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10:5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越发的突出。我国目前是以颗粒物和so2为代表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叠加so2和nox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pm2.5、o3、细粒子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

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复合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一)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81.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36.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增加。

(二)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12年烟尘排放量817.3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78.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0.8%,生活烟尘排放量238.6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9.2%。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2.33亿辆,同比增长7.66%。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二、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已初步形成独立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导则、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内容,为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和促进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气环境评价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评价模式体系、新型污染物研究等方面还需完善。

(一)缺乏对新型污染物的系统研究

国内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两大类,虽然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标的限值,但缺少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中缺少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难以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目前国内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及高校,应用性研究很少。

(二)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仍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滞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导则模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

目前,北美和欧盟国家以技术导则形式国家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的研究制定成为大气环评的重要内容,通过空气质量模式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国际大气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仍然主要延续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已经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特别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仍显不足。

三、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中,一些落后的产能还在逐渐淘汰,这些都对大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当增加前瞻性、宏观性,加强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进行研究。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区域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

区域提供依据,有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

(二)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区域小风面积增大,风速减小,从而引起城市内大气污染物不断积累,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目前,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大中城市武器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应当关注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开展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复合污染问题,逐步加强对臭氧及pm2.5等新型复合污染物指标的研究。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也呈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解决单独某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不能完全不受外部地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得出,相邻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输入性污染会加重区域的大气污染。目前对平原地区污染物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对城市的研究也成效显著。但是在工矿企业和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复杂地形之中的城市,这种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还应更加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飞舟,杜蕴慧,李时蓓.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及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3)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城市环境规划

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快速积累,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取得如此客观的成果的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物体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大气污染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城市大气污染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过度排放使得大气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工业时代使得煤炭和石油等矿物质燃料成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而这些能源的使用将带来大量的有毒害气体的排放,积年累月的排污使得城市大气环境逐步恶化,从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来开,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而引发的死亡人数达数十万之多,由此引发的次生疾病更是不计其数,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是全球性的,但是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还欠缺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考虑,城市规划中的疏漏反而会进一步的加重城市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通过过往对大气污染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依据,并贯彻到城市环境建设规划之中,真正的落实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和生产理念。

一、大气污染引发的主要健康问题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不仅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致病性特性,也和人类个体特息相关,依据环境流行病理论、环境病毒理论和环境生物学理论,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危害评价,可以对大气污染物进行致病性分类,使其针对不同的个体具有统一的评价依据。从当前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大气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皮肤上,个体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接触等方式吸入有毒气体,造成相应的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疾病,相对于水资源污染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严重程度或有不及,因此,可以对其进行较为严密的科学合理分析,建立有效的健康危险度的评价体系。

二、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

建立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目前一直的大气污染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致病性和制毒性进行统计学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防治和治疗方案。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相应的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因素,对不同的大气污染物进行考察评估,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个影响因素进行加权综合考虑,最终得出量化考核的危险度评级结果,基于以上的评价方法,目前的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主要有危害认定法、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法、危险度特征描述法以及暴露评价法,根据单位剂量的大气污染物所带来的健康损失,可以对健康危险度进行有效的评价。

目前来看,大气污染物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可吸入颗粒、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性气体上,不同种类的有毒性气体的致病原理和浓度变化特征差异巨大,使得通用性的数学分析模型难以实现。通过进行志愿者暴露实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动物毒理学实验可以有效的确认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以生物标志物为代表的新兴生物技术使得科学有效的污染物认定可以通过污染物进行生物体之后的代谢产物来反推污染物的种类甚至是接触方式,生物标志物的引入使得人体健康效应终点的研究变得简单易行。选择合适的暴露场所和暴露方式,可以建立系统的污染物暴露评价体系,通过可靠的数学分析模型,消除特定环境条件带来的偶然性实验差异,可以真实的反应局部地区的大气污染水平及其健康危险度系数。

三、城市大气健康危险度评价在城市大气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大气环境污染是大气环境破环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大气污染的诱发因素和恶化流程来看,我们不仅需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更需要针对我们的城市结构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根据就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进行的现有研究来看,对城市大气污染中的重点污染企业、重要的污染形势和重点污染途径进行提前预防,规避或者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剂量和浓度准许量,以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作为城市环境规划的参考依据,不同水平的污染物浓度导致不同水平的人体健康损害,因此可以根据健康危险度评价中人体对污染物的剂量一响应关系确定不同污染物浓度时的指标权重值,得出一个两者之间的梯度关系。定期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城市现状,对大气污染物的暴露评价研究给与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建立科学的大气污染物健康危险度量化分析数据资料库,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个体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引入大气污染考核机制,大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理念。

四、总结

城市环境污染是城市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显得尤为突出,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以城市大气污染的发展现状为分析对象,从剖析大气污染的诱因和恶化进程入手,总结分析了当前主要的城市大气污染形式,根据现有的技术统计资料,提出了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系统,并将其应用到城市环境规划之中,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强化 城市 大气环境 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24-01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进了国家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过于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能源的损耗以及污染扩大,特别是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地区。

1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意识落后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国家大力发展阶段。因此,绝大部分的政府部门都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集中粗放型为主,致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中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管理[3]。如此,导致了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各种因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因此,要提高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水平,解决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意识,从根源上要改变我国大气环境管理方式。

1.2 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造成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问题严重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超出国家规定的城市大气排放标准的企业,环保局往往只能采取制止措施,却不能对企业相关负责人采取有关的行政措施,导致污染超标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城市大气环境进行污染。虽然近几年将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法纳入环境管理方式,却仍不能有效的制止企业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惩罚与奖励并进,制止与监督同行的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城市大气污染管理机制。

1.3 大气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是严重脱节,经济有关部门并不能跟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有效的衔接。甚至可以说,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受经济管理部门的影响,并不能有效的将工作施展开来。因此,导致了企业在环境保护部门吃了闭门羹就去经济管理部门求情的不良局面。然后,只有将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双轨式的管理方式,才能从真正的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的现状。

2 有效改善大气环境管理问题的措施

2.1 提高思想意识,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

大气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难度大, 技术性强, 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仅靠环保部门一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1]。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由此来看,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因此,要改善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就一定要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及提升。特别是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环境保护局的工作人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保护环境这个中心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起来,建立出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最终建立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目前乡镇发展迅速,不少企业有将企业逐步转向乡镇的趋势,在建立大气环境管理机制时一定不能忽略乡镇大气环境管理部分,要将环境保护工作分层到级,落实到人,避免大气环境污染的转移。

2.2 制定完善的城市大气防治规划及清晰的治理目标

环境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额长期性和艰巨性[1]。因此,针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宏观上做好长期的污染防治规划。随着近几年人大代表会议的召开,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进程上。在制定城市大气防治规划时,应该同“五年计划”一样,将长期治理污染的过程分化为数个阶段,以阶段规划为主要目的,逐步实现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并且,将阶段目的的具体目标由上而下分致各个省、市、县,将环境保护也纳入到对政绩考核当中去。

2.3 提高环境保护立法力度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法律是国家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强制力最有效的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也主要秉承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因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更应该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应该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力度,更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来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地广辽阔,天气气候多变,在大气环境保护立法的时候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具体情况设立灵活性强的法律法规。

2.4 以经济为杠杆,撬动环境保护大石

环境保护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反过来,经济调控也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煤炭,逐步出现了能替代的其他环保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甚至是潮汐能。国家对于这些环保能源都会予以一定的国家经济补助。而市场的优胜劣汰也逐步突显了这些环保能源所占有的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以此运用经济调控手段来促进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保护。针对因汽车尾气而产生的城市大气污染,目前已经研究出用电力或者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由此可见,运用经济的手段有时甚至要比法律规定强制措施更加具有灵活性,也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以上探讨了关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措施。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更应该要与自然和谐。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应该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2]。环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的发展。为了城市、国家的长久发展,城市环境管理应该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并在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以忻,仲良喜.关于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2(3):4-9.

第4篇

【关键词】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气环境质量 变化趋势 对策措施

1 概况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区)位于福州市东南,闽江口河谷盆地福州盆地东侧。北面为低山丘陵,南面临江,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早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开发区社会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同时为了将开发区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区,开发区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以2001~2006年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区域内大气SO2、NO2、PM10这三项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与污染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2.1大气环境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近几年来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整体稳定,在比较良好的水平上波动,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大气环境污染虽然仍保持相对较轻的程度,但近一二年出现了污染回升的趋势。以API指数评价,2001~2006年大气质量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大气三项主要污染物中的SO2、NO2年日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浓度限值,污染指数的大小顺序基本为:PM10>NO2>SO2,PM10的污染分指数对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贡献最大,是首要污染物,其年日均浓度均处于二级水平。

图1表示出三种主要污染物SO2、NO2以及PM10在2001~2006年的年日均浓度变化规律。其中 SO2年均浓度连续5年逐年平稳下降,NO2和PM10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均经过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2005年,三项污染物浓度均降至较低水平,从2006年起,三项污染物浓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从总的变化趋势上分析,2001~2005年年度空气污染指数(API)在波动中有所降低(见图2),说明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06年空气API指数出现了回升现象,其中NO2和PM10浓度上升幅度较大,年日均浓度达到了自2001年大气质量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2006年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出现了污染回升的趋势。

分析大气中三种主要污染物近年来变化原因主要有:

(1)“十五”期间,开发区实施“蓝天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建成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煤锅炉,建成区内燃煤含硫量不得超过0.8%,并对2蒸吨(含2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予以拆除或改用清洁燃料;开展餐饮业油烟专项整治,并对饮食业和集体食堂炉灶全面禁煤,改用电或液化气等清洁燃料;进一步扩大烟控区的创建,烟控区面积21.9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 100 %,有效减少了炉窑烟尘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02年起三项污染物浓度在波动中逐年平稳下降。

(2)2006年,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扬,燃料供应紧张,为节约成本,工业企业锅窑炉燃料纷纷由轻油改为重油或燃料油,重油锅炉(含各类渣油锅炉)产生的PM量很大,TVOC、NOX、SO2、CO、PAHS等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大。导致2006年开发区SO2、NOx年排放量大幅度增长,其中SO2年排放量增长幅度为27.8 %。

(3) 受房地产热及旧城区拆迁改造的影响,2006年开发区出现了明显的台阶式的建筑,同时君竹路、建星路及罗星大道等几条主要交通干道及城市基础设施陆续改造扩建,造成城市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污染加重,致使PM10浓度大幅升高。

(4)随着开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区内几条主要的交通干道陆续改造建设,区内机动车运行工况较差,机动车怠速和减速运行状况时间延长,加大道路交通压力,机动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引起了NO2浓度的大幅增长,呈现出机动车尾气污染逐渐增强的特征。

2.2 大气环境质量月变化特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找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2001年~2006年的月均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三种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月均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见图3、4、5。

从图3、4、5中可以看出,三种空气污染物的月均浓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表现在春冬季节浓度较高,夏秋季节污染物浓度水平相对较低,其中第一季度污染水平最高,第三季度污染水平最低。

分析大气中三种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变化原因主要有:

空气污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所在地的气象变化特征密切相关,福州开发区地处闽江河口处,属南亚热带过渡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比较分明,全年降水多集中在5月~9月之间,这期间受台风影响显著,台风带来的大风和长时间的强降水十分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另外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力对流强,空气扩散条件好,且NO2存在光分解反应,在强太阳辐射下,NO2的浓度会降低,故夏秋季节各项污染物水平相对较低,这时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春季本地区受入海高压后部影响,低层为西南气流,出现逆温现象,静风率高,平均风速小,空气流动缓慢,湿度大,阻碍气型污染物的迅速扩散,地面扩散能力下降,致使污染物停留在某一地段内。虽然本地区春季雨多,但量少,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不是很明显,长时间的强降水才会对污染物浓度有降低作用。故春季大气污染水平全年最高。有资料表明,当风速小于7m/s时,风速越大对污染物扩散越有利,这使地面不致于造成过高浓度,但是风速越大,地面扬尘也越大,如冬季有时SO2和NO2的浓度并不是很高,但PM10浓度很高,造成大气污染水平上升就是这个原因,这是不利的一面。

3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3.1目前影响开发区环境质量首要污染物是PM10,尤其是干燥少雨的冬春季节最为严重,其余二项SO2、NO2年均浓度均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所以控制尘类污染是改善开发区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措施。

3.1.1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区域绿化率。开发区大部分土地是吹砂造地,在原河滩基础上由闽江北岸向江心延伸的新造陆地,地表以下3~5m为吹填砂层,是典型的软土地基土层,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应进行充分的防风固沙绿化建设,扩大绿化面,减少沙土表层的,对工业规划用地若在一定时期内尚未开工建设的,可先行绿化,以减少扬尘的产生源。

3.1.2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切实控制好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制定治理扬尘污染的具体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建筑工地施工和各类料场的管理,尤其是在干燥少雨的春冬季节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如要求建筑工地封闭施工,不得随意堆料,对停建,闲置工地要进行简易绿化或防尘覆盖,建筑垃圾和易产生粉尘的作业须采取覆盖、封闭、洒水等控制扬尘措施;同时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杜绝滴洒漏现象,环卫部门加强机扫洒水力度,保证道路清洁。

3.2在目前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来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引导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应用。

3.3随着开发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将日趋严重,将成为NOx和PM10等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工作的同时强化交通管理,疏导机动车辆,改善交通状况,通过提高车速,降低机动车怠速和减速运行时间,来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4结语

通过近年来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优良水平,这与开发区实施“蓝天工程”采取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是分不开的,煤烟型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SO2、NO2年日均浓度基本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但必须注意到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大,由此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而造成的尾气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基础设施的改造的二次扬尘污染,都致使大气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重而道远,尚需要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强,朱继业等. 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途径[J]. 四川环境, 2005,24(5):30-33.

〔2〕 寇拴虎,杨荣等.延安市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28)12:93-95.

〔3〕 周新. 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改善大气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环境保护,2003,(7):47-51

〔4〕 张乃弟,杨建伟. 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及控制现状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增):78-80.

〔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S].GB3095-1996.

第5篇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质量;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24-01

经济发展之初我国重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但近些年来由于人类饱受雾霾、空气重度污染等之苦,已经越来越重视大气治理问题,所以如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进行研究,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1 大气环境监测现存的问题

1.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根据现状,目前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理应当重视大气环境监测,当然不排除少数国家遭受环境污染程度小,对环境监测不重视的情况。但现状却与理想效果相差甚远,许多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尽管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但在排放污染废气上没有达到指标,大气环境监测力度不够,保护环境的意识极为淡薄。

1.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我国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监测采样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监测采样工作根本上得不到重视,使得监测采样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其次是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即便取得了样本也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再次监测采样工作成本增加,多个部门不愿牺牲经济利益进行监测采样;最后是监测采样结果难以达到监测的要求,影响最终的大气环境监测结果。

1.3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极为不健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重视。第二,由于现有的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和系统比较匮乏,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健全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举步维艰。

1.4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进步的重要因素,只有连续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而现有的经费难以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大气环境监测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也是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原因。

2 如何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2.1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哲学道理可知意识具有能动性,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国家要充分尊重哲学道理并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要充分提高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思想意识,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使相关部门和人员认识到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思想意识。

2.2培养大气环境监测的专业性人才

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人才强国战略,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应该更加得以体现,培养大气环境监测的专业性人才。为了加强人员在理论知识、方案制定和改进方面的相关能力,可以采取定期教育和培训的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监测人员在实践方面具体操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还能节约大气环境监测的成本。

2.3加大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

资金是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想真正提高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国家管理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在预算决算中明确加入大气环境监测支出,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和采购先进的设备仪器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对监测出的结果及时分析,找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最后要不断进行产业优化,淘汰落后的产业以实现行业的高速发展。

2.4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大气环境采样工作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保证采样的质量才能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而保证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也并非简单的事情,要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保证样本完整性方面需要做到采样时多方面考虑,注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采样地点、频率、周期等。如果是对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或工厂进行采样时需要进行分级采样,先对污染严重的部分进行采样,然后才是对污染较轻的部分进行采样。而为了保证样本的真实性,需要对样本存放的地点、存放要求、存放设备等有严格要求,并对采样次数和数量布局科学安排和规划。

2.5建立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的实验室认可制度是指要根据权威机构认证或经授权的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水平,使得出的监测数据更加科学,是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3 小结

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必须重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尽管我国目前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经过我国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努力,终会提高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淇祥. 关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98-99.

第6篇

[关键词] 大气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96-2

自然环境是由空气、水、生物、土壤组合而成的自然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但人类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其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在这个改造过程中,自然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其中尤其严重的就是环境污染,如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大气环境监测,就是通过监测数据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由此提出保护环境和改良环境的措施。基于此,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视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如何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已成为了现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由于大气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面,则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内涵的探讨可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是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包括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所有管理措施和管理活动等,其具体表现为编制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确定分析测量系统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其中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和最终产品,集中体现了环境的质量。一般而言,环境监测数据必须达到“五性”包括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完整性。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实验室质控来评价。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实际监测的数据量和监测计划比较,而就损失的数据而言,其产生的原因必须被准确找出,以此为改进采样计划提供事实依据。数据的代表性是指采取的样品可以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的污染源空间以及时间的分布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的几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体而言,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往往由实验室监测方面体现出来;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往往由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样品处理等全过程体现出来;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往往由监测全过程综合反映出来。

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得益于国家环保部的监督和指导而越来越规范化,其中国家环保部为了深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而陆续出台了各种环境检测标准和管理规范,例如《环境大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等。上述规程统一了大气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制度,体现了环境监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具体体现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管理规定》等制度的颁布,由此规范了环境监测方法和环境监测人员管理。然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量难以保证、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等。

(一)量难以保证

研究证实,现场的随机因素是引起监测数据不确定度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样品的监测结果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采样过程和环境监测环节。然而,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采样过程长期被边缘化,进而导致采样人员专业知识不足、采样设备陈旧、采样难度大等,进而大幅度削弱了污染源监测质量的控制力度。此外,现今现场人员采样过程往往直接略掉有关材料的查询和企业生产情况的核查,进而导致采集样品始终处于失真状态。例如工业废气的采集,随机采样时间通常仅有几分钟~十几分钟,由此产生的结果仅能反映某一瞬间的情况。

(二)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建设完善,以至于重叠监测和数据浪费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环保部门尤为关注,甚至在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中一再强调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的必要性。由此可见,深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的必要性。

三、如何开展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综上可知,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就是对整个环境监测全过程予以全面而系统地管理,其中一切确保环境监测结果可靠性的措施或活动皆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具体体现。其次,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旨在对各监测环节的质量予以有效控制,其主要由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室外质量控制组合而成。针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其质量控制大致体现在采样环节、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环节、报告审核环节等。因此,本章节主要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一)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二)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研究证实,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本文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

首先,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针对大规模的检测任务,各个监测单位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还应安排质量监督员,就各平行样品予以密码加标或密码编码处理,定期安排监测人员进行密码样和平行样的分析工作。

(三)推动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它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或校准所给予的一种正式承认”。研究证实,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质量保证提供体系认证。基于实验室认可的质量监督网要求就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安排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其主要对该部门有关监测工作予以监督,其中各质量监督员必须对质量负责人负责。针对质量监督员的任务,其主要负责查找出该科室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处,并根据权限范围予以适当纠正。如果存在的问题不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其必须及时告知质量负责人,此时由质量负责人带头开展纠错工作,以此规范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环境监测,并从制度上规范环境监测,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然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文以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基础,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质量保证制度的健全、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实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芦胜华.如何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J].江西化工,2011.

[2]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张玉琴,付盈春.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 辽宁化工,2013,(03).

[4]卢华,王薪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5.

[5]周弛,刘波,任越,高伟.浅谈美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中国环境监测,2010,(03).

[6]周梦玲,文建辉.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4).

第7篇

[关键词]大气监测;布点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91-01

引 言:大气环境监测覆盖范围宽、影响因素多,要制定能代表整个区域大气质量时空分布的精确方案是非常困难的。在缺少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应先采用常规布点方案。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应积极采用布点优化技术,以实现经济性和代表性的合理平衡。

1 大气环境监测概述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2 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2.1 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在无形中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最基本的要求。

2.2 对动植物的意义

动植物动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与空气进行融合;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如土壤、水等的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动植物受害,甚至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植物大量枯萎。

2.3 对社会环境的意义

大气污染物通过对人、动植物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活动的承受体――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大气监测最后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监测观察来实现,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不同时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最后有利于对污染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布局的原则

3.1 要紧密依据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情形以及人口的密集程度,设立必要的采样点,特别是要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生产生活废弃、垃圾排放较多的区域,尽可能多的设置采样点,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可视情况而少设;

3.2 布点的设置必须能更好地代表特定地理空间内大气环境的污染标准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依照污染来源以及区域风向集中设定采样点,通常意义上,在季风的下风向要安插更多的污染监测布点,上风向可少一些,以便于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破坏情形;

3.3 应当依照大气环境破坏程度的差异,分高、中、低三个级别,进而完成不同污染层次和程度的监测地域;

3.4 监测采样点的设置必须注意高度,并从要监测的目标入手,最为典型的是,如若探讨大气污染物给周围民众可能带来的影响,则布点的高度就需在1米半到2米之间;

3.5 在设置监测采样点时,还应保证周围区域的地形平坦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四周建筑物的夹角不适宜过大,一般情况下,要在30°以内,以促使大气环境的空气流通不受到干扰和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监测布点的周边地方也不应有另外的污染源,躲避具备吸附功能的树木以及建筑物;

4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4.1 扇形布点方法

顾名思义,该方法便是要转化为扇形执行布点任务,具体来讲,先明确特定区域的主导风向,假若污染源大都是孤立高架点源,则采用这种方法是在恰当不过了。以污染源所处的方位作为来源点的顶点,并将主导风向视为一条轴线,紧接着在该地季风的下风向决定监测的具体范围,通常情形下,所化的扇形角度大都高于45°、但不高于90°,从扇形内部依据距离做出弧线,接着在弧线上面布点,通常是一条弧线上规划三、四个点。

4.2 网格布点法

采用坐标方法平均布局、设定采样点,将需监测的实际区域平均分割成若干网格。从中不难发现,这种办法非常适宜于污染源比较密集、分布适合于网格布点要求的大气环境污染区。运用这一方法监测环境,必须依照被污染的程度划分网格,当然也不能忽略社会要素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布点方法的优势便是能够摆脱客观人为要素所带来的干扰,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分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污染物,并且也增添了随机性。

4.3 功能区布点法

这一方法大都应用于环境大气监测的前期阶段,是非常普遍、常用的布点办法。诚然,一座城市每一方区域的职能分工皆不同,也正因此而出现污染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为此,在布点时可根据分区的差异,在每个职能性区域的内部开展布点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所要布点的方位进行细微地技术性探析,必须结合自然环境要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开展可行性论证。作为直接与地面层的民众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监测办法,有利于切实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布局以及民众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在大气环境污染的易扩撒的方位上设置点位,更能较为精确的展现环境大气破坏的多样化要素。

4.4 同心圆布点方法

同心圆布点办法适用于污染源众多并且成片状集中式分布的区域。首先应先将圆心作为基础,依据不一样的半径勾画出圆形并添加必要的射线,再在其交汇处精准的设定监测的点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采点工作进行时,应密切关注下风向,力促在下风向的布点设置较稠密一些。通过上面几种方法可看出,同心圆以及扇形的布点方法均和盛行风向紧密关联,若要找到大气环境破坏、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则可经由熟知、了解风向和污染物扩散的特征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于下一步的整治。同样地,在大气监测中,通过发挥设置布点的各项优势条件,也有助于将本区域内所有发生污染的地方全被纳入监测范围中。

5 优化点位技术

由于优化点位技术方法众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5.1 相关系数法

采用网格布点法的监测数据(设置网格数m,监测点n,上风向清洁点若干)。计算m与n之间的相关系数R。R越大,说明该网格越能代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再根据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平均浓度求出变异系数CV和各点方差Si。综合分析R、CV和Si,就得到优选的点位。

5.2 特征分析法

此法是将监测点位按照污染程度归类或聚类,并在每一类中选出代表性的点位。利用原始监测数据(n个样本,m个变量)建立联系度关系矩阵Y=XA(X为编码矩阵,A为变量权矩阵),将联系度最大的问题转化为求解矩阵XXT(XT为转秩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A。经过计算求出矩阵Y并绘制联系度折线图,根据图将联系度大小聚类,然后就可优选点位了。

6 结束语

总之,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以及对相应的污染物开展布点分析有助于极大地增强人们对大气污染现状的认知,使环保监测部门科学预见污染的发展趋向、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提升环保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秀梅.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07).

第8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工业生产的发展却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保持最初的生态平衡,给大气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敲响警钟。目前,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是城市,交通运输产生的尾气以及工农业生产产生的烃类物质、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逐步恶化,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寻找大气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大气的污染率,还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命健康。

一、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原因有多方面,其原因主要有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污染、能源浪费严重、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增加、市政建设不合理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

(一)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污染

由于工业生产的模式较为落后,以粗放型生产为主。由于工业生产的规模、使用的原料、产品种类以及工艺过程等各不相同,造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不同。各种大气污染随之而来,直接对臭氧层形成影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大气污染使建筑物、铁路受到腐蚀,同时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应注重对工业生产进行优化管理。

(二)能源浪费严重

进行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能源,造成能源过度浪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的使用量占据大部分,主要用于发电、工业及民用等。煤炭生产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忽视了高硫煤问题。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使用能耗较高及排污量较大的能源,各种燃烧的设备技术较差与制造的水平较低,致使能源的利用率较低。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杂质到空气中,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加剧了大气污染。

(三)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增加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建设使生活更加便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却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汽车数量迅速增加,致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特别是冒烟车辆以及柴油货车,排放出的尾气含有烃类物质,不仅造成空气污染,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隐患。

(四)市政建设不合理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公路建设时的人行道会高于路面或与路面垂直,致使公路上面的粉尘难以被风吹走,粉尘越积越多以致汽车驶过时会引起扬尘。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不断对城市进行改造及建设,市政建设的不合理造成自然资源滥用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五)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

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就是大气环境,一旦大气环境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大气污染随之增加,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对大气环境进行防治。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产业及城市建设时,是以牺牲环境做为代价,从而换取经济发展。以致出现重复建设、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劣质煤炭的流通失控以及能源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

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使空气质量逐步恶化,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必须针对大气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逐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降低大气的污染率。主要通过综合整治工业生产、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减少交通运输的排放量、优化市政建设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方面进行治理。

(一)综合整治工业生产

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大气的质量现状进行规划,制定出有效地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各城市片区环境承载力进行治理,以减少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的污染排放。污染排放量要得到控制,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对交通状况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来控制污染物的范围,有针对性的治理环境。城市地区以集中供暖方式为主,优化调整工业的布局,使能源的使用得到规范,通过依靠科学技术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完善,使生产设备的性能得到优化及改进,不断降低环境的污染率。另外,还应改变传统的能源燃烧模式,提高能源燃烧的效率,逐步以太阳能、地热能、气体燃料以及低硫煤等无污染的能源代替能耗较高及排污量较大的能源。

(三)减少交通运输的排放量

交通运输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改善交通运输工具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逐步改善大气环境。政府在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合理布局以及科学规划,逐步改善交通运输的状况。

(四)优化市政建设

政府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具有权威性,能够为社会发展进行控制与指导。治理大气污染需要政府发挥自能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有关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业进行控制。通过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减少车辆的尾气排放。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的排放,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建设并绿化城市,使城市的大气环境逐步改善。

(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大气污染的治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但大部分的人并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大气污染的严重性。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向人们推广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手段,如合理利用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解决环境治理的问题,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违规企业应进行处罚或收取相应污染治理费。

三、结语

大气受到污染的原因有多种,必须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及治理。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是长期的任务,需要逐步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使大气污染得到综合治理,进而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阳.浅谈大气污染的原因与治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2]袁丽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J].科技资讯,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