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供应商风险评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基于模糊数学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客户导向的供应商绩效评估 浅谈基于ERP的炉料供应商评估系统 基于简化模型的供应商违约事件研究 基于AHP―TOPSIS评判模型的供应商优选 基于低风险的建筑企业供应商管理 基于供应商管理的采购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工程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研究 基于供应商管理库存信用风险的供应链违约风险控制 基于粗糙集和模糊灰关联聚类分析的供应商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研究 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的物流供应商选择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电网物资供应商评价研究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TOPSIS法的供应商选择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商选择研究 基于模糊QFD方法的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 基于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供应商风险识别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广西区有色金属供应商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熵权与改进的TOPSIS法的蔬菜供应商评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OL].
[3]Chen C T, Lin C T, Huang S F. A Fuzzy Approach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2(2): 289-301.
[4]丁斌, 孙政晓, 桂斌. 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的供应商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S1): 507-513.
[5]Deng Y, Chan F T S. A New Fuzzy Dempster MCDM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pplier Selection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8): 9854-9861.
[6]Molodtsov D. Soft Set Theory First Results [J].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1999(37): 19-31.
[7]Shouyu C, Min L. Model of Variable Fuzzy Optimum Neural Network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J].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06, 24(6): 5-8.
[8]Roy A R, Maji P K. A Fuzzy Soft Set Theoretic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7, 203(2): 412-418.
[9]Kong Z, Gao L Q, Wang L F. Comment on “A Fuzzy Soft Set Theoretic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9, 223(2): 540-542.
[10]Feng F, Jun Y B, Liu X, et al. An Adjustable Approach to Fuzzy Soft Set Based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0, 234: 10-20.
[11]Kong Z, Gao L Q, Wang L F, et al. The Normal Parameter Reduction of Soft Sets and Its Algorithm[J].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2008, 56(12): 3029-3037.
[12]Chen D G, Tsang E, Yeung D S, et al. The Parameterization Reduction of Soft Sets and Its Applications [J].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2005, 49(5-6): 757-763.
[13]Xiao Z, Gong K, Zou Y. A Combined Forecasting Approach Based on Fuzzy Soft Set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09, 228(1): 326-333.
[14]孙智勇, 刘星. 模糊软集合理论在税收组合预测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5): 936-943.
一、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
食品供应链是指食品经初级生产者到终端消费者所历经的各相关主体所组成的整体,往往包括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者、流通者、餐饮业,甚至生产资料提供者、作为监管者的政府等,最终抵达消费者,这个过程被称作“从农场到餐桌”。近年来,供应链质量风险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点研究。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领域现有研究多是从供应链质量管理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延伸视角来探讨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质量风险问题。事实上,供应链协调、技术应用、风险管理和可靠性保证是持续提升供应链质量的重要措施,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可以看作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集成和扩展。供应链上任何成员的内在质量问题和外在质量威胁都有可能引发多级供应网络的“瀑布效应”,这些质量风险和不确定性构成了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综合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可以将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定义为:食品相关企业(或组织)和其所在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共同协作,运用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处理那些由生产、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的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改善供应链绩效、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和最终获得顾客满意的目的。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中,质量、成本和时间是同样重要的三个目标。供应链中食品质量相关的风险是食品供应链风险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产品质量问题大多来自于企业生产运作中的风险,在评估供应链风险时,制造风险和供应风险也常常被当作质量风险的诱因来处理。供应链中的质量风险评估依据主要是供应商质量,因此,学者们对供应链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测量目前多停留在对供应商来料检验上,一般通过判定供应商交付的一致性来确定质量风险的水平。
食品供应链的质量风险主要来自于多级供应商,从供应商的进货检验数据、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评估信息、次级供应商的信息等方面可以确定供应链质量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可能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是风险评估的两个关注点,一般都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评估来进行量化,质量风险的值等于二者的乘积。对于多级的质量风险,可供使用的方法有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质量功能展开(QFD)、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等。
三、风险控制措施
(一)质量信息可视化管理
信息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常见的研究主题之一,信息流也是供应链中最活跃的流,它反映了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状况。在识别、评估和控制供应链质量风险时,需要以供应链质量信息作为决策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供应链质量信息管理的过程。
供应链可视化可以看作是供应链企业与其他成员间的信息共享,还可以解释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的透明度。它和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追溯性(Traceability)是进行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两个重要原则。在食品行业,提供足够的食品可视化已成为发达国家规定的法律义务,我国也开始构建食品行业生产企业的信息可视化和质量追溯系统。要增强质量风险管理实践的效果,保证产品质量,就应强调包括原料质量可视化、供应商风险发生概率在内的供应链可视化,以提高供应链对风险的感知和响应。可视化信息可以通过二维码、RFID等信息技术来获得,目前RFID等可视化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
产品的质量信息和供应商的质量信息是构成供应链质量可视化的主要维度。供应链质量风险可视化的度量可使用透明度测量。实际上在供应链运作中,与供应链成员间的可视化更加重要却更难获得。供应商的可视化可以通过产品拒绝率(等价表示符合性、可靠性、安全性等产品质量维度)和质量信息(如供应商的质量审核、次级供应商的信息)的披露水平来评价。
(二)供应商质量风险控制
由于供应商在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往的质量风险控制大多着眼于对供应商的风险评价和选择。实际上在不同产品结构的影响下,供应商的可选择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外包决策,也影响着供应链运作形式,对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依赖于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决策。
供应商评价指标已经拥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具体到食品供应链的质量风险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前文所识别出的供应链各环节质量风险因素而进行供应商评价和选择。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具体方法则有层次分析法(AHP)、决策树法、机会约束规划、数据包络分析、多目标规划、模糊层级分析法和模糊多目标线性规划等,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供应链质量协调与担保
最优质量检验策略和最优质量合同设计是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把质量风险因素加入到协调机制设计中,能够提出更适合食品供应链的、供应商共享信息的激励措施和合同形式。在供应商质量检测信息、质量预防信息或买方质量评价等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下,合同的设计问题往往会影响供买双方的质量努力水平。采取双方共担质量风险损失的合同方式则能够实现供应链的质量协调,保证供应链收益的最优化。食品质量风险更邻近市场,它将可能带来顾客商誉和市场份额损失,故企业应该寻找质量较好的供应商,将供应商依据质量评价进行分级,与质量等级高的供应商构建战略合作联盟,订立紧密互惠的供应链合同,并且进行倾斜的订货批量分配,以确保食品供应整体质量水平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程度。
道德风险一直是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中难以处理的问题,供应商的质量信息异常和质量违约现象是引发产品召回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可从供应链质量担保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途径。产品质量担保可以提升市场份额,也会产生高昂的担保费用。研究发现,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担保周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中,供应商决定产品质量并承担大部分担保费用时,制造商倾向于制定较长的担保期来促进更高的产品质量。
四、结语
【关键词】物资采购;供应商;采购人员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物资采购的重要性虽然得到一定的认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物资部门通常被认为是花钱的部门,物资采购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日常采购工作中认清并把控风险,这样才能使物资采购真正成为为企业创收的重要环节和利润“摇篮”。
一、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的风险:
(一)供应商风险
在很大的程度上,供应商会对单位生产稳定性、连续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国内物资采购的相关法规等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对供应商的不规范行为很难受到严厉打击,进而使得供应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供应商的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的物资量价不对等,不能按期到货。严重影响科研生产进度;供应商的不规范行为,还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以致出现舞弊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采购质量风险
物资采购的质量直接影响行企业最终交付产品的好坏。采购质量风险主要有两种:(1)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的质量等级不符合相关的标准与要求,导致的产品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影响企业长远发展。(2)供应商缺乏相关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以翻新件代替正规件、以伪劣产品代替合格产品,牟取暴利。
(三)采购计划风险
采购物资的需求计划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各种风险。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计划下达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机制,将导致采购行为的延期,直接影响科研生产进度,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对采购计划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措施,工作不严谨,就会在计划的编制以及上报等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采购计划风险。
(四)采购商务风险
采购商务风险包含很多种,主要有三种:预付款风险、诉讼地风险和违约风险。有的时候企业为了满足科研生产一线的要求,急需部分物资,就会通过预付款的方式来吸引生产厂家或供货商。后续如果发生质量问题,供货商又不退货时,会导致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诉讼地风险就是如果采购合同发生纠纷时,双方当事人应当积极协商解决。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应向需方所在地的仲诉讼地申请仲裁。或者向需方所在的人民法院。
违约风险,就是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过于盲目,没以书面的方式确认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导致最后供应商在违约时企业拿不出相应的证据,缺乏法律效力的支撑,以至于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赔偿。还有的则是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当或负面新闻导致的风险。
(五)采购人员道德素质与技术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
部分采购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没能够形成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在采购的过程中只知道一味压低采购价格,不注重量价的配合。不合理的压价导致供应商做出违反购销约定,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的事情。长此以往,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可能增加额外的成本开支。
还有部分采购人员,由于自身业务能力较弱,专业知识面不广,使得所采购的物资是假冒伪劣或质量等级不能够满足科研生产的要求。其次有部分采购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假公济私、牟取私利,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企业风险的增加。
(六)缺乏完善监督体系与信息沟通不畅所导致的风险
当前很多企业在开展物资采购时并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很多时候,采购权都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或者说某几个领导手中。物资的采购计划基本是由一人制定、实施,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到位。
同时在采购工作中,还没有能够构建起完善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采购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容易导致物资积压、重复采购以及资金浪费等很多问题。在进行物资采购时,信息沟通不畅就难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人员也很难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不可控风险的出现。
二、物资采购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
(一)强化供应商管理
(1)制定选择评价供方的准则:选择的供应商必须要具备有相应的资质、产品标准、质量体系证明文件等信息资料、进口产品要有授权证、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等。对供应商进行多方位评价。以此编制合格供方名录,作为选择供方和采购的依据。
(2)加强采购过程控制,对供应商进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建立供方的业绩档案,必要时,可对供方的质量保证能力重新进行调查或到供方现场进行质量保证保证能力监督考察,并每年对供方进行一次综合评定。
(3)量化供应商绩效评价和考核:组织月度或季度供应商绩效量化评价,并通过信息平台对供应商的月度绩效进行系统评分,并向供应商及时传递评价结果。对排名靠后的进行惩罚,如果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则从《合格供方名录》中剔除,甚至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4)加强对所有参加招投标的供应商的资格审核,有助于在采购的初期将供应商方面可能导致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同系列的产品建议由两到三家的供应商提供,同时确定好供应商的主次,引入竞争机制。
(二)强化质量监督,严格把控产品质量
首先,对供应商所提供的样品进行性能和功能的测试和试验;并对供方提供的样品进行试用。其次,定期对供应商资格进行复审,并以相关的标准来进行严格的要求。最后,质量部门需要对到货物资,根据采购清单中所要求的质量等级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合格后开具《外购物资检验单》,单据的标号为该批次物资的追溯号。
定制器材与采购产品相比,在技术、质量、计划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必须采用独特的流程来控制采购风险,采取定制器材立项、供货商能力考查、技术协议签订、样品提供和采购、试验验证、技术状态固化、批量采购等措施规避质量风险。
(三)对计划风险进行控制
(1)加强采购计划风险识别与管理。在制定采购计划前需要对物资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动等。需要建立起停产禁运、长周期、质量风险等三类计划物资清单。对需求权重物资,提出年度预采购需求、采购目标、采购方式等,提前做好采购策划工作,适时采购。
(2)齐套计划风险及管理,产生“蓄水池”效应。要积极的构建起完善的月度或季度管理例会制,明确风险解决措施,责任到人。对物资缺料问题,1个工作日反馈解决情况;全年适时动态跟踪、管理、强化对科研一线的保障程度。每月通报采购计划完成情况,并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的时间节点。
(3)在制定具体的物资采购计划前,必须要与生产营运部门等进行沟通,根据季度、月度的物资需求实际情况来编制出具体的满足实际需求的需求计划。严格执行已批准计划。如有变更,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所调整的计划必须重新上报,并获得批准,同时还需要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应急物资采购计划,以防止应急物资采购不到,考虑其它替代产品供应的情况。
(四)加强对采购程序的控制
严格按照采购程序办事,对采购前、采购中和采购完成后的相关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从采购计划的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进行监督。将各个重要环节应该分割开来,让专业的人专门负责其中的一项,并依此来实现权力之间的制衡。以此来防止因为采购人员的素质不足和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的采购风险。
采购产品只能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对于需要在名录外的供方采购产品,组织应明确必要的程序和批准要求,并尽快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合格者应纳入合格供方名录中。
对于重大物资采购业务必须进行审计,并制定出定期审计的制度,通过审计来进行严格监督,防止腐败问题的产生。
(五)加强采购队伍建设管理
物资采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要求采购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完备的职业道德,加强采购队伍建设,对采购人员进行道德风险控制与管理。通过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规范采购人员采购行为。在员工行为守则中必须要明确的对各种商业贿赂、商业舞弊行为进行禁止。
定期或适时轮岗,这样够防止因为采购人员长期与供应商的合作形成密切关系,最后导致出现回扣等各种腐败的情况,预防职务犯罪。一旦发现采购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必须按规定严肃惩处,甚至调离采购岗位;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者,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加强企业物资采购惩防体系建设和监督
进一步完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供应商进行量化评价和考核用数据说话,拉动采购效能的提升。建立健全企业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物资采购惩防体系建设和监督。企业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物资采购活动进行审计。针对采购清单的下达、采购预算的审批和执行、供应商的选择、采购方法的选用、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过程的追踪、物资质量的检验与验收、质量问题的反馈和处理、预付款管理和货款的支付等一系列重点环节,了解其制度执行情况,及时查处违规行为并责成立即整改。
三、结语
无论是对于哪种企业,物资采购都是其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物资采购管理不仅仅是有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还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物资采购中存在有各种风险,对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的威胁。如果不能够有效预防这些风险,将阻碍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使得企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文中对物资采购中的常见风险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防范这些风险的措施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槐林.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于波.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的管理途径[J].辽宁经济,2010(07).
关键词:采购成本;体系建设;风险采购
成本控制不仅仅包括采购订单费用、计划人员和采购业务人员的管理费及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费用的控制,还包含存货占用成本、采购资金使用成本、售后服务成本、风险业务潜在损失、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内容。物资采购企业从计划编制、采购管理、合同签订、到货验收、仓储保管、付款等业务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健全完善内控制度,构建采购成本控制体系,达到了降低成本、防控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健全完善采购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内部对各部门流程设立控制点,做好流程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企业建立健全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是改善内部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是规范各类采购行为,明确相关部门在采购活动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管理,保证采购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政策,保证采购质量、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一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需求计划管理、采购价格管理、招标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验收入库管理、付款结算管理等。采购制度应明确规定采购计划、预算、采购流程、授权审批权限、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物资品种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使采购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供应商准入和评价制度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实现采购准时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及评价制度,确保供应物资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实现安全生产。1.供应商准入制度。物资采购的供应商要经过技术、财务、质检、安全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准进入,如有需要可以到供应商属地实地考核,全面了解和掌握供应商的经营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并对进入企业的供应商实行档案管理。准入供应商应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开户银行信息等有关资料,并填写供应商准入申请表。2.供应商评价制度。一是审核部门依据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料,对其资质、资本、信用、技术能力、安全质保、财务状况等进行资格评审,建立供应商档案,并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判定供应商是否属于某一产品独家或单独生产。二是质量价格部、计划采购部、仓储部、财务部及使用单位,按照供应商绩效评定标准,对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进行ABCDE五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后续选择供应商的参考依据。同时,对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甚至是评价不合格的厂商进行清理,保证采购产品质量。
(三)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采购的物资价格进行归档管理,对每一批采购的物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价格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重点物资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多渠道收集供应价格,分析评价现有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物资价格进行评价和更新。
二、创新采购管控新模式
(一)采购规模批量化目前,物资采购方式以招标采购、专家会审采购、单一来源定向采购、询比价采购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为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物资采购工作推行年度计划管理,积极与大型生产厂商沟通,寻求合作,实施大宗物资年度批量采购和超市代储物资集中采购。1.大宗物资批量采购。采购部门根据生产单位历年需求消耗情况、使用单位年度需求计划和市场状况,科学编制年度采购计划,通过物资消耗需求分析,将钢材、木材、通用常耗易损配件、金属网、电缆、皮带、汽柴油、地材等物资品种,实行年度批量采购,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价格优惠。2.超市代储物资集中采购。超市代储物资管理是指供需双方签订代储协议,供方将物资送达需方指定的存储地点(或存储在供应商生产、销售仓库),以满足需方生产建设要求,在所存储的物资销售出库后,再向供应商支付账款的管理模式。它具有缩短供应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资金占用、集中精力聚焦市场价格、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等优点。同时,该模式能够简化采购程序,减少重复采购产生的采购成本,利用供应商的库存保证生产建设物资需要,减少库存储备和积压资金的浪费,提高库存周转率的作用。
(二)供货渠道源头化物资供货渠道一般可分为生产厂、授权商和一般经销商。为控制采购成本,企业应对采购物资品种进行分析,通过市场调研,拓展供货渠道,采取源头采购的方式来降低采购成本。企业在编制年度计划时,对物资消耗品种类型进行分析,科学分包,逐步扩大超市代储范围及规模,积极推进主机厂及生产厂定向代储业务,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设备采购的基础上,适时与主机厂沟通,相关设备配件绑定设备一起采购,解决配件单独采购价格过高或主机不匹配的问题。
(三)储备结构合理化物资储备是指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保持合理水平。储备管理主要有自有储备管理和代储储备管理。供应商代储储备物资是指年度内消耗量大、规律性比较强、单个价值相对较低、卖方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或标准可描述的物资。企业要不断扩大超市代储规模,推进供应商定向代储业务,增加超市代储物资年消耗量。企业自有储备物资是指不适合代储的物资,按照其重要性、资金占用大小及采购难易程度,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大型材料,主要包括煤炭生产所需的木材、钢材、钢丝绳、运输带、电缆等。一般采取源头采购,要求生产企业规模大、信誉高,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②特储物资,指对生产影响极其重大的材料、配件等。这类物资采购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用途关键。③一般物资,是指卖方多且物资消耗量小或没有消耗规律的小型设备及普通材料。企业进行物资储备,在保证生产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好储备控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物资储备。一是优化储备结构,扩大超市代储品种及规模,推进主机厂及生产厂代储业务,不断扩大超市代储存货规模,减少资金占用;二是强化计划管理,完善历年物资消耗资料,严格审核临时性的需求计划,做到有效的平衡利库,避免产生新的积压物资;三是清理闲置积压物资,对部分区域内不再使用或技术淘汰的积压物资,利用供应链关系,与供应商协调进行回购。
三、加强采购风险防范
采购活动是企业生产活动的起点,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受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如计划准确风险、采购价格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物资到货及使用风险、存货风险、供应商信誉风险等。如果不对这些风险加以研究和控制,在采购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供应商资质不合格,滋生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甚至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交付不及时等情况,导致物资采购的实际结果与企业预期目标相背离,并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防范采购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遵守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在采购活动中,要从物资需求计划提出,到采购方式确定、采购渠道选择、采购价格、合同签订、货物运输、产品验收入库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入手,严格遵守物资采购相关管理办法,通过强化采购策略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采购方式,加大过程控制等措施,实现物资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
(二)加强采购过程管理监督防范物资采购风险,重点要强化管理和监督。一是要建立采购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定期开展工作检查、专业化分工、岗位轮换等措施,强化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加强对物资采购评审过程的监督。重点检查采购评审过程是否按照流程进行,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行为。三是对物资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如采购工作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等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采购过程高效有序。
(三)加强预付款管理预付款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影响资金周转,一旦收不到货物或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企业在预付账款管理上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预付账款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加强物资采购审核管理,通过供应商资质信誉审核、采购评审谈判等方式,从源头减少预付款的形成;二是做好合同签订和跟踪管理,通过合同约定和预付款合同风险审批及跟踪管理,防范风险;三是财务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付款审核,对200万元以上的预付款,采取主管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联签审批的方式;四是按照“谁形成,谁清理”的原则,实行预付款清理主体责任制,并加强预付款的考核管理。
四、提高业务人员综合能力
采购人员是采购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经营发展。因此,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业务人员成本管理意识,强化工作态度,使成本管理深入人心。其次,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定期对业务人员开展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最后,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客观公正地做好采购成本管理工作。
就采购风险而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由供应商导致的风险以及由于管理失控造成的风险等。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在确定防范采购风险的目标时,要与其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结合,进而提升内控管理的水平,以防范各类风险的产生,确保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运行。就很多钢铁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面临的风险因素也不断提升。当前时期,就钢铁市场来说,下行趋势比较显著,需要制定出有效的防范各类风险的措施,本文在此对其进行分析。
一、钢铁企业采购面临的风险
(一)内部风险
钢铁企业在实际开展采购活动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和库存风险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等。对于计划风险而言,主要是生产的实际需求以及管理原材料采购计划,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到位之处,这很有可能导致偏离预期采购目标的情况出现,进而带来采购风险。对于库存风险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采购量无法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有可能导致中断生产,进而带来一定的风险;其二,原料品种同时到达,使得库存超出企业实际的存储能力,进而导致现金积压,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丧失,进而带来存储损耗风险;其三,在采购某种原材料时,无法准确的估计市场行情,进货过于盲目,出现了大量的跌价减值风险[1]。对于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来说,主要是指在进行采购时,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无法准确的把控物料的质量等,导致各类风险损失的出现。
(二)外部风险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在开展采购工作时,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是供应商风险和竞争对手风险以及营销风险等。首先,对于供应商风险而言,主要是指供应商所供给的原料,无法保证其质量,进而导致在进行供货时,无法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其次,对于竞争对手风险而言,为获得某种资源,使得采购价格出现大幅提升,极大的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2]。最后,营销风险,导致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国际市场缺乏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使得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增加了研判市场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营销风险。
二、识别和防范钢铁企业采购风险的策略
(一)明晰采购目标
首先,在实际进行采购时,企业要明确需要采购物资的规格和数量以及型号等各种属性。通过制定明确的采购标准,可以有效的减轻开展该工作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通过标准化,还能够实现库存成本的降低,进而降低采购成本。在采购物资时,还要确保其符合政府的有关规定,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指标。其次,确保采购工作的开展质量,不断降低采购费用。通过长期的探索,人们认为在采购商品时,要确保价格合适和采购工作的开展质量,需要围绕开展该工作的基本要素展开[3]。最后,确保核算采购成本的正确性。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必须要明确核算其采购成本,其中包括订购成本和维持成本以及缺货成本等多个部分。对于维持成本来说,主要是确保采购的原料保持其原样,所产生的系列成本,其中分为固定与可变两类成本。对于订购成本来说,主要是围绕采购合约与订单,而产生的各类成本费用,比如办公费与差旅费等。该成本与开展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有非常大的关联,对存货水平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认真的检查,并且编制和提出申请等。同时,对供应商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将相关信息填写在各类表格中。而缺货成本主要是由于采购工作,未能满足生产需求所导致的各种损失。
(二)防范采购风险的策略
第一,对于在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订单和质量保证书以及入库单等相关资料,钢铁企业要认真的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同时,要构建完善的采购组织,对采购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
第二,强化采购与管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对于一个采购项目而言,采购人员是负责人,需要从提升专业素养与工作技能等多个方面,对风险进行控制。钢铁企业需要重视起采购岗位,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等,以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并且要构建岗位责任制,确保谁签合同就应由谁进行负责。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建设,对敏感岗位人员要加强纪律与法律教育,采用轮岗制度等。企业还要定期培养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与风险知识等,促进其业务素养与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升。
第三,构建供方管理机制。钢铁企业要针对其上游企业,建立准入制度,明确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在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时,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定,针对同产品质量关联比较大的原料,在进行采购时,要对其进行准入评审,并认真进行检查,还要进行试用和签订相关协议等。在年底,钢铁企业要综合评价供应商的业绩,对其进行分类。对于较为优秀的供应商,可以加大其供货比例;对于档次较低的供应商,要适当削减其供货比例。
第四,防范签订与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针对新供应商,在其中标之后和签订合同之前,要求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用于防范执行合同过程中,所产生的履约风险。针对履约保证金的额度,要将其控制在合同金额的20%的水平。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利用合同条款转移标的风险。针对违约,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等情况,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追责。在履约过程中,如果出现质量??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并提供改进质量的方案。针对同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物资,如果出现质量争议,要在下一年度复审供应商。如果不符合标准,则降低其供货档次。
第五,防范招投标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要明确规定采购工作个环节的程序,防止出现各类采购风险。钢铁企业在进行招标时,通过采用的方式是邀请招标,预审供应商资格,针对部分物资采用议标采购的方式进行。对于大型招标物资,需要总经理批准之后,才能进行招标。针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串标等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防止出现泄密现象。要注意防范定标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针对弃标的供应商,要将其纳入到黑名单中,并将其缴纳的保证金予以扣除。要构建质量认证体系,对采购的程序与标准进行完善,利用认证制度对操作程序进行规范,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促进采购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并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比如供货中断等。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 风险 对策
供应商是指提品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是产品的零售商或者批发商、制造商,也可以是信息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本文提到的供应商主要是指原材料的供应商。目前,采购在提高企业质量和降低企业成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商原材料供应是否稳定是一个企业高效运作和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供应商管理中比较容易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对供应商的管理方式还需要调整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依据一定的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科学合理地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有些管理者认为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就是对供应商数量的控制,就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但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就会导致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服务的性价比也可能会下降。
2.对供应商缺乏动态管理。一般来说对供应商第一次入数据库审核较为严格,但是他们一旦入库就不再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是向他们收取一定的入库年费。一些供应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状况会发生变化,但是负责采购的人员如果选择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有违约情况发生。
(二)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和监督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供应商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因此,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质量如何得到保证、供应商生产原材料的能力信息如何及时得到获取、供应商的一些经营状况真实相关信息如何进行获取等问题都成为监督和控制供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建立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上述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建立供应商反馈、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企业即使对供应商评价体系有所重视,但是存在着内容不具体,指标不完整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反馈不及时、实施不到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供应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角色的重要性
很多企业都认为供应商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角色,是企业外部的材料供应者。企业如果从这种角度进行考虑,企业就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与自己企业的关系,也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他们最终目的就是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企业是不会将供应商的纳入自己的产品研发规划中去的,也不会努力去协助供应商去发展和改进,更不会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了供应商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关注的是供应商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关注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供应商的利益没有引起重视。
二、针对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确定科学合理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数据库建立时要认真对供应商做好认真调查,通过调查来排除一些供应商,把合适的供应商纳入数据库。其次要做好全面评价供应商的工作。除了对供应商产品的准确交货、合格率、价格等因素进行专业评价外,另外还应当注意供应商的信息技术、设备稳定性、财务状况、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情况。由于上述某个因素会造成供应失误或供应的中断,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才能规避这种风险。
(二)认真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进一步完善供应商反馈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短时间合作的供应商,对他们进行控制和监督一般凭借合作的合同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计划长期进行合作的供应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企业对供应商的监管和控制就相对很难。因此,对于计划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进行监管和控制的方法是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增加双方信息透明度。企业应当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企业可以利用配合与支持指标、价格指标、供货及时性指标、质量指标对供应商进行业绩的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实施奖罚,促进供应商改进,同时也满足企业需要。
(三)企业要重视供应商的价值
企业不能把供应商看作竞争对手,而是应当看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因此,企业应当与供应商保持共同发展,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为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做到及时沟通,及时进行信息的分享,从而实现整个利益链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上述措施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就会稳固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实现很好的“双赢”效果。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从长期来看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降低库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因此应当重视供应商的价值,对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戴晓欢,任凤香.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16(12).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及防范的理论基础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过程。风险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
外包风险时时存在,并且由于外包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开展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加强物流外包风险防范与管理,对企业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如下:
1.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经营安全保证
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适宜的风险管理对策,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为企业物流外包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防止因决策失误导致风险发生而产生巨大损失。
2.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
物流外包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其物流作业的繁琐性以及其物流服务的契约性等,这就要求企业物流外包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尽量减少由于人为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企业物流决策管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而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减少企业外包顾虑和担心,另一方面即使风险损失己经发生,完善的风险补救措施也会维持或尽快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物流外包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无疑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宽松和谐且有保障的运作管理环境。从而进一步发挥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3.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与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在为企业营造轻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规范管理。随着风险防范体系的逐步健全,带来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企业各职能部门由于受风险控制整体策略的促进和约束,必然规范自身的业务行为,以减少因其管理职责执行不彻底或不及时而带来的风险损失受到处罚,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运作规范化及其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外包联盟机制
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使企业物流外包潜在的风险大大降低,抑制了物流服务商的投机与博弈行为,而且有利于营造一个相互沟通、真诚合作的企业机制,使企业与物流商之间形成稳定的外包业务联盟关系,进而发展成一个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主要包括以下的4种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物流外包管理风险是指企业物流外包的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外包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企业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差异,由此造成合作上的管理风险。
企业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会发现自己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可能对本企业的物流运作失去控制。为了便于控制,企业应尽量选择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又会令企业的成本提高或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给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双方企业合作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冲突、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在企业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行政制度各不相同,各自的价值观取向也不相同。在物流外包合作中,合作双方渴望交流,同时合作双方又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如果合作双方沟通不畅,不能正确对待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就可能导致双方员工互相猜疑,引发双方员工非理性报复,从而致使外包合作失败。
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失真等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对称性。一旦合作企业不愿信息共享,将导致整个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顺畅,以及在信息共享过程中的信息泄露,信息风险随之形成。
首先,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在物流外包合作谈判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对外包企业不能做到全面的信息了解,同样外包企业也不能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做到完全的信息了解。
其次,信息泄露。在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迎合顾客需求,在未曾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及时沟通的情况下私自调整产品结构,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依然以原来的模式为外包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能导致物流运作的某个环节发生阻碍,不能达到预期的物流绩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外包企业把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如实地告知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由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慎泄漏外包企业的发展战略,一旦被外包企业的竞争对手知道,外包企业将陷入竞争的被动局面,从而给外包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再次,物流外包的另一个风险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许多外包企业忽略了与物流供应商进行谈判和起草合同时所需的费用。企业的物流业务从由企业自己运作到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许多企业直到整个物流外包业务完成后才清楚所花费的总费用。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库存管理费用也很模糊,通常企业管理者也未曾考虑这部分费用。他们通常只考虑可见的费用,当所有物流外包业务完成后,所需费用总额显著增加。
所谓市场风险,就是基金净值或价格会因投资目标的市场价格波动而随之起伏所造成的投资损失。物流市场价格波动,企业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运作后,企业的物流创新能力有所降低,企业物流外包市场风险就此形成。
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防范管理对策
为了提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物流运作绩效和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相关的风险,提出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相关措施如下。
1.重视物流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法宝”。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是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领导仅仅扮演监督员的角色,如果企业缺乏具有经验丰富和战略眼光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外包将无从谈起。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是由信息不对称所致的决策风险。物流外包合作的双方中,一方拥有较好的信息,而另一方拥有较差的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为了避免潜在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提倡信息共享机制。合作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应做到互相保密,如果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确定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
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物流费用指标和服务质量指标。物流费用指标是整个物流外包所需的总费用。服务质量指标包括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满意度、送货及时率、准确率、货损货差率等。绩效评价指标应该系统地评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准确地反应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合作企业的关系,有效地实现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企业用户的整合。
4.建立有效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
物流外包中合作方的关系常常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协作关系。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仅仅是把资产或业务外包给企业,更是为了物流外包企业的发展需要制订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的物流服务合同条款应该合理、明确、严密,以免出现物流外包黑洞。企业决定采用物流外包服务后,外包企业应该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坦诚的协商,最终确定客观、公平、合理的物流服务价格。
5.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为了使物流外包合作取得成功,强调客户关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客户关系管理与传统的客户服务不同。客户服务是被动的,而客户关系管理是主动的,它不仅能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还能够使合作方保持亲密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不是相互的抱怨,而是谋求一种长久的合作关系。高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强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诚信度、简化客户服务流程。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经系
参考文献:
[1]许警良,周江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5.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物流外包;风险
作者简介:刘倩(1982-),女,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经营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33-03
自加入世贸以来,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是其未来物流业务的发展方向。通过物流外包,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整合与充分利用外部专业资源,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目前来看,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必然会遇到外部与内部的多重风险。本研究将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各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降低成本
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利用外包服务供应商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提高利用率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在产品采购、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投资减少,并真正达到零库存。另外,第三方物流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载配能力,熟悉物流市场行情,从而可降低运输成本。总而言之,通过和第三方物流合作,利用物流企业专业化的物流水平和信息技术,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节约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是其主要核心业务,物流是其非核心业务。自营物流业务方式不仅增加投资,分散精力,且不够专业,得不偿失。实施物流外包既能保证物流水平,节约费用,又能使企业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送货是否准时,售后服务质量如何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顾客的满意度。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依靠物流公司的专业化服务,将恰当的产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及时送达顾客,保证货物的完整和准确,从而加强服务能力,完善服务质量,缩短订单的配货周期,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
(一)外包服务供应商选择风险
物流外包是企业实现减少其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外包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外包成本和运输效率,同时会影响企业信誉度和外在形象。错误的选择容易导致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合作中产生矛盾,同时,外包服务供应商大多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的客户,在了解客户要求上企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抵制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享有物流企业将提供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同时,但是企业必须面对原有的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之间的冲突。内部组织容易产生抵制情绪,因为原有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仅在物质资源、资金、内部工作流程还包括人力资源方面,一旦采用物流外包的形式就会对企业的整体管理做出重新的规划,在如何处理企业原有模式和管理制度方面,给企业重新带来了值得深思与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另外,企业物流外包的过程,还涉及到利益再分配,意味着以前员工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内部员工的抵制,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风险。
(三)物流外包合同签订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时,由于是两个不同行业的合作,在业务规划、外包实施、外包业务终结阶段都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合同对双方进行协调和限制。在合作过程中需要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在合作范围、职责、权力、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合作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外包服务供应商作为过失方推卸责任,例如会导致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送、制造等,这样不仅会为企业带来资金物质上的损失,更容易使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从而有损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四)企业信息泄漏风险
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至今仍深受农产品加工企业追捧的重要原因在于对本企业信息安全有保障。目前,即使是进行物流外包的企业也大多限于运输的物流外包,而非完全的物流外包。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物流外包必然会向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不免涉及企业内部的信息。这样,外包商就拥有企业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从自身角度的利益出发,外包商很可能会把企业的信息资源、核心技术、客户信息、商业机密等泄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相关信息的提供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潜在的风险。
(五)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道德缺失风险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可能随时监控与管理,这期间就是对外包服务供应商道德的一大考验。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道德缺失更容易产生很多隐患。其一,当客户提出意见时,外包服务供应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及时传达到企业,使企业没有及时根据客户意见做出改进。其二,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具备物流业内部专业认知能力,从而在面对物流业内技术改造、流程创新等问题时,外包服务供应商往往会为保证本身的成本与利润放弃创新改造,导致企业可能损失更多更好的机会。其三,在结算方面没有明确的监管,一般只是由外包服务供应商单方面的提供票据与费用证明向企业要求结算,对于企业来说物流外包成本控制比较被动。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选择合适外包合作伙伴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时,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既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应考虑到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长远发展,通过外包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这样才有利于与供应商的长远合作与持续发展。企业决策者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模式,选择能够完成企业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的外包商。首先,要先对潜在外包合作伙伴进行外部调查、分析、研究、评价;其次,对于外包合作伙伴内部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发展前景、信誉度以及运营经验等做出详细评价;最后,综合内部外部评价后找出在经营理念、前景方面最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
(二)协调改进内部管理制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妥善的处理原有负责物流业务的员工,合理安排内部人员,同时对管理机制做出相应调整。改造后的物流部门独立承担物流外包业务,与外包服务供应商一起负责运输、搬运、仓储等一系列物流业务。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对于独立的物流部门,需要专门的员工工作。另外,与企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达成使企业总体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完善物流外包合同条款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共同制定合作原则与方法,合理选择签约方式,明确权责。首先,要明确物流外包的工作范围;其次,制定解决冲突事件发生时解决的方案,以备发生冲突时,可有据可依。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明确的合约是明确权责以及合作基准的重要内容。在签订合约时,要考虑到两家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以保证双方实现目标。另外,合约不能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预测,因此在签订合约后出现实际特殊情况在合约中未体现的部分需要双方及时磋商。
(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保密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需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保密机制。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分享两个企业的市场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物流资源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分享平台,两个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双方的业务流程,业务进展情况,有利于两个企业沟通与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双方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还应该对于信息泄露行为进行防范和限制。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保密机制,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做到互相保密,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加强市场调研与监管力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加强主动性,加强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信息调研与比对,及时获取物流市场最新信息,对合作外包服务供应商和整体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有详细的了解,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最新动态。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外包绩效评价机制。首先,从时间、数量、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建立企业与客户双方联系网络,以便及时反馈客户信息与对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评价,并以评价标准为基准,对外包服务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 戴玲艳.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探析[J].经济师,2010,(03):110-111.
[2] 李万春.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根本途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69-72.
[3] 巩爱凌.物流外包的优势、风险与策略[J].中国市场,2008,(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