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建设成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顺应大势,科学规划,确立绿色生态发展战略
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延寿县依托自身生态良好优势,提出了“建设民生事业强县、打造特色产业名城”的“强县、名城”发展目标,确立了“四兴”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实施“兴产富县”战略,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实施“兴园强工”战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兴水拓城”战略,推进生态水系综合开发;实施“兴业惠民”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推出,标志着延寿县的发展思路发生重大转变,延寿由此拉开了推进美丽城市建设的帷幕,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延寿县从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长远发展考虑,克服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关停了5家高污染的利税大户、高消耗企业。倡导低碳出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辟建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辐射半径。实施县城内沟渠改造工程,建成了横亘县城南部7000米的带状公园,其里程长度、完整程度、意蕴深度,均创哈尔滨周边县(市)之最。主动加强与农垦庆阳农场、森工亚布力林场之间的联动,广泛开展协作同建活动。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推广“有机水稻覆膜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
三、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品牌
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延寿县在发展产业项目建设中,严守生态底线要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坚守保护生态底线的理念,使延大牧业、香其酱业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延寿工业园区,构建了以绿色食品、亚麻纺织、医药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养生旅游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依托延寿独特域名和生态优势以及养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养生旅游业,集中打造了长寿山石林石海、长寿湖、长寿村等特色景点,推出了“登延寿石林、赏天下奇观”、“游长寿湖、体验天下第一寿”等精品旅游项目,叫响了“绿色家园、养生延寿”旅游品牌。努力把延寿打造成绿色食品名城、亚麻纺织名城、养生旅游名城。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job competency in the new period of city, city leaders mus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adhere to government-led,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functional principle, do a good job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this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in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experience, discus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oping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城市建设有许多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等,需要整合和统一。城市规划需要吸纳生态规划等各种规划的成果和内容,而生态规划也必须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强有力的支撑。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重视生态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方面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系统都与环境相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自然保护既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
五、小结
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现状;建设;对策
生态城市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居住环境。从广义上说,生态城市的涵义要更深一些,即在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文化观,不只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一种社会与经济与人类都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的城市相比起来,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众所周知,和谐这个概念,范围十分广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同生活存在的方面,人类回归自然同时自然融入城市之中等方面,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和谐则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和谐。
第二,可持续性。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空间问题,将时间与空间进行完美的协调,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能兼顾到下一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高效性。传统的城市在资源利用上效率较低,导致很大浪费,而生态城市却能提高自然界资源的利用效率。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上,都能完全高效率利用,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
第四,区域性。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但各个城市之间却也是相互影响制约的,因此,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五,整体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很宽泛,优美的环境以及繁荣的城市建设是一个目标,但新时代的生态理念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也要注重提高人类的质量,力求在整体水平上进行提升。
1.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九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发展有大幅提升,环保方面有很大改善,但依旧有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生态恶化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等等,都是侵蚀我国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的恶劣,将会诱发多种疾病的产生。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生态省市海南省,随后,吉林和黑龙江又分别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之后,我国的许多城市比如上海、、宜春、长沙、深圳、扬州等城市都将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发展目标。近几年,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02年8月19日至23日,我国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成功在深圳举行,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城市的生态化以及人文环境的建设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一方面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恢复情况,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政策法规等的建设。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来,无论是综合国力、科技水平,还是人口的素质以及意识观念,差距都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环境差、人口多、底子薄,为此,我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生态环保意识的建立,是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进行一定形式的宣传教育是必须,此外,还应让市民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好处与便利,从实际行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规范环境行为。
2.2 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如果没有指导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在实践中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时,要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作用关系理解通透。另外,由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多样,具体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在各个方面都设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形成阶段性的目标。基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保护是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环保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加大建设力度,对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维护激励。比如,国家要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等等,都是政府主导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二是在市场中引进环保的价值观念,比如通过税收、环境产权等手段来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遏止环境滥用情况的出现等等。三是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参与是建立完善环保机制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投资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等方面,都要将公众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具体措施有很多,例如,修订法律,在法律层面上让公民明白自身的法律权利与义务;修改决策程序,让公众能参与到环境保护措施的决策过程中等等,都是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2(10).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政绩化”
一些地方的城市生态建设中领导的个人思想严重。一些领导不顾社会现实,一味的凭着个人喜好来决定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按照当地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来发展城市生态建设,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被严重的浪费。而还有一些领导为了好的政绩,为了自己的能够迅速登上高位,就肆无忌惮的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很多虽然好看却没有实际用处的设施被建设了出来,而城市的环境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却又让人们疲于奔命,甚至是误国误民。
城市生态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
城市生态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就是说城市生态建设思路不够清晰。因此,各个地方在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这样使得很多地方城市生态建只考虑当地的一个小环境,而忽略了我国整个社会城市生态建这个大的环境,使得很多城市设施重复建设,或者当地环境治理的不错,但却把一些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到了其他城市,使得其他地方的城市生态建设遭到破坏。最终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步迟缓,甚至有倒退的现象。
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一些地方当权者,保护一个污染严重或破坏生态的企业,因为他们能够从这些企业中获得利益,贪污受贿,滥用人民赋予的神圣的权利,使得城市生态建设在这一地区发展缓慢,更有甚者还会污染和破坏其他地方的城市生态建设,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城市生态建设经济和科技方面的问题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我国在经济水平方面也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我国一些城市破坏和污染严重,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同时,我国一些城市发展还比较落后,经济水平也不高,因此,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
城市生态建设的对策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人民都应该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来,同时监督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城市生态建设也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因此,人民有权利与义务监督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为了防止城市生态建设被一些领导的个人思想所左右,应该使城市生态建设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人民可以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方向目标中去,为城市生态建设建言献策,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每一步进行监督,这样人民行使了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有序、正常发展。
制定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
城市生态建设应该像自然一样,要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得以永恒。反之,就会出现各个城市生态建设变成只扫个人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从而导致我们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是用其他城市生态建设的破坏换来的。因此,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从而才能协调我国所有人、财、物力,使所有资源得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全国上下一心,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法律制度
为了顺利完成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目标,需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用法律的权威去规范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减少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违法乱纪、贪污受贿行为,并且对那些破坏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目标,阻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程的不法分子进行制裁,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经济支持、技术保障
城市生态建设不是少数人能够实现的,城市生态建设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的强大的科学技术来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城市生态建设的方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保障城市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这些都少不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有利于合理分配和利用我国有限的资源,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更加和谐有序的发展。
总结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有着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国家给予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只要我国上下一心,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必将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城市的生活环境将因城市生态建设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慢城;生态城市; 启示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城市化越来越快,密度越来越大,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工业、高楼大厦包围,噪音取代原本宁静的生活环境,污染破坏了平衡的生态环境,这一切给城市的承载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个新兴概念--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国际“慢城” 运动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城市模式,代表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不仅仅是将快速城市的步调放慢,而是创造一个环境,强调生活的品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探讨和实践“慢城”运动,对建设生态城市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生态城市及其发展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产生和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城市的发展表现在城市空间的演化,生态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综合城市”(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或简称“城考”)、“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城市”三个阶段。2003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了“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其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生态城市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生态城市应是低污、节能、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既要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通过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城市生态化发展。
生态城市既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也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是人类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路程进行深刻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后,所提出来的未来城市发展范式,它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意愿,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层次,生态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
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4.国际“慢城”运动
当今,是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过劳死以及各种职业病的阴影如瘟疫降临,人们开始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行反思,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诗意的生活。提出了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一种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使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更会把一种规律而且健康的幸福生活带给每一个人,于是倡导一种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随着这种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进而形成一股新潮流---“慢城市运动(slow city move-ment)”应运而生。
“慢城”起源于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基安蒂地区的格里韦、奥维多、布拉和波西塔诺4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起一场“慢城”运动,第一届“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召开,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并了著名的《慢城运动》。根据“慢城”联盟的规定,慢城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具体规定。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4个国家的135个城市被授予“慢城”称号。最多的“慢城”在意大利,亚洲的日本、韩国均有“慢城”,2010年11月份在苏格兰举行的国际慢城会议上,江苏省高淳“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的称号,这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
“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城市模式,其强调生活的品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与体会生命的意义。“慢城”代表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让人可以抗拒倚赖时钟与凡事求快的压力,在那些被贴上“慢城”标签的小城市里,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绿色能源,增加绿地与徒步区;支援当地的农民,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以及贩售当地农产品的商店、市场与餐厅;奖励环保科技;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培养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人们有更多的空间用于散步,有更多的绿地用于休闲,有更便利的商业用于娱乐和享受,有更多的广场用于交流,街道两旁那些影响市容的广告牌、霓虹灯都被拆除,汽车也被禁止进入城区的某些街道,车速被严格限制在20公里每小时,禁止鸣笛,城市环境清新,具备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按照这种生态且唯美的“慢城”建设模式,将减少小城镇无度扩张之后的无奈。
慢城不一定是全方面的‘慢’,也可能是某一个特点较突出,韩国的釜山、意大利的莱万托这两个慢城都是重点突出“慢旅游”的。桠溪镇为“慢城”,但是经济也并不落后,该镇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1000元,60%来自当地的有机特色产业,这一点值得人们深思,慢理念和合理速度发展并不矛盾。
“慢城市”的发展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试图重构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草根运动,人们开始懂得保持地方传统就是保持家园之根,而生命的健康、幸福远胜于金银缁珠,“慢城市”无疑成为一种更好的城市治理之道。
5.打造“慢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
一个城市的定位要优先考虑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历史及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等内外因素,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决策,饱含着尊重自然、谋求和谐的新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是对建设生态城市的科学定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云南省山川秀美,蓝天如洗,青山如碧,民风纯朴,生态保护完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地方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慢城”理念与细节都很适合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具有打造国际“慢城”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诸如全国唯一瓦族自治县--西盟县城就是一个同时享受生态环境和现代生活的地方,这个不到6000人的小城享用着47公顷湖面的热带雨林湖泊勐梭龙潭和原始森林龙摩爷圣山,没有经历工业时代的污染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代又一代的佤族人心甘情愿地远离尘世,心静如水、与世无争地过着刻木记事、结绳记数,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的原始部落生活,在没有科技的指引下,依靠畏天地、敬山河、亲自然的信仰和寄托,保护和延续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与自然状态。那里的人们热情接待外来客人,有时间慢慢走路,和街上行人招呼闲谈,享受一份悠闲自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与国际“慢城”理念如出一辙。
6.结束语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人类不但有认识和利用自然的非凡创造力,而且有保护和尊重自然的理性认识能力。我们应从过去的征服自然转到善待自然,珍爱自然,循法自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参考文献:
[1] 海热提 王文兴,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
[2]秦光荣 , 感悟造化天道保护灵性自然,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件意义深远而重大的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多种功能,其对于减少自然灾害,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取得的效果显著,大大推动了我国林业的发展。然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针对自然资源环境所具有特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工程原理为依据,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在人工匹配结合下,而逐渐形成的稳定并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其本身包含着传统的造林绿化等内容,以及部分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该工程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
2.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缺乏前瞻性
在生态林业工程规划上,首先表现为缺乏前瞻性,存在着短期行为。只为获取短期的利益,应付检查做假设计,边规划边设计。其次,在各级规划上,仅仅只有总体目标,没有分目标,各个环节的具体技术指标没有确定,其规划根本没有落实到地块上,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再次,由于多数地区林业生态工程的启动时期不一样、治理目的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严重的交叉、重叠现象大有存在。
2.2 林业生态工程投入不足
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较广,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然而,在林业生态工程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因不完善的投入机制,失效的管理,这才使得有限的资金无法使用在重点地区或是重点项目上,这就使得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少、边、穷”的西部地区而言,其相应的配套资金更难得以落实。
2.3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
散乱作业的施工方式仍然是当前多数地区在造林上所采取的方式,这样“粗植滥造”的方式使得施工质量不能得以确保。在林业项目中,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的现象还大有存在;不合理的树种结构,无法有效发挥出林地生产力;林分质量偏低、在抵御病虫害能力上差。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林业生态工程质量,不使其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稳定地发挥出来。
2.4林业生态工程监管水平低下
在多数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责任不明、缺乏独立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队伍以及切实的监理制度的现象大有存在,有的地区虽然有相应的监管机构,但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地区缺乏稳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多数是“多头管理、人人负责”的管理局面,这样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无人负责;有的地区严重缺乏既精通林业专业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
3.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对策
3.1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在人类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要予以正确认识,坚持生态经济原则。做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宣传,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其中,要使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得以提高。要进一步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和难点,分步实施。此外,还要改善当前林业的基本现状,实行森林资源永续经营制,使森林群落结构不断优化,加快速生优质新品种的培育,以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达到最佳。
3.2科学地规划,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部署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规划设计,因为规划设计质量的好坏将会对林业生态效益以及其它效益的发挥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制定出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总体部署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以长期持续下去,创造出更好的生态环境。
3.3 加大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国家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体,为此,在解决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短缺的问题上,国家要对财政政策加以调整,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要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当成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来完成。组织起社会力量,建立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金制度,对所得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和分级管理,以备专项使用。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将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予以不断完善,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3.4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
完善造林技术,健全造林机制,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将群众造林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做好造林后的管护工作,将管护机构建立起来,成立管护队伍,建立起管护制度,确实落实好管护工作。同时还要将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工作做好,对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加以严格管理。
3.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将地方补偿基金制度建立起来。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对非林业资金转入生态补偿基金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将生态效益的受益者纳入为补偿基金的征收对象。制定出分级管理、分类补偿政策以及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要逐渐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并落实好内在动力政策,保护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投资者以及群众的积极性,以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以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人文和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27-02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2年底城镇化达到了52.6%,也就意味着中国已经有几亿人从农村到了城市。然而,中国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镇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城镇化片面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而忽视城镇化的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与资源问题。现今,摆在中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人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以生态危机为本质的危机。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则明确阐述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尊重生态与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性建设和求量不求质的粗放型建设,必须走“生态文明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即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一、生态文明对城镇化的指导意义
城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会造成许多问题,人类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这需要正确的理论方法加以指导,需要生态文明的全局性、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导向。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范围内。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用全面、长远的眼光部署城镇化。政府推进城镇化需要着眼于全局,从整体上筹划安排,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改变以往单纯的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以GDP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标准,狭隘的、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等粗放性发展方式。
在城乡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大城市要发挥辐射和传导作用,增强城市与农村的产业交流,打造城乡一体的工业农业相结合的产业系统,以此带动周围城镇产业发展。并且城市的发展要综合导,城市宜居性、循环型、美观性、舒适性、低碳性和可持续性等其他方面,生态文明整体观对解决城镇化偏向发展、不平衡发展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乡镇的建设中,要注重区域间的广泛协调性,包括在人口、用地、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环境与职能、以及政策区域发展协调等。例如在建设农村合作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历史、产业和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选取既适易于人类居住和发展又不破坏环境的地址进行建设,全面把握乡镇城镇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随着城镇化不断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化学需氧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增长0.48%和0.44%。致使城市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大量乡村居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在生活和生产上给城市造成污水、垃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增长量。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绿地和植被,致使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气体无法被吸收、过滤,土地黏着力下降、城市失去遮挡沙尘的屏障,沙尘天气与水土污染越来越严重。
因此,生态文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节能降耗的新型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生活。
二、以生态文明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以土地财政为主要驱动力的,这种以地为主的城镇化降低了城镇人口、资源和产业的密度与联系,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镇经济缺乏自生能力等众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病症”。未来要全面、和谐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倡导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利用生态文明技术的科技创新刺激经济增长点,并且对城市现有的工业系统进行绿色改造。
生态文明产业是指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工业与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和有害气体,改善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可以预见,生态文明用品将在未来的市场上成为主流产品,例如,清洁燃料取代汽油和柴油、可降解的分子材料取代塑料制品、太阳能和核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等等,而生态文明产业将改变现今的生产方式甚至逐渐取代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产业,我国政府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采取综合手段对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支持。第一步,国家要将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对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以文件或者政策的形势加以规定,将其列为今后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督促和监督地方对生态文明产业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并且配合各种文化媒介对生态文明产业进行传播和宣传,造成舆论影响,教育民间大众和政府官员对生态文明产业予以重视和支持;第二步,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首先要引领和加大对生态文明产业的投资力度,建立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环保投资的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机制,利用财政拨款、金融政策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等各种经济手段,为生态文明产业注入资金,并且加速地方的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其次,国家要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经营的企业利用财政政策限产,制定高税率税种促其淡出市场。再者,要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规范,对超出额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收取增值税,而对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的公司、企业以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贴息等各种措施给予施援。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镇化完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甚至全球各个地区的气候都逐渐变暖,并可能已达到临界点,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将会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工厂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
中国的城镇化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对过程中工厂排放的气体量加以规范,必须尽快构建并且完善碳交易市场,这对缓解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空气污染趋势日益严重的现象,解决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雾霾天气也尤为重要。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化,企业为使排放成本最低则会主动减排,这可以使企业被动接受政策转变为主动响应政策,有利于促进企业对减排技术主动科技创新。
碳金融市场作为新兴市场,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及产品做铺垫,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对各种金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进新的碳金融银行产品包括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为政府和消费者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低价获得碳减排额度,然后通过高价卖出获利。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应该在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为政府和消费者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低价获得碳减排额度,然后通过高价卖出获利。
四、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打造双重“美丽城市”
城镇化进程中会不断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走向城市生活,城市在对待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问题上,不仅要切实解决其就业和居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身心和谐问题,展现城市的包容胸怀。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政策和技术手段,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和谐安定的生活,提高中国城镇划的质量和人文情怀,建立更加稳定、更加人性化的现代城镇规划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文化的高品位,提高精神的舒适度,使其乐在其中,和谐共处其间,使每一位农民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更加热爱城市。城镇化只有满足和谐和稳定这两个因素,才能打造物质和精神双重美丽城市。
第一,城市要为这些农民工创造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因为这些农民工刚脱离乡村生活,无法在短时间内自主动掌握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此时需要外力帮助他们在精神和文明上快速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城镇化注入文化因素,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包容性、和谐式城市,打造和谐社会和幸福城市生活。这样不仅会使城市居民更好的接纳农村兄弟姐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也可以使农民工在精神上摆脱自卑的束缚,从内心中更乐意接受热爱城市生活。
第二,城市应该为计划在此地长期居住的农民工和其家庭成员解决城市户口的问题。因为这些农民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城市生存繁衍,或者将农村的家庭搬迁至此城市。农民工的户口问题,关系到农村务工人员孩子的出生、上学问题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此问题得以解决,不仅解除了农民工的搬家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节假日铁路、公路拥挤堵塞的问题,尤其是对缓解春运的压力起到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 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建设;治理
1深圳市新圳河和龙岗河整治情况
新圳河作为2012年宝安区民生实事之一,通过一年多的治理,其河水的水质相对有所改观,但是和环保水务局所制定的“不黑不臭”这一目标却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在本次治理过程中,对还没有截尽的这些污水实施全面截污,同时引入至城市污水管网中,对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尾水实施深度处理以后,将其作为河道景观补充水,来实现河道的改善,此外,在新圳河的河口新建一水闸,以免海水倒灌等,该工程在2011年10月开始动工建设,在2012年的年底前已实现补水,截至目前为止,该工程已基本收尾。从新圳河水质的检测结果来看,较之前而言,河道水质在补水以后,得到了明显地改善,但是从整治的效果来看,河面垃圾漂浮问题与河水黑臭问题仍旧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污染源头的根植不够彻底,前海片区的潮水发生倒灌所带来的垃圾,再加上河道流经区域为人口密集区,向河内扔垃圾与排放生活污水等现象频发。
龙岗河主要支流大约有十多条,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流域水质的浓度保持在平稳状态中,但是因污径比的上升,使得污染通量也不断加大,导致河流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水,其中大约有94.5%的污染源均来自于人所产生的生活污染源。鉴于此,为确保人们用水的安全和构建生态型城市河道,有效控制水污染,从2008年开始对该河道实施生态治理,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几年的整治,龙岗河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横岗污水处理厂二期每天的出水大部分都排入龙岗河,剩下的出水通过再生水厂的深度处理以后,用于市政杂用水以及景观用水等,从整体整治的情况来看,所获成效较为显著。
从新圳河与龙岗河的整治情况,决定生态河道整治效果的一个因素就是地质情况与河道周围人文环境,就目前城市河道整治情况与结果来看,其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怎样让城市河道更为生态化,下面笔者就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进行详细地阐述,从生态这一角度来进行生态系统的建设,继而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建设打好基础。
2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
通过上文内容的阐述可知,在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应将因地制宜作为原则,将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采取生态设计,创建一个和谐且自然的水环境,以此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生态建设
第一,生态护岸的建设。在护岸建设过程中,应将护岸建设成为自然草皮护坡、亲水平台或者堆石斜坡等相应的生态护岸,最好不要采用与少用浆砌石或者刚性砼护坡,所用生态护岸最好为复式断面。其中河岸边坡相对比较缓的位置,可通过块石堆砌、自然缓坡、植草或者植树等方式来进行护提,以此为动物以及水生植物提供相应的生长条件;若边坡比较陡,可通过毛块石、木桩以及木框等方式来建设,基于此方法所建设的这一护岸不仅能够加强河床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还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美化,有效防止了混凝土工程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此外,岸坡砌护最好用透孔、透气以及透水的材料。
第二,景观建设。基于以人为本这一原则,使河道所具备的景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科学且合理的建设以及规划,将水与景观有效结合。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基于河道周围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主体景观与周围环境,建设一个怡人、亲水、景美、洁净以及透绿的景观。
第三,鱼建设。基于河道内各水生物实际需求的综合考虑,在河道堤防岸坡可进行鱼的建设,要注意的是在建设过程中,鱼应该位于堤防凸岸,由于这些位置在河道淤积处,其水势相对比较平稳,砂卵石层渗透性相对比较强,且养料以及光照也比较充足,因此可为岸坡和河水间的循环以及交换提供充分地养分与氧气,便于水生物的生产以及繁衍,同时还可具有一定净化水质的功能。
(二)治理
城市河道生态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的尊重、可持续发展、植物的合理配置、协调统一和社会功能,基于城市河道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来实施治疗。其中治理的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基于河道的实际情况和遵循自然环境,明确河道治理的主流中心,尽量不要采用缩窄河道或者截弯取直等方式,尽量将河现有的环境保留下来。在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提线的布置,即上游和下游、近期和远期以及局部和整体等,将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效结合,基于河道自身的天然地形来布置,可对局部实施平顺回填或者开挖,借助于河道自身多具备的弯道容积较大这一特点,实现滞蓄调洪。同时在洪水冲顶位置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固定好坡面护砌;而在非顶冲位置处,则可将泄洪断面进行扩大。
第二,加大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大气环境的整治。对河道流域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采取限批的方式,禁止在河道周围建设发酵、化学制浆、线路板、造纸以及印染等行业。同时还应加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避免超标排放、偷排以及漏排等,加速河道范围内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强人口规模的控制,使污染规模得以减小。
第三,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用水量来征收相应的污水处理费用,或者按照人口与垃圾量来征收相应的垃圾处理费用,以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量。同时还应构建相应的监察制度,加强监察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的联系,对于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加大责任方面的追究力度,对流域内的用水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第四,借助于非工程性方式来进行城市河道生态的改善,借助于河道所具备的水动力特性实施水资源的调度,通过河道自身所具备自净功能以及生物净化功能进行水质的改善,以此增强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可构建生态型河堤,基于生态效果、强度、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的综合考虑,将河堤改造为一种土体、生物、水体相结合的护坡,充分利用各种水生植物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城市的防洪工作,将堵疏结合与蓄泄并重作为治理的原则,继而进一步提高治理的成效。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态观念的深入,人们对于城市生态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河道生态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城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深圳市新圳河与龙岗河整治效果的分析,就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技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望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可为今后我国城市河道整治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继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南宁,杨海燕,黄莉等.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内涵及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84-12985,1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