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8: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沉浸;美术活动;自然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

“沉浸”一词最早出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1975年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这一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某项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该理论认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带来的内在满足 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然于“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 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 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身于“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畅于“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 流淌的美感;《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足于“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沉浸,是一种手段,当它解读为“沉浸式教学”时;沉浸,是一种体验,当它解读为“沉浸的状态”时。“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更关注幼儿的内心和自我需求,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老师更多地去了解幼儿,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运用“沉浸式”教学手段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帮助幼儿进入“沉浸状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平衡好情感态度和能力技能的关系,在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亦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拥有必备的艺术表达技能才能让幼儿投入地参与到艺术创造中去,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沉浸状态”的快乐,由此让这些快乐体验成为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 沈 坚主编.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 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