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7 17:19: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育教学叙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地理人才培养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外,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中学地理不再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青少年身上,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学校应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不应只限于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地理知识,而应该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中心任务。它更加有效地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源含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在于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及相应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追求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承接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重点体现在:
2.1 学会认知,追求科学的精神。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知识含量达到目前丰富的程度,并仍以爆炸的速度在迅速增加和发展,传统的未成年期的教育已不再能满足个体一生发展的需要,新的事物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认知能力,而它绝不局限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知是个体发展必须的能力,是教育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认知的必须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是完善已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对个体客观认知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学会做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知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其掌握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个体实践能力的要求。
2.3 学会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观。而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征在于和谐共处。它既要受教育者学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又要学会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学会生存。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世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分配的不平衡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存在,由此引起的竞争和压力也将持续存在,学会生存对我国受教育者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长期的。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光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地理信息。笔者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办地理小报,相互学习交流,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很好。
3.1 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3.2 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 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4 组织学生收听收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联系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失成败,从而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诸多活动中体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才干。
3.5 根据教材特点,层层推进。从基础人手,内外结合,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例如“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课程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 89522
(温馨提示:先拨前10位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面5位分机号,专业客服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师资、收费标准相关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招生说明:招生范围:初一到高三
辅导课程:
初一数学、英语、语文
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初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一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二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
*************************************************************
课程的优势:
创新: 独创UMS教学管理系统,一个孩子一套提分方案
品牌:十九年新东方品牌见证,千万家长学子一致信赖
师资:资深学科名师磨砺沉淀,打造出一对一课程
特色:家长会反馈阶段性进步,励志教育铸就学员未来
服务:免费学科讲座早晚自习,免费心理专家咨询辅导
效果:8%学员提升80分以上,17%学员提升50-80分,56%学员提升30-50分
师资: 19年培训经验积累,历年中高考提分高手、奥数精英、全国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者、海归双语教学人才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4位博士生,115位研究生,90位来自于复旦交大同济,31位来自于华师大,30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金牌校区===
【徐汇区】 万体馆中心:徐汇区天钥桥路811号2楼
番禺中心:徐汇区番禺路900号2楼
【普陀区】 曹杨中心:普陀区曹杨路333号2楼
【闸北区】 沪太中心:闸北区沪太路799号2楼
【黄浦区】 新闸中心:黄浦区黄河路355号1号楼3楼
【杨浦区】 复旦中心:杨浦区国权路561号
五角场万达中心:杨浦区政通路177号万达广场C座8层
【浦东新区】八佰伴中心: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036号隆宇大厦13楼
=========================================
上海市同类优秀课外辅导机构有哪些可以比较下呢?
上海昂立智立方:400-0066-911转分机89476
上海精锐教育:400-0066-911转分机99724
上海昂立新课程:400-0066-911转分机89521
***********************************************
上海京翰教育:
一、 地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
与国内大多数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一样,目前我校在教育实习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既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其中,集中实习管理最为规范,由学校安排实习中学,并派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分散实习主要由学生联系实习学校,实行自我管理,最终完成相关任务即可。顶岗实习既学生在中学完全履行教师职责,并由实习学校发给相应经济补助。三种实习方式各有优缺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实习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常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实践、学校人际沟通、教育叙事与教育反思、实习团队建设、优秀中学教师示范课等。
二、 地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反馈问题
通过近几年学生实习后反馈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总体上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基本能满足中学教师的要求,但由于高校和基础教育在培养对象上的不同,也造成实习学生面对中学生时,普遍感觉在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实践能力上的欠缺。
1.学科知识不够深厚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到了实习学校才感觉现在的中学生懂得多,特别是面对实验班(筛选后的好学生)时,在专业知识上不够自信,会出现讲错、讲不清等现象。经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中为注重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科目多,但内容都较浅。而在中学,地理学习内容与大学地理教育专业的学习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只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选取了一部分进行融合。所以中学的学习内容较少但细致,小知识点众多。而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并没有特别加强中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这也就造成学生实习后发觉“大学学的许多内容都没有用、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的假象。
2.文化知识不够广阔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在课堂中需要用到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时,实习学生感觉吃力,出现“讲的学生都知道,还更详细,学生觉得没意思”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这种现象更突出。
3.教学实践能力欠缺
现代教学中新要求、新方法层出不穷,而高校的实践课有限,学习中注重的还是课堂授课。学生到中学后发现,中学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说课;不仅要会写教案,还要会写导学案;不仅要上课,还要会做听课记录;不仅要上专业课,还要会上主题班会课。这些新要求学生在大学锻炼的较少,在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工作会感觉吃力。
4.教学对象了解甚少
这是实习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惑,总是感觉“怎么会听不懂,很简单啊”。由于在年龄、认知方面的差异,实习学生与中学生接触较少,或者说没有,所以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较好把握学生易犯的一些错误,备课时也不能从学生角度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也缺乏将知识深入浅出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内容讲解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一般。
5.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目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专科)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以四川省为例,这个时间正是教师公招考试的时间,学生既要实习,又要复习考试,还要全省各地应考,这大大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不但实习效果受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这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匆匆结束教育实习或者长时间请假,既不利于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也造成实习学校的困扰。
三、 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1.深化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目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都在开设《中学教材分析与教法指导》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分较少,所以更多偏重的是教法指导,而对中学教材的分析浅尝辄止,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后专业知识的欠缺。以四川为例,目前四川初中地理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加剧了这种状况。建议增加教材分析相关课程的学分,并引入一定的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的课后学习,增加对中学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熟悉初中教材内容,而不仅仅是教法的指导。
2.增强试题与学科融合
造成学生感觉大学所学知识无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大学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虽学习了众多科目,但基本没有达到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即所谓“不会用知识”。因此,可以引入“期中考试”,让学生平时多用一些中考、高考试题打磨、检验自己。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好适应将来的就业,增加就业资本。
3.拓宽学生知识深广度
针对知识面不够广、知识储备不够深厚的情况,可为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无论地理科学知识类,还是文化知识类,凡是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的书籍都可,有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建议利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报告”活动,持之以恒,方可见效。
4.加大教学技能训练
在继续加强试讲、教案编写的同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说课、导学案、听评课等专项训练,平时以小组或寝室为单位进行相应课堂教学内容的试讲,不断听课、讲课、磨课,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锻炼从师任教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其教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5.规范教育见习环节
实习学生普遍缺乏经验,不能较好估计学生情况,这点本就是高师培养的一个瓶颈,不能彻底解决。教师讲的再多、再好,也不可能代替学生亲自与中学生接触,因此见习环节应加强。见习应贯穿整个学习生涯,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并在见习环节中增加见习班会、与中学教师和学生交流等内容。通过这个过程中的看、听、说来真正了解中学生。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探究教学;微问题设计
一、“微探究”教学是“探究”教学理念落
地的务实选择“探究”古已有之,苏轼《寄周安孺茶》诗:“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标准,甚至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1]新课改一度力荐探究学习。[2]严格意义上的探究学习虽然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价值,特别是对人的科研能力具有极强的培养与训练价值,但却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费时多而难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微探究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选择1-2个“小切口、精提炼、高质量”的探究任务展开学习活动以达成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或最优化。我们把“小切口、精提炼、高质量”的探究任务称作“微问题”,包括课前预设的微问题和课堂生成的微问题。进而,在理解学生基础、需要、动机的前提下,结合课标要求、技术手段、教师特长,对微问题探究活动进行有目的地规划,使得微问题的形式、内容和学习活动变得可操作、易实现、高效率,这就是“微问题设计”。与探究教学相比,微探究教学有诸多的更新或创新之处,试比较如下(见表1)。微问题设计是落实微探究理念的核心。微问题设计涉及的内容广博,本文主要从微问题价值评估和提高主体参与性两个维度加以探讨。
二、如何进行微问题的选择
价值是探究的源头,微问题的价值决定了微探究的方向、深度、广度,影响课堂的效度、学习的达成度,考察微问题的价值就是要保证微问题的质量,屏蔽掉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高的问题,所以选择有价值的微问题是展开微探究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主体参与的课堂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有滋有味的课堂,也就没有了理性探究与生成、感性发散与升华。西方有一句名言:“TellmeandIforget,showme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understand”(告诉我,然后我又忘记了;让我看,于是我记住了;我参与,最终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微问题的价值评估主要看四个方面。一看是否是学习重难点等关键所在。重点问题仔细梳理,难点问题要创新突破。实际上,受众对于不易理解的问题并不是完全不懂,多数是对其中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概念不明白。抓住这个关键环节或概念,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节点解决了,则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2009年带学生参加大市的研究性学习竞赛,有现场展示和答辩环节,课题是“大卖场区位分析——以龙江金润发超市为例”。学生研究发现的众多区位因素中包括“一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人口消费水平”。三个评委对该研究性学习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但他们都没有地理学科背景,对学生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点不确定性的质疑,学生们一时语塞。当时笔者判断,评委们是对地理学中“区位”这个概念不理解,他们以为“区位”就是“地理位置”,怎么能扯到“人口密度、消费水平”呢?在短暂的休息时间,笔者和同学们讨论并确定了微问题:“地理学中如何理解‘区位’”的设计方案。同学们很好地向评委阐释了“区位”的内涵和外延,评委们疑窦立消,我们也顺利地拿到大赛的一等奖。二看对课堂教学的建构价值。有些问题对全课的教学框架有独特的价值,这样的微问题就必须探究。比如,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域分异特点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首先要综合考虑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课时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很显然,本节课以“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个微问题,以旧带新,引入新课,效果就非常好。三看是否是思维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对话进行不下去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发现影响学生逻辑推理顺利进行的“阻断性问题”是什么?是知识性缺漏、概念理解不深刻、还是思维速度没跟上?找准关键节点做微探究。比如,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地理概念,其中许多地理概念从字面看非常接近或因果关系紧密,或者内涵、外延相似,很容易混淆以致无法准确应用。常见的有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晨昏线与日界线、印度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地质构造与地貌、地形与地势、城市的地域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农业部门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地物的辐射率与反射率。[3]探究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同与不同,阻断性问题迎刃而解,关键节点就打通了,对话才可以顺畅地进行下去。四看问题的挑战性。选择的问题过于简单,如知识性问题、程序性问题、基础计算问题,这些问题用于探究学生会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中有“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就是说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经过思考、实践、讨论、头脑风暴式的活动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有些教师“微问题”设计常徘徊于浅层状态,只满足于让学生容易认知的表层意,这样的课虽然偶尔也可能会上得热热闹闹,甚至给人以精彩的错觉,但实际上对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当然,微探究教学也要“深而有度”。比如人教版必修1:“垂直方向上总是下面的气压值大”,对学生而言,理解这句话的是有一定挑战性的。hbbaha图1垂直方向空气柱示意图根据大气压强公式:P=ρgh,由图可知:Pa=ρa•g•(ha+hb)Pb=ρb•g•hb因为ρa>ρb,ha+hb>hb所以,Pa>Pb,即垂直方向上,下面的压强大。有些班级,尤其是文科班女生多,侧重于形象思维,还可以通过举例。1.你潜水时下潜1米和下潜5米,哪种情况下承受的压力更大?下潜100米会怎样?2.做(看)过叠罗汉的游戏吗?上面的人承压大还是下面的人承压大?通过这组问题可以很直观地解决垂直方向的压力比较问题。微问题还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点、知识聚合点等角度进行选择。
三、如何进行微问题的设计
微问题设计之初要考虑学生主体参与的可能性、技术处理上让主体可以参与、实践中加以调控让主体切实参与。课堂教学不能变成卡拉OK式的自说自唱,不能一路设问下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参与中思考、探索、争鸣、合作。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微问题设计要渐进式展开“解答距”是心理学名词,是1982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潘洁等教授在《心理科学通讯》上发表的《试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来的概念。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分类,潘洁教授提出“我们试以从问题的刺激情境到解决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且提出“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问题分成了四类: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4]最初“解答距”应用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收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成为教师手中设计问题的一把利器。“最近发展区”理论为“解答距”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此外,维果斯基还提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它能激发和引导处于最近发展区中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5]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并且要有所超前,以此来引导教学。教学走在学生的前面,既会不断完善学生的智力、情感、认知结构,也会不断地改变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教育才真正具备意义,真正是有效的。提问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能,设计提问当然以后两种类型多一点为好,但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大搞高难度的题目,使之望“题”兴叹,视为畏途。[6]那么,如何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呢?以下两种设计可供借鉴。(1)台阶型提问像攀登阶梯一样,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例如学习“气旋和反气旋”时,设计以下问题。(2)搭桥型提问当学生被难题“卡壳”时,教师应及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到达目的地。如在学习“中国的海洋资源”时,教师出示题目(双选)在伏季休渔期间,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能够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有()A.远洋捕捞B.海产品营销C.海水养殖D.海产品加工学生对于选择答案会没有把握,即使选出也讲不出原因,只是凭感觉。这时,教师要考虑提示:“渔业是第几产业?”,学生回答:“第一产业(农业)”。继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从产业分类的角度分析,海产品营销是商业(第三产业),海产品加工是工业(第二产业)。至此,一个难以回答清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还学会了分类的思想。为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发问,这类提问“卡壳”之后,教师不应越俎代疱,自我解困,而应适度地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或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打开贮存知识的宝库,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顺利地完成回答。2.微问题设计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中学教育依然是以打牢学科知识的基础为主,过于抽象、高深的内容多数学生不易理解,也不会有多大兴趣,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鲜活元素,与时俱进的案例,不仅让课堂活泼也会让学生灵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这一章,其中有“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现象。结合南京和我校所在的河西片区设计问题。⑴南京有中高级住宅区吗?在哪里?⑵河西能否成为南京的中高级住宅区?为什么?⑶河西是否会出现高级住宅区?如果有,在哪里?为什么?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⑷城市是否一定会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为什么?⑸北京、上海、南京中高级住宅区位置分布有何差异?为什么?房子、房价、投资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高中生也不可避免的会参与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原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有助于其成人化进程,也能提高其在家庭中朋友圈中的话语权,学生参与热情会更高,从而形成学地理、用地理、更爱地理的良性循环。3.微问题设计要重视内在逻辑高中地理要讲“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地理都要讲“理”。笔者在大量的听课活动当中感觉优秀地理教师各有特色,水平一般的教师都有共性,就是教师基本功不扎实。在问题预设和课堂对话中体现出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发生过程理解不深,对知识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是不甚了了。这样基本功不扎实的教师,无论学了多少设计问题的技巧也无济于事。形式新颖而没有内在逻辑只是花拳绣腿,课堂看似热闹实质没有内涵,学生没有发展,最终落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优秀的地理教师在设计任何一个微问题时都会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逻辑推理丝丝入扣。如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其逻辑如下:(1)宏观逻辑:(假设地球不公转,太阳永远直射赤道;也不自转;地表全是海洋,物理性质均一)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地球上的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2)微观逻辑:a.近地面高低气压怎么判断:气流上升为低压,气流下降则为高压。b.风向如何判定:一看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二看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三看摩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通常偏转一个锐角,高空无摩擦力最终偏转90度。c.气压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移动幅度约5-10度。4.微问题设计可借助人本资源人生存在宇宙中必然有着自然和社会斧凿的痕迹,因而人本身也是重要的地理课堂资源。比如在学习“外力作用”内容时,以人脸为例,打出一组图片,设计一组微问题。(1)读图比较此人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面部皮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外力作用”参与?(2)(打出某国际著名化妆品公司展示长期使用隔离霜与不怎么使用隔离霜人士的面部对比图)请你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原因。(3)从“外力作用”角度来看如何保护好你的这张脸。外力作用通常指外力(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些地表形态对于学生来说多数比较陌生、不太熟悉。教师运用比拟的方法,以“外力”对“人脸”的影响比作“外力”对“地表”的影响,达到认识感性、直观形象的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身边的事物、环境和现象,既是生活中的地理又是理论联系实际。
四、总结与反思
微探究教学能够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虚为实”的整合,从而达到教师课堂教学由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或日常叙事的转变,规模小耗时短使其可以经常性的使用,学生课堂学习由被动陈述性知识的接受向主动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转变。微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水平。微探究教学与高效课堂是息息相关的,微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微探究教学的核心。必须对“微问题”进行仔细甄选和精心提炼,因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微问题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和起点。“微探究”之“微”涵盖了问题定位和问题质量。[7]高中地理微问题的选择首先看价值,一看是否是学习重难点等关键所在,二看对课堂教学的建构价值,三看是否是思维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四看问题的挑战性。还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点、知识聚合点等角度进行选择。“微问题”甄选之后,需要精心提炼,在“精”和“妙”上下功夫,问题的设问角度要有独到之处,能激发学习者的思维,能激起学习者获得深度体验的欲望,能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微问题设计要重视内在逻辑,低起点、小坡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入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激发探究热情,甚至可以借助人本资源提升问题解决意识。在微探究教学中,“探究”是本,“微”是对探究的控制,使探究活动适切于最新研究和教学实际。“微”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微探究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适合微探究的内容才使用微探究教学,从教学实践来看,一堂课中适合微探究的内容就1—2个,耗时约15分钟。在“微探究”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找准关键问题,确有探究价值;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参与,重视过程体验。一是重视“微探究”的过程优化和有效监控。优化微探究过程是指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精心制定和选择一个最好的探究基点和实施途径,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过程优化需要教师有居高临下的“规划”意识,有明晰的“学生发展”诉求,每一步的任务都应很明确,内容也应高度凝练集中,教学形式和方法都需运用恰当,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这样才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与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顺利开展教学,就需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智慧监控,必须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自觉、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情境进行性、向、度的调控,以有利于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微探究教学须能展示“研学共同体”智慧和教师个性风采。微探究教学不只是教学理念问题,也有教学操作问题。要搞好微探究教学面临着很大挑战,需要凝聚“研学共同体”智慧,如备课组、教研组、师徒等。微探究教学的质量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窥见“研学共同体”的智慧、成果,能反映备课组、教研组、师徒等研学共同体对教学的集体意识。只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学共同体”,教研才能从务虚走向务实,从浅层走向深层,挖掘出“研学共同体”巨大的潜力,产生巨大动力,形成巨大合力,在多元思考和多重智慧的碰撞下,让微探究更好地诠释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的真谛。高中地理微探究教学深入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学科特色研究,把地理学科综合性、地域性很好地融合进去。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色和生命,如何更好地凸显学科特色是微探究教学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作者:丁兆宝 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学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3(3):50-5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柏林.高中地理教学中认知浅表化问题的自我监控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37-39.
[4]潘洁,金炜,赵敏,俞强,徐成芳.试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通讯,1982(10):37-41.
[5]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学以致用,将问题给解决掉。写工作总结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请笑纳!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1在刚刚过去的__-__年的第一学期里,在我们香坊区教育局和进修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注下,我们116中学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看到了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所带来的可喜的成果:
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他们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无论班主任还是课任教师,他们都拓宽了教育教学渠道,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提高了教师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精神。一大批年轻教师的学习欲望得意提升,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有相当一批教师的课在区里乃至在市里展示。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本学期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明显:我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参与学习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更加端正了;教师继续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形式也力求多样;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使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充分调动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由校长任组长,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导处具体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确保了继续教育工作常年不断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每月一次的教师讲坛活动是我们116中学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推出一节质量高,有特色,对其他教师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科展示课。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同时各位领导也悉数到场。上课期间进行录像和拍照,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料进行珍藏。可见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听完课后,上课教师谈自己这节课的构思与设计。除了本学科的教师评课外,其他教师也有机会畅谈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听完课后的感受。
这项工作已连续不断的进行了一个学期。现在看来效果非常明显,因为他大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钻研教学、投身课改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在下学期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让大家主动报名,广泛参与,而不是领导指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登上神圣的教师讲坛上来。
本学期共进行了七期教师讲坛活动。10为教师进行了展示。具体是:有5位教师登上教师讲坛进行了优质课的展示;三位英语教师畅谈了参加英语组组织的探究课活动的感受;一位从新加坡进修回来的英语种子教师谈了在海外学习的心得;一位历史教师进行了百家讲坛的讲座:题目是:“幸福从何而来”
三。我们116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另一特色工作即:每天两节的抽签课活动常年雷打不动。它促进了广大教师的规范化课堂教学。
每天两节课由教学校长牵头,教导处主任参与听课。每天早晨上课前公布上课教师。要求没课的本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听完课后马上进行评课。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每天的课都要认真去备,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四。每月我们对全员教师进行一次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或优秀教师的教育叙事、典型案例的的讲座。
本学期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岗位大练兵手册上的内容。学习后书写了心得和感受。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了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了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及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水平都不同程度得以提升。
五。强化新技术的培训。
我们学校不定期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切实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能力的培训。每位任课教师都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加强教研教改,强化教研组的团队引领作用。
我们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倡导教学研讨,认真探索课改的新路子,使我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本学期10 月份我校英语组自发组织了“英语课堂模式探究课”活动。12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校领导非常高兴也非常重视,为此项活动大开方便之门。全体英语教师全员参与听课、评课。本次活动受到了市区教研员老师的高度重视。市区四位教研员全员到场听课。评课时对上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对英语教研组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彭茹教研员在六、七年级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了116中汇报专场。主题是“教研组建设助推个体成长”。同时,这项活动还推出了多位英语教师到全区展示,可谓成果卓着。通过这次探究课活动,提升了教研组的组织研讨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助推了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使之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总之,我们116中学本学期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培训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刚刚结束的香坊区教育局及进修校组织的岗位大练兵中期推进会上获得了优秀学校称号。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回一直不懈努力,进一步把我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2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通过本学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与情绪的表白,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本学期,本人能严格执行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努力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进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造就,促进知识结构进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伎俩。
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积极参加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每周坚持政治学习,认真笔记。
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
3、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提高教研能力。
三、不断在教学中学习、反思
认真教学,坚持写教学随笔或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多读书,读好书
认真阅读订阅的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写读书笔记。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
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3本人在2__-x年9月至2__-x年8月的五年时间里,参加了宁波市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考试。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在培训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培训,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德信心和决心。
二、具体收获:
⒈通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使我对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并且在区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课题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课题成果获得宁波市评比二等奖。
⒉通过一系列的师德培训,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识,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⒊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和当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都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管理能力。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4通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通过学习,本人了解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认识,获验。现主要从教学方式方面总结如下:
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四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是,教学策略的转变,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
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毛茸茸的小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虚拟动物”的情景,用所学过的语言相互交流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小动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这是现在教师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即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达:可以用词语描述;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用实物演示等等。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是,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因此可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常识课堂的开心词典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教师更新教育观验、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验和办学特色,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本期的计算机培训和考试,我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今后我一定会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工作。
中学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范文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并在教学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三、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执教的第二次我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在科研上,我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四、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逐步明确了学生的喜好,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原理》课是为所有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理论课,该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理性、政治性强等特点。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笔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认为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单靠理论的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直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实际案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一、案例教学法及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教学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智慧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有效方法。它在原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契机,同多媒体教学一起成为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
案例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但《原理》课的案例与其他学科的案例相比具有特殊性,它所体现的是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那么在案例的设计上,就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所学专业选择典型案例。如果要使案例教学法发挥最佳效果,必须对案例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案例的“时效性”是取得案例教学法目标价值的核心所在。《原理》课案例的设计应该具备适时性、及时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1 案例的适时性
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反映社会的背景。案例所起的作用是让学生用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如领会设计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两会精神及相关关注民生问题、节能排减、生态文明等方面案例。同时案例的设计应考虑到当今社会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讲《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选用的案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中国改革第一乡》(向阳镇),《辉煌30年》,《从党的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等。并让同学谈家乡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并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案例的及时性
案例设计尽可能获得最新的或者第一手的资料,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统计数据等。如:讲《联系的观点》选用了《尴尬的奶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同时案例设计应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或感兴趣的问题,用案例及时引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选用如:《大学生村官》《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研究中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等热点案例。案例教学不单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新闻或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事件中充当角色,以最快的速度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结合,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 案例的专业性
主要指哲学原理部分的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其专业有关,理科与文科有所不同,理科多选自然科学的相关例证,文科多选社科方面的例证。专业性案例就是使哲学原理的具体化,即把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由此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例如:对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把唯物辩证法原理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哲学教学融入到学生的专业中,选用例证有《人体的整体联系》《中医的辨证施治》《药物的两重性》《治病要对症下药》等。给物理专业或理科学生选用案例:《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成就》《比萨斜塔试验》《“天空立法者”的奥秘》《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等自然辩证法例证。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引用不同专业例证讲哲学原理能够解决“有用”的问题,使成为活的灵魂,指导行动的指南。《原理》课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的实用性
指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践上的应用性。即案例要具有针对性,案例的内容应该精炼,并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设计时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同时应给与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讲《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时,选用《向大海要电》提问学生引出本节学习内容,选用视频案例《58年》《风力发电》,选用音乐视频案例《神再飞天》,并设问、提问、分析、评价,从而启发思维以达到运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抽象理论的教学目的。
5 案例的动态性
即运用视听资料案例,将案例资料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呈现动态性。视听资料案例也可以起到虚拟实践的效果,它展示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使静态的文本转变成动态的图像;平面的视角转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画面转化
为多频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并使得实践课教学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
二、《原理》课案例教学法的实现机制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案例教学意义的实现一般过程是“形象――受教育者兴趣与情感――受教育者思维与情境体验――受教育者信念与信仰”的心理机制得以实现的。口在教学中注重精心创设案例情景,优化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提供给学生的文字案例,图片、音频、视频等视听资料案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以达到案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佳效果。具体做到:
1 运用形象
(1)教师形象
“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有激情”,讲课要富于激情和表现,作为《原理》课教师,上课前要酝酿情绪,做到带着激情上课,有了激情,课才有感染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才喜欢听。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等方面的情绪渲染,来感染影响学生。
(2)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运用多媒体创设文字案例、图片、音频、视频教学情境这种方法可以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尤其图片、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理论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原理》课概念、罗列的知识点多,而用传统的讲授让学生去掌握抽象理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感官去接触就会变得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因此,多媒体教学在抽象理论与形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理的真谛。
2 创设情境,以启动思维,激感、兴趣
良好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点燃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反之,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情绪低沉。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教学内容通过情景以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表现。同时矫正因抽象的理论概括所产生的各种疏远(《原理》课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经典著作引导出来的),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视野。并自我体验,即通过学生自己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案例、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社会调查的汇报等,都会造成一种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3 情感升华成信念、意志,进而产生动机、行为
要做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案例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学会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在《原理》课中的应用模式
在《原理》课案例教学中总结了名种具体的操作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专业特点、教学物质条件等因素选择。
1 案例叙事评述
所选用案例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社会背景,展示有关对事件的观点,着重评价该案例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一国两制”(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和谐社会”(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天下第一村”、“辉煌30年”、“家乡的变化”、“从党的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案例,以教师评述为中心或由学生叙事,以揭示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主要目标。
2 案例情境模拟与自省
呈现案例,描述案例发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亲临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并阐述理由: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述。具体操作时就是将文字、音频、视频案例,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创设虚拟现实情境,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领会教学内容。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实际体验感受为主。从而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引起世界观(思想)和方法论(行动)的转变。如在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时给学生放《变形记》,学生们在观看时被真正感动了,有的还流下了眼泪,这种体验效果是讲授无法达到的,之后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谈感受或课下写观后感。
3 案例置疑
所选案例目的在于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或引起兴趣,进而思考、讨论;对讨论提出的问题或观点进行点评,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讲“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时,放“58年”短片,然后提出问题:“58年的错误在哪里?”如讲“否定之否定规律”时,提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哲学悖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积极思考、讨论。
4 案例探究
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案例,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从《原理》的理论视角观察社会现实。具体方法是我们教师进行基本的概念、理论的讲解、辨析;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发生在生活中的案例,并进行初步分析;学生将自己发现的案例提交老师或班级讨论;教师按专题就典型案例进行讲评。其次是教师提供案例,要求学生课下找资料解答。
5 案例研讨和导训
具体操作是由老师呈现案例、学术研讨、案例解说、理论总结四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案例研讨侧重集体研讨,案例引导训练侧重独立训练。在《原理》课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案例研讨或案例训练对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十分必要。可尽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日后处理本工作领域关涉的方法论(即案例设计的专业性)。案例训练也可通过做选择题或判断题的方式进行,然后提问学生、矫正、评价总结,这样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原理》课中的实际效果
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原理》课中的实践运用,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判断和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 提高了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
《原理》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如果只是用理论讲理论,学
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并产生厌学情绪。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于现实社会,比单纯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特别是我们的案例是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领会和掌握理论知识。
2 提高了学生分析、语言表达和组织、交流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他们认真阅读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提问时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讨论的时候,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3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分析所提供的案例资料,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从而掌握《原理》课所要教授的理论和观点。同时生动形象的案例学习,学生听课的兴趣浓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