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的形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的形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的形成

第1篇

一、商业银行实施成本控制的目的

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资源的补偿性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指出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各项利息支出(含贴息)扣除允许资本化的部分、手续费支出、佣金支出、业务给付支出、业务赔款支出、保护(保障、保险)基金支出、应计入损益的各种准备金和其他有关支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入当期损益。商业银行成本既是商业银行媒介资金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必要消耗,又是商业银行推动社会价值运动的必要补偿。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对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稳定性。

(一)实施成本控制是商业银行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根据“收入-成本=利润”,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价值。

(二)成本控制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

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众多银行纷纷涌入中国,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保持自身的发展,增强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而把成本控制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之上,无疑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现状

(一)成本控制形式单一、责任不明

目前, 成本控制工作主要是通过上级行对下级行下达成本指标,执行统一的成本控制措施,统一检查、监督和考核。会计部门也仅仅是按成本费用性质核算,费用账户划分很粗,不利于分析,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银行各职能部门的成本控制权限及相应责任不明确。目前成本控制的重点主要在于对业务管理费用的控制,采用硬性指标、限额控制手段,与基层行经营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而对占成本比重最大的负债利息支出基本没有控制措施,管理考核也无从下手。

(二)新产品损失率高、损失成本十分巨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新产品损失率是十分惊人的。一些新产品在调查、预测、分析都很不充分的形式下匆忙上市,由于不适应市场需求, 若进行功能补充开发或重新开发必然增加成本。新产品功能不全制约了其开展,最终导致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影响预期收益,甚至有的新产品推出后很长时间难以收回开发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落后,资金筹集费用过高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归集和增长主要依靠“网点战术”和“人海战术”竞争和发展起来的,每笔资金成本既包含较高原材料价格“存款利率”,还包含巨大的“采购成本”即筹集费用。银行组织存款求量不求质,内部资金占用偏大,筹资成本加大,增人员、上网点具有盲目性,固定资产购建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投资过大,增加了折旧和各项费用支出。

(四)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显性成本控制的阶段,不重视隐性成本控制

隐性成本在经济学上所称的是一种在未来存在的某种支付(可能或不需要支付)的成本。如:顾客流失、银行形象受损等。隐性成本虽然短时间看不到效益,但从长远来看,有效的控制隐性成本更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树立成本控制新观念

打破传统成本控制思想的局限,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树立“成本节约是无止境的”的观点,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阶段,都有实施成本控制的空间。因此,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执行成本管理的战略的前提。领导以身作则,将成本控制文化灌输到整个组织和每个职员身上。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全员性。银行员工不但是成本控制的主体,也是成本控制的客体,其成本责任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解决人的观念问题,改变只有财务管理部门才具有成本控制责任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全员成本责任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理财文化,使成本控制观念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二)建立责任成本控制中心

实行责任成本管理,成立责任成本控制中心。责任成本控制中心依层次的划分:依据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遵循信息沟通快、简便节约原则。通过划分责任层次,实行内部分级控制责任制,把成本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每个职工,做到层层控制、人人控制。应根据成本控制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组织形式,构造一个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四部分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依照“权责利”结合的原则,要授予责任人一定的管理权限,规定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责任人应对本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状况负完全责任,并以责任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奖惩的依据。

(三)建立与成本控制相配套的考核机制

完善成本控制工作,提高经营效益。我国的人民币利率尚未放开,在存款规模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利息支出属于固定成本,在利润考核机制中,可用收入费用率考核各支行对各项费用的使用和控制情况,并作为利润考核增减因素,核定支行的考核利润,正确反映成本的全面情况。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银行存款边际成本率及成本结构,为存款成本控制提供定量决策依据。

(四)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综合考虑

在成本控制中,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显性成本,对隐性成本往往容易忽略。商业银行属于服务性的企业,员工每天面对的是形形的社会人员,这些社会人员构成了商业银行的顾客群,如何有效的为之服务是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首要课题,要加强服务成本与服务质量的协调性,一味追求最低的服务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不考虑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誉、形象,最终会牺牲商业银行的未来利益。

第2篇

【关键词】微型金融 孟加拉乡村银行 借鉴

一、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微型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渐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启动市场化改革后,中国开始进行微型金融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2000年以后,发展到储蓄、汇款和小额保险等区域,众多的微型金融机构和组织也大量出现。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267家,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中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缺乏明确的针对微型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支持政策等;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缺乏系统完善的设计、目标和统一的操作;微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组织存款困难,缺乏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吸引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知识和经验缺乏,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迅捷,难以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业务开展的风险较高,微型机构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偏弱,容易形成信用风险;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微型金融的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等等。

国际市场微型金融的起步较早,发展较国内更完备,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国外部分成功的发展案例,希望能够从中为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发展寻找积极的经验借鉴。

二、国外微型金融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金融机构,从最初主要依靠捐款及专项拨款获得启动资金,到1993年转化成为了一家独立的银行,至1996年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获得资金,自负盈亏。目前,该银行已拥有600多万借款者,2185个分行,遍及69140个村庄,发展成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扶贫机构之一。

其微型金融服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扶贫助困为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为孟加拉贫困人群提供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手工业等能够快速见效的生产活动。二是设有明确的层级组织结构,并以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作为运行的基础。其组织结构严谨完整,分为贷款体系和借款体系两部分。贷款体系形成总行――分行――支行――营业部四级结构,各级分工;借款体系则分为乡村中心――借款小组――组员三级,借款人自愿组成借款小组,组内成员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三是严格的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灵活的业务模式。针对不容客户需求和还款能力,推出了灵活多样的贷款产品。

(二)玻利维亚团结互助银行

其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为微型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是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商业化运作的典型代表。其前身是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和发展微型企业,旨在为微型企业提供贷款,缓解玻利维亚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团结互助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实行灵活的团体贷款和个人贷款制度。贷款期限一般在4至12个月,平均贷款额度为800美元左右。二是商业化经营,以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城市地区的微型企业和小企业主。三是具有相对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贷款手续的审批十分简单,且贷款保证制度较为宽松。

三、我国微型金融深化发展可吸收的经验借鉴

结合目前国内微型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成功经验,我们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争取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发展微型金融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可以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致力于为三农及小微、中小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偏远的地区,可以考虑由监管机构和政府组织出面协调组建或者出资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由政府资助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强化政府的带头支持作用。

(二)鼓励微型金融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微型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是必然之路。目前可以鼓励有意愿建立规模化微型金融机构的银行或其他机构及个人,规模化开展微型金融服务。尤其鼓励有较好群众市场基础的地方信用合作社及有明确战略规划和经验、有志于此的商业银行进入该领域。

(三)努力拓宽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微型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的支持。可适时合理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改制升级为村镇银行的严格限制标准,为其拓展融资渠道开辟新出路。二是微型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融资渠道。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微型金融风险管理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监管当局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根据微型金融机构的性质、业务范围等开展差别化分类监管。

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一是发展评级和信息中介服务;二是加快征信系统的建设;三是提高监管覆盖面,确保资本充足;四是微型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合作公司、政府等的合作,有效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先道.国际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2013(04).

[2]汪小亚.拉美三国微型金融的特点[J].中国金融,2012(05).

[3]文维虎.国际微型金融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07).

[4]戚丽丽.国外几种典型的微型金融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2011(02).

第3篇

摘 要:该年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该报告中包含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一种简化空芯微结构光纤的传导机制和模式特性,揭示了其传导机理。将荧光(激光)染料填充并复合到了空芯光纤的中心孔中,并结合光纤侧面探测技术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空间分辨的荧光探测技术,实现的浓度探测极限达1pM,较传统方法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为目前报道的光纤基同类技术中的最好值。成果详见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2,011136(2013)。(2)理论分析了选择性填充不同折射率的高折射率功能材料以及不同的选择性填充结构的微结构光纤的模式耦合特性及模式双折射特性,揭示了纤芯模式与高折射率柱模式的耦合特性对光纤双折射特性的调控,实现了具有独特双折射特性的微结构光纤。实现了不同选择性填充结构的高折射率功能材料填充的微结构光纤,实验研究了其Sagnac干涉仪传输光谱和传感特性,揭示了具有不同群双折射特性的微结构光纤Sagnac干涉仪不同的光谱和传感特性,以及传感灵敏度对波长和温度的强烈依赖性,实现了在56.5 °C时高达-45.8 nm/°C(112,531 nm/RIU)的温度(折射率)灵敏度,以及19.6 nm/N轴向拉力灵敏度。

关键词:微结构光纤 功能器件 异质兼容结构 光子晶体光纤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mission statement for this year, we carried out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port include the following:(1)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and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a simplified hollow-core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A high efficiency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hollow-core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and lateral side detection approa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A highlighted sensitivity with dye concentrations down to 1 pM is achieved, which is the best value in the reported to our best knowledge.(2)The mode coupling and modal birefrin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the high-index-filled MOFs with different selective filling configurations and different materials have been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Sensors with ultrahigh sensitivity based on the Sagnac interferometer using this type of birefringence fiber has been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3)A twin-resonance-coupling phenomenon in a selectively single-hole fluid-filled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 have been proposed, demonstrated and investigated. Sensitivities of 290 nm/°C (739,796 nm/RIU) and 591.84 nm/N (701.2 pm/με) are achieved, which are the highest for a fiber-based device to date to our best knowledge.(4)A fluid-filled two-mod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based intermodal interferometer have been demonstrated and investigated.(5)We have reported on the fabrication and resonance mechanism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with multiple resonances in a two-dimensional waveguide array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urvature and axial strain have also demonstrated.(6)The acousto-optic mode coupling in grapefruit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s (GMOF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unequal acoustic modulation is generated, and orthogonal acoustic gratings come into being in the GMOF.(7)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an acoustic grating in a simplified hollow-cor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8)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quare fiber.An all-fiber twist sensor with low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a compact magnetic field sensor have been proposed and fabricated. Additionally,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some of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in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s and describe some of the results.

Key Words:Microstructural optical fibers functional devices;Heterogeneous compatible structure;Photonics crystal fibers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431&flag=1

第4篇

危机的频发,使得金融危机妇孺皆知,但学术上的定义至今尚处于争论之中,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持续快速的货币贬值、挤兑银行存款、强制清理旧债、金融机构连锁倒闭、股市崩溃、货币量严重缺乏、借贷资金枯竭、金融市场剧烈震荡。金德尔伯格(2007)认为,金融危机一般经历异常变化、资金过剩、投机热潮、货币扩张、投机高峰、利率上升、回收资金贷款、资产价格暴跌、恐慌、危机爆发几个过程。按表现的形式,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一是货币危机,即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为保护其货币而抛出大量外汇储备或者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水平;二是银行业危机,即现实的或潜在的银行破产、挤兑导致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银行破产、挤兑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三是全面危机,即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周期性金融危机、非周期性金融危机、自发性金融危机、传导性金融危机。周期性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引发的,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发生的金融危机。非周期性金融危机是由金融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引发的,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制约。自发性金融危机是由本国自身经济金融运动引发的金融危机,它是一国经济金融的非正常运动导致本国金融领域失衡状态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传导性金融危机是别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危机传导机制扩散,从而对本国经济金融造成类似影响的金融危机。按影响地域,金融危机还可以分为一国性金融危机、区域性金融危机和世界性金融危机。

二、主要金融危机的理论简介

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经济学家通过模型建立、金融危机分析形成了一些对金融危机有重要解释作用的金融危机理论。1、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不协调会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问题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使市场上产生本币贬值的预期,投机者因而抛售本币,形成本币贬值的压力,央行竭力在目标价位上捍卫本币汇率,而耗尽外汇储备,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形成货币危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提出了新思路。该理论认为,政府维护汇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均衡的动态博弈过程。在极端情况下,仅仅是投资者的情绪、预期的变化就可能将经济从一个汇率的均衡点推向另一个货币贬值的均衡点,导致“自我实现”的危机。对于“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其根源是市场预期和固定汇率制度而不是由基本经济因素的恶化直接导致,至少维持货币平价的基本经济条件依然存在,但由于投击性攻击,使维持成本太多而不得不放弃。2、道德风险理论。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政府对借款提供隐含担保的现象,政府官员与各种金融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使金融机构无顾忌地大量举债,道德风险严重,产生了过度借款综合症,导致金融机构过量的风险贷款产生膨胀、资产价格的膨胀,直到某种外来扰动因素出现时,金融泡沫就会突然破灭,并通过支付链条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发金融危机。3、羊群行为理论。羊群行为是信息连锁反应导致的一种行为方式,当个体依据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取类似的行为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理论通常假设不同的单个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序列进行的,这样后来的投资者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观察前面投资者所采取的行动。在存在着信息摩擦的情况下,随着世界资本市场规模的增加和日趋复杂,羊群行为可能会越来越普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收集关于某一特定国家的信息以辨别流言的成本会加大,投资经理们在面临存在着信誉成本的情况下会模仿市场上通行的资产组合。在这种情况下,谣言就可以诱发羊群行为进而使经济从一个没有投机攻击的均衡转移到一个有攻击的均衡。4、危机传染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日益全球化,投资行为与市场预期的变动在国家将日益联动,导致危机易于向外扩散与蔓延。此外,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与开放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依存性,通过跨国贸易投资、经济政策趋同、金融市场机制、信息机制等,使得货币危机传染渠道更加多重与交叉,一旦危机在一国发生,危机极可能迅速传播到另一国。5、经济周期理论。由于技术创新不足等原因,经济进入衰退或萧条,产业投资回报下降,产业资金转向投资领域,引起投资泡沫,形成危机根源。此外,银行资产回报也往往较低,可能导致银行无法继续偿付存款或债券等固定负债的回报,这将加速银行挤兑或破产。Gorton(1988)以美国数据为例在实证上支持了该理论,薛敬孝(2009)以日本为例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该理论。6、理论。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许多投资者往往从外部获得资金,而外部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未能观察到投资的特点的话,则存在一个典型的风险转移问题。风险转移提高了风险资产的回报,导致投资者哄抬投资品的基本价值,形成问题。而金融自由化,通过扩大信用规模、创造未来的信用扩张路径的不确定性,恶化问题。这些将最终导致资产泡沫,当最终泡沫破裂时,形成危机。

三、对我国后危机时代的金融改革建议

第5篇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第6篇

一、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

副校长卫教授指出,中国尽管不处于本次金融危机的中心,但受到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就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潘淑娟教授回顾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并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现象”出发对现行美元本位制和美元环流进行剖析和解构。她还从美国金融资产中出现的诸多“异象”出发,提出了国际金融秩序亟待改革的构想。徐旭初教授详细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认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原因在于证券化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结构的高复杂性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所投资金融产品的风险,增强了其杠杆效应。张会恒教授强调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一个适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风险状况的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唐敏教授认为美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次贷危机、美元本位等只是引发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其深层根源在于以自由化、私有制、放松管制等为特征的思想组织制度基础,严重透支未来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和有恃无恐的金融霸权主义,而次贷危机只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沙文兵博士就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本次金融危机进行了比较分析。徐德云博士则认为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在于其是否会形成经济危机,更在于人们由此可能产生的心理“恐慌”。

二、关于全球金融危机与FDI、贸易发展

卫教授还从产业结构、特定产业部门、企业并购与重组和全球企业裁员等角度,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社会各界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邢孝兵博士就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不同要素密集型商品出口以及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徐松教授就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中国出口美国贸易以及中国各出口部门的贸易损失进行了核算,并提出减少损失、促进出口,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外汇管理和帮助中小型出口企业转型等方面入手。刘敏博士就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国际石油价格将在理性回归中探索新的平衡点,而国际油价回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韩刚博士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会使外国减少利用当地资产进行投资或扩张的FDI,减少其新设投资与跨国并购;我国应适当调整FDI政策,从多元化渠道入手防止FDI流量的下降。冯德连教授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外贸企业应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培育国际型企业家。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

0 引言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

1 金融体系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 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3 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4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会展业;影响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43-03

中国的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会展业虽然已经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起来,但此次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影响以及一些后续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不仅应尽量减少损失,更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探讨应对我国会展业的短期危机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目前,国内外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比较侧重的是对自然危害(地震、海啸等)、突发传染病(如SARS)等方面的危机应对研究。因此,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促进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面广,负面效应明显,构成了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及管理工作新的威胁。本文从会议业、奖励旅游、展览业三个方面,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影响与冲击。

(一)会议业

会议业因其广泛的影响、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各类会议中,公司会议和协会会议占整个会议市场80%的份额[1]。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商业环境恶化,业务量下降,大量企业甚至倒闭,企业为此削减了差旅费、商务会议及年会开支,因此,世界会议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显著的。但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一旦运作,则较小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及其以后,类似于政府会议、国际组织之间一些会晤、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如全球金融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仍会开展。

(二)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是高品位、高消费、深寓文化内涵的享受型特殊旅游活动,其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但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企业受到的危害较大,使得大部分外企在实行奖励旅游时很少将目的地选在其他国家。上海的一些旅行社的资料显示,往年“十一”后逐渐进入高峰的奖励旅游,2008年在国内外包括机票、饭店大幅降价的情况下仍显平淡,部分企业则降低了奖励旅游目的地的规格,将境外游改成国内游,原本在国内一线城市举行的会议则改到了二、三线城市等[2]。

(三)展览业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各个行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产业关联强的展览业更是不可避免。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1 800多项,但实施办展的只有1 000项,实施率约55%,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5%。国内展览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展会数量、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困难情况突出。如2008年的“佛山陶博会”,华夏陶瓷城会展中心一楼展位约有1/4没有售出;2009年第105届广交会第一期与第104届第一期相比,出现了境外采购商人数、累计出口额双下降的现象。上述影响的后果是导致了展会组织的扭曲,形成展会市场交易的障碍与阻力,从而阻滞了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会展业的机理

自20世纪80年代会展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会展经济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虽然会展业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挡,但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会展业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不可摆脱的事实。本文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一)宏观机理――关联模型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会展行业产业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已形成了国际化趋势。会展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会展业与餐饮业、物流业、国际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航空业等都有较强的联动性,关联度分别为0.8557、0.6698、0.7379、0.7513、0.4624、0.7297[3]。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这种关联性使得各产业受到的影响也会表现在会展业中。

基于上述分析,设ER(Exhibit Revenue)代表我国的会展经济收入, 则ER受以下几个变量的影响: 国外会展市场(X1)、餐饮业(X2)、物流业(X3)、国际旅游业(X4)、批发零售业(X5)、邮电通信业(X6)、航空业(X7)、国家政策性因素εERn。ER与其他经济单位的关联模型可表达为:ER = f(X1,X2, X3,X4,X5,X6,X7) + εERn。其中:εERn表示第n个国家的政策性因素,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及有关发展会展业所颁布的法律或采取的措施等。

上述关联模型有助于解释世界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传染机制,可用下列的图示分析。

图1表明,关联模型中前7个因子与会展收入都是成正比的,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国外会展市场所受影响尤为明显,国外参展商的减少既不利于国内大型会展的国际化发展,也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办展。在政府方面的因素中,如果国内外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乏力,势必影响各国的会展市场。

(二)中观机理――增长极理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所斯・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把它们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4]。“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应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增长极,这三个经济最发达地区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最大的。依附于经济发展的会展业受到这种“负向”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影响,可能的结果是这三个增长极不仅没有得到稳固反而弱化了其应有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微观机理――羊群效应和恐慌效应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均本能地从各方面节省开支。一些大企业若判断参加某个展会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就会撤出。而由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较高,大多数小企业并不倾向于独立搜集和处理某个会展国家的信息,这就会导致小企业随大企业撤展而撤展,加剧会展市场波动,形成会展市场的“羊群效应”。 恐慌效应理论认为,其他人作出与自己不同的决定时,便会恐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会效仿他人的行为[5]。利用恐慌效应理论也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若一个潜在参展商发现大批企业取消参展,便会担心自己如果参展利益就会受损,从而产生恐慌心理,当大量企业有类似想法时,便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恐慌链,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取消或逃避展会。

三、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为有效排除金融危机的阻扰并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反影响机理视角提出应对策略。

(一)宏观策略――构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治理环境

1.同业联盟和产业融合相结合

除了一直强调的会展行业内部的联合发展外(如珠三角会展业联盟),为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氛围,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异业联盟在现阶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由各行业与会展业的关联模型我们已经得知,会展业所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是和餐饮业、物流业、国际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航空客运业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会展业可以走异业联盟之路。会展业与这些产业的联盟可使其影响不断扩大,并通过信息容量的扩充与共享而有效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广告效应。

2.法规建设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我国会展业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与我国会展行业法制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虽然2005年至今,已出台了国家性的法规《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等[6],但仅有这些法规是不全面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加紧完善、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护和规范,使会展业在一个有保障的环境中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应尽快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会展自律性组织,制定会展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定期权威信息,保持与政府的经常性对话,以维护业界的利益,提升业界的形象和定位。

(二)中观策略――提升后金融危机格局下会展业的发展能力

1.培育适合的会展产品发展模式

我国会展市场上重复、模仿办展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展会因缺乏产品发展模式而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培育适合的会展产品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通过依托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展会,培育各种特色会展产品。包括: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即通过依托城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我国的杭州、海南、昆明、博鳌等省市都适合该种发展模式;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通过依托城市的优势产业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如我国义乌、东莞、青岛等地的会展产业;政策依托型发展模式,即通过国家政府给予的政策倾斜和特别扶持发展会展业,我国西部和区域内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这一发展模式。

2.加快会展增长极的品牌建设

根据增长极理论,现阶段不仅要巩固我国现有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会展增长极,而且更要加强其极化机制,即要着力品牌会展的建设。在我国,真正能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展览几乎全是专业展,如上海的汽车展、深圳高交会和珠海航空展等。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只有22家展会成为“UFI”的正式会员[6]。所以,会展机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专业展,在我国的会展增长极地带迅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得到国际业界认可的著名会展品牌和大型公司。品牌保障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在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发展能力,同时也能将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等扩散交流,辐射到周边二、三级城市,形成带动效应。

(三)微观策略――提高会展企业的防御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1. 建立会展危机预警制度

危机是突发性的,但会展工作是有计划的,而大型品牌展会更是一个长期、周密计划的工作,因此,会展的危机管理工作也可以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会展企业应强化危机预警制度建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会展危机预警系统,该系统会根据会展特点,将会展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分类并设计相应的会展危机指标体系,根据危机危害性的大小定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应对指引,当一种危机达到警报状态,即会对本企业或该会展活动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时,会展企业应预计所需经费,准备相关物质,明确责任人选,对症下药,预防危机对会展活动产生危害。

2. 加强与外界的及时沟通

良好的外部沟通,有利于获得有关方面的协助和支持,特别是当发生危机时,与外部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由影响机理的分析可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羊群效应与恐慌效应都会对预期或潜在参展商产生影响,因此,办展办会机构应及时与客户、其他利益攸关者和媒体沟通,将该展会的优势与机遇表达清楚,以消除潜在参展商的恐慌心理,削弱羊群效应的作用。另外,会展企业要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取得这些机构和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办展办会的有利条件。

3.实现会展业的电子商务化

会展企业应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密切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在展览场馆、展会组织、展会服务等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对实物展览的冲击下,我国会展企业要尽快建立与参展商及其所在行业品牌网站、协会网址之间的链接,获取最新的信息及传播自己的信息,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网上洽谈贸易,拓展电子商务化模式,实现会展业实物办展和虚拟办展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中国会展业想要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必须做出思考和总结。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冲击和影响,认为,我国会展业为在后金融危机阶段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结合影响机理积极探索相应的途径。首先,政府、协会要构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治理环境;其次,各会展城市、重点会展区域要提升会展业的发展能力;最后,会展企业要提高自己预防与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提高我国会展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就培育我国会展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等的实现)展开具体探索,因而这些还有待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龚平,赵慰平.会展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http://省略/readnews.asp?id=1809,2009-02-24

[3] 路红艳.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02.

[4] 江志君.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会展业大发展浅析[C].//沈丹阳.中国会展经济前沿理论与政策思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