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性情。除此之外,语文还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挂钩,更是德智美发展的起步点,由此看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可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时刻影响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等两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良方案。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剖析

(一)课堂沉闷,缺乏激情

小学语文的教材上大多数都是写景或是写事的课文,教师以往都是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方式向学生介绍课文所描述的美景,可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教师所描述的内容难以产生共鸣,一整节课下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失去了好奇心,自然而然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十分沉闷,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传统阅读教学,漏洞百出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新,按部就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观念。并且,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中,从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到重点段的剖析,教师都会非常仔细认真地一一讲解,这样“包办”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淡化了对课文整体感悟的缺点,但是忽略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自我创新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顾虑到阅读要求与讲练相结合的特点,教师会大量安排学生进行句子仿写、词语的拓展、段的练习等。可是这堆积如山的阅读练习往往受到学生的排斥,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

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注重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习惯和能力。

(三)传统写作教学,压力沉重

小学生普遍十分害怕写作文,平时的课程内容安排中,教师并未专门安排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辅导,通常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作文,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作文任务,教师在临考的时候甚至教导学生在作文书中背诵一些好词好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段用来应付考试,使学生感到沉重的压力,甚至还可能产生厌恶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学生的激情

有激情才会有成功,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给人以沉闷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比如遇到像《雨点儿》这种写景抒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合理使用多媒体对课文的描写进行形象的概括或利用软件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用图像表现出来,在课堂播放课文时,用准备好的多媒体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所描写的雨过天晴后,地上绿油油的草滴着晶莹露珠,鲜花红艳艳的美妙情景。学生会被面前的直观情景所吸引,全神贯注,用心领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读出韵味的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也间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课堂合作学习的讨论。

(二)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对待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为它既有要继承和发扬的合理性,也有面对现在教育发展中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在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既要辩证地对待“双基”——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踏实地从根本上加强对“双基”的训练。

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要篇章、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很重要,但教师应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慢慢地指导学生去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想法,这样容易看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一定要摒弃全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的“满堂灌”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阅读教学应在注重讲练结合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练习,这样不仅明确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达到了理解文章、锻炼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选择精辟的阅读文章来锻炼学生学习阅读的能力,但一定要避免机械的训练,因为那会增加学习的压力,自然不会有好效果。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阅读形式与方法的单一性,教师可以在阅读学习的课堂上播放跟文章有关的音乐,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对下面阅读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有巨大的帮助,同样也建立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出对文章的认同。

(三)用愉悦的心情写作,事半功倍

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包袱去学习,必然会成为作文教学的绊脚石,而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写作,则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需要一改以前应付考试的作文教学方法,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目,比如《金银岛》等有关历险的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学生可以享受里面优美的词句,

还可以在书中找到童年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有助于作文的写作。教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景色和周边发生的事情,激励学生写日记,同样是作文题材的很好来源。当学生从心里爱上了作文,才会乐意动手去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效果会比较好。

三、 总结

以上只不过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方面面中的一部分问题。我们教师在探究教学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对待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维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攻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包含的内容

(一)激发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积极性,如果懒于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就更不会有思维能力提升的可能。要想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激发思维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求知欲上升了,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这种强烈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积极性,也为他们思维的发展提供好的基础。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想象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不要一味的用常规答案遏制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代表学生善于动脑,善于思考,那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许多科学家例如瓦特不就是看到水开了冲击壶盖从而展开的联想,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对思维能力培养就要加强对想象力的训练。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批判和探索

对思维能力的批判和探索,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自己剖析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通过教师所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反思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的思考,一步一步的推理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教师应尽可能的少讲,用启发去引导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这种独立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就在于学会运用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关键一点就在于培养思维的探索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观念有待转变

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学校的教师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能够认字写字就可以,缺乏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要改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运用当地语言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水平低下,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在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多起点较低,又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人,讲课不使用普通话或者说普通话不是那么规范,而且主攻专业也并非是语文教育,见识少,经验也会少,没有较强的知识积累,没有给学生提供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知识的能力,也常常会有其他学科教师代课的现象,这些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不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设备有待完善

教学设备不完善是目前许多学校都面临的突出问题,更不用说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只是黑板、粉笔、教材,没有任何o助教学的教学设备,也没有辅助上课所需要的教学工具,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除了教材,学校没有提供任何拓展学生知识的书籍和材料。

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区不发达,为了摆脱这种不发达就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重视教育事业的第一步就是重视对语文的教育。小学语文不仅教会学生基本的汉字,也教会人们语言的发音,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用自己死记硬背来的知识写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独立的思考,生搬硬套,这就体现出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何等的重要,小学语文是基础,如果基础没有学好,又怎么去学习别的知识,如果没有将小学语文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中,那一切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那才是最重要的。

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

就目前的学校现状来说,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不断引进优秀的教师到学校任教,不断加大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除了要整合教师资源,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有些地区存在经济落后,地方偏远等问题,许多现代技术尚未普及到,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二)加强引导,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就是学生能够独立的去想问题。只有学生愿意独立去思考,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对问题的探索,而小学的学生又正处在爱玩、爱动的阶段,这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性格特征,让学生们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之后要善于启发,从语文教材的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锻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有效判断和归纳教材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多种方式教学,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主体,应该摒弃这种老师只在讲台上面教,学生只在讲台下听的传统观念,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也要摒弃因为在自己的民族或地区就使用方言授课的思想。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教师要建立新的观念,在认识到小学语文重要性的前提下,首先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更应该注重语言的使用,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和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发特有的课程资源,不断发掘教材中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开始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另外,在语文的课堂上不能一味的只用口语讲解,在教学设备完善的情况下,也要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这样的讲解会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有利于展现出所学内容的结构等,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的论述,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尤其是在对学生思维开发和培养最关键的小学阶段,更应该采取有效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杰.基于目标整合的小学语文阅读研究[J].科学教育,2008(02).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

虽然自新课改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明显的重大革新,教育水平也有一定提升,同时教学手段也开始丰富起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部分。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更进一步改革创新,争取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眼下而言,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化

虽然已经几番改革,但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上,还是有很多欠缺,任然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化的问题。目前依旧有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课时比较古旧死板,教学就像机器运转一样没有生气,学生们更是没有学习激情和欲望,更不要提有什么创造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不够多元化

在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都主要是围绕教材展开,并且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实施紧密围绕教学计划任务的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只是单纯想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花费过多心思将教材内容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更丰富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任何学习想要最大化提升效率,都需要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学生拥有了较强的创造力,思维才可以活跃起来,对待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才可以有质的提升。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么就肯定不会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不会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势必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能够加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提供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其更多应该看到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方面。也只有打开了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可以在有效结合语文知识与创新思维,使得固有知识可以尽可能发展出更多有用的新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一个和谐灵活的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年纪还小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相反,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应该是有针对性人性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许多时候给予学生鼓励而不是批评。教师努力为学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小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而热情、积极性还有主动性这三个要素都是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力条件。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集体互动教学活动,比如教师问:“我拿出苹果,你想到什么?”然后一个同学就会回答,然后再接着传下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想法较好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肯定与赞赏,而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顺利接下去,也要及时鼓励帮助,最终让学生们热情投入到发散思维中,有效提高其创造力的开发培养。

(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

进入新时代,多媒体现代化先进科技技术已完全可以高效作用于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很实用,尤其是在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方面,其价值不容小觑。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或者下载一些有关圆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在展示荷叶的同时问同学们还会想到什么东西是圆的,接着教师就把收集的其他圆的事物也一一播放出来。此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不仅让学生有效学到这篇课文的知识,同时也极大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好办法用于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就是合理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立情景,让学生们展开模拟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模仿大象然后称重。这样,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称重,同时也明白了称重的对象不一定只是大象,而可以是很多东西。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工作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创造力,小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这项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参考文献

第4篇

1 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了河流浪潮水,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3 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3.2 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就经常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4 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

4.1 启导

学习迁移,需要学习客体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获得丰富要素的源泉,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越扎实,新旧知识共同要素就越多,迁移自然容易产生。教师要想促进学生迁移,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从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连贯性来看,理解需要迁移,迁移是在理解中进行的,理解的实质就是迁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对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过程 分析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又称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要受一般教学过程的制约,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又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并促使学生获取知识,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形成能力。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也就是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品质不断得到发展,不断由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系统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运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看作是一个大的教学过程,那么每门课程的教学就是组成这一过程的教学活动;如果把每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视为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每个年级、每册课本,直至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就是组成该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如果把每篇课文的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每节课,甚至每个段落、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就是组成该教学过程的更小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是指—篇课文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它隶属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活动都具有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把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学手段包括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是一种给定信息,教学结果是一种输出信息,但教学过程不是—个线性因果链条,因此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一般不能直接得到与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这时,必须有反馈,即利用输出信息与给定信息的差异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手段,使教学成为合乎目的的运动。反馈是使教学过程走向有序和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必要条件。成功的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反馈来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个,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主线的师生活动,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空间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师与学生是围绕教材展开双边活动的,教材是围绕教学目标编写的,反映文化科学的发展,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材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借以保证教学卓有成效地进行。教材编写的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因此,教材不仅应该重视内容的逻辑性,还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当然,还应遵循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过程的实质可以说就是学生不断地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更高的起点,不断地达到一个个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自学能力,而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个特点便是教师的指导,这和独立自学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刻苦努力地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又可以而且必须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而高效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材,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教师对于教材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而只有深入钻研,才能系统地、深入地把握教材,从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钻研教材,便无法指导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只钻研教材,而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同样也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由于学生还不可能通过自学从而独立达到教学目标,因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争取教学的最好效果。这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注重“过程”

一、让语文教学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什么这样界定?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因此,关注“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多元的——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上课伊始,教师可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导语,可用谜语、故事、图画、古诗等导入新课,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初读阶段,老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细读阶段,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让学生表演、画简笔画、放幻灯片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感悟;临近课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疑难解决情况,也可让学生当堂交流感受等。从师生对话的层面看,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从生生对话的层面看,学生可以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可以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自已的判断与评价,可以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其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读时,不应只是叫一两名好学生读一下走走过场,也不能只用自己的范读或录音磁带来做一下展示,而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因为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课文阶段,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亲历语文境内,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再次是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大语文”的宽广视野,将教学环境作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力求使师生双方都与教学环境产生对话关系。

二、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但是,语文这个工具既不同于镰刀、锄头,也不同于数学、计算机这样的工具,因为语文本身负载着“文化”,还有“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交融统一的。抽掉人文精神,语文就会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从而步人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语文课要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增强“人文性”,注重人的发展和人格塑造。一方面,必须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因素,在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感染和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加强实践性,又要注意整体性,要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实践活动过程。鉴于此,我们就必须设计以读书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流程:初读感知,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精读感悟,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并且借助声音将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朗读出来,读出意蕴,读出感情;熟读迁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背诵,积累言语图式,言语结构及情感表达技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其外化。

三、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一)师生互动的时间有待改善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时间并要讲究一定的技术性,以此来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成为几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时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以便更好的促进学习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的意识比较淡薄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观念上还是比较老旧,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教师很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此,在教学过程很好能够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在互动内容上有待改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随着新理论基础教育的改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注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以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工具性的科目,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能够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是在学生的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方面培养的并不好,在实际的互动中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互动的效果有待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师生互动,但是往往都是简单的交互,在交流上以及互动的模式上都比较的简单单一,这样就导致学生在思维上很难改变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在交流上只是处于表面的阶段。这种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在思想上以及思维上的进步,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问题上要做好深层次的交流,以便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师生互动的方式有待改善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好教师为单纯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般都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是能够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较高的集中力,提升对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太过简单还比较频繁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教师在提问时一般都是以自身教学的出发,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需求从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互动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探索更多的方式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师生互动的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提出,学生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比较好的师生关系。为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更新,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比较民主的环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平等的进行交流。

(三)注重后进生的互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校的班级人数都不太多,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有所不同,在一个班级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好,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对后进生的关注度却不高,教师的这种态度并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

(四)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知识内容上都不太完善,在年龄上要比较小,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要能够注意到理论的学习,在理论上能够认识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功能,并能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更好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评价的利用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本身教学过程具有复杂性,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措施就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的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师生互动之间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此外,师生互动还能够促进师生情感的促进,也能够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