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质控分析

护理质控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28 08:26: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质控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护理质控分析

第1篇

1 影响ICU护理质量的因素

1.1 护士编制不足 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2.5,监护素质欠缺,护士超负荷工作,过度疲劳,质量无法保证。

1.2 护士未经过系统的ICU专科知识培训,监护知识缺乏,易发生差错事故。

1.3 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

1.4 护理人员出现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长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工作,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高,会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表现为疲劳、精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失眠、烦躁、易发脾气、食欲下降、胃炎等。

1.5 工作职责不明确或护理流程不合理 护理流程不详细或流程不合理,是出现护理质量缺陷的常见原因。

1.6 缺乏质量标准或监控不到位 ICU护理工作缺乏质量标准或标准不明确,护士无所适从,护理质量无法保证或制定了标准却不能定时检查督促,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

1.7 不重视基础护理,易发生护理并发症,如角膜溃疡、压疮、足下垂、坠积性肺炎等。

1.8 急救物品器械管理无明确责任人,缺少相应的应急物品及措施或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应急事件,物品器械不能迅速到位,影响抢救。

1.9 医嘱执行不规范 执行非抢救口头医嘱、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者的医嘱、字迹辨认不清的医嘱等,给差错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10 违反技术操作规范 如输血、药物治疗前后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或无菌操作不严等造成交叉感染,甚至感染爆发。

2 ICU护理质量控制与提高

2.1 保证ICU护士数量达到要求 护士数量按照《中国ICU建设与发展纲要》的要求,ICU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应达到 1:2.5~3以上,并配备一定的护理员。

2.2 注重ICU护士素质的培养 ICU护士需经过内科、外科、急诊等相关科室的轮转学习,具有多专业的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才能应对多学科的危重患者救治。还要培养护士的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慎独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娴熟的抢救技能及对专业理论的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2.3 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分组,注意每位护士技术能力及专业特长的组合。

2.4 畅通护士沟通渠道,释放其心理压力 定时举办座谈会或单独谈心,护士长要善于观察护士情绪变化,了解其家庭、个人生活的困难或困惑,尽可能帮助解决。了解护士发展需求,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还可以开展心理讲座或心理咨询活动,使护士能够舒缓心理压力。

2.5 科室建立护理质量标准及质控网络,采用PDCA循环法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改进,选派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质控小组长并吸收护士到各组,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跟踪检查,直至问题解决。

2.6 ICU质控重点

2.6.1 基础护理质量 ①患者应达到“六洁”(头发、皮肤、口腔、会阴、手、足)“四无”(无压疮、无护理并发症、无坠床、无差错事故)。②防止烦躁患者皮肤蹭破、约束带勒伤、导管坠出,根据医嘱应用必要的镇静剂,使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达到3级水平。③ 对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单纯覆盖凡士林油纱并不能预防角膜溃疡的发生,必须点抗生素眼药膏完全覆盖睑裂,再外覆凡士林油纱。④口腔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口腔冲洗外加擦拭的方法。⑤应用抗血栓泵,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6.2 交接班的环节质量 ①制订交接班工作流程,用表格规范其交接班内容,如转科交接记录单。特护单特定项目必须双方交接,并双人签字,如深静脉置管外留长度及留置时间,尿管留置时间等。②双方交接班必须查看医嘱单签字情况,确保当班临时医嘱及时签名。

2.6.3 确保急救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到100% 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抢救药品物品、器械的定点、定量、定人、定期的管理、补充及功能维护,抢救仪器保持其处于备用状态。班班交接,双人签字,未落实好不得下班。建立仪器设备故障上报制度。

2.6.4 建立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建立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如火灾、停电、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等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使每个人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2.6.5 保证执行医嘱的及时准确性 不执行不合格医嘱,非抢救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由于ICU医嘱改动频繁,应每日核查全部医嘱,所有用药,确保双人核对后再执行。新药配置使用前看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上要求配置皮试药液。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第2篇

【关键词】 质量控制小组;护理记录单;效果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quality control team writing in investigate the the nursing records of quality control,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record a single writing.Methods perfect quality control panel system,well-developed writing nursing records standards,assessment standards,hospital-wide nursing training,through self-examination,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nursing combined proposed nursing records exist in a single writing process problem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asures.Result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groups,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record single-writing,writing defect rate decreased(P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team single-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nursing records

作者单位:655700云南省师宗县人民医院内科(马卫芬),

护理部(周国芬)

护理记录单分为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是医疗病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记载[1],更是对危重患者治疗、抢救过程及护理活动的重要记录,具有法律效应。护理记录书写内容是否准确、及时、客观、真实,将直接影响医师诊疗效果及抢救治疗方案,也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为适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患者有权复印护理记录”的要求,避免由于护理记录不完善引起的医疗纠纷[2],我院护理部建立了完善质量控制小组体系,对全院各科室的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设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为了保证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加大护理部管理力度,我院于2009年1月成立了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成员由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已取得主管护师职称,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人员组成,包括护士长1名,责任组长1名,责任护士2~4名。

1.2 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 责任护士每日对所负责床位的患者的护理记录单进行记录(包括眉栏、记录日期、时间、医嘱执行的情况、生命体征监测情况、入量、出量、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记录时间、病情,包括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重要检查数据,患者的精神、饮食、睡眠、排泄、皮肤、药物反应以及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等),护理措施和实施效果,并做好自我书写质量的检查。责任组长每日对该科的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和危重患者护理单进行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记录的内容是否客观、准确、完整、具体到分钟、秒;统计出入量是否准确;患者接受特殊检查、治疗用药、手术前后应有相应内容的记录; 护理措施落实记录是否完整,是否连惯;病情观察是否突出重点,是否体现动态变化(如主诉、生命体征、皮肤、饮食排泄、用药反应等异常情况);抢救危重患者时医护记录时间、内容是否一致;有无涂改痕迹、字迹是否潦草等。护士长每日对新入院、危重、抢救、手术患者的护理记录进行检查;每周对所有在架病历中的护理记录进行抽查,患者出院后对病历进行终末检查,在质控护士一栏签字后归档。

1.3 制定书写标准和考核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院护理记录单书写的管理,确保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护理部根据《云南省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手册》中的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要求 制定了书写标准,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学习规范化标准,考试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深入病房督促护士严格按照标准书写护理记录,对全院的护理记录采取随机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将自查和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在护士长会议上进行反馈,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并将每个科室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各科护士长,要求护士长认真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方法,以书面形式上交到护理部,以便督导有针对性地检查措施是否落实,问题是否整改。

1.4 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12月568份归档病历为对照组,其中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368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200份,2009年5月至8月684份归档病历为实验组,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484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200份,两组资料均为住院一周以上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护理记录单缺陷发生率比较(例,%)

项目份数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份数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实验组48476(15.70)20036(18.0)

对照组368187(50.81)20098(47.0)

χ2值120.77943.138

P值

2 效果

2.1 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提高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质量,明显降低了书写缺陷率(见表2)。

2.2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实施护理质量控制,重新审视了护士观察记录的职责和目的,将无形的病情观察工作转换为有形的内容和标准[3],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及书写护理记录时,能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及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同时也促进护理人员学习和钻研护理业务技术,提高护理记录的合格率。

2.3 加强了医护沟通与合作 护士掌握了客观、及时记录的具体方法和内容,能够早期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准确报告医生,得到医生的重视,为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表2

护理记录单缺陷分布比效(例,%)

项目实验组(n=684)对照组(n=568)χ2P值

无特殊检查记录86(12.57)342(60.21)313.003

出入量统计错误14(2.04)95(16.72)84.120

观察记录不客观、不真实59(8.62)189(33.27)118.691

观察记录缺乏连续性,未显示动态变化62(9.06)234(41.79)172.032

病情变化无记录、叙述混乱,重点不突出58(8.47)178(31.33)210.387

病情与措施不符,缺乏效果评价78(11.40)206(36.26)109.386

医护记录不一致23(3.36)78(13.70)32.881

字迹潦草,涂、改、刮、粘现象25(3.65)286(50.35)362.443

记录与级别护理不符38(5.55)134(23.59)85.180

未按要求做好时间记录48(7.01)165(29.04)106.687

3 讨论

3.1 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 全面质量与持续质量改进,使护士长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护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护士长的日常工作必须根据质量控制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下发的质量标准进行自查自控,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主动寻找潜在的质量问题。总结制定改进措施,变被动为主动,避免以往应对检查而搞突击的现象。同时,通过护理质量控制的检查评比,及时在护士长会议上公布评比结果,将各科固有优势和差距都展示出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及应用竞争机制,激发了护士,增强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推动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提高。

3.2 提高了护士的观察、记录水平 通过质控护士的检查、指导、培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即培养了低年资、缺乏经验的年轻护士,又规范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要求,提高了护士的书写记录水平。

3.3 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全面提高 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记录质量的全程监控,起到了环节质量控制的目的,加强检查、督促、层层把关是保证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关键,形成自控、互控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为护理记录的正确书写、有效监督提供了系统、全面和可操作的方法[4]。通过实施护理质量控制,护理长不仅要对每份病历进行质量控制,还要把握不同患者在住院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并且及时总结及评价。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方法促使护士努力学习,掌握书写方法,提高书写水平。同时,通过护士长的导向作用,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督促其勤观察病情,只有在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写出的护理记录才能达到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完整的标准。护士长对护理记录的质量控制,不能停留在记录本身,还要检查实际的护理效果与记录的相符性,因此,可以督促护士自觉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护理,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及时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当缺陷发生时及时补救,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促进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全面提高。

护理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护士是质量控制的基础,要求每个人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责的工作局面。

参 考 文 献

[1] 张琳,张淑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护理研究,2004,18(4):649.

[2] 涂勤.护理记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护理管理杂志,2004,4(7):50-51.

第3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供应室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开展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选取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名男性,14名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8.12±4.71)岁。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供应室未开展质量控制管理时期的工作人员共计20例作为对照,包括7名男性,13名女性,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为(28.93±5.38)岁。对两组工作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展开对比研究。

1.2方法

本院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开展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2.1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

[4]消毒隔离制度是医院供应室确保灭菌物品能够达到标准的重要保障,供应室要对以往的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严格规范各项消毒隔离操作流程,对标准规范和责任进行明确,如不同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应遵循的操作流程,工作人员交接班制度、高压灭菌器应用维修制度、无菌物品质量监测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等。要求每位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制度内容牢固掌握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消毒技术制度。同时,制度要随着医院的实际需要变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1.2.2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加强对其培训和管理不可或缺。定期组织各区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丰富其消毒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和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使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升操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同时开展对自我保护的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的同时避免自身受到感染[5]。增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其责任感,在工作人员之间开展广泛的相互监督机制,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监督[6]。

1.2.3加强对消毒、灭菌的监测

加强对供应室消毒、灭菌的监测,保证高压灭菌质量过关,确保灭菌物品达到合格标准。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对结果进行记录,做到有据可循。(1)每天更换消毒液,做到现配现用,监测消毒液的配制浓度,每月抽样进行污染菌监测。(2)每周一次监测灭菌柜,脉动真空灭菌器使用前应先进行BD试验。加强对外来器械的监测和消毒。(3)每月监测一次操作台、物表、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加强空气监测,无菌物品的无菌试验结果应该为阴性。(4)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情况的监测[7]。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供应室开展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开展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仅有1例,原因是器械未彻底消毒,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5%,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前发生4例院内感染,原因分别为器械未彻底消毒3例,灭菌不规范1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0%。经比较,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后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供应室是将全院可重复利用的医疗器械和无菌物品进行回收、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等工作的重要科室,供应室的每个环节对于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在供应室开展护理质量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消毒技术,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安全保障,可显著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使患者享受到更安全放心、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8]。

作者:马凤芝 单位:内蒙古一机医院

参考文献

[1]夏虹.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177-178.

[2]张献珍.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5):207.

[3]苏晶静.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行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224-225.

[4]刘惠.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3):152,155.

[5]郭蕾,吴迪.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管理与流程环节控制[J].医疗装备,2013,26(10):32-33.

[6]谢齐珍.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0):1300-1301.

第4篇

P键词:手术室;临床护理;主管护师;控制质量

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护理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他们勇于管理、善于发现护理难题[1]。调动主管护师的积极性使之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还能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主管效能[2]。鉴于此,本组研究将本科室的8名主管护师分为4个组,以评价护理质量素质、护理质量效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环境质量等指标,所得效果比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的8名主管护师,全部为女性,年龄为31~46岁;6例本科学历,2例专科学历。

1.2方法 将8名主管护师分为4个组,每组两人,分别为控制质量组、访视手术患者组、讲学带教组及手术用具管理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主管护师介入前后,让手术室患者分别对医疗质量控制、服务质量控制、医德医风控制、环境质量控制、护理质量素质和护理质量效果进行评分。

1.2.1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组 成立护理质量控制组后,应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为了确保顺利进行手术,手术室护理应做好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及手术后的处理等工作,主管护师应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控制手术护理质量[3]。

1.2.2访视手术患者组 手术室管理者应制定相应措施,着力规范手术室护理工作,强化主管护师的责任心和自律心,增强手术室安全护理意识;专访人员或者巡回护士应该在手术前1天安慰手术患者,讲解手术相关事项,消除不良心理情绪,专访人员应在手术后第二天“人文关怀”手术患者,并完整地填术护理记录单[4]。

1.2.3讲学带教组 主管护师应组织进修护师、年轻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切实做好帮、传、带工作;每月组织业务素养高、资历高的两名老师讲解配合大手术的注意事项,严格落实日常学习和训练,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定期邀请专家举办护理相关的讲座,以提升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

1.2.4手术用具管理组 手术用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因而医院应以优质、高效和低耗为目标,严格管理各项精密器械:①完善器械、仪器管理制度;专人保养管理、维修保养和操作,认真填写使用、维修和保养;②做到四有:有专人管理保养,严格依据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认真填写维修保养记录、使用登记。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

2 结果

2.1分析主管护师介入前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评分 相比与主管护师介入前,主管护师介入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素质和护理质量效果均得到显著提升,且主管护师介入前后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分析主管护师介入前后手术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 主管护师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后,手术患者对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及环境质量的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主管护师介入前后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P

3 讨论

主管护师是院内护理的核心人员,直接影响着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他们的一言一行均会直接影响整体护理质量、效果[5-6]。主管护师组成的手术室质量控制小组的权威性较高,可以较好的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向年轻护士传递自身的护理经验;主管护师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主管护士介入后,手术室患者对护理质量素质、护理质量效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环境质量等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主管护师介入前(P

参考文献:

[1]华靖,郭延平,李霞,等.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及效果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01:84-86.

[2]常后婵,戴红霞,钟爱玲,等.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5:14-16.

[3]陈杏秀,朱妙娴.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反馈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119-120.

[4]郑怡,唐秀花,朱敏,等.持续质量改进用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3,12:32-33.

第5篇

关键词:门诊外科;换药;护理;感染控制

门诊外科是医院外科治疗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为广大患者进行创口消毒、换药等医疗服务。医院是各类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加之门诊外科接收治疗患者的病症种类繁多,每日需要进行大量的伤口换药,人流量较大,如不采取预防措施,容易造成科室内环境污染,进而发生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等较为严重的不良事件,严重威胁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1]。为探讨门诊外科换药的护理措施以及感染控制的方法和效果,笔者就近2年来我院外科门诊接诊换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门诊外科共接诊行换药治疗的患者5624例,其中男4034例,女1590例,年龄10~67岁,平均年龄(43.8±1.1)岁。患者行换药治疗的原因多为外伤或外科手术创口,康复期间多次进行换药处理,共有238例患者因脓肿而行切开引流。

1.2方法 在创口换药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照换药程序和治疗要求进行,包括药物准备、创口清洁与消毒、创口护理、医药知识和注意事项宣教等内容。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依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防止交叉感染,通知把握好切开引流、外伤等不同类型创伤患者需注意的事项。

2 结果

本组5624例患者经外科换药治疗和护理后,所有创口均愈合良好,且未出现交叉感染,护理和感染控制的效果卓越。有个别患者因活动不当致使伤口开裂,后经临床治疗和护理后,创口也能快速愈合。

3 讨论

3.1门诊外科换药感染因素分析

3.1.1环境污染 医院的空气中不免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原因。许多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够在室内空气中存活15d以上,加之门诊外科人员流动频繁,加剧了病菌的转移[2]。此外,由于来换药治疗的患者中,多达60%合并伴有创口感染,更使得换药室中多类病原微生物聚集,如果消毒及通风措施不得当,引起交叉感染的概率非常大。

3.1.2患者因素 部分患者,如老人、儿童等的免疫力较为低下,是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易感人群,因而成为换药治疗中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此外,还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易感染人群,比如滥用抗生素、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服用抗排斥反应药物、大面积烧伤等。

3.1.3医护操作及管理因素 护理人员应是换药处理的主要执行人和负责人,但个别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前未按要求进行洗手和器械消毒,操作中不佩戴口罩和帽子,操作时未执行无菌操作,触及患者的脓液、渗出物、血液等,操作结束后未清洁双手和处理医疗垃圾,这些原因均增大了交叉感染的风险[3]。

3.2感染控制措施 在临床实践工程中,应当切实落实以下几项措施加强感染控制,才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3.2.1规范门诊外科换药室的管理 应当依据医院实际,建立规范门诊外科换药室的工作制度,并主抓制度的落实。因此,必须保证患者换药时所用的器械和药物无菌。换药室的医护人员每日都应检查药物准备情况,控制进入室内换药的人数,保持良好的通风,有条件的需做空气监测。同时严格落实换药室的卫生管理,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定期进行紫外或喷雾消毒灭菌,对室内的桌椅也需用专业抹布和药液擦拭。

医护人员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执行"一人一包一灭菌"的换药制度,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如注射器、敷料、引流袋等按医院规定毁形后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用品也需经严格的清洗、浸泡和消毒后方能继续使用。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措施,严格归类各种器械和药品,将消毒标准、清洁要求、操作要求以明文的形式规定下来,确保换药的安全性[4]。

3.2.2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定期组织换药室医护人员进行如学术交流、专业培训、技能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充实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强化卫生安全和责任意识,确保其在换药操作过程中,能够履行好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操作,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3.2.3实施优质的创口换药护理服务 换药前,应优先依据患者创口的严重情况和病情,做出详细评估,以便选择合理的换药方法。比如,对于烫烧伤患者,应根据烫烧伤的时期和程度制定换药方案,若患者发生脓肿,需先进行切开引流处理,再进行换药治疗;对于需多次换药的患者,换药之前应先进行加压包扎;对于骨折有石膏固定的患者,换药时切不可随意松动固定物,并注意石膏的松紧度。

3.2.4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可以在换药的过程中,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导,强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创伤较重的患者,由于换药时可能产生剧烈疼痛,医护人员应当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聊天等形式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降低不适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恐惧心理常导致不配合和哭闹的情况,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加以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鼓励、奖励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达到换药的目的。

综上所述,门诊外科的护理及感染控制工作是降低创口感染率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措施。医院应从自身管理、专业技能、优化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门诊外科的换药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翠萍. 门诊外科换药的护理及感染控制研究[J].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12): 666.

[2]裴育. 门诊常见外科换药的护理及感染控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9): 40.

第6篇

[关键词] 核心能力培训;眼科护士;院感控制;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124-02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个人、职业及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1]。眼科专业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消毒隔离知识和管理能力;安全管理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应急与协调能力;围手术期知识及患者管理;教育、培训、科研与质量监控能力[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院内感染日益增加,特别是眼科患者大多数双眼或单眼视力障碍,行动十分不便,陪护率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为了加强我院眼科病房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护理质量和眼科整个护理队伍的护理水平,我院自2009年1月起,对我科共22名护士进行以院内感染为重点的核心能力培训,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共2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48岁,平均3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理师5名,护理师7名,护士7名;本科4名,大专11名,中专7名。

1.2 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东省医院内感染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管理办法》等内容为课程,开展眼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平台,通过问卷调查、课堂理论培训、示范操作、成绩考核等策略来实现研究目标。

1.2.1 问卷调查 指导老师用自编的“眼科护士对核心能力培训中对降低眼科手术患者医院内感染问题知晓率调查表”对眼科护士于培训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原则。问卷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由我院自行设计,经相关专家审定内容效度合理,预实验表明信度可靠。调查表主要通过4项条目了解眼科护士对医院内感染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知晓率、洗手执行率以及培训前后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等内容进行调查。

1.2.2 课堂理论培训 医院内质控小组成员及科室质控负责人员对眼科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每周1~2次课,每次30~60 min。内容包括:①医院内感染管理的工作制度;②医院内感染的监测管理制度;③消毒隔离制度;④消毒药械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⑥医疗废物管理制度;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⑧病房管理制度;⑨ 治疗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的管理制度;■ 灭菌器械的消毒管理;■ 医疗废物的处理规范;■ 手卫生知识培训等。

1.2.3 实训演练 实训演练时指导老师对眼科护士采用示范操作,如洗手步骤、病房的空气培养方法、消毒液、手表面细菌培养方法、消毒液的配制方法、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等方法一一示教。

1.2.4 培训后成绩考核 指导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培训再考核。

1.3 判定标准

考核分两方面:① 护士培训前后闭卷理论考核;② 操作考核。成绩各占50%并存入档案,90分以上为优,70~89为良,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及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培训前后眼科护士对院内感染指标掌握情况及患者发生院感例数

见表1。培训后,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和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洗手执行率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数在培训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1 眼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前后对医院内感染的指标掌握及患者发生院感例数

2.2 培训前后眼科护士对预防医院内感染知识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培训后眼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考核成绩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眼科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先进的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及眼内窥镜的引入等,对眼科专业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掌握更多更新的眼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更好地配合眼科医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与护理,作为眼科专业护士还应掌握更多的院内感染控制知识来满足眼科临床需要,降低医疗风险,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3-4]。因而对眼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显得越来越突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眼科专科护士已成为眼科护理发展之关键。本文近年来通过对我科护士进行核心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绝大多数护士均能按期完成培训计划,顺利通过考核及综合评定,基本达到培训前制定的标准要求。

培训过程中我们体会到:①眼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重要性。护士凭在学校学习眼科知识及控制眼科手术患者感染知识较简单,再加上眼科专业性强、技术操作难、手术患者多,且患者大多数是老人或小孩,陪护人员多,患者感染机率增高,只有通过不断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需要,保证患者安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②培训的成效。在培训过程中,实行调查问卷可以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堂理论培训可使护理操作更规范,加速了新护士的成长,提高了导师的岗位能力。培训后成绩考核深受护士欢迎,在考核中充分扬长补短,使护士明确自己的水平,自觉、主动参与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理论水平,保证培训的成效,适应医院的发展[5-6]。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评估培训方法的有效性,使护士对培训方法和内容满意度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③实践证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核心能力培训,培训后眼科护士对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及能力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洗手执行率都有明显提高,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数明显降低,提高了眼科护士的整个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闫瑞芹,沈宁. 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 护理研究,2004,18(2A):201-202.

[2] 广东省卫生厅. 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81-91.

[3] 张淑梅. 运用目标反馈带教模式提高护生临床护理能力效果评价[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111-112.

[4] 何应武. 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9-100.

[5] 李新萍. 不同学历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与探讨[J]. 医学文选,2005,24(12):1020-1021.

第7篇

关键词 检验方案;护理沟通;分析前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临床标准检验质量主要通过分析前、中、后3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可获得,其中分析前作为标本源的控制环节,对整体质量控制最为重要,分析前过程主要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几个步骤,由于需要与其他科室部门协同完成,因此,分析前质量控制也是实验室中最难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为提高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探讨检验科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并总结针对性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集检验科送检标本10169例,所有标本均通过护理部门采集、护工送检。不合格检验标本包括血液、体液、代谢分泌物标本。通过对护、检部门针对性干预,再次采集标本10053例。排除不合格标本中的溶血、凝血等因素。

方法:检验科联合护理部门对送检标本进行全程监控,对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记录并分析原因,后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措施:①强化责任:两科室共同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护士要做到有责任心,积极与患者、护工及检验科沟通,检验科要严格审查送检标本,全方位重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②开展培训:通过加强专业技术素养,使护士严格按照要求采集标本,确定标本的采集状态、时间、部位、方式正确无误,护工及时送检,运送过程中保持快速、平稳,检验科及时对标本审查并检验。③积极沟通:责任护士、标本运送护工及检验人员,主要通过电话及记录形式进行分析前沟通,检验人员通过电话询问,获取患者采集标本时状态、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方式、送检耗时及运送方式等,并根据记录调整标本待检时间。④加强协调:两科负责人共同参与临床查房、信息反馈及电话联系等方式,加强与患者、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及检验医师的联系,使分析前质量控制能够进一步规范化、信息化。分两阶段采集患者标本,统计干预前后采集标本的不合格率,并进行比较及原因分析。

观察指标:不合格标本评价标准:临床症状与检验结果严重不符;出现临床不可预见的过高、过低值;再次检验结果回归正常值。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SPSS19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P

结果

干预前、后不合格率比较:记录干预前、后标本不合格例数并比较,干预前后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537,P

讨论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高质量、高准确性的重要基础,而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临床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这几个环节上,因此,临床检验的高质量需要检验科与护理部门、临床医师等进行充分协调。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对优化检验流程、提高检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第8篇

【关键词】 交叉感染;感染控制;血液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62-02

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发病及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激素等的原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这成为了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院内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所有的血液病患中,其感染率大约为9.28%,其中以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医院里的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达到了26.29%;病患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所占比例约为84.21%。院内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感染已经成为了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关于如何预防感染已成为血液病护理的首要研究课题。现在对我院血液科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6名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探究,为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以致能更进一步探讨出血液科护理管理规范在控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血液科196名血液病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40名,女性患者56名,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岁。

1.2 方法

1.2.1 对血液病患者状况进行分析 仔细查阅这196名血液病患的病历,对病患的体温记录、病程记录、血液常规检查情况、有无医院感染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病患的感染部位、发病日期、化疗方案、病原菌检查、激素、抗生素等使用情况和感染前后病患血液白细胞的数量变化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1.2.2 对患者情况分析后改进院内护理管理规范 常规护理预防感染。针对患者的个人卫生情况,包括洗手、戴口罩、药物漱口、坐浴等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干净。病房应该加强通风换气,进行湿式清扫,减少尘埃飞扬,并且要注意清扫后要将拖把拧干。还要重视治疗前后的消毒工作。医疗用品像体温计、听诊器、血糖仪等用后都必须用含氯的消毒剂进行一段时间得浸泡后才能擦拭备用,这样以防止交叉感染。做好陪探人员的管理。陪护人员是医院的重要人群之一,因此做好对陪护人员的管理是降低院内血液患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规定陪护人员应该身着陪护服,戴上口罩和帽子,在与血液患者接触前应先用手消剂喷洒双手,当陪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发生时,应该尽量避免来医院对病患进行探视和陪护。

加强患者管理。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加强对血液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本着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原则,采用无菌随意饮食的标准来加强对患者身体的管理;基础护理囊括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呼吸、泌尿系统的感染等。

建立科室院感防控小组,强调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行为规范,让他们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相关规程。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病患的侵入性操作。每个病房门前都预备有手消毒液,治疗室和病室内都安放有脚踏式洗手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洗手的方法,并在进行每项操作的前后或接触血液患者前后都要仔细地进行手部的清洗与消毒。

重视监测工作。医院应该每月定期地对院内各种软硬设施进行微生物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仪器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并至少每隔六个月就对紫外线的强度进行一次监测,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在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病室必须保证良好的通风。针对病患所住的房间,应该进行良好的自然条件通风,若是自然通风效果不好的房间也应该对其进行机械化通风。选择移动循环式空气消毒机,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安装空气过滤除菌层流设备,以保证对血液患者进行特异的护理保护。建议新建的病房应该强制设置机械通风。

2 结 果

血液科在对血液病患进行观察分析后,对自身的护理管理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院内血液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相较改进前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在对医院自身的护理管理规范进行改进以后,血液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

3 讨 论

在血液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的感染控制花费很大,并且死亡率很高,预防感染病患的院内感染尤其是祛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显得极为重要,医院制定一系列严密的规章制度,保证病区环境人手洁净卫生,消灭感染源,并让医护人员认真执行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减少易感人群,能够提高血液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血液科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采取措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对感染的抵抗能力,还能够减轻血液病人的痛苦,降低其感染率。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感染的方法,有效控制了院内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规范血液科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强化病房管理,保护高危人群。对降低血液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瑞锋,许秀萍,邓晓华,等.血液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状况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