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因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1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1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动因及效应

“全球化”这一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20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作品中,全球化概念已经有了模糊的轮廓。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T•莱维在1985年明确提出的,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张。因此,当人们讲全球化时,其原意是指经济全球化。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也采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它意味着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应是: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体现,是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交易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扩散,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增强,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表述的是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状态,主要属于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则是表述世界通过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和统一制度为基础的权威性国际组织机构,来统筹世界经济,它更多属于制度层面上的问题。B•巴拉萨给世界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完全消除;C•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障碍消除,并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我国学者张幼文的定义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从上述定义看,他们都强调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应是人为的“经济障碍的消除”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要求各国政府签订一系列的协议和条约,并建立相关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来统筹世界经济,将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从法律和制度上确定下来,使各国共同遵守。目前我们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显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因为要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超国家的权威性的国际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关系;二是各国之间要做出更大的让度;三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应大大缩小,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四是要在国际上建立一套各国共同遵守行之有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消除国际经济活动的人为障碍。因此,经济全球化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而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很多因素,但在众多因素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还是生产力。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各国之间普遍交往的扩大,而各国之间普遍交往的扩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第二,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无限扩张的结果。但资本的产生与扩张,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从历史上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才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而生,资本也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扩大积累,不断向外扩张的。因此,资本的产生与扩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三,有些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几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范畴。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综上所述,无论是资本的扩张,还是科技进步,或是其他因素的作用,归根到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还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否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性,经济全球化会产生什么效应,它对世界各国来说,是福还是祸?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技进步发展的结果,有其发展的客观性,是呈现在人们面前活生生的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总的说来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各国带来机遇和利益,也给各国带来挑战和弊害。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对发达国家来说,利多弊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利少弊多。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先进与落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走向了富强之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美、德等国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甩掉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亚洲“四小龙”原来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由于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跃居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的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是发展中国家能否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采取正确的对策。

其次,经济全球化确实对发展中国家利少弊多,但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迎头赶上的有利条件。一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绝大多数始于战后。然而,他们是在殖民体系瓦解,各国纷纷独立,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大背景下,启动现代化的;同样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和机遇。二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但它们的现代化起点较低,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漫长发展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绝大多数国家真正起步于信息时代。这样,发展中国家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又可以自身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三是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各国之间彼此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加深。当今世界,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发达国家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自己的发展。四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代化起步晚,长期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经济比较落后。但在独立之后,要求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状态的愿望比较强烈。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经济区域化进程与趋势

从人类交往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交往总是从国家到地区,再到全世界,即从局部扩向整体。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再波及到世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性的组织发展迅速,数量急剧增加。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全球已建立的区域性组织多达109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此外,还有次区域性的组织,如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

战后区域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但到七十年代末受挫;第二次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源于发达地区——西欧。1958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其后经过几次扩大发展为欧洲联盟。该区域组织在内部实行统一的关税、贸易、货币等政策,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堪称世界各区域组织的典范。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引发了六十年代第一次区域化的浪潮,这次区域化浪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期间最早尝试组建经济一体化的地区。首先由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组成东非共同体;1964年一些讲法语的国家,包括刚果、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和加蓬成立了关税同盟;1973年西非经济联盟宣告成立。

拉美地区第一个区域化组织出现在1960年,当时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率先成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第二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共同组成了拉美自由贸易联盟;其后,又相继成立了其他一些区域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安第斯条约组织和加勒比自由贸易联盟,后发展成加勒比共同市场。

亚洲第一个区域经济集团是1961年7月由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三国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新加坡和印尼又加入了这个联盟,改称为东南亚国家联盟。

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中,除了欧共体保持发展势头并逐步升级外,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都受挫。但是,区域化的发展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欧共体得到新发展的典范作用,美国贸易政策的理念转变,发展中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区域化又出现了第二次。这次,无论是在区域经济组织的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合作的方式上、发展的趋势上,都比第一次有较大进展和不同,因此有人将这次的区域化发展称为“新区域主义”。

第一次区域化浪潮与第二次区域化浪潮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早期的区域组织往往是内向型的,保护性关税是维护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第二次浪潮中出现的区域组织大都是外向型的或开放性的。各区域组织不仅强调区域内的贸易发展,同时也比较关注与区域外贸易的发展。其次,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时,区域组织的组建主要有两种平行的模式,一种是南—南合作模式,即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组建的区域组织;另一种是北—北合作模式,即发达国家之间组建的区域组织,如欧共体。但到了第二次浪潮时期,新的区域化组织更倾向采取北—南合作模式,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组成区域集团。再次,区域组织之间的重叠也是新区域主义不同于旧区域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

第一次区域化浪潮和第二次区域化浪潮相比较,旧区域组织和新区域组织之间的不同点,可概括为下表:

三、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与发展中国家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都是指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交易跨越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合作的范围和合作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多属于自然流动方式,而区域性组织是人为地把世界划定板块,多属于人为的流动方式。特别是早期区域性组织具有自保性和排他性,即区域组织内部实行贸易、关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区域之外的国家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全球性的经济交往,有悖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正是因为如此,在第一次区域化浪潮期间建立的区域集团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在第二次区域化浪潮期间建立的区域集团,我们更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第一,各区域组织由于在内部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促进了区域组织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其经济活动向全球扩展,这就使区域组织中的成员间能够以一个整体面向世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因此,经济区域化并不是贸易和生产全球化的障碍,而是推动;第二,第二次区域化浪潮期间组建的各区域经济集团相互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跨越地区的区域组织,有助于区域集团之间的交往,成为联系各区域组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第三,新区……全科论文中心t域组织往往实行北—南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把各国的经济活动拓展到全球;第四,从区域合作的理念上,新区域主义更主张开放性。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准则;国际等效;经济和政治合作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02- 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利益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拓展过程亦是全球利益调整过程,这一利益调整是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中实现的。会计准则作为界定产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必将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政策协调,建立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等效无疑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制度安排。

会计准则等效使欧盟实现了全球会计治理的构想,欧盟对第三国GAAP等效认定为这一构想作出了最好诠释。欧盟委员会认定等效的首要条件是第三国GAAP与其执行的IAS/IFRS趋同,其次是认定会计准则等效的国家均与欧盟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合作关系。

加拿大和韩国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印度则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3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法律制度等各不相同,但都与欧盟有共同的利益。

1 加拿大与欧盟利益的一致性

加拿大是典型贸易型国家,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6月,欧盟-加拿大经济圆桌会议呼吁双方协商和缔结欧盟-加拿大FTA。加拿大87%的对外贸易是与美国合作,与欧盟的贸易只占其外贸总额的4.5%。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以上。同时,欧盟也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地区。因此,加拿大和欧盟都有加强经济关系的紧迫感。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欧盟已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加拿大也是欧盟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如表1所示,在欧盟出口国家里加拿大基本占据第10位,在进口国家中则排在15位之内。

欧盟与加拿大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之间经济合作,加拿大一直在考虑本国会计准则与IFRS趋同问题,以进一步发展与欧盟的贸易,解决贸易摩擦,当美国会计准则发生战略转变后,加拿大迅速改变了会计准则趋同方向,承诺2011年完全采用IFRS。欧盟则考虑到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给予加拿大暂时性等效地位。

加拿大是北约、英联邦、八国集团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的成员国,重视发展同欧盟国家的关系,认为加拿大自身的繁荣和安全与欧盟国家紧密相关。加拿大与欧盟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保持着传统的密切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加拿大经常与欧盟各国协调立场。

2 韩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

韩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所占比重比较大,目前欧盟是韩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韩国则是欧盟第贸易伙伴,双方2009年贸易额为620亿欧元。2009年10月15日,韩国和欧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订韩-欧盟自贸协定,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将会进一步扩大,韩国成为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等主要竞争国之前,第一个与欧盟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如表2所示,多年来韩国对欧盟贸易一直是顺差,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编制《欧洲发展报告》(2000-2009)

对欧盟而言,与韩国开展经济和政治合作是其参与东北亚事务的试金石;对韩国而言,则是发展壮大自己,拓展外交关系,尤其是与欧盟这样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联盟进行经济和政治合作,是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的保证,因此共同的利益使欧韩关系得以发展。

韩国一度依赖于美国,但欧盟对韩国更重要,除贸易外,欧盟还是韩国最大外商投资来源地,对韩国的投资已超过美国和日本。FTA的签订,将会使韩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美国和欧盟都实现了自由贸易,也体现了韩国想要成为亚洲经济中心的梦想。欧盟则希望通过FTA进一步打开韩国汽车工业和服务业等欧盟优势项目的市场。但欧盟和韩国之间也存在贸易摩擦,其中也涉及会计标准认可问题,尤其是船舶贸易纠纷问题,其所涉及的会计标准与国际标准等同,这是韩国会计准则与欧盟会计准则等效的深层次原因。

3 印度与欧盟共同利益的拓展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印度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与欧盟建立类似机制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欧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占印度外贸的近30%。印度和欧盟的贸易从2004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如表3所示,欧盟从2004年对印度出口排名第13位上升到第8位,而印度对欧盟的出口也迅猛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编制《欧洲发展报告》(2000-2009)

当然,印度与欧盟在贸易中也存在贸易摩擦,1995年至2009年4月,在欧盟对印度启动的28起反倾销调查中,有3起被印度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占比10.72%)。印度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市场地位与中国一样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这也是欧盟对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之一。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问题对印度至关重要,获得欧盟会计准则等效认可,有助于承认印度市场经济地位,减少贸易摩擦。

长期以来印度与欧盟是受益国与捐赠国的关系,但是19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一个决定改变了这种关系。从此欧盟承认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政治、经济角色,而在2000年6月在里斯本召开的欧盟-印度高峰会议上,欧盟表达了致力于使印度成为新兴的多极世界的主要角色之一的愿望。从此打下了建立欧盟-印度伙伴关系的基础,这种关系是基于双方政治对话和双边或多边层次上的政治、经济协调。2004年印度和欧盟缔结“战略伙伴关系”,这样欧盟国家成为印度在贸易、技术和投资领域的重要伙伴,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4年印欧贸易的飞速发展。另外,印欧双方拟于2011年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印度的重要目标是允许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容易进入欧盟市场取得就业岗位,欧盟的目标是重获印度这个潜在的巨大汽车市场。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和实现等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的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1][意]福尔维奥·阿蒂纳(Fulvio Attina).全球政治体系中的欧洲联盟[M].刘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9-62.

[2]戴铭川.欧盟会计协调化进程[J].上海会计,2003(8).

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 跨国发展 动因思考 应对策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完善国民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跨国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一 旅游业的跨国经营

1.关于跨国经营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企业已经不单单寻求国内发展这一舞台。第一,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求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表现是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就要避开各种障碍。第二,把握科技动态,收集有效经济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为了寻求一条获取先进科技的途径。同时,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以改善企业经营策略。第三,获取经营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互利的经营策略,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获益,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经营专业人员的对外经营能力。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所谓跨国公司,由此看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而无论这些经济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第二,它在一个决策系统制定的连贯政策和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战略下从事经营活动;第三,它的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面相联系,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影响,特别是在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有效。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为跨国公司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在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贸易商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第二,它必须对海外资产进行主动的经营管理,而不是消极地以金融证券形式简单地拥有海外资产。

跨国企业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企业经过发展取得了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成为了国内市场的领导者,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限制,需要扩大市场寻求长足发展;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出口产品时遇到了进出口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只好在海外投资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企业由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由于外国环境、市场需求、技术理念及经营差异的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及产品都需要随之改变。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战略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必须根据行业、公司和竞争的特点,以及东道主国家的需求合理展开经营,才能保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目标实现。

2.旅游业的跨国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的三大产业。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发展趋势日益强盛。2007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5472万人次,居全球第四位;旅游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国内旅游人数16.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57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且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业的开放性、外向型和国际化特点适合国际服务的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组织成行、服务接待和跨国营销,如在国际上已形成的国际知名品牌的运通、交通公社、希尔顿、喜来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营销网络,这也说明了旅游业适宜跨国经营的特点。然而,我国的旅游业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与世界知名旅游业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跨国经营的企业数目稀少,股权单一;跨国经营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跨国经营的企业业务覆盖面窄;跨国经营的企业战略缺失及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的企业科技含量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资、旅游税收、旅游就业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虽然走出去发展困难会更多一些,风险会更大一点,但对于增强和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和造就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群体,加快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

1.外部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产生地。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要抓住机遇,研究应对策略,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跨国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关于旅游业的跨国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跨国经营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化。跨国经营无疑将大大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统一市场或自由贸易区内部各种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打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

第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经营成为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迫使其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迅速提高对国际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跨国经营战略,才能增加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弥补国内旅游市场收益的损失,才能在开放动态的国际旅游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成长,形成良性的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态势。

第三,市场需求是跨国经营的根本。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们的旅游消费进一步上升,由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发展。目前相当可观的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成为我国旅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因之一。

第四,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跨国经营。作为国家发展跨国经营,大致可以获得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通过直接投资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二是通过多种要素的跨国界转移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三是创造长期的外汇收人,改善国际收支 ;四是推动企业提高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国家对这些利益的综合追求,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跨国化活动的积极支持,体现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财政、税收货款尽量提供优惠。

2.内部因素

我国旅游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旅游业自身对利益的自觉追求。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直接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出口市场和扩大海外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外向型的产业结构作为基础,所以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不同层次的企业挤在国内这一狭小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需要跨国经营来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寻找信息、机会和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可以向国内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和产品发展趋势等,还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寻找发展机会。三是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下。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已有明显发展,但是与国际旅游业相比依然普遍处于弱、小、散、差的格局,产业集中度低,集团化发展缓慢,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与国外旅游企业相比,我国旅游企业营销网络不发达,技术力量薄弱,在跨国竞争中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四是人才资源不足和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国旅游企业中熟悉国外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内部管理机制和组织功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许多企业至今还没有形成固定、成熟、先进的管理模式。

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运作,依靠自身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公平竞争。跨国经营将促使旅游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扭转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所以,我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也是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总体上我国旅游企业基本实现了由服务接待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少旅游企业未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我国旅游企业要想从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领更多的份额,就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在本国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分支机构,就近向消费者销售旅游产品。

三 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我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我国旅游企业将无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旅游企业抗争。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是为了给我国旅游业向国际化发展和跨国经营提供价值思考和研究有效策略。针对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动因,本如下策略分析。

第一,依托国内旅游,发展国际旅游,实现旅游业中“大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步伐,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第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实施企业主导战略。跨国经营要求我国旅游企业必须改变弱、小、散、差的局面,通过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向规模化经营方面转变。集团化发展应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采取兼并、收购、联合等资本经营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我国旅游企业通过组建和发展大型集团,并综合运用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战略,既可提高国内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又可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为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国家大力支持,实现旅游业跨国经营的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政府策略。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产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信息披露、法律援助和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方面的作用,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业更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本积累、品牌建设、网络发展和管理升级,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人力资源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成本较大等客观实际,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应采取多种模式加大培养力度,尽快建设一支熟悉国外旅游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了解国际市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懂经营、会管理的外向型跨国经营人才队伍。

第五,旅游景点的观赏性和空间性决定了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特殊性。旅游收益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旅游产品生产地,消费者因其民族情结、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愿意购买和消费本国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发展旅游业的跨国经营要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异中求同”,和谐发展。

第六,旅游业跨国经营的配套实施建设应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依赖交通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现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旅游的饮食业中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旅游业涉及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应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旅游业服务。同时,导游和旅行社的相关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友好服务。

第七,完善旅游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应受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求旅游者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注意环境保护。

第八,加强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时的盲目性。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要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以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跨国发展不是生来就具有竞争优势的,这些优势是在市场经营运作中不断积累、完善的。所以,旅游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过程,关键是利用原有优势,发展新生优势,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成本管理 理念 创新

当中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包括土地、劳动力、环境和石油等资源价格的大幅度持续提高,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被削弱。许多专家都认为,未来十年中,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战争中决胜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研究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成本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伴随着人们追求高效资源利用的过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会计领域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传统的成本管理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传统成本管理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计算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很高,而忽略了间接费用的计算与控制,从传统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上看,传统成本管理在间接费用的计算上多采用以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为基础的计算。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将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亚当・斯密和巴比奇到19世纪中叶的“重置成本会计管理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或标准成本管理时期”;第三阶段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管理成本会计时期”。近几十年来,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需求趋向多样化,竞争趋向多样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这些变化都对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制造系统需要更新,增强系统的适应性。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以职能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围绕组织的功能展开,往往不能提供详细的、精确的、足够及时的信息,以满足新的环境的要求。为此,罗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在1984年创立的作业成本计算和由此产生的作业成本管理适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成本管理的主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随之不断深化,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现代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现代企业对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企业对成本管理提高重视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生产耗费需要生产成本来补偿。为了保证企业产品再生产的实现,销售收入能够补偿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而这一生产耗费补偿份额的大小,需要用成本作为尺度来衡量。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计算成本,才能根据计算的成本确定需要用产品销售收入进行补偿的数额,才能保证产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第二,产品成本对企业工作质量进行了综合反映。产品成本包括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耗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机器设备的购置等,产品成本是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反映指标,产品成本能够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以及素质进行综合的反映,通过成本指标来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可以激发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潜力,降低生产中的各项消耗,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第三,产品成本是制定价格的重要考量。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产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商品的价值包括了产品成本、税金和利润这三个部分。因此,当企业确定产品价格时,一般做法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附加适当的利润和税金,从而保证企业可以弥补生产中的耗费,同时获得一定的盈利。第四,产品成本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盈利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存在直接影响,企业在确定经营战略、产品生产和经营计划等项决策,以及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预算时,需要将产品成本水平作为重重要衡量指标。

成本管理是以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耗费为对象,以优化成本效益关系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成本管理不仅与企业内在活动状态密不可分,而且与外部环境因素高度相关。现代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几个方面。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产品成本能够补偿企业生产中的耗费

为了确保企业产品再生产的实现,销售收入必须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进行补偿。而这补偿份额的大小,通常用生产成本作为衡量指标。因此,企业需要对生产成本进行正确计算,并据以确定补偿数额,企业还要对消耗掉的各种材料进行不断补充,保证产品生产原材料的充足,继续支付工人工资及其他费用,同时注意对固定资产已耗损的价值进行逐渐累积,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保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

(二)产品成本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

如前面说到,产品成本反映了产品生产中的各种耗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机器设备利用率的高低等等。所以,产品成本是企业工作质量的一面镜子,能够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反映。利用成本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能够促使企业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挖掘员工潜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减少生产中的各项消耗,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制定基础

产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商品的价值包括产品成本、税金和利润这三个部分。因此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制定基础,产品价格的制定都是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来说平均成本是产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产品价格是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利润和税金。但应指出,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对产品价格造成影响。这是因为,除了产品成本外,市场的供需情况、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价格水平等因素也会对产品价格造成一定影响。

(四)产品成本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重要依据

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盈利和产品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因此,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以及确定企业发展和产品方向需要认真考虑产品成本因素。同时企业在制定发展决策、经营规划、年度计划等,以及组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时,需要将产品成本水平作为重要依据。

二、现代成本管理的创新之处

(一)成本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比较狭窄,只包括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而不包括其他成本,间接成本管理比较薄弱。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包括为实现产品功能所付出的的全部成本,包括制造成本,设计成本和产品售后与使用、维护等一系列相关成本费用。

(二)成本动因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将成本动因理解成单一产品的产量为基础,生产该产品的直接成本,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成本管理理念也必须随之变化。现代生产中间接生产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本动因需要涵盖这些间接费用,成本动因的涵盖范围需要多样化。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会影响到企业整个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对企业的生产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三)成本避免成为成本管理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通过减少原材料和资源的使用量、改进生产和采购方式等,通过节约的手段来节省产品成本,并没有改变成本管理的本质。现代成本管理理念是从根本上避免不合理的成本产生,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时间因素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代成本管理中非常重视时间的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发展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生产周期逐渐缩短,在产品价值链形成的各个阶段,时间在成本水平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这就需要企业在缩短设计、开发和生产时间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所以在成本管理中时间因素非常重要。现代产品的销售都很关注产品的售后服务于维修阶段,消费者购买产品,产品价值不但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还包括了产品所延伸的服务效应。企业必须把握时间,向消费者提供高效和快捷的服务,才能增加产品销量,增加市场份额,进而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三、结论

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生产劳动率,原材料、能源的使用情况,机器设备的使用效果,产品质量的高低等等,都会在成本指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来。降低产品成本,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用更低的市场价格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盈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因此,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沈燕.浅论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创新[J]. 商业会计,2013;第9期

第5篇

一、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扫清经济发展障碍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只有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1.改善需求结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民众购买力下降,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部分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善需求结构,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出中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使消费代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作为前提,必须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要坚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要持续提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踏实发展实体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坚持自主创新,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发展空间。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东部优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消除地区和部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流动;要根据本地区科技、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力度,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性。

4.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严格控制大型城市规模,缓解因其人口过多而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要明确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位,通过产业发展升级、公共服务提升,吸引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和就业,发挥集聚人口的功能;要总结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二、加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因素,科技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动力。只有鼓励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

1.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技研究;通过完备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及文明和谐的人际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注重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联动,建立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持续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3.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要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要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制度,吸引外国高水平人才到中国发展创业。

三、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在努力把外国资金和技术引进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国际金融风险;要鼓励国内企业勇敢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更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过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2.科学利用外资。通过政策倾斜,税费优惠等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水平较低的行业,发挥好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引导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努力控制吸引外资所付出的政策、资源、生态等招商成本,防止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造成负面影响。

第6篇

关键字:控制权增效 效率理论 核心竞争力

公司并购可以看作是一部电视连续剧,该剧的主角是大大小小的公司,似乎只要市场经济存在,这部连续剧就没有落幕的一天。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全球性的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并购的种类多种多样,并购的动因不太相同,但我认为对于中国公司并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

一、 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大大小小的公司要想发展壮大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公司内部资本的逐渐积累;二是靠公司并购快速增资。从公司的成长路径来看,公司的自身成长往往比较缓慢,公司并购则会给公司带来多重绩效。效率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潜在收益的,故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鼓励公司并购,这主要体现在大公司管理层改进效率或形成协同效应上。协同效应是两个企业组成一个企业后,其产出比大于从前的情形,也就是1+1》2效应。

(一)并购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协同效应。经济协同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获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来实现经济上的互补,使收入增加或成本减少。例如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并购整个过程中给公司带来规模经济,从生产方面看并购后的公司资产得到了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研究经费的增加也就使产品技术推陈出新。节约交易费用也是并购的原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而并购解决了这个问题,公司的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通过并购也可以共享。另外,并购可以实现多样化经营,分散风险,稳定收入,在财务和税收方面获得好处。

(二)并购能给公司带来管理协同效应。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高于另一公司,并购后管理水平弱的公司在管理效率方面就得到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也将由于并购活动而提高。

二、公司并购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并购呈现多样化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公司并购早期,横向并购是基本形式,结局是行业垄断,美、日、德形成了一大批垄断企业,比如美国的钢铁公司资本大于10亿美圆,其产量占美国销售市场的95%。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司并购发展成为中小企业间的纵向并购,即”大鱼吃小鱼。“随后,大、中、小企业的混合并购成为主要形式,产生了一批跨行业的巨型公司,即”快鱼吃慢鱼。“例如1987年美国汽车公司贝莱斯洛汽车公司,范围也扩大到国外,目标拓展到了国际市场。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表明,在过去20年,全球范围内的并购金额以每年42%的速度增长。

三、公司并购的特点

目前的并购活动此起彼伏,呈现出一定的新特点:

(一)跨国并购得到大力了展。通过并购和重组,这些跨国公司极大的提高了全球化市场竞争力,并形成了由少数几个跨国公司独霸全球市场的新局面,进而迅速改变了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与模式。例如2003年6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正式实行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合资重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67亿元,打破了我国汽车行业合资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纪录。新公司到2006年实现销售55万辆汽车的目标,到2010年将达到销售90万辆汽车的目标。

(二)巨型化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2005年11月,全球最大水泥企业拉法基公司与其合资公司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以3亿元的价格并购四川双马投资集团。由于双马集团持有四川双马66.5%的股份,经过此次股份权变更,拉法基瑞安将成为四川双马的实际控制人。2007年8月13日,美国微软公司以6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网络广告商aQuantive(AQNT)的收购,这也成为近年来互联网广告行业收购风潮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同时,微软公司宣布成立广告业务部门正式进军网络广告。微软想并购雅虎,胃口虽有点大,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强并购的趋势。2、2007年10月8日,华为与美国私募资本公司联手22亿美元的价格并购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四、公司并购的实质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表明,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在此背景下,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跨国创建而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从统计数据看,1987年全球跨国并购仅有745亿美元,1990年就达到1510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并购价值达到4500亿美元,1996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就达到2798亿美元。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额达到11438亿美元。但是从2001年开始,由于受欧美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停滞和下降以及“9.11“事件的影响,全球跨国并购浪潮出现了减缓的迹象,但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跨国并购还将得到继续发展。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蒂斯、皮萨诺和舒恩则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第7篇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腾飞和发展,战略成本管理表现出新兴的经济形态。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小企业的成长不仅仅由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决定,且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不只是受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如何提高战略成本管理效用。

(二)研究意义

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型,打破过去的传统观念,不仅仅将精力集中在企业微观层面,更要重视企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战略成本观念,有利于指导中小企业建立战略成本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小企业探索战略成本管理手段,合理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长期性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决策者要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来进行企业的管理活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全面性

战略成本管理包含了中小企业生产、开发、研究、设计和后续销售等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要求对所有的过程进行成本计算,对企业成本进行全面化的管理。

(三)竞争性

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稳固中小企业的稳定地位,而不只是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战略,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胜,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开放性

传统成本管理注重的是降低成本,忽略整体效应,而战略成本管理全方面且多维度,可以开放、宏观的对中小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都进行成本管理。

三、战略成本管理引入的必要性

(一)增强中小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

全球性竞争的越演愈烈,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满足不了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合理高效的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能够使中小企业站在未来的角度看问题,订下长远的战略成本目标,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二)强化战略意识,做出正确决策

传统的成本管理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强调的是节约。然而当企业将成本节约到最低的程度时,仍追求成本降低,很可能造成企业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战略成本管理使企业不仅仅将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自身生产环节,还包括外部环境,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成本管理决策。

(三)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战略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和评估战略,三个阶段形成循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发现和创建新的发展机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企业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因而使得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四)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保障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其运用可以帮助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是多样的,中小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定位、成本动因分析以及价值链分析等将成本管理由单纯的自身管理夸大到与之相关的外部环节,加强对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改善其经营业绩.

四、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出现的问题

(一)成本意识未彻底改变

我國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实施了战略成本管理,但因成本观念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中,企业成本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

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控制成本之前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使其掌握战略成本管理所运用的核算方法和技术。

五、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完善意见

(一)培养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中小企业从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转化为战略成本观念的高度。

(二)优化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会创造价值,而真正能为中小企业带来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市场瞬息万变,企业不可能全程把控每个增值环节,因此需要企业加强与价值链上的主要企业沟通合作,达成行业价值链,互惠共赢。

六、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参与;莫纳什大学

21世纪,全球化浪潮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教育全球化集中体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前,大学国际化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并且很多大学开始在国外建立分校,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新篇章[1]。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态势,集中表现为内涵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向着纵深领域发展。深入探讨莫纳什大学全球参与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与改革策略,对研究型大学通过国际化发展与管理走向世界一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莫纳什大学国际化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

(一)历史演进

莫纳什大学国际化发展历史较为久远。早期国际化注重在国内建立高校联盟及海外项目的开发。1994年,莫纳什大学积极与国内其他七所高校成立“八校联盟”(Group of Eight),在资源整合与共享基础上利用团体力量进行国际推广,以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吸引留学生,打造国际公认的精英大学联盟,建设学术共同体,扩大全球影响力。此外,为打入全球教育市场,莫纳什大学积极开展海外项目。1997年,莫纳什大学成立“莫纳什海外项目”,该项目将3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联系起来,每学期提供100万澳元项目基金,10%的毕业生于海外完成学业[2]。其后为保障国际化战略项目稳步开展,莫纳什大学逐年增加项目经费。概言之,莫纳什大学的早期国际化战略较为单一,主要形式是国内高校联盟及海外项目的推行。

20世纪末,莫纳什大学开始转向全球海外分校及国际研究中心建设。莫纳什大学于1998年在马来西亚建立了第一所海外分校,其后相继在南非、中国、印度建立分校,以便进一步深入全球教育市场。该时期,莫纳什大学国际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建设海外分校等途径抢占全球教育市场,成立国际研究中心,培养高层次人才。

21世纪以来,莫纳什大学以“全球参与”为目标同世界多国高校建构国际联盟网,实现强强联手。重视与发展中国家高校联合办学的同时,莫纳什大学积极与发达国家的大学建立超级联盟。2012年,莫纳什大学与英国沃尔克大学建立联盟,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机会,以提升学生参与联盟项目的能力。此外,莫纳什大学积极与各高校联盟建立合作。在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同中国九大高校(简称Go8-C9)签署合作事宜之际,莫纳什大学作为八校联盟成员之一同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同参与2013-2014年度Go8-C术研究项目。同时,莫纳什大学积极与拉美高校合作。莫纳什大学在巴西的战略计划及影响力使得其荣获巴西科学奖的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12人增至2014年的570人,莫纳什大学则荣获由澳大利亚拉美企业委员会颁发的企业卓越奖[3]。为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全球性工作,莫纳什大学与中东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如与沙特阿拉伯的女子学校努拉公主大学合作开发医疗健康方面的全球化课程。不难看出,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莫纳什大学积极调整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以培养能够胜任全球性工作的毕业生为核心,丰富师生的国际化经验。相关数据表明,2014年,莫纳什大学有2900多名学生参与国际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学校将全球参与作为新的发展使命与目标。

(二)国际化的现实动因

大学国际化进程始终伴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而与时俱进,其中国际化的动因主要源于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组织的宣传倡导等主客观因素[4]。莫纳什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新发展也受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为迎接21世纪全球化的挑战,除了考虑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大学应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考虑未来发展[5]。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学生需要在国际化环境中学习,以适应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6]。换言之,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让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为积极应对经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提高国际竞争力,莫纳什大学以全球参与为核心,将增强学生国际流动性作为全球参与的重要目标之一。莫纳什大学原校长伯恩(Ed Byrne)在该校与英国沃尔克大学开展全球战略合作时指出,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使高等教育进入全球化市场场域,进而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发展模式。[7]

其次,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家政策的影响。1970年至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全球化阶段、对外贸易阶段及国际化阶段三个时期。澳大利亚政府及高校从不同层面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其根本动力在于将高等教育市场化以获得经济增长。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支持仅占GDP的0.8%,远低于OECD平均水平[8],以此刺激国内高校积极寻找融资新途径,提升全球参与力。同时,为缓解国家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所引起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现象,吸引国际学生成为国家获取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9]。在政府积极倡导“国际教育贸易”“教育产业化”背景下,莫纳什大学不断探索国际化教育道路并推行了一系列国际化战略计划。2006年,莫纳什大学颁布了以国际合作为关键举措的《国际化计划:2007-2010》(The International Plan:2007-2010)。2011年,为发展成高度国际化大学,莫纳什大学制定了《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Monash University: the Next Ten Years)。2015年3月,学校制定了新五年计划――《聚焦莫纳什》(Focus Monash),以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间合作。

最后,莫纳什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办学资金短缺问题,莫纳什大学采取留学生付费制度。21世纪以来,学校不断加强与跨国公司、跨国团体合作,拓展新的收入来源,不断开发非洲、中东、东欧等教育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莫纳什大学40%的财政资金为国家政府拨款,最主要的收入来自学生学费,尤其是国际学生的学费[10]。2011年,莫纳什大学招募的国际学生为其带来约3.12亿美元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0%。[11]

二、莫纳什大学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

(一)《国际化计划:2007-2010》

2006年,莫纳什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国际化计划:2007-2010》,该计划以“国际参与”为核心,通过营造国际文化氛围,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率,吸引高素质多样化的留学生。该计划有三大核心目标,各目标涵盖具体实施策略及可测量的预期结果。

首先,优化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强与社区、国际合作伙伴的联系。一方面,优先发展多样化研究型国际合作伙伴,为不同合作伙伴建立关系数据库,制定关键绩效指标(KPIs)最大化发展战略,以提高双方沟通效率,尤其重视与全球研究型大学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提升学校的国际社会参与度,加强与政府、跨国公司、多边机构等的合作交流。

其次,加强各分校间的研究合作,提升国际参与度。一是建立透明、可协商的国际化治理体系。具体来说,创建有关国际问题咨询和决策的管理机构,倡导将权限下放至各海外分校,强化莫纳什学院组织、制定国际化目标的职能。二是加强本土校区和海外分校的研究合作,积极同国际合作伙伴建立高层次研究联盟,尤其与亚洲、北美、欧洲等地建立学术型国际业务,提高国际化水平和集资能力。

最后,营造国际文化氛围,增加学生国际化学习经验。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进展背景下,促进学生、学术及行政人员的国际流动,并将国际流动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莫纳什大学流动计划,开设全球化课程,提高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率。

(二)《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

《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既着重于未来十年的顶层设计,又详细阐释了为达到其目标的具体措施。该计划旨在利用莫纳什大学在世界各国分校的发展契机,促使其发展为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为增强莫纳什大学国际合作力与竞争力,《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着眼于以下目标。一是成为亚太地区卓越之校,即充分发挥在亚太地区设立分校这一优势,并将其作为发展为亚太地区顶级大学的契机。二是创办真正的全球化大学。与世界各高校建立国际联盟将有助于吸引精英学生,引进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三是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对于如何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伯恩指出,要密切关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尤其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此外,积极与地区、社区、企业合作,以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该计划提出,预计到2022年,莫纳什大学将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该计划提出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提高各分校多元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并将其上升到重要战略层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项目,支持当地发展。第二,加强对亚洲的关注。目前,澳大利亚仍处于欧美主导的学术领域,亚洲的日益崛起为莫纳什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近年来,莫纳什大学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中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莫纳什大学强调加强教育投资,通过合作方式改进现有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国际流动性。第四,继续加强学术研究项目。一方面招贤纳士,吸引顶级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加深与英国、印度、中国等国的交流合作。在学术研究的经费投入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确保经费的充分供给。第五,完善学校体制。为实现高效率运作,必须革除学校现有体制的繁文缛节以及官僚化倾向。莫纳什大学要走在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前列,需利用先进的IT管理系统来促进目标的实现。

(三)《聚焦莫纳什》

《聚焦莫纳什》是莫纳什大学未来五年(2015-2020年)的战略计划,以发现、追求、尊重、开放、服务的理念打造一所卓越的、高度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该战略计划强调提升莫纳什大学的科研及教育国际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扩大国际化科研的规模及网络体系,鼓励将知识创造推向市场的企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创业能力(Enterprising Capability),加强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的深度合作。

首先,继续加强卓越科研与教育建设。一方面,确保每学期投入100万美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球招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高质量多元化的生源。另一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管理相融合,倡导跨学科研究。其次,建构国际化研究网络体系。首先,与国际性大学发展联盟,建立合作关系,打入全球教育研究网络体系。其次,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及提升其胜任全球工作的能力,鼓励不同国家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再次,利用国外校友网络帮助其扩展和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最后,维持莫纳什大学现有的战略优势,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以培养师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以项目、实习的形式直接参与到与企业、政府合作之中,l展学生的领导力及企业家精神,并确保每年至少有10%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项目之中。[12]

三、莫纳什大学全球参与的

国际化战略计划特点分析

全球参与成为莫纳什大学国际化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特点,以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为指导,与世界各高校建立全球研究网络体系,实现全球参与。简言之,全球参与以开放与资源共享为前提,通过共建全球研究网络、高校联盟等途径使高校在全球教育市场达成共赢。莫纳什大学的全球参与战略计划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淞⑷球参与理念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国际化,国际参与力、全球参与已成为全球化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一所大学只有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影响力,才可能在世界上取得领先地位。莫纳什大学始终坚持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的全球化大学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全球领导者并实施国际化战略管理模式。

(二)师生深度参与全球性项目

当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人员与思想的自由流动[13]。国际师资的引进,国际学生的招募是大学国际化之路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莫纳什大学的在校留学生人数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1),招收国际师生可以为本校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力。此外,莫纳什大学在招募优质生源及国际教师的同时注重来源的多样性,并鼓励本土师生深度参与全球性项目,培养师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自觉性,使本校学生具备胜任全球工作的能力。

(三)积极寻求全球战略合作与联盟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往往采取国际合作与联盟的方式实现强强联手,同时根据学校发展需求选择与重点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度战略合作。莫纳什大学在其国际化战略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与世界各高校的合作联盟,尤其是与欧洲、亚洲及非洲的高校及高校联盟间的项目合作以实现共赢。

(四)探索海外分校建设

海外分校建设是高校真正走向国际化最直接的途径。最初,莫纳什大学在马来西亚创办分校时与当地的双威大学合作,共用校园设施,并在分校建设后与双威大学联盟[14]。发展至今,莫纳什大学已在全世界建立6所分校。伯恩曾指出建立海外分校需遵循的原则,包括将建立海外分校上升至长远战略计划层面,不可有殖民倾向,加强海外分校与当地政府、院校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对海外高校的财政期望不以营利为目的。[15]

参考文献:

[1][13]Wildavsky, B.周岳峰,译.大学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N].社会科学报,2010-09-23.

[2]Dobson, I, Seppo, H. the Internation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ustralia and Finland Compared [J].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1(3):243-254.

[3]Monash University.2014 Annual Report[R].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ublication,2014.

[4]Hans de Wit. Inter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M].Wellesley:Greenwood Press,2002:58.

[5]黄建华.关于大学“全球化”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4):36-40.

[6]杨尊伟,杨昌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动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9):60-63.

[7]Morgan,J. Warwick and Monash Team up for Global Strategy[EB/OL].https:// Timeshighereducation.co.uk/news/warwick-and-monash-team-up-for-global-strategy/418890.article, 2016-06-12.

[8]Marginson,S. Dynamics of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6(1):2-39.

[9]马万华.全球化、全球参与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关注的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48-158.

[10]Mitchlell, 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lanning at Monash[EB/OL].http:// aair. org. au/app/webroot/media/pdf, 2016-06-12.

[11]Monash University.2011 Annual Report[R].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er,2011.

[12]Monash University. Focus Monash:Strategic Plan 2015-2020[R].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e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