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8 03:4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微课程设计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微课程设计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中央财政 省示范建设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实验室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6-01

本文主要围绕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省示范重点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以及植物保护、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目标,按专业群分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按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整合和调整实验室、校内实训场,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新增功能实验室—种子检测、测土配方实验室等。本文着重介绍校内基础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实验室坚持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相结合思路,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加强资源综合集成,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各专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阵地。实验室实行开放型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研和信息保障系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性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在实验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第七教学楼右侧,左侧为畜牧兽医分院)的一楼大厅绘制实验室基本平面图,每个楼层也要绘制各楼层实验室平面,并介绍各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和功能。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

主要围绕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的需要,充分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群体改良、轮回选择、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等技术手段,选育出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品种(组合)在生产上应用;同时进行农作物的品质分析,测定农作物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分析,为品质育种提供实验指导。此外,积极为各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课和承担毕业实习任务,促进我院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学科发展。

1.将现有的作物栽培实验室和遗传育种实验室合并建成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仍为两间实验室,并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将于2011年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重新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调整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2010年已购置一部分实验农机具包括微型翻耕机、联合收割机、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田间小气候测定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摇床、超低温冰箱、植物生长箱、超净工作台、凯式定氮仪等大型仪器。2011年购置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电泳系统(包括用于核酸、蛋白、双向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安装多媒体系统(电脑+82英寸液晶屏电视)。2012~2013年购置基因扩增仪、基因枪、PCR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

2.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建在7-4-5室,原为保管室,将保管室转至7-4-7室,把标本室分别建在作物栽培与遗传育种改良实验室和种子资源与检测实验室内,不单建标本室。

主要进行种子包衣,种子引种,种子质量控制,杂交制繁种技术,种子生产的化学调控,种子活力,种子贮藏,种子检验,作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本室拥有用于种子测定方面的仪器,如:水分测定仪、离心机、数粒仪、种子风选仪、种子发芽箱等,需在2011-2012年购置米质分析仪、食味分析仪、电泳仪、种子精度工作台等仪器。

3.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实验室

测土配方施肥通常的测试项目应包括土壤有效氮磷钾等常规必测项目、pH和有效微量元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壤养分的含量状况,为施肥配方提供依据;同时还需测定田间试验中各小区处理的植物样品的总氮磷钾含量以获得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关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等重要施肥参数。因此,在设备配置时既要满足土壤测试的需要,还要能进行植物分析。要针对不同区域土壤—作物体系中存在的共同营养问题,增减一些项目的测试,如一些水稻种植区增测土壤有效硅、南方酸性土壤测有效硼、有效钙和镁,石灰性土壤测定有效锌等;石灰性土壤不必测定有效钙等。

测土配方实验室应包括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药品贮藏室、制剂室、恒温浸提室(有空调设备)、分析室、仪器室以及植物样品消化—蒸馏室等。 实验室面积一般应有150-200 m2。在5楼腾出一间库房和实验员办公室及土壤标本室作为土壤养分与配方施肥施肥实验室,实验员办公室移至7-5-11和7-5-13两室,需要购置实验台和实验櫈。在2011-2012年需要购置土壤养分速测设备、植物养分分析测定、中微量元素测定仪、肥料速测仪、测土配方综合仪等。

4.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

将7-4-1改建为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将植保机械实验室转至三楼,由植保教研室重新规划。

以上实验室的建设均围绕综合实验室建设,部分仪器设备进行整合调整,实现共用不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化学实验室和土壤实验室需安装通风设备和废液处理系统。另外根据各实验室用电情况对部分实验室的电源进行适当的改造达到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龙. 以中央财政支持为契机,加强成农院实验室建设[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238.

[2]毛建,郭星. 坚持亲农、事农、兴农的文化精神——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助推新农村建设[J]. 四川统一战线,2008,02:35.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第3篇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在概念上,它是指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再利用多种教学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技术上看,教学课件的设计方法和类型很多,究竟哪一种教学课件才能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需求呢?可以想象,传统的那种长达45-60分钟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课件,恐怕很难符合当今伴随着短小网络视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著民”的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因此,从技术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或条件是:教师事先必须为学生们准备好以某种技术形式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以便让学生课前观看和学习,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与以往传统的课件设计理念相比,在设计这种专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课件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件通常以视频形式为主,同时为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避免认知疲劳,课件的时间一般都短小精悍。至此,一种新的课件设计形式――“微课”应运而生。

所谓的微课,简单地说,就是“微型的课程”或者“微视频”之意。笔者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以下将结合两个具体的微课设计案例来呈现不同形式的微课,供读者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微课的设计思路与制作。

案例一:大学生体育微课程――太极拳

设计框架

太极拳,是一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体育休闲活动,并且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瑰宝,太极拳也是北京大学的必修体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根据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微课整体由五个主题部分组成:片头视频、理论学习、动作展示、课后测验和片尾视频。学习者打开课件后,首先会观看一部片头视频短片;随后会出现选择界面,学习者可以选择按照正常流程开始学习,即先进行理论学习,再进行动作学习,最后进行课后测验:也可以选择从三个部分中的任意一个开始学习。当学习者完成此次学习后,可以选择观看片尾视频短片。

设计思路

开场视频由现有视频素材后期编辑而成,希望通过富有中国风的画面和音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学习课件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启动,即学习者打开课件后直接开始课程的学习,没有铺垫与导入,这并不符合对于当前学习材料的要求。为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始至终保持,本课程采用微电影片段将各主体部分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故事主线;随着学习的进行,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微课程的观赏性和结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图3、图4所示。

考虑到太极拳属于体育类课程,涉及到一些复杂而难以描述的身体行为和肌肉运动等内容,所以动作学习部分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如图5所示。

图示部分为太极拳基本姿态的展示,以卡片形式展现,卡片正面为动作名称和图片,学习者点击图片后,出现对应的文字说明。“视频”部分是对太极拳动作的动态展示,如图6所示。学习者可以选择想要观看的分解动作,或选择所有动作的连续播放。动作展示如图7所示。

案例二:高中生创新微课程

对于处在思维发展的最佳可塑期的青少年来讲,如何卓有成效地利用这一可塑期来培养创新思维,开发的新能力,将被动的学习改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基于此,本课程希望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对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认识,体会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如何培养,如何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这种思维的感觉,如何发展这种思维的意识,如何发掘这种思维的能力等等。

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经历了反复探索与实践,最终确定课程视频主要以“录屏”的形式进行,下面将总结设计过程中的体会与经验。

第一,微课的“小”与“大”。一节微课,通常不会讲授过于复杂的知识体系,而是聚焦于一两个知识点,这需要更加精心地进行课程设计,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所以在本课程中一直遵循“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的原则。微课的“小”也体现在时间方面,通常会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第二,微课的视觉设计。由于课程的受众是高中学生,所以在制作PPT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选择明亮、饱和度较高的色系的颜色,并搭配形象生动的卡通配图以及活泼的动画效果,如图8、9、10所示。此外,复习课采用的是录制视频的形式以增加新鲜感和兴趣。视频的背景选取了有学术意味的书柜和明亮的窗户,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同时也避免了更多嘈杂物品入境分散学生注意。

案例三:高中语文微课

在录屏式视频之中,主讲教师是隐于“幕后”的,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视频模式,通常比较适用于数理化或工科类公式推导、演算较多的学科教学。它突出展示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板书”的字符内容及其讲解声音,而非教师本身。不过,对于多数社科类学科的教学来说,这种方式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在许多人文类课程教学中,不仅强调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演,同时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表情、体态、眼神和体态语等,一举一动,都可能会被赋予丰富多样的信息传递功能。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视频设计方案:演播式视频。

演播式视频,可以说是当前微课中最常见的拍摄方案。视频画面构图形式通常是:主讲教师居于屏幕画面

侧,其身后显示教学讲义(幻灯片或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这样,整个视频画面的布局呈现出音、画、文字三位体,同步显示,犹如平时常见的电视主持节目一般。某些情况下,演播式视频可能还会展现出教师远景和近景镜头的切换,以加强画面的动态变化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第4篇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工业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实践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机械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课程内容与形式改革措施。为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将模型3D绘图与加工制造引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探索理论计算、设计绘图、加工制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新模式下教学效果突出。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式;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催生高等教育教学结构与形式转型,国内地方高校在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合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等课程的知识,是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机类和近机类高校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仍为减速器的理论设计计算为主,辅以二维图纸表达,致使实践性课程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为此,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将模型3D绘图与加工制造引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探索理论计算、设计绘图、加工制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着重培养学生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设计思维,其是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中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机械装置,进行机械机构选择与方案设计、总体布置、总装配图设计、主要零件设计及设计计算说明书编写等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机械装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其课程学习要求包括以下3点:①要求学生熟悉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各零部件装配装配关系和箱体类结构设计等知识与技能;②着重要求学生掌握齿轮机构、轴、螺栓组件、轴承、键、销等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与选择;③要求学生熟练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表和设计资料。以采用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例,其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完成88学时的机械设计理论学习后,再开展为期2至3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减速器理论设计、计算及二维图绘制。在课程设计时间段内,学生对减速器的设计仅停留方案构思、机械零部件和机械总成的结构布置与设计,均属理论设计与绘图,回顾以往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与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弊病:

(1)多数学生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减速器的结构缺乏认识;

(2)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不够浓厚,缺乏自我设计与创新主动性,且过度依赖指导教师指引;

(3)在减速器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计算生硬套搬设计步骤,照抄设计手册和减速器图册的减速器图样与尺寸;同时,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完成作业任务式的心态对待课程设计,导致课程设计抄袭现象,亦无法达到课程设计原本教学要求。该模式下无法体现出设计创新与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作用微乎其微。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措施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育的人才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一门机械专业机械设计综合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平台,是提高学生机械设计与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培养学生机械制造与设计的设计过程,也是在培育学生掌握机械产品或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对现代机械产品的自主创新设计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针对传统课程设计的不足,基于培育具备理论设计、实践加工、理念创新的新型机械设计人才,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重组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的实验课程开设认识性或验证性的实验,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结构认识现场教学实验、带传动实验、液压滑动轴承实验、轴系部件设计实验、减速器拆装实验等项目。以培养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重组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设实操性实验,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已有实验项目做改进增设实践操作性内容。以带传动试验为例,以往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带传动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计算带传动的参数,新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增设带与带轮的安装和拆卸。

(2)课程设计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以设计二级减速器为主,设计内容以理论设计计算为核心。针对课程设计内容实践性环节不足,课程设计选择相对较为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设计内容,增设减速器3D绘图和模型加工部分。减速器3D绘图采用UG、SOLID-WORKS等软件绘制,此项内容增设依据新大纲模式下机械制图、三维制图课程整合为一体。减速器模型加工采用优耐美、谢兰微型模具加工机床加工。在新课程设计内容与模式下,安排学生开展为期3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学生以6~8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级减速器理论设计计算、二维和三维图绘制、模型制作。新课程设计模式大幅增加了课程设计实践性环节,不仅促进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也消除了课程设计片面最求负责机构设计而教学效果不良的现象。

(3)创新环节。课程设计选题采取多样性、灵活性原则,将固定式的减速器设计改变为创新与思考结合的装置设计。基于此为突出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开展创新设计项目的调研、机械装置设计方面专利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收集、装置设计方案构思。课程设计内容应涉及机械设计课程中所学的机构与传动方式。设计任务确定为每组按照所选定的设计题目,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技能,运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出方案。学生小组可选择指导教师拟定设计题目,学生小组也可自行拟定确定设计题目,但需指导教师审核。

3设计模型加工

模型作为设计理念的具体表达,具有三维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是产品设计最终的设计表达形式。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模型制作不仅有助于分析和掌握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材料、工艺等,还能够启发设计灵感,开拓设计思维。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增设模具加工环节,可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动手能力,也可有效融合机械制图、二维制图、三维制图、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机械设计的创新离不开模型设计加工工具与设备;优耐美(奥地利进口)、谢兰(美国进口)微型模具加工机床是模具设计的创新平台,其安全、稳定的性能是培养动手能力优良设备。国内部分高校已开设微型模具设计加工课程应用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微型模具加工机床采用模块式结构,机体微型轻巧,组装、操作简单,由锯床、车床、磨床、钻床、铣床、铣齿床六大类机床组成,可对木质、软质金属、树脂胶板等材料进行切、削、磨、铣、钻等加工功能。据课程试验性操作证明,微型加工机床可以车轴(木质、铝质等材料)、铣齿轮、钻孔、裁切板材、磨削毛坯等。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引入微型模具加工,极大的提升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数控加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三位一体”模式构建

在1979年,北京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图”课程教学团队对非机械类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试验,把“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三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国内诸多教学工作者开展了二维教学模式向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转化与融合的尝试,提出了工程制图三维化教学模式。舒宏等提出CAD制图内容穿插在制图教学中开展。在制图课程中融入形体、零件三维建模,部件的装配与驱动关系,直观地理解零件的形状、配合、部件的工作原理等。三维CAD教学从产品设计的角度,以三维产品设计到二维工程图为主线。机械制图、三维实体设计、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内容相互联系紧密,国内外诸多教育工作者试图将此三门课程融合为一体。而此三门课程内容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中得到综合体现与应用,将设计与加工制造结合可将设计思维正确与否得到准确的验证。故探索将模型3D绘图与加工制造引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探索理论计算、设计绘图、加工制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程设计不在单纯意义上的设计计算,设计模型加工与制造是课程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依据理论计算,确定零件尺寸与装配关系,依据选材校核零部件的强度与刚度。现在需要依据加工单元与材料来考虑所设计装置各零件形状与尺寸,形成了由零件加工形式、模型装配、零件设计计算等一体化的设计加工模式。以一级减速器设计模型为例,新教学模式下齿轮、轴的模型设计需要依据微型模具加工机床加工范围来设计计算零件的尺寸与材料,箱体模型采用木板裁切、粘拼而成,螺栓组件、轴承、键、销等标准零部件可选配或采用其他材料替代。零部件理论设计计算、装置传动效率计算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搬套,装置二维或三维图形绘制亦无从过度复制粘帖,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多位同学协同完成设计。

5实践效果

2014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单班的课程设计中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期间学生无缺勤现象,且改变了以往小组内“吃大锅饭”的现象,整个小组内按照设计要求分工任务。经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新模式下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满意度极高。同时,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也为后期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试验与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以来,有效促进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建设与发展,有效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以设计项目为主线组织设计计算、绘图、模型制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燕晓红,刘芳,孟超平.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引入创新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39-42.

[2]刘小河,马洁,管萍,等.自动化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27-30.

[3]杨光辉,曹彤,万静,等《.机械设计制图》新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图学学报,2013,34(6):114-117.

第5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以Flas制作中的《遮罩动画的制作》为例,讲解制作微课的一些技巧。

1.制作微课的现实意义

首先,微课以“微”著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微课。尤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更能彰显出它的优势。在任何一个时间或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时间灵活。其次,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他们可以自主调节视频播放的速度和进度,随时查看自己有疑问的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制作微课的技巧

(1)教学设计是关键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是一种新型课程形式,但是它同样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最终形成教学方案。一堂好课还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

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重点、难点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考虑选择能够突出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点进行微课设计,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完整。拟采用的教学策略。针对教学内容,找出贴切的展示方法,比如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探究学习法,或是讨论法等方法。

但相对传统课堂,微课更主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或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在《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中,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步骤和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重点与难点确定为遮罩动画的概念、遮罩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及如何区分遮罩与被遮罩。采用对比手法、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模式,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回顾、教学引入、概念理解、操作方法、测试环节、总结、任务拓展七个环节。

(2)各教学环节如何实现

微课的整体设计方案出炉后,接下来就是准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还是以《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为例,在该微课中,共分为七个教学环节,以下逐一进行讲解。

回顾:回顾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及学习本次课之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技能与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归纳与列举的方法,把之前相似的动画类型列举出来,并且介绍作为本次课学习的技术铺垫。

教学引入:在教学引入环节,为了让学生目标明确,采用任务驱动法,设定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的准备首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也要包含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中,我设计的项目任务“春”是个极具代表性的任务,任务内容是遮罩动画制作的典型代表,而且紧扣遮罩动画的概念、遮罩动画制作步骤及区分遮罩与被遮罩的重点与难点。

概念理解:在概念理解环节,首先是对概念的解读,考虑到文字概念的抽象,又设计一个记忆的小技巧,就是生活中的“遮”“罩”与动画中恰恰相反效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操作方法:此环节主要侧重于直观演示,所以采用最直接的操作录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显而易见,不留下任何操作盲区。

测试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测试的内容主要是依托本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所选取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易混淆和出错的题目,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结:总结是每次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温习,加深印象。

任务拓展:拓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本次课所学的内容。

各个环节的实现没有固定的模板和套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环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完美效果。

(3)各环节之间如何过渡

在设计好各个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在各环节之间加上过渡效果,串成一个完整视频。

第6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驱动;课堂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路线线形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公路、城市道路的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相应的道路工程也在迅猛发展。为此,应根据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而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工程的基本工作,是道路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在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面对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的思考,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②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④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内容较枯燥,部分内容难于理解;⑤对学生的考评方法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具体表现如下:

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在理论教学中可开展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科学专题报告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即咨询与选题、查阅文选、阅读文献、提出研究报告及制订设计方案、汇报答辩。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可选用公路(包括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纸上定线,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在多种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3)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注重宽口径,平台课较多,课程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是很多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精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的分配较多课时,不够重点的分配较少课时,次要的甚至不分配课时;另外,在别的课程中涉及到或重点讲述的内容,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如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道路等级与技术标准的确定、可行性研究、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等内容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讲述时要深入、用足课时。而道路选线与方案的确定虽然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道路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可以简单地讲述基本原理,而在道路辅助设计课程中以实际工程的形式加深理解并进行实训,《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课堂启发式教学、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比较好地解决该课程的内容多而学时数少、实第2期邓绍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47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兴趣不足、考评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道路选线和几何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国富,冯马必,刘运通,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6):74-77.

[2]王龙,解晓光.道路勘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8-79.

[3]冯冬菊,虹,徐占国.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6):25-27.

第7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职 孤独症儿童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4-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孤独症患儿总数已达100多万,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上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数量激增,但还是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接受康复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合格的孤独症教育师资也面临着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主要是几所师范院校和少数几所大专院校,而专业课程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盲、聋、智障教育上,涉及孤独症教育的非常少。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更是微乎其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国内高等学府唯一进行孤独症教育师资培养的学校,已于2004年开办了孤独症教育专业,虽然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有着一定的缺陷,但已然是中国孤独症教育专业的最高学府。因此,为满足社会日益凸显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应该积极探索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课程设计的新方案,用以培养合格的孤独症康复训练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就业拓展道路。

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某些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仍未能跨越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难以适应社会对特殊教育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设计上突显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未能充分反映职业教育要求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心理行为康复训练能力和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能力。以往课程目标的确定并未与这些教师的基本能力紧密结合。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未能充分满足学生职业需要

目前,孤独症教育康复方面的教材很少,高职本课程一般使用的教材是谢明主编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属于全国特殊师范教育专业课规划教材。此书广泛涉猎目前孤独症教育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因为学时有限等原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每一种教育康复方法都只能是浅尝辄止。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所有孤独症教育康复的方法,从而成为合格的孤独症教育康复人员。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对于本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教育康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多是采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相关教学案例的图片、视频等材料,或是以课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表现出来,但因为没有对孤独症儿童直接的接触和认识,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训练方法的学习,多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不能真正地通过实践教学增长知识和技能。

(四)评价手段的采用未能充分考查学生职业素养

该课程的考核形式是多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案例分析等,不能全面考查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而形成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使得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更不利于能力的养成。

二、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课程目标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一门新拓展的特殊教育专业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课程。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是特殊教育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如果没有课程目标指引,就容易出现教育康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或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为了突出高职“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教育原则,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孤独症教师的职业需要,突出技能型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等教育机构所需要的孤独症教育教学方法等专业技能的掌握。

(二)立足职业需要,选取课程内容

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做到立足职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纯理论”性的内容。目前,国内教育康复机构对于孤独症儿童训练的主要内容为:言语与语盲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训练、社会交往、刻板行为干预和认知能力训练等。而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行为干预、感统训练、结构化教学和应用行为分析等。根据实际的职业需要,可以把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特别是教材中所介绍的语言训练、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内容。除了这些传统内容,还可以把现在较新的训练方法如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和地板时光疗法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另外,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从时间安排上,如果是一个学期的总课时是34课时,那么实践课时至少要占12课时;从实训内容上,每一节实训课都有具体的目的、内容、步骤,引导学会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三)体现职教特色,应用教学方法

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多的几种现代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固然可以借鉴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专业教学上仅仅靠那些借鉴过来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实用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以往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等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同学改变单一的学习途径,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由于孤独症康复训练具有特殊性,实践教学能让学生真切地接触到现实中的孤独症儿童。因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教学法。如果条件允许,高职院校应积极创设实习实训环境,充分发挥课内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孤独症康复技能的应用紧密结合,强化教育实践练习,缩短职业适应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侧重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核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都应关注课程实施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积极作用。加之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平时不学习、考试就凭死记硬背的问题。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职业应用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要强化实训技能的动态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综合评定。如果实训基地充足,实训的考核可以在康复机构或特殊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每名学生选定1名孤独症儿童,与其结成对子。观察与记录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设计教育训练方案,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教育康复训练,最终写出个案训练报告。课程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对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促进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的养成。另外,可适当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训练方案20%、实操30%、期末卷面50%。书面考试内容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对教育康复知识的实际应用上。

总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重点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不断探索更新的课程。课程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一定要基于社会需求,要围绕孤独症儿童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任务展开。课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比例,完善教学考核等,真正把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专业技能,将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魏轶兵.特殊教育院校孤独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探析 [J].中国特殊教育,2007,82(4)

第8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微课;应用效果

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近些年来,以“微”字作为标签的微信、微博、微广告、微电影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由此,微课程逐渐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微课程展开深入研究的对象以小学教育和初高中教育为主,关于高职教育的微课程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差,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方法改变其落后的学习方式,因此,微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更大。本文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案例的设计方案,对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教学的有效应用需要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据调查研究现实,除了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之外,学生在课外生活环境中获取的知识占到了个人掌握知识的70%以上,而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却较少。因此,微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足够强大。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水平,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内容的不断扩充,微课程的诞生使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实现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问题,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微课程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了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等设计制作微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向学生呈现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重新观看教学过程,微课程的出现使学生可以反复研究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特征,以及内容知识的连贯性等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二、微课程的案例设计

本文选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4级(1)班和(2)班作作为实验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以微课程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两个班级属于平行班级,学生人数相同,综合能力相近,实验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对比性,更能凸显微课程在教学中的明显优势。

(一)微课程设计分析

1.教学内容:本文选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中的“搜索引擎信息检索”作为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通过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深入探索新知识的习惯。

2.学生现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操作使用搜索引擎,由于没有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学生操作过程缺乏条理性。

3.教学目标:掌握搜索引擎相关知识内容,学会操作使用搜索引擎,理解关键字搜索要领,熟练正确地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了解网络对信息检索强大的支持功能;体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

4.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基础知识及操作使用技巧。

5.教学难点:关键字提取。

(二)微课程设计

微课程案例设计包括微视频设计和微课程画面设计两个部分。如表1所示,通过对微课程的设计可以明确教学环节和详细步骤,以及教学用时分配等。如表2所示,完成微视频设计之后,需要进行微课程画面设计,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画面布局,以及相应的媒体支持素材。

(三)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再以分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沟通讨论,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组间评价。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课程之后,主动完成课后习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三、微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

(一)微课程应用情况本文将微课程应用于北京市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年级(1)班,(2)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1)班和(2)班的学生基础水平相同,学生人数均为45人,实验数据真实有效。

(二)微课程应用

1.应用对象

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1)班,班级人数为45人,课时为45分钟。

2.观看微视频

教师提前到计算机实验机房做好课前相关准备工作,当学生陆续来到机房后开始组织实施微课程教学。教师将制作完成的微视频通过相关软件传到学生计算机客户端,学生接收到之后检查微视频是否可以正常观看。微视频共计8分钟左右,该教学过程用时10分钟。

3.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之后,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用时约20分钟。部分学生提前完成任务,课堂气氛良好。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引导者的任务,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确保课堂秩序良好。

(三)传统教学模式应用

1.应用对象

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2)班,班级人数为45人,课时为90分钟。

2.教学过程

由教师在教学初期导入新课,向学生讲解新知识内容,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总结。

(四)微课程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将两节课程安排在一起,第一节课由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并向学生讲述操作原理和技巧,对于较难的操作部分教师要反复讲述,学生在第二节课进行实践操作。因此,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学生通过记忆和模仿教师的操作理解新知识,虽然课堂教学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但忽略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人认知和基础水平不同,对于相同的学习任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微课程的有效应用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对表3和表4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渴望”进行对比分析,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微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微视频结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能够及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理论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对同一知识点利用不同方式设计微课程,再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本文对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应用效果证明了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针对微课程的研究目前仍然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微课程应用效果有着较高期待。但是,由于微课程的应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建设方案。本文将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证实了微课程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更深层次的微课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