下降。同时,近年来,我省盘县、仁怀市、兴义市、遵义县等市县排位持续上升,给我市经济强县建设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据统计,我市三县一市除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较为理想外,其余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等指标都低于县等地。可见,我市面临的竞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经济强县的经验和做法,继续巩固成绩,弥补不足,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要扩大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位置。清镇市、开阳县、花溪区要查找差距,加快发展,确保在二轮建强中的综合排位比年年度排位更好。修文、息烽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力争早日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同时,各区、市、县之间要加大协调和帮扶力度,实施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希望大家继续加大建强工作力度,推动全市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争创区县经济发展新优势
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主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主攻非公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从实践来看,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同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下面,我就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再作一些强调。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县域经济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好、发展不够快的问题。所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动区县经济迈上新台阶。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又必须注意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区县经济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区县经济发展,提升建强位次,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近几年来,各区、市、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区)”战略,围绕资源、产业配套、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发展工业经济,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积累了不少经验。当前发展工业经济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载体建设,也就是开发区和园区建设。要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进入。新办的工业项目,有条件的都要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真正办成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工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要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利用规划修编安排好工业用地。要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并按程序报批,按规划发展,就可以解决工业用地问题,走工业聚集发展的路子。三是抓好项目建设,特别是大项目建设。项目要符合全市规划和区县实际,重点发展带动性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开发和服务业项目。
第三,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围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花卉、经果、药材、养殖”等进行重点突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始终坚持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具有区县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要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工作。要通过科技投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要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扶大力度,着力解决好我市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引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白云区、乌当区这几年花卉产业发展较快,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动较大。三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要统筹抓好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非农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服务化水平。五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三农”服务工作新机制,全面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壮大特色经济。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区县经济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必须依据其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我市各区、县(市)在产业发展上虽有一定优势,但特色不足,未形成支柱产业。我们必须在选准特色的基础上,下功夫培育拳头产品,尽快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清镇、开阳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选准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引进那些适合本地条件、有发展前途、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希望各区、县(市)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抓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第五,壮大非公经济,扩大招商引资,助推县域经济发展。非公经济是当前区县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这几年凡是非公经济发展好的区、县(市),经济发展就比较快,经济实力就比较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宪法进一步强调要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些都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随着国务院发展非公经济36条和贵州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42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优化环境、搞好服务,把非公经济引导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非公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县级财政的支柱、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开放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对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修文县原来基础比较薄弱,近几年来狠抓招商引资,扎佐医药园已形成一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各区、县(市)要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效果。要注意立足本地实际,把招商引资与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培植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特别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营造重诚信、遵法规、有秩序的市场环境,做到“安商、富商、稳商”,确保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县经济大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明确提出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之路。今后几年,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白云区、金阳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城市中心区域要围绕提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城区的目标,坚持成片开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努力增强辐射功能,到年城镇化率达到95%左右;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全面增强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撤县建区和区域调整的步伐,切实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城关镇、中心镇建设,尽快形成组团式城镇格局。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把城镇发展规划与开发区和园区建设规划衔接起来,提高区县产业聚集度。在加快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各区县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和完善城镇功能。要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推进投资行为社会化、筹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切实解决好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我市经济现阶段主要靠投资拉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在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上,要千方百计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这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是要确保完成500亿元,增长21%。但有些区、县(市)的项目前期工作仍然比较滞后,若不加快工作进度,让项目早日实施,势必会影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影响区县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投资工作的领导,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要在继续做好争取国家、省投资、开发行贷款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方式,努力扩大社会投资比重,为区县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共同开创建强工作新局面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形成推动经济强县建设的强大合力。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经济强县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我市也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经常性研究和指导。抓好建强工作,市是第一责任人,市直各部门是第二责任人,县是直接责任人。市一级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和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调动区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要继续加大对经济强县的支持力度,突出重点,围绕省、市重点项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好区县配套资金,确保中央、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建设,使其尽快发挥好应有效益。要把区县经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考虑,统一部署。市直各部门特别是考核指标责任部门,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与区县的沟通与协调,积极投入到建强工作中去,认真研究和落实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从而真正做到方向明确,目标一致,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努力形成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工作思路
200*年,我区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区划调整,建邺统战工作现状和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已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已不复存在。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从三月份开始我部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调研活动,下发了《200*年全区统战系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并从三个层面上组织实施:一是部机关从统战工作的全局考虑,列出了六个方面的专题;二是全区各街道和有关党工委根据各自的特点选定1-2个调研题目,限期予以完成;三是发动派有关人士从关心建邺发展的角度,协助我们开展工作调研。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全区统战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利弊因素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和工作网络的同时,根据区委和市委统战部的工作要求,从建邺统战工作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立足于工作创新。我们从全区统战工作的形势、任务和工作职责考虑,研究确定今年重点在统战工作为经济工作服务,整合新区统战资源,开展社区统战工作,进行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强化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维护有关政策法规等八个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围绕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选择重点突破方向,将任务分别落实到所有部领导,每人承担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头抓落实。3月6日区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统战部的工作汇报,对统战部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和落实措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月11日区委召开纪、组、宣、统工作会议,对全区统战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全年统战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目标推进
上半年,由于抗击“非典”等因素,给统战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增加了新的难度。为此,部领导班子不断统一思想,合理安排工作,调整工作力量,改进工作方式,在努力抗击“非典”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力创新优势,全力开展社区统战工作。建邺社区统战工作虽然受到区划调整带来一定的影响,起步相对较晚,但我们感到作为建邺新区社区统战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深入开展社区统战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建立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健全社区统战工作制度、畅通社区信息工作渠道、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促进社区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目标,确定了开展统战成员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统战成员弱势群体的帮扶、活跃社区各项活力、化解社区相关矛盾等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提出了内容和形式、点和面、上和下、社区统战工作与社区其他工作等四个结合的工作要求,并从保障措施方面加以明确。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我们还进一步明确了从工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部领导分工负责制,每位领导负责一个街道具体帮助工作;从工作开展的方式上确立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社区统战工作的全面开展;从工作的实效上进一步体现大团结、大联合、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目标。6月9日和17日我们还分别组织部领导和街道统战干事到鼓楼区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我们的工作。目前全区社区统战工作正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是挖掘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新优势,使我区党外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与组织部门的同志一道对全区非党干部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同时进行深入的剖析思考,按照省、市委的文件精神和《南京市2001?2005年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工作规划》,结合我区已有的工作基础,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党外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条件、工作目标、主要措施等方面都明确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内容,特别是到2005年全区党外干部配备使用的目标方面作了钢性化的规定,总体数量和配备的部门都超出了全市提出的总体水平。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落实,区委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研究实施意见,并以区委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党外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区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会议进行进一步的动员,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快推进。区委组织部和区委统战部还就工作的协调、跟踪督办、信息服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确定。
三是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大民族宗教工作协调督查力度。今年以来,我们多次协调了因为拆迁、市政建设等因素涉及宗教聚会点正常活动受影响的矛盾,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市民宗局一道与河西指挥部共同研究河西规划建设中宗教资源的合理利用,活动场所的总体布局问题。组织工商、卫生、商贸、旅游等部门对全区《南京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开展了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的宣传、责任书的签订、工作制度完善等项工作。进行了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走访、慰问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审核工作。对全区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着力强化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群体的管理,力求在此项工作上取得突破,创造成功经验。
四是围绕中心,积极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一方面强化工商联职能。根据区划调整后的情况,区工商联在通过对全区范围内的非公企业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3月27日,召开六届四次执委会,进行了换届以来的首次届中调整,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一定社会影响、积极参政议政、努力为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增补为执委成员,为使工商联组织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基础。区工商联还通过开展“双思”教育,进一步推动光彩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3月29日,区工商联部分成员参加南京建邺?淮安楚州区域合作活动,共向该区90名中小学生捐赠助学款20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另一方面发挥台、侨优势,为区外向型经济服务。年初我们通过台、侨联向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亲友寄发500多份介绍河西新城建设和我区投资环境的各类资料,现在已有部分客商来区考察投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台、侨资企业服务的力度,对来我区投资的台、侨胞和外商,从投资立项开始,全程跟踪服务,定期走访,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3月22日,国务院侨办赵昆处长来我区调研时,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工作水平
一是抓学习,促提高。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我们将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年初制订的学习计划,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新《》的有关内容,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等。通过学习教育,确保全体干部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其次,组织业务培训。针对全区统战干部变化较大的特点,4月份,我们组织了全区统战系统干部培训班,邀请了市委统战部李克勤副部长亲自授课,对统战干部进行党的统战政策、统战理论和新时期对统战干部的要求等进行系统培训。另外,我们还组织机关干部和基层统战员到外单位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不仅使全体统战干部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干好统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抓制度,促效率。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对本部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删繁补缺,修订完善后,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并要求严格执行和遵守。通过狠抓制度落实,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抓人员,促干劲。3月份,我们开展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已有3名同志通过竞争,走上了新的岗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仅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而且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了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四、发挥综合优势,共同抗击“非典”
面对“非典”疫情,区委统战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一是领导重视,建全组织。统战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办公会和部务会,传达贯彻上级有关防止非典型肺炎的通知、规定和要求,学习有关防止非典型肺炎的有关知识,增强了大家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区委统战部成立了由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桂正荣同志为组长,统战部副部长王兆生同志为副组长,民宗局、台、侨、工商联和办公室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区委统战部、街道和有关部门组成的防“非典”工作网络,保证了工作及时交流,信息快捷畅通,任务有人落实。
二是措施到位,工作扎实。针对统战对象的不同特点,统战部认真分析在防“非典”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首先,区委统战部于4月24日召开街道,系统和有关单位负责人紧急会议,传达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研究、布置有关措施,要求做到领导责任,宣传工作,清毒工作“三到位”。其次,根据宁统发[2003]14号通知精神,向各街道、系统和有关单位发出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切实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将有关统一战线成员的防“非典”工作情况当日向区委统战部汇报,统战部机关干部每日到各街道检查落实情况,同时统战部按区委统一部署,抽调部分干部到街道进行督查、帮助社区做好防“非典”工作落实。第三,帮助统战成员弱势群体做好防“非典”工作,急他们所急,帮他们所需。区委统战部为部分少数民族困难户购买了口罩、消毒用品。区民宗局通过多种渠道购买了800多袋板蓝根冲济,送给区回民幼儿园。
三是发挥优势,抗击“非典”。首先,组成一支以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中的部分医生、护士为组成人员的医疗小组,到各街道和基层单位宣传防“非典”常识,协助基层单位做好防“非典”工作。其次,要求全区统一战线成员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一线工作中,围绕如何做好有效防治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区委、区政府加强防治工作建言献策。第三,在广大统战对象别是在工商联会员企业中广泛开展“我为‘抗非’出份力”活动,并向他们发出了《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行动起来》的倡议书,截止5月12日,全区工商联执委共向区防治“非典”指挥部和区红十字会捐款67万元和价值2.5万元的保健食品,为抗击“非典”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半年工作思路
1、在全区统战干部中进一步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特别要深刻领会十六大对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并运用于统战工作的实践。将组织一次由各派、民族、宗教、台、侨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加的全区各界人士学习十六大报告会;针对新上任统战干部多的特点,掀起一个学习统战知识,宣传统战政策的。还将有计划地组织有关培训,开展有关测试、举办有关竞赛,为更好地开展统战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狠抓重点工作的落实。着力抓好社区统战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努力在社区统战工作上取得实效;加大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力度,再创我区民族工作新特色;进一步推进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利用河西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区经济建设作贡献;以、侨联换届为契机,选好苗子,配好班子,进一步强化台、侨联在推进祖国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