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9: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创新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科技 信息平台 煤矿企业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58―01

一、概论

新巨龙能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井工矿井之一。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以往均采用手工录入、汇总、核对、分析等十分繁琐、耗时耗力,且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遗漏登记等原因,造成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十分被动。公司针对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科技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立,不仅节约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拓展了各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二、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

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在线申报、审批,评分、查询、统计等环节,做好科技工作的统一管理,首先确定公司科技管理模式。

1、软件开发模式的选择。B/S和C/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 结构,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来实现。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客户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基于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今后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宽带的逐步普及,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完全的B/S模式应该是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选择B/S 模式。

2、数据库的选择。目前常见的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MySql,Orcale,DB2数据库等,它们各有优点,适合于不同级别的系统。那么哪种数据库更快?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存在许多不定因素,一些经验表明在长时间运行大量事务方面Oracle要优于SQL Server,但在集群技术等方面,SQL Server比Oracle数据库要好一些。软件开发平台在企业应用软件开发领域,往往存在两种选择,那就是SUN公司推出的J2EE和微软.NET。.NET是2000年以后微软最为重要的软件开发套件产品。J2EE和.NET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二者都是非常优秀的开发企业计算软件的优秀平台。这两种技术平台技术上部分不分伯仲,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一致的。根据小组成员特点,我们确定的创新管理系统开发最佳方案为:B/S模式+SQLserver+.NET。

三、简易化操作,智能化管理

1、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

(1)搭建系统开发及调试环境;(2)客户端界面设计及数据库联接组件设计;(3)使用+Html语言完成编码;(4)调试程序代码无误后,将程序源代码部署在服务器端。客户端零安装,只需安装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同时具上网条件即可使用本软件。

2、用户权限维护方便

(1)定位系统需求;(2)在数据库中设计一个权限控制表和软件功能结构表,结合XML语言对用户使用权限进行全面控制;(3)使用语言完成编码;(4)调试程序代码无误后,将程序源代码部署在服务器端。设定用户权限通过软件操作即可实现,可以方便的添加,删除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用户权限生成功能菜单和功能树,不需修改软件源代码。

3、软件使用界面友好

软件开发中,将各个用户界面模仿静态网页系统界面,使得各项操作只需通过鼠标单击即可实现。使用者可以快速的熟悉软件使用方法。

4、采用新技术

在此平台的基础上集成开发出管理工作相关模块及辅助管理和即时消息模块。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业务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实现了信息化和“无纸化”管理,沟通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部门之间、相关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管理信息的有序流动、有效利用和充分共享。

5、完善的流程设计

系统将人性化、智能化的理念引入管理系统领域。涵盖计时管理、评委打分管理,最终得分即时公布、报表统计管理等多个环节。论文过程中,系统为用户提供相关数据资料的实时查询功能,并为职能部门全面掌握情况和创新完成进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解释结构模型(ISM)

中图分类号:TF276.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53-02

一、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概况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是美国华费尔教授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二、解释结构模型应用

1.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

通过近几年区域科技创新进程的调研,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支撑环境等方面考虑,归纳出现阶段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21个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

2. 建立可达矩阵,进行层次化处理

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根据要素极位划分的思想,去除具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即得到缩减矩阵,并按矩阵中每行“1”元素的多少加以处理,依次分解出最大阶数的单位矩阵,并加注方框,每个方框表示一个层次,如图1所示(其中将Si简记为i)。

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图2的缩减矩阵可得到八级递阶结构模型,由此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三、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21个指标构成了图2所示的八级递阶结构关系,这为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了逻辑思路。

第一类因素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较低的国民素质和信息化水平制约了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同时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生态环境退化和城市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二类因素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采取过硬的综合性措施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类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明了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国民经济部门通过更新固定资产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升级产业结构。

第四类因素则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GDP及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最基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对科技发展方面的支撑力度。

第五类因素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是在科学知识的进展基础上形成的,正在成为各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第六类因素反映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出因素:科技活动不仅要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专利授权、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上也要实现快速发展。

第七类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因素: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八类因素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需要不断拓宽各种科技创新投入的来源,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力及财力支持力度。

四、结语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以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重视人才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好人才储备,发挥人才优势;其次,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财政拨款,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同时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第3篇

关键词:课堂魔方;基本功能;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63-02

一、课堂魔方的基本功能

课堂魔方是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发的一个教学应用功能模块,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其登记号为:2011SR066243。

课堂魔方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收藏和分类整理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已发表的文章博客、视频等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与学习而形成的单个或系统、系列的教学与学习资料。因此,课堂魔方既是教师的多媒体备课、上课系统,也是多媒体课程笔记系统。教师不但可以利用自身上传的资源,也可以任意组合世界大学城的所有资源,而课件的制作只需组合教师的课件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笔记,简单方便,同时可以在教师的课堂魔方上进行师生交流、答疑解惑和课程作业的完成,师生资源收集、加工、组合简单便捷,可以在一个视窗下同时展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PDF等。功能强大独创r的课堂魔方系统,使教师的上课、备课、课件制作简单方便,随心所欲,使学生的学习、笔记、交流简单快捷,无处不在。

在实际应用中,课堂魔方不仅可用于教师汇集课程资源、制作课件,成为教师的备课、上课与学习的系统,而且可作为教师的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系统、教师的课题研究管理系统,也可作为机构日常工作或专项或重点工作的组织管理系统。

二、课堂魔方的创新应用

课堂魔方可创新应用于很多方面。世界大学城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建立课堂魔方,除了个人空间,还有机构建立的空间,那么机构也可以应用空间或收集资源的功能建立“工作管理”类课堂魔方,或称之为管理魔方,应用于日常或专项或重点工作的各种管理。

具体来说,课堂魔方可用于制作专题讲座课程,汇集名师课程,开展集体教研;可用于汇集课题资料,进行课题研究与管理;可用于重点或专项工作管理,也可用于日常工作管理。以下笔者将重点说明一下,如何把课堂魔方变为一个日常的工作管理系统,其建立“工作管理”魔方的规范与操作办法如下:

1.建立工作管理魔方的目标

(1)通过建立工作管理魔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下属单位与员工)之间,通过空间直接、收藏或查阅下属员工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真正实现无纸化、数字化、智慧型工作管理,真正起到加强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2)通过工作管理魔方,上级部门直接从下属单位和员工的空间中了解下级部门或员工完成工作的情况,各位员工的工作总结与汇报、周工作跟踪表,只要一次性上传,上级部门和单位领导都能看到,并收藏在机构的工作管理魔方中。并归类整理,形成或完善部门总的工作总结或计划方案,或者对下属单位或员工实行考核,把材料考核与实际情况核实相结合。

(3)实行规范化工作流程科学管理,避免人浮于事、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现象。

2.具体办法

(1)上级部门将下属单位或员工要完成的工作,如年度、每季、每月或每周要完成的工作计划、方案、汇报、总结或周工作跟踪汇报等,在部门空间的左侧栏目中设置“工作管理”栏目,并固定在相应位置,然后在“工作管理”栏目下设置与下属或员工工作汇报相对应的二级栏目,如年度战略、核心、重要工作,年度工作规划或计划方案, 季工作要点, 月工作执行计划, 周工作跟踪表,学习与思考体会文章,创新思维与建议,调研文章,年终总结, 年终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设想……

(2)下属单位或员工在自己的空间设置与上级部门相同的左侧栏目,并按照上级部门及所属单位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在自己空间的栏目中发表自己要上交的文章,权限设置为“指定好友可见”。

(3)上级部门和下属单位都要建立所属单位和员工的空间联系表,方便去查阅彼此的空间。

(4)上级部门与下属或员工相互设置为好友,上级部门能够阅读下属单位或员工所规定要发表的相应文章或资料。

(5)上级部门在自己的管理空间里建一个“工作管理”魔方。即在课堂魔方中创建名为“工作管理”的课程,在此课程下添加与“我的空间管理”左侧“工作管理”栏目中的二级栏目名称完全一样的课程目录。

(6)上级部门或单位在规定时间里去查看下属单位或员工在空间“工作管理”栏目中应发表的有关工作的各类文章、资料,点击打开并收藏在上级部门或单位的“工作管理”魔方中,或者在空间文章、视频等资源的选项中增加一个“到课堂魔方”选项。这样上级机构就可以通过在课堂魔方查看或去空间查看两种方式,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下属或员工的工作情况,根据完成工作情况提出表扬、批评,或督促下属、员工完成应完成的工作。

(7)上级部门和所属单位在了解下属或员工的工作情况后,可及时在下属员工的工作汇报文章资料下方留言或写私信进行指导,提出表扬或批评,也可在课堂魔方中发表系统批示或指导意见,引导下属或员工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工作魔方把工作过程管理做得更扎实,更得心应手。

3.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1)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材料撰写问题。重要工作如年度战略、核心、重要工作或工作规划方案或年终总结,以及领导特别指定的即刻撰写的单位或部门的材料。又可撰写相应的个人材料,一般性工作汇报,如周工作跟踪表或月工作执行计划,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可只写部门或单位的材料,或在单位材料别标注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或者在单位材料中单列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而不必写与单位内容基本相同或绝大部分相同的两份材料。

(2)下属单位或员工将自己的工作汇报类文章只须发表在自己的空间就可以了,除特殊情况,避免同时向几个部门多层领导同时发送一个相同的材料。因为课堂魔方后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看到(包括有关权限设定的情况,被授权的人可以查看)。部门或所属单位负责人要了解或汇总情况,可直接到相应的空间中去查阅。并根据查阅和汇总的情况,形成部门或单位自己的汇总材料。

(3)材料存档问题。“工作管理”魔方方便各层领导实行高效的工作过程的管理。但对于重要的应当存档的材料,既要以另外单独的电子文档存档,还要有相关的纸质或其它材料的档案,这可以根据领导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去做。

(4)在课堂魔方中,收藏的文件如果在文件发表的空间中做了修改,则课堂魔方中收藏的这个文件也随之修改,这是课堂魔方的一个强大功能。与此相关的情况是,如果收藏在课堂魔方中的源文件是自己空间中发表的,则可在自己空间中做文章的修改,如果收藏的源文件是别人空间中发表的,则只能在这个文件发表的空间中来修改。课堂魔方中文件与原空间文章修改同步是一个强大的功能,但不适宜作为历史材料存档。因此,在工作管理魔方中,如果源文件修改,最好先复制源文件,然后修改再重新发表,工作管理魔方中再重新收藏,这样可反映历史的真实过程。当然,也可不复制源文件在文件发表的空间的源文件上直接修改,可根据实际需要或有关规定去操作。当然,要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作进一步技术改进,在课堂魔方收藏整理资源时,可设置对文章锁定或备份功能,让源文件与修改后的文件同时保存,以保留历史生成的源文档。

第4篇

1、建筑设计创新中“度”的把握和建筑构成要素的创新取向

显然,建筑物构成要素的创新和“度”的把握,决定了是否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状态。比如:某用户在很短的时间,没有很多放置器具的空间自然在建筑构成上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这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方法。

2、组合的规则

构成要素和层面不同的事物的集合紧密联系,把一种构成要素的事物的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相互代替,并加入到自由组合中,从而产生了创新的结果。需要根据人们的心理、生理和文化特征制定有关抽象层次的操作方法。

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地体现的概念和相关的形态的准确性和隐喻意义,把平面模型转向三维思维,构成了一个变化模式的空间维度,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再加上原型的提取和创造性地运用。原型法——先发现并设置原型和结构的尺寸,然后以各维度为纽带向外与那些有相似或依某个原理而相关的维度的本体,使本体相互联结。最终从原型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变种。

5、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

将建筑设计看成是由很多程序控制的产生过程。有些建筑设计师运用的程序相比其他设计师的程序更加有效。用“计算视角”去观看世界和其中的现象,发现出事物的现象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这能够被看成是某种控制的程序,并且建立出相关模型,对弄清复杂事物的现象十分方便有用。算法是对于行为———包括一些到达了预定的目标的环节的精确计算且做有限的说明,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程序规则指令。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利用算法表达的方式去构思设计的行为;用生成和过程构思体现设计行为;用不相同的抽象层面去构思算法;依据算法进行合理设计的过程。

二、可拓性思维在建筑学中的分析方法

(1)发散的分析方法。一个对象有很多不同的特征,一个特征又能够被很多个不同的对象所具备,一个量值也能够被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特征所具备或者被很多个对象的同一个特征所具备。它的要点就是把一个基元拓广到另外一个基元的集合。这种方法将设计师的创造性的思维发散的过程进行形式化,给研究发散思维的形式化提供了恰当的工具。

(2)相关分析方法。所有的研究对象都不能独立存在的,都会和其它对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分析方法就是一种将系统中的基元和其相关关系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相关性就是影响基元间能产生出传导作用的一个因素,只有进行足够的相关分析,才能避免在解决问题矛盾的同时,引起了新的更加严重的问题矛盾。

(3)蕴含分析方法。蕴含分析方法即是充分运用对象之间的蕴含性和研究的对象之间的传递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一些对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时,那么它们在变换之间就存在蕴含关系。假如在对象之间形成了相关树,那么在变换之间一定会形成相应的蕴含树。这是对对象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和复杂性的一种定量化、形式化分析。

(4)可扩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可扩缩、可分解,超过两个的对象可以自由组合的性质就叫做可扩性。可扩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一些对象分解、扩缩或组合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站在创造学的角度上看,分解、扩缩、组合都属于创造。在解决问题矛盾时,巧妙合理地利用这些方法,能够给解决问题矛盾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

(5)共轭变换分析法。可拓变换是建筑创新的手段和工具。在研究变换的过程中,既要研究它的变换形式,也要研究其变换的主体,还有变换的工具、方法、地点和时间,即必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来研究变换的内涵和形式;既要对直接的变换进行研究,也要对间接的传导变换进行研究;既要对数量的变换进行研究,也要对对象本身的变换和特征的变换进行研究;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基础,还必须要研究传导变换的内涵、形式和传导的效应。

三、总结

第5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植根于创新,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接受度高,广泛性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和教育体系,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流的教育模式为: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成立独立的创业教育院系;不单独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强调实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较于国外,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大部分高校仍以专业理论教育为导向,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国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2011年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在逐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识,但由于缺乏严谨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师对人才的培养意识不强、教师授课方法手段不多、学校对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培训不足,导致没有从根本性和系统性上对人才培养有充分的认识。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没有统一的体系规范,导致教学碎片化、零散化、随意化,这使得教学质量不佳,教学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深度融合上还有距离,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这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专业、高素质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相较于高校普通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教师应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对行业最新前沿技术要求保持敏感性,将行业最新应用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等。而现阶段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普通专业教师兼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却重理论缺实践,普遍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对行业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导致教师知识存储和能力水平与实际脱节,没有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应用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授课时只是对照教材照本宣科,因此也并不具备上述的相应能力。当前,我们需要大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来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性需求。

3、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制约。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评价、监督机制既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保障。由于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就要依靠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解决在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中出现的问题。目前要逐步完善健全相应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创业研究领域的深入、规范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理配置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做到教学、管理、评价、监督有规可依、顺利运行。

4、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单一。受多重因素的制约,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高校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实践环节也大多停留在模拟实训方面,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对学生缺乏显著的吸引力,企图复制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用相同模式完成对所有教育对象的培养。调查发现,学生虽然希望得到学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但很多高校还是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学生无法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相关经验的积累。这往往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具有针对性,学生理解不深,学不好学不透,最终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与社会实际对人才的需求不符。

三、基于审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相对完善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构建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构建实训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构建孵化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四是构建指标量化体系,监督评价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2、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质量。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同时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实训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等工作。注重校内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其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更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通过鼓励教师开展审计学专业与创新创业结合的理论课题研究、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实践调研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提高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聘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校外专家、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合理的体制机制能根本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配套出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教学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上,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上,加强科学规划、顶层设计,领导统筹协调,各职能机构做好密切配合。评价方面,完善评价指标,学习经验总结不足。监督上,做好各层级监督,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

4、打造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刀切,不能循规蹈矩。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育培养模式,要科学配置审计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同时强化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

第6篇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矿山;工程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03

隐蔽性、复杂性、构造多变性是矿山地质的基本特点,是经历了漫长岁月演化而生成的地质体,而我们的矿山工程开采就是要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进行相关生产,为了保障矿山工程开采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生产之初就要对相关的矿体进行缜密的勘探及开采可行性报告分析。在勘探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相关处理,怎样才能将这些繁杂的信息以更加生动、准确的形式展现在技术人员的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的矿山工程主要还是以图纸、文字的展示形式进行相关数据的展现,这种方式对于勘探后期的工程设计修改及资料查询很不方便,还有这些信息资料大多是数字形态,或点线面的关系,对立体直观的东西无法妥善的体现,不利于地质工作者观察地质条件,对于正确的提出开采建议、减少勘探风险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提高我国矿山工程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矿山地质三维可视化概述

矿山地质三维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将三维计算的能力把矿山地质、矿山工程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展现及分布,并对展现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信息参考的作用,生成的三维地质体可以增强地质数据的表现力,提高矿山工程技术人员观察矿体表现的效率,重点解决矿山地质数据分析过程中表达不准确等问题,矿山地质三维可视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2 矿山工程技术三维可视化建模的难点

在矿山工程三维可视化建模中,模拟的对象往往十分复杂且无规律可言,因为地质体的形态往往千变万化,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模拟勘探空间所占的范围非常大,往往涉及几十公里甚至更大,为了描绘矿山相关特征,需要大量的勘探及测量获得,由于地质对象的复杂性,获得地质数据往往变的十分困难,地质数据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当经济条件、人员素质、装备仪器达不到进行充分数据采集时,所得到的地质数据往往是单一相互脱节的,在整个勘探过程中呈现随机分布的问题,这些不规则且部分丢失的数据,对于三维可视化建模来说,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 矿山工程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特点

矿山工程三维可视化建模可以使矿山数据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各种数据关系表现更加明确,但是由于勘探资金及勘探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勘探经费并不能满足整个广袤区域的完全勘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很多地区勘探条件太差,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往往难以到达,最终实际获得的勘探数据,往往是不完整的,这对实现矿山工程三维建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依靠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将数据最终形成可视化效果,具体的方法往往采用:空间插值技术、三维数据表达技术、三维空间数据结构等。

3.1 空间插值技术

常用的插值方法往往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样条函数法、克里格插值法等,不同的地质条件及矿体周边环境要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插值方法,才能保证取得数据的准确性,如果运用不符合矿体要求的插值方法,会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量加大运算时间,降低计算机内存,使得可实行性降低,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可以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获取数据,对于非关键性的数据,我们可以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

3.2 三维数据表达技术

三维空间数据的表现对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来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所建立的三维质地模型要首先满足充分表现基本地质信息的要求,其次要能进行适当的计算,以方便各种属性信息的传递及数据交换;从数据研究的层面上来观察,三维数据结构主要有基于面和基于体的数据结构模式,基于面的数据结构模式是参照于各个单元面,将三维空间中的几何特性充斥其中进行分析,其次是基于体的数据结构模式,是用真实的数据信息进行地质空间的实际描述。

3.3 三维空间数据结构

三维空间数据结构的表现方式,是需要将各种获取的数据模型进行相关的存储,进而将数据进行有效的表达,通过相关的图标及数据矩阵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描述。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实际运用中,重点是要进行数据结构的选择,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逻辑关系及对应空间关系,将所要描述的矿体地表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生动展现,所以在选择数据结构时,要充分的贴合真实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以露天矿工程三维空间建模的实例分析

4.1 三维空间建模内容

建模内容首要针对:地表、断层、矿体三大部分进行建模,地表是指自然形成的山坡,还有人为采剥工程,形成的人工边坡;断层是在矿体内部,具有地质资料描述的、规模较大的断层;矿体是三维建模空间中最要的部分,也是核心区域。

4.2 矿山三维建模过程

三维质地建模首先需要对勘探的矿山进行基本信息数据的采集,随后通过空间数据插值得以满足数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选择适合的数据组织结构以便更清晰的进行描述,最终绘制图形以达到矿山三维建模的要求。

第一:首先需要对地表数据、断层数据、矿体数据进行相关采集,在采集过程中所有数据均通过实际测量获得,针对矿山周边的天然边坡,可以通过地质平面图,将平面图上的边界点及等高点的数据进行整合;对于人工边坡可采用境界图进行采集,采集度越高、取样点越密集,越能充分反映相P考查的地表特征;矿体断层及主矿体数据,可以根据其剖面图,将边界线中的控制点拷贝到平面图上,最后结合剖面图上的相关数据分类,最终获得断层及矿体的基本数据。

第二:针对露天矿场来说,矿场涉及的操作范围很大,仅仅依靠前期勘探技术人员的基础数据采集,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了能更加清晰的表达矿坑、断层,必须要采用空间插值技术才能得以实现,一般对于露天矿坑前期数据采集,可以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获取数据,随后再采用双线性插值获取数据,这样既可以节约机时,同时也可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对于勘探矿体中的地表来说,地表上所描述的点、线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规则的模型中很难将这些点线进行生动描述,所以需要通过不规则网格模型,将地表面上的点、线特征予以充分描述,对于露天矿场来说,用不规则的网格模型是最适合的,最终将这些不规则的多变形态,转化成三角形网格形态,以供绘制参考。

第四:绘制图形,将得到的基础数据绘制地表、断层以及主矿体的基础模型,随后将这三种不同的地质模型进行相互的组合与裁剪,最后形成最终的三维地质模型。

5 建立矿山三维地质模型的实际意义及巨大作用

矿山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实际运用,对矿山技术人员及前期勘探人员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可更加准确的将矿山地质空间形态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出来,对整个矿山的开采挖掘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具体的体现有:

第一:通过观察矿山的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对整体矿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可以充分的对矿产周边的其它地质形态进行分析,这些数据的分析,对前期勘探及后期开采过程中的方向性指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可以对勘探矿产的任何区域、任何工作面进行相关的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矿产剖面图,在矿产开发前期的勘探过程中,准确的计算出矿产地质的储量,对后期的矿山建设等级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可以通过三维地质模型,设计出边坡的台阶高度,整体的开采支撑结构,制定准确且可行性高的开采计划,为后期的开采能力及安全生产提供一定技术保证。

第四:通过矿山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有效的预防工程地质灾害,可以使地质工作者便捷的发现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以及时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6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8202

0 引言

随着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片机以体积小、功能强和性价比高等特点,在工业控制、通信技术和数据采集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将程序语言、串口通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知识综合起来,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计算机、电子类、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掌握好单片机技术对高职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1 目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开始开设单片机课程,至今有20多年了。这期间,在教室讲授理论,到实验室利用实验箱做实验的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单片机技术涉及到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难度较大,致使初学者上课犹如听天书,时间不长多数学生就懵懵然而放弃了,入门者寥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

(1)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不当,重理论轻实践。目前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教材理论体系严谨,教师教学思路清晰,但学生往往感觉内容枯燥、概念抽象、指令难记。课堂教学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学生刚刚接触数字电路,缺乏编程语言及计算机结构的相关知识,难以顺利入门并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通常以讲授为主,缺乏直观形象的实际操作。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单片机的课程非常难学。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的学时远远多于实验教学的学时,并且实验教学一般在“汇编语言设计”讲完之后开始进行。这种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①以大量的原理介绍引导学生入门,学生理解苦难,学习过程也感觉枯燥乏味;②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只是点缀,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缺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不利;③软件和硬件介绍时分开,对单片机系统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方法介绍不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系统化的思路。

(2)教学方法老套,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理论教学过程都是采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模式,即单片机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设计、外部系统扩展、接口技术和应用系统设计,这种方法虽然思路清晰,但是存在着过于机械性的弊端,缺乏生动、直观的实物等辅助教学手段,这样便使学生觉得学习单片机枯燥乏味,没有现实意义、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且受重视不够。当前的实践课教学大多以单片机实验箱为实验平台,而开设的也多为验证性实验。观察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做实验时大都是用实验指导书上已经写好的程序资料,几乎没有多少同学去分析程序的流程,更不用说去研究读懂那些代码了。另外,对于用到电路硬件的实验,也只是按实验指导书要求在实验箱上做简单的连线,没有一个整体的电气原理图概念,再加上实验条件的有限,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老师的辅导,导致学生过度追求实验结果,而忽略了硬件设计、软件调试等过程。

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2.1 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法的教学内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由老师先对学生提出一个课内任务,老师不会完整的告诉学生怎么完成任务,而是只提供知识点,由学生课外完成此任务,并根据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核和评分。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2.2 变革传统的实验模式

(1)设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单片机课程内容抽象,教师操作实验开发板时演示效果不太好,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演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虚拟仿真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①组织单片机实验的环境简单,只要有电脑即可进行;②由于只涉及到软件,不会有硬件损坏的问题,可以避免由于设计错误导致的硬件投入浪费,降低使用成本;③绘制原理图、编制程序均在软件上实现,程序执行中各元件的运行状态直观明了,调试方便。因此,在单片机教学中引入Proteus和Keil C编程调试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在课堂中完成软件、硬件的调试和系统集成等内容的教学。

(2)利用单片机实验开发板进行教学。实验开发板应用十分方便,目前已经集成了键盘、流水灯和LED显示器等通用设备,线路连接简单,可以进行多个基本项目的实训。通过开发板的学习实践,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多个项目的操作,能让学生熟悉单片机及其设备的硬件知识,系统地掌握单片机P0-P3口、串口通信和中断控制的工作原理。

(3)结合多学科进行综合实践。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单片机课程后,即使掌握了单片机知识,但还是不能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此,教师应将其他课程的知识与单片机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比如,与Protel课程相结合,要求学生利用Protel设计开发板的PCB图,并制作出PCB开发板,同时自己动手焊接所有的元器件,然后进行系统调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熟练地掌握Protel知识,更加熟悉元器件之间的硬件连接,对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工作特点更加了解,对单片机C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锻炼了各学科的综合实践能力。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与以往传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采用纯理论的考核方式不同,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3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30%,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平时测验,作业和课堂表现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平时测验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实践技能考核占30%,包括实验、企业实训和技能竞赛,在每个模块的项目实践过程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占4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题库”,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器件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实际应用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现场评分。这种考核形式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优于一次期末考试决定结果的传统考核办法,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效果较好,反映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3 改革效果

这种单片机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能充分吸引学生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延长学习时间,利用周末到实验室动手练习。在每次上实训课时,学生都特别积极,不完成任务不下课,这在以往单片机教学过程中很少见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很认可和喜欢,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对高职院校单片机教学改革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屈莉莉,等.单片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3).

\[2\] 刘桂敏.高职单片机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第8篇

摘要:

为了探索微创伤切口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我院对226例病人采用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其中 ASD 62例, VSD 87例,PS 6例,法乐氏三联症 6例, Ebstein 1例,MVR38例,AVR11例,MVR+AVR6例,心脏粘液瘤 9例。胸部手术切口根据不同病情有4种选择:( 1) 右侧胸骨旁垂直切口。( 2)右侧胸骨旁垂直切口加横断胸骨切口。( 3)胸骨第二肋间横切口。( 4)右前外侧第四肋间小切口。手术死亡两例。结论:微创切口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的优点。加上术后疤痕小而隐蔽,符合病人的美学要求。可替代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某些简单的心脏直视手术。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以不延长手术和体外循环时间并保证手术效果为前提,并应注意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论文内容:

微创心脏外术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其中在手术切口的改进中各国学者亦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点。我院自 1996年起应用微创伤切口实施 226例心脏直视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

1996. 12~ 2000.3,我院采用微创伤切口完成 226例心脏直视手术。其中男性127例,女性99例。年龄 2.5~62岁(20±14岁)。体重10~73kg (36.7±19.3kg)。病种包括: ASD 62例, VSD 87例, PS 6例,法乐氏三联症 6例, Ebstein 1例,MVR38例,AVR11例, MVR+AVR 6例,心脏粘液瘤 9例(左房 8例,右室 1例)。

手术在全麻,常温或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的建立大都采用股动、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根据不同病种采用常温心脏不停跳及全身中度低温,心脏低温及停搏两种体外循环方法。62例 ASD采用常温心脏不停跳的方法闭合 ASD,其余病例则采用全身中度低温(26~28℃)心脏停跳的方法完成手术。术中经主动脉根部间断顺序灌注冷晶体—冷血—温血心脏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全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1~ 109分(43±22分),体外循环时间12~147分(69±32分)。

胸部手术切口本组分为 4种情况

1.右侧胸骨旁垂直切口,长约 8~10 cm。常规部分切除第 3、 4肋软骨,游离右侧胸腺,纵行切开右侧心包并悬吊于切口边缘。经此切口可良好显露右侧上腔静脉、右房及部分右室和升主动脉,可完成 ASD、 VSD修补,心脏粘液瘤摘除和二尖瓣置换手术。

2.右侧胸骨旁垂直切口加横断胸骨切口。是在右侧胸骨旁垂直切口的基础上根据术中解剖的需要于不同部位横断胸骨,可更好地显露心脏左侧的结构。本组采用第二肋间水平横断胸骨用于PS、法乐氏三联症的肺动脉瓣切开、合并 PDA的导管结扎和 MVR+AVR手术, Ebstein畸形则选择较低的位置横断胸骨。

3.胸骨第二肋间横切口,长约 6~ 8 cm,相应肋间横断胸骨,于升主动脉处横行切开心包悬吊。经此切口可完成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4.右前外侧第四肋间切口,长约10~15 cm。进入右侧胸腔、纵行切开心包悬吊固定。本组两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手术经此切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