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的感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利用生活和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技巧训练。
在劳动课、义务劳动和各科教学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简单常识;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和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技能,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劳动技能。这样为学生参加劳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顺利进行劳动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兴趣,劳动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
二、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德育,渗透劳动教育。
1、寓劳动教育子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如通过古诗《锄禾》,思想品德课《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的教学,成功地向学生灌输了“劳动光荣”“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不轻视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跑、跳、授,掷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轮流护场,捡跳杆,拾垒球,做沙包等。既为学校节省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还通过音乐,美术等课教学活动,融劳动教育与教一学于一体,实现智能统一。
2、寓劳动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我们坚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学校订了《一日卫生常规》、《课前课后整理常规》,班级制定了《值周值日卫生制度》,分值日小组,轮流小组检查量化记评比,把竞争机制引进清洁卫生劳动管理。
这样,既将班级学生置于按时打扫校园清洁,随时注意教室整培警课后进行室内整理的公益劳动习惯培养之中,又将学生引导到保持清洁,珍惜大家劳动成果,相互督促齐抓共管的轨道上来。从而,在养成教育中增强了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习惯,融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学用一致。
3、寓劳动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做,易于见效。常开展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少先队活动。少年队活动也能渗透劳动教育。
如少先队大队部举行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远足中,亲身体验到了徒步远行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父母成大劳动的辛苦。中队开展野炊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定期举办珍惜劳动成果比赛,同学们讲的《一份爱心》《节约一分钱,支持灾区重建家园》等故事包含着学生热爱劳动成果的深厚感情。
二是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拟定班级计划、记载班级日志,编辑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自主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方法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课程实施以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作为管理创新宣传了该校《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课》的作法;河北省高校后勤通讯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宣传了该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育人环境》的作法;2007年该项目以“育花、育草更育人为题”获得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三等奖。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并竭力做好这一工作。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
透百象
案例一妈妈:“先去把玩具收拾好再看电视。”
奶奶:“孩子刚做完作业,让他休息一下,我去收。”
妈妈:“适当劳动也是休息,再这么惯下去,以后他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办?”
奶奶:“现在孩子还小,只要有两只手,长大了他自然就会做。”
经过这次争论,孩子懂得了,奶奶是宠他的,只要有奶奶在,他什么活也不用干。
案例二爸爸:“让你倒垃圾还不赶快去,像你这么大时我都会帮你奶奶做饭了。”
妈妈:“你不想去直说得了,我去倒。都什么年代了,还总提你小时候。再说了,孩子读书都来不及了,哪还有时间劳动?”
在这场争论中,孩子不知谁对谁错,但感觉得出妈妈更“爱”自己。
案例三 妈妈:“你在水槽边干什么?”
孩子:“帮你洗碗。”
妈妈:“做作业去,别添乱,你会洗吗?把衣服弄湿了更麻烦。”
从对话中,孩子悟出:这种事自己没做过,不会做,做不好更麻烦。
随着“四合一家庭”的大量出现,以上案例在目前家庭中比比皆是。“小太阳们”的劳动意识严重缺失,劳动锻炼乏善可陈,也就出现了孩子到大学不会剥鸡蛋,不会洗衣服把衣服全邮回家让家人清洗的笑料。这都是劳动教育缺位的结果。孩子享受着无须劳动的滋润生活,等到需要他们劳动了,才发现自己既“懒”又“笨”,很多事不想做也不会做。
究根源
从案例可以看到,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出在大人身上。
长辈教育观念分歧 而处于争论人群中的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在大人的争论中,总会有人站在自己一边,那一方就成了孩子的“避风港”,久而久之,不但达不到教育的作用,有时还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目标错位 大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上学期间,学习是他的唯一任务,于是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家长思想观念偏差 很多家长以为对孩子的爱,就是让孩子过最好的物质生活,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而在成人的意识里,劳动是辛苦的,他们不忍心孩子“受苦”。
家长劳动观念错误 “你看那个扫马路的,就是小时候不用功,你如果不认真学习,长大了也像他去扫马路。”“那个工人师傅,你看,每天都灰头土脸的,就是以前没好好念书现在才这么辛苦。”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教育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轻视。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中就会认为体力劳动不是件光荣的事,错误观念一旦形成,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更别谈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寻效径
现代家庭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要重视科学的方法。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养成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
正观念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的教育功能,明确家庭劳动内涵,及早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引导孩子明确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无地位高低贵贱之分;别轻易扼杀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感受劳动的乐趣,从学着大人的样子扫地、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开始,到整理书包、收拾玩具……家长适时适地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
讲方法 故事熏陶法,家长可有意识地把孩子喜欢的动画人物冠以爱劳动的形象,编成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受到熏陶,得到感染,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游戏激趣法,家长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劳动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参加劳动训练;情境训练法,创设一定的情境,也可以调动孩子自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竞争比赛法,大一点的孩子竞争意识很强,凡事都要比个胜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劳动“赛局”,可以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也可以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让孩子在比赛中品尝快乐,在竞赛中磨炼意志;循序渐进法,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孩子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
巧实施 安排一次全家总动员,比如周末全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大扫除,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整理书柜、擦桌子、倒垃圾等,随着年龄增长,还可以让孩子洗衣服、洗地板;制作一个日常任务表,让孩子按时照顾家里的花花草草,o花浇水、捡掉花盆里的枯枝残叶等;给予一个灵活的空间,安排给孩子的劳动任务,让他在规定一个时间范围由孩子自主安排;设置一定激励机制,给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给予精神鼓励或者适当物质奖励。
一、发展教师
1.新教师——青蓝结对,帮助成长。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老教师,以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徒弟听师傅的课,师傅听徒弟的课,促进课堂更好的开展。师傅还从教育教学常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对徒弟给予指导,让每一位新教师先“入格”再“入门”争取早日“入道”。
2.青年教师——明晰目标,以赛促培。为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搭建学习平台(同课异构)、实践平台(试讲课、汇报课)、研讨平台(说课、评课)、展示的平台(课堂大讲赛、思政课大赛),让青年教师能够成长得更好,成长得更快。
3.经验教师——分类推荐,经验共享。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在教学一线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定期开展优秀教师教学特色展示活动。使教师们互相学习,进一步形成、完善和升华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校长——深入一线,引领发展
校长经常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生态课堂”,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进行深度学习。参与教研,增设周二、周四特色教研活动;钢笔字、简笔画、读书交流会、专业课研讨会、文学常识大赛等,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二、培养学生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搞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主抓课堂教学,开设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一)趣味活动多样化
学生定期可参加各类趣味活动:语文学科的汉字听写、成语大赛、诗词大赛、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大比拼、珠心算比赛、数独大赛;英语学科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等;综合学科的综合知识竞赛、校园歌手大赛、运动会、合唱赛等,可谓玩中学,学中乐。
(二)推进科技教育
1.科普知识宣传:“国旗下讲话”传“科普”;主题班会,议“科普”;校报专设,学“科普”。
2.举办科技节。
3.巧抓季节,实践探索
春季:组织学生去识别农作物,观察、了解大自然,丰富学生的农科生活。秋季:开展植物标本收集大赛,让学生了解多种植物,培养科学素养。
4.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后期将引进“科技大篷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板和展品,提高师生的科技认识层面。
(三)研学旅行
组织学生进行远足,领略本地风土民情;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科技园、动物园等,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
(四)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
2.加强引导,重视劳动。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同时,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重视评价,让他们自觉劳动。
①学生自评。②学生互评③家长参与评价④教师评价。
现象的研析与思考
现象之一:有些家长怕苦了孩子,经常主动代替孩子参加学校劳动,有的甚至就连最简单的值日也甘愿亲手代劳。
现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学校食堂里随意糟蹋饭菜,班主任发现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为题,对全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学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仅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其余学生有的回答是从粮店或超市买来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说是汽车送来的。
现象之三:一名学生在父母的“特别”呵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升入大学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读,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学习,最后被迫退学。
上面列举的现象,有的虽说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例”或“个案”,但它也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客观环境与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在校学生已不是单纯的独生子女,有的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太阳”转。他们不仅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对家长的服务感到“不及时”“不到位”都:要发脾气。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经不起挫折。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孩子幼稚无知,但在实际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已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全面、科学和终生发展。
实施以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操作。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不利影响的抑制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小学部分学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认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把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准确地融入《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去,编制出适合本校并具有当地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和方法实施好以下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认识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每天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为我的每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口述父母每天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以一件普通学习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来的为题,和同学一起走访当地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具体地记录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教师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供全体学生学习、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下列问题为内容,组织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召开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办一期《劳动教育》专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和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者光荣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开展这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当地劳动模范、对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调查走访上,特别是对本地、本校先进模范教师的调查专访上,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鲜活化的特征。
在使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活动。古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看来,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实践锻炼。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详细具体地列出自我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单项考核和验收,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有激励性的竞赛等,进一步提高教育活动的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幼儿 劳动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也就是说,劳动必须是以动手实践为基础,以情感思想为指导,创造为最终目标的。对幼儿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是简单的命令式的让孩子擦擦桌子、放放餐具等,而是在劳动过程中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幼儿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欢乐,感受劳动的价值。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懂得劳动是一件又快乐又光荣的事情。那么,我们老师和家长应采用哪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来促使幼儿真正爱劳动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笔者也作了一系列教育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幼儿劳动的愿望要正确引导
我们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特别喜欢跟着大人做事情,你洗衣服,他也要洗;你叠被子,他也会来凑热闹,这是幼儿最初的劳动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性和游戏化性的表现。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就是这个时间段。例如,笔者家的宝贝蒙蒙,3岁多的她特别喜欢帮忙做事。有一次,蒙蒙看到笔者在拿着水壶给花浇水,她也想尝试。只见她自己拿起小水壶,到水龙头上加水,可是,水龙头一下开得太大,整个脸上都被溅满了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她立即大哭起来。本来笔者想说,叫你不要自己弄。但是,转眼一想,这样会打击她劳动的积极性的。于是,走过去轻轻安抚了她,帮她擦干脸,并换了干的衣服,一边用手轻轻摸摸她的头一边说:“宝贝,开水龙头要小点,才不会溅到脸上啊。我知道你是要帮妈妈浇水,所以妈妈不批评你,下次要注意了,我们一起来给花浇水吧。”蒙蒙听了,止住了哭声,开心地和妈妈一起给花浇水了。以后每次开水龙头,她都记得开小一点,并和妈妈一起给花浇水。有时候,她还独自观察植物,并给它们浇水。可以说,笔者这样鼓励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
我们大人在发现孩子有热爱劳动的表现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尊重。不要因为孩子犯点小错误就开始而批评和否定孩子的劳动。对孩子的每一次劳动,我们可以用赞许的语言和态度去认可他,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对劳动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鼓励孩子学习正确的劳动方法,树立劳动的观念,不断加强劳动习惯的培养。
2 幼儿对劳动的概念需要不断丰富
我们的孩子喜欢跟着大人忙碌,模仿大人劳动的动作,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劳动的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大人不断地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强化劳动概念,让孩子逐渐形成了劳动的意识和行为。
我们要多加赞美和肯定那些热爱劳动和主动劳动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劳动最光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日常教育活动,采用听、看、讲等多种手段,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帮助幼儿了解“劳动”的含义,知道劳动光荣。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的故事。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却阅读一些关于劳动的书籍,进行大胆讲述,比如“补图书”、“刷牙”等;唱劳动的歌曲如《劳动最光荣》、《勤快人和懒惰人》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就会知道懒惰是不好的;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
3 要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乐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在幼儿看来,劳动其实也是一种游戏,但是他们常常会转移目标。要让幼儿维持对劳动的兴趣,建立最初的劳动责任心,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让幼儿体验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3.1 体验劳动的意义
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田野里看农民伯伯耕地种菜;在家里,可以让孩子看爸爸妈妈是如何做出一盘盘美味的菜肴,了解父母的劳动;马路上,路过岗亭时,观察交通警指挥交通,认识警察的劳动;平时休息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观超市,看营业员的劳动;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注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通过这种多方位的参观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
3.2 以游戏的形式模拟劳动
在幼儿园里,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扮演游戏让幼儿模拟成人的劳动。幼儿园里有许多角色游戏区,可以充分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如:在“医院”,幼儿可以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在“娃娃家”里,幼儿可以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帮助宝宝洗澡等;在餐厅,幼儿可以当服务员招待客人、打扫卫生;在”水果超市“,幼儿可以当营业员卖水果等等,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萌发热爱劳动的思想。
3.3 学会劳动,并坚持劳动
1游戏法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兴趣。将劳动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情节当中,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更能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如“帮玩偶穿衣”、“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等游戏,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劳动技能的学习中,在游戏中感受劳动的愉悦,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故事法
平时给孩子讲《小猫钓鱼》、《懒惰的熊》等童话故事,让孩子知道只有劳动才最光荣,懂得只有勤劳实干的人才会有收获,好吃懒做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让孩子在故事中树立“劳动光荣”思想,从而热爱劳动。
3比赛法
制造孩子和父母、或与同龄伙伴之间比赛劳动的机会,比如穿衣、穿鞋、整理卧室、剥花生等。刚开始比赛时,家长可故意放慢速度,让孩子获得胜利,这样孩子就会有成就感,保持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当孩子掌握方法后,家长可不断提高要求。
4岗位法
在家里,给孩子安排几个力所能及的劳动岗位,可激励孩子按时上岗、参加劳动。例如:整理自己的卧室,给他当“室长”;家里来了客人,让他当“厅长”,主动给客人打招呼倒茶水;孩子当上了“后勤部长”,他也会乐颠颠地陪着妈妈去超市,帮助妈妈购买生活必需品。
5“弱者”法
孩子是家庭成员之一,家长偶尔充当“弱者“,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例如奶奶生病了,让孩子递热毛巾、倒开水;做饭时,请求孩子帮忙摘菜、洗菜等。家长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关爱家人,体验“我能行”的满足感。
6自然观察法
带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赏心悦目的大自然景色中,让孩子仔细观察诸如秋天储藏果实的松鼠、忙碌搬运食物的蚂蚁、垒巢的鸟儿等,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原来大自然的小动物们都爱劳动。大自然中形形的动物都是活生生的“劳动教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
7生活体验法
周末和假期,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到乡下去参加劳动,过过粗茶淡饭的平凡生活,并随时教育孩子:“看,割稻子的伯伯多辛苦呀”、“乡下的叔叔阿姨天天都吃这个”等,让孩子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明白劳动的重要性。
8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