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10:5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第1篇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似乎没有出现“人喊马嘶”的热闹场面。作者认为,数学教育急需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本文分析了目前数学教育存在的弊端,立足长远,在数学基本素质之外还需注意那些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一些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目标的。“素质”一词包涵了更多内容,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的、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地方。应试教育更关注眼前利益,完全为一张试卷而努力,往往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从数学这一学科来看,素质教育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为数学本来就是机械的、无关情感的学科,谈不上什么素质不素质。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是远离数学的人,不懂得数学素质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重要。本文拟从当前数学教育的弊端谈起,就数学素质的提高在理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数学素质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需立足长远。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照顾个别学生的教育也不矛盾,它们是有机的整体,互为前提。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在考试中拿高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丰饶的成长土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有人认为,所谓的数学素质是一个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在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以及相关矛盾时的悟性和潜能,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品质的和谐统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则是数学素质的精髓。论者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表现在四个特征上:第一,数学意识。用数学的眼光、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世界;第二,数学语言。它是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第三,数学技能。不仅包括基本技能,还包括“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第四,数学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体操,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①

在我看来,这些是数学素质的显性素质,其隐在的情感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二、数学教育的弊端

据新华社马德里2008年7月21日的报道,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总分217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三名获得满分的选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②可谓成绩斐然,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数学家丘成桐到杭州与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方便存在多种弊端,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对非智力因素的足够认识。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总觉得数学学习与文科学习无关。诚然,从短期效果来看,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对数学学习是没有直接效果的。然而,这些学科对于培养个人情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是优秀的科学家越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支持。

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为例,他在追求和探索数学的至美境界时,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数学一个方面。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史记》,他在接受《东方之子》的采访时谈及数学和文史的关系:“因为我和朋友在做数学的时候,看一些问题看得很微小,看得很微观,单做一个很小的问题,一点点地做,没有一个很宏观的看法,我觉得看历史对我宏观训练(有帮助),……所以我看问题的方法跟很多我的朋友不是一样,跟我的学生也不是一样,我想跟我看文学的看法有一点点相同。”而文学则是他在情绪低潮时候排泄感情的一种方法。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学习。

2.在教材安排和课堂教学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论者指出,目前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应用而轻原理,常以实用与否来取舍教科书的内容,对原因和原理解释不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原理是培养数学素质、能力和思维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教材的开放性不够,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衔接不够。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题型,往往把眼光放在习题的解答上,努力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概念、定理、公式等等,而疏忽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没有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

3.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只在那一张试卷上。它不能考查出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潜能,也不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能考查出学生对数学文化和价值的体会和认识。这个评价体系——不过是评价标尺,也不能称之为体系,仅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缺乏对数学这一极具魅力的科学的充足认识。这表现了对数学的集体的普遍的误解。这个评价标尺更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落后。

三、如何提高数学素质教育

首先在于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着眼于应试能力培养的做法。鼓励数学特长班的开设,但必须避免走向一个极端,不能减少、割裂或者剥夺了学生文史方面的学习和熏陶。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做法已遭到了专家的批评,它的副作用也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这里的丰富是指:1.为学生多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习思维的练习远比得到一个固有的答案要重要得多;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到某一种思路上。正确固然正确了,但如果打压学生的“怪想法”,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僵化和固定,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和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舞蹈,在数学思维中,想象推演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高深的问题都是以“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注释:

①韩学锋.《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科技资讯》.2009.03.

②材料出自:chinamil.com.cn/site1/big5/xwpdxw/2008-07/22/content_1374106.htm。

第2篇

    1-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2-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3-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50-01

一、中国未来教育改革战略目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二、素质教育的马头卒——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最早是在1974年,在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接收的提案中,有一份提案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他认为要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接受过信息资源应用培训,能够应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而今信息素质已从其最基本的检索功能定义,衍生为包含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全方位概念。比较典型的概念是:信息素质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需的技能,是人们跨入信息社会,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并升华出的一种新品质。

三、我国21世纪教育的通行证——小学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时展,现在学术界不断有人指出,现在的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向边缘教师过渡。此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我们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宁可不上课也要为其它学科老师制作课件;课上的如何可以不追究,学校交待的任务一定要做好;只要会玩电脑,谁都可以带信息技术课……一时间,信息技术课成了边缘课,信息技术教师成了边缘教师。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1)提高思想认识。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转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少年儿童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加强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搭建平台

(1)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小学信息教学活动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紧扣课标。各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2)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教育主管部门握好课程评价这根“指挥棒”。这事关方向性问题,上级有啥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下级学校就会有啥样的应对措施。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评价,不要进行泛泛的“达标式”的检测验收,要落实到真正考察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上来。上级严,下级必严。

四、结论:

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信息时代,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都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我们要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总之,只有多管齐下加以改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就会由现在的边缘化倾向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相信:对全面实施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进行的积极探索,一定会使得信息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1年01期.

[2] 黄红梅. 对教研系统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6年04期.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一、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认知能力差以及思想素质

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端正,心浮气躁而且急功近利,做什么事都想要回报,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有充分的了解,一部分的学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更是有不少学生把薪资待遇作为选择就业岗位的首要重要标准,错误的认为薪资待遇高、员工福利好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学生大多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和就业单位是否符合自身发展的冷静思考,更缺乏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崇高的爱国热情。

实践动手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部分学生虽证书一大堆,如计算机、英语、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但实践动手能力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眼高手低的现象。

对他人的态度及团队合作通过有关调查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78%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效率,遵守规章制度,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工作,同时调查还发现这部分学生对他人态度良好,乐于帮助他人,且积极听取别人意见,但仍存在22%的学生无法理解团队合作的快乐,以及帮助他人的乐趣。

个人的交际能力差

应试教育相对束缚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不少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茫茫书海,不注重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际,导致书已读破万卷,而路却一里未行。从用人单位那里所反馈的信息中,不少学生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能力已是很勉强,更不要说做到游刃有余。在有些调查中发现,18 %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同时其应变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力普通性都不尽如人意,其活跃度也不够。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学生的适应力感到无限地忧虑,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已经起来越注重自身个人能力的培养,其适应能力强,各方面的个人能力都在提高。

行为举止 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能做到不说脏话粗话,4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做到不说脏话粗话。30%的学生认识不到随意翻看他人物件是不道德行为,12%的学生不注意整洁得体,举止文明。 价值观念 通过网上调查数据发现,65%的学生有自己清晰的事业蓝图,且精神充沛,学习的动机是为提高自己意识,完善自我,35%的学生精神不济,不能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没有事业的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对立起来。我个人以为,“应试教育”是自己制造的素质教育的假想敌。“应试教育”的主要是“应试”,而“应试”看似没有错误,并且还是教育常常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应试教育”打而不死,原因就出自这里。然而素质教育其实和“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好对立,也难以割裂。我们应该让“应试”服务于素质教育。

二是把素质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当作发展性目标。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是终极性目标,“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理想,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也必须一方面、一方面地培养,从简单到复杂地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地进步,逐步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一样,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终极性目标,我们只能慢慢地接近这个终极性目标,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希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能够立刻达到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因而,欲速不达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三是把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误以为是“全面优秀”,更有甚者是“全面优异”。“全面发展”是关于学生成长方向的规定性,是要求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要发展,并没有所谓发展程度的相关规定。因为本身学生之间天资就是有所差异的,学生自身强弱也是不同的;因此,用“全面优秀”来要求教育,肯定会脱离学生自身实际,甚至揠苗助长。

四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统一的教育“常式”,否认其丰富的“变式”。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适用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的统一的、常规的教育形式,这是不切合实际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各不相同的学生,因而必须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也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教育结果,然而,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素质,并且符合教育法规、规律。

五把理论研究不到位认为是素质教育未能实施的原因。素质教育是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而来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通俗易懂,意义明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是不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而是不知道实施的方法,特别是遇到某种困难和阻挠的时候。然而,“本质主义”的哲学思想却一直误导着教育,同样对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误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总是希望能够透过教育现象找到教育本质,于是希望能够研究出一种清晰明了的教育理论,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获得一种轻而易举的教育效果。其实,纵观古今海内外,并没有哪一种教育是非常适合所有民族的教育,没有哪一种教育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我们应该从实践入手,探索教育的实践逻辑,寻求教育的实践智慧,寻找适合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学生的教育,这样的适合的教育才应该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加强礼仪修养方面的教育。

大家都从自我做起,不要管别人,只要你做好了,就可以了。随着“你”越来越多,我们也就改变了周围的环境。提高对礼仪的重视。通过开设礼仪课程, 让我院学生理解礼仪在以后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知道了礼仪的作用,才会心甘情愿去了解礼仪,按照要求来约束自己,才能彻底的改变我院部分学生礼仪修养差的现状。 (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职业教育,更多地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关于职业方面的讲座,知识宣传片的播放等等,给学生创造一个培训个人能力的舞台,营造一种培训个人能力的气氛。让尚未意识到个人能力重要性的学生们开始觉醒。

(三)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的作用,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自身已经意识到大学生价值观评价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大学生除了从传统中寻找支撑,更倾向于以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解决当下的价值问题。 价值观也必是以人类的个体和全体的幸福为终极目的,以人类的个体和整体的全面发展为必经手段,以独立和协作,自由和宽容,尊重和仁爱为道德,以勤奋、坚韧、远见、明智、富于热情和创造力为品质。正是这样,我们才既能获得个体的幸福,又拥有他人的幸福,从而达到人类共同的幸福。 (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触,交流情感,彼此吸取对方长处和积极因素,从而增进友谊,实现自我价值,增加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的意义和长远利益,养成主动力、积极的习惯;其次,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实践,注重形成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秉林. 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2]赵邦信.浅谈文化素质及文化素质教育,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3]赵立武.西北民族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

[4]谢晓青.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0(6).

第5篇

一、抓住基础,把握根本

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即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这个过程,传授知识是第一步,是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无论教育怎样发展,高考如何改革,正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基础知识的传授乃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基本的知识积累,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二、常规的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智能训练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也把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放到了显蓍地位。高考试题当中也经常涉及对再认再现能力的考察,再认再现是历史学科最基础的能力,是充分发挥其他方面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再认和再现的基础和前提则是对历史知识原貌的准确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强调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有效记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复杂纷繁,千姿百态,不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就很难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丰富内容,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而也只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全方位把握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根本着眼点。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形势发展

历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于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要适应改革新形势,打破以前那种片面强调基础知识传授的局面。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而这方面的改革主要应从教学方法和采用新的教学媒体上去着手。

第6篇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第7篇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第一,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了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第三,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第一,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改变以往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

第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三、明确教学评价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要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第二,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考察教学过程,不仅要看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重点、难点的处理,更要看教师如何“导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数和时间)的保证,也要有质(即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学习效果,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状况和学习情绪如何,测试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怎样。

第8篇

一些崇尚西方的人士讲:欧美经济发达,国民素质高,是因为欧美很早就推行了素质教育。欧美教育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视个性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允许标新立异,鼓励个人奋斗。它培养的学生思想自由、开放、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他们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他们制造军舰和火炮,一度征服了世界;他们发明了电,有了电灯、电话,有了电机电器,率先跨进了电气化时代;他们发明了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在信息处理和传播上领先世界。虽然总人口不足10亿,却创造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财富……欧美教育功不可灭。欧美模式的素质教育是成功的、成熟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些满怀爱国情愫的国人讲: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有孔孟之道,有四大发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没有过傲世的辉煌?现在,我们又重新崛起。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了载人飞船和探月卫星,有了东风31和中华神盾,有了青藏铁路和三峡电站。我们用不到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或许,由于人们的政治取向不尽相同,对东西方教育的优劣看法不一,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理解各异,但他们对中国式素质教育的期盼是一致的,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是看好的。

对素质一词,尽管人们不太明白它的确切含义,但对它还是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感性认知的。

首先,素质是人的属性,且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即与人的大脑活动密切相关的本质属性。如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对图形色彩的敏感,对音乐旋律的灵感,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应激性等。而人的肤色、性别、长相、血型等属性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通常不归属于素质的范畴。其次,人的先天因素只是素质的物质基础。素质主要是由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社会实践,即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人的婴幼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和大脑潜能开发的最好时期,也是素质基本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一个人的素质基本形成后,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的,并长期影响他的人生追求和行事风格。在其以后的社会活动中还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对人的素质,除少数体能方面的低层次属性外,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是不可定量测定的。它只是以世人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是非对错为参照,因而它是相对的,因此可以说素质是有阶级性的。另外,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比世人素质高,但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超乎常人。俗话讲“人无完人”即此意思,高素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往往是成功的人,但成功的人在人们心目中不一定都是高素质的。可以说,素质是由人们评价的。它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民族性,带有感彩。

关于素质我们可以概括为:素质是人的基本属性。它与人的大脑活动密切相关,是精神层面的高级属性。健全的大脑是素质的物质条件,大脑活动才是素质的根本。一个人素质的形成主要是由后天教育及自身社会实践决定的。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人的素质通常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它只是以人们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是非判断为参照,因此具有相对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素质是具有阶级性的。个人素质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社会价值,但人在社会活动中会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素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适应性。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他的个人前途和社会价值,国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教育的天职。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

西方教育重视先进科学技术,重视个性自由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西方教育重视竞争意识的培养、鼓励个人奋斗,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但它以个人的成功为最高目标,为获得权力和财富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不择手段的资本主义属性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教育模式。

东方教育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轻视甚至排斥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注重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但安于现状、循规蹈矩,不愿改革创新,缺乏竞争意识。可以说,传统的东方教育模式是落后的。

我们需要的是东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融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指明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应该的,几千年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肯定有很多好的东西。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比我们早,现在仍有很强的发展势头。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转化并加以创新。当今是竞争的社会,引进西方的竞争意识,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精英,有利于我们在强权政治的社会氛围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素质的形成,是从胎儿就开始了的。婴幼儿时期母亲的乳汁和早期的营养显然是大脑发育的物质基础。大脑的体积、沟回,脑细胞的数目,脑细胞间的交联程度,与之有很大的关系。人一出生就认识了妈妈。随着婴儿的长大,大脑在发育的同时也收集和处理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形成最初对人间的认识,并有了人的情感。婴幼儿到青少年时期,伴随着成长同时接收并贮存了大量信息。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有文化的、科学的、技术的,有音乐的、美术的、体育的。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筛选、比较、去留、压缩)形成记忆,形成观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自己应对社会的预备程序,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立于其他任何人的人格和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孩子的父母或身边的亲人。他们的表现对孩子最初素质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的父母,会养育出心态健康、聪明善良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以后,学校逐渐取代家长负起了素质教育的责任,学校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所所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学校,一位位知识渊博、充满爱心的教师,将造就一批批有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积极向上、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几点看法与建议:

首先,应该看到“应试教育”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应试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才是应试教育?大概谁也找不出一个精准的定义。但应试教育又是一个常用词,人们经常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人们对应试教育的看法也有着片面性。一些人认为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只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以题海战术为唯一教学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了解题机器……,欲将其一棍子打死而后快。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试教育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式,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将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作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哪所学校高考上线率高,哪所学校就是好学校。其实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片面化的一种权宜之计,它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最终目的,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在现今社会也有存在的价值,如何将其向素质教育方向引导,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既有利于高一级学校的需要,也有利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门的优先议题。应试教育是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的。指挥棒如何转是教育行政部门智慧的体现。政府如果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和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待遇和就业率,独木桥上的过客就将减少,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有了机会和可能。

其次,九年义务教育无疑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伟大举措。但是,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中小学的义务教育仍不尽如人意。学校位置差、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差、教师素质差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观。由于除了教师的正式工资,学校没有多余的办学经费,教学设施不齐,更谈不上更新换代,图书室形同虚设。教师待遇差导致外面的大学生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去农村学校工作。优秀的教师留不住。我们很难设想,这样的学校能在素质教育上做出成绩来。如果我们的政府给农村学校多一点投入,如果能组织些支教志愿者短期轮换,如果组织乡土教师外出参观、旅游或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增长他们的见识……这样,九年义务教育才能真正显示它的优越性。因为有的行政部门太注重重点中学的升学率,太注意教育的商业行为,他们已很少到农村贫困学校去了,即便去了,也怕与这些想要点资金、想要点设备、想要点教师的校长纠缠。

第三、注重家长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无疑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校长、教师、职员、工人都义不容辞。可是,家长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则没有充分发挥。笔者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相信提到教育就发牢骚的不只一个两个,凡做家长的,大多会有一肚子牢骚”,“学校把学生培养得聪明很难,培养得很蠢很容易。”“学校除开传授一点知识以外,到底还应该还能干些什么呢?我对学校一直抱怀疑和悲观的态度,虽然口号也是喊教书育人。”家长把子弟交到了学校,也就把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给了学校,其实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影响着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种种方面。孩子好的素质应该从懂事开始就逐步形成。当我们为了自己的收入打拼,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虽属无奈,是否也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当我们因为一点小事而夫妻争吵不休,是否考虑过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回忆?当我们在牌桌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时,是否想到孩子也需要呵护?当我们指责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时,自己是否考虑过在做人方面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家长也应替学校分忧,因为孩子既是学校的,也是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