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木工程就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需要和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依托教学课程设置,不断培养和输出职业技能扎实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土木工程就业市场中,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体现高素质职业内涵的重要筹码,也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的核心竞争力[1]。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更加实用的教学改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
一、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互动中,我们需要明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实质到底是什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应当如何讲授?这些涉及到课程教学实质性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其根本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受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影响,与土木工程专业技能课程相比,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课时比例较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也较低,教学效果也受到较大影响。
(二)缺乏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落后,部分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土木工程行业实践的需要,亟待改善。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现实案例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掘项目教学法的优势。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发现,部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教学案例早已过时,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部分案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这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格格不入,进一步制约了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加大了高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难度。
(三)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够突出
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所用教材的针对性不够突出。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结合教材市场和高职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针对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性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几乎没有。即便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学生拥有应用文写作教材,但教材内用的针对性与专业要求相去甚远,与土木工程专业的联系较为缺乏,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这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竞争力提高的作用较差,不利于该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与专业领域的联系较弱,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此外,由于应用文写作通常并非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也较为落后[2]。由于是基础文化课程,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教学采用大班教学制,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接受效果较差;教课过程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笼统的教学过程,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问题的应对举措
(一)完善教学体系
与普通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同,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更加强调定向性的特点,而这种定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土木工程专业相联系,应当作为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范畴之内。因此,在教学体系设置过程中,要从土木工程领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实施定制化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培养。在教材选择上,也要更加具有针对性,不能使用单一的应用写作通用教材来应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需求。
(二)明确教学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必须表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依照科学的教学目标来开展课程教学。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普通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还要接受专业应用文写作的系统训练,从而学习完善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并且在就业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1.知识目标首先,了解土木工程就业岗位对于应用文的格式要求和写作要点;其次,了解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常用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特点;再次,了解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四,还要了解土木工程应用文所涉及到的应用范围,以及相关应用文的处理形式和处理程序。在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对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特点和写作技能、要点。2.能力目标首先,能够熟练写好生活和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涉及到的各式应用文,为毕业后的职业活动奠定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各式土木工程应用文,能从文中分析相关情景与相关案例;能运用土木工程应用文处理工程建设相关事务,依据工程项目要求写出符合工程需求的应用文;对工程项目应用文的项目结果具有一定的展示、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等。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具有应对土木工程领域应用文的写作和应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在执业过程中通过应用文的写作来提高自己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写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与普通应用文写作相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具有更强的时间性,其规格、用语都需要学生反复认知、实践来得到强化,进而才能掌握相应的写作技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场景中,对土木工程领域和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拥有更深入的了解。2.讨论法教学教师要多引入案例,通过案例设计和分析案例等环节,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去发现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知识,并激励学生创新写作过程。例如,在承发包合同的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正、误两种案例,让学生开展分析判断,并在讨论中发现错误,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完善修复。这一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还能培养学生合同文书的写作能力[3]。3.合作学习法土木工程岗位工作讲究团队协作,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某一特定项目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对于招投标书的写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工程撰写招投标书,在撰写过程中,了解招投标书的应用写作规格,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团队协作完成写作练习。在整个招投标书的写作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各司其职,对标书所涉环节重点专研,进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的撰写要求。4.分组学习法由于土木工程涉及项目众多,一项工程的开展过程需要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应用文写作,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工程立项阶段文书、工程施工阶段文书、工程监理阶段文书以及总结阶段文书等入手,分别撰写,让学生系统了解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细节,在一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具体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质量。因此,要不断改善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就必须从应用文写作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入手,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思想,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职业技能和教学职业素养。
(五)优化教学考核机制
对于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概念问题的考核上,而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更多采用任务考核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条件允许的教学单位,还可以让相关企业介入到学生的教学质量考核当中,让学生在考核中直接体现其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应对就业岗位的工作能力。然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初衷。因此,需要不断发现教学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基鹏.高职文化基础类课程项目教学研究———以《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J].理论导报,2012,06:53-56.
[2]杨小岑.高职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整体优化研究[J].北方经贸,2013,04:186-187.
(一)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土木工程行业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确高职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界限与能力培养的差别,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改善传统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教学等模式,加强新型专业知识与技术、现代管理、外语沟通、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育全面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土木工程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二)具体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特点[6-7],确立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要深入土木工程行业龙头单位,聘请第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专家,组成具有丰富实操和管理经验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广泛咨询生产与管理第一线资深工程师,共同研究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市场的需求、发展与趋势等特点,明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教学、教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城市地铁与基础设施等工程技术领域第一线,以及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详细调研,明确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定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目标和岗位职责[3-4]。(三)明确本科生的定位在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需明确区别本科生与高职生、研究生的定位,对应行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区域,避免人才就业错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根据初步调查,技术操作性工作对高职生的需求量最大,也符合高职生应用性强的特点;具有研发性质的企业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大;而本科生因其可塑性大、就业期待不太高等特点,目前仍是绝大多数单位人才需求的主力,但是需增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技能,才能真正满足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素质、协同合作素质、学习素质、心理素质、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对行业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各层次的分析,获取人才需求的具体指标体系,以掌握教学与就业指导过程所需要的针对性信息,将本科生培养的就业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中,确保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与充分性。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任务群与途径
(一)人才培养任务群根据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其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性,提出人才培养任务群,具体有:(1)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着力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而非一般意义的人才教育;(2)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师队伍,形成土木工程专家集合体;(3)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在于纵向整合工程经验的传授,横向整合工程案例解决方案;(4)多学科交叉渗透的13实验安排,强调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而非操作过程的绝对掌握;(5)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训练与实习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重大工程或现代化工程的实践基地;(6)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将专家顾问委员会的监督评价结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主要标准;(7)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一线资深工程师与企业管理者的监督为关键控制环节;(8)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就业平台建设,以对龙头企业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测评,并以此测评结果作为改进依据。(二)人才培养途径以巩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性,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重点研究“工程+信息+地质+力学”的交叉学科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计划,建立符合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新课程体系。依靠专家顾问委员会和一线资深工程师,确定人才培养任务群以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同时,打破目前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学科专业壁垒、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学科专业设置固化、教学评价机制局限等障碍[8-9],具体而言:(1)有意识地构建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管理与评价机制,在实施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共识。(2)按照学科大类别进行统一招生,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局限性,鼓励合理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3)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打破目前普遍实行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的状态;鼓励学生自选交叉学科课程,开展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由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同一课程的教学,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渗透性。
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较重视扎实的知识结构,但面对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虽宽,但缺少多学科交叉渗透;注重理论测试,忽视实践技能考核;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局限较大。这些均与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相适应,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推进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学科交叉上,建立由教师主导的多学科交叉学习的理念,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制度,将学科交叉渗透到课堂综合练习、讨论、试验、论文写作、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增加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解答的案例教学内容;(2)考试上,增加案例分析、新技术认知、动手实操等考核内容,加强综合能力测试,突出现场实习考核比例与实际水平的评定;(3)教学方法上,加强微信、微博等新型通讯工具在即时教学中的使用,通过与一线工程企业合作,增强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应主要采用询问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式学习等方法,专业课则主要采用基于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交叉模式、互补模式与交流平台等三方面。(1)交叉模式:利用综合性院校在工程、地质、力学、信息与材料等学科的资源优势,研究确立交叉性实验训练、专业课程开放、新技术渗透、新工艺指导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模式。(2)互补模式:探讨跨专业、跨院系教师常态教学交流及其评价机制,形成多学科交叉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模式。例如:信息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结构与材料、施工与机械等不同类别课程及其实践与理论的交叉互补,加大前沿讲座与工程案例剖析的比例,包括课时、进度、内容等方面的协调。(3)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已有教学开放平台、实验室等,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教师交流平台。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已建立的重大工程安全保障信息化管理开放平台,集合了物联网、快速计算、光纤传感、生态材料、无线通讯等新技术,可实现现代化勘察、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控等的数字化模拟与案例分析。(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根据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模式调整—就业服务”为主线的实施方案框架,确定以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跨专业、跨院系的人才培养途径与任务群实施方案,以提高培养模式的实施效率。上述四个阶段的核心分别是多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交叉联系、基于行业发展的综合评估与反馈机制、随行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专业建设理念、职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前沿工程实践中具有代表性或挑战性的问题,并拿出最终解决办法,其形式可多种多样,这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具有综合指标意义的关键环节。
四、结语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
与组织程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4-01
1 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质量偏低 自1999年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以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长。而名牌与重点院校属于提前录取院校或第一批录取院校,它们的生源质量一般不会因扩招而受到影响[2]。第三批录取的民办院校生源质量因扩招而有所下降。
1.2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且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纷纷改制,减员增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由于基础稍差,理论知识与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生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而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提高效益,均要求新进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很快上岗工作,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1.3 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 民办高校由于地理位置、教师编制、福利待遇等因素所限,很难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民办院校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办学经费完全依靠学生学费,往往很难承受高层次人才引进所需的较高成本。这些不利因素造成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教师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层次,长此以往,对人才的培养质量会有较大影响[3]。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 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获得注册工程师、建造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要使毕业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
2.2 毕业生就业导向的需要 鉴于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差、生源质量偏低等因素,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与老牌公办学校毕业生有较大差距,因此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制定适合自身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提高竞争力。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应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手段,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能力培养模块设置 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不同,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可以按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三个模块进行设置。施工管理方向能力培养以工程现场施工员、技术员等为目标,工程监理方向能力培养以建设工程监理员、质检员等为目标,工程造价方向能力培养以工程造价员、招投标人员等为目标。学生毕业时应能够具有相对应岗位技术、管理人员应具有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
3.3 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群设置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原有教学体系以课程为主线的培养模式。建立“基础够、口径宽、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基本原则,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施工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以建筑制图、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构造等理论课程为基础,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测量实习、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生产实习等实践课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具有施工放线、现场组织管理、材料检验试验等能力。
工程监理方向课程设置以建筑制图、建设法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课程为基础,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设法规案例分析、工程监理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方向课程设置以建筑制图、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为基础,工程造价课程设计、招投标课程设计等实践课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4 教学改革的实现
4.1 设置综合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 将不同课程的课程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进行,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时以办公楼为对象,设计整套建筑施工图,后续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再以该办公楼建筑图为基础进行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时仍然以此办公楼来进行,工程造价和招投标课程设计也以此设计为对象来进行。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不是几门独立的课程设计,而是整个设计、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有机整体的练习。以此模式来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4.2 校企结合、共同培养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一方面可以将工程师请进课堂,为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放到工地,让学生在施工现场学习各类施工技术、熟悉各种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
4.3 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教学计划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教学计划应以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更好适应当前国内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教学计划可以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三学年的课内集中理论和实践教学(1~6学期)+1学年的下工地顶岗实习(7~8学期),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指导教师+工地指导工程师,可以以实习岗位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将毕业设计脱离原来单纯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此外,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还涉及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资金等方面诸多因素,要切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国芳,叶建军,张平乐,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02~10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层次分析法;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CT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15-03
当代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2)部分学生缺乏将来就业所必须的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应用能力;(3)部分学生只忙于学习,缺乏必要的人际交际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4)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统一的体系,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没有真正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5)学生解题能力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弱,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6)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只是盲目地服从,缺乏主动性;(7)多数学校没有建立实践(训)教学基地,使得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不足,缺乏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形势,以东北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研究平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为原则[1],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适应21世纪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并提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 S. 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处理多准则、多目标复杂问题的简单决策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层次分析法已经在能源系统分析、城镇规划、经济管理、科技成果评价以及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按照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对各层次中诸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各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3]。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采用AHP进行决策时,一般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步骤[4,5]:
1.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的决策目标,分析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要求受调查者按照1-9标度法,对同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可以构造判断矩阵。
3.建立权重集
首先进行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推算各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问题的相对重要性系数(也称为权重)即为层次单排序。
4.一致性检验
为了评价层次排序的有效性,还必须对判断矩阵的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T. L. Seaty提出的随机一致性比值 (Consistency Ratio)的概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分析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应当成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其应具备的能力应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1.获取知识能力
主要包括:(1)外语应用能力;(2)计算机应用能力;(3)非智力因素。
2.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主要包括:(1)工程勘测能力;(2)规划设计能力;(3)施工管理能力。
3.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1)跨学科知识融汇能力;(2)综合分析能力;(3)初步科研能力。
4.拓展能力
即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校园文体活动、班级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活动,主动接触社会,自我锻炼提高,所获得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实例分析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建立权重集及一致性检验等程序,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进行优选,对应用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施工管理能力是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一)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识别
在查阅大量文献并对有丰富教学和工程经验的土木工程专家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进行识别,见前述。
(二)构造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评价模型
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几个层次将已经识别出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层次化,从而构成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评价模型,见下图。
(三)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专家意见汇总后进行加权平均,就可以给出第二层B中各因素对应于第一层A的判断矩阵及第三层C中各因素对应于第二层B中各因素的判断矩阵。
(四)建立权重集
1.层次单排序
(1)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获取知识能力,第三是拓展能力,第四是创新能力,见表1。
(2)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获取知识能力结构中,计算机应用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外语应用能力,第三是非智力因素,见表2。
(3)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结构中,施工管理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规划设计能力,第三是工程勘测能力,见表3。
(4)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结构中,综合分析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跨学科知识融汇能力,第三是初步科研能力,见表4。
(5)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拓展能力结构中,社会交往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组织管理能力,第三是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见表5。
2.层次总排序
根据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计算第三层C中各因素对于A的权重,即层次总排序。由层次总排序可知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中,施工管理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是规划设计能力,第四是社会交往能力,第五是外语应用能力,第六是工程勘测能力,第七是综合分析能力,第八是组织管理能力,第九是非智力因素,第十是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第十一是跨学科知识融汇能力,第十二是初步科研能力。具体见表6。
(五)一致性检验
经过计算,各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要求,说明层次排序有效。
三、提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侧重学生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设置《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建设监理》等10门相关课程、1个相关课程设计及3个相关实习,有利于强化施工管理能力(包括施工现场的图形表达能力、识图能力、及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能力)及工程素养。
(二)引导学生选课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选课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使学生学到更多将来在生产一线需要用到的知识,可尝试引导学生选课。例如,尝试引导学生选修《建筑工程经济学》、《建设监理》、《建筑法规》及《工程项目管理》等与学生施工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
(三)强化认识实习、建筑施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施工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认识实习、建筑施工实习等实践教学。
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采用校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方式。由学院安排统一参观施工现场,学生分组独立参观已建工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或利用假期可以进行拓展实习,参观道路、铁路、桥梁工程及水利工程。
四、结束语
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对能力进行定位是个关键问题,这使得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应用层次分析,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建立权重集及一致性检验等程序,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进行优选,确定各层次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总结提出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即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施工管理能力,为构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董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19.
[2] 葛慧明.层次分析法在专业技能评估中的应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7(1):19.
[3] 李允为.层次分析法简介[J].学校卫生1989,(4):26.
[4] 冯浩.工程设计方案的最佳选择――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1989,(5):7-8.
[5] 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学位论文,2005.
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探索建立专业教学新模式,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贯彻落实十和十二五规划,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应用型高校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
1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国外在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上,主要都是集中在追求宽口径就业上,具有非常突出的特征。岑艺璇在《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探析》一文中提到,最早在2O世纪70年代就有英国教育学者就提出过培养高校学生核心能力的新职业主义,并在后来的实践中被逐渐发展和完善。美国新职业主义重点强调要培养毕业生的实践适应能力,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倡强化实践教学,制订了相应的国家职业技术标准。顾祥林等在《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在对国内外众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后指出,各高校都应该将培养工程师作为培养方向,并且要针对不同专业各具特色。同济大学则提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课的学时数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应有所提高。德国塔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对专业培养的要求就非常明确,表现出德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务实的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与将来就业情况相关性不强,因此导致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明显下降现象,导致他们的就业与实践能力都有所降低。相关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本科生毕业后平均月薪还达不到3000元,而据2010年12月23日中国文化传媒网《北京建筑工人日薪300元,不输国贸上班白领》一文计算农民工一个月工资至少能达到6000元。如此现状使学生对成绩越来越不关注,对理论学习越来越抵触,以致使大量大学生仅满足于及格毕业,也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可见我国高校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本科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为科学预测未来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培养研究和目标创新
2.1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是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目标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最应该做和最急需做的一件事,所以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研究则显得更加重要。当代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应该是施工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因此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研究是确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和研究的初始阶段,是培养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2.2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影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应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它不仅能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更能使其理论教学内容得以强化和延伸。所以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加以改革并完善,以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诸如室内外实验、现场实习、模拟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也包括军训、系列创业大赛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这些内容既要符合现实社会需要,又应该体现出专业特色,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因此,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选用优秀实训教材,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特点、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具体现状组织编写适用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借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这对实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技能,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实践环节的进展和动态。实践性教学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等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实践能力往往要求极高,如果只靠他们在毕业之前在工程单位的短暂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求高校要在教学全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不同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合理优化整合,强化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提高专业的实践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应用型高校教学尤其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考核的内容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采取单独计算成绩的方式,强化以“实践能力测试”为重点的现代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理念和考试模式转变的要求,通过独立考试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学对实践教学内容没有高度重视,很多应用型高校对实验人员重复使用多、系统培养少,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所以,为优化教学资源,应用型高校就要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逐步实现数量、结构的合理性,最终实现整体优化。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强化实践教师的培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如:系统安排教师进入到一线施工企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甚至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借以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可以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定期安排理论授课教师去一线施工企业实践并担任相应实践教学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有机的结合;也可以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把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实践背景的一线管理或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在校内外招聘引进学历层次高、工作经验丰富与实践能力强的教学与管理人员;引进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和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各级各类的管理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借以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仕勇,张亚丹等.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岑艺璇.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6(6):58-61.
[3]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50-53.
关键词:土木工程;卓越土木工程师;案例教学模式
TU-4
2010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培养大批量具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科技国际化和时展的需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湖南工学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第二批高校,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实施专业。2014年学校与湖南华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成立“华兴土木程卓越班”。2015年学校与湖南衡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成立“衡一土木程卓越班”。土木工程卓越班采用“3+0.7+0.5”的培B模式,三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大三的暑假至大四第一学期在企业工程实践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案例教学这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培养训练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或工序)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展开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经过设问、讨论、解决问题、总结几个阶段,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每届有4个班,160人左右。老师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专业课之间缺乏相互的衔接与沟通,专业课的讲授仍是满堂灌为主,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现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尽管改变了板书的沉闷,节奏可以加快,信息量也大。民用工程案例教学是指以工程课程体系为依据,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典型的、专业的、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作为土木工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调研、沟通,加深学生土木工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建立,提高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土木工程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第一,土木工程,应用工程案例教学的优势,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统治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同一时间的沟通,构建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其次,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可以改变成学生的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土木工程案例教学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建立双向或多向的案例教学,土木工程教学是更具体的,生动的,成为真正意义上促进的互动关系的纽带教师和学生。四,工程案例教学资源丰富的案例丰富了土木工程和EL平凡的生活:小型住宅凉亭、露台和开放的大厅里、国贸大厦或外贸协会大厦、跨海大桥,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最后,深受工程案例教学问题,工程案例涉及到的每一个问题是多因素耦合的形成,需要管教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尝试探索思考和解决的,我们真的可以把专业为自己所用,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程案例教学模式的要点
(一)面向工程案例选择,应坚持由浅至深,孩子是父亲做人的原则,土木工程案例教学案例设计布局要注意系统性和进化。因此,有选择的情况下,从易到难,从外到内,从简单到复杂,升分层梯度式或螺杆式,根据课本知识的框架体系优化选择工程案例。
(二)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培育的讨论和分析的情况下,是一个开放式的探究式学习,答案不是唯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教习。复杂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失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失去了专业的意义,可以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为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乐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围绕工程案例讨论,使学生更亲密,觉得民用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提供学生去上班的准备工作“实践经验”。
(三)工程案例的选择应按照与案例教学与轮廓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工程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教学内容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支持的真实案例教学理论,案例教学无法取代的理论教学。与此同时,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强求。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阶段的准备的情况下,引导分析指出,可以把一些后续的教学内容中的案例教学,打下了伏笔,让学生可以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问题进入下一个。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种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将告别传统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活跃了土木工程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主动发展,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教学使用的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有很多,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更好地实施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提高的学生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云川,赵永任,罗祥.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4):58-60.
[2]白正仙,刘学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教育教学论坛》, 2013, 第29期:36-38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本科教育 计算能力 实践环节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课程多,对理论和计算能力要求高。随着最近十年各大专院校逐年扩招及扩充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开展了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学生人数是十年以前的十几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以前就业以设计院、科研单位、高校为主,动手计算工作专业分工明确,但现在学生的就业以施工企业一线为主,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动手计算能力,要求既能够纸上验算也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小到规范验算,大到利用软件数值计算都应该比较熟练。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的素质,提高在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土木工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根据日常教学和工程实践提出以下几条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往届该专业学生工作后追踪表明实际计算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注意基本计算方法的练习
教学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的结构力学课程,它的力法和位移法解题,比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弯、压、剪、扭解题方法,对于该类课程中的计算方法和经典范例专业老师应该重点讲解,做到每个学生听得懂,理得清,更重要的是会计算,课堂上留有答疑时间,课后作业应该向这个方向倾向,考试过程中有所体现,从而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本身应该多参与工程实践,参加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类的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见识,通过土建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能力,尽量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从而比较顺利的掌握工程计算的侧重点和未来走向,让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的放矢,适应几年以后的毕业后工作实际。
2.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教育,一般四年时间内会有三次实习还会利用大约一个学期的实践来进行毕业设计。很多学生甚至学校对实践环节走过场现象严重,毕业设计抄袭较多。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学生似懂非懂,可能理论头头是道,但是接触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对于从事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要真正负起责任,每个教师指导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五个以内比较合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内容的总结,从宏观处把握知识,设计过程应该熟练,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把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毕业设计老师要做到每天有指导,学生要每周有验收,静下心来进行计算,借鉴相关实例,很多内容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推倒了重来,计算的印象更加深刻。坚决杜绝毕业设计期间长期外出实习,看似学到一些知识,实际上从提高计算能力的角度属于本末倒置。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设计方法,在开设这些课的同时,对应的随课作业还是比较重要的,它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以下的一种重现和反馈,课程作业应杜绝抄袭现象,对课程中应该随机设置习题课,纠正计算中的共性问题,对于该种共性问题在考试题目中应该有所体现,给学生计算的动力。
对于主干专业课,比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单层厂房、地基基础等都会相应的设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它从微观处着眼学生的纸面验算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很多,给个具体工程背景,参照现行规范规程进行设计和验算,解决学生上手具体问题比较困难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真题真做很重要。作为专业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做到一人一题,类似题目数字也要变化,防止学生抄袭,能手写的设计尽量手写,抄一遍也会增加学生的印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课程设计答辩制度。
2.4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基本技能,此处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办公软件EXCEL中公式的编辑到利用计算机语言实现一些算法,从CAD辅助制图到CAE辅助工程,从结构力学的力学求解器到MATLAB和PKPM软件的使用,甚至利用大型计算软件ANSYS计算与分析结构,学习期间都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由熟悉到精通的学习,对于工作中计算方面独当一面大有裨益。
计算机应用能力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软肋,学习中正常的计算机应用还可以,比如CAD画图,但是其他软件计算方面存在缺陷。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和实际工程存在偏差,应该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如果必修课的形式在时间上不允许,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选修课,当然对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提出了要求。最后的毕业设计推荐使用手算示范和整体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3.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基本方法练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希望对土木专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北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2]赵玲.土木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