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10:5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心理健康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事业这几年才刚起步,所以,仍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据统计,目前幼儿园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胆怯、孤僻、脆弱、过度依赖、意志薄弱、性格怪异、不善交际等。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例大大增加,长辈的溺爱、骄纵更使得孩子在养成健康心理上雪上加霜。那么怎样来维护和矫正幼儿不良心理、行为,如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呢?

一、现状分析,发现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项因素的联系。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属独生子女,家庭角色、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父核心”形态转向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子核心”形态:这种变化使得家庭的中心人变了,它使得独生子女享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但如果说家庭影响是造成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则是最为根本的。

(一)亲子关系

缺乏父母的疼爱、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孩子智力方面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还会使孩子产生孤僻、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而现如今,有些父母仍坚持“棒下出孝子”等教育观念,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失去了爱等。

(二)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

现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本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全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在获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导致孩子表现出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任性、自私、固执、娇气、懒惰等,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他们所暴露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途径

(一)实施幼儿园“三部曲”:入园前奏曲——引导教师鼓励、启发和克服问题

为了促进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我们采用了开放式、多渠道的培训方法,通过订阅报纸杂志、观看相关讲座等途径,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广泛、深入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使教师切实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发展。如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活动展示》,《心理辅导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同意走出幼儿园,走进幼儿家庭。一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等。

(二)活动进行曲——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和解决问题

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其次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能更系统的获得健康心理的途径。可以通过课程、视频、书籍等一系列途径,帮助幼儿获取合理和不合理的信息,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如在小班刚入学的阶段,我们就利用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来教会幼儿不和别人打闹要友好相处,这样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正确健康的心理。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如与大班幼儿结对开展“哥哥姐姐来带我”的活动,请部分能力强的大班孩子来示范,使幼儿产生“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的想法,并再针对特殊个体进行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三)家园联系曲——引导家长重视、思考和杜绝问题

孩子的行为是复杂的,因此对孩子的行为矫正也并不简单,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所谓“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家园的协助和支持。如发放《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情况以及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实施情况;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等沟通平台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班开展“我健康我快乐”“家园桥梁”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在《家长座谈会》上教师为孩子的父母提供教育和咨询,让他们懂得这种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矫治这种孩子等,并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某行为问题的最新资料和书籍,帮助孩子们的父母答疑等,而家园的共同协作配合,也会从根本上促使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成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幼儿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着想,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四)循序渐进,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2篇

(重庆西南医院幼儿园,重庆 400030)

[摘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表现。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与影响因素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的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笔者曾对所在园幼儿进行了“幼儿心理卫生常见问题家庭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生理心理发展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不良习惯问题和学习问题。结果显示,幼儿身上明显存在着种种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爱发脾气、易哭泣、说粗话、攻击行为、咬指甲和衣襟,还有个别幼儿存在着较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精神抑郁、性情偏颇、孤僻、退缩性行为、语言障碍、神经质倾向等。

(一)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园因素

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较大,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再不听话,就关黑屋子”“不许回家”“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的话就送到医院去”等语言来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这些问题和教学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幼儿紧张情绪的缓解。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体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品德教育,用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被纳入其保教工作内容,甚至于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父母那里取得的。影响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父母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与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今后接触社会环境时,儿童也会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如果父母心理问题严重、行为失当,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纵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心理问题;第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笔者的调查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可见健康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主要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通,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次,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等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马斯洛曾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或家长放下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成人的现象,以宽容和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的教育都很难达到效果,且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首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所有领域教育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反应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如可以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选择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喜欢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成人,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与幼儿建立新型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友好的态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得到同伴的欢迎、喜爱,以得到心理满足。此外,家长也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如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健康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关心、热爱、尊重、鼓励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问题

1.心理咨询师与教师的协同合作。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检测来提供心理援助指导的专业人士,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需要到专门的疗育中心进行治疗,但如果幼儿的问题行为比较轻微,则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心理援助治疗。心理咨询师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幼儿进行特殊的观察与指导,帮助教师获得对幼儿的新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心理咨询师与家长的协同合作。

对家长的援助指导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的另一个特殊职能。由于心理咨询师是以幼儿园外部专家的身份介入幼儿园工作的,他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师或家长的需求,对某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因此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且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如实地倾诉一些难言之隐。除此以外,要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焦虑、抑郁或恐惧情绪,减少幼儿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等,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9.

[2]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第3篇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近年来,全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也做了相当多的科学性的研究.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出发.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关对策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31-03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我们必须要根据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现状来进行个案分析.为幼儿制定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笔者将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到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对于不断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出策略性的分析.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

1.1 先天的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其智力障碍、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以及肥胖等都是诱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还有各种内分沁腺的活动对人体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致使这一部分幼儿先天就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及一些神经性功能障碍.[1]

1.2 心理因素

学前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幼儿从2岁到7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像以前那么顺从听话.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1.3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自我意识与认知的发展对于其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会使得其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侧重.同样影响到他在与同伴、家长、老师的合作沟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让幼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1.4 家庭与幼儿机构的影响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

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抗性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

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2 良好心理环境的建构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4]

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 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 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5]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6]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7]综上,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明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没有掩饰,是很直白的.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与践行者,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我们应该将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从而也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琴.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2).

〔2〕谭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群文天地,2011(10).

〔3〕关金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4〕是敏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维护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3(2).

〔5〕孟辉.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读书文摘,2014(1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个性成熟度 心理健康

1引言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灵性的婴幼儿,这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复杂性和艰苦性。幼儿教师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孩子认同的楷模,在和幼儿的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心理健康和个性成熟的老师才能透过教学过程影响幼儿。造就身心健康的幼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个性成熟,除去对自身的影响之外,最先受益的就是幼儿,基于这种认识,研究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检索了2000年至2005年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有30余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焦虑水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等相关因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的研究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反映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面对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等等,大大影响了工作与生活的质量。与此同时,幼儿的心理是脆弱多变的,他们日常需要老师的理解、关爱和呵护,如果幼儿教师性格不成熟喜怒无常,甚至让人感到有点暴戾,会让孩子觉得琢磨不定,对产生恐惧和疏远感,从而失去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也难以造就孩子完美的人格。教师成熟.稳定的个性,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安全港湾。但已有的研究显示,幼儿教师大都被认为是个性成熟水平比较低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种研究结论是否正确,究竞那些个性因子水平较低,都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这种个性成熟度是否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方法

2.1被试

我们在2005年随机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江门、汕头等地抽取329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效被试3l1名。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教师个性成熟度》和(scl 90》为测试工具。采用spss11.0对两个量表测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水平分析

数据统计发现,幼儿教师个性比较成熟的占32.2%,个性成熟程度属于中等水平的占42.4%,个性还欠成熟的占24.8%。

3.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

根据一般标准,scl 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上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在被调查的幼儿教师中,幼儿教师各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有中上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23,12%,此比例高于国内其他研究的结论。

3.3幼儿教师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全国常模比较,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都比全国常模高,都达到0.05或以上显著水平。

3.4不同个性成熟度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方面。

4讨论与分析

4.1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分析

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成熟水平并不是非常高,相当部分的幼儿教师仍处在个性相对不成熟的水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幼儿教师所处的环境对其个性的成熟水平有很大影响。从接受幼儿专业的学习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一直在一个类似幼稚化的环境中接受影响,幼儿教帅的大部分时间和单纯幼稚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经常童声童气和孩子讲话、用类似孩子的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情绪,等等,在孩子面前不必过于戒备、设防。虽可避免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和竞争,但长此以往,对复杂的社会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会降低。这些都有可能使得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显得比较低。

4.2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1)幼儿教师疲劳感较深

幼儿保教人员面临的压力来自许多方面:

幼儿教养工作责任大,家长期望值高,家长常常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家园之间易存在隔阂;上级部门经常性的检查、评估增加了工作的压力和教师精神的紧张;为数众多的幼儿教师还必须在业余时间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同行之间的竞争、幼儿保教新课题研究的挑战,幼儿园“设备材料不足”,“班级幼儿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幼儿难于教育”,“教师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趟过国家规定”等,因而,一(天)工怍以后,大半教师感到很疲芳。还有保教人员自身以及家庭问题等都强烈地困扰着教师。幼儿教师的疲劳感较深,妨碍教师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

(2)幼儿教师成就感较弱

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以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教师对白己工作有较高的期望值。这种对自己成就的普遍不满意感,往往是形成个体心理过度焦虑的根源之一。

(3)幼儿教师的内疚感较强

教师普遍认以到教育埘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火部分教师对幼儿不能得到好的发展感到“很内疚”,把丰要责归咎丁自己,忽视了幼儿自身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易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产生心理压力和内疚。

4.3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幼儿教帅个性幼稚化的倾向比较明显,不同个性成熟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个性成熟水平低,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更高。凶为心理健康包括人格的腱全成长,教师的个性成熟度是教师人格成熟发展的一种侧面描述几个件成熟的人,都掌握着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应社会的方法。他们知道怎样妥善地处理个人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处理一个问题,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处理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幼儿教师的个性抓成熟她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和身边的事情时,有时会采用过于简单的方式,凼而不能非常有效的处理遇到的问题,影响列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因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1)幼儿教师个性成熟度整体水平较低

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应付方式;社会支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关键在于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因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事关自身。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综观已有研究,研究者们主要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作了一些研究。而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的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旨在通过研究为缓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符合幼儿教师心理需要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四川(61人)、山西(88人)、广东(37人)、辽宁(59人)、安徽(57人)5个省选取部分幼儿园教师作为被试,最后的有效被试为302名,全部为女性。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由Derogatis,L.R1975年编制,1984年王征宇等人修订,共90个条目,每题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0、1,2,3,4;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症状越明显。

1.2.2 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肖计划和许秀峰(1996)设计,全部问卷共62个条目,采用“是”或“否”选择,选择“是”得1分,“否”得0分,每项得分表示该项应对方式的情况。有解决问题、自贲、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o。70,6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在O。35以上,说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由肖水源(1991)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3个维度,采用多项选择方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各条目的内部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其效度也较好。

1.3 数据处理 运用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与国内女性常模相比,本研究的302名幼儿教师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式,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参照评分等级,以因子分≥3为明显症状检出标准,至少存在一项以上明显阳性症状因子的教师有34名,占11.26%,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偏执、抑郁、强迫、敌对症状等方面。

2.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

2.2.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总分与应对方式除与求助相关不显著、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应付方式总分及其余应付因子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见表2)。

相关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程度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解决问题、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有密切联系,为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内在联系。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总分作为结果变量。以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

2.2.2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责、幻想、合理化、主观支持、客观支持这5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这5个因子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

3 讨论

一些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国内女性常模相比,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式,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则没有显著差异。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1.26%。低于一般研究结果。这可能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范围广泛,涉及全国5个省市地区有关。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9.29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2.2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2.3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3.1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3.2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3.3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4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115-326.

第7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第8篇

论文摘要:对幼儿教师、家长各6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幼儿心理健康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格、个人行为及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情绪、道德品质五个方面,其心理健康观具有模糊性、经验性、主观性等特点,并不同程度表现出重外轻内、重适应轻发展的倾向。幼儿教师的判断相对准确、理性,家长更实用与功利。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彼此角色地位、自身经历及认知水平影响他们心理健康观的构建。

一、引言

心理健康观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认知内隐理论,心理健康观作为一种内在、稳定性的主体认识,影响着教育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态度和实施策略。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m实践中,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对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缺乏准确的把握,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者—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了解她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尽可能客观地了解幼儿教师、家长心理健康观的真实情况,确保本研究的普遍性与代表性,在重庆主城区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中选择幼儿教师与家长各60名进行访谈。所选对象尽量考虑不同的学历层次、年龄与性别(受职业特征的影响,教师皆为女性)。访谈目的主要是从他们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因素及维护等相关问题的描述,分析其内隐的心理健康观。访谈过程皆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考虑到家长的实际情况.对家长的访谈中增加了团体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种形式。为避免受访人员对访谈内容进行刻意准备,影响结果的真实性,事先都未告知访谈主题。访谈中,为更好与访谈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取得她们同意的基础上,皆对谈话进行录音,为及时抓住访谈者的思路并进行有效的追间,做了详细的访谈笔记。最后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及类属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家长反映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表1,2,我们将幼儿教师、家长列举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归类整理分成五大类30个子项,按提及频次排序,并将同类目所有特征的频次累加计算出总频次和百分比。显示,教师描述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按总频次排序依次为性格、个人行为及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情绪、道德品质,家长描述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按总频次排序依次为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道德品质、情绪。教师提及的30个特征中频次前十位依次是:活泼开朗、善于表达、善于交往、习惯好、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积极的状态、行为一致、听话懂事、主动。家长提及的30个特征中频次前十位依次是:善于交往、合群、活泼开朗、习惯好、好表现、承受挫折、讲道理、无不良行为、独立、适应环境。表明,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皆对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认同。

(一)关于幼儿心理健康基本问题的认识

教师、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幼)L的重要性,但仅看到心理健康对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水平与能力提高及未来成功的影响,未认识心理健康是幼儿个人幸福的源泉,充分发展的保证,体现生存性原则。访谈中皆反映出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担忧,认为相当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也承认“孩子小,多关心他吃得怎样,长得怎样,有没有生病”,他们更关心幼儿身体健康,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在追问“您与教师(或家长)交流时,一般希望了解(告知)幼儿在园的哪些表现?”时,她们的回答惊人相似:“是否回答问题,答对没有”、“上课有没有专心、老师讲了些什么,记住了吗”、(学习方面)“听老师的话吗?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行为方面)“有没有生病,吃得好不好”,(身体方面)表明,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主动关注不够,其心理健康的显观念与隐观念存在差异。

(二)对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

1.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存在相同

第一,都将智力和动作方面的缺陷归属到心理健康范畴之外。未认识到智力、动作发展正常是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标志,认为“这属于智力方面的问题,反映一个人聪明与否”,表现出认识上的片面性。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幼儿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障碍常常会导致感知觉和记忆异常、思维水平低下和心理紊乱,从而影响幼儿正常生活。幼儿期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幼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第二,性格成为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而成为容易看到的心理健康的要标志。但一方面在描述中体现出相当多个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认为“这是个性问题,与心理健康关系不大”。究竟个性是否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确定。在他们的语境中,“个性”等同于“性格”,经常混用,显示出心理健康相关认识的模糊性。另外,“开朗”作为他们提及最为频繁的词汇,成为良好性格的标志。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成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教师与家长一致认为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并特别重视交往的作用。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交往是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幼儿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但良好的交往不仅有利于社会适应,更是幼儿自身的需要,对幼儿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需要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并获得快乐。在我国“和为贵”与“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将对外的适应看作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总纲,无论是个性、情感还是行为都只有在良好的适应中才谈得上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忽视幼儿个体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

第四,重视外显的行为、能力特征和道德品质。幼儿教师与家长较注重外显、违反纪律、背离成人要求的行为表现,如“懂事”、“乖巧”、“听话”、“习惯、常规”、“不搞破坏”等。对幼儿的逆反、对抗行为普遍呈否定态度,多夸大幼儿多动行为,认识不到乖巧、听话的背后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中过多强调适应、限制、服从、容忍,导致幼儿对情感的压抑、对他人的依赖,对环境的敏感,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和家长把道德品质如“诚实”、“礼貌”、“谦虚”、“不自私”以及生活常规方面的要求当作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认为“纯粹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较少,更多是品德问题”。对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含混不清使她们误把心理健康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拘泥于某些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容。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后者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在人身上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严格来讲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与我国“德教为先”的传统教育观有关。

2.教师与家长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描述的差异

从访谈结果来看,家长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特征依次为: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情绪排在最后。表明家长对幼儿情绪变化关注较少,认为“只要幼儿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就不会有情绪问题。有的只注意到幼儿高兴、哭、害怕等情绪的表层问题,而对情绪背后幼儿的动机、精神需要等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即使知道,也只不过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比较而言,教师较关注幼儿情绪,“鼓励幼儿敢于表达,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积极为幼儿创造表达情绪的机会。情绪是个体关注满足系统的表现,我们应积极关注隐藏于幼儿情绪背后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家长则更关注幼儿学习方面的特征,常用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举证,认为心理健康的幼儿“爱学习,能力强,能克服学习的困难,有表现欲”。以学习上的表现论心理健康与否,暴露出家长在心理健康标准把握上的偏差。可见,受我国“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应试、竞争压力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健康观较为实用和功利,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和能力发展,以获取成功而不是追求幸福作为儿童教育的价值。 (三)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心理不健康特征的认识

教师、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判断标准不统一,他们往往站在个人之外,凭自己的感性经验、主观好恶和生活经历来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而不是从幼儿固有的心理机能的各方面着眼于幼儿的需要、情绪和感受,去区分心理健康与否,体现出经验性、主观性、表面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另外,他们偏重与同年龄幼儿比较,哪些“异常的、与多数人不一样的”、很“严重、明显”的特征才视为不健康,显示多以医学症状和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判断。有的认为幼儿的心理问题是发展中的自然现象,或认为自己不具备判别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心理医生才能判断”,对此经常不敢判定甚至不予理会,对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常简单判定为“习惯不好”。反映出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缺乏影响了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但相比于教师,家长更缺乏判断能力。

(四)教师和家长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认识

教师和家长对遗传及神经类型等生物因素有初浅的认识,把它们统称为“先天因素”。对幼儿自身的动机、需要、认知风格、自我意识、早期经验等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认识较少。对影响因素的把握上,重视与幼儿有直接影响的外在原因,忽视内在原因及作用机制。这方面,受到专门教育的幼儿教师所拥有的心理学知识并未体现出应有的优势。

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对此,教师多关注自身的教育行为、态度、性格对幼儿的影响,而对同伴关系、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重视不够。与师生关系相比,同伴关系因其更自由、更平等,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小学化、成人化,教育活动中高控制、高要求,过于强调秩序常规,都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紧张与压力,使幼儿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影响其心理健康。教师须重新审视同伴关系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价值。家长则多谈到教师个性、行为、品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教师要有“爱心”、“公平”、“耐心、善解人意、道德品质好,这比教师的学历更重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他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儿童,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力量以及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儿童。因此,家长往往将教师的职业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并以此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必有之义.更多地看到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于家庭,家长多谈到母亲性格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许多家长知道,体罚对幼儿心理健康不利,但实际中,打骂孩子的现象常有发生。部分家长意识到亲子交流太少、父亲作用的缺失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当问及“您认为家长和教师相比,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时,家长多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关键在教师,家长起辅助”、“家长没有时间”。表明,在心理健康维护方面家长过于依赖幼儿园,未看到自己在儿童心理健康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和职责。正如有些社会调查中反映的那样,在儿童成长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作用常常是首要和关键的。家长应深刻认识到融洽的亲子关系和愉快的家庭氛围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价值,不轻易让出对子女的教育权利。

(五)不同教师、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看法比较

比较而言,学历高的教师在反映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时,涉及心理的层面较多。关注到“压抑”、“渲泻”、“紧张”等问题,认为“压力”是引起幼儿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显示出高学历教师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和较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年轻教师处于成长发展期,倾向于从自我发展的角度积极地看待心理健康,多用“独立”、“主动”、“自由”、“好奇”等字眼表述心理健康特征,具有人本的观点。年长教师的心理健康观还比较陈旧,未能较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但是,私立、企业幼儿园中年轻教师的这种反映并不明显,可能跟这类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学习机会少,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有关。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敏锐度较低,可能是该阶段教师正处于人职及技能形成阶段,对日常工作的应付影响了她们对该问题的关注。教龄在5-10年的教师在与笔者的交流中显得“积极”,注重于幼儿的“体验”、“表达”、“个性”,更愿意对幼儿进行判别,但有时显得轻率。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对幼儿判断更谨慎,更善于用辨证发展眼光看待幼儿的心理发展。

学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重视幼儿内在的心理品质,如“创造性”、“压力”,强调“自由”、“积极”和“发展’,以及更多的“交流”,重视幼儿情感的“愉悦”、“安全感”。而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长则更强调“适应”的重要性,如“听话”、“行为习惯好”、“合群”,“被人接纳”等,多以学习及行为习惯代替孩子的心理评价,可能跟这类家长所承受的社会生存压力较大有关。他们希望幼儿从小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在现实中维持一种有效的生存状态,学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由于有更安全的经济保障,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关注孩子的人格与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