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0-03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处于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区域面积913.75 km2,耕地2.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37.58%,常住总人口74.94万人,户籍总人口64.28万人,户籍乡村总人口72 827人。全区下辖江浦、泰山、沿江、顶山、汤泉、桥林、盘城、星甸、永宁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汤泉农场、老山林场2个区管国有农林场圃。
近年来,浦口区以创新农业业态为动力,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生态、健康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46.5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5%和4.79%。2016年11月,浦口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县)”[1-2]。
1 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以美丽田园为韵,打造南京休闲农业精品景点
近年来,浦口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以乡村自然风貌为重点,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
1.1.1 打造市级农家乐专业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形成了落桥、联合、瓦殿、九华、大埝和侯冲村(社区)在内的6个“市农家乐专业村”。
1.1.2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形成了江浦街道白马村山村风貌型景点的“老山不老村”和桃园静谷;汤泉街道瓦殿村文化挖掘型的景点“楚韵花香”;星甸街道田园风光型景点的九华村“九华茶坊”和水乡风情型景点的“山贡里人家”;永宁街道知青文化生活型景点“知青故里”、休闲体验型景点的“水墨大埝”、赏荷观光休闲型景点的“西埂莲乡”;盘城街道落桥村产业带动型的“葡萄庄园”以及桥林街道石碛村水乡特色型景点“芳香草甸”等“十颗珍珠”,以及永宁滁河风光带的田园美景型“河岸花海”、雨发生态园的四季大地花坛、麦浦生态园樱花园、望月农庄海棠园等,彰显了浦口生态资源魅力和灵性的乡间美景。
1.1.3 休闲农业景点精彩纷呈。目前全区现有的各类农庄、农园53家,总投资达16.8亿元,农庄、农园从业人员3 358人,带动农户数7 746户;有接待能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单位45家,可供餐位人数10 496人、可供住宿床位1 398张,其中有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景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胜景46个和10个美丽乡村“珍珠村”。永宁联合村入选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村,永宁滁河湿地景观荣获南京市“十大最具魅力休闲农业景点,雨发生态园为市“十大最具人气”休闲农业景点,侯冲风景区为市“十大最高人文底蕴休闲农业景点”,水墨大埝农家乐专业村、浦口万成生态园、浦口望月海棠主题园为市“十大最具原生态休闲农业景点”,这些多样的休闲农业景点和“十颗珍珠”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休闲、美食、度假为主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着市民纷纷到浦口区休闲观光,体验快乐[3-4]。
1.2 以农耕文化为魂,实施创意农业发展
1.2.1 创意农业嘉年华活动模式。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2014年,雨发生态园大力推进南京农业嘉年华园建设,重点打造了雨发“一馆三区四园八景”,突出“都市农业、多彩生活”的活动主题,第十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这是南京继成功举办9届农业嘉年华后新一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活动期间历时15 d,共接待游客31.3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3 180万元。在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雨发农业嘉年华的基础上,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 20.8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 126万元。
1.2.2 创意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埂莲乡创意荷园等创意农业,西埂莲乡创意荷园自2016年6月25日举办开园仪式以来,社会反响良好,荷花盛开时,景区日均接待量在3 000人次左右,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约20万人,门票、营业点销售收入约150万元,自有品牌“西埂莲乡”牌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约200万元。
1.2.3 打造农业大地景观。永宁街道在张圩等社区通过规模种植油菜,精心塑造区域农业色块和季节色带,发展滁河北岸“万亩油菜一片花,笑脸迎接你、我、他”的农业大地景观,在整个“油菜花海”中融入了落红桥、凌波桥、荷塘月色、清泉石流、梦驿飞鹭等景观点,并设置有趣味竞技场、滁河沿岸草坪活动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果蔬采摘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成为市民春季踏青赏花、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了荷文化长廊、茶文化长廊、瓜果文化长廊、石文化长廊、孔府学堂、幸福大“莲”欢等,向城市游客展示各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赭落山茶园与文化结合,挖掘了茶文化内涵,推出了“茶文化主题园”活动,成为江苏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带动了当地333.33 hm2近1 000户农户茶叶种植发展,成为浦口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亮点。
1.3 以生态农业为基,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1.3.1 发展“一村一品”。2014年7月和2016年7月,盘城街道落桥社区(滁河湾葡萄)和汤泉街道(“汤泉”牌苗木)先后荣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星甸九华村等被省农委授予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汤泉瓦殿村、永宁大桥村、星甸后圩村和盘城渡桥村、落桥村等5个村成为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区现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镇2个(汤泉街道苗木专业镇、盘城街道葡萄专业镇)、专业村23个。
1.3.2 着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建。2013年12月,雨发生态农业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南京林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11月,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称号;2016年,江苏格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创建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
1.3.3 全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区(点)创建。近年来,浦口区还大力实施了“五万工程”(万亩茶园、万亩葡萄园、万亩水产养殖区、万亩老山森林体验区、万亩高产良田示范区或万亩油菜花海观光区),突出自然生态主题,进一步整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批国家级旅游示范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市级各类休闲农业胜景,构筑了浦口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荣获“2014年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6年9月,永宁街道侯冲社区跻身全国23个“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历史古村”行列。汤泉陈庄村陈庄自然村、江浦华光社区响堂自然村、永宁侯冲社区、盘城落桥社区等被授予“2013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6年11月15日,浦口区荣获“2016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农业部2016年认定的7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之一。近日,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被省农委授予“2016年首批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1.4 挖掘人文禀赋,做强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1.4.1 擦亮引领全国休闲农业金字招牌――“南京农业嘉年华”。2014年,“南京农业嘉年华园”暨第十弥泄・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2015―2016年,雨发生态园又连续举办了2届雨发农业嘉年华,让市民亲身感受从城市到农村、从公园到农园、从美景到美食、从室内展馆到生态园区、从简单购买到互动体验的转变。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中,67架动力伞携国旗同时升空的编队飞行表演成功申创了大世界基尼斯“规模最大的动力伞空中编队飞行”纪录。
1.4.2 打造南京市民休闲“夏都”。作为南京市“四季之都”休闲农业游专题活动品牌,浦口区连续举办了6届南京“夏之韵”休闲农业游和系列主题活动。从“茶文化之旅”“沐浴老山风”到“百里滁河溢香地”,相继举办了苗木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莲花艺术节、青虾节和垂钓节、莲藕文化旅游节和两届望月海棠节等,让市民在炎炎夏日找到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使浦口区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夏都”。
1.4.3 创新浦口盘城葡萄采摘节举办模式。在连续举办浦口区5届盘城葡萄采摘节的基础上,2016年8月6―21日,以“盛夏葡萄香,盘城欢乐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浦口区第六届盘城葡萄采摘节,举行了“休闲盘城”电商平台启动仪式,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3.6万人次,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9 100 t,累计收入1.092亿元。
1.5 拓展全媒体多渠道宣传,扩大休闲农业市场推广
在与南京电视台打造全新栏目《周末生态行》与南京市广播电视“十大名牌专栏”《三农时空》《金陵t望》期刊等电视杂志媒体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又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地铁、社区及都市圈人群。打造了地铁十号线“农业嘉年华”专列;设计主题海报覆盖主城居民社区;通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主流报媒版面宣传以及投放专题夹页;与新浪微博“南京”“浦口”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互动活动信息;通过整合浦口区休闲农业资源推出“天剪一个浦口”“春季赏花休闲游”等导游图及摄影大赛,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当家人连线采访或走进南京经济广播直播间《美丽乡村行・周末去哪儿》专题栏目,在黄金时间内向听众预报本周最值得一去的休闲农业景点,最值得一看的花情、果情、乡情;组织有关休闲农业企业及人员参加南京休闲农业进上海活动和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进行现场推介。有效地提升了休闲农业产业影响力、产品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庄和农园农业产品的开发品位不高,缺乏旅游农业拳头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农庄及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休闲农业重点项目较少;三是农庄和农园自我包装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四是农庄的开发和建设与现有政策规定出现不一致现象,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
3 对策
浦口区将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365万人次,年递增11.9%,综合收入达8.67亿元,年递增3.5%;新建市级农家乐专业村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60户;申报创建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3.1 确立方针,正确引导
一是结合实际,确立重点。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休闲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二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政府引导,多方融资。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产业实行资金补助,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创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3.2 落实规划,推进良性发展
着力推进《浦口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一是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大发展契机乘势而为,重点在山南山北的街道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成为“市民休闲、农民赚钱、城乡互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滁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把沿滁街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单位的分布、布局、交通串联、景点设计等融入区美丽乡村与滁河风光带建设发展中去,打破目前相对割裂、分离的状态,整合全区农业旅游资源,在扮靓滁河沿岸的同时,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增色;三是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坚持分类整治、突出重点,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同步拓展观光、休闲功能,重点对有文化、可旅游的村庄进行包装塑造,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设农家乐专业村,带动形成一批集生产、服务、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3.3 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注重农庄、农园、农家乐以及美丽乡村“珍珠村”的特色化,坚持差异性发展,设计出富有创意,具有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是提升“茶文化、荷文化”产业园内涵,重点打造九华茶文化园基地、联合荷文化基地等建设,拓展观光休验和认识学习等功能;二是进一步提高渔业精品园水平,重点打造永宁三合圩、星甸后圩现代渔业精品园区和丽铭农庄、强蕾农庄的休闲渔业;三是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重点打造雨发生态园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四是壮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重点打造林大、麦浦、中德、格冠等生态园建设,通过注入“休闲”功能,打造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度假等功能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园区;五是全力打造“十颗珍珠”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将“十颗珍珠”打造与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花”“一户一特”。突出创意农业开发,为游客特别提供度假休憩、游乐、体验、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需求。
3.4 强化扶持,典型引导
一是保证休闲农业用地。吸引“三资”开发休闲农业,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户土地,也可以农户用承包地参与入股,采取保底分红、定额分工、按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对旅游农业经营户实行税收优惠。对已营业的旅游农业经营户,经税务部门核准,积极实行最优惠征收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以社会投入为主进行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浦口区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3.5 加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3.6 扩大宣传,规范发展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节庆假日和举办展会、推介会等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带动员工服务水平跟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呈现一片祥和的状态,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其暗藏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因此怎样解决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途径,也已然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企业积极与旅游集团合作,两者合作共创佳绩,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业绩,也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路线[4]。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年1月,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24个,同期增长了5个,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休闲农业的类型上,从全国整体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上来看,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转变了从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包括,观光果林,体验式渔业、农业生产、农业采摘(收获)、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体验式茶业等多种类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休闲农业项目开展不合理,众多农业资源利用呈现不合理状况。在当前的休闲农业相关活动中,各项项目的展开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农家乐”等活动难以得到创新,致使旅游资源浪费,休闲旅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状况。休闲旅游脱离农业文化。农业发展依附于农业的生产与劳作,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众多农业文化,例如传统的采茶歌,之所以农业艰苦的生产体验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文化的依托,在农业文化的渲染下,休闲农业才得以发展与壮大。但是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旅游脱离了农业文化,各项休闲农业活动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对于农业文化发掘力度仍显不足[5]。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休闲农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前来消费,一方面希望得到质量较好的服务,一方面希望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但从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农业本属于第一产业,而休闲农业则偏向于第三产业,在这种跨维度上的转型中,农民的素质并未得到及时的转型,即使农民自身具备朴实祥和的形象,但是对于服务行业,与服务相关知识,农民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因此导致当前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顾客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提升途径
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呈现出的相关问题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想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需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况,基于此,应着手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分析其原因,统筹全局工作,之后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在当前休闲农业中,不难发展休闲农业与其相关的各项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旦出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将会牵扯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正式休闲农业发挥的地位,统筹全局,运营周边城市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进步,在政府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利用当地的相关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各项活动。改变传统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例如可根据游客情况,在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方式,将游客进行分组,设置多个游戏环节,让游客既可体验到农业项目,还可在劳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还可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例如可组织游客到周边乡下、森林、湖泊等地进行旅游,增加相关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生活。但在开发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在享受自然资源回馈的基础上,保护和爱护自然。
(二)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农业文化是农业在千百年迁徙与演变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可帮助休闲农业提升其发展绩效,扭转其发展困境。加强农业文化建设需着手于农业文化的特征,打造当地特有文化的特色。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在进行农耕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充农耕景观建设,例如农业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培育园,明确各个农耕景观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农业文化进行接受[6]。例如转基因农产品,有些城乡人士虽听闻过转基因,但并未真正了解,因此可在观光中进行讲解,让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功效,转变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在进行农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例如采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中可领略人生与感悟人生,而采摘茶时,也体现着一定的茶文化,例如采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同茶种对于茶嫩芽的要求与采摘手法也不同,在采茶中,一些民族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准备,如服装准备、采摘工具准备等。这些活动准备中,各项项目的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应充分保护这些特色的民俗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在建设文化时,也可利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群效应,培育自身休闲农业品牌,以便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三)定位于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应积极定位于市场需求,转变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注重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休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中,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即使为小型农家乐品牌其相关的经营人员也需进行服务教育,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生活,并非自租旅游,应在游客观光或体验过程之中,做好相关介绍与帮助工作。在当前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负面旅游信息屡见不鲜,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亦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分析其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将其归类至服务领域范围当中,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得到有效发展,重要的手段便是全面明确市场需求定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着重注意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采摘的过程之中防止儿童与老人受伤,也是休闲农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让游客既体验到回归传统农业的乐趣,也需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以便于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更好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
三、结论
1.1研究区域概况
素有“塞北江南”之称的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永定河上游,涿鹿———怀来盆地西部,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与北京相接,是河北省13+1个环首都县(市)之一,是环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内重要经济区。全县辖1区、13镇4乡、37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6847人,总面积2802km2。2012年,全县耕地面积3.42万hm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47亿元,粮食产量18.69万t,干鲜果总产量31.68万t,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4.0%。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机总动力22.14×104kW,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万hm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农民生活人均消费支出2289元,城镇人口118570人,城镇化率达35.2%。涿鹿县是国际葡萄界公认的葡萄生产的“黄金地带”,是北方落叶果树最佳适生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杏扁种植基础,同时也是杏扁产品的集散地、原产地;是华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县,也是京郊粮仓之一。目前,全县已形成葡萄、杏扁、蔬菜、畜禽四大龙型特色产业。农产品精细加工呈规模效应,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县杏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kg;现有葡萄酒堡、葡萄酒加工企业12家,加工能力为7万t,形成了以“长城”、“益利”等为主的地方品牌。涿鹿,这座京西经济强地已经崛起。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6—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年张家口经济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2年度涿鹿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网络信息、实际调研。
2研究方法
2.1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主要特征性、独立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于涿鹿县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研究成果[6-14],结合相关指标获取的可能性及意义,构建包括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农业经济结构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6个二级指标的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5个三级指标,详细见表1。
2.2模型的基本原理
本研究利用各指标数据的时间序列,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其本质是一个以各年份为指标的多目标综合评价。在这样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中,若指标数据差距越大,它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若所有指标数据全部相等,则该年份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熵表示从一组不确定事物中提供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15]。某指标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即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从而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小。因此,本研究根据各指标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一工具计算出其客观熵权。
2.3基于熵权法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熵权法的具体运算过程如下: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xij(1≤i≤m,1≤j≤n)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则决策矩阵为X=(xij)m×n。
2.4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为便于计算和比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各分类指标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采用线性加权法,将各单项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后进行加权叠加,最后得到评价指数,计算模型为si=∑Wij×Fij(1≤i≤m,1≤j≤n)(7)式中:si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Fij为指标的归一化值。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将从与张家口市和河北省比较的视角,对2005—2012年涿鹿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对比表2和横向对比。
3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16个分类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类指标指数差异性较大,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1)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标。如图1,涿鹿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2年为0.0070,约为2005年的0.67倍,主要是由有效灌溉率的不断下降所导致的。如图2所示,2005—2012年,涿鹿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数虽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但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且差距逐渐变大,由2005年相差0.0012到2012年的0.0060。2)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标。涿鹿县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指数约是2005年的2.14倍(图1)。如图3,2005—2012年,涿鹿县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数均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由2005年高出0.0012增大到2012年的0.0030;在2005、2007和2008年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相差最大,低于河北省0.0003,其他时间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2012年高于河北省0.0014。3)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4所示,涿鹿县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数波动较大,2008年指数最低,2011年指数最高;2005和2012年指数分别为0.0072和0.0073,相差不大。与张家口市和河北省对比,除2005年,涿鹿县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06年仅相差0.0007,2012年差距达到0.0019;2005—2012年,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中2005—2009年,差距持续增大,由2005年0.0026的差距增大到0.0052,2010—2012年差距处于波动状态,2012年差距为0.004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5所示,涿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指数约为2005的3倍;在2005—2012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在6个分类指标指数中增幅是最大的。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2005、2008和2009年,涿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08年差距最大,约为0.0003,其他时间均大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12年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0.0009;在2005和2008年略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且相差不大,均约为0.0002,其他时间均大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12年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0.0009。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6所示,涿鹿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略有提升,基本保持稳定。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2005—2012年,涿鹿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6)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7所示,涿鹿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逐年增加,但涨幅不大,2012年指数约为2005年1.26倍。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涿鹿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差距最大为2007年的0.0019,最小为2011年的0.0005,2012年差距为0.0012;2005—2012年,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12年差距最大,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0.005。
3.2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如表2和图8所示,2005—2012年,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综合评价指数为0.0441,约是2005年的1.2倍。与张家口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2008和2009年,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略低,其他年份均较高。与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较低,其中2005和2008年差距逐渐增大,2008和2012年差距逐渐减小。
3.3各类指标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
评价指数的的相关性分析由图9可知,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综合产出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产业化经营率、人均耕地、城镇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等指标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6、0.96、0.78、0.87、0.81、0.91和0.78,由此说明2005—2012年,上述指标的增长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效灌溉率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说明它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产生了负影响。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的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最不明显,仅为0.05,表明畜牧业增加值在短时间内不会成为阻碍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城乡收入比指标的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1,表明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不明显,从前面分析来看,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但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仍然突出,值得关注。
3.4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实地调研和评价结果,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导致有效灌溉率不断下降;农业经济结构水平较低,农业旅游发展滞后,林果、畜牧等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4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遵循克服不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笔者从宏观战略、中观管理、微观操作3个层次针对性地对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关键性策略。
4.1宏观战略性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规划是前提。积极做好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规划,在宏观层面上明确以“都市、现代、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搭建农业创意、创新和创业“三大平台”,合理布局,全面对接京津,全方位融入京津;鼓励基地、园区制定单体规划,以此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现代农业投融资体制等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国家、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各项现代农业政策,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4.2中观管理性策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2005—2012年,涿鹿县的有效灌溉率不断减小。因此,涿鹿县应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耕地保护、质量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继续加大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涿鹿县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较少、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应整合现有的“长城”、“益利”等品牌资源,紧抓安全、绿色和有机特色,同时用主副品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运作方式,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加快构建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送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同时,充分发挥环京津独特优势,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模式,建设县、乡、村、户4级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加快农林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3微观操作性策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涿鹿县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作为着力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开发现代农业的多重功能,建立包括优质粮经作物、高端林果、精品蔬菜种植和低碳循环养殖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农林科技研发服务业、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粮经作物、高端林果、精品蔬菜种植和低碳循环养殖业以培育做特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趋势[16],着眼循环,抓好大型标准化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与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终实现产业绿色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以提升做强为目标。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眼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葡萄等高端果品、净菜、粮经、肉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打造京北农产品集散中心。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着眼自然,建设粮经观光园、蔬菜观光园、杏扁观光园、葡萄观光园等融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天地人合一的农业生产景观,打造独特的葡萄文化风情和浓郁田园风光的葡萄小镇、葡萄酒庄、葡萄文化长廊等生态农业休闲产品,整合涿鹿县具有独一无二的垄断性的始祖文化、农耕文化、葡萄文化、文玩核桃等文化旅游资源,做美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农林科技研发服务业以创新升级为目标。整合当地和京津地区的科技经济资源,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搭建科技成果研发、引进和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集科技研创与服务、农业博览与论坛、农业示范与培训、智能科技创新与推广六位一体的首都经济圈内一流的农林种业研发中心,打造科技服务品牌,构建适应区域化合作与竞争的科技产业体系。
5结论
关键词:观光农业;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01
1 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优势及现状
1.1 自然资源情况
长春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和交通中心,处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平原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且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干湿适中,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气温低3℃~5℃,是名副其实的“春城”,农业生产和旅游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1.2 社会经济条件
长春市幅员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56.9万人。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69.7万元,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消费方式不再只满足于衣食住行,而倾向于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娱乐,尤其向往田园之乐。丰富的客源对周边农村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3 农村旅游资源
近年来,长春市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机遇,重点建设了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及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加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大整治农村环境力度,绿化美化村屯300个,完成780公顷的农防林造林,解决了20.7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村旅游资源的提升,也是吸引客源的关键前提。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春市观光农业迅速发展,但受制于一些影响因素,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规模较小。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当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15公里时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但长春市观光农业的规模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是因为长春市经济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其经济水平略显不足。
二是重复建设。长春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存在重复开发、项目雷同或相近的问题。许多项目缺少自己鲜明的农业农村特色,对市场主题的把握定位不够准确,造成市场范围狭小以及恶性竞争,这对后期的经营管理造成较大阻碍,不利于项目的深度开发。
三是缺乏保障。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长春市已经提出观光农业是今后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有利于观光农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机制依旧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原有模式,尚未形成能够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与运作模式。
3 农家乐的发展趋势
农家乐已成为观光农业的热点项目。从长春周边乡镇看,农家乐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新特点:
3.1 农家乐的多元化综合发展
新型农家乐不仅提供吃住,还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学习、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农家乐的功能和项目内容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3.2 农家乐的经营合作化
为满足大量旅游者需求,农家乐经营户采取自愿联合,组成农家乐合作社和服务中心,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接待、统一包装对外营销,这种合作经营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的规模化发展。
3.3 农家乐的品牌化与特色化
农户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以田园观光为主的农家乐,以民俗文化为主的农家乐,以景区旅游为主的农家乐,以古建筑欣赏为主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
3.4 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化转型
农家乐旅游的参与体验,即可让游客得到乐趣,又可锻炼身体,还可从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特别是青少年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既能够学习农业技术,又能够增强劳动观念。所以应不断丰富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有关的休闲、体验项目,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4 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4.1 政府加强监管
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家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加大对农家乐的扶持力度,除了资金外还有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建设,引导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及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此带动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可以帮助经营者制定行业规范,统一服务标准,逐渐引导农家乐经营者步入规范、标准化运营模式,让农家乐经营有章可循。
4.2 经营者的自我完善
(铜仁市委党校,铜仁 554300)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旅一体化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西部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现代旅游和以山地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各有优劣,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文以西部地区A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旅一体化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 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简介:王慜(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为铜仁市委党校讲师。
0 引言
农旅一体化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完善而促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过程。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产,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旨在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全区域的生产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1.1 农旅一体化的范畴界定
农旅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经营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农旅一体化有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等方式。农旅一体化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1.2 农旅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一种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1.3 农旅一体化使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双赢
农旅一体化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农业与旅游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该村找到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旅游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正踏上这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
2 A区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A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
A区是地市级城市所在地,下辖5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具有“黔东门户”、“黔东宝镇”之称,这里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之多,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有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故居、东山楼阁、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文笔峰公园等景区,距离佛教名山梵净山80公里,距湖南凤凰古城55公里。近年来,A区所在地级市重点投资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更促进了A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A区优质稻种植面积65023亩,总产量28800吨;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25473亩,总产量41232吨;花生种植面积11141亩,总产量1060吨;油菜种植面积36144亩,产量4880吨;油茶种植面积24570亩,占油料类种植面积的34%,产量36吨(油茶处于发展初期);蔬菜产业,目前全区在2011年以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46369亩,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产业预计2020年达到5万亩;中药材产业处于发展中,畜牧与水产业现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发展,其中水产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3 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以“农旅一体化”为目标,为农业生产导入现代旅游服务要素,重点打造三个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农业景观化、园区景区化、生产定制化、生活乡村化”的一体化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连片开发、整体提升,带动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提升,推动A区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A区生态农业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导方针,围绕“生态化的山区环境、品质化的农业产品、创意化的产业体系”三大核心,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一心一环一区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适当增设生态农业对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人文价值提升功能,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休闲与体验产业和农业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对接,使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效。
4 农旅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4.1 农业发展向由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现代农业应该摆脱以往通过生产粮食、副产品等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将现有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利用旅游产业为农业产业打开市场,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和调剂劳动以及学习、享用农产品的现代旅游农业。
农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和优化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4.2 农产品类型由传统初级产品向特色品质产品升级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鲜农产品。传统农业以满足温饱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点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较落后,致使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要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实现碧江区文化的物化,着力实现产业转型。在销售环节,应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同时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农副产品真正规模化、标准化。
4.3 发展质量农业,提供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
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优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现代农业而言,除了要增产,更应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以无公害、有机、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优势。另外,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执法机构应该对农产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4.4 加强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根据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打造品牌产业,促使农业与生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时,应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资源,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另外,要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农,逐渐构建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运转方式。
5 对策效果分析
现A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品牌,组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服务团,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以点带面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A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30012万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00.04%,据2012年统计数据:建成专业蔬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2.3万亩,竹林基地0.9万亩,中药材基地0.2万亩,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农森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旅一体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是以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种类不仅是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1.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本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因环境不佳而遭遇瓶颈。
1.2观光农业开发水平低
旅游业开发侧重于高山峡谷、湿地、黑颈鹤等景观观光摄影、户外运动项目和极限体验等,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生产和农特产品粗加工为主,观光农业在老百姓心里未形成意识,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规模化农业旅游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化农特产品匮乏。
1.3管理模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严重影响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农民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对耕作细节把握不足,田间管理力度不够,未实现精耕细作。
1.4农作物种类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受特殊地理与气候环境影响,大山包农业以马铃薯、苦荞、燕麦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虽然近年来尝试种植玛卡、油菜、大蒜、反季节水果豌豆等,但未形成规模,所创收益不高。总的说来,大山包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发展与开发巨大潜力可待挖掘。
2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探讨
目前,大山包镇发展农业旅游应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以提升其附加值,生产极具高原特色的农特产品,实现农业精细化转型,打造具备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旅游产业。
2.1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依靠地区优势适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良好契机,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努力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助,做好基础调研,科学预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完善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具备特色的农家乐式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力宣传,以科技带动品牌效应发挥。
2.2深层次开发集观光休闲、农特产品开发与精细加工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利用已有资源建立可供游客采摘观光、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园区,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获得高层次精神文化体验。对马铃薯、苦荞、燕麦等农作物既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粗加工,将其作为游客体验活动环节之一,使其参与到荞疙瘩、燕麦饭等生态食品制作过程中,还可引进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将农作物进行精细加工,生产苦荞茶、高山洋芋粉等农特产品,供游客购买。
2.3转变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打破农民传统观念,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从播种、施肥、收获等方面考虑精耕细作,选择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的特色高产作物,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促使农业实现精细化转型;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家禽、牲畜改良工作,引进适合大山包养殖的畜牧品种,形成具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的畜牧产业,为农业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2.4依靠现代科技逐步丰富农作物种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以教育和科技带动农业转型。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改良品种,大胆尝试反季蔬菜与观赏植物种植,充分考量游客心理与种植效益,确定种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本地高山黑山羊养殖,加大牦牛和藏香猪养殖规模,着力改变本地单一的畜牧养殖品种,丰富肉质品种类,为游客提高更多购买选择和丰富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山包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衡阳市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市,发展都市农业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12年,衡阳实现农业增加值347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2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2家。衡阳市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企业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优质高质都市农业,目前其产值逐年增高,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都市农业的扶持缺乏力度衡阳有关部门在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时,扶持手段欠科学,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特别是扶持资金申请条框过多,受益面窄。同时,缺乏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开发都市农业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迄今为止,在衡阳有关部门的农业投入中,用于都市农业产品项目建设的很少。
2、发展都市农业缺乏科学化的管理衡阳市现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农民专业协会313个,累计成员19.707万个,占总农户数的13.61%,带动农户26.5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7.65%。衡阳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数比例偏低,大多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要求相关部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此外,都市农业专业化生产要求新型的种养殖模式、创新农产品加工手段,因而原有的种养殖技术和经验已跟不上都市农业的要求,农民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3、都市农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持,衡阳市从事都市农业的人员大多是原有的传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方式落后,难以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山庄、观光公园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是由原有的农户转型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4、都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开发层次低当前衡阳农业的旅游与休闲观光产业还处在发展期,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衡阳都市农业旅游休闲产品不丰富,大多局
限于蔬果采摘、钓鱼、赏花和农家菜品尝等活动,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休闲消费市场;二是衡阳市旅游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缺乏相应的规划与指导,农业企业和农户盲目跟风,项目雷同;三是部分观光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单一,缺乏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经营的规划,季节差异、淡旺季差异明显,大部分园区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四是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宣传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二、衡阳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都市农业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高衡阳有关部门在都市农业的认识上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决策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都市农业发展没有很好的长远规划;二是片面强调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因都市农业在经济上的贡献不高有可能还需要反哺,因而易被忽视;三是片面地强调了经济功能而弱化了其他功能,只注重农业的产量的提高,没有认识到都市农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都市农业宣传力度弱衡阳有关部门对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都市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都市农业产品缺乏了解,对农业公园、观光山庄、休闲山庄、教育公园等的认识不够深,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都市农业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都市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并认同都市农业,才会支持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消费中来,从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户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近年来各地关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探索不少,但交流不多,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无法及时共享和借鉴,影响了全国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衡阳市没有构建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特别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同时,也没有制定好农户和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
三、基于区域视角的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都市农业的规划和支持力度一是制定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都市农业的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但规划应立足于衡阳的实际情况,重点应放在功能定位上,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文化、社会功能,拓展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逐步实现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统一。二是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一方面衡阳有关部门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道路、农业排灌系统;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并在资金遇到瓶颈时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加强对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教育是为引导人们对都市农业的消费,强化消费者对都市农业产品消费的积极态度,应积极宣传发展都市农业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义及都市农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扩大都市农业的影响。
2、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衡阳市农业用地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的经营收益权转移到种田能力强的农户或在农业经济领域能力较强的农业企业手里,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力式,向产业化生产转变。通过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发展,实现都市农业的产业化生产。
3、加快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一是要积极引进、开发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技术。“都市农业”的发展与相应的农业技术分不开。如种苗培育技术,各开发景区、农场(庄)的整体布局与规划所需的工程技术等。二是要提高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积极引导农民开展都市农业的生产和都市农业农产品的深加工,对从事服务型都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
4、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一是都市农业是农业的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一种城乡融合的复合型产业。都市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屏障、优美的生态与生活环境,还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等提供场所,它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因此,衡阳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必须是发展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二是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要倡导“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这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对发展都市农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要重点扶植都市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拉动力带动都市农业行业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逐步实现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市场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新安县五头镇的4个村,转变传统发展思路,瞄准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高端需求,整合政府、集体和农户等多种力量,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对接市场高端需求,探索丘陵贫困地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路子,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是有效地对接了城市市场。农业的提质增效需要置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中,及时捕捉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新安县五头镇选择油用牡丹、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政策导向下,瞄准了城市高端消费市场,体现了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取向,有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是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方向。新安县属于缺水地区,整体耕地地力差,不太适宜粮食这种高耗水农作物的生长,五头镇因地制宜发展耐旱的油用牡丹,其本身具有观赏价值和深加工附加价值,又利用当地乡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
三是充分调动了政府、集体和农户的力量。政府的支持引导在起步阶段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洛阳市和新安县两级政府对于前3年油用牡丹每亩600元的补贴,有效缓解了油用牡丹种植前3年不产生收益的投资压力。并聘请高校对牡丹基地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整合资金,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等;4个贫困村成立了集体性质的舜王农业公司,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基地建设的前期招商和管理工作,以及配套的牡丹种植的技术支持、生产资料采购等托管服务;农户在取得租金收入的情况下,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可获得打工收入,亦可利用当地的规模化服务从事油用牡丹种植。这样,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发展了集体经济,同时贫困的农户也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