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发展与研究

水利发展与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10:52: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利发展与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利发展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参与式发展理念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1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近几年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在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已被广泛采用,并在具体的实际应用当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基于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当前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不断推进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下不断加强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其进行科技创新已越来越重要。

1 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概述

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主要包括经济学角度、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这三层含义。而实际上,“参与式发展理念”是基层农民群众被赋予权力的过程体现,是在发展计划项目中有关决策主体的全面的、积极的、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带有追求多元化发展的积极取向。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社区活动中,社会群众有责任也有权力参与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评估,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参与式在农村发展中,就是让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项目的决策、项目实施、监督和评估以及利益分配等。三是参与式发展理念要求人们相互之间自愿贡献。参与式发展理念非常注重与资助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各阶层以及农民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参与式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和工具,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参与式发展理念的重要性[1]。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明确强调发展过程的主体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主体的发展得到强化,才能实现有效益的、可持续的发展。

2 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1)管理体制不明确,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都是按照集体建设、集体管理的模式进行的,长期以来,注重建设,轻视管理,建设与管理脱节等问题已经深入人们的观念当中。当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之后,土地虽然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传统的集体建设、集体管理的模式。

(2)缺乏合理规范的设计施工,因陋就简的意识严重。目前,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在立项过程中缺乏组织可行性的论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虽然国家以及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但是大多数水利工程单位以及个人都没有真正掌握并予以实施。同时,由于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属于民办性质,在建设资金方面比较缺乏,因而出现严重的因陋就简的意识。

(3)制约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2]。我国当前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遵循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由于农民群众并不是建设的管理者,而只是工程的受益者,在资金投资和劳动投资方面存在诸多顾虑,因而给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效率低,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水资源的缺乏,使得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需求更加突出。

3 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社区发展项目中,参与式发展理念已逐渐被广泛采用,它要求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将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贡献到整个项目中来。因此,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不断加强科学管理

要想在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下推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首先必须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在管理中获取效益,转变传统的注重建设,轻视管理的局面,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3]。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应该及时移交给相关单位,并将使用权和产权证书颁发给他们,可以通过个人承包、拍卖经营以及专业管护的方式,形成切实有效的,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的运行管护模式,从而推动水利工程实现良性发展

3.2 不断加强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

在社区当中,农民作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潜力、发展限制以及发展机会都比较熟悉,对他们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也比较了解,在项目建设中能够起到协助作用。因此,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在社区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工作,比如:灌溉技术、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同时,应该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来,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出来,同时通过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可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3.3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基于参与式发展理念下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在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县人民政府还应该设立相关的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增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建设水利工程,不断推进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其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4]。

4 结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发展理念是在社区发展项目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理论,基于我国当前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还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明确,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合理规范的设计施工,因陋就简的意识严重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不断推进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就应该在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加强科学管理、不断加强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曲秀芹,温亚利.参与式发展理论在纲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3,78(6):78-79.

[2] 卢锐,朱喜钢,马国强.参与式发展理念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五圣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3,89(4):48-49.

第2篇

关键词:农业 水资源利用 节水 农业发展 对策研究

第一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现状

1、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年降水总量为61 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27 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1998年我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农村生活用水占5.3%。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 1998年,各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是: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2.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从表1-2-1可以看出,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 m3,最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 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 m3/hm2,是全国的1.4倍。

另外,我国农业水资源污染也非常严重。椐统计, 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这些污水排放污染了水质。椐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

(5)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的水权如何得到保证,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

3、节水农业现状

3.1 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是节水灌溉。

由于我国水资源及其有限,扩大灌溉面积的水量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农业用水量始终保持在3500~3900亿m3,我国水的利用率和效率均有提高。

3.2 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节水农业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

3.3.2 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以节水灌溉为例,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面积灌溉面积的4.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3.3.3没有形成高效的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机制。

(3)管理。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统缺乏效率。我们从仅从重水利轻灌溉,水利与灌溉分家现实就可以窥视一二。其原因出现在管理归属上,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归水利部管,农田水利归水利部管,水利部与农业部又分属不同的部,而灌溉技术与农业密不可分,部门分割影响了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3.3 节水农业发展态势

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3.3.2 投资力度加大,为节水农业发展增添的活力

3.3.3 适宜国情的节水技术,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扫平了道路

多年来,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各地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节水技术,并对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推广,效益显著。3.3.4 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到2015年,使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亿亩,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的60%以上,年节水700亿立方米,以满足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保证率对水量的需求。到2030年,井灌区80%以上实现喷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自流灌区60%以上的骨干渠道实现防渗、水稻全部采用控制灌溉,通过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65%,每年可节水1000多亿立方米。

第二章 农业水资源供求预测

西北地区目前耕地灌溉率为39.1%,从土地资源看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比较大,但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而且水土资源部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如果解决水资源问题,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尚可扩大部分灌溉面积。华北地区耕灌溉率较高,1997年全区平均为44.6%,通过节水及调水,具有进一步发的耕地条件。在我国现有灌溉耕地中,水田占31.7%。水田灌溉用水量较大,但亩产量较高,且我国粮食需求中稻米需求较大,因此水田需水较多,但其种植面积应保持一定比例。

3、农业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受人口增长有与经济发展驱动,同时还受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市场、水工程条件和水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市场条件下需水增长将受到水价的抑制。

3.1、农业水资源的历史变动趋势

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总量趋稳。农业用水比重,1949年为97.1%,1980年为88.2%,19993年为78.0%,到1997年下降到75.3%。农业用水增长地区差异大。北方农业用水的增幅大于南方。

1980年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51.3%,1997年上升到52.5%,这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及灌溉面积扩展规模大于南方有关。

3.2、2005-2030农业需水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农田灌溉需水又包括水浇地和水田,灌溉需水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灌溉定额预测要考虑灌溉保证率水平,本次预测采用中等干旱年份灌溉定额。灌溉需水预测见表2-3-1。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充足,但灌溉供水需要资金投入,且在局部地区灌溉供水的水源也受城市和工业的挤占,因而其灌溉需水增长受到抑制。1997年全国林牧渔业用水量为321亿立方米。考虑林牧渔业用水后,我国农业总需水量,1997年全国为4300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高峰预计在2010年出现,其需水量约4350亿立方米。 表2-3-1 2005?2030年农业灌溉定额与需水量

4、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如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增长状况。表2-4-1 2005?2030年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5、农业节水潜力

它主要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节水高产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术等。

第三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世界性课题,无论是富水国家还是缺水国家,都十分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面从开源、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方面综合介绍国际经验,以利于我们借鉴,提国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管道输水,大大地减少了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并有效地避免水质恶化。

劣质水利用 劣质水包括工业、生活废污水、地下咸水等。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资源危机逐渐显露,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国均把利用劣质水开发利用作为弥补淡水资源短缺一个途径。美国目前已建成3400余处污水再利用工程,全国50个州中有45个采用了污水灌溉。印度自80年代开始,每年用于农田灌溉污水占城市污水量的50%以上。以色列污水利用率已达70%,其中1/3用于灌溉,约占总灌溉水量的1/5。ARO的水土研究所的资料表明,目前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分别为2亿m3和1亿m3,计划到2010年,工业废水利用量将达到5.4亿m3,60%生活污水也将用于灌溉,而淡水用于灌溉的量从11亿m3下降到5.0亿m3,即农业灌溉用水的一半左右将由经处理工业废水和其他劣质水来满足。

如以色列采取各种方法综合利用水资源,包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污水利用和微咸水利用。1.2 工程节水

改进地面灌水 在发展喷、微灌同时,各国重视对常规灌水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并研制出绳索控制灌溉、波涌灌、地面浸润灌溉、负压差灌溉、土壤网溉、集水灌溉、皿灌、水平地灌、膜上灌、抗旱坐水种、水稻浅湿赶循环交替间断灌水方法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等许多新方法、新技术。

1.3 农艺节水

二是利用田内集水,即通过收集周围平地或集水区的水分来稳定作物产量。

1.4 化学节水

制订合理的节水农业发展政策,是节水的关键。

1节水农业投资政策

1.1 节水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对农业水利投资非常重视。3年来,全国共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其中,利用节水灌溉的贴息贷款53亿元,各级财政投入73亿元,群众自筹124亿元,大大地促进了节水农业推广,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450万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1533万公顷,其中喷灌、滴灌和微喷灌面积146.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公顷,渠道防渗面积866.7万公顷,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和坐水种等非工程节水面积1333万公顷。

(4)忽视节水农业效益的外部性。

2、节水科技政策

2.1 节水农业技术系统

节水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但我们认为节水农业最基本的内涵是应用节水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包括灌溉水和降水,高效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和“转化效率”。节水农业技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四个子系统组成。

1)工程节水子系统。包括:(1)输水工程--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2)集水工程--梯田、水窖、坑塘、水库等;(3)灌水工程--常规节灌(如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膜上灌、间隙灌、浅湿晒等)和现代喷微灌等措施。

2)生物节水子系统。理论上讲,生物节水技术的“水分转化效率”功能具有无限性,对节水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农艺节水子系统。4)管理节水子系统。包括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种植制度、价格杠杆、农户参与等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应以上述四个子系统为基础进行优化集成,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并举。消除“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喷滴灌”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应全面推进节水农业。节水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农业同属节水农业范畴,二者不可偏废,节水灌溉农业不应排斥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措施,节水旱作农业也不应排斥工程节水措施。

2.2 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低层次水平

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节水技术选择缺乏科学性

节水技术与增效相脱离

用水效率低下

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偏重于单位水资源所获得的效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导致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如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0.5至1.5倍以上,椐有关资料分析,美国1990年用水效率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率为10.7元/m3,我国1995年的用水效率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汇率按1995年1.32美元计算),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

2.3 节水农业科技政策

(2)建立节水技术选择论证制度。(3)科学地制定节水高效农业标准。

3节水农业水价政策

3.1 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及交易原则

3.1.1、农业水资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业水资源市场是非常必要的。3.1.2 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

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垄断性与广阔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不可能放开,不完全的市场,培育水资源市场只能是在政府调节下的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双重性,水资源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双重性,因而农业水资源市场也具有双重性;第三,农业水资源市场失效性,主要表现在节水效益的外部性及其农业水资源的保护方面;第四,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所有权恒定性,农业水资源市场中水资源所有权是不变的。

3.1.3 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

由于农业水资源市场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具有特殊性。3.2 农业水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水资源国内水资源市场发挥作用,对水资源市场进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培育,其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 3.3 农业水价政策

(4)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开发为限,对于地下水资源溃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4、21世纪节水农业管理战略

4.1、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 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

流域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包括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和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具体而言,流域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地表水,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为前提。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利用当地地表径流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各种措施。

4.2 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际、国内市场要水资源,并且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市场调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的调配。研究结果表明,水价与水资源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Q=Q(P/P),式中,Q2为调整后的用水量;Q1为调整前的用水量;P1为原水价;P2调整后的水资源价格;E水资源价格弹性系数。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合理调配的关键。

4.3、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1)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 .4 以水权为中心,建立节水交换激励机制

所谓的水权,指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水资源配置过程,实质上就是水资源“水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水权在调节水资源供需和水资源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中心,研究建立水权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是21世纪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水资源只是农业持续发展众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用水向城市生活和工业转移没有根本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优质种子、化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其中农业节水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水资源“农转非”挤占了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水资源资产,他迫使农业生产走高效用水之路,因而促进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结果是水资源资产增殖。

针对水资源“农转非”问题,必须采取“以益补农”的战略,即,水资源“农转非”受益者采取经济补偿的政策,补偿农业水资源水权转移额外投入或经济损失,如根据水资源“农转非”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提高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等价格,所积累的资金用来投资节水农业或对水资源转移者给予补偿。

对于水资源流域管理,采用以水权为中心的管理,建立流域级水权交换机制。特别针对大江大河,水权在科学调配水资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水价是否合理,节水对供水单位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为了鼓励供水单位节水,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补偿奖励的数额足以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4.5 制定《节水法》,促进节水农业发展和水管理机制的转变。

第3篇

1.现有农场的管理模式

农场的主要水源是渠水,渠水水质泥沙含量大,地下水位在300米以下,没有井水。针对农场水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

1.1农场管理模式 采用加压滴灌系统进行管理,从沉沙池、设备操作到田间开启闸阀滴灌由连队派人负责;节水设备的维修、养护以及收缴水票设有相应的负责班长;农场的水管站负责将水配到沉沙池。

1.2自压系统管理 水管站2013年开始从源头管到地头,管理费用按照农场滴灌管理办法进行,每亩收取12元,今后农场要求水管站把加压系统也管到底,只是目前水管站管水人员少,年龄老化,先把自压系统(共2个、控制面积1.4万亩左右)全部管上,加压系统(共14个、控制面积1.8万亩左右)由连队管理。

1.3水质管理问题 随着节水灌溉的全面推广和实施,节水灌溉如何管理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另外,水质问题也要加以重视,农场水源来自头屯河水库,泥沙含量很大,虽然有一个水源来自十二师的红岩水库,水质清澈,无泥沙,但它只是作为调节水库,在头屯河水库春秋两季水量少时,或者遇到下雨头屯河水库泥沙含量过大时才可以用,因此如何解决泥沙问题,将成为节水灌溉要研究的课题。

2.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

2.1重建设而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地方政府以及相应的水利部门在申请节水工程建设资金的时候,非常重视,在修建过程中投入很多精力,可是当节水工程竣工后,对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不到位。维护资金不到位,导致节水措施不能在使用年限内正常工作,不仅浪费了成本,也没有达到节水灌溉的应有效果。

2.2农田的生产体制与节水灌溉技术不符 农田属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农田位置分散,一片耕地属于很多个农户,每个农户种植的物种也不一样,这使得节水灌溉措施难以实施。即使实施,在节水灌溉的管理与运行上的投资也会增多。

2.3管理体制落后 模式缺乏规范性,是目前节水灌溉工程的严重问题。管理灌溉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时效性,原因是管理模式缺乏规范性。很多企业明确了规章制度,但是在实施上没有得到落实,时间一久,各项矛盾必将暴露。

3.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3.1针对泥沙沉积做出相应的处理 引水口位置的选择。引水口布置在河流弯道的凹岸处,这样利用了弯道环流的作用,引取表层含沙量少的水;在引水口采取防沙措施,设置拦沙坎,橡胶制作的活动拦沙坝。对渠道的泥沙进行处理,设置沉沙池。对泥沙进行分散处理,改善灌水建筑,提高建筑的质量,如提高渠道的光滑程度,这样可以加快水流的速度,减少沉积的发生;利用渠道输水、输沙的能力,将水引入沉沙池,将水进行沉沙处理。

3.2将土地制度的改革作为首要的研究问题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跟上不农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实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对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其跟上农业的发展形势,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4篇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water pollutio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sewage treatment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and discusses the modern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understands the common method of sewage treat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关键词】污水处理;方法技术;分析

【Keywords】sewage treatment; method and technolo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88-02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污水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水是我们生存的必需条件,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对于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污水的处理,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污水的处理方法比较多,对这些方法加强技术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污水处理方法在实践运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分析

2.1 深度氧化处理法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废水深度氧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超临界水氧化和湿式空气氧化这两种,共同点就是都是使用氧气作为重要的氧化剂进行有机物的氧化。

湿式空气氧化法主要是在150~350℃高温、20MPa,空气或者是纯氧作为氧化剂和悬浮在废水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溶解,液相中被氧化了的水和二氧化碳高浓度的有机废水的处理方式;超临界水氧化方法主要是指水在临界状态下对其他类型的有机物进行氧化的工艺过程。超临界水对于有机物和水来讲是最佳的溶剂,有机物在超临界的水中都可以进行充分的氧化,在400~600℃情况下,反应是最快的,仅仅需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有机物的结构破坏掉。这种方法反应相当彻底,可以使有机碳、氢经过了完全的氧化之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针对那些色度高、浓度高的染料废水的处理,湿式空气氧化法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废水难降解的生物可生化性。超临界的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是集中表现在原理的介绍上,对于实际的应用还是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1]

2.2 Fenton氧化法

Fenton法较多的是用在了含硝基苯和芳胺类的难以降解的有毒废水中,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生的化合物可以迅速地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次,后面的反应不会带来第二次的污染;最后,过氧化氢的加入可以有效提供一部分的溶解氧,而且铁的来源较广,体系处理的成本也被削减,带来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收益。Fenton试剂主要是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亚铁盐经过一定的比例配合组成的,不需要高压和高温的技术,工艺设备较为简单,但是也是极具潜力的应用技术。

Fenton目前有的主要的题是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的研究显示,如果将Fenton试剂和其他的处理方式进行结合,Fenton试剂作为预处理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成本,Fenton试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也能够被大大扩展。Fenton试剂的强氧化性、高处理效率、废水中较强的干扰物质的承受能力。另外,在黑暗中Fenton技术就可以高效地降低有机物,设备的投资投入会大大缩减。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双氧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有机物也很难实现充分的矿化,处理之后的水分会带有一定的颜色,试剂的成本以及整个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2.3 光化学氧化处理法

在对废水进行处理的环节中,光的化学氧化处理方式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新技术。尤其是在对在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上,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据反应原理上的差别,光化学氧化可以分成光敏化氧化和光分解等。

光分解的主要原理是反应物的分子在吸收了光子之后,进入到了激发态,激发态的分子在经过了一定的化学反应之后消耗掉了一定能量返回到了基态,这个时候吸收到了光子获取的能量就会促使分子的化学键出现断裂,产生一定的离子,在和水发生反应之后就会形成新的物质[2]。因为只有能够被分子吸收了光之后才能出现光解反应,而且分子中化学键能的类型也会有一定的差异,需要的光的能量也不尽相同,只有在光的能量不小于分子中的某一个化学键能的光才能被对应的分子吸收,造成光解反应,一般来讲,波长和光子具有的能力是成反比的。

对于光分解来讲,有效的辐射主要是集中在波长要比300nm的紫外光要小。光分解一般只会对定波长紫外光有作用,而且在光分解的环节是不会让有机物实现彻底的氧化的。

光敏化氧化主要是在敏化剂中加入了一定的反应物的溶液,敏化剂有效地吸收了光能之后就会进入到激发状态,已经被激发了的敏化剂和溶液氧发生反应,最终会被氧化,过程中的敏化剂的主要作用是将光子的能力积极传送给反应物。

2.4 分析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

在进行污水的处理过程中,运用到的半导体催化氧化技术具有非常好的运用效果。主要是利用该项处理技术,所需要的条件并不苛刻。首先对于反应的温度要求不高,只要一般状态下就行。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不受到污水情况的限制。但是该项技术运用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成本比较高。这主要是由光在发生电子空穴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低量子的原因,使得催化反应的反应剂成本上升。因此,需要加强半导体催化氧化技术的提升。在该项技术的基础上,协同电化学法,这就是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的使用原理是利用了电化学的作用,使得光催化氧化技术更加容易实现,原本的光生电子发生空穴复合的情况受到了阻碍,这样就使得空穴有更多的存在,从而使得污水的处理效果得到了提高。[3]

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针对一些难处理的污水情况。在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运用的效果下,专家对于光实现催化效果产生了很大的研究兴趣,因此,近年来,在催化剂的表面实现修饰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的热衷方向。光实现催化的过程,存在一个缺点,就是量子的效率太低。为了提高量子效率,人们希望能够提高催化使用的活性。这样就会使得污水处理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利用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时,有两个明显的好处。首先是半导体在光催化的作用下,实现了氧化作用,使得原本中间产物的产生量比较小。此外,半导体带电之后,水中的氢离子实现了还原,这样就不需要持续补充氧气。因此,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能够实现实际运用中的广泛运用。

3 分析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

污水的处理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情,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就目前的污水处理方式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激光的作用以及化学方法的作用实现污水的处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停地实验和反复地研究,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提升。在通过电化学氧化的方法实现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氧化技术的提升,使得污水处理技术的效果得到提升。

4 结语

总之,加强污水的处理对于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受到现代生产的影响,污水的产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污水,处理的方法必然存在着差距,加强污水处理方法的了解,能够有效地认识到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特征,从而使得污水处理的效果得到提高。相关的污水处理部门应该加强污水处理方法的了解,重视污水处理的工作,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能够和谐相处,使得人们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生存。

【参考文献】

【1】郭晓顺.电化学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研究进展[J].能源化工,2016(04):78-82.

第5篇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发展

西北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基于西北地区的资源状况,只受利润驱使而忽视腹地资源供给有限性的传统城市化路径必将导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大规模的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和城市用地扩张无疑将加剧城市地区的高强度用水与水资源天然分布不相适应的矛盾,会使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无序化与非持续性过程中。

1、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特征

1.1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条件,在保护并符合其实惠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在该定义的框架内许多学者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解释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发展为条件,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水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并经优化配置前提下,区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具体到城市,即城市水资源系统对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最大容量。”

1.2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1.2.1时空内涵

从时间角度讲,不同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不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不同,从而单位水资源量的承载力也不同;从空间角度讲,即使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城市,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同的资源量所能承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也不同。

1.2.2社会经济内涵

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水平、社会对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用水结构等方面。因此,可以借助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技术水平等经济社会手段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1.2.3持续内涵

首先,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表示城市水资源持续供给社会经济体系的能力,它要求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城市的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是“以供定需”,而非过去的“以需定供”。其次,持续的内涵还隐含着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城市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并且这种增强不以追求量的增长为目的,而应追求水资源需求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趋势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配的协调发展状态。

1.3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1.3.1有限性

表现在特定时间内城市水资源量的有限和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的约束造成的有限上。

1.3.2动态性

水资源系统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系统都是动态的,水资源质和量在不同时期都是不同的,其支持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而社会经济系统的不断变化使其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1.3.3可增强性

城市的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承载力有着明显增强的需求,这成为水资源承载力增强的直接驱动力。

2、水资源:西北地区城市承载力的核心

2.1西北地区概况

西北地区西起新疆帕米尔高原国境线,东至陕西省与陕西省交界的黄河,北到中蒙国境线,南到长江黄河分水岭,包括新疆、宁夏的全部,青海、甘肃、陕西的部分地区及内蒙西部的阿拉善盟、伊克昭盟和乌海市,土地总面积31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2.5%,其中黄河流域面积57万km2,内陆河地区面积255万km2。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山地、高原、沙漠、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差异较大。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全国的沙漠、戈壁、裸岩及水土流失面积西北占了80%,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了土壤沙化和草场退化、绿洲萎缩、湖泊萎缩和干涸、荒漠面积扩大、土地盐渍化加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其中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三大突出现象。

2.2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及其特点

2.2.1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

①水资源匮乏

我国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115×108m3,位居世界之六,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477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耕地面积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特别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全区降水量50~1000mm不等,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蒸发强烈,干燥度大。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为2265.59×108m3,

人均占有量为3159m3,人均地表径流量为29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径流量的70%。单位耕地平均径流量为18150m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比世界平均径流量水平低70%。干旱缺水的状况使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

水利部门预测2010年和2020年西北缺水情况见表1

②水土流失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104km2,占全国面积的38.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4×104km2,西北地区是重点。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有: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但夏季多暴雨,且集中;坡地多,地表物质多为黄土,高山地区土薄且多砾石,植被稀少;草山植被受鼠害破坏严重,打洞挖出的松土堆在地表,易被冲刷。人为因素主要是陡坡开荒,乱砍、乱伐林木,挖草药,粗放无节制地开矿,挖草皮,草地载畜量过重等。造成的危害有:①表土流失,地力下降,沟壑发展,滑坡增多,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遭到破坏。②洪水冲刷,泥沙下泄,水库、河道淤积,给下游广大地区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③生态失调,恶性循环,制约西北地区全面发展。

③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工业发达地区水污染尤为突出。引起水资源污染主要渠道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废水,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人河流引起的水资源污染;二是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西北地区河流中黄河、渭河、汾河水质最差,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渭河干流和支流污染程度已达到4级以上。

2.2.2西北地区水资源特点

①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少,供需矛盾突出

西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早地区,降雨稀少,蒸发强,在甘肃景泰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达2000mm,超过降水量的10倍。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409×108m3,人均水量仅587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量1/5。每hm2耕地占有水量不及长江、珠江流域的1/10,加之城市附近水域的水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进一步缩小了有限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加剧了供需矛盾。

②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

西北地区水资源除总量贫乏外,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有自东南向西北剧减的规律。渭河以南地区年降雨量>600mm,年径流深在100~200mm以上,局部可达400mm,是本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陕北一带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雨量小于300mm,年径流深在10mm以下,尤其是银川一带,年降水量不足200mm,径流深低于5mm,是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之一。

③年际间水量变化大,年内水量局部集中

西北地区的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的补给,因而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相适应,主要集中于汛期,7月~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丘陵区的河流可高达80%,西北部越干旱的地区,径流年内分布越集中。受沙漠影响的河流(如无定河),地下水补给丰富,径流年内分配就较均匀,汛期径流占年径流的40%~50%,径流在年际变化亦较大,通常年径流变差系数值为0.4%一0.8%,其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增加,山区小、平原大,丰、枯水年水量相差悬殊,通常两者比值达5~10倍,个别小河站的比值高达几十倍。由于年内水量的集中性,使西北地区有了明显的抗旱期和防洪期,丰、枯水年水量变化差异大,又使多数地区形成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④水域分散广,开发难度大

黄河虽发源于西北地区,但黄河水为西北地区用之甚少。成本之高,靠本区经济开发只能是望洋兴叹,西北各省区尚有部分集中的淡水资源可供开发。新疆的引额工程,引水渠道要经100km长的沙漠,西安的黑河引水,石头河的跨流域调水,兰州的引挑、引大工程,都耗资数十亿元,若国家经济不扶植,单靠地方经济是很难实现的。

3、水资源短缺对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离开了水资源一切都无从谈起。水资源作为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核心,它从生态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3个方面引起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而制约了其生态承载力。首先生态用水的变化直接引起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的改变;其次,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水资源不仅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还通过水资源效益的不同使生态承载力与生产承载力、生活承载力产生互动作用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任何变动都会通过各因素的联动作用而引起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整个区域的承载力发生变化。

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必须在水资源限制的前提下,通过拉动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才能实现。可以说,通过直接限制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将间接限制城市化水平。然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而且由于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较大的生态用水需求,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相当有限。

由于西北地区城市首位度较高,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中心城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市的用水负担,大多数城市全年缺水,其中以乌鲁木齐和西安最为突出,导致过量开采地下水,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宝鸡等城市已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

更为严峻的是,西北地区生态用水短缺。生态用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性因素,单位水资源的生态效益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着生态承载力的高低。为了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必须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若低于这一水量,生态环境将呈现退化趋势。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地区却出现了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局面。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水资源利用不断趋向集约化,水资源承载力将会得到提高,但是集约利用程度要受利益和生态安全的限制,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幅度是非常有限的。在未来30年内,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需的城市用水增加0.91立方米,所需城市用水量越大,取水难度和用水成本也将越大,而且会面临一道更高的门槛――水资源承载力虽然提高了,但生态系统的整体承载力降低了。

因此,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必须考虑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作为其深层控力,在腹地水资源与生态承载力约束下进行资源和要素的配置与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生态规律和环保要求的可持续城市经济的发展,才能强化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4、以水资源为中心,协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4.1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

由于缺乏富有效率的制度供给,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低效,出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空心化”现象。在既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变迁,将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地拓宽城市化的生态阈值,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些诸如环境资源、水资源等尚未明确界定的产权,应尽快从产权角度做出制度性安排,以避免这些稀缺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将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引入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领域,对水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通过科学核定行业用水额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与取水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及与排污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根据初始水权分配结果和水资源使用状况评定节水水平,制定相关经济鼓励政策,建立节水激励制度;确定节水受益主体,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革节水投入渠道与比例,建立合理的节水投入机制。生态用水是西北地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而且由于生态用水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因而在行业用水竞争中被视为是低效的,如果将生态用水的供给也纳入市场体系,必然导致生态用水严重短缺。因此,政府必须采用连续性的生态用水供给政策和外部性干预政策,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用水安全,为生态经济型城市化道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促进城市社会结构转型

4.2.1首先,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实行全社会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以及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教育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树立节水型社会的新型价值观,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4.2.2应从丰富节水产业内容、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的角度入手,拓展节水产业的经营空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工业、市政、环境卫生及生态景观等,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集雨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的高效雨水集流水利工程建设,将集雨节灌与流域水土保持有机结合,通过调节集蓄天然降水解决水资源的时空错位问题,实现雨水资源化。农业作为西北地区的用水大户,节水潜力非常大,应综合利用工程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以及管理节水技术,建立农业节水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间的矛盾。

4.2.3应建立富有区域特色的城市绿化模式。

绿化作为城市综合环境素质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绿化标准也应当越高,因而西北地区各城市纷纷模仿东部地区大搞绿地建设,但是大范围的绿地建设并不适合西北地区,绿地养护需要大量的水,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这无疑加剧了城市用水矛盾,且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烈,绿地并不能遮挡烈日,因此其生态效应大打折扣。基于特殊的区情,西北地区应选择一些节水的灌木、乔木进行绿化,形成富有西北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曲玮.梅肖冰.西北水资源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2,6:131-135.

第6篇

关键词:流域水利 防洪工程 持续发展

【分类号】:TG333.2

一、抓工程质量促持续发展

1、择优选择承包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是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在工程实施阶段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开展施工招标,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投标文件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方案,能否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作为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以合理报价择优选择承包商。

2、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

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在施工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根据招标技术规范,制订质量检查实施办法,与各作业队签订了质量目标责任状,并落实了奖惩措施,在接受建设、监理、质监单位监督检查的同时,为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准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质量监控人员,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为质量控制做好组织准备。

二、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1、建立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

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认真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三、提升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能够高效运转。

四、加强质量控制,搞好现场管理

搞好工序质量控制,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制定有利于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自觉接受监理和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五、严把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关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然后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保管上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供货能力等信息,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家,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对用量大、进货渠道畅通的材料,可定期进料;对用量较少供货紧张的材料,适当多进或一次进足,确保不误工需。进场材料要求提供出厂合格证和化验单,质量人员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六、精心准备施工设备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工程结构及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选用施工机械,使设备性能和工程要求相符。施工期间,注重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使机械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使用,并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做到人、机之间的合理搭配,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等方面加以控制。

七、施工地理环境的管理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要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还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自觉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的,共同保证工程质量。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内涵尚没有被广泛理解。但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绝对数量,它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

九、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应当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在描述流域的安全度时应同时评价流域和河道对不同频率降雨的调蓄能力,当大洪水发生时应以不死人为目标,财产的损失只要控制在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理论基础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实现科技创新要求的实质为经济发展由过去的依靠能源消耗带动的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重新思考。

一、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源于英国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是一种将环境保护纳入传统经济发展考虑变量中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概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制度转变、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如欧盟的“碳标签”,日本的“环保积分”、美国的“限塑令”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就已将低碳路线纳入考虑范围内,环境保护作为全球性公共物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重要性不容置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定》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国际气候合作框架体系,文件的签订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主要体现为鼓励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加速产业升级、提高环保意识、开发清洁能源等。

二、财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一)财政干预理论基础

环境保护具有效用不可分性、受益非排他性以及消费的非竞争性,属公共产品提供范畴,必然存在市场失灵,且其全球性的特征更要求各国政府公共采取干预措施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环境保护具有正的外部性。从经营个体而言,其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而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这就必然造成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经营个体逃避承担成本,将其转嫁给政府。

(二)税收调节的理论基础

税收具有收入职能、调节职能以及监督职能,且其具有一般报偿性、确定性、强制性特征。利用税收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合理性及相对优势。从税收收入原则、负担原则(公平原则)、效应原则(效率原则)及执行原则具体来说,利用税收手段如征收碳税有利于促进税收收入,而税收又是针对高碳排放产业征收谁污染谁负担具有相对公平性,其作为一种直接手段加于企业有效率,可并于企业其他税种进行征收具有可执行性。

三、低碳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方法

(一)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对创新技术发展的支持有利于优化工业生产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我国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虽逐年提高但相对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数据引自:1.OECD统计网站http:///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million current);2. 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2011》)

1.从财政资金投入的角度,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且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创新职能部门,而没有私人非盈利机构。

2.从政策支持角度,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配套政策》,我国主要创新支持手段为直接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及金融支持几方面。其中对税收政策的支持大多集中于企业层面,缺乏对人才的税收支持政策。从金融角度我国目前风险资本主要来自政府和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

总结来说,我国现阶段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并完善配套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化,加强知识转化平台的建立,加快转化速度。

(二)进一步优化资源税

我国自2010年6月资源税改革在新疆率先启动,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开。改革重点主要集中于解决资源税负过低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问题,由从量征收改向从价征收。然而其并未与回采率、采收率挂钩。资源税为地方税种,征收的主要用途之一为弥补地方资源开采带来环境污染处理的成本。资源税过低不利于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且从资源税征收对象内部结构来说以2010年为例,煤炭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高达76.5%,而煤炭开采税收收入占资源税总税收收入比重仅为25%。结构明显不合理,不利于资源税收入职能的实现。

(三)开征专门针对环境污染的税种

现阶段国际讨论热点为是否开征碳税。新税种的开征与否涉及到整体税收结构的协调性,问题较为复杂需多种配套制度相协调,然而与资源保护有关的直接税种的开征是必然趋势,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积极的就自身情况借鉴国外理论进行试点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安福仁,刘峰.运用财税政策促进能源产业结构优化[J].西安财经学报,2013(02).

第8篇

引言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幼儿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对幼儿园的环境要求逐渐提高,家长不仅关注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还关心其教学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设计影响着幼儿的审美及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的设计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并逐渐实现其现代化、多元化与个性化。

一、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心理是不断发展的,其心理与认知能力将逐渐成熟。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具有形象性。幼儿可以使用符号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表示,将其观察到的一切物体简化成简单的符号,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实现对环境的认识。其二,具有游戏性。在幼儿阶段,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并在游戏中逐渐成长,儿童的生活将被游戏所占据。其三,具有自我性。幼儿心理在最初阶段将以自我为中心,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与他人统一的目标,并能够遵循一定的生活原则,进而养成其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最终成为社会人[1]。

二、幼儿园环境的现状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整体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与人际关系等。物质环境涉及幼儿园的室内、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有活动场地、活动设备、室内备品等;室外环境有运动场、活动场所与室外设施等。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目前,幼儿园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园严重缺乏安全意识,过多关注其美观性,降低了其安全性,由于幼儿对环境充满好奇,并缺乏自我保护与安全认识,致使常导致幼儿划伤或摔伤等。同时幼儿的规划不合理,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不利于学生的撤离;幼儿园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缺乏游戏的趣味性,色彩的丰富性与功能的多样性等[2]。

三、基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幼儿园多元化环境设计

(一)幼儿园多元化环境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设计过程中,安全是最为重要的,要坚持安全性原则,减少安全隐患,其使用的材料要安全,尺度要合理;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将幼儿园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幼儿能够与社会进行接触,进而使幼儿的心理更加健康;要坚持主体性原则,通过幼儿园的环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促进儿童创造性精神的形成,让儿童不仅拥有健康的心理,还能够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要坚持游戏性原则,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游戏性符合幼儿心理发展需求,针对游戏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在设计中要突出游戏性,逐渐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同时,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幼儿园环境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环境,进行间接的学习。

(二)幼儿园多元化环境的设计

基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幼儿园多元化环境设计,在基地选择方面,要进行科学的选址,满足家长接送幼儿的需求,并要注重安全考虑,避免不利因素对幼儿身心的影响,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其环境要减少噪声干扰,使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促进其心理的良性发展。在规划方面,包括居住、教学、活动与办公等诸多空间,居住环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主动进行学习;教学环境的大小、色调与装饰等都将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其空间要合理、温度要适宜、色彩要鲜明;活动环境要尽量贴近自然,不仅要满足游戏的需求,还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注重其安全性,对幼儿园环境中安全隐患进行清除,注重幼儿园的细节部分,其中对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对其地面可以选择软质材料进行铺装,台阶要符合幼儿的身体尺寸,其他设施要选择颜色鲜艳的木质材料或塑料制品等,既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植物搭配方面,绿化要合理,避免因植物划伤儿童的皮肤,或因过敏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可以选择灌木、草本植物或高大乔木等,让幼儿对植物有所了解[3]。

幼儿园多元化环境的设计包括诸多方面,如图形的利用、教学备品的选择、照明的安排等,要对其中涉及的元素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规划,并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园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