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规划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第1篇

唐津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编制完成,按照“一轴(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一圈(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两城(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城和运河古城)、五区(唐人街滨水风情区、国际休闲观光度假区、文化科技孵化区、田园生态游憩区、国际康体养生总部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规划设计了“七大集群”(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生态、文化地产、节庆会展、创意设计)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实施以来,吸引了大韩民国DREAM NUZZON株式会社、深圳锦绣中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万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集聚区。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已建成开放,以唐津运河为连接轴,形成了串联运河沿线及周边文化景观群和文化项目群的滨水文化景观轴。

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以惠丰湖为核心,规划建设了丰南区文化馆、图书馆等20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构建完成了“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青少年文化科技体验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于一体,拟达到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娱乐消费型文化主题公园。运河古城是集近代工业文化和冀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河头风情水域文化古城。

第2篇

【关键词】烟台 文化产业

一、主要做法

(1)抓载体求突破,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区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载体建设、招商引资、亮点项目工程。载体建设方面,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打造国际创意中心、创意产业研发和体验中心,规划设计了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3个主题观景区,有效提升了园区整体文化氛围;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北京奥维奥科技、上海玮智、深圳前海创源创意、搜宝网络科技等80余家企业,其中,知名企业达54家;亮点项目方面,创意梦工厂、中韩文化产业园、智能园区服务平台、SAP创意中心初具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6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7亿元,全年产值29.5亿元。

(2)抓主导固根基,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成效显著。该区以传统文化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行业培育力度,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凸显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聚焦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带,深化辛庄街、朝阳街、滨海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打造,进一步突出街区特点、注重品牌塑造,有效放大了古玩、油画、旅游服务品牌街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2015年,列入全区文化统计范围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达1630余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场所365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

(3)抓扶持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该区以政策、资金扶持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资金扶持方面,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积极做好对上资金争取,每年向上推介优秀文产项目10余个,争取市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0余万元。配套服务方面,该区充分整合驻烟高校资源,全力打造“高端创意人才实训平台”,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引进了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国内知名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芝罘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白石贝丘文化遗址、奇山守御千户所城、东西炮台、烟台山和朝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迥异,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创意创新不足,加之文化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限制,该区多数历史文化遗产“藏在阁中人未识”,商业价值被严重削弱。

(2)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低。因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及“圈内”知名度较高的“大家”,该区文创类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业内核心竞争力。560家文创企业中,多数停留在承接对外加工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生产原创类动漫作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文创产业的提档升级。

(3)扶持政策正向激励有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正向的激励。文化产业扶持方式主要表现为减免房租及物业费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对此感兴趣的多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而大中型企业更为看重企业形象、周边环境、综合配套、税收减免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制约了高端企业入驻园区,而在缺少大企业引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

三、对策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要注重文化产业长远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更加注重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搭建“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重点项目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文化企业,使之成为该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财政投入 ;趋势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起步晚、基础薄、规模小的整体特点,且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发展观念滞后等诸多问题。从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上看,中央大于省,省大于地市,地市大于县乡。这一格局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向纵深扩展和不断开拓市场的需求。为实现“十二五”末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财政部门亟需尽快厘清文化产业的范畴、如何投入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开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亟需厘清的问题

在财政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混淆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误区。2012年7月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一步从内涵和外延上完善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使用“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来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则”,明确了 “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由此,财政部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必然存在区别,处理好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之间的矛盾,平衡好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力度,是财政部门亟需厘清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现状

1.有形载体地域特征明显,无形载体建设投入不足。区位条件是文化酝酿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等有形载体建设表现出一定地域特征,但同构化和过度投入的趋势日益显现。对无形载体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还停留在理论表述和规划设计层面。

2.地方文化产业投入缺乏基层设计。文化的活力源自基层,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应当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财政资金的跟进亟需完善的基层设计以促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地市层级以下尤其是县乡区域内的蓬勃发展,亟需以更广泛的视角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3.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和制度低效率。由于财政公共职能、社会公众文化需求以及体制改革需要等原因,财政资金更倾向于投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临时性资金较多,分散性较大,主要体现在长效机制的缺失。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保运转”补助和“奖励性”补助在多大范围内分配、如何分配等问题没有解决,公平效率矛盾比较突出。

4.政策投入。各地出台的政策以通知、办法、公告和暂行规定等形式下发,短期临时性的多,长期系统性的少,多以追求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针对性,导致关联性很强的文化产业缺少统一规划,影响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效益最大化。同时,存在较明显的重复征税、税负不公平等现象,尤其是一些优惠政策主要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企业,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性不强,且优惠力度较小,不利于整个文化行业的税负水平降低和公平效率的提高。

5.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有别于资金投放,可以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必须切实加强投资渠道建设,积极支持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撬动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财政融资性担保、股权投资等方式正逐渐走进视野。比如,杭州等地还为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与现代金融工具相结合的财政担保模式,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财政引导的文化企业股权投资也是一种新尝试,改变了财政资金无偿投入的传统做法,财政资金按照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投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和分散投资风险。

6.智力投入。多地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比如,北京798以老厂房为载体的艺术聚集区的形成,就是在原有工业建筑闲置空间的基础上,经过市场主体改造利用而逐渐形成的;上海卢湾区利用市属工业企业存量房产资源引进设计、咨询等为主的生产业和创意产业,形成了创意文化聚集区;杭州通过动漫节拉动创意文化高产区建设发展,发行文化创意产业小企业集合信托融资产品,等等。智力投入不仅体现在领导干部素质水平、企业家才能等方面,更体现在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上,是知识经济时代财政投入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三、趋势与建议

1.财税政策投入层面,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协调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以战略性眼光平衡好财税政策的长期和短期收效,处理好文化产业独特性与政策普适性的关系,鼓励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鼓励重点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国际化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的流动,让“看不见的手”更多地发挥作用。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基层设计更不可或缺。要不断打破地缘政治的框缚,使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突破地域限制,向县、乡层面不断渗透,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土壤,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繁荣。要把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投入体系作为基本保障,主动适应文化产业业态多样化和差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新动向,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推动文化产业链条延长和产业集群发展。

2.财政资金投入层面,应以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重点。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范围经济的效应非常强,产业扩散具有较工业部门更广泛的影响力。财政资金向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加快从产权到产品、技术到市场的全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集中力量培育辐射面广、关连性强的行业或项目,打造文化品牌。同时,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和海外并购,推动跨行业地域和国际化经营,推动文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第4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

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为游客提供游览会展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旅游宣传服务、旅游购物服务,以此来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文化产业,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式。

1.1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纷纷掀起了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热潮,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层出不穷。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各地旅游都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由于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因此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有:湖南凤凰、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等地,这些城市依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形式,大大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1.2 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争相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但不少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照搬其它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没有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持久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部分旅游区忽视了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旅游的开发手段和提供的旅游产品也非常单调,旅游者很难从中获得高品位的旅游体验。

由此造成了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形式雷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如何找到适合不同地区、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2、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其实,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关键是如何深入挖掘提炼出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旅游主题,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与产品,以此在客源市场上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旅游主题形象,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本文将从旅游区“主题化”打造手法、“游乐化”设计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旅游区的开发与设计,为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2.1 旅游区“主题化”打造手法

主题化打造是指在对旅游景区深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具有最大开发潜力的核心主题元素,并对主题进行包装,以此来统领、整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并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主题旅游景区。

一、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景区主题形象

每个景区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拥有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吸引核,这个吸引核唤起的是旅游者的消费欲望。我国的传统观光型景区不论是自然景区还是人文景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深度挖掘其本土文化,凝练景区潜力大、吸引力强的主题要素,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打造,形成吸引核。

二、主题展现手法

景区主题化升级的成功,除了准确的主题定位外,还依赖于有效的主题展现方式。通过实例总结,可以由以下方式展现主题:

(1)编撰故事

世界各地的湖泊多不胜数,只有英国尼斯湖和新疆喀纳斯湖轰动一时,这主要得益于湖怪的故事。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新疆喀纳斯又把当地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进故事中,以此进一步提升湖区吸引力,这说明景区有无文化内涵是牵引市场的焦点。

(2)情境体验

特定时期文化情境的再现,对渲染景区文化氛围,突出景区主题,激发旅游者情感想象和参与活动的意愿具有重要作用。情境体现不是单纯新建古建筑、营造环境氛围等物质空间场所,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意境的营造,以及让游客、原住民参与到活动中。如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封清明上河园采用的就是情境体验的方法来突显景区的主题。

(3)节事活动

节事活动是放大当地文化的窗口,通过节事活动可以达到突出文化主题、提升品牌的目的。旅游景区利用节事进行主题营销和扩大品牌形象,一般有四种形式:文艺性节事,如丽江的《印象丽江》,黄果树瀑布的瀑布节;民俗活动,如湘西的苗族歌会;景区游乐活动,如西安华清池贵妃古装春游等;节庆活动,如中国的传统节日。

2.2旅游区“游乐化”设计

游乐化设计是指在旅游景区确定了核心主题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游乐性、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对景区主题进行进一步演绎,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旅游景区的设计手法。

一、建筑游乐化

建筑游乐化是将旅游区中的部分建筑融入游乐化的趣味,使得建筑在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同时具备更强的游乐趣味性。如在某草原项目设计中的 “鼹鼠之家”, “鼹鼠之家”设计从草原上的鼹鼠身上获得灵感,形成了全覆土的生态建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建筑构造如同鼹鼠的窝,内部像一个迷宫,成为一个旅游吸引物。

二、交通方式游乐化

交通方式的游乐化,是指规划设计具备景区特色的、有一定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特色型交通方式,或者对常规型交通方式进行包装,使其成为一种可体验的特色游憩方式,为旅游者增添参与性和游乐性。

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设计的“黄盖出行”、“步辇体验”即为特色通产品,既符合大明宫特色,又具备趣味性,成为特色消费的交通产品。

三、文化展现游乐化

(1)风情环境再现

风情环境再现是通过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再现文化风情,使旅游者在参与中产生属于自己的、值得回忆的感受,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如在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项目中,设计的一系列春秋文化体验产品就是对春秋文化环境的再现。以春秋时期的中华版图作为淹城文化广场的铺面,用“动感立体街画”的手法,标出主要诸侯国、城池,以及著名的战争发生地;依托春秋广场举办各种活动等。

(2)虚拟时空再现

改变传统的陈列式展示形式,利用现代高科技,建立虚拟体验系统,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

如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中,设计了遗址的虚拟体验系统,依据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宣政殿、延英殿、紫宸殿五大主要宫殿的建筑规模、形制、故事,设计出3D动画,结合立体显示器、操纵杆、头盔显示器、立体投影设备、虚拟行走系统,让游客虚拟体验“含元外朝”、“宣政常朝”、“紫宸内朝”、“延英问政”、“麟德御宴”五大场景,游客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步行、车行、飞行等),化身为虚拟的人物形象在虚拟场景中活动,大大提高了真实体验性。

四、旅游商品游乐化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记忆”作为纪念。因此,纪念品的开发不再是单纯的小商品售卖过程,而应该是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能够承载游客“体验过程”的东西。

根据游客要求,可以购买扮演角色的服饰道具,或将体验过程拍摄成DVD作为旅游纪念品,这种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对游客来说比照片更具有价值和吸引了,对经营者来说,商业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3.结语

在各地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时,如何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与手段,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实例总结,提出“主题化”打造手法及“游乐化”设计两大发展策略,以期为不同地区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管理,2008.

[2] 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学院学

报, 2003 .

[3] 孙淑英.体验旅游的特征及开发策略[J].商业研究,2007,(10).

[4] 李春林.唐大明宫遗址的历史底蕴和保护的若干问题[J].文史纵横,2009,(12).

第5篇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 发展特征与方向 策略分析

体育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而就精神教育方面而言,体育文化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意义,同时也具备了科学教育的内涵,通过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开展,能够有效提炼集体精神、培养团队配合意识。通过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发展,能够将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形成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能够反作用于体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从而助推体育文化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现阶段,竞争逐渐复合化、多元化,而体育文化也成为国与国竞争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建设方向,并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就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更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状况,并结合具体发展形势和需求,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拟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1 关于体育文化及体育文化产业的认识分析

1.1 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内容分析

从体育文化涉及内容而言,体育文化涉及与体育发展相关理论、有关体育道德建设、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体育宣传事业发展、构建系统化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创新、体育活动对外交流与沟通以及体育文化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而从体育文化包含层次而言,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通过制度层次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保障,而有效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物质文化层次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关键,精神文化则是整个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和实质。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建设和发展,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文化体系。体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体育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认识分析

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与体育文化和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其他产业。这一产业主要包括提供体育文化产品、体育文化宣传推广服务等,这一系列活动在构成整个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还涉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用品和设备的生产与销售过程,而这一些内容则有效构成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补充部分。结合体育文化的三个层次,那么整个产业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也就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关键部分、体育文化产业的其他部分和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其他产业。整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离不开体育活动的包装与销售,更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所谓体育文化产业具体指的是:在向广大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相关活动的总和。其产业内容主要涉及: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体育活动表演与推广、体育建筑与设施完善、体育中介服务与广告服务、体育金融业与产业链条化发展等一系列内容。整个体育文化产业的有效开展与完善,不仅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量的收入,同时也能在完善体系建设的同时,助推体育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2 现阶段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及特点分析

2.1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认识

体育是一种强身健体活动,系统化、规范化、体系化的体育活动开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整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而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载体是体育活动,文化理念是体育的实质和内涵,而文化也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体育活动无论从开展形式,还是活动形式都有自身极强特殊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极大不同,体育文化产业既需要一定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同时,又需要大量劳动力。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个产业投入量小,但收获大。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涉及材料制作,还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条发展规划,因此,整个体育文化产业是涉及面广、影响力极大的新型产业。

2.2 现阶段体育文化产业的认识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深厚。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优化整个产业结构体系,同时也能丰富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也是现阶段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加强建设完善的体育文化产业,能够为国家综合竞争提供强有力支持。而体育文化产业的内容关系到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就更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重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建设。

2.3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与缺陷

结合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具体而言,指的是体育宣传推广不足、体育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体育文化资源与体育文化产业结合率较低,大多数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体育产业效率低。同时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力低,整个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合理性差,体育物质与体育文化精神匹配结构不合理。

3 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策略分析

随着体育文化在国家竞争之间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要充分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一系列有益措施和策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策略有:

3.1 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一系列经济发展状况证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阶段,体育文化发展的竞争力更是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只有充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才能为未来竞争提供更多优势。而要想更好发挥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提升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体育文化产业规划,优化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制定有利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

3.2 加大政府倾斜力度,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化运营

体育文化产业要想实现更好、更优发展,就需要做好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倾斜力度,通过相关财政支出,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实现体育文化产业更好发展,离不开产业市场化这一具体要求,通过市场化运行,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市场形势中,检验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方案,实现体育文化产业新的、更好的发展。

3.3 加快构建体育文化产业链条发展,发展建设体育产业文化体系

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提升体育文化产业,还需要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而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建设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产业,需要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体育产业文化体系,构建有利于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氛围,助推体育文化产业实现质的突破和发展,有效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4 结语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国家间竞争不断加剧,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仅成为衡量国家间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成为影响和发展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7篇

以“长沙市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通过回忆这次课程设计的经过,就自己所参与的程度来阐述一下自己在本次设计中的所学与所得,同时提出与探讨一下该次设计的方案以及对旧城改造的理解。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资源;邻里单元;城市的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1802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两个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设计,一个是控规的课程设计“黄沙坪的保护与更新”,而另一个正是这学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课程设计“长沙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这两个设计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只是一条街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街区的感觉,且其所处位置也较为偏僻,而后者却不同,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块,是长沙城市老城区的一部分,见证着城市的演进与变迁。 在此,我想就我们所参与到的“长沙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说说我自己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解和看法。

1 前期调查与问题的发现

前期调查对于我们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和对现状问题的发现。在进行该设计之前,我们曾去过五六次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并且在设计的同时,遇到问题后又及时的再进行实地考察。

长沙虽是第一批选入历史文化保护名城名单中的城市,但其所存的历史文物、历史景点、历史建筑等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几乎都是不成规模的,以点状形式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再加之长沙的民居也并非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竹筒屋、陕西的窑洞、江西和安徽的徽派民居来的那么典型,因此,可以说长沙的老城区是较为平淡的。同时,它又具备许多老城区所都具备的问题:

(1)建筑密度大,房屋密集,采光与通风条件差。

(2)人均建筑面积小,有的十几口人才只有一间30-40m2的房子。

(3)配套设施缺乏,这不仅仅体现在街区的一些服务设施缺乏,如银行、邮政、信用社等缺乏,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的房子都不具备自己的卫生间,有的甚至连厨房都没有。

(4)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导致邻里交往减少,人情淡薄。由于居住条件较差,原来居住在长沙老城区的,土生土长的长沙本地人许多都外迁了,同时有许多从外地来打工的人因为租金便宜而大量入住在老城区,导致人口结构复杂,并且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5)建筑风貌较差。这一点对于长沙老城区来说应该是个特例。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长沙老城区的很多地方都被烧毁。之后,当地居民的不断重建、改建以及胡乱搭建导致风貌破坏严重。

(6)居民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从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可知,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除了每天傍晚时分的的社区广播以及特定时间内的一些社区歌唱及秧歌表演外,就只是平常大家聚集到湘江边打牌、下棋、聊天等。由此可见,长沙文化的流失的情况严重。

(7)居民收入较低,就业情况较差。

2 相关历史资源的发掘

2.1 长沙地名及街巷功能的挖掘

长沙地名之丰富是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更替、代谢而逐步形成的,其地名非常具有特色,且可识别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命名规律:比如有以地理环境为名,以古迹、史迹命名,以风土人情命名的以及以数字命名的其他命名方式。

长沙地名是长沙专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浓缩了长沙人民对其居住环境的认知和分类,而且还蕴涵了长沙社会的大量人文景观和长沙与其他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信息。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累积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必然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因此,从长沙的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东西,比如该块土地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社会功能、、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内容。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保护范围内,有些街道是具备一定的历史功能的,同时,还有一些街道是以伦理道德为命题依据的,如孝友里、德厚里等等。

2.2 长沙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挖掘

长沙市的历史文化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工环境三大类。自然环境中的特产一类有:谷山米、湘绣、臭豆腐、花炮、北山梅、豆鼓、董同兴的刀剪、劳九芝堂的药、高桥银峰、谷墉鲤、河西湘粉、猫头笋、灰汤鸭;文化环境中的风俗节气一类有:春节、元宵灯火、中和节、花朝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竞舟、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十一祭祖、腊八煮粥;民间工艺一类有:湘绣、花炮、陶瓷、石雕、谷山砚、棕编、剪纸、刀剪;名肴佳点一类有:火宫殿的臭豆腐,九如斋糕点,德圆包子,组庵鱼翅,柳德芳汤圆,徐长兴清真烤鸭,和记米粉,杨裕兴的面食,甘长顺、面粉、冬瓜糖、糖姜片、焦切、刀豆花、豆鼓、茵饼、乔饼、砂仁糕;乡土艺术一类有:花鼓戏、湘剧、长沙道情――《龙舞》、《狮舞》、《地花鼓》、《蚌舞》等等。这些文化特色对于老城区功能的置换起着一个引导作用。

3 规划思想的提出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如何给老城区找到合适的文化内涵,对单一的居住功能进行置换,激活老城区发展的生命力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1 规划地块的功能定位

该规划地块西临湘江,东接黄兴路步行街,北边以著名的小吃街――坡字街为界,中间还横跨一条人民路,因此可根据其周边效应得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有:

(1)“补充效应”――从而获得某种商业的“溢出效应”。步行街与坡子街都能为其营造这样一种效应。因此,该规划区应提供一些静态的,放松的休息环境,有小吃,酣饮,浅酌的曲艺场馆,有调人品位、大饱眼福的湘剧欣赏空间,等等。

(2)“阴影效应”――提供静态的,具有休闲调剂功能的场所和环境。来达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的效果。

(3)“过道效应”――规划区处于天心阁与岳麓山的中间,黄兴路步行街与湘江的中间,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3.2 规划模式的提出

将规划的地块划分为若干个面积不均匀的小单元,引入邻里单位发展模式,组织居民的日常生活,营造居民的交流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以街为骨架――发展商业(即店铺密集分布),串联各邻里单位。

以巷为神经――组织带动地区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巷由街连接,嵌入邻里单元之中。

这一模式是从长沙在宋代所发展形成的市街格局所演变而来的,宋代时期市街格局的主要内容是:沿河街道以仓库货栈为主,正街以商铺为主,边街则以居住建筑和手工作坊为主,与此同时,我们更是引进了国外旧城改造较新的理念――以邻里为基本单元来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

但同时,我们在做设计时对邻里单位的主题选取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分歧一:以时间为线索,以长沙在过去的每个时期内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邻里单位的主题进行发展,挖掘当地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增添每个时期所缺失的历史建筑模式,赋以当时的民俗风情,以一种叙事的手法,让城市文脉通过建筑的历时特征呈现出来,以此来弥补1938年文夕大火所带来的长沙历史文化的空缺。

分歧二:以民俗文化产业或是长沙的特色产业为主题,分单位发展,从而为老城人们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带动老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传承与发展长沙的地方文化作出贡献。

经过小组讨论后,最终选择了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发展模式,是因为分歧二的实施可能性和经济可行性与分歧一相比都较好。虽然分歧一看起来是较为新颖,但实施起来有破坏旧城原真性的嫌疑,而且在资料的挖掘上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街道格局的不断变化,要恢复历史较远时期的风貌,难度较大,并且会导致大量的拆迁工程,这是政府与人们都难以承担的。

3.3 规划思想的深入

将城市的多样性概念引入到旧城更新的规划设计当中去。简•雅各布斯在其作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城市多样性所必须的四种情况:

(1)混合的基本功用――分散人们出行的时间;

(2)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

(3)不同年代的房子――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求;

(4)人口的充分密集――使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

城市内的一些基本功用有办公、工厂、居住、娱乐和教育等,而其从属功用,也就是那些被基本功用所吸引来的人所提供某种服务的城市职能,包括了零售商店、餐馆等服务行业以及其它的小型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城市的基本职能。我们需要营造混合的基本功用,采取不明确的功能分区,而是以邻里单元为基本模块,承载不同的文化主题,引导该文化主题的不同产业形式的发展,并在该模块上形成多种基本功用的共存。同时在每个模块中规划出一个大的公共空间以及若干小的半公共或半私密空间,供人们交流;并将一些大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与主要道路连接起来,增大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恒.从长沙地名看长沙城市文化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8篇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还是有许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

这是电影《苏州河》的开场白。

当故事主角换成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在苏州河两岸的旧仓库开启了上海甚至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路。

1998 年,登琨艳签下10年租约,将南苏州路1305号旧社会上海滩大佬杜月笙的一间破米仓,改建为自己的大样环境设计工作室。

1999 年,刘继东租下光复路181号“四行仓库”,注册“上海深度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放眼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画家村。1994年,一批画家来到北京宋庄,在这里租住村舍生活、创作。

如从宋庄算起,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而文创园区在经营模式上早已从坐地收租的1.0时代,过渡到了提供各类公共服务2.0时代。如今,越来越多的园区运营者开始着手与区内高端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优质中小企业进行孵化。这些微妙的变化,似乎正释放出一个信号:园区运营正在步入3.0时代。

“无中生有”,遍地开花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初都是以自发集聚而成的“艺术区”为主要形式。比如,北京的宋庄、“798”,上海的“M50”。这类艺术园区诞生之初一直默默无闻,转变始于2004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把“创意产业”写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5 年初成立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挂牌认定第一批创意产业园区,此后两年时间内分四批挂牌共75个创意产业园区。

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遍地开花,背后实质是各地存量传统工业面临升级转型的需求。一批批废弃的老厂房被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老工业企业逐渐被搬迁或关停。一批艺术家自发地集聚到这些老厂房。与此同时,在老厂房“拆与不拆”的问题上,政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

上海红坊文化创意园区是在上钢十厂的旧址上改造而成的。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马菁告诉《t望东方周刊》,1995年上钢十厂停产并开始搬迁,但在工厂关停、搬迁后的多年间,一方面上海并没有对其提出明确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工厂也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

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时间,上钢十厂半废弃的厂房被零星地改为仓库、建材市场、花卉市场、垃圾分装厂等。因其独特的地段优势,几乎上海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来看过。

2005年,上海市政府通过方案比对,决定在这里建设“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为红坊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园区从以艺术家为主体的自发集聚,走向了由政府推动文创产业的新一轮探索。

“2007年到2010年,是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高速成长期。政府对文化产业很重视,把它当成新的机会、新的产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告诉《t望东方周刊》。

据陈少峰介绍,到2011年前后,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五六千家。现在,这一数字可能已经达到一万家。如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部、中部,中国版图范围内几乎已遍布“创意产业园区”。

2004~2015年间,文化部开展了6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和5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命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文化部命名的10家示范园区、12家试验园区和339家示范基地。

扛不住房租压力就只能走人

瑞点书店是一家出售艺术、设计类书籍的书店,客户主要是建筑师、设计师。在入驻“红坊”前的六七年时间,创始人张尊祥一直处于四处推销的状态。

“像是一个战斗在设计公司之间的游击队员。”他告诉《t望东方周刊》。

2007年6月,瑞点书店正式入驻“红坊”。当时,“红坊”提供了不少优惠条件,比如房租――50平方米的店面每月只需3000多元。园区同类型的人群聚集,为他带来了不少新的客源,比如周围的建筑设计公司许多都成了他的客户。

与张尊祥类似的还有沈禾。他是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作为建筑师,他把公司安在创意园区,是因为老厂房的空间独特、具有灵活性,还可以第一手接触到各种展览、活动,更适合从事创意思维的人群。

文化创意产业尤其需要人文交流、跨界合作。“大家发现,相同类型的人集聚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创意,园区还会有一些知识溢出。”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瑾告诉《t望东方周刊》。

“对一个文化创意园区来说,业态的组合是第一位的。这是让一个文化创意园区能够生存的先决条件。”沈禾对《t望东方周刊》说。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园区应该是以园区为媒介,从核心出发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为企业搭建起公共平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不过,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却在悄悄发生着某种改变。

在上海的“田子坊”,商店、餐厅、咖啡店已占到了业态的半数以上,在成为旅游地标的同时,离创意产业聚集区越走越远。这种现象并不独见于“田子坊”。北京的“798”、宋庄,上海的“同乐坊”、“1933”,文化创意办公只占到10%~20%。

陈少峰说,文创园区的一大问题是运营者将其作为一个房地产项目,“重招商,轻服务”,园区缺乏产业集聚,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间的生态型产业链。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一些产业园变成“餐饮街”“红酒街”,还有些变成仿古一条街,以卖假古董维持运行。

另一个让艺术家敏感的问题是租金的上涨。10年前,一线城市文化创意园区的租金相对于甲级写字楼来说很有优势。2005年上海市商务楼宇的平均租金为6.72元/平方米/天;创意产业园区的平均租金则是2.5元/平方米/天。

现在,文化创意园区租金低的优势几乎不复存在,有的园区租金与甲级写字楼相差无几。

“做原创的小企业很难生存。”张尊祥告诉本刊记者,一家企业刚在成长,就面临东家涨房租,两年可能涨20%~30%,扛不住房租压力就只能走人。

“一个业态合理的文化创意园区,应该留一定的空间给小型原创工作室。” 沈禾认为,他们的任务是在这里完成自我生长和文化上的探索,“而他们往往决定一个园区的活力。”

核心不是商业,而是文化

园区业态单一、同质化明显,似乎成了文化创意园区的通病。潘瑾告诉本刊记者,他们数年前在做上海“十二五规划”预研究时,就提出要控制文化创意园区的数量,提高质量。

2013年,国家没有将鼓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文化示范基地建设作为重点投入领域。陈少峰认为,这说明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求从数量提升到了质量,“提高园区的盈利能力才是‘王道’”。

2014年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在北京启动建设。这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被业内视为以文化产业改革探索、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的试验田。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过了纯粹的物理空间提供、坐地收租的1.0时代。园区运营方开始注重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对入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完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形成。

“园区管理者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为企业建立更多沟通的桥梁。”潘瑾说。

马菁特别向本刊记者强调,好的文创园区核心内容不是商业而是文化,对文化内容要进行整合。

出于对社区氛围整体把控的考虑,“红坊”曾请出去几位客户,其中一家是CICI CLUB。这是一家电子音乐俱乐部,晚上热闹喧嚣,白天关门歇业,“这与‘红坊’的整体气质不相符。”马菁介绍说,目前,“红坊”入驻机构65%是文化创意工作室与办公,30%是文化艺术展览与展示,文化休闲商业占5%。

潘瑾也承认,房子能不能租出去,关乎园区生存。这也是让园区变味的一个现实原因。只有当一个园区形成规模之后,资源可以共享,管理模式可以复制,运营成本才会相对较低。“园区的未来肯定要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潘瑾说。

比如,尚8文化集团从1997年开始进入文创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北京已有14个园区,在天津有1个园区,在深圳、昆明、长沙、大连也有相关的品牌输出或合作园区。

3.0时代到来了吗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由最初的地域集聚型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功能区转化,一部分园区的品牌化、规模化开始显现。

尚8文化集团的发展轨迹,折射了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从最初1.0阶段过渡到2.0阶段,再到3.0阶段的转变。

“从1997年到2005年,是我们从0到1的过程。那个阶段,对于创意园区究竟该怎样发展,大家都在摸索。”尚8文化集团总经理史劲松告诉《t望东方周刊》。2005年到2010年,尚8开启了品牌化之路,园区拓展到接近十个,“整个公司以北京朝阳区的传媒走廊为核心区域,进行整合经营规划。”

现在,尚8文化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不仅对园区入驻业主提供诸如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的产业服务,同时对于有成长性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相关的投资和孵化。

尚8的运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选择一些老旧厂房或者烂尾楼等开发成本较低的地点进行规划开发,根据尚8的设计和管理标准来运营,形成尚8的品牌;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提供其他一些增值服务;孵化中小企业,同时也会对园区内走向成熟的企业进行基金投资。

有人将“尚8模式”称作“连锁”,史劲松对此并不那么认同,“我们的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改造和设计上都需要新的创意。包括园区管理、提供的服务,也会根据园区企业类型、规模大小而有所不同。”

尚8曾对自己园区内的客户进行过相关分析,从注册资本上分出三类:

一类是比较稳定的大型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五千万元,这部分在整个园区占到百分之十几,但员工基数较大,每家几百甚至上千人;

一类是中型企业,员工在300人以内,注册资金几百万元到两千万元之间,这类企业虽已有明确的发展路径,但仍需要更多方面资源的整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