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是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和手段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方法。那么,银行和企业作为不同的会计主体,他们在会计核算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上一样吗?他们的账务处理程序相同吗?本文就是通过比较银行、企业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采纳以及账务组织的程序上进行详细、系统地比较,找出两个行业在基本会计核算方面的差异,从而加强了对两个行业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
银行会计;企业会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务组织程序
会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后来进一步展沉淀形成我们今天在课堂里可以讲授的理论体系。随着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会计学分化出许多细小的分支出,银行和企业最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是会计学的两个不同分支。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主营业务的特殊企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货币”,在中国多数是人民币,个别采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也可以采用外币来核算,但是对外报表时,人民币的采用是必然选择。企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打磨,生产出产成品,通过产成品的出卖来获取利润的经济实体。企业会计和银行会计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1 会计科目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是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项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要素,但是会计要素只是概况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如果直接利用六个会计要素反映经济活动,还是太粗略了,很多详细信息无法反映出来。为了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情况,就需要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的划分。按照会计要素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就是会计科目。通过这种分类,每一个具体项目都有一个名称,都代表着特定的经济内容,各会计科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就是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应付账款、短期借款是负债类额科目等等。在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进行分类这个问题上,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大体相同,都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另外,还有一类,企业会计里边还有一类叫成本类,是银行会计里边没有的,因为成本类会计科目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制造费用,而这些内容银行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没有设置成本类的会计科目。银行会计也有区别于企业会计的地方,那就是资产负债共同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跟企业相比较,银行更多的是费用,而没有成本的发生,所以银行没有设置成本类的科目,但是它设置了一种资产负债共同类的科目,这在我们企业会计当中是万万不可想象的,要么是资产要么是负债,在企业会计当中资产和负债就像水与火一样那么的不相容,在银行会计当中,两者怎么会弄到一起,叫资产负债共同类呢?那账户结构怎么定义?分录怎么做?那是因为,银行跟企业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跟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和经常,而银行和他行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经常的,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债权和债务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基于此,银行特意设置了资产负债共同类的科目,可依一定条件变化的科目。如:清算资金往来、待清算辖内往来、系统内上存(借用)资金、外汇买卖等。这类科目的科目余额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在借方时是银行的资产,在贷方是银行的负债。
2 记账方法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初始环节,在设置会计账户的基础上,把企业日常的经济业务计入相应的账户中,则是由记账方法完成的。因此,要全面、完整的记录经济业务外,除了设置会计账户外,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账方法。所谓的记账方法就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将经济业务记录在账户中的方法。
从历史上看,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单式记账法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是对发生的会计事项只在某一账户中做出单方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点:(l)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只在一个账户中记录该笔经济业务事项的主要方面,而不同时反映这笔经济业务事项的另一个方面,而且大都是以钱财、人欠、欠人为记账对象,因此对会计对象反映不完整;(2)采用单方面的记录方式,对发生的收入项目,只进行钱财、人欠的单方面的记录,对发生的支出项目,也只进行钱财、欠人的单方面的记录,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变化情况;(3)缺少损益计算的专门账户,因而没有完整科学的账户和账户体系;(4)仅有个别账户的平衡公式,而没有全部账户体系的平衡公式,所以记账过程的正确性缺乏自我验证的作用。单式记账法的优点是记账过程和方式简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相对于单式记账法而言,复式记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1)会计记录的双重性,即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2)运用统一的记账货币单位,并运用简明的记账符号表明记账的方向和数量的增减;(3)有完整科学的账户体系:(4)有全部账户的平衡公式,并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检验全部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例如,某商店以2 000元现金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对这一笔业务事项不仅要记录“库存商品”增加2 000元,而且同时要记录 “库存现金”减少2 000元。由于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使得各账户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对应关系,账户记录能够互相平衡,是否正确也可以进行自我验证。因此,复式记账法要比单式记账法更加科学。
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表明,复式记账法是在单式记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式记账法的发展和完善为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没有单式记账法的产生、发展,便不可能有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在工业企业的记账当中普遍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按照记账符号的不同又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我国都统一采用复式的借贷记账法。单式记账方法目前在企业会计中已经淘汰,但是它被广泛应用于于银行的表外业务。如未发行的国家债券、重要空白凭证、有关委托事项等。记录这类业务的记账符号是“收入”和“付出”,增加的是记“收入”,减少的时候记“付出”。
例如:①某银行收到重要空白凭证现金支票50 本, 每本按1 元计价, 并入库保管,用单式收付记账法记账如下:收入:重要空白凭证――现金支票 50
②开户单位来银行购买空白转账支票一本,每本按1 元计价,用单式收付记账法记账如下:
付出:空白重要凭证――转账支票 1
3 会计凭证
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这就是会计凭证。目前,企业的会计凭证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这是按填制程序和用途分类的结果。原始凭证对于企业而言多多数是外来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从外单位取得的,比如: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等。记账凭证对于企业而言有不同的格式,比如:专用的记账凭证有收款和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不管哪一种都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对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提法,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完全吻合。多不同的是,银行会计更多时候把凭证叫传票。
(2)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这是记账凭证按形式不同划分的结果。一笔业务发生的借方和贷方科目,分别填列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凭证上,就是单式记账凭证,即一张凭证只填一个科目,作为该科目的记账依据。一笔经济业务的借方和贷方科目都在同一张凭证上填列就是复式记账凭证,这张凭证同时作为借贷双方记账的依据
(3)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这是银行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将记账凭证按其使用范围的不同划分的结果。这种划分,也正是银行会计的特色所在。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特种转账贷方传票等,这些都是银行的基本凭证。银行还有一种凭证,放置于银行大厅里,供客户填制使用,该凭证一般由银行统一印制,由客户根据需要填写,然后交给银行办理特定的业务,这种凭证就是银行的特种凭证,是银行根据经济业务的特殊需要而制定的。这是银行会计跟企业会计在凭证环节最大的不同之处。另外,企业会计里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有明显的界限,不能互相替代,而在银行会计当中,原始凭证是可以替代记账凭证的,而且这种现象发生在银行绝大多数的业务当中。
4 会计账薄
会计账薄是由许多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地记载各种资金增减变动的记录簿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有明细核算和总分类核算两个系统,明细核算是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和收支情况进行详细的、具体的和系统的核算,设置的账簿主要有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核算是明细分类核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设置的账簿主要是总分类账。银行会计的核算也包括这两个系统,只是提法不大相同,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明细核算对银行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的全面的、详细的核算,是在会计科目下按户进行的核算,反映各单位、各种资金增减变动详细情况,为此设置了分户账、登记簿、流水账、现金收入日记薄和现金付出日记薄、余额表等账簿;综合核算是对银行经济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全面的、概括的核算,它是按会计科目进行的核算,由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组成,反映各类资金增减变化的总括情况。计算机处理的账务核算,是根据记账凭证按账户登记明细账,再由明细账按会计科目生成总账。根据总账编制日记表,根据日记表编制会计报表。
【参考文献】
[1]《基础会计》,赵筠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赵丽梅著,中国金融出版社。
关键词;关联方会计准则
税法差异分析
在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与税法的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各个角度的影响一直是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包括会计与税收领域的监管。但是,会计与税法对关联方的规定存在诸多差异,主要目的是对2007年生效的关联方会计准则和2008年生效的企业所得税关联方规定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关联方定义的比较
会计准则和税法都没有明确给出关联方的定义,会计准则只给出了关联方认定的基本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根据这一标准,会计准则涉及的关联方有:该企业的母公司;该企业的子公司;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该企业的合营企业;该企业的联营企业;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该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两方或多方是否构成关联方,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会计准则使用的是关联方概念,税法使用的是关联企业概念,没有将个人以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涵盖在内,范围偏窄,不利于税收监管。两套体系对什么条件下构成“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存在着差别。会计准则对关联方的认定提出了三条标准,即“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或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时,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
税法规定的关联方,是指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拥有或者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者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是由另一企业担保;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常务理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特许权力才能正常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购进原材料、零配件等由另一企业控制或供应;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由另一企业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的其他利益上的关联关系,包括家属、亲属关系等。从关联方的内容上看,会计准则与税法有以下方面的差异:税法所指的股份是否包括非表决权股份没有明确说明;对于控制股份没有达25%但实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是否应视为关联企业,税法没有解释;会计准则规定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时一般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可认定为关联方,税法认为应该拥25%或以上,才视为关联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把借贷资金比例当作认定关联方的标准,税法有此规定;会计准则和税法均未考虑潜在关联方。
二、关联方交易类型的比较
会计准则规定,凡是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均认定为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认定的关联方类型通常包括: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税法规定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类型及其内容主要包括: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无形财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行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等。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会计准则与税法在关联方交易及认定方面存在以下差异:税法将关联方交易确定为关联业务往来,将非业务往来排除在关联方交易之外,而对于什么是业务往来,却没有明确;会计准则将关键管理人员的报酬作为关联交易的一种类型,税法未将此列为关联交易;税法更多地关注企业之间是否按照公平交易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这对于税收监管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会计准则所不具备的;会计准则在认定关联方交易时,考虑到了实质重手形式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税法却没有提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一原则也应是税收监管中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关联方交易定价的比较
2001年,财政部曾经《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关联方交易价格进行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关联交易差价”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这部分差价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但是,2006年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中,却取消了对关联方交易定价的规定。税法对关联方交易定价做出如下规定,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与纳税人预先约定有关定价事项,监督纳税人执行。还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费用的,税务机关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年度起3年内进行调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年度起10年内进行调整。虽然会计准则没有对关联方交易定价进行规定,但是关联方交易形成的债权债务,会计与税法仍然有差异。税还规定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不得提取坏账准备,也不得确认为坏账(法院己宣判企业破产的债权损失除外);而会计准则规定,关联方之间只是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可以部分计提坏账准备,如发生损失也可以列支。
四,关联方披露的比较
关键词:财政;财政总预算会计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用于相关的公共或政策性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由其下设的多个相关会计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之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又被称为总会计,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设置的预算执行会计,其基本职能是对相关财政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对经济过程进行监督及对资金使用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1.特殊性(1)特定的会计核算对象。在我国中央、省、市、县、乡(镇)若干级政府都设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其通常被设置在国库管理机构,来处理日常会计实务,反映预算收支要求,帮助国库进行合理、妥善的资金安排和调度。(2)特殊的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有权责发生制,是一种修正的现金制。一般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费用类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3)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4)独特的会计要素。财政总预算会计剔除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净资产”科目,反映其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2.政策性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会计,其在执行国家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资金的调拨和分配。3.广泛性财政预算是一种计划、一种分配安排,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发展相关联。它涉及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资金收支情况的核算与反应延伸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4.宏观性在年末,财政总预算会计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并集中反映,通过相关数据,领导者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上的监督并依此做出相关决策。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设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财政总预算会计创立。创立初期,名为“总预算会计”,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为会计要素,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较为简单。后来又更名为“财政总会计”,采用收付记账法。第二阶段:20世纪末,依据分税制等相关的财政体制的变革,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近年来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财政部出台了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正在执行的制度。在会计职能上,财政总预算会计从最开始只重视记账、算账等的核算工作,到后来其职能特别是对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在核算方法上,由以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到如今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兼有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由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上,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变革,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如“资产基金”等相关的净资产科目。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问题在过去,财政总预算会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行为和财务信息已无法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去核算,且核算出来的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或者是错误的。虽然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了兼有性,但依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义务发生的时点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即不管是否收到资金或支出资金,只要权利义务发生即确认。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该原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首先,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只能核算资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但相关经济活动确实已经发生的,如未还的借款,已经成为债务,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付,所以无法确认。这就导致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能核算和反映那些看得见的、显性的债务,而对于那些看不见、隐性的负债则无能为力。其次,采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变动情况,虽然已经对资产和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依然不能全面强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无法明确核算预算单位的相关资产价值。最后,该原则强调的是实际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于缴入国库的资金来说,如果该笔资金是按照实际金额进行确认,那么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不利于年终时对报表的分析和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二)相关科目内容反映不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但有的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方向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借出款项”,该科目核算的是本级财政借给预算单位的款项,到期收回但不考虑利息的资金。但该科目没有继续细分借款的时间,并且如果发生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借款该如何进行核算说明,是否应该计入到本科目中,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信息没有被详细披露,不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三)相关的预算管理不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其管理体制对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利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来源于社会缴款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并且专款专用,只用于社会保险的预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并不充裕,资金在运转、安排、调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会造成财政负担。所以当政府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时就会让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状况认识不清,不利于财政相关风险的防范。
(四)相关投资核算不明晰我国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绝大部分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股权投资以信托基金投资为主,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将股权投资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核算依据的相关信息常常难以获取,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量资金运作时,是否作为股权投资还需要看相关管理政策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对于政策理解水平不同的会计人员做出的相关处理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股权投资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数据存在偏误,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
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时点,对于那些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就能够按照时间点来确定为相应的应收、应付款。这样能够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人员,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那些还没有真实收入或支出的款项来说,账面上的反映是均衡的,减少了以前方法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债务风险的隐藏,使政府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二)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结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五类总科目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加或调整。如我国的预算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可以按照收入的类型来对收入的科目进行设置,可设“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科目,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将其由级科目变为一级科目,更有利于对不同的收入明确的核算,增加会计核算的可理解性。又比如,对于现在前文“借出款项”,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其长短,可在其下设相关时间明细,便于随时了解债务的情况。
(三)改革相应的管理形式首先,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和领导主体,明确财政会计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资金的使用与收入更多与相关的政策导向相适应。其次,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存在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防止由于信息缺乏导致的某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错误,降低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四)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根据制度要求,财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完全由购入时的成本确认,忽略相应的折旧和摊销,而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其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数额增大,不应在被忽视,而需要冲减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样核算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财政部门资产的价值。
(五)完善股权投资的核算股权投资作为财政总预算会计重要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收益来源,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完善股权投资的相关细则,对一些存在理解性差异的地方作出统一的规定,将股权投资的业务处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汇总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其次,核算方法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权益法,针对不同的股权投资情况,进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灵活使用。如今,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应该不断进行改革,预算体系应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建议
预算会计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督职能与财政资金管理,降低违规违法操作,提升财务资金利用率,从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与工作效率。可见在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会计管理,对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单位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报告体系不完善
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管理来看,虽然部分单位已制定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报告与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但是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预算报告体系,各部门管理责权不明确,管理缺乏规范化、标准化,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与人员之间相互推诿,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不利于预算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预算会计监管力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会计管理活动时,对于预算会计目标定位设计过低,只是简单记录公共资金流动,加上在实际管理时,预算会计监管力度不足,有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会计管理工作中无据可查。此外,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受利益驱使,利用职务便利篡改财务信息,以获取相应利益,导致财务数据失真[1]。
(三)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不合理
在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不合理,不利于预算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具体体现为会计科目设置过于单一,没有将基本建设资金与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到会计核算内容中,完善核算内容,加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模式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化财务部门会计预算改革的需求。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预算报告体系
预算报告直接反馈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活动的效果与财务活动开展情况,因此在进行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有关制度,完善预算报告体系,将各项财务收入与支出的预测内容纳入到预算报告中,详细分析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款项的发生原因、收到效果。此外,为了强化预算报告,还需成立专门的群众代表监管与内部监管部门,加强单位规定支出、对外负债与净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财务活动的透明度。
(二)加强预算会计监管力度
为了实现预算会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会计监督,提高预算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具体体现为在进行预算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预算执行监管,通过跟踪审计方式监督财政部门预算会计执行过程,加强对资金项目规模与资金投入大的项目,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并落实会计集中核算,实施收支两条线,由会计中心负责本单位的会计台账登记工作,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力度,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例如为了避免回扣现象的发生,某市规划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有关法规,在《会计法》和《预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与单位会计监督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将单位会计监督融入到法制化轨道中,成立财政稽查部门,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的职责,负责监督各部分财政经费支出具体情况,找出引起财政经费支出的异常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对于在会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决不容许“下不为例”的侥幸行为,从而提高财政监督能力[2]。
(三)合理规划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必须完善已有预算会计可算内容,对预算会计核算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全面准确的反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与收入情况。具体体现为完善预算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严格按照部门设置一级预算、二级预算与三级预算会计科目,对预算会计核算思想进行细化,延伸预算会计核算范畴,确保能够真实反馈单位预算实际情况。此外,还应对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创新,重新规划收支类账户明细核算内容,将基建工程项目放入到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中,反馈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内容与方向。例如某市环保局财务处按照财政部门要求与国家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有关规定,将工资福利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纳入到支出预算中,编制固定资产、“应缴预算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的核算方案,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预算会计管理机制,全面准确的反馈单位收支活动,从而促进行政单位的稳步发展[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预算会计管理,有利于规范日常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但是要想做好预算会计管理工作,实现财务资金管理的透明化,必须从科学多方面入手,合理规划预算会计核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报告体系,加强预算会计监管力度,从而确保预算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加强途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256.
[2]董隆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3,No.178(19):76-77.
一、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传统方法
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以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是完全独立于行政事业会计、按照专门的会计制度进行单独建账核算的。这个专门的会计制度就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这个制度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基建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充分反映基建项目从资金筹措到资金使用形成基建投资成本,再到交付资产转销资金的完整资金运动过程。在基建项目资金能够全部转入基建专门账户的情况下,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会计交叉核算内容较少,两套报表通过简单合并就可以反映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及会计信息。
二、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基建并账核算方法
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一方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预算资金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支付并全部纳入行政事业会计进行核算,一方面要求行政事业会计报表要反映单位的整体会计信息和财务状况,这就造成基建项目资金需要在两套会计账务系统中同时核算的现象,基建会计并入行政事业会计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现行基建并账核算的具体方法
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计制度实行了基建并账的会计改革,具体规定是单位首先要对基建投资按照原来的会计制度进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入行政事业会计“大账”相关科目反映。
纵观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新旧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这次基建并账的关键方法有五点,一是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基建账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并入的内容,同时将净资产类科目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作为对应科目共同核算基建投资形成的资产;二是初次并账时对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贷方余额分析后,并入“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月并账时基建拨款直接在“财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科目核算;三是基建账中的“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其他应收款”等科目直接或分析后并入“大账”的相应资产科目;四是基建账中的“基建借款”、“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直接或分析后并入“大账”的“长期借款”或“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科目;五是初次并账时用“事业基金”科目来调节各科目借方与贷方的差额。
(二)现行基建并账核算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基建并账是行政事业会计核算的一大进步,基本达到了行政事业会计“大账”全面反映单位完整会计信息及总体财务状况的目的,满足了部门预算和决算管理的要求,对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基建并账的总体效果来看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行政事业会计“大账”中“基建工程”科目没有按明细科目及具体基建项目核算基建投资成本,基建投资成本中各项资金来源的金额不能直观被反映,基建项目的详细核算仍要通过独立的账务系统完成;二是用基建借款支付基建项目工程款时要作为支出核算,且基建借款金额较大,会造成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现象,单位收入、支出和结余严重不匹配;三是因为单位对基建并账规定的理解差异及并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整体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四是一个单位仍然存在两套会计账务系统。
三、《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基建并账核算方法
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在完善现行部门预算和决算制度继续运行、保留以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双功能”的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系统中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核算,采用“平行记账”的方法,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在一个会计核算系统中同时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达到既能编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又能编制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以统一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行业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为原则,对政府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会计报表编制进行规范的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的会计制度。
(一)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的创新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创新性地提出了直接在“大账”核算基建投资业务的方法,与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基建并账核算相比,政府会计的基建并账核算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首先,在财务会计方面,一是设置资产类“基建工程”一级会计科目,并依据最新的《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设置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预付工程款”等明细科目,要求按照基建项目或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二是对负债类“长期借款”科目提出了按基建项目甚至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的要求;三是取消了净资产类“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基建投资成本在形成时不计入费用,待基建项目竣工验收转为固定资产后,以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进行计提折旧并计入相关费用。
其次,在预算会计方面,“财政拨款预算收入”、“事业预算收入”、“上级补助预算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捐赠预算收入”、“行政支出”、“事业支出”、“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转”等科目,都要求专项资金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基建项目资金属于专项资金,必然是要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的。
第三,还是在预算会计方面,增加设置了“债务预算收入”科目,借款时计入贷方,还款时计入借方,期末转入“其他结余”科目,基本解决了单位总体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不匹配的问题。
(二)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的难点问题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虽然未明确指出基建投资是否还需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单独建账,也未明确指出是否还要编制《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借款表》等基建报表,但根据政府会计统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原则及编制单位整体财务状况报告的要求来理解,单位不需再对基建投资单独建账核算;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按《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设置明细科目的做法及各级主管部门对基建项目管理的要求来理解,单位仍要编制这些基建报表。
在不对基建投资单独建账核算且要编制基建报表的情况下,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第一,“长期借款”科目只能反映基建项目借款的借入及归还情况,不能反映基建项目借款资金的使用和剩余情况。
第二,没有设置明确反映单位用于基建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科目,“基建工程”及其明细科目反映的基建投资成本是通过多少财政拨款、多少借款、多少自筹资金形成的资金来源也不能明确反映。
第三,财务会计净资产类科目“本年盈余”反映的是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体盈余状况,既包含行政事业活动的盈余,也包含本年基建项目财政拨款及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收入金额。因为财务会计收入中包括除债务预算收入外的所有预算收入,而费用中仅包含行政事业活动费用,未交付使用基建?目的投资成本不形成费用。经过“本年盈余分配”科目分配后,基建项目财政拨款及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结转金额包含在“限定性净资产”科目中,未交付使用的基建项目投资成本中财政拨款专项资金及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的金额就包含在“其他净资产”科目中,如果单位将事业收入用于基建项目形成基建投资成本,“其他净资产”科目中也包含这部分金额。
(三)政府会计之基建并账核算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
上述难点问题中的数据可以从其他相关科目中分析统计出来,但统计分析过程复杂繁琐,也可以尝试通过对相关科目进行细化核算或增加过渡科目来直观反映。
第一,将预算会计科目“债务预算收入”、“其他结余”及财务会计科目“银行存款”按基建借款和非基建借款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共同反映基建项目借款资金的使用和剩余情况。
第二,设置“基建资金来源归集”过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资金来源总额”、“财政拨款专项资金”、“非财政拨款专项资金”、“借款资金”、“自筹资金”、“应付账款”,核算形成基建投资成本中的资金来源。这个科目要按基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通过本期发生额来归集基建投资成本的资金来源金额,期末余额为零,不影响单位的整体资产和负债状况。其核算方法类似于“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在形成基建投资成本时借记“基建工程”相关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下的“资金来源总额”明细科目,同时根据付款时的资金来源借记本科目下的“借款资金”等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暂不支付工程款就借记本科目下的“应付账款”明细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以后支付工程款时再从本科目下“应付账款”明细科目调整到相关的明细科目。
1.1预算会计的概念
预算会计,或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是适用于各级(中央、省、市、县、乡)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系统。对政府财政总预算和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起到监督和核算的作用。
1.2预算会计的特点
1.2.1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因为预算会计主要是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各个经济活动的记录,所以预算会计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的影响。政府通过预算会计的核算信息,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促进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的。
1.2.2不追求结余
由于预算会计的主体是非营利组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不以追求本身的结余为目的,从而并不把结余作为单独的一个要素,而是以其反映有效的会计信息。
1.2.3原则性较强
由于预算会计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所以对其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核算方法一致、核算时间及时、专款专用等。
1.2.4以现金实付制作为主要的核算基础
由于现金实付制过程简单,基本可以满足我国政府对财政监督的状况,所以以现金实付制为核算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正在逐步尝试权责发生制。
1.3预算会计的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单位职能的增加,预算会计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预算会计以监督、核算及反映为主要职能。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秩序的规范对预算会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预算会计的职能有所拓宽。为满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监督,事后正确反映的需求,预算会计的职能发展为核算、反映、监督、预测、监控、参与决策。
2企业会计的概述
2.1企业会计的概念
企业会计是主要记录财务信息的经济系统,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企业为主体。企业通过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以为企业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是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不同的经济管理活动。
2.2企业会计的特点
2.2.1灵活性强
由于企业会计为某个企业服务,在不违反法律和准则的前提下,各企业或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灵活反映实际情况。
2.2.2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主
把权责制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企业能够清晰明确地了解某一时期本企业的盈亏状况和主要的经济活动,便于企业做好计划及策略,降低风险,增加利润。
2.2.3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企业会计为某一个企业生产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取最大的利润。
3会计核算
3.1.1预算会计核算的简述
(1)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财政总预算的指导下进行核算。由于财政总预算居于主导地位,有将各类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财政总预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体系,如财政预算收支系统、基金运作收支系统等,并且各个体系不可混淆。(2)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省、市等经济活动提供预算,接受省、市的预算草案,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再分配给省市各级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很强的计划性。
3.1.2预算会计核算的原则
(1)保证核算的真实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使用拨款和监督的职能时,必须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2)保证核算的时效性。由于预算会计有着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因此在核算时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须准时、及时地进行核算。(3)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会计重在财政预算,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做到预算误差最小,保证核算准确性。
3.2企业会计核算
3.2.1企业会计核算简述
企业会计记录企业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状况,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数据,准确反映企业盈亏,也是企业缴税的凭证。
3.2.2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
(1)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盈亏决定着缴纳的税额,所以部分企业在核算会计时进行伪造,以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制止。根据现行的《会计法》,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手段变造会计凭证,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2)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国家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维护经济秩序的需要,满足国家依法进行税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据会计核算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合作方向;本企业方面,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企业内部制定发展计划、战略部署。
4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4.1核算目的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部门及各级非营利性组织收入、支出等,以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企业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记录企业运营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2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组织的盈亏,所以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清晰、简单,易于处理;相反,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确定某一时期内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权责发生制更能实际地反映。
4.3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事业,内容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然而企业会计核算仅以本企业为核算内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对较为简单。
4.4核算过程
预算会计主要核算经济行为未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计划;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行为前的预测、行为中的记录和监督、行为后的计划及策略。
5结语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制度制度改革
前言
会计制度主要由制度的总体思路、会计核算对象、具体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报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推行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变化与完善,这些方面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与提升的内容。
一、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问题分析
首先,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主要是沿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具体核算工作。但是权责发生制虽然能够适应大部分时候的会计核算工作,但仅凭权责发生制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各种行政职业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工作,从而容易出现具体核算工作上的问题,所以,如何进行具体内容的分类与区别操作应该成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首要考虑内容。
其次,任何一项会计核算工作都有其特有的跨级核算对象,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财政资金的具体收入与支出情况、当期财政资金的运行及适用范围。这一对象的划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随着财政资金适用范围及各项经济活动开展的范围及深度、广度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某些无法归类于原有划分类型的新项目,因此,如果不能够对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调整,将在未来的管理及实务操作工作中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财政资金的有序健康使用与管理。
最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最重要的就是预算报表部分。预算报表编制的目的就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最为直观且全面的财会数据与信息,为报表使用者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来做出科学决策及运作提供可靠依据。传统的会计预算报表编制从形式上比较单一,内容上也偏重于内部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在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与科学性、可利用性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在当前需要政府部门更多职能履行、更多服务性工作开展以及更高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些不适应和不完善,需要我们加大分析与工作力度来不断改革与完善。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思路及谈论
前文我们已经简要分析了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发展及市场逐步完善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会计工作的所有方面,而想要切实提升工作质量与水平就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有的放矢的研究谈论,笔者认为,想要切实开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活动,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
(一)树立科学改革意识
管理工作要有改革意识这是一个普遍共识,但是改革工作虽然是促进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但如何进行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则需要根据具体管理工作内容而定,不可盲目、冒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而言,正确科学的改革意识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明确改革的目的,既最大限度发挥会计管理工作对单位各项管理的辅助与促进作用,从这个意识出发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准方向,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升改革内容的可行性等级。其次,要有全局意识,要全面衡量各方工作内容,避免抓大放小、以偏概全。再次,要有实效性,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要加强改革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力度。这样才能够算真正树立起了科学的改革意识。
(二)完善核算对象
会计核算工作的对象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影响到具体核算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管理效果。对于前文提到的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应该重点分析与研究。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体现的是国家相关政府及机关单位的工作意志,体现的是各单位、部门具体工作及制度执行情况,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财政资金的收入及支出情况。面对全面性、科学性与及时性方面的具体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核算对象方面就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在巩固原有基础(财政资金收入支出情况、当期财政预算资金运作情况)上,进一步扩展到整个财政预算资金的运作及使用中间去,不仅要加强对预算内资金的核算工作力度,同时对于外部的债权及债务状况也要切实开展核算工作。
【关键词】企业 会计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内容缺乏合理性与完整性,企业成本核算内容比较繁多,而且核算工作量大,因此成本核算内容片面化、核算信息不完整内容片面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1)企业核算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庞大性和复杂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人工成本核算的范围缺乏正确的判断。进行人工成本核算的人员范围主要是一线的工作人员,这就将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等排除在外,致使人工资本消耗信息的不完整。(2)忽视对人力资源、知识资产等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虽然目前是知识化时代,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等无形资产愈发重要。但在现在的许多企业单位,却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消耗,没有将其作为成本构成项目,而是将其计入了管理费用项目。(3)在企业成本核算中,通常我们主要注重的是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消耗,而对产品产前和产后的成本核算却忽视了很多。
(二)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
大部分企业的核算方法具有随意性,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核算规范。分批法和品种法是两个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大部分企业首先选用品种法,对于分批法则缺少应用。许多企业在对核算方法进行选择时,在没有充分了解企业会计制度的性质和企业的自身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导致成本核算方式与企业发展的适应度不够,致使许多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重复使用无法完成,成本核算就会较为混乱,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尤为严重。其次,核算主体太过单一。大多数企业以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为主,而预算会计的成本核算也是有着许多缺陷存在,如:成本核算主体单一、资金需求大、核算内容难以落实、缺乏责任制等,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的会计信息失去其真实性,企业的消耗支出缺乏重视,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企业成本核算观念的落后。
目前,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财务人员严重缺乏成本控制的观念和成本效益的观念。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一味地将生产规模扩大,注重生产产品的销售额,忽视了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成本支出增加以及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二、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基础,企业需要不断对成本核算方式进行规范。首先,成本核算有很多种方法,包括分批法、品种法、分步法以及定额法等,企业应当充分、全面的了解企业财务核算的特征以及自身发展的特点,对企业生产产品的流程和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以便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企业需要对多种成本核算综合利用,或者重新组合再使用。其次,需要不断创新新型核算方法。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企业的管理方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企业应该在其原有成本核算方式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具科学化和先进化。再次,企业需要做好固定资产、存货、采购材料成本的核算工作,这样才能将企业独特的特点与企业相关财务法规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出一种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二)确保核算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在进行企业成本核算时,要充分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第一,企业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并且将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类,采用多种核算方式,将无形资产的成本计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同时,企业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知识资源的特殊性这一点,并且在知识资源消耗时,使用科学的核算方式,对其进行弹性摊销期限的设定。第二,有些企业忽视了在核算时环境成本的核算,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应当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以此来对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进行加强。
(三)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的灵魂,要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观念,同时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宣传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文件,使企业核算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成本意识得到提高。其次,树立全面的观念,从整体上来对企业的成本核算进行把握,使成本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增强,使企业成本核算是企业所有生产环节成本的综合得到明确,使各个环节的成本得到有机结合,形成对经营决策的有力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使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使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不断提高。而成本会计核算是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企业应该更加对成本核算提起重视,对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更加完善,让企业成本核算的水平得到提高。所以,企业需要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规范,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核算方式。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减少错误的和遗漏的成本项目。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观念,提高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