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7 17:19: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械基础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应急管理;协调联动;府际关系;多方合作
一、美国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现状分析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综合简述
美国拥有相对发达的、全面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在联邦政府层面,总统做为最高行政首长负责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同时由于美国的国家结构决定了联邦与地方各自有不同的救灾应急管理体系,其纵向管理机构相对分散,联邦一般无法直接介入地方进行应急救援。由此负责协调整个应急系统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便成为了美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署吸收合并了近22个联邦救灾应急机构实现机构重组,并在整个美国划分了十个管理地区,每个区域设置一个管理办公室专门针对辖区内的州政府进行具体应急指导工作,并在地方政府无力应对紧急事态时,直接协调帮助各州开展救灾与减灾工作。[1]
美国各州、县、市一级级政府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区域性应急管理机构。该机构下设总部、处置中心以及若干职能分部负责处理辖区内应急管理事务、综合协调与联邦之间关系。这些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处理辖区突发紧急事件,制定预案与信息预警系统,管理分配应急物资,组织人员专业培训等。
(二)美国应急管理中协调联动机制
1、联邦各级应急救助与协调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由于国家行政体系的纵向权力分散造成各州、地方应急管理自成一体,《斯坦福法案》中对此作了纲领性的规定,具体实施上可以细分为"灾难防御救助"与"重大灾害(突发事件)救助"。①所谓灾难防御救助意为"联邦政府在各州制定全面而又可行的灾难防御计划时提供援助。"②"重大灾害(突发事件)救助"则是指"灾难(事件)情况非常严重,以至于超出了受灾州和地方政府的有效应对能力,因此需要联邦救助"③在接受请求后,总统可以命令任何联邦机构,无论有偿无偿利用其范围内的权力与资源来支援州、地方,提供一般基本的应急救助。④在极端紧急状况下,还可以请求总统动用联邦国防军事力量来帮助各州、地方政府执行必要的拯救生命和保护财产之重要任务。
此外,各级政府为了能够集中所有力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灾害,往往会与其他州、地方、个人团体签署互助协议,通过合同形式来形成联动区域性应急体系以此加强本地区的应急能力。例如密歇根州就明确规定"为了能够为灾害或突发事件提供援助,市、县可以与其他县、市、公关机构、民族国家联盟、私人机构或其他实体达成互助协议。该合同只能被限定用于紧急、灾害等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安全的情况下,并应和密歇根州紧急情况治理计划相符合(类似州应急预案)"⑤
2、应急机制中的多方一体化联动
美国应急机制中实行一体化行动战略,在美国国家应急响应计划(NRP)中明确将非政府组织定为美国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斯坦福法案》中明确了政府外其他志愿救助组织的使用与协调,规定总统在进行突发事件和重大灾难的管理上,有权与美国红十字会等各类援助组织签署协议,并由联邦协调官负责协调。在各州、地方政府层面则结合各地方自身情况通过各自的立法来加强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的多元化参与。如在加利福尼亚州为了全面应对自然灾害,加强应急能力,发动了在全州实施的"自然灾害救援志愿军计划"。在加州进入紧急状态时,州应急服务办公室可以积极利用志愿者资源计划,并与州和地方政府机构、其他组织在计划实行过程中相互协调。⑥
二、日本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现状分析
(一)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综合简述
日本的应急管理核心之重就在于灾害预防,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完善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从中央来看,内阁首相为政府应急最高指挥官,由内阁官房来负责总体协调、联络。而中央防灾会议是防灾方面的最高决策议事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国家基本防灾应急政策并要组织制定防灾基本规划并负责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公共机关之间关系。[2]同时为了更好的整合加强中央各省厅,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日本政府还专门在内阁府设立"特命防灾担当大臣"(首相任命的专司灾害管理职责的高级官员);在内阁官房设立"内阁危机管理监",进行灾害情报收集,编制国家应急管理计划,分析突发紧急事态做出初步判断,综合协调中央省厅联络,辅助首相与官房长官。
在地方一级,日本地方知事(行政首长)为地方政府应急体系中的最高领导,并担任地方救灾会议主席。地方救灾会议是依据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地方防灾会议条例在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所设立的救灾防灾决策议事机构。地方防灾会议在组织机构上是地方政府的附属机关,接受地方政府政策咨询并提出决策建议,负责收集相关紧急事态信息情报,制定防灾基本规划之大纲,同时还负责协调辖区内行政机关、中央应急机构的关系等。[2]
(二)日本应急管理中协调联动机制
1、灾害应急管理中机关部门间协调与支援
就行政组织机构来看,《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应在中央设立中央防灾会议作为防灾应急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就所掌管的事务要求有关应急各方机构与其他组织提供资料、陈述意见以及进行其他方面的必要合作。"⑦各都道府县市町村分别设立地方防灾会议,其主要职责在于发生涉及该都道府县地区的灾害时,就该灾害应急对策及灾后恢复工作,与相关各方、上下级之间进行联络协调。⑧在实际应对灾害时,日本各级政府可以视具体危机情况(灾害已经发生或迫在眉睫),在都道府县市町村地区设置灾害对策总部以应对紧急事态。⑨当情况近一步恶化时,日本中央政府认为需要实施更全面紧急的应对措施时便可设立紧急灾害对策本部与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可以"在所管辖的地区内,对指定行政机关首长……指定地方公共机关根据防灾计划实施的灾害应急对策进行综合协调。"⑩
2、日本应急机制中的公共机关体系
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中所称公共机关包括"指定公共机关"和"指定地方公共机关"是日本应急反应、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和非政府的社团、公益法人等组织团体来强化协调政府的应急能力,更好的体现应急体制中政府与各方团体的协调交流与互动。
与传统志愿人员、团体相比,灾害对策基本法明确了指定(地方)公共机关地位作用,并赋予了其具体法律义务。如及时调整公布自己的应急计划"指定公共机关必须根据防灾基本计划制定与其事务有关的防灾业务计划及对每年防灾业务计划进行研究,必要时对其进行修改。指定公共机关在根据前款规定制定或修改防灾业务计划时,必须及时通过主管大臣向内阁总理大臣报告,并在通知有关都道府县知事的同时,公布其要旨。"⑾
三、以美、日两国应急协调联动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两国应急管理中协调联动模式之比较分析
从笔者前文所述来看,美国因为其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让联邦与地方各自实行相对独立的应急救灾体系,各州之间与联邦、州、地方之间在应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中的协调、沟通、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故美国应急机制中的协调联动中专门设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应急协调人员、各州各地方的协调办公室来专门负责处理地方与联邦政府之间的联络与互动。在国家面临紧急事态的同时既做到充分保障地方自治权利的完整性,又能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为灾区保驾护航。
与美国相比较,日本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典型中央集权式单一制国家,拥有较为强势的中央应急管理机制,并且特设一系列应急救灾的专职部门机构(特命防灾担当大臣、危机管理总监等等),配合较为完善的应急立法体系和政府外的社会资源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日本为应对紧急事态所设立的"指定公共机关"是十分有特色的应急联动机制,公共机关即作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救助力量在保障中立客观的同时,更可以全面协调的发挥整个社会的应急反应力量,而其本身的社会公益属性优势(日本指定公共机关不少都担任各行政区划内的民生、市政项目)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二)我国应急管理中协调联动模式之思考与改善
近年来随着某些突发事件处理弊端的逐渐显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也亟待进一步加强、改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与笔者上文所例举的两国协调联动模式相比较,仍有值得我们反思与改善之余地。
1、加强应急协调联动,理顺明晰府际关系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的应急机制,但在实践运行中仍然出现了不少的漏洞与不足。究其原因很重要一点在于各级政府、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责权能模糊不清,而具体立法中对于各个部门的具体分工缺乏可以参照运行的具体条款,横向之间的府际关系缺乏制度化的相应规定。
就笔者来看,或可考虑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统一的应急政府机构(类似FEMA)或专门性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各个应急部门的互动与沟通。我国现阶段的应急统一协调模式还是以"临时应急指挥部"为主的临时性计划模式,这种指挥部模式形式上类似日本的对策本部模式,但其设立缺乏法律依据,更多依靠的是政府行政命令来建立、运作。而一个常设性的应急管理协调机构不仅可以预防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态,更能够整合各方面力量,提升管理效率、发挥出资源整合、联动互助的优势。
2、发展完善非政府性应急管理力量,加强第三方多元化互动
与美、日等国家相较,我国应急管理模式中更依赖于官方核心的一元化领导模式,对于志愿者、NGO等非政府性组织与力量并没有有效的管理与重视。事实上在应急管理机制中,官方与非政府间的协调联动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强我国应急防灾体系中的志愿者团体与政府官方之间的协调参与,转变我们传统意义上"官民两立、官管民办"的管制型组织模式;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涉及民生、公益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可以借鉴日本指定公共机关制度,考虑通过政府间协议合作的方式,在保证与政府紧密联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
注释:
①《联邦灾难救助和突发事件救助法》(斯坦福法案)第三、五、六章。
②《联邦灾难救助和突发事件救助法》(斯坦福法案)第二章第三条第二、三款(灾难防御计划是美国政府用来抗灾减灾的应急预案性质的一个计划模式,灾难防御救助从性质上来看应归入事前防灾救助)。
③《联邦灾难救助和突发事件救助法》(斯坦福法案)第五章第三十三条。
④《联邦灾难救助和突发事件救助法》(斯坦福法案)第五章三十四条、三十五条。
⑤《密歇根州突发事件处理法》第十条(G)(I)1.2。
⑥《加利福尼亚州应急服务法》第十一章第九十三条。
⑦《灾害对策基本法》第十三条。
⑧《灾害对策基本法》第十四条。
⑨《灾害对策基本法》第二十三条。
⑩《灾害对策基本法》第二十七、二十八条。
⑾《灾害对策基本法》第三十九条一。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17-119.
[2]加藤孝明,藤五骁,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2-50.
[3]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比较反复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repeatedly"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Teaching
TONG Jinlian
(Ed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 & Technology, Huanggang, Hubei 438000)
Abstract Comparison repeatedly has it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Repeated way of thinking with a relatively tutorials can inspire students to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 broaden 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compare repeatedly; teaching; application
比较反复有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用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辩证思维,不断深化对概念、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解决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路,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关于比较反复的哲学思考
列宁在论述辩证的思想方法时指出,考察事物客观性非常重要,强调“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无限过程”。这一“无限过程”,离不开比较反复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探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各种各样关系,分析、研究出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比较:“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反复:认识是近似螺旋曲线发展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在事物内部,正面与反面、正确与错误、有利与不利等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决定重大问题要留有思考余地,不得匆忙结论,应“三思而后行”,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才能使人的认识和决策更正确、更科学、更可靠。进一步分析事物矛盾的发展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上需要反复。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思维中,事物总是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发展。要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2 用比较反复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2.1 总体类比,凸显共性,注重衔接,把握特点
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作为机械的组成部分,均因其具有特定的功能,由于使用条件的特殊,又有不同的类型、结构、相似的工作原理,对制造材料选用,强度、刚度的计算均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就各类机构、零件而言均存在功能、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材料选用、强度计算统一的共性问题。这一点在讲授结论和总复习中应反复说明,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应突出重点,并结合若干实例,说明知识体系这一必然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能动地体味其特有的统一性。在具体章节的衔接中,同样应注意类比反复,“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就应找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普遍性的最佳结合点。如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齿廓形成的范式、标准参数的确定、几何尺寸计算方法、常用材料选取、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强度计算等方面,既有其共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特点。特别应注意在把握各自特点的同时,找准个性与共性的最佳结点,能动地认识带普遍性的问题,再通过前后关联进一步深化对各自特点的认识。
2.2 通过特殊问题的比较,使学生不断深化有关理论的认识,并增强理论的应用能力
(1)关于易混淆概念的比较:教材中载明一是,“能限制某些物体运动的其他物体,称为约束。”二是“这种构件相对运动的限制,称为约束。”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看起来,均有约束二字,容易混淆,但深入分析,前者实际上是指能对自由体运动起阻碍作用的物体,是这种特定物体的代名词;而后者是指因构件间运动副元素的接触,形成对接触构件间相对运动的一种限制,显然这里的约束有管束的意思,似有动词的含义。两个概念越比较,其区别愈加明显。
(2)关于相似规律运用的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宽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工程问题的视野。
如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意点的切应力计算公式及应用,与梁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点正应力计算公式及应用比较(公式比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距中心某点处切应力与其距离成正比,在其边缘时达最大值,因而大型圆轴多做成中空轴,这种结构既减轻了轴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增强了抗扭强度;梁弯曲时横截面上距中性层y处的正应力与y成正比,距中性层最远点y值最大,正应力取值亦最大,因而视条件不同通常做成工字梁或空心圆杆,与前面的中空轴比较,同样减轻了轴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同时增强了抗弯强度。
(3)关于相似方法的实用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如取隔离体求约束反力与用截面法求内力比较:总体上看,两者对学生均有一定难度,但后者的难度更大,好在课程安排是前者先讲,这更有利于两者的类比。其相似处是,一取隔离体作受力图时要去掉与考察对象相联的构件,而其对隔离体的作用用相应约束反力代替,后者是保留一段截开的杆件作研究对象,去掉的一段对它的作用,以相应内力代替;二均要用静力学关于力的平衡原理求解。采用前者类比,使学生易于理解用截面法的解题诀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内力的多样性,对轴力、剪力、所知、弯矩的形成和它们方向的确定的认识会更深刻,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4)关于同一原理不同应用场合的比较,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原理的认识,提高相关理论的应用水平。
如根据相对运动原理使用“反转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与根据相对运动原理,采用“转化机构法”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问题比较:虽然后者解题难度较大,但在前者已经讲授并经过作业练习后,学生通过比较,对相对运动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整个构件系统绝对运动的任何改变不会影响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这一原则,有如我们带手表一样,无论带表人怎么运动“即随时改变绝对运动”,手表的三个指针仍然会准确报时。当然,这一原理用来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的特殊问题是:正确处理转速是向量的问题,即导出公式的适用条件,要考虑涉及构件的轴线是否互相平行及有关转速的方向问题。
2.3 抓住重点和难点不放,将比较反复的思维方式贯彻到底
比较与反复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诸项内容类比中,应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某一类比中,要注意找出其中有主导作用或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这样抓住关键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问题的全面解决。
关于典型问题、典型案例的类比,要注意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是在工程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特别在多种构件连接条件下,如果受力情况总体比较复杂,就更容易模糊人的印象,导致解题的难度。这时可选用内容极为相近的典型例子,在讲例题、课堂讨论、作业、单元小结等环节中,将这一内容贯彻到底,这就比孤立地在某一环节下气力强得多。
3 结束语
在不断比较反复哲学内涵认识的基础上,用比较反复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这使得能自觉地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学生多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开始对课程学习怀有厌倦心态的学生,也逐步通过学习产生了兴趣,这确实使人振奋。
参考文献
[1] 韩树英.哲学纲要[M].人民出版社,1983.9.
对中老年人来说,冬季出鼻血的另一大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病。当血压长期升高,血管脆性加大,容易引起动脉性鼻出血。这种出血一般来得快,有时去得也快,出血量通常比较大。
有些中老年人原先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很容易忽略,没有用药物有效控制血压。所以在咳嗽、打喷嚏、屏气抬东西时发生鼻出血情况的,要及时测量血压或就医检查,注意是否存在隐匿性的心血管疾病。平时最好定期量测血压,对自己的血压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高血压患者反复出现流鼻血情况,脑出血的发病率高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的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如果血压不稳定,会造成鼻出血。一旦出血点在脑部或眼部,就会有脑中风或失明的风险。
如果本身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发生鼻出血首先就是一个信号,提示身体很劳累,近期生活习惯不健康,腹压增高的情况增多等,提醒自己必须注意休息和血压监测。
所以高血压患者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和生活习惯,规范服药,避免弯腰抬重物,或其他屏气等增高腹压的动作,否则容易造成鼻出血甚至脑出血。如果发生鼻出血情况,必须监测血压,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谢医生提醒:放松才能更快止血
一旦发生鼻出血的情况,病人和家属首先要放松,千万不要紧张,因为越紧张,血压越不容易降下来,血管也会收缩,就更不容易止血了。
局部肿瘤
案例:老王今年6 0多岁,每天早上起来,第一口回吸涕里有新鲜的血,擤鼻涕时有点出血,情况持续了半年多,老王也没有放在心上。前一阵因为其他不适到医院就诊,引起门诊医生注意,转到五官科去检查,竟是鼻咽癌!
专家解读:像老王这种长期“回吸涕带血”的情况,鼻涕中反复出现血性分泌物,或是痰中带血丝时,很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信号。
当鼻子经常、持续性地有少量的鼻出血症状,或长期觉得鼻子堵塞、不通气,有可能是鼻腔、鼻窦、鼻咽等部位发生局部肿瘤的情况,千万不能不当一回事,要尽早就医进行检查。
还有哪些人容易鼻出血?
心脏功能不好,回血功能较差,静脉充血,容易引起鼻出血。
肝功能不好,凝血功能差,也可能出现鼻出血。
血液病患者,往往伴有鼻出血。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弊端
初中生携带手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学生携带手机能方便与家庭的联系。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自觉、行踪和行为难以掌握,家长便主动给孩子配了手机,定时或不定时地关注监控孩子的行踪。这方便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效防止不必要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住校学生,使用手机大大便利了家长的接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意外事情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联系、呼救家长、老师或相关人士。
第二:利用手机,学生能够直接向老师或者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
第三,便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扩大交际圈。现今的初中生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沉重,不少学生深陷于课业负担之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龄人通过手机进行跨空间的交流对话,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排解一些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的苦恼。同时通过手机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也能在狭窄的地理空间获得较广阔的交际空间。
第四,学生使用手机能加速信息吸纳、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智能手机作为网络通讯的组成部分,无疑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
第五,使用手机可以体现独特个性,增添生活情趣。手机作为通信领域里的弄潮儿,它较高的科技含量、较短的更新周期、新颖的设计,成为学生追逐时尚、体现生活品味的追求。手机特别是智能化的高端产品为新一代的学生炫出自我风采、展现自我生活个性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因而增添了生活情趣。
第六:大部分手机拥有可以随时使用的功能。如拍照、闹钟等,以便在某些特殊时刻使用。
第七:手机的体积很小,方便携带。
摘要在现代职业教学课程中,《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与机电专业基础机械课程。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神的结合与兼备,才能使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渐走向课堂,特别是在机械基础的课堂上,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艺术使得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构造变得更立体、更直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当中的应用我们应一分为二的对待,明确其中的利弊关系,从而更好的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
关键字机械基础课;多媒体教学;利弊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门既枯燥又乏味的学科。但是对于机械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学习机械构造的必学科目。在其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极其的构造原理,还要掌握机器零件的传动以及液压的传动。在以往的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在黑板上画简易的图形,或者利用挂图、模型来进行理论的讲解。但这种传统的机械基础教课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教”与“学”的矛盾点,使得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处在了尴尬的境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它被逐渐运用到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中。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利弊关系
1.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逼真的图形构造给与学生更立体、更感兴趣的着力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再会积极的配合,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上。兴趣是学习的伟大动力,它支配着学生的自我选择,放在学习上,兴趣支配着所学的科目和知识。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在于所学知识能不能足够引起他们的关注。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论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论逐渐开始变得鲜活起来。书上的机械构造图是平面的,不够直观,但在多媒体技术中,很多构造变得活灵活现,立体感立即就展现出来了。它不仅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也丰富了理论,使很多平常难以描绘的机械构造图变得简单易懂。
课堂上的最好效果是老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在互动中学习不仅能够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情绪。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机械构件逼真呈现,不仅外观构造,内部的零件也是看的一清二楚,除了老师的讲解,多媒体技术可以引用相关的学术视频,来增强学术的严谨性。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以往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老师的备课准备得相当充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还要在黑板上画上复杂的机器构件图,详细的讲解各个部件的作用和功效。这样繁琐的工作使得老师的任务加重,同时也让学生很难吸收,平面的图画不够生动、形象。而多家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老师的工作变得轻松,而且课件的质量也变得直观、立体。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其中运用动画教学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来阐述其工作原理,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原来单一的说教模式变成现在的立体综合性的模式。这不仅增强学生学习机械理论的兴趣,更使得教学互长,使学生和老师在理论上都有值得提高和飞跃。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诠释机械理论的成熟。机械基础是机械理论的重要内容。机械理论的成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凭理论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的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机械理论,使书本理论变得更加成熟。例如,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视频资料的指引下做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动手去做了,熟悉了部件的内部构造,掌握好它的工作原理,使得机械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也变得有趣起来。
(4)多媒体技术拥有无限的空间,足够学生对某些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上一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例如课件、书本、尺子、挂图,还有板书,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较低,45分钟的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的东西微乎其微。多媒体教学引起了机械基础理论教学的新革命,教课形式上变得游刃有余,理论的讲解上也变得轻松多了。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以往老师所带进课堂的东西缩小成一个U盘,里边有无限的理论空间,不仅使理论变得紧凑,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关注,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其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加紧一些新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后来的教学,变得更加方便,知识也随之变得更加系统。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1)新事物的出现总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理论上的应用,我们看到它所带来的便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不是万能的。防止多媒体成为教学方式的“独角戏”,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手段是不能被丢弃的。
(2)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老师依赖于多媒体的方便性,不再去进行机械基础理论的深研究,放弃了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疑问,开始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正确性。久而久之,老师成了课件的解说者,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不断的在复制着别人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创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目标也会越来越偏离轨道。
(3)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起初是感觉新鲜的,但是随着老师课件的加大,很多学生在45分钟内消化不了太多的理论,教学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学生变得紧张,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这样反而与原来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
四、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1)在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中,应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方便之处,不舍弃传统教学的优良习惯,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械理论学习的目标。
(2)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敢于向理论提出质疑,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分成几小组,一组一组阐述其观点,丰富课件的不足,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进行机械理论的学习。
(3)重视学生的反馈,尊重学生的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于所学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应高度的重视起来,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的解惑释疑。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任何事物的优越性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是完全可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的的整个设计仍要由教师来完成并执行。只有合理的运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课堂既变得生动,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更不至于丧失传统教学的魅力和功劳。
新事物的出现总要经历一段磨合期才能走上轨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逐渐适应,渐渐跟上信息的步伐,加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断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淑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05) .
鼻窦内镜手术(ESS)是近年来鼻科学领域中对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诊治的一大革命,其特点是创伤小、痛苦少。但是由于鼻腔、鼻窦周围结构复杂,而ESS进路很深,因此易引起很多并发症,如鼻腔出血、粘连、眶内水肿、脑脊液漏等,其中鼻出血是鼻窦内镜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因损伤筛前动脉、筛后动脉、蝶腭动脉及鼻中隔动脉所致,出血量常在200 ml以上,甚至迫使手术终止,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减少鼻内镜术后出血,除了医生娴熟的手术技巧外,还应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我科通过加强对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138例患有鼻部疾病并行ESS手术的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护理,有效地减少和控制了鼻内镜术后鼻出血,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男80例,女58例,年龄15~67岁,参照FESS-95广州标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Ⅰ、Ⅱ型共90例,Ⅲ型48例,术后出血30~200 ml,平均70 ml,未出现出血性休克症状,无眶内及附近结构的并发症,无颅底、颅内及严重出血并发症。
2 相关因素
鼻窦内镜手术后鼻腔出血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手术麻醉和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短、术者熟练程度及患者机体状况,如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等疾病,都会影响出血量。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鼻窦内镜手术多为择期手术,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有关鼻窦内镜手术的常规知识及手术优点,如创伤小、恢复快、更具安全性等,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手术,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以免患者因紧张造成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血管收缩,加重出血。
3.2 术前准备 术前协助患者做好辅助检查,术前1 d剪鼻毛、清洁鼻腔,男性剃须,并给予含漱剂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术前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佳可给予口服安定。常规口服维生素C或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立止血1 U,以减少出血,指导患者经口呼吸,以适应术后鼻腔填塞的情况。
3.3 术后护理 了解术中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鼻部渗血情况。患者取半卧位,有利于鼻腔呼吸道通畅和血液及分泌物的排出。鼻内镜术后给予鼻部冷敷4~6 h,以减少出血,消除水肿,减轻疼痛。对出血较多,可适当延长冷敷时间。术后由于鼻腔填塞物的刺激可引起头痛、头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以上症状可随着鼻腔填塞物取出逐渐消除。如无法控制的打喷嚏可嘱患者张口托鼻打喷嚏,以减轻对鼻部的振动及局部血管压力,避免鼻腔填塞物松动或脱出引起出血,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术后给予温凉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说话,少咀嚼,以减少出血因素,并应用止血药物。由于鼻部填塞物的影响,患者易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干燥,可指导患者用口呼吸,多次少量饮水,唇部敷湿纱布,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4 体会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11-02
经济的提升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均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如何确定货币政策等等。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监管职能逐渐从中央银行中剥离,使得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建立了协调运行机制,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一、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现状
对于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屡见不鲜,呈现出一定的研究热潮,尤其是在监管职能由中央银行分离以后。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具有一致性的特性,二者相辅相成,能够互相促进。王国刚具体研究了货币政策与金融、资金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该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1]在其文章中,还对银行内部系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指出银行业正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业务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以,与银行监管实施一定的配合对货币政策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最初的预期目标。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具有冲突性的特征,一旦引发冲突制高点,便会波及经济生产,进而产生不良影响。依据这种情况,专家指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二者之间冲突关系予以协调。张金城等具体研究了不同的监管方式,比如,银行信贷、资本监管双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等等。[2]并以辩证主义角度对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予以研究,体现其有效性。
二、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作用
以往无论是金融监管,还是货币政策都是由中央银行统一执行管理,主要是因为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赋予了中央银行一定的权力,同时,中央银行存在两种“不同身份”。既是最后贷款人,又是唯一的货币发行者。针对这种情况而言,奠定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间接的表现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协调问题的可容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将分界线勾画的比较模糊,比如,当前全能型银行机构日益增多,除了办理金融业务以外,还包括一些保险、基金等。针对这种现象实,如果采取中央银行统一监管的方式,注定会出现监管重叠,监管机构闲置的状态。所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了有效缓解该现象带来的严重影响,实施了监管职能由中央银行分离的政策。只有这样,监管当局以及中央银行才能各司其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完善专业化管理,促进金融经济的长远发展。鉴于此,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能够发挥二者之间的协同能力,体现互助效应。[3]
三、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特性
(一)一致性目标分析
通过上文的阐述,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特性,从某种角度而言,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展现了一致性的特性。比如,有效的货币政策可以为金融监管创造一定的有力环境,进而实施政策操作,相对的,成功的金融监管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互惠互利的,是相互依存的。[4]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实施金融监管过程中,主要的方向在于维护金融市场,通过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市场管理,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以期建立稳定、科学、高效的金融体系。只有确保健全的金融体系建立才能保障金融交易者的利益,促使金融机构可以安全运行,将金融风险以及潜在风险予以有效控制。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地稳定物价,促进内需,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所以,将二者协调一致,既能稳定金融秩序,又能促进经济发展。[5]
(二)矛盾冲突性分析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体现的矛盾冲突性包括多种方面的,是实施协调运行机制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冲突性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定目标不一致。依据实际情况,二者的法定目标具有一定的区别,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监管过程中,与中央银行各自完成法定目标,呈现出一定的冲突特性;其次,信心交流相对闭塞。在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以后,职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干涉监管。[6]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交流不畅,监管部门获得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突发事件发生时,无力抵抗,进而造成监管失误;最后,内在周期差异性较大。依据相关理论文献内容,明确了实施货币政策的根本目的。所以,总结出其具有“逆经济周期”的重要特性,经济低迷时可以采取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内在周期差异较大,使得矛盾冲突愈加明显。
四、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运行机制的建立
(一)强化法律机制建设
法律机制建设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对各方职责与权力范围予以界定,进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机制的建设是建立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运行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强化法律机制建设以协调金融法规以外,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应予以调整,做到有效的修订与补充。通过法律条文的确立,明确相关管理者的责任以及协调的主体,将存在缺陷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必要时可以将其废除。不仅如此,一旦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对金融监管产生负面影响,应找出其具体原因,并予以及时地修正与完善,以保证监管的顺利进行。[7]在协调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明确金融监管部门以及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将具体职责、具体权力以及需要协调的内容进行有效地界定,避免监管失误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由于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不仅要确保与中央银行的有效合作,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有效配合,以期完善协调工作。
(二)完善权力分配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呈现的冲突性主要原因在于权力分配不明,使得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监管职能出现矛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在既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同时又肩负监管义务的情况下,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时,中央银行势必会将稳定币值的目标搁置一旁,进而帮助陷入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机构,为其注入相应的资金,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安然度过危机。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当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以后,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矛盾转化现象,原有的内部矛盾转化成为两类机构之间的矛盾,而在解决其矛盾过程中,需要以更加公开的形式进行。[8]鉴于此,完善权力分配机制尤为重要,可以将不同的权力赋予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而展现出监管效用,促进监管水平的提升。比如,中央银行在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时,要明确权限,与金融监管机构商议,进而达成共识,并依据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予以正确判断,避免货币政策反应延迟现象发生。
(三)构建信息平台
当前属于信息化时代,社会中各个领域均充斥着信息,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决策内容,是判断决策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期促进监管水平的提升,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想要在各个部门之间最大化地利用信息,需要在各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平台,以最大程度地进行交流,进而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虽然金融监管职能已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但是,金融监管机构所掌握的信息仍是比较完整的,而货币信息比较匮乏。相对的,中央银行所掌握的金融信息比较匮乏,而货币信息较为完整,可以说,二者具有互补的关系。但是,不论是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还是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的信息内容。所以,在相关部门构建信息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的补充与完善,实现信息共享,进而促进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四)建立监管机制
[关键词] 新技术性贸易壁垒;辽宁;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 F75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9-0022-02
作者简介:刘钊(1976-),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课题“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向对辽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W2010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法规和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验检疫、包装标签要求等,这些措施主观或客观地成为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壁垒。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颁布和实施了许多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这些措施对辽宁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使得世界经济急转直下,迅速进入衰退期,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制定或修订了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有:1.美国新制定或修订了多项节能法规标准,对电器类产品了一系列的能源性能及测试标准。2.美国众议院通过《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对现行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法》中食品安全相关内容进行了70年来最为重大的修订。3.美国颁布了《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进一步提高儿童产品安全要求。4.欧盟EuP指令多项实施措施颁布,并扩展到间接用能产品,并且EuP的替代指令ERP正式颁布实施。5.欧盟进一步完善了REACH法规,对REACH法规附件内容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进一步加强国家化学品监管。6.欧盟WEEE/RoHS指令修订草案,进一步提高了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综合指标要求。7.欧盟富马酸二甲酯(DMF)禁令,禁止将富马酸二甲酯(简称DMF)含量超过0.1ppm的消费品投放市场或在市场上销售。8.欧盟颁布玩具新指令,新指令条款增加到了57个,进一步完善欧盟玩具安全管理体系。9.日本拟修订《化学物质审查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12种化学物质作出规定,进一步加强国家化学品监管。10.LED照明产品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已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电工委员会、美国、欧盟等国家对LED照明产品制定了相关的能效技术要求。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特点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被用作贸易保护手段的趋势更加明显
2007—2009年,世贸组织成员的TBT通报数量分别为1211项、1532项、1890项,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金融风暴强烈冲击实体经济的国际环境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新制定或修改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使其越来越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在国家间扩散的现象。虽然发达国家仍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迅速被发展中国家效仿。例如,2009年1月1日起在韩国销售的电子电器产品需强制性使用KC标志。2009年7月31日,南非规定销往南非电子电气设备的每个产品型号都应获得南非标准局的许可。2009年9月3日,巴西也将家用电器纳入到强制性产品认证范畴。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由针对单一产品采取单一措施设置技术壁垒,发展到针对大类产品采取体系化的综合措施,并且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欧盟EuP指令及REACH法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EuP指令的最低能效要求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现有技术水平并每隔3~5年进行修正,而且产品范围越来越广,已从耗能产品(EuP)扩大到能源相关产品(ErP)。REACH法规不仅针对每一种化学物质,而且针对每种化学物质的生产商和进口商,以及每一种物质的每一种用途。
(四)健康和安全问题仍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关注重点
从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的目的和理由来看,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通报占了绝大多数。从英国的自行车安全法规,韩国的建筑机械安全标准、电器安全控制法规,日本的道路车辆安全法规,加拿大、美国的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到欧盟的机械安全指令、玩具安全指令,令人应接不暇。以美国为例,2009年,在其的27项道路车辆工程通报中,安全标准占了4/5。
(五)节能环保领域和新兴产业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建设热点
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制定和市场准入技术制度建设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建设热点。例如,2009年美国新制定或修订了多项节能法规标准,对电器类产品了一系列的能源性能及测试标准。欧盟对绿色双指令“WEEE/ROHS”进行的两次修订,进一步提高了电子电气设备的进口门槛。同时,在LED照明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LED照明产品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
刘 钊: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行业协会对策三、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准入的难度
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是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此同时,这四个出口市场也是近期制定和修订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进一步强化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已经使其越来越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这些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辽宁省出口行业大宗商品的发展,尤其是机电仪器、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和化工等行业的外贸出口均受到了较大的市场准入限制。
(二)直接抑制了产品出口数量
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由针对单一产品采取单一措施设置技术壁垒,发展到针对大类产品采取体系化的综合措施,并且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短期内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相关要求,这使得辽宁省机电品、农产品、食品、化工品和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减少。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辽宁省产品出口数量抑制作用明显。
(三)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了出口竞争力
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国际市场标准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使得部分出口产品与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不一致。为达到相关的新标准,出口企业必须采购价格更高的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改造产品技术,改善环保水平以及重新进行技术标准认证等,这大大地增加了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后危机时代辽宁行业协会应对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充分发挥行业预警作用
行业协会应积极跟踪、收集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最新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主要贸易伙伴有关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定期发表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提出具体对策。同时,行业协会还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正确预见事态发展,逐步建立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变化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对策,积极防范技术壁垒。
(二)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管理作用
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出口产品管理。首先是进行行业价格自律,通过公布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等手段,及时引导企业调节出口数量和价格,避免无序竞争,然后是质量和服务自律,要求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出口战略转型,使企业向技术创新、品牌与商标为主的以质取胜的战略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壁垒贸易纠纷的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应诉指导作用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技术壁垒而导致的贸易纠纷越来越多。政府无法介入这些争端,而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自发、自律机构,自然应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因此,行业协会在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时候,需组织国内企业积极应对,在行业内采取统一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进口国磋商和谈判,指导企业努力突破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李欣.谈及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几点措施[J],酿酒,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