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9: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生;数学素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环境下,按照初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同时又不是偏薄。初中数学一堂课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到烦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解,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数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数学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D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数学教师在微课程制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数学微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的关系。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数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数学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和点拨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仍然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动摇。

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发展而不是迫使其发展,使其在愉快中成长而不是在压力下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激活。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尤其值得重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保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平等交往,从原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要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着力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有高有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目标来教学,要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确保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得到训练,又不忽视特殊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工人师傅每人每天制造13个零件。照这样计算,4个人5天一共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

四、要把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作为认识的阶梯。课堂教学如果总是以单一、呆板、枯燥的讲授方式进行,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实物、照片、文字、表格、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用直观演示方法帮助他们突破对“体积”的认识这一难点。我把两个大小不一的包装盒放在讲桌上,要求学生观察桌子上有什么变化?然后我指出:物体不仅要挤占空间,而且所挤占的空间还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凭着这种直观的演示,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很容易地建立起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五、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如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挖掘育人的因素,将所教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联系起来,以激励和教育学生。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转变方法;教育技术

一、注重基础,转变方法

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数学知识结构亦不完整,数学素养和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对其教学必须注重基础性知识,将最基本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教授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宏观脉络,提升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此同时,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实现启发性教学、引导性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有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部分以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进行简要分析。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开展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晰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ax+b=0(a≠0)和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0)的解法,但他们对其具体应用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做到熟练应用。第二阶段,借用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数学名题“鸡兔同笼”。起初鼓励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用算术法、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解答,但学生都觉得过程甚为繁琐,笔者趁机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知识点,并进行了讲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结合需求,融通文化

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唯有顺应和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学情,明晰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进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考虑到数学文化在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和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数学文化,如数学的图形美、公式美或数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借用数学文化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部分以知识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两个核心:基本知识点的运用、课堂启发性教学模式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经过分析,发现先前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可作为基本知识点运用到教学中,以引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笔者通过提问,魍澄幕“双鱼”剪纸作品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组成的,这两个图案的位置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案的位置,可以使它与另一个图案重合?

然后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幅作品是轴对称,第二幅作品同样让学生探究它又是如何对称的,从而引入本课题“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这就很好地为本课做了铺垫,学生的心中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对称、均衡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形象教学,育植思维

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一直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将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法则用一种充满趣味的形式呈现出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坚持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善用情景化教学方式。具体可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或创新授课模式,采用游戏学习等方式。再者,学生“懂得法则,却不会应用”的现状,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数学思维,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数学规律,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部分以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大多数教育者经常会利用喷泉问题进行讲解,传统教学常利用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问题:喷泉的路线和哪种函数图象相似?然后通过多媒体对这一路线进行了动态演示,这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特征,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借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求出水口的高度”,从而解决问题。这有效使用了形象教学,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思想。

四、借力技术,数字呈现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呈现。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充分开辟教学资源获取的新渠道,尤其是选取适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和材料;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变化,即由传统的集约式学习转变为碎片化学习,教师需要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积极开发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学习。

第4篇

【关键词】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推进,逐渐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理解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1.巧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为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平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从而诱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资料、材料、设备,组织有效的交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从而为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平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是对老师的教学质疑。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正是学生探究心理的表现,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心理,巧设情境,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外界条件。譬如,在信息教师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中,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首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学生们感觉好奇,数学课老师画蝴蝶干什么呢?这只蝴蝶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将蝴蝶的两只翅膀时隐时现,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蝴蝶的两只翅膀并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回答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同学们有的摇头,有的窃窃私语。这时教师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引出今天的讲解内容“轴对称”,并适时地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有效途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教学中的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探究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和困难水平,如果太容易,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如果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使探究无法进行。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绘制图形”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欣赏了一些精美的贺卡、书签、名片,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参考书中“做一做”的相关步骤,自选主题,自己动手完成一件作品,作品要精致、美观,新颖,个性化,而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生对自己创造作品热情非常高,个个跃跃欲试,半堂课的时间不到,每个学生都完成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演示并进行了评价。经过这样的一堂课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自己学习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树立了持久的兴趣。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来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效率

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全面,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便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例如:在探究物体氧化的试验中,在实际操作中,所需时间比较长,实验很难成功,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实验,那么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间就不够,这样下来实验没有做成,学生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一节课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然而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录像来加快反应过程来进行演示,既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学习,体现了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体现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对所探究问题的理解。

再例如:在教学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应用,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过程对凸透镜、凹透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照相机、放大镜的原理也有了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近视眼的形成和防止》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料的优势,自己制作作品显示人的眼睛结构,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特征,并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究眼睛近视或远视的人为什么戴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或“凹透镜”,如何防止眼睛的“近视”。这样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提高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和创造社会。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综合素质

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的,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弦的是直径。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地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全面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新课标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德教育。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探究新课改下数学课的教学动向

那么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是否是互相配合的呢?我们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中考发展方向的轨迹?我们来看初中数学课程改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留意。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情感、课外及课内方面入手。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4-03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否有效,能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最终目的,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师生信息素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懂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数字化原理等。

2.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除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外,还包括网络检索,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传输等多种能力,以及各种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力。

3.具备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4.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即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获取、加工、运用信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5.掌握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会制作课件;第二,能开发综合性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第三,能从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中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检索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影响师生信息素养提高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装备条件与师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保证教学进度考虑,认为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宜。很多教师还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在参赛课中用于作秀,所以对平时课堂教学用的课件没有用心去开发研究。

2.教师培训成效不高。为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经费缺乏等问题,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培训方式往往都是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回来后进行校本培训。但是由于受培训时间的限制,参训教师没有学深学透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校本培训质量也不高。

3.学校只重视硬件装备,忽视软件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时由于缺乏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在很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走过场。

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不能光靠听几个报告或参加一些培训就所能达到。关键是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在平时学以致用与积极钻研,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这样才能形成熟练的技巧。

1.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

学校应从本身需求出发,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用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解决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法,如通过集体备课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通过典型示范课使参与者在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加大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2.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四关注”,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的设计。

第7篇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提升

国之根本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将关注的热点落到教育方针上。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工作不断改进,适应时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二高”学生。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中起着越碓街匾的作用。譬如,在财务会计核算、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学科知识概述

1.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一门用来研究空间、几何、代数、概率论、信息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门用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形式上的科学。

2.数学的发展历程

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标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到今天为止,已经坐拥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不断地适应时代需求而更新变化着。从数学初期的形成阶段到现在的飞速发展阶段,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样,才有了当下现代数学的发展模式。

3.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人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又何尝不能够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先生曾经做过一期浅谈数学学习对学生重要性的专访,在相互交流中,明确的指出了学生学习数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有体现,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也只会有增无减。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娱乐方面,数学都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数学使人聪明”,古人说,脑子越用越灵。正是这个道理,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不同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证明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无可厚非,数学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的周密。

二、立场不同所针对的学习方向的差异性

1.小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是人们对数学认知的开始,是儿童开始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进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一些数学问题和思考技能,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为日后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中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已经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基于这些了解,中学阶段致力于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学习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灵活的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并能够举一反三的运用,是及其重要的。

3.大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在大学阶段,学生还面临着诸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多数人发现,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并非和高中阶段一样,甚至完全打破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标新立异,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上也有了极大地差别。对微积分、函数和概率等知识的学习,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针对这些变化,数学的学习模式也有所演进。告别题海战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是大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浅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什么是数学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学习能力,就是针对函数、线性代数、概率、几何等数学问题学生自身能否独立的迅速完成学习。

2.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是否具有数学学习能力是能否真正意义上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知识学起,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才能持续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更具有逻辑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面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去改变,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逐渐改变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使学生爱上学习。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紧抓课堂教学是首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者,师资队伍要进行整改,大大提升师资力量,共同针对教学任务的实施的方案。譬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抛砖引玉,以情景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

四、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所谓“真”,就是达到数学严谨性科学性的要求;“善”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美”就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这门学科的美。

2.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期,马云鹏教授在网上了一个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了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使人更好的发展。譬如,一个高中生在上大学之前选择了汉语言文学,法律学或者心理学专业,这就意味着他在大学里必修课程中不再包括数学这门学科,那么,他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定型,再无较大的发展。他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以及需要高中阶段累计的数学核心素养。若他从事新闻工作、记者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依旧需要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迫使他必须调动自己所储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解决问题。再者,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借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

3.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是新课改下教师基本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学校应该举办关于数学知识有奖竞答、趣味数学建模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娱乐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池长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性”备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32-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