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数学教学园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077―01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导向,这种高效体现在课堂上,不只是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认真地听,而是师生高效地互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它影响着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和数学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数学课是否高效的根本体现。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是一堂课、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课堂气氛很活跃,用时不多却教学效率很高;而有的教师则课堂气氛波澜不惊,“满堂灌”甚至拖堂却不受学生欢迎,课堂效率低下。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局面呢?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呢?笔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谈谈粗浅的认识,以期与同仁交流和探讨。
一、剖析初中数学课堂低效的原因
1. “教”之无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采用何种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教学理念上,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仍然依着教材照本宣科,不敢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不紧不慢,不取不舍,不知道将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或调配,一味地以讲为主。但讲授呆板,很少与学生互动,偶尔提几个问题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只是机械地模仿、单一地练习和重复地做题。日积月累,便产生了厌学数学的情绪,甚至有放弃学习的心态。如此,怎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在授课方式上,有的教师习惯在上新课前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他不是抓重点拣关键点温习,而是面面俱到,以致占用时间过多,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期待;还有的教师教学花样繁多,授课方式一味讲求新颖,以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然而,过分求新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不一定都能适应。因为讲课方式过于多变的话,会让学生对课前预习有些茫然,甚至失去了预习的动力。以上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学”之无方。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缺乏毅力,就会产生不想再学的念头。
例如,有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不能融会贯通,往往学新忘旧,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主动性差,抓不住课堂所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模糊不清,理解不透彻,要么不能灵活运用,要么生搬硬套,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不起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兴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中学生好奇性强的性格特点,运用该技术对知识点特别是难点知识进行演示,这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能起到显著效果。在此背景下,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会变得更加容易,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显乐趣。每堂课上,总有些知识点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有些习题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会出现厌烦不安的情绪,对此,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一定要合理、适度,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多鼓励、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索性地解决问题,感受、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根据学生特点分析学情
1.1 由于中职学生来至不同学校,个体差异不一样,有部分学生在初中已学过计算机基础,有少部分学生家有电脑,但对信息技术课认识偏差,没有认真学习,对计算机基础没有很好的掌握,大部分学生来至偏远农村中学,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1.2 学生思想认识偏差,对信息技术课堂认识出现问题,大部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机课,在机房就是上网玩玩,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上网,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电视等。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娱乐放松课,没有意识到,作为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学科,是发挥中职学生一技之长的学科。
1.3 思想唤散,责任意识淡漠,课堂纪委不理想,一到实训机房,学生首先打开电脑,挂上QQ、玩小游戏、看看电视等,每??老师开始讲解――演示教学时,总是无精打采或在下面交头接耳,更有甚者直接趴在电脑桌上睡了起来。一旦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时,糊乱操作,不知要做什么?更不知自己应该做什么?有的学生借口帮助其他同学,在实训机房乱窜,如此思想认识,如些责任意识,课堂教学能好吗?教学目标能达成吗?当然了这要样课堂,教学目标很难达成,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寓了。
2.培养中职学生责任意识
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那么,首先要解决学生思想唤散,没有责任意识,就要注重中职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中职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做,能做,更能做好的信心,真正实现中职学生有一技之长。
3.根据学生特点,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1 由于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以培养中职学生基本技能为目的。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全方位出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如分为:A基础相对较好、B基础相对较差两层,根据层再分小组,然后根据不同层,制定各层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在实训上机指导中有针对性的实训指导,让不同组别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3.2 教学任务模块化,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组别,制定课堂教学模块。B层应掌握初级模块,A层就掌握中级模块。以"网页制作"为例,在完成表格布局时,B层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只需完成表格的简单布局,而A层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就要求不仅要完成表格的布局,还要注重布局的美观性、合理性。这样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事做,实现学有所获。
3.3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的理办法。由于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机房实训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全面观察到每一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一时好奇,可能背着老师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机房实训管理制度。(1)对号入座,不准随意换座位;(2)不得随意开关电脑;(3)不得将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带入机房(如:小吃,爪瓜果,手机等);(4)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将U盘、手机、MP4等带入机房随意乱充电、下载等。
4.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职学生的专业课,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课程。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导向,为社会服务为宗旨,”所以课堂教学中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综合性技能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精讲、精演示、学生多动手实践操练。
5.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地方文化元素
在农村任教美术多年,但不是美术专业毕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指出美术课具有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价值。这一新的课改精神对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范围的统筹下,美术课具有了地方文化课的特性,和其他学科一样,美术课也承担起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并且发挥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是,美术教学的人文色彩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美术地方文化的涵养将成为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学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地方美术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也由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转变为训练与涵养并重――如何增强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意蕴已经成为一项实践性课题。
一、挖掘教材中内隐的美术文化因素,提高学生地方文化素养
美术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精华: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粹,如陶艺、织染等;有现代的文化艺术缩影,如造型艺术、工艺设计(忠文化圆雕和浮雕、忠县长江大桥雕塑、汉阙石雕、乌杨阙石雕)等;有民间文化的特写,如剪纸、折纸、剪贴等,传统美术、现代美术(方凤富的国画:葡萄、马识途的书法艺术)、民间美术(如侍女图工笔画)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化领域,不同领域的文化又有交叉和联系,同一领域同一类别中的不同课目所内隐的文化信息又有所不同,这一切,都为美术地方文化元素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拓思路,就能左右逢源。如湘美版初中教材《远古的呼唤》一课就蕴含了丰富的原始文化信息,七年级教材的《标志设计》就内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第29届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
新的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每个领域都有与美术地方文化元素的结合点,在教学中老师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有机渗透,才能使美术地方文化元素教育如润物的细雨,浸入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美术地方文化元素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与其他教学因素一道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显性的教学目标与无形的文化浸润融为一体,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教学。
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地方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地方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艺术文化门类,从美术作品上可以看到人类悠久的艺术文化历史。现在的美术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制作,其实制作过程本身也融入了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如制作过程中的技术意识、线条的美感、色彩的美感、装饰的美感等等。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受到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而构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原始陶器与现代陶器在制作方法、题材内容、形式美感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既承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底蕴,又接纳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世界的多元文化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客观地感受文化,更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文化。
三、在隐性课程中加强美术学科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课只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部分,学生美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美术教学的加强,另一方面更需要其他教学因素的参与配合。
隐性课程有别于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它是指学校中存在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不易控制的教育因素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环境绿化、建筑格局、宣传园地、文化活动、教师的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这些因素聚合起来,构成一个几乎无所不在的校园隐性课程体系,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价值观念、情感倾向等产生影响。在这个体系中,蕴涵了丰富的美术文化的教育资源,美术学科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学科的影响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第一,美术学科要积极参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有鲜明的学科意识。学生往往对美术教师有特殊的期待,在学生眼中,美术教师是美的创造者、体现者、传递者,教师的教态、服饰、教学环境及范作的准备,等等,客观上都会反映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师不仅是学生进入美的世界的向导,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
第三,美术课程的文化定位,也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技巧之外,还要有深厚的美术文化修养,这些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学习和钻研才能够获得。
此外,我们还应该有效利用忠州地方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如带学生欣赏忠州古文化, 浓缩了三峡库区5000年文明史的忠县,傍于长江水道北岸,古称忠州,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其地面文物声名远播,拥有汉阙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文物5座(全国仅31座),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地下文物星罗棋布,最具代表性的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井沟中坝遗址”,被称为中国活的“二十四史”。 参观城市的景观艺术和环境艺术,如(忠文化圆雕、巴文化浮雕)、(花果同树 柑橘城)、(江上明 珠石宝寨)、(天然氧吧 天池山)、(人文宝库 白公祠)、(江中孤岛 皇华城),参加各种与美术相关的社会活动,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如:翠屏山、陆贽公墓、三台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文化;时代的画卷,色彩斑斓,记载的亦是多彩的地方文化元素。美术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拥有一双掌握技能技巧的手,一双会看形式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一颗能够领会文化内涵的心灵。这样,学生才会以开阔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才会以珍视的态度,正确看待人类文化的遗产。
一、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形式
我国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为:教育技术学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结合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是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改革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带来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的标准,教育技术的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录音机与录像机播放形式:采用这一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表述主要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学生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同时还要通过内容去联想。而将录音录、像引人课堂之后,学生只需要去听去看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知识,因为声音与图像是最为容易被人所接受的一种信息源。这对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2)投影机与幻灯片形式:采用这一媒体形式可以通过实物展示以及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制作成换等边播放来推动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观看这些投影或者幻灯片,从而对整个知识点形成系统的认识。使得教学事半功倍,同时也更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运用。
(3)多媒体教学形式: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运用就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接人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等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包罗万象,涵盖各个学科,可以满足各科教师教学的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突破课本的局限性,丰富知识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特影音特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使得师生的交流更为容易,对知识的认识能够更加深人。
(4)电视以及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形式:这一形式打破了教学的地域性限制,可以做到真正的终身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只能局限于课堂上来进行教育学习。但是随着电视的全面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这一局限被彻底打破。学生和教师不必像过去那样坐在教室里面,只需要有一台电视或者有一台能够连上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学习,并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极大地提高的学习的热情。电视教学与互联网络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1)电视教学内容固定受信号播出时段影响,时间较为固定。但是可以制作成录像带进行播放,可以取消这一局限。 网络远程教学则较为灵活,可以通过点击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通过留言版块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这也是相比于电视教学的一大优点。
2)电视教学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的解说,相比于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而言相差很大。远程网络教学有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源可供学生进行查看学习。而电视教学则很难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3)电视教学总体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过程中线性教学法为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无法进行选择。但是网络远程教学则采用网状教学法,符合大脑的思维模式,对相应的知识点采用多节点的关联法,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很方便地查看相应关联的知识点。极大地提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5)信息化电子图书馆:这也是教育技术学与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使得学生获取学习资料更加简单方便。更加方便学生去搜索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料,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并且节约了教学成本。毕竞图书馆购买图书的成本相比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成本而言是巨大的。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与本科类院校有着本质的差别。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培养工作更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这也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实践能力。这就使得高职类院校学生培养工作应当注重实践教育环节。但是这并不代表高职院校不注重理论教学部分。相反的是高职类院校的理论教学部分更应当注重教学效果。只有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上面。相反理论知识要是掌握得不好必然使得实践环节无法展开。
教育技术学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科目其宗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正是调高教学效果的最简单方便的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功能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不仅仅给学生最直观的理论知识,从书本上单调的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更能够让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践环节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保证了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要实现这一目标,院校应当注重以下3个方面的建设:
(1)建设统一而且完善的教育技术管理体制:只有将全院的现代教育资源统一集中式的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将资源从各个系科剥离出来。建立健全完善的中心管理制度、设备资源使用流程以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中心以及教学部门工作的顺利运转。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硬件环境建设:首先,硬件建设在院校基本建设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确保拥有足够的硬件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够在学校内部展开。这一方面包括:校园网络建设、电子阅览室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园电视台建设、校园广播站建设、多媒体语音室建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这一系列的建设内容围绕着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功能展开,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学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软件环境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与硬件配套的一些应用软件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应当建设起一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够保证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确保中心建设最初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运用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队伍能够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间题,发挥创新能力去探索,学习和发展这门新兴学科。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当逐步建立并健全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制度,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确定好学习专题,抓好落实,要真正把学习理论上的提高切实转化为指导工作和促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应有“足够”科学的教学容量和“适度”的教学节奏;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要求教师输出的信息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要求教学目标应有较高的达成度。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现在我仅从学生学习心智、教师教学行为角度,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强化学习氛围促进良好习惯的习得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逻辑思维较强且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乏味甚至厌学。仅有教师的“单相思”,而没有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做着感受和评论。因此,教师应学会“包装”情绪,应处处、时时给学生营造一种乐学氛围。
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身势语,及时暗示。有的教师怕教学问卷调查满意率低,对上课违纪的学生不敢大胆管;也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批评了违纪学生后,立即就面带微笑地讲课……这是不利于良好学风形成的,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务必要尽早使学生珍爱名誉,惧怕羞辱。
强化优生挫折教育,扬潜能学生自信是营造乐学氛围的又一有效策略。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说: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每次都举手老师叫他回答他又不会。老师问:“那你举什么手呀?”他说:“我就想表现积极,但是我就是不会。”“下次记住了,不会的举右手,会的举左手。”孩子记住了,后来老师专挑他举左手的时候叫他回答,每次都回答正确。后来,孩子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只注重物质的奖赏与惩罚的教育,是无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通过对“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的培养,使其不断习得学习的成就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是教育的真谛。
本案例是想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程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当看到“优生”那沮丧的表情,“差生”也并不是我想象的兴奋时,才知道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于是,课后我立即与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向“优生”袒露了我的初衷,并帮他分析沮丧的原因,希望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也希望他对我没有考虑到他的感受谅解;对“差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并表扬了他们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
有意识培养一些数学爱好者。如:组建班级数学俱乐部……从而发挥学生榜样作用,也是营造乐学氛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转换教师角色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师道尊严”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丰富自身教学机智。铭记“学校为学生存在,不是学生为学校存在”,教师应扮演好“助产医师”的角色。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课堂情境时时都在变迁,课堂成员也时时都在发展,教学中教师也应像“水”一样曲直自如,依势而动,灵活地去驾驭课堂。
1.以学定教因势利导。
备课仅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预案,切忌受其约束,过分强调课堂“有为”。当学生无法理解讲授时;当学生的思考与教师不一致时;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程序,顺应学生思维发展,不要怕丢面子,也不要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否则会抑制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欲望,扼杀其创新的火花。
2.学会“糊涂”学会倾听。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超越教师主体主导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学生是有思维的鲜活的人,切忌视为机器。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善于装“糊涂”,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让讲解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善于倾听,让学生的话语权得以尊重。
三坚持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情境的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要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学境地。
课堂导入:数学问题生活化、简明而精彩。
教学语言:教师上课语调应抑扬顿挫,犹如一曲动听的旋律,数学教师也应具备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学语言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应该是生动形象的。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直线就像黑板的边缘,向两边无限的延伸,穿过教室,越过高山,突破大气层,直冲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对于学生已会、一看就懂或者讲了也不懂的知识不讲。
教学手段:并非每一课都有必要使用现代媒体,也并非整堂课都有必要使用,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
概念教学:在注重概念生成教学的同时,我们应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式习题演练,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训练方法:应倡导以课堂训练(知识、技能、语言表述、书写、自学、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宜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信息技术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特点,把课本上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在课堂上越来越受重视,主要因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注意,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地理出现的现象,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更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大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面,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多媒体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利用多媒体建立地理资源库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工作,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思路。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同时,教师可在Internet上建立自己的网站,经常在网站上与学生们共享好的地理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时提供便利,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运用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更好。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呢?我们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维度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识理解物理表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突破难点。地理教学中一些难点,有的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讲清楚,但是若使用电脑模拟,就能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如果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演示,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动画来描述一种地理现象或者一个地理形成过程,那么将会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第三,模拟实验。高中地理许多的现象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实际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地理出现的一些现象能够全面理解。例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和破坏的过程可能十分漫长,学生很难一下就判断出来,这时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生态平衡。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模拟控制模拟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作用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第四,演示整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比如,在地理知识的复习中,如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大纲中要求让学生得以实现。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模拟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三、利用网络,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计算机贮量大、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可以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访问相关的教育网站,如中国地理教育网等很多的地理教学网站,并查看相关内容,以扩充教学知识面,从而使学生视野开阔、思路广博。
四、思考多媒体教学对地理的影响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忘了一些关键问题。
(一)不要让电脑替换我们的大脑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信息量大,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二)不可替代地理观察能力
地理是一门要学生善于观察的学科。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观察中了解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能力。它是地理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地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地理观察能力是无可替代的。因而地理环境尽量让学生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环境,可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
(三)不可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近代以来科学史上不断的演绎着分化和综合。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综合时代决定了现代教育也必然朝着综合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个大综合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1年6月,我国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政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部分中小学课程作了重大调整。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课程。同时开设专门的综合课程,如小学和初、高中都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查阅1999、2000、2001年教育类核心期刊、有关教育论着、“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发现,1999年期刊、2000年期刊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研究很少,直到2001年才出现一些。在我国仅有少部地区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而很少有人专门进行过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设计开发课题研究。从教育技术的视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多见。即使是专门阐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书籍文章或者是研究报告也绝大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以及其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方面进行研究。而从学生的角度,对长期处于传统的分科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这门课程,以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却没有多少研究。为此,我们觉得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两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课程的超越和发展。和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一样,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三个阶段。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从古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寻到它的足迹。我国隋唐时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在西方,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是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真正兴起的时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主要影响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齐勒,美国的杜威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综合性课程的思想,如一体化课程、人本主义课程等等。主要影响人物有杰雷特福谢依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㈠教育观:从知识教育到生活教育的转变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多年来教育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理论难题。教育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实际活动领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开人生,体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获得个人的幸福。因此,教育必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前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脱离。如果教育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就丧失了生活和生长的意义。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终结,因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
教育本身应具有生活意义。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不仅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人生活的智慧。从知识的传授到智慧的启迪,这是教育观的一大改变。
㈡课程观的转向
多年来我们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课程观。第一种课程观是知识或学术理性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这种课程观在演变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生活预备取向,二是理性主义取向。比如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学科课程,布鲁那为代表的“认知发展”课程理论等。多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第二种课程观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的自然适应性”,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无不是这种课程观。从重视知识和理性发展,到重视儿童的存在、儿童的经验和活动的价值,以及强调课程作为儿童自我实现的中介和手段,无疑是课程观的一种进步。第三种课程观是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注重学生创造课程的能力。
以上三种课程观分别从知识和理性、儿童与经验、生活和经验重建等不同角度建立其特定的课程观念。现在新的课程观要跳出“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框框的限制,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一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的课程观和发展课程观来设计课程,是对“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和“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的超越。
㈢新发展阶段论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1。新发展阶段论
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更具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当代儿童个体新的发展阶段论并提出根据其规律实施的不同教育课程。
儿童个体发展的早期,大体可分为如小三个基本阶段:
l感觉运动时期(0-3岁),教育课程应该以游戏、生活活动为主。
l外部语言运动时期(4-7岁),教育课程以言语的认知活动为主。
l内部语言运动时期(9-11岁),教育课程主要以逻辑性的认知活动为主。
学生个体发展后期,即进入青春期的11-22岁左右,是面向自我发展的阶段,可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l个体自我探索时期(11-15岁),它不仅仅是自己特性、适应性和个性探索的时期,而且也是进入到志向、前途、专业探索的时期。
l自我发展时期(16-20岁),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的经验为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第一阶段,小学1-3年级,以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第二阶段,小学4年级-中学3年级,以主要表现为学问性知识学习,并逐渐出现反省性知识和自我知识。学生要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探究活动,来实现法则概念和方法的习得。
第三阶段,高中1年级-大学2年级,以自我知识和反省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面向内在知我得方面,开始关注自我的人生方向、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能力等方面,关心自己与外在的不同。这一阶段中,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自立、内省能力为中心,教育课程的内容以选择性为主,共同性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课程内容
㈠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关于综合性学习从它产生开始就有多种定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东北师范大学的熊梅博士,根据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作如下的概括: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性是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徐晓东,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综合性学习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础,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性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学习。
日本“教育工学事典”将综合性学习定义为:不做学科区分,对于主课题和子课题,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学习。
总结了以上各家的定义,我的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有意识的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有三个要素:丰富、多样、完整的人格,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寻求教学组织活动的弹性化是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涉及到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组织、指导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学者儿岛邦宏具体概括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⒈学习环境的扩大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它不可能局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空间范围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
⒉学习时间的柔软化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需要柔软而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应该是有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时间,而不是由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应该由学生们来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在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位学习时间的长短。
⒊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两方面反映了新的“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过个人与共生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确立具有个性的自我,以及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以这种模式进行学习,主要采取的是“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体学习”的方式。
⒋指导组织的弹性化
综合性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复数以上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为此人们提出了TT(合作教学)的指导体制。这样,可以满足学际学习特点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适应个别差异,扩大协力指导范围。
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开展综合性学习需具备三个基本理念:第一,综合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综合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第二、实践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第三、主体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五大特性。
四、评述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在实践方面世界各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一般只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方面。对于如何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去学习这门课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转变态度,调控情感却没有什么系统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实施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切实达到培养目标,就要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策略,改变或者调整一贯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门新课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怎样才能学生自身态度、情感如何调控如何把握呢?为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发展历史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从现存的一些古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文献上,可以看到,历史上已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夹在他们的着作中谈到学习策略并论述过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法国近代思想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卢所讲的“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古人对学习策略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朴素的,零碎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
真正开始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1956年家布鲁纳和他的同事作了一个有关人工概念的经典试验。在这个实验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由于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在系统研究认知策略的同时,对学习策略也开始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㈠学习观的变革
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传统教学观中,学生一直是扮演着接收者的角色,是一被动接受的容器。现代的学习观不仅要与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发生联系,而且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不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策略,学智慧。学生不在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习者都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㈡目前的研究成果
⒈学习策略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类:
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方法或者技能,如,梅耶(GE。Mayer)(邵瑞珍、皮连生等,1990)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琼斯、艾米尔、凯蒂姆斯(Jones,Amiran,Katims)(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平特里奇(P。Pintrich)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邵瑞珍(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第二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如,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科尔比(Kirby)认为“学习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凯尔和比森(Kail,Bisan)(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魏声汉(1992)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胡斌武(1995)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规则系统,如杜菲(Duffy)(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
第四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如,但瑟洛(Dansereau)(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和利用的一套过程和步骤”;胡电芝(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利用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史耀芳(1991)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以上四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从抽象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从结构意义上来说,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因素组成的(超英,1999)。因此,综合以上观点,蒯超英给出的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着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⒉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
由于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看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⑴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把学习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一般策略。其特征与态度和动机因素有关。
②宏观策略。其特征有:高度概括化、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随经验的积累而改进。
③微观策略。其特征是:概括化程度较低、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同高度有序的技巧构成统一体。它包括六个因素:
1)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人物等;
2)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3)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4)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6)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作最后的自我评价。
⑵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⑶但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前者有两个子策略构成,即①领会和保持策略。它承担获得与存储信息的任务,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5项策略因素。②提取与利用信息策略。它负责提取和使用所存储的信息,也由理解、回想、详释、扩展、复查5项策略因素。后者包括3个子策略,即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包括情绪调节与情绪维持),监视与调控。
⑷迈克卡等人(Mckeachieetal。,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支持。
学习策略的成分是从学习过程的环节或所涉及的诸方面如方法、步骤、手段和组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了学习策略既包含有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又包含有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并有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成分都是针对陈述性知识,基于以自学为主的,阅读印刷教材这样一种学习活动的研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听讲、自学、讨论、看录像、解决问题等;利用媒体获得的信息种类也不同,有来文字信息,视音频信息等。因此,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类知识的学习策略还有待研究。
⒊学习策略的教学
⑴学习策略教学的内涵
学习策略教学(LearningStrategyInstruc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学者们使用的。它指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会学习的人的教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如SQ3R学习策略等。这就向主要关心教给学生知识、是否记住了知识的传统教学发起了攻势,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教学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
⑵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巧。它是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成功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等尚无统一的划分。
⑶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大都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并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对学生的初始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此来确定不同学习的不同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一旦与学生能力相一致的适合某种任务的策略被选择使用,教师与学生就建立了学习策略教学目标和何时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系。
有关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目前尚存较大争议。元学习方法的建立也可以说就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其中Biggs等人的表面深层成就法和Jones构架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表面深层成就法是Biggs等人1990年总结的。它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形式,包括表面方法、深层方法和成就方法三部分。表面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订立目标,计划学习事件,并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的是导致机械学习的复述策略。深层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拥有动量有关方面内容的知识并在概念的高水平上进行概括;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和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使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享受。成就方法是教师掌握教学中得到获得高分和赢得奖励的教学策略,它既有表面方法的复述策略,也有深层方法的语义加工策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Jones等人的构架法要求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活动解决学习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成就教学目标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支持、调整和移去支持。支持是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各种策略的模式和补充例子;调整是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策略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特点,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学习;移去支持是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状态时,教学逐渐移去原有的对学生的支持。为了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更有效。
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一般有学科渗透式和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两种。前者体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学习策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后者则是独立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学科知识所淹没。但是,无论是渗透式还是专门课程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尝试监控、教师指导等一般途径来实现。
㈢评述
从以上对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所研究的学习策略所针对的知识类型是陈述性知识,学习活动是自学活动,信息类型是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在诸如英语、语文等学科中,有系统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探讨,只是基于从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法,信息加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三部分认识与思考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家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国外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源、理论基础、价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受益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现在学习策略研究已从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研究逐步发展到应用领域的研究。但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有关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和阅读领域,其他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则比较零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不规范”的课程体系来说,对其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是少见了。
我国近一年多才逐渐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正式纳入基础课程体系。目前研究较多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它们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在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的指导下,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门未发展成熟还有待探索的课程来说,不仅广大一线教师缺少设计和实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技能,而且学生也缺乏此类经验和策略。
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因
基于国内外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对现代教育环境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⒈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生存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型人才是创造型人才,非模仿型人才;是智能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是能动型人才,非机械型人才;是自主型人才,非工具型人才。学生虽然能从其它分科课程中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但是其它分科课程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个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生存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是紧密结合生活,解决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问题的,这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学生必须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学好这门课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生成和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为日后成为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这不仅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所针对的知识类型、学习活动和信息类型都很单一,一般是陈述性知识、自学活动以及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课程。原有的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并不能解决这门课的学习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会丰富和发展学习策略这一领域。
⒊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符合主体性教育理论这一时代教育哲学的。要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不仅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学生也要转变观念,要从被动的接收者向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教育而存在”。本课题研究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
⒋对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本课题研究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生成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界定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偏向的学习策略界定是: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邵瑞珍,1997)。这样,我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学习策略。
⒈认知领域: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加涅,1977)。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1990))。
⒉情感领域:对人(包括自己和他人)、对事、对社会的情感态度。
⒊动作技能领域:生产劳动技能(比如,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和田间劳作等)以及体育活动等。
⒋社会领域:主要指社会活动和交往。有意识的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研究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建议
㈠加强理论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还要善于归纳。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息息相关。要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学与教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推理,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学习策略的实质和要领,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精华,使之上升到理论水平。研究对象应有所拓宽,加大情感策略、动作技能策略的研究力度;注意整体性,在研究具体学习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动机策略和激励策略的研究;策略研究的侧重点要从以知识传承转移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加强协作、交互、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学习策略研究。
㈡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为主、知识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况且高考的指挥棒以及标准化考试也束缚了教学工作,一时间也难以发生质的变化。从根上讲,“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因此,教师总是为学生担心,担心知识太难学生不易掌握,担心学生不自觉不守规矩,不管是对学生的能力还是品格总是怀疑多于信任、轻视多于尊重、批评多于表扬、苛求多于宽容、压制多于鼓励、约束多于自由。当然西方的教育观是建立于学生性善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他们的一所高中的副校长汤普金斯女士则感慨“我们的问题也许是给孩子的自由太多了”。可见,自由过火对孩子也不是件好事。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建立其主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话语权,充分相信孩子,适当放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正如本文上述的“应该是牧羊人而不是饲养员”,牧羊人的责任就是把学生这群羊带到一个水美草肥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觅食,防止恶狼来犯和小羊失足落入悬崖。而不是像饲养员那样把食物选好送进羊的嘴里。
其次,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充电,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胜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此外,还要注意克服囿于习惯,不愿有所改变的惰性,应该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校以后培养的人才的方向,同时也要放开手脚,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来改善现有的方式。
㈢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研究
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我们过去的教学,重视既定知识的传授,忽视如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形成被动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辨别能力,也因而失去了继续学习、自我深造的智慧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长期桎梏于教师指导下的结构学习,整个学习活动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对脚使得讲授形成依赖性,除去课内知识外,学生很少从课外活动中自觉的搜集相关信息,使用的学习策略也大多为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记忆策略。学习策略单一,不适合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实验表明,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张亚玲、郭德俊,2001)。帮助学习落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帮助他们学习,特别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的他们学有所得,学有进步,从中受到学习动机的正强化作用(张庆林,1995)。
已有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小学生往往还不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选择有效的策略,他们对教师告诉的学习策略有种依赖性。美国心理学家布朗也发现,“当教儿童某种记忆方法时,他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但在后来未要求他们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却不能自动地运用这些策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教学。⒉将通用教学模式与专门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策略的教学有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以及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刘电芝,1997)。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宜用交叉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是先独立得对学习策略进行教学,包括学习策略的意义,具体操作程序。简短的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请经的差异,要求并提示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它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它与其它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况且,学科学习策略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对分科课程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将有利于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也有其独特之处,指导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指导中渗透相关的学习策略。因为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怎么教,换句话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是由于学生往往会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师解决问题的程序、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教法是蕴涵着学法的,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指导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习策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法能紧密结合活动内容,但不利于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策略迁移,对促进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还要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课,这“能引起受试者的充分重视,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方法本身”。而且,大量的训练表明,成人和儿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儿童的训练效果更为显着。而通用学习策略(注:这类训练内容不涉及特定知识,不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教学建议采用专门的训练课的形式。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科教学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和专门开设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和老师可能会认为专门的策略训练课可能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减慢教学进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凡事必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通过专门的策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发展了其“学力”,这不正是节省了整体的教学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吗?况且,有许多学习策略是学生陌生的但又是必须掌握的。比如社会、情感策略等。所以必先对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先决技能。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且是生存能力的培养。有一些元策略不是简单的专门开设一门学习策略课就能解决的,它必须在实践当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有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试误、去总结、去反思、去批判才能逐渐内化,并能自如运用。
2。运用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策略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用来指导实际教学过程的规定性理论。它不仅关心如何教,也关心学生如何学。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设计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内隐的学习策略外显化、展开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应该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中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真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策略”的兴趣,乐学,乐用,这样会加大学习策略教学的进度和效率,这就把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等外部条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机,成为有意学习的内驱力。
3学习策略的教学要“因人而异”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是集体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要传授与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策略,这样才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当然,学习策略的教学也要对不同的学生侧重点应有不同。比如,对认知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进行策略教学时,要多让他们练习,并注重策略的使用条件与范围的教学,以促使他们能根据需要,有效的选择学习策略,注重培养他们的策略迁移能力。
(四)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我校2010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成为首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作为实验校,我们必须勇于实践、科学实践。我们认为,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小学,也存在大量的数据,数据应用起来才能真正展现数字校园的优势。在各种应用系统的数据间,我们这样的小学也要有基于数据的核心系统,我们应用的“CIP”(应用互操作平台)系统,作用就是解决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互问题。
原来学校各应用系统之间根据业务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网状交叉访问,而且业务数据千差万别,实现交互成本高,需要为各个系统交换过程开发特定的接口。在我们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首先是在各应用系统之间采用独立的CIP系统,这个系统是CIF规范的参考实现,它通过规范化参与应用交换的数据对象、标准化交换过程,从而简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整合,促进校园内部和校际数据共享。也就是说,各应用系统只与互操作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接口一致,都使用标准SDK开发,快速高效。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可靠、安全、可控、高效。这样开放的数据接口,也使不同的厂家按照规范开发的产品可以直接互联。
例如,学生成长平台需要使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基本信息,并且当学籍管理系统更新这些信息后,需要及时得到反馈,传统的实施过程(如图1)。
而采用CIP系统后,学校要求学籍管理系统将学生基本信息通过给CIP,学生成长平台就可以通过CIP订阅这些信息,实现数据的互操作(如图2)。
其他系统,如“成绩分析系统”再用“学生基本信息”,也可以直接订阅,不必再和“学籍管理系统”协商。“学籍管理系统”的变更和升级也不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原来的网状应用系统结构成为清晰的星形结构(如图3)。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得到授权的教师在指定的地方修改相应的数据,其他各系统自动更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例如,学籍管理员要转入一个学生,只要在学籍系统中增加一个学生,学校的学生成长平台、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自动同步增加了一个学生,而没有经过学校授权的系统是得不到这个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