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

第1篇

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一些有突出发展的当地涉农支柱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空间上,实行区域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在生产上,实行专业化生产,在时间上,产供销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链条,在管理上,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那么作为扎根于“三农”,生存在“三农”,发展在“三农”的农信社则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做好金融服务,这必将成为农信社今后一个时期的支持“三农”工作的重点,以是推动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程”的一种富民惠农途径。那么农信社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呢?本文结合农信社在支持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途径。

一、农信社在支持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农信社虽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产业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投放信贷资金,有力的支持了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但这与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信贷资金方面支持有待加强。以遵义县平正乡特色农产品——高粱,特色农业产业化为例。近几年由于白酒产业繁荣,酿酒原料高粱价格上涨,且需求量每年逐渐增大,遵义县平正乡与中国白酒产业基地仁怀市毗邻,在高粱收购信息方面了解较为及时。2012年全乡共种植30万余亩,其中有15个高粱大户种植在达千余亩,还有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种植户到贵州其他县份承包土地种植高粱,特色农产品高粱慢慢成为该乡支柱农业,当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经理人做起了收购高粱生意,目前该乡已成业了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不能满足逐渐发展壮大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在一些制度上农信社还未对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方面有所放松,从而形成高粱种植大户和经理人收购高粱时贷款难的问题。

农信社对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方面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个人信用信誉观念淡薄,骗贷、赖债现象依然严重

农信社在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持项目不易把握,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上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信贷决策失误,进而导致有限的信贷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撬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农信社贷款发放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但想投资几十万元以上搞规模较大的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借款比较难,农信社大额贷款需要有效抵押,而农民的一般房屋、动产设备不能作抵押,形成了贷款难。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欠缺

管理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无法真正形成“产业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四)一些农信社存在对特色农业产业支持信心不足现象

由于社会信用度较差,特色农业产业风险性大,工作面广,信用社对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持的成本、人力、物力投入多,贷款投入后的管理、收回和经济责任性等问题,等等这些原因,形成了农信社在贷款投入上怕贷、惜贷思想,影响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再投入。

二、对农信社在支持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农信社要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农信社员工在工作上要重拾“挎包精神”,弘扬“背篼精神”,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资金主渠道作用,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程”。密切联系农民,维护农民利益,满足农民需要,切实把支农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拟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心

县级联社应与政府有关部门拟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调研,因地制宜,针对一些有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乡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如遵义县虾子镇和永乐镇的辣椒特色农业产业、三合镇和乌江镇的渔业特色农业产业等,政府各部门应把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上工作议程。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收入保护力度,对涉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二是加大对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减少特色农业因不可抗拒力而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农民主动参加农业保险。四是对贷款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其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适当给予一些补贴,一方面可减轻农民贷款利息负担,另一方面会加快信用社贷款收回率,使其资金再投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五是国家税务部门应采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贷款免征或少征营业税及所得税措施,以提高农信社支农工作积极性。六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诚信建设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由我们农信社与当地政府组织经常性开展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并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主的诚信度,对诚信度高的企业和农民可由政府授牌表彰,农信社出资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提高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乡镇各部门要帮助农信社搞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工程工作,努力建信用乡镇,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打造金融信用县。

(三)创新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方式,金融配套服务要跟上

我们农信社要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用,打好支农品牌,同时做好推动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程”。要在贷款授信额度提高、贷款期限延伸、贷款利率降低进行积极探索,尽量满足农民需求,农户小额贷款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让农民从特色农业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入。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与收回方式,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农信社放贷给农户,农户的产品卖给公司,公司协助信用社回收农户贷款模式,形成农信社与公司、公司与农户自然平等、互惠的利益联合体,使农信社、公司、农户三方共赢。可参考目前遵义市农信社与烟草公司合作的“黄金叶”贷款品牌。农信社应积极创新和运用法律允许的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要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着力探索各种形式的贷款抵押担保模式,引导、撬动各种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和农村集聚。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四)推动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信贷风险管理要跟上

第2篇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                          

乡镇

GDP(2003年)(万元)

总收入

(2003年)

农业人口

(人)

人均纯收入

 

2002年

2003年

增速(%)

沙坨子乡

20,300

19,620

29,625

1,365

1,569

14.9

榆树林子镇

19,634

19,634

31,916

1,817

1,858

2.3

小寺沟镇

17,853

17,878

24,603

1,445

1,611

11.5

平房乡

5,434

5,469

16,988

1,600

1,620

1.25

全县

204,200

340,973

360,863

1,719

1,806

5.1

分析:4个乡镇中,沙坨子乡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达14.9%,高于全县水平9.8%,主要是食用菌发展迅速,从2002年的  万盘(袋)发展到2003年的920万盘(袋),户均增产 盘(袋);平房乡增速最慢,低于全县水平3.85%,一是退耕还林减产减收,二是食用菌发展缓慢;榆树林子镇增速仅为2.3%,低于全县水平2.8%,主要是退耕面积比较大,林果业受影响较大;小寺沟镇增速为11.5%,高于全县水平6.4%,主要是畜禽养殖发展较快,农民增收明显。

2、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200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来源(单位:元)

乡镇

农业纯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合计

食用菌

设施菜

其他

种植业

畜牧养殖

林业及其他

小计

 

沙坨子乡

750

14

22

86

142

1014

460

95

1569

榆树林子镇

194

713

30

224

142

1303

460

95

1858

小寺沟镇

247

153

107

407

142

1056

460

95

1611

平房乡

170

——

229

424

242

1065

460

95

1620

全县总计

560

165

120

264

142

1251

460

95

1806

 

200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构成

乡镇

农业纯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食用菌

设施菜

其他

种植业

畜牧养殖

林业及其他

小计

 

沙坨子乡

48%

1%

1%

5%

9%

65%

29%

6%

榆树林子镇

10%

38%

2%

12%

8%

70%

25%

5%

小寺沟镇

15%

9%

7%

25%

9%

66%

28%

6%

平房乡

10%

14%

26%

15%

66%

28%

6%

全县总计

31%

9%

7%

15%

8%

70%

25%

5%

分析:沙坨子乡食用菌纯收入2003年已达750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48%,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5%,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榆树林子镇设施菜纯收入2003年已达713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8%,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0%;小寺沟镇畜禽养殖纯收入已达407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6%,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0%;平房乡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42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6%,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6%,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也已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7%。全县农户食用菌纯收入2003年已达560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1%,设施菜纯收入2003年已达165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9%,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26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1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

3、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

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对比

产业类型

亩产

单价(元)

单位收入(元)

单位投入(元)

单位纯收入(元)

固定资产投入(元)

食用菌

6670

(盘/袋)

5

33,350

7,000

26,350

5,000/个

设施菜

西红柿

25,000斤

0.5

12,500

8,000

25,500

20,000

黄瓜

35,000斤

0.6

21,000

畜禽养殖

——

——

——

——

1,000

——

——

——

——

——

300

——

——

——

——

——

50

——

玉米

1000斤

0.5

500

166

334

——

说明: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食用菌、设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单位亩产计算。

分析:三大特色产业中,食用菌增收最为明显,每亩纯收入为26,350元,不过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设施菜增收也比较见效,每亩纯收入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个棚20,000元,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闲;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存在困难,不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够。但相对于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仅334元,三大特色产业的确诱人。

三、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本身素质因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区位因素:此次调查的4个乡镇中,沙坨子、小寺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户收入受区位制约较少;榆树林子因靠近凌源,许多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销售,比较方便,但受农户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区位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农户增收缓慢。

(二)资源气候因素:沙坨子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选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榆树林子气候独特,所产的设施菜、花卉质高价低,已成为邻近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化水平:沙坨子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较高,有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保鲜库26个,菌袋厂1家,龙头企业18家,有资质的菌种生产户15家,占全县的60%,交易市场1个,农民经济人270人,食用菌协会6000人,因而全乡有6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户数的75%,农户从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场交易水平:沙坨子乡有食用菌交易市场1处,农资交易市场1处,食用菌保鲜库26个,方便了菇农的产前原辅料购买和产后的产品销售,因而有75%的农户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树林子镇建有1处较大规模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额达4600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邻近市场的农户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摘新鲜产品出售,既可卖个好价钱,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四)劳动力素质

1、观念因素:农民素来守业意识强,创业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沙坨子乡虽然有7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但剩下的农户除了邻近市场做点小买卖外,尚有一部分农户仍然固守旧业,抱着“宁可日子舒服过,也不冒风险”的想法。

2、学历与技术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的劳动力学历水平要较其他乡镇高,全乡15722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6人,高中及中专2038人,初中7451人;而平房乡的10041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没有,高中1433人,初中6667人。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食用菌和设施菜,一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虽然所调查的4个乡镇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但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的程度与效果却不尽一样,沙坨子乡有90%的菇农经过培训,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人,因而坏盘率比较低,为4.25%。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表示“目前所学的技术仍不够,只要有技术员来培训指导,他们一定肯花时间学习”。此处,对于养殖业,特别是羊的舍饲圈养规模,一般数量达到200只就很困难再扩大规模了。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

(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食用菌产业,存在菌种质量质量不过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

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第3篇

一是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四个转变相结合。

__县农业要发展,必须以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劳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中心,以洋芋,蔬菜、苹果、核桃,饲草,中药材、冬油菜、胡麻籽、肉牛养殖、瘦肉型商品猪,蛋鸡综合养殖等农业基地为依托和突破口,不断推进农业优势产向支柱产业发展。为此,要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四个转变相结合,即切实改变过去的“朝天一把籽,春种到秋收,收种两来回”的粗放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和引进渗水地膜,双垄沟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和田间管理模式,注重用典型示范带动、算账对比的方式方法推动传统农业向精细农业、效益农业转变。在指导农业生产上由过去的县、乡、村相互脱节向上下关联、统一安排,全局谋划、科学合理、互相衔接转变。立足扩大规模、塑造品牌、增加效益,将现有的基地适度延伸扩展,精心打造__大农业产业基地,即:-------------------。力争实现产业基地建设由过去的星星点点、规模分散向适度集中、合理布局转变。从多年以来的“夏修梯田冬修路”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转变。通过农业生产的四个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二是将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的四个调整相结合。要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切实挖掘产业内部潜力,推动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调整养殖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由半舍饲半放牧型向舍饲圈养型转变,由单家独零星养殖向规模化、园区化养殖转变;调整林果业结构,着力结合退耕还林建设,在全县__部__*等乡镇快速发展核桃(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基地,在__部__等乡镇快速发展鲜食苹果基地;调整劳动力结构,积极因素组织引导剩余劳力向养殖业、加工业、设施农业、小城镇二三产业、省内外劳务基地转移,最终实现劳务输出由粗放型向以提高技能和素质为主的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的青壮劳力为主向各类剩余劳力资源的综合开发转变。通过农业结构的四个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经营。

三是将产业发展与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强烈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和重要载体,坚持围绕产业抓项目,争投资,抓招商、引资金的决心不动摇,工作不松劲。要以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来衡量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成效和质量,切实做到产业发展与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同时,要把整合项目资金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围绕加快产业建设,认真研究项目与产业、项目与项目、项目与招商的的相互配套和资金整合的问题,对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统一规划安排,统筹管理使用,加强协调监督,提高使用效益,保障产业发展对项目资金的实际需求。

四是将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要将交通、水利、农村电网、通讯、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向产业区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村倾斜,以强化产业发展载体,积蓄产业发展后劲,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把产业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同重视、同研究、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同验收、同落实,使二者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4篇

关键词:茶产业金融支持石阡县

一、前言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即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投入的水平和效率决定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论证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金融二元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突出,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贵州具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茶产业是贵州的“名片”之一,全省茶园面积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一,奠定中国绿茶“新金三角”的核心地位。2015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到6892万亩,其中铜仁市16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茶叶主产区之一。石阡县位于铜仁市西南部,是该市最大的产茶县,是贵州第三大产茶县。

二、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史书记载,石阡茶叶生产自唐朝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石阡坪山乡生产的茶叶成为贡品,“石阡坪山贡茶”名声鹊起。解放后,石阡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8年,总理为石阡亲授了“茶叶生产,前途无量”锦旗,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奖。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县发展茶产业,生态自然气候优势明显:一是土壤适宜种茶。全县黄土面积达1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31%,海拔600米以上1200以下的土地中,相对集中连片的有66万亩适宜种茶。二是适宜种茶的气候条件。阴雨日数较多,光照时数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是完好的生态资源。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该县土壤、大气、水受污染程度低,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17%。

自2003年8月以来,石阡县委把发展茶叶产业成为调整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退耕还林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茶”、“林下套茶”,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通过几年努力,石阡县茶园建设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实现了从零星的发展到园区化、景区化的蝶变,从不知名到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保护”、“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苔茶之乡”等品牌的获得。截至2015年,石阡苔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25万亩,茶园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有茶企143家,茶农862万户,涉茶从业人员达2736万人,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中南亚、欧美等国内外市场。

三、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石阡县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茶园面积以每年5万亩速度增长,整合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实施茶苗、肥料的投入和土地整治费用补助。2012年4月11日,该县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攻坚合作协议》,启动首批融资25亿元支持茶产业合作项目。该项目不仅解决了茶农、合作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石阡苔茶产业升级,还为石阡县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较好的推动了石阡县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石阡社会知名度的提升。通过“国开小额农贷”,不仅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茶园得到有效管护,新植茶园成活率高、茶苗长势良好,并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一个2万多亩的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此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石阡县20个乡镇的茶产业经营主体发放《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融资情况》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其中收回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调查问卷176份,收回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92份。同时,对部分乡镇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016年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茶叶生产情况、融资情况、借款数额、借款渠道、借款用途等。通过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分别对样本茶农(包括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和样本茶企(包括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的特征概述。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法人代表的平均年龄均为4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分别占75%和46%。样本茶企法人代表中具有大中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5%,学历层次高于茶农,且从事茶产业平均年限为9年。样本茶农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51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到78%。其中,有73%的茶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家庭务农人口占比达60%。样本茶企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322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93%。通过问卷统计得出:

(一)该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调研结果显示,在176户样本茶农中,2016年有借贷需求的有139户,能够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的仅有81户,有58户的借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存在显著的金融供给约束。同时,茶企也存在着类似的金融抑制。

1样本茶农金融供需情况。此次调查中80%的样本茶农有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13万元,额度较小,融资需求在20万元以下的占所有调查样本的84%。

2016年,46%的样本茶农获得了借款,借款额度在20万元以下的样本茶农占到95%(见表1)。少数非正规金融的借款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渠道,这类借款大多没有固定的偿还期,且多数是低息或无息借款;从借款地点看,87%的样本茶农能够从乡镇或村一级获得借款,借款的便利性较好。

2样本茶企金融供需情况接近90%的样本茶企有强烈的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200万元,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以上的仅占32%,100万元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

在92家样本茶企中,2016年有58家获得了借款,融资额度在50f元以下的有45家,100万元以上的仅有9家,样本茶企获得融资的最高额度仅为600万元(见表2);从借款地点看,大部分的样本茶企能够从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

(二)尚未形成完备的茶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在借款渠道方面,85%的样本茶农主要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说明在石阡县样本茶农的融资过程中,正规金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样本茶企有34家,少数茶企也会通过高利贷或互助协会借款等方式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为茶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较为单一,其他的商业银行支持甚微。同时,与蓬勃发展的茶产业相矛盾的是,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金融产品的设计极不合理,与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极不适应。贷款业务种类单一,未能充分满足茶产业链发展的信贷需求。

(三)茶产业经营主体很难提供银行所需的资产抵押

在制约借款获得的因素方面,样本茶农中53%没有抵押和担保,13%经济条件达不到借款要求;同时,50%的样本茶企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存在有贷款逾期记录,贷款用途不合规,企业财务不规范等影响获贷的因素。贷款的风险“敞口”很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条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已成为制约茶产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

(四)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是弱质性产业,茶产业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该县茶叶生产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一旦受灾,茶产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调研数据表明,仅有6%的样本茶农为茶叶生产销售购买了保险。92家样本茶企中,也仅有4家购买了农业保险。大部分茶农和茶企由于不了解农业保险相关情况,或是无法承担高额的保险费,茶园规模较小,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即使有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茶农,大部分因为价格贵、负担不起的现实困境而放弃。

(五)在茶产业政策支持方面

大多数茶产业经营主体都获得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形式的政府扶持政策。但是,与样本茶企相比,样本茶农与相关金融部门的沟通情况一般,未能及时掌握产业融资的最新情况和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

四、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

加强研判国际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农业科技推广,增强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扶持茶产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二)利用少量的扶贫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发展茶产业

建议对发展中的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提高贴息比例,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并将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适当延长。此外,将财政扶贫和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投人到茶产业发展上来,切实解决茶农茶叶管护、企业加工厂建设、茶青收购等资金困难,为石阡县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扶持产业发展,构建银政企合作机制

降低茶产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的门槛,缩短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间。建议推行微企、家庭农场、茶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贷款需求一定额度以下实行免担保、免抵押的模式。而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借鉴凤岗经验,推出“三资转换”信贷模式,大力支持优良的茶农、茶企发展。即实现政银联合,由政府出台政策,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茶园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赋予茶园经营权抵押贷款全新功能,农信社根据政府确权评估过的证书,发放贷款,实现“资源D资产D资金”的转化。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鉴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对涉农信贷、保险在政策机制上给予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大力支持,积极发展农户人身保险、种植业等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建立“低保费、广覆盖”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金融、保险支农合力。

参考文献:

[1]华中昱,林万龙 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基于甘肃、贵州及安徽3省的6个贫困县调查[J]. 农村经济,2016(09):66―71

[2]黄婧,孙秋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

[3]汪朗,刘志博 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J]. 商,2015(09):256

[4]王友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与路径探讨――以石阡县茶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5

[5]黄忠石阡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茶叶,2014(10):6

[6]陈良,高建浩,王彬,杨仁德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贵州农业科学,2014(02):248―252

第5篇

一、加快大白蒜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加工水平

近年来,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大白蒜种植大户,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区有大白蒜生产加工企业4家,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组建了撒拉溪、杨家湾大白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购置先进的加工设备,大白蒜加工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二)技术支撑

在发展大白蒜产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与农业院校和技术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农技推广水平,已与大学农学院、大学科技培训中心等技术单位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全区农牧局和乡镇农技站现有职工10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128人,初级职称192人;全区有农民技术人员2万余人,初步建立了一支集大蒜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为一体的人才队伍。

(三)政策支持

年,原县级市人民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府发7号),为大白蒜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区将发展大白蒜10万亩。为确保大白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七星关区已整合“三江源”项目、扶贫项目等资金650余万元,推进大白蒜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大白蒜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加快大白蒜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与布局

(一)总体思路

立足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大白蒜;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名优大白蒜生产为主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与技术合作,支持大蒜加工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大白蒜产业化发展水平;鼓励发展大白蒜中介组织,培育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大白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进程。

(二)目标与布局

1、发展目标。2013年,全区新增种植大白蒜2万亩,实现年产值1.06亿元以上,申请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建成优质大白蒜科技示范产业化基地1000-3000亩。到2015年,全区大白蒜基地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5.3亿元;建成大白蒜专业村20个以上,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大白蒜产业基地、大白蒜之乡,大白蒜产业成为全区重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成为部分乡(镇)的主要支柱产业。

2、产业布局。一是建设以杨家湾大白蒜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带,辐射带动撒拉溪、放珠、青场、野角等乡镇种植大蒜6万亩;二是建设以朱昌镇为核心的大白蒜产业带,辐射带动阴底、田坝、岔河、千溪、鸭池、三板桥等乡镇办事处种植大蒜1.2万亩;三是建设以海子街镇为核心的大白蒜产业带,辐射带动八寨、田坝桥、燕子口、林口、普宜、层台、小吉场等乡镇种植大蒜2.8万亩。

三、加快大白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白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大白蒜产业发展,制定规划和项目实施意见,研究落实推进大白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项目资金等难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七星关区科技办,具体负责全区大白蒜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涉及乡镇办事处成立相应的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具体抓好辖区内大白蒜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将大白蒜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顺利推进。

(二)整合资金,提供保障。

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区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以上作为大白蒜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大白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基地建设补助、食品认证申报、技术改选等方面。充分整合“三江源”项目、扶贫项目等资金,统筹推动全区大白蒜产业发展。

(三)多措并举,建设基地。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个体能人、客商在统一规划的重点乡镇、重点村合理流转土地,投资建设大白蒜生产基地。采取“财政贴息,相对集中连片,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分户管理”的模式,推进大白蒜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对列入规划的重点村,突出以大白蒜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集中精力,重点打造一批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白蒜产业基地。

(四)培育市场,打造品牌。

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平台,加大对大白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升大白蒜的影响力。积极引进资金或优强企业,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走“产、加、销”一条龙路子,促进大白蒜产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大白蒜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我区大白蒜的知名度。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以企业为主体,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推动我区大白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6篇

关键词 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云南宁蒗

中图分类号 F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98-01

农村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笔者多年在高寒贫困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高寒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宁蒗县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宁蒗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地理概况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东侧,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海拔1 300~4 510 m,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时数2 298 h,年均无霜期200 d,年均气温12.7 ℃。全县境内山高谷深,高寒山区占80%以上,俗称“小凉山”,幅员面积6 025 km2,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特困县。

1.2 农村经济现状

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1 152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万hm2,常年种植的耕地面积为2.64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麦、马铃薯、豆类、燕麦等。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农业总产值为62 3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7 939万元,畜牧业产值17 375万元,渔业产值911万元,林业产值4 933万元,服务业产值1 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384元。粮食总产量72 974 t,人均占有粮食312 kg;蔬菜播种面积1 220 hm2,总产量8 400 t;烤烟面积866.67 hm2,总产量1 988 t。

2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宁蒗县是一个集边远、贫困、多民族为一体的高寒山区县,广大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不强,商品意识淡薄,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确。乡级服务站所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不便于业务管理。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低,农村农业生产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全县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宁蒗县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1]。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每年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三农”服务中心及站所)、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与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有明确的片区发展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个人的年终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完成情况挂钩[2-4]。

3.2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5-6]。

3.3 加快信息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3,7]。

3.4 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加速产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区域化发展的制定宁蒗县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宁蒗县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进程[8]。

3.5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投入力度

县、乡两级政府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为广大农民创造优异的农业生

产条件。积极努力争取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各级部门要跟踪抓好农业产业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3]。

4 参考文献

[1] 苏刚.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2(8):118.

[2] 马林仙.昭阳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0.

[3]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4] 张红琪.临猗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22.

[5] 章秀德.对湖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3(6):10-14.

[6] 徐洪,刘卫华.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摸式的探讨和研究——对镇江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调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9-21.

第7篇

一、立足规划扩大规模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区域经济的条件下,一个县一个乡没有自己优势主导产业,一个村没有“一村一品”产业,产业化就形成不起来,现代农来就难以实现,为此,我县对已确立的四大主导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布局,加大培植力度,通过扩充总量来提升规模效应。一是抓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了《县农业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力求形成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集群”、“块状”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优质稻产业,为方便大规模加工和储运,通过推广订单农业,在全县主推3-5个主导品种,依据种植习惯、耕作水平及土壤差异,指导不同地域的农民选择适用良种。优先发展鸭鹅产业,依托板鸭已成型的产销链条,加大指导和服务,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大规模养殖红毛鸭,沿105国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大规模的鸭鹅养殖基地。突出发展蔬菜产业,引进推广早春蔬菜套种果蔗等先进生产模式,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与蔬菜产区连成一片,、公路沿线主要发展精品、外向型蔬菜,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整顿发展林产工业,按照“淘汰留优、去小留大、减弱扶强”的原则,26家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如化工新上一条深加工生产线,年纳税突500万元;竹业实行技改后产品远销、等市场;香料新上合成樟脑生产线,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二是建基地。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增进共识,学有方向,组织了蔬菜主产区的乡镇主要领导、村支书和大户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依照全县产业布局,通过规范和加大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向大户、能人集中,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化蔬菜、万亩绿色大米、红毛鸭、林业科技园、炉下白鹅等现代农业示范性基地,有效提升基地对现代农业的拉动力。三是扶大户。大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通过基地的带动,特别是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等手段来培植大户。加大对种养大户、贩运大户的扶持和奖励力度,推广使用棱镁或钢架大棚,并每年评选“十佳种植标兵”和“十佳养殖标兵”,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奖励,通过扶持基地和大户,力促农业生产逐步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县共发展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20户,5000羽以上养鸭大户300户,1000羽以上养鹅大户70户,10亩以上大棚蔬菜大户22户。

二、优化重组做强龙头

我县四大产业链条上相关的加工企业都具备,全县粮食加工、林产工业企业各有100余家,板鸭加在企业也有10余家,但普遍散而乱、小而单,形成不了统一品牌。我县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政府甘“红娘”,积极引导县内大米、板鸭加工企业优化重组,统一品牌。目前由米业、米业等3家企业整合而成粮油集团,引进了6条全省最先进的精制米生产线,年可加工稻谷20万吨、精制米糠油2万吨,成为全省粮食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整合米业、粮油、粮油等4家省市龙头企业组建了省米业有限公司,公司于今年6月份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通过强强联合,固定资产达7516万元,产值达34529万元,成为与粮油集团并驾齐驱的粮食加工企业龙头。由、、、等6家板鸭加工厂整合省板鸭集团,年可加工板鸭400万只以上,成为全省板鸭加工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在抓好龙头企业整合的同时,我县还特别重视招商争资强龙头、激活民资建龙头。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外资1亿元,现已在工业区新建深加工厂房,年可加工鸡蛋2.8亿枚、肉鸡2000万只,将成为乃至全国知名的家禽加工基地。

三、发展合作促进流通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阵地在农村,基础是农业,服务对象是农民。我县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提供服务等方式,全方位、多领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产业推进到哪里,合作社就组建到哪里。县里每年重点抓好10个示范性合作社,从县农业产业化专项经费中挤出资金进行补助,支持其发展壮大。以合作组织为中介,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实现“田头”与“餐桌”的对接。以富民养鸭合作社为例,以板鸭加工厂为龙头,吸纳2050户养鸭大户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无偿为养鸭大户提供鸭苗、饲料、防疫等,并按保护价收购成鸭,大大促进了全县养鸭业的发展,真正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同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组建了粮食加工、板鸭加工、蔬菜营销三个全县性行业协会,分别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局、果蔬局进行具体指导和帮扶,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第8篇

一、发展目标

2014年新扩建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确保高效农业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设施农业亩均效益15000元以上。

一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发展扩建16个园区,分别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桃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双店鲜切花产业园区、双店镇田园生态产业园、黄川草莓生态产业园区、温泉镇三合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白塔埠镇新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石榴街道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梁河镇避雨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青湖镇河口果蔬产业园区、房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安峰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青湖镇新310国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洪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石湖乡林间香菇产业园、李埝林场果蔬产业园等。同时,实现所有乡镇高效设施农业千亩连片基地全覆盖,确保“十二五”末所有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

二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桃林镇西山万亩薄壳核桃、李埝林场万亩中药材为中心,连接山左口乡、温泉镇等特色产业基地;以洪庄镇、桃林镇为中心,连结山左口乡、双店镇、石湖乡等蔬菜特色产业基地;以驼峰乡、青湖镇、石榴街道为中心,连结房山镇、安峰镇、平明镇、曲阳乡、牛山街道等乡镇设施西甜瓜特色产业基地。

三是围绕提高全县高效设施农业整体实力,加快六线成网步伐,整体推进以310国道沿线为主体的库区高效农业新区、百里花卉长廊产业带、黄顾路生态草莓观光采摘带、峰泉路生态旅游观光带、245省道优质西甜瓜产业带、牛桃路优质蔬菜产业带。

二、工作重点

(一)合力打造库区高效农业发展新区

打造以310国道为主体的库区高效农业新区,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

建设内容:一是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设施草莓4万亩,避雨葡萄1万亩,设施蔬菜2万亩,特色设施瓜果1万亩、食用菌50万平方米;二是打造草莓、葡萄、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大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草莓年产值超20亿元,葡萄年产值超10亿元、蔬菜年产值超10亿元;三是新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总数达到5个,扩建千亩基地12个;四是建设草莓、设施蔬菜、特色瓜果、食用菌、晚秋黄梨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夯实草莓和葡萄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基础。

区域布局:二横四纵六条线。一是310国道果蔬产业带。东起黄川镇前湾西至李埝乡高埝村;二是青石路及245省道北端果蔬产业带。石梁河镇青石路发展葡萄1500亩,青湖镇发展设施西甜瓜5000亩,食用菌300亩,新增设施蔬果1000亩,新增竹柳1000亩;三是横山路经济林果产业带。重点发展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新增林果面积2000亩;四是洪夏路养殖与苗木产业带;五是黄顾路生态草莓观光采摘带新增面积2000亩;六是韩辰路林果产业带新增晚秋黄梨1000亩。

特色基地:一是推进黄川镇设施草莓特色产业基地,更新栽培品种为中心,确保设施面积达到4万亩;二是推进石梁河镇避雨葡萄产业基地发展。确保葡萄面积2万亩,避雨栽培面积1万亩;三是推进温泉镇三合村万亩设施蔬菜及青湖镇河口村等50万平方米食用菌产业基地发展;四是推进310国道沿线、横山路北端、小埠子村及洪夏路等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发展,建成晚秋黄梨,薄壳核桃,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五是推进青湖镇5000亩设施甜瓜基地产业发展;六是推进以李埝乡亨得利肉牛养殖,樱桃谷祖代鸭,峄森牧业为主体,发展畜禽养殖基地。

(二)着力拓展二个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林果中药材特色产业基地。桃林西山新增万亩薄壳核桃基地、山左口左庄新增千亩薄壳核桃基地、李埝新增2000亩蓝莓基地、温泉新增2000亩核桃基地、李埝林场万亩金银花基地;二是桃林、洪庄镇蔬菜特色产业基地。以桃林北芹万亩蔬菜产业园为中心,整合山左口、双店、石湖等乡镇的集聚发展优势,改进大棚规格,推广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形成苏北鲁南区域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高地。

(三)完善提高三个产业园区

一是安峰镇山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全面规划山东村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与安北村设施蔬菜产业基地相连接,打造安峰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青湖镇现代农业产业产业园区。东丁旺村至黄川镇交界,新310国道南侧,以青湖镇锦山秀水、青湖镇金美园家庭农场、明远林果产业园等为中心,扩大基地规模,提高设施档次,建成青湖镇市级林果产业园。三是洪庄镇辣椒产业园区。以连湾村、薛团村为核心,创建市级产业园区。

(四)转型升级四个核心区

建成中央控制平台集成,生产环境因子信号远程传输,适应智能化生产过程的节本省工、高产高效的生产配套管理体系。用农业实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等智能农业生产技术对四个核心区进行全面武装。一是桃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提高新品种档次,智能化程度和展示标准,引种一批品种,展示一批品种,推广应用一批品种。形成科研、试验、示范与应用的无缝连接;二是县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项目引进加快扩大园区规模,通过技术引进提高园区科技化水平,通过新品种引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人才引进提高园区技术培训、新技术转化与综合展示水平,达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三是双店省级鲜切花产业基地。提高种球培育,养球保种,质量控制体系;四是黄川省级草莓特色产业基地。提高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与生产应用水平,切实提高基地形象。

(五)全面推进五个千亩片建设

一是白塔埠镇新元村设施蔬菜新增1000亩,在原有基地上向北扩展1000亩以上,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2014年设施农业新典型;二是温泉镇三合村新扩1000亩。发展310国道北侧,三合蔬菜产业园向西发展,新增面积1000亩,通过扩大规模与禾丰园形成一体。三是曲阳乡设施西瓜新增1000亩;四是安峰镇设施甜瓜新增1000亩;五是平明镇新增设施西甜瓜1000亩。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场)应创新推进举措,提高工作效能,及时成立高效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量化目标任务,切实加以推进。县各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督导考核,县政府年终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乡镇目标责任人进行奖励,并对建设主体和涉及乡镇进行政策、项目、物质、资金等倾斜。

二是加大扶持激励。各乡镇(街道、场)和相关部门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引进“三资”投入农业,更要鼓励本地能人大户发展高效农业,不断增强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县政府将进一步制定奖补政策,省支农财政项目将向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农业资源开发、水利建设、土地整理、扶贫等农业专项重点向高效特色产业项目倾斜。乡镇一级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设施配套、土地流转补助等高效农业发展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