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7 14:45: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四年级信息技术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
引言:
教育的改革创新一直在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的音频教学资源,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利用微课来开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培训,因为,微课受益的广大群体就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音乐、图片等,利用动态视频的作用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本文就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为例,阐述了微课在此过程中的应用探究。
一、接受教育的群体解析
在小学四年级这个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相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很明显,四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难度较大,知识较丰富,而且,最关键的是出于中年级的学生,正是自信心建立的中级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度还在探索中,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激励学生。四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的原因,天生好奇心就很强烈,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也存在着强烈的认知欲望以及模仿欲望。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他们身上统一具备着天性好动爱玩,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四年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低年级以及高年级的素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也是思虑到小学生这三个方面学习能力不一样的特征。根据对接受教育群体的解析,教育工作者更容易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二、微课模式的运用以及开发
微课的运用,颠覆了教育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教育工作者逐渐摒弃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微课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应用,把文字,教学内容,图片,音频融合到微视频中,直接呈现给学生更为直观的画面。一堂微视频的维持时间在五分钟以内,字数是三百字左右。利用简洁的文字以及简短的时间,让微视频的内容更具备针对性的特点。最大程度上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火烧云》一文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课的教学原理,在课程开始之前,事先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更多有关于火烧云的背景资料,或者去观看有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并且要求课程开始后,学生要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火烧云的特征是什么,并且寻找其他有关介绍火烧云的资料,来对比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与差异…………然后在课上,教育工作者可能利用微视频来呈现火烧云的精美视频。展现火烧云的视频大约维持在5分钟左右,再把图片以及文字与视频融合在一起,呈现给学生。火烧云的几大特征是:像马、像狗、像狮子,最后消失了,几张形象生动的图片上配上文字的点缀,如,像马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火烧云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可能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晚饭过后是开头,火烧云的变幻莫测是总结,火烧云的特点是分析,课文的整体脉络是总分总的特征。在课后,也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火烧云》的课文阅读布置下去,让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来深化对课上内容的认识,并且可以把自己的录音文件勇敢的和师生一起沟通并分享。根据课前,课上,课后的完美结合,让原本一直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变成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师生的欢迎与认可。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微课的时候,要切记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当堂教学内容,并且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都可以转化为微课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三、微课教学模式的延伸
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音、字形的教学,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化教育。不能淺表的认为,小学四年级的语文就是简单的认字,识字,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语文素养的培育上,即课文的开拓延伸。
例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明历史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开拓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什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世界上如此出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根据课外知识的介绍,不但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由此可见,微课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走出课堂,与此同时,课堂内外的教学质量,也要融合在一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上传一些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具备趣味性的微视频,来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的运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把微课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微课的独特魅力,利用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的相互运用,同时也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平台,让学生提升了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
作者:王兆杰
参考文献:
一、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操作的指导体系。
为了保障人工智能教育在我校真正落实和长期发展,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三年发展规划中,并作出明确要求。
为了让师生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修订了我校“五美”能行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设计。
为了建设符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管理团队,制定了项目计划书,从项目名称、项目团队、项目背景、项目创新点及解决问题、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完成期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
二、支撑保障
完善软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为人工智能教育开展做好支撑和保障。除了四楼独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我校还自主改造了五楼的创客教室和阅览室,扩宽了人工智能教育场所,尽全力满足学生人工智能上课需求。
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给学生购买了小学生C++趣味编程书和人工智能超变战场的场地。
三、具体做法
1.基于校情和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开学之前,课程部整体规划,实行信息技术课两节联排。
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内容安排:基于校情学情,本学期3-6年级全面铺开人工智能课程,3年级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编程猫、乐高搭建基础入门为主;4年级AI神奇动物,5-6年AI变形工坊,是集搭建和编程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本学期信息技术类人工智能特色社团的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社团、信息学奥C++社团、创意编程社团。
2.三位一体,三组联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三组是:项目组、教研组和集备组。具体做法是:
项目组的做法:根据人工智能项目管理计划书的内容和要求,3月初进行项目工作总结和4月份计划汇报,5月份进行了中期汇报。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内容,促进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与落地,进行了生本AI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重点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探索。
教研组的做法:1.参加区首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明确方向和工作重点。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按时参加区里首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并将区里的要求传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指明方向。2. 教研组内进行磨课,四年级潘倩老师执教了四年级AI神奇动物—敏捷的蛇;徐娜老执教了五年级AI神奇变形工坊—设计“地雷”,课后及时听评课,提出优点与不足,并进一步改进完善。
集备组活动:各年级备课组利用双周周二上午时间进行集备,研究本周的上课内容、梳理课堂具体流程及教学设计。
3.加强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培训和学习。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学专业素养。2019年区级小课题《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研究》顺利结题。2020年区级小课题《奎文区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立项。
4.为了拓宽视野,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落实请进来:邀请区教研室专家进校为学校人工智能开展情况进行诊断;邀请优必选指导老师入校指导人工智能课程,并进行赛事辅导和培训。
5.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四、取得成效
1.学校层面: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契机近年来,我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校获得省市区多项荣誉。
一、从点做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本学期将围绕着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合理分配好活动课时。
1、 研究性学习的计划:
初步确定本学期开学初在3至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查找资料、实验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其方法,便于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查找资料:(举例收集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关于孝子的故事。)
查找资料法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一是课题分析;二是资料主题分析;三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四是资料的阅读与摘录;五是资料的提炼与阐述。
三、四年级需达成的目标:了解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学会运用各种途径正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单的记录下来。中年级学生学会掌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与摘录就可以了,课题的分析和资料主题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五、六年级需达成的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学会使用打印机,知道哪些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把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并熟悉自己查找的资料,杜绝在汇报过程中拿起没有进行处理直接读。高年级的学生需大概了解以上五个步骤并能简单的将五个步骤全部操作下来。
实验法:(举例:污水危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在专门综合实践教室中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研究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1、实验设计;2、实验准备;3、实验观察与记录;4、实验结果分析;5、完成实验报告。
三、四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了解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会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要做的实验进行设计,自己操作实验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起止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实验地点
记录时间
实验观察记载
记录人
观察法:(举例:观察一年四季夜间天空的变化情况;观察城市河道在不同季节的情况;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校园中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度的信息等。)
观察研究法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1、制定观察计划2、实施观察测量3、分析观察记录4、得出观察结论
例如: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
《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研究》观察计划
观察目的:了解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重点区分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发现同类植物由于日照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等。
观察对象:夏季选择天仙子;秋季选择。
观察地点:学校或附近的花圃。
观察步骤:
①夏天,在接近天仙子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②秋天,在接近开花的时节,在花圃里支一把厚布小伞,每日下午定时遮阴2~3小时,观察其与未遮阴的天仙子哪个开花更早。
观察分析:
①发现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受日照对开花的影响规律。
②可以发现不同植物每天受日照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吗?
③如果将观察结果应用到植物种植地区的迁移上,有些什么价值呢?
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的一般过程有7步: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调查内容,2、选取调查对象,3、设计调查方法,4、收集资料,5、分析研究,6、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7、形成课题成果。
三、四年级目标需达成目标: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把需要调查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化、细化,要尽量清晰完成本课题究竟需要获得哪些第一手的调查材料。
能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注意收集好问卷调查发放的问卷,实地调研拍摄的照片、获得的录音资料、笔记等,深度访谈主要是整理后的访谈记录等。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是要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作准备的,所以一定要尽量收集完备。
五、六年级目标需达成的目标:对前一阶段调查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对调查问卷的各类数据要通过统计、分类和分析、比较,发现可资说明论题的一些信息,并且整理和归纳起来。
2、社区服务与社会综合实践计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本学期将社区服务的敬老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孝文化相结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把学生的学习实践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计划:
本学期我校3至6年级都定制了劳动与技术课件制作的材料和我们的小主人蔬菜园的种植相结合。
三、四年级掌握的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坏境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2、走进信息技术大门,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3、学会正确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4、能够根据材料的用途和性能价格比,进行材料的价格和选择。
5、知道泥塑作品的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刻纸、剪6、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纸塑工艺和泥塑作品并作出评价与说明。
7、种植常见蔬菜知道其生长过程
五、六年级掌握的目标: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2、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3、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4、知道纸质类、木质类、金属类、塑料类等材料中常见易加工材料的性状和用途,会使用一些合成材料和连接材料进行部件连接。
5、通过测量、绘画、材料加工等活动,学习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6、会解读简单的家用说明书,掌握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
7、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活动,初步了解职业。
二、制定计划认真实施
活动安排见表:
年级 周次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2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3
劳技和种植
劳技和种植
劳技和种植
劳技和种植
4
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法
5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7
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
8
郊游与记录
郊游与记录
郊游与记录
郊游与记录
9
访问法
访问法
访问法
访问法
10
参观与访问
参观与访问
参观与访问
参观与访问
11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12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
13
敬老院
敬老院
敬老院
敬老院
14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
15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16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17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烹饪学习
18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劳技与种植
19
整理过程资料
整理过程资料
整理过程资料
一、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1)班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探究活动等一些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学习理论,明确目标
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丛书《综合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和《新课程标准解读》。继续保持每周的学习讨论活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
2、创设情境,产生课题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播下问题的“种子”,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制订活动方案,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
3.开发资源,实践体会
一是开发学校资源,如开放图书室、阅览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二是开发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村居进行采访、调查,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积极反馈,实施评价
这学期我们要继续作好材料袋的收集整理,尤其是在“评价”这一块,使综合实践活动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老师评价或社会评价、家长评价。这种评价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这种反思性评价“标准”自主描述,来达到评价的目的。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计划进度
第1-2周
我是小车迷 6课时
第3-4周
未来的家园 6课时
第5-6周
感受金秋 6课时
第7-8周
让空气更清新 6课时
第9-10周
语言的魅力 6课时
第11-12周
有趣的昆虫 6课时
第13-14周
早餐的学问 6课时
第15-16周
欢欢喜喜过大年6课时
第17-18周
小小京剧迷6课时
第19-20周
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任课教师应努力在学科中开展德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推进德育,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一、在机房环境中促进习惯养成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环境不同,一般在微机房上课,一个小学的微机房基本配有45台学生电脑和1台教师机。特殊的机房环境,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制度要求,我们对每个班级的学生不厌其烦地强调机房学习行为准则。每个班级一周一节课,而一个机房一周几乎要容纳十几个班级轮流上课。根据人们接受新知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的习惯养成很难;根据机房的流动授课点状态,机房的日常维护更难。
基于此,我将“机房公约环”与“学生评价链”引进课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社会公德。
(一)机房公约环
机房公约是各班制定的机房学习准则。“机房公约环”则是经提炼与融合形成的、每个班都统一认同的机房总公约。“机房公约环”主要是为了促进各班学生对机房大环境的维护,为了方便记录与反馈,内容不多、操作简单。
“机房公约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监督,共同完成班级行为记载。例如班上多少学生穿鞋套上课、是否听到上课铃声立刻安静排队站好、是否带零食进入机房、上课纪律是否良好、是否保持机房卫生……记载结果计入当周流动红旗班级的考评。
(二)学生评价链
“学生评价链”是用来约束几个学生使用同一台电脑学习的行为。
机房的电脑为公共学习电脑,学生往往难以有主人翁意识去爱护它,如乱敲击键盘、乱扔鼠标、随意更换电脑桌面、安装软件、修改网络IP等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我开展电脑认养活动,固定学生的座位,然后将所有在同一台电脑上学习的学生名单罗列出来,按上课顺序制定出评价册,下一位学生上课前必须如实地对上一位学生使用电脑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记载与评价。如果不记录,电脑出现任何问题由这位同学负责,如此一来形成学生相互评价链。月末总结,结果反馈至各班的班级群,由班主任和家长参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机房公约环”和“学生评价链”一方面是为了教师能够更高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另一方面在班班相扣、生生相连中,对学生形成制约,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在情境教学中强化德育素养
对于信息技术这类理科课程来说,课堂很容易沦为机械化的操作技能学习。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也讲究情境教学,但更多时候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或吸引学生注意力,其实稍作整合,创设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既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还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一)自制提示牌促进习惯养成
情境导入让教学源于生活,服务德育养成,而自制提示牌让学生兴趣盎然。
例如在爱护校园花草和上下楼梯靠右行的养成教育中,我将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word中自选图形和艺术字的学习》一课的内容与其进行融合。
首先,我带学生游览校园,让大家观看楼里“靠右行”的标志和花坛“爱护花草”的提示牌,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接着,我呈现由于大家不爱护而损坏的提示牌,让学生们说一说应该怎么办?学生们都积极出谋划策。
最后,我让学生们利用word制作新的温馨提示牌,再与他们一起挑选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到展示墙上。由于这些作品出自学生之手,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也使他们更加自觉遵守提示牌的要求。
(二)分享汇报课提升道德素养
汇报课既可以训练学生交流与合作、表达与倾听的能力,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开展德育。能否将学生汇报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呢?我翻阅教材,将之放在了五年级的教学中。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以学习ppt制作为主,ppt最大的功能便是交流汇报。五年级学生比六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稍轻,比四年级学生稍显成熟,无论是电脑的运用能力还是学生的口头表达,都是最合适的,于是“汇报5+3”小课堂应运而生。
我将各班学生分为8组,人数5-6人不等,每次课上,由一个小组就1个小主题展开5分钟ppt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分享3分钟收获,记录员填写记录单,老师整理成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汇报是《节约用水小妙招》。同学们没有像以往那样高谈阔论,号召大家节约用水,而是展示了自家的水表图片。组内同学对比家中的水费单,请费用较少的同学谈谈家里的节水小妙招。
同学们都表示回去后看看方法是否有效,并希望探索出更有效的节水妙招分享给大家。
比起假大空的道德绑架,这种走进实际、融入生活的汇报,更能实现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每次汇报展示的ppt由组内学生共同完成,几次汇报后,我发现学生在ppt制作的图文混排、色彩搭配上有了大大的进步。信息技术课堂促进道德养成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三)完成实践课帮助学生成长
实践课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要课型,学生要努力根据老师的教学与平时的积累,完成一些基本的关于计算机的操作,并提交自己的作业。我们不能只让操作停留在表面,而要让学生利用这样的操作,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助于学生成长成人的,这就是德育渗透。
例如,我在windows画图教学中融入感恩、分享、交通安全教育等。画图程序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此时正是道德养成的最好时机。
其实无论画出什么图形,学生都是兴致勃勃的,所以此类操作课若仅仅只是停留在表层,让学生画出图形,就太显单薄了。我们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父母,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也可以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并介绍一下,引导他们理解友谊、珍惜友谊;还可以让他们画一画交通标识,引导学生认识标识、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
在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自己动手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作品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德育的效果最好,学生会认真思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德育素养外显于生活中,体现在行动里。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结合生活,在课堂中增设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方式就会丰富多样。
三、在家校合作中锻造道德品质
良好的环境对习惯养成非常重要,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环境是校园和家庭。所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学生在学校既会说出也能做到,可进入家庭中,若是家长们不重视德育,学生就很难像在学校一样注重品德修养。这要求我们要将德育渗透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尽力在家庭中锻造学生的品质,坚定学生的信念。
每个月我会定出一个好行为养成的主},让一个年级的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广播稿的编排,向校广播站投稿,被选中的稿件会在当月的校园广播中播出,我们会特邀一些家长到校进行国旗下讲话,分享与学生共同设计广播稿的点滴。
有一位家长曾说,由于那次与孩子一起做了《看灯走路》的广播稿,再也不好意思在孩子面前闯红灯了。孩子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认识到电脑也是很好的学习伙伴,通过电脑学习的多了,玩游戏的就少了。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可以探索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家长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层面付诸行动,更需班级层面积极大胆创新实践。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激发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拓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多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门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学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参与方式也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声音与生活》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在《动物运动会》中让学生见识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在《多样的天气》中感受不同的天气现象等,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2.展示事实,剖析结构。
如在《磁的应用》中展示磁悬浮列车,在《农业与技术》一课中展示农产品的各种用途,在《仙人掌的刺》一课中展示热带草原(沙漠)、北极、温带草原三种自然环境中常见动物的形态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所学知识。
3.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如在《食品的加工》一课中呈现牛奶从生产到上餐桌的整个过程;在《动与静》一课展示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植物的生长》一课中呈现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形态;在《金属的来历》一课呈现铁的冶炼过程等,能够完整展示变化过程,解释其中原理。
4.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相比教师的口头质疑在呈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生动、更全面地展示,对于学生疑问的提出、思考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展示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会立刻被吸引住,便会质疑题目,这样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便水到渠成。
5.提供示范,自主操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实验可视性差,示范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示范放大,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进而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操作,这比教师叙述挂图等形式要强百倍。
6.提供评价,分析归纳。
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取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成课件来进行综合演示,汇报他们获得的成果,使成果展示、分析归纳、评价反思更加具体明确。
7.运用网络,促进交互。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资源的共享,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网络教室,运用网络资源,或是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所需信息,或是教师制作专题网站供学生浏览,能够促进形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师更好地进行分层指导。
二、不同类型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1.观察体验课。
如《种茄子》、《养小鸡》、《我在长大》等课,课上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观察,然后汇总观察所得,得出结论,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在观察汇报阶段切入,主要用于观察记录的展示和汇总。
2.实验探究课。
如《传热比赛》、《燃烧的秘密》、《斜坡的科学》等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在这一类型的课中信息技术以“提供示范,演示操作”和“呈现过程,解释原理”的方式在实验指导阶段和实验总结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展示、实验原理的见解和说明。
3.专题汇总课。
如《地震》、《生命从哪里来》、《巧妙的结构》、《浩瀚的宇宙》等课,教学内容多是同一事物或同一专题知识的汇总,涵盖的内容较为宽泛,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运用网络,促进交互”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展示事实,剖析结构”的方式在知识汇总阶段切入,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类汇总、形成观点,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百家争鸣”的效果。
4.探索畅想课。
如《未来农业》、五六年级各册的专题研究课等课,主要是对未来事物或行动的一种规划和畅想,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设疑思辨,解决问题”、“提供示范,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给以指引和启发。
5.成果展示课。
如四年级上下册的《展示会》、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回顾》等课,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这一类型的课信息技术以“提供评价,分析归纳”的方式参与整节课。这样可使学生展示自己,同时获得同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归纳的任务。
三、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如何高效利用课件,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件运用要注意适度性,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该“放”就“放”。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学资源,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同时兼顾扩大学生的视野,适时而“收”。
2.处理好实验示范与培养实验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这门课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示范能够带给学生对实验操作直观的认识,却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实践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应用课件示范科学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示范讲解显微镜的构造时,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用途,但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必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思考、探索与计算机辅助展示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因“才”施教、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到适合自身的知识。
因“才”施教、因“材”施教都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首先,现在的小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普遍地接触到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一些常用的电子手段也都比较熟悉,这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比如开机、关机等简单操作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就可以,老师不必一一讲解,反而浪费时间。同时也要意识到仍有少数孩子对电脑的一些操作不是很熟练,比如键盘盲打、输入汉字等,所以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差异本身也当成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按照学习情况分成学习小组,让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既能让会的同学印象更深刻,还能让不会的同学得到一对一的辅导,比等着老师去教效果更佳。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其次,对于教材里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大胆地进行改造,可以将简单的教学目标更简单化。比如三年级《多种媒体巧欣赏》一课,把前三关的浏览图片、播放声音和视频的操作全都交给学生自己探究,因为现在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平时都会用电脑看图片、听声音、看视频,但是搜索文件命令是难点和重点,所以就可以把节省的时间都放在关注重难点上。还可以将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融合。所谓的内容融合也就是将小学全年段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融合到一起,对于每一个学段学生情况进行学前调查,提前掌握学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情况。现在的三年级学生对于开机、关机、鼠标、键盘等操作大都非常熟练,所以在教电脑绘画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常用的关于四年级学段的个别操作内容在课堂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如复制、粘贴、查找文件、保存文件,以及涉及一部分网上查找图片素材、如何下载图片素材等操作,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而且对后面的学习非常实用。
二、注重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切实地学到有用知识。
我们经常说要学有所用,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倒过来,用“有用”来激发兴趣,提高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首先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可以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严抓课堂学习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遇到小细节处,要认真思考办法,耐心解决问题。例如我们经常做的“玩中学,学中玩”,可以改变“玩”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水平先设计一些简单、易出效果的小作品,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让他们当堂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竞赛,进行闯关摘取红星。这是一种近似小游戏的学习方式,有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学生们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自然学到了适合自己的知识。其次,要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和家长实际生活的情境与任务。比如恰逢节日时,让学生自主制作节日卡片,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者设计帮助老师、家长、朋友克服困难的任务,比如,五年级学习PPT制作,班主任老师要进行主题班会“学会欣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为老师出谋划策,制作出完美的课件。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
三、注重课堂效率,让学生实现多元化知识目标。
多元化知识目标的实现一直是我们教师的努力目标。首先每个学科都有其特点,我们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针对的学习群体是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孩子,而学习的内容又是发展迅速的高科技。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有用知识,也就是建构多元化教学目标。比如三年级《多种媒体巧欣赏》一课教学目标的设置:1.让学生会浏览电脑中的图片、声音和视频文件,掌握在电脑中搜索文件的方法。2.通过贴合生活的情境设置,体会对信息技术来说勇于动手操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体会通过媒体元素获取有用信息的新奇之处;与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体会合作的乐趣。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浏览媒体对实际生活的作用。通过每节课多元化目标的设置实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元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都是很适合学情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新元素的辅助,让教学手段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