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从以前的1%增到了3%,当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达到了3千万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心血管病,已经罹患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非常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成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增加2~4倍,已经成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1-3]。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在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进行抗血小板、戒烟、限制酒精摄人等综合治疗,方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4]。本组研究回顾性评估分析本院12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护理前后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指标,以期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糖尿病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1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5~86岁,平均(54.6±5.4)岁,糖尿病病史为0.4~20.5年,平均(5.0±6.2)年。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
1.3 综合护理干预
1.3.1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详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预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避免产生不良情绪,能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检查,同时能加强自身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3 有效进行体育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身糖尿病病情、体质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不宜过于强烈,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可选择强度较轻微的运动,如伴有心梗,应卧床休息,休息时间宜超过2周,2周后才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强度较轻的活动,没有明显相关症状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大活动量。
1.3.4 心理护理和不良习惯纠正 要使患者控制、调适自己的日常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积极安抚、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绪而消极对待疾病。指导患者戒除吸烟、酗酒和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医从性,使患者按医嘱定时服药、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以下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一条以上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1)典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示心ST-T改变,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在内的严重心律失常,或有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2)血压多次超过140/90 mm Hg高血压患者;(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6]。
1.5 观察项目 120例研究对象在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平均血糖、血压和心电图指标,随访时间为出院后至出院后1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个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逐渐升高[8]。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常以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改变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9],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血管病变往往呈弥漫性,狭窄的严重程度更重一些[10]。由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具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因此临床在早期治疗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和并发症的治愈。
本次研究中,对参与研究的治疗组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早期给予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控饮食、心理状态和指导体育锻炼等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后,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记录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异常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除了要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各种对症治疗之外,还要在护理上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这样才能在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心电图等糖尿病及心血管病指标,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研究及处理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74.
[2]李静,李希,冯芳,等.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7):497-501.
[3]李光伟.关注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降血糖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3.
[4]陆菊明,金楠.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5):316-321.
[5]刘保平,孙保艳.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治疗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4):224.
[6]孔祥海,汉京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93.
[7]叶莉,何东喜,温丽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69-70.
[8]王淼,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1359名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366-369.
[9]周云.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临床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81-82.
演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从历史一路走来
1956年4月16日,为遏制我国20世纪50年代肆虐的肺结核病,总后卫生部在122疗养院的基础上,从全军医疗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抽调专家及技术骨干,组建了以肺结核为重点的胸科医院,即“阜外”的前身。
1958年,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成门外,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9月14日举行开院典礼。
1962年,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以心血管为重点的胸部专科医院。
1994年,阜外医院更名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阜外”成为首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首批11家定点医保医院之一。
2003年,“阜外”开始实施七年制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并贯彻“在阜外做科研型医生”的理念,从住院医生、研究生抓起,不断巩固全国心血管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地位。
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阜外”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发展:技术领先
创多个“一流”
“阜外”创建之际,老一辈“阜外人”白手起家,开拓进取,创立了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史上无数的第一;当代“阜外人”更鼓励技术创新。作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创下了多个“一流”。
国际一流的心内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冠心病诊治中心、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律失常诊治中心、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临床药理中心、急症抢救中心和介入导管室等。
阜外医院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累计逾万例,其中,年完成冠脉造影8000余例,冠心病介入3000余例,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冠心病介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126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周血管病介入中心,是全国临床试验最大协调中心之一。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手术等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年完成1400余例,为国内最大、国际大型中心之一。开展项目的种类、数量、死亡率和并发症等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率先开展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并开展了肺动脉血栓消融术以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2002年9月阜外医院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心力衰竭监护病房,2005年3月成立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为心力衰竭的规范诊治和晚期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医疗模式,为开展心脏移植等治疗提供了基础平台。
阜外医院的临床药理中心承担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心血管药品临床研究的各个种类,所有完成的试验均被中国、国外药政管理部门一次审批通过。另外,该院的急症抢救成功率达98%,设有急症心律失常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冠脉介入和主动脉夹层等外科急诊手术的绿色通道。
心外科主要医疗疗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74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国内首次自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90年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小切口瓣膜置换和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我国微创心脏外科之门。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成人外科中心、小儿外科中心、血管外科中心、手术中心。另外,一站式交叉手术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又一大特色。
“一站式”手术让心脏不再等待
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学的两项突出表现是胸部切口的缩短和隐蔽、体外循环技术的避免,比如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最近几年,随着腔内介入治疗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另外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一站式符合手术。
2007年6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称阜外医院)正式宣布,成立由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超声科、影像科等科室联合组成的一站式交叉手术中心,为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相关所有手术方面的技术支持体系。该中心的成立在国内医学界尚属首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院长介绍说,“一站式”手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它的基石是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学,其中就包括隐蔽的切口选择和非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外科医师使用介入器械,在一个较特殊的手术室内,在实时影像学的指引下,结合其他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心脏病的治疗。
所谓“一站式”手术,胡盛寿院长介绍说,就是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在同一手术室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无需在影像学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可以及时对手术的治疗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手术实施。
一个高分辨率的心脏超声系统是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设备。阜外医院最近开展的“一站式”手术,病种从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到成人的冠心病合并房间隔缺损,均在心脏超声的指引下完成操作。
实时的影像学技术可谓是“一站式”手术中医生的“眼睛”。手术中,在开胸切口下端的心脏收置心表超声,这样一般可直接获得清晰的心脏图像,从而引导穿刺和直接实时评估治疗。
由于是开胸后使用介入器械,外科医师特有的直视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可以对一系列非常规介入治疗适应症的畸形治疗使用介入技术完成治疗。在开胸后医师可以对合并的心脏病同期实施常规外科治疗如动脉导管末闭的结扎、体肺分流术的实施等。
心脏外科医师面临新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由外科医师开胸后实施治疗可能更为安全。譬如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大约一半的新生儿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需即刻接受体肺分流手术或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外科医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对明确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附加手术的添加、体外循环的建立等。但是,胡盛寿院长认为,“一站式”技术也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去与工程师沟通,设计更好的术中专用的介入设备。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他们敞开胸怀去拥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切先进成果,去重新设计更好的手术方法,使创伤更少,疗效更佳。
规模一流的影像医学
放射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放射科装备了MRI、电子束CT、64排螺旋CT等大型先进影像设备,以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为中心。
在国内率先于1956年开展心血管造影,于1982年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于1995年开展电子束CT心血管诊断,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心血管病X线影像诊断正确率达92%;至今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20余项,共计5000余例,包括各种先心病的介入封堵、瓣膜病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等,总成功率达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1.7%,死亡率0.06%,治疗项目、数量、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核医学科
该院的核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心脏病学临床及科研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心血管核医学检查,近年装备了SPECT仪、Bayer-Centaur化学发光仪等先进设备。
应用单电子断层显像仪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检查患者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运动试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诊断冠心病;肺灌注显像亦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肾显像为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提供重要保障。心肌代谢显像成为评价心肌存活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超声科
“阜外”的超声科现配备了包括实时三维超声仪在内的18台高档彩色超声仪器,分布于门诊、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等,可满足常规检查、经食管超声、负荷超声、声学造影、三维超声和其他特殊需要。
自建科以来,保持着全国最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记录,并承担着北京市及全国各地超声心动图疑难病症的会诊任务,超声检查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方法的建立和提高与发达国家同步,超声诊断心血管病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超声诊断超过9万例。利用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和例数居全国领先,与心外科手术比较诊断完全符合率达97.6%;超声心动图引导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创全国领先;术中超声数量亦达到全国首位,并为心外科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阜外”展望:
【关键词】 福建 心血管病学 现状 发展
心血管病是当前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成绩最卓著的学科之一,以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为代表的临床技术,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医学模式,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三方面最具代表性。
一、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历程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一)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创业阶段
解放初期,福建省的心血病专业相当落后,心脏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省心血管病外科创始人、时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李温仁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奠定了我省心胸外科的基础。1958年我省第一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获得成功,打开了“心脏”,此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低温下肺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等,这在当时算是难度很大的心手术。1964年经过无数次实验,亚洲第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三座高压氧舱在我省协和医院建成,并成功地在高压氧舱好几个进行了多例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停止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奇迹,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胡锡衷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引进并推广了心电图临床检查技术,并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等新技术。在许多人的努力下,省心血管病专业生机勃勃,与北京、上海等地基本处于同一起跑水平。可惜八年浩劫,许多知名专家被迫下放农村,刚刚起步的我省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倍受摧残,停滞不前。
(二)以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伴随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时福建省领导支持下,胸外、时任福建省立医院院长的李温仁教授向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申请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78年2月20日获得批准。这是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我国第四个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在福建省立医院。1980年省政府拨专款于1982年12月25日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心血管病专科大楼―“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1984年6月2日“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心血管病学会”成立,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温仁教授率先开展了我省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创了我省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新篇章,此后开始了一系列如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心血管外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心脏手术治疗量逐年增长,全省许多医院都开展心脏外科治疗,包括一些县级医院也开展了心脏手术。1987年8月“福建省心胸外科学会”成立。当时福建省心研所年心脏手术量已突破500例,手术治疗的病种逐年增加,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瘤等都能手术治疗,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大动脉转位Mustard手术及Senning手术,该项成果获得当时的省科技进步奖。还开展了首例主动脉瘤的Bental手术、全弓置换手术、胸膜主动脉置换手术。此外,李温仁教授瞄准心脏移植这个心脏外科的高峰目标,与谢维泉及当时在省心研所工作的廖崇先等医师作了几十条犬心脏移植实验,为今后人体心脏移植作了准备。省心研所外科为福建省心血管外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还培养、输送了一些专家到兄弟医院筹建心血管外科专业,为日后我省心血管外科的多中心发展腾飞打下了基础。
最初的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包括了心内、心外科医师。1988年福建省医学会理事会决定由时任副主任委员兼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胡锡衷教授筹建第一届的心血管病学分会。胡锡衷教授是我省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创建人,在他的指导下,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后开展了心导管技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1986年描记了首例人体希束电图和窦房结电图,并首先引进了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当时福建省心血管病诊治的中心,设有心内科病房、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心电生理研究室、免疫及微循环研究室、心功能室和流行病学研究室等机构,并举办了多期“心血管病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心脏病专家前来讲学,培养了我省一大批心血管病各级专业人才,这些人都成了我省各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中坚力量。
(三)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心血管病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廖崇先教授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并先后进行了2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率处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福建省立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心外科无论手术例数或手术难度都更上一个台阶。福建省心血管外科进入发展和提高时期,特别表现在几个技术力量集中的医院。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年手术量达1000例,厦门市中山医院年手术量也达500例以上。2004年10月“福建省体外循环专业学会”成立,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标志着我省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发展。手术患者年龄小到出生后几天,大到85岁都成功进行了心脏外科治疗,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冠心病旁路手术已成为规范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达到98%。心脏手术方法也出现多样化改变,胸腔镜辅助下心血管微创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缺损封堵术、大动脉瘤内带膜支架治疗等各种手术都得到开展。我省心外科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心研所外科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心血管外科胸腔镜治疗技术学习班,标志着我省心外科电视胸腔镜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省心研所的翁国星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胸心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目前,福建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为韩涛教授,省心胸外科与新成立的省体外循环学会均挂靠在福建省心研所。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心内科专业的发展更令人瞩目。继省心研所之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先后也成立了高血压研究所、心脏中心和冠心病研究所,标志着心内科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省心研所内科早在1989年就与心外科合作,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患者开展心外膜旁道标测和旁道切除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省心研所在广泛进行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食道心脏调搏检查基础上,开展了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诱发试验、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及病因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筛选、预激综合征旁道心内膜标测等技术。1992年省心研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直立倾斜试验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研究,提高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认识,特别对血管抑制性晕厥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当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许春萱教授与国内首批同步、省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至今已完成1500余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1996年,由时任省心研所内科主任的邓玉莲教授负责筹备成立“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90年代初期,我省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有了新的飞跃。
在心脏起搏技术方面,省立医院早在1975年安装了本省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1980年12月又安装了福建省首例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随着心脏起搏器的发展,起搏器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2000年省心研所在省内安装了第一台四腔心脏起搏器和双心室起搏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三腔心脏起搏器。2002年对一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具有除颤复律功能的心脏起搏嚣(ICD)。迄今,先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000余台,创福建之最。2005年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在省内一路领先发展。
省心研所还注重心电生理的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临床研究,以不同时间谱房颤病人为研究对象,多途径、多通道较系统地从电重构现象到机制进行研究,这一成果将改变房颤被动治疗为积极预防模式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福建省心血管介入治疗其它方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1989年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我省首例冠脉PTCA治疗术。特别是开展了我省首例经皮心脏瓣膜成形术,技术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装了我省首例双腔心脏起搏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立足临床稳步发展,在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心肌造影评价心肌缺血技术,并于200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是当时也是当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最好的技术,使急性心梗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省心研所持续进行的经皮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例数和成功率居福建省之首,对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也独树一帜。此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冠心病研究所于1998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冠心病冠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冠心病冠脉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愈了各式各样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包括有双房缺、多孔房缺、同时有房缺伴室缺、房缺同时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中最大年龄79岁伴肺动脉高压的(该例目前为国内年龄最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患者之一)。还为一位57岁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为32mm)、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直径扩大达5cm,压力达到96mmHg,正常压力应
在心血管病药物防治及科研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研究所也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在高血压防治及科研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内科心血管博士点资格外,陈达光教授、吴可贵教授创办的《高血压杂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治疗科研的专业期刊,拥有众多的专业读者和广泛的影响力。从2006年始发展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的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学术期刊,新命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是我省独树一帜的医学专业“名牌”杂志。提高了我省心血管病学特别是高血压病研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是浦晓东教授,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是许春萱教授,这两个分会以及新成立的福建省心血管病重点试验室、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中心一起,均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二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展望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从整体上看在国内处于中上水平,国内外各种新技术我省多家医院临床上都已能开展,某些领域如心脏移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高血压研究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如内地山区与沿海中心城市在诊疗水平、人才队伍 、硬件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先进技术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与国内外差距较大。以冠脉内支架术为例,国外开展后不久我省很快也应用于临床,但美国现一年的支架手术达100万例,我国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05年达到1年5万多例水平,而我省2005年仅为1000例。除了我省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支架材料费用昂贵等因素外,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中国心血管领域正逐渐向着本学科纵深和多学科联合这两个方向发展,心血管病内外科之间的界限已渐模糊、相互交叉。心脏外科领域的许多疾病已经可用心内科介入方法治疗,同时,心脏外科技术也日渐成熟,朝着微创化发展,更加有效安全。心血管学科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老年科、核医学科等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促进越来越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摒弃过时的观念和不科学不规范的技术。有条件的情况下不采用最佳的诊疗技术和方案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更新观念,规范诊疗应是当前需下大力去抓的工作。
(二)推动心血管病防控体系规范化全面发展,改变当前严重存在的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这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和全社会共同规划、参与。
(三)加快心血管病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喜的是我省已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中青年心血管病专家。近年,以他们为首举办了各类全国性心血管病专业学习班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的影响力和在各领域的发展正在或已经超过他们的前辈。应该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瞄准心血管病尖端前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从基因分子水平干预疾病、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用于心血管外科等。
(五)建立我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建立全省性科研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已势在必行。应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北京阜外医院、天津泰达心脏中心等模式,这样有利于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向更加专业化、技术更加高精尖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必将更上一层楼,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重庆市永川区红十字医院,重庆 402160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5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资料,分析并总结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效果。结果 老年患者的免疫力差、病程长、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反复发作,常合并多系统病理改变,门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仔细研究病史,并综合分析,以得出正确的诊断和相应治疗方法。结论 完善各项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综合分析病情,得出正确的诊断,并积极防治,才可延缓病情消极发展,有效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
关键词 ] 老年心血管病;诊断;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38-02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死亡率较高,所以被称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收治的5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资料,分析并总结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2.5岁;患者体重为54~83kg,平均体重为69.8kg;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25例,高血压26例,其中伴有慢性心衰10例,脑血栓12例,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
1.2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1.2.1冠心病 患者多数会伴有心前区疼痛,并放射到左手臂,胸闷、气短、心慌,病程长,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长时间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1.2.2高血压 本组26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平均高达220mmHg,舒张压平均高达140mmHg。患者中大多有高血压遗传病史,高脂肪、高盐饮食习惯,体重超标,饮酒、吸烟史。
1.2.3慢性心衰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慌、头晕、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口吐白色泡沫痰,听诊可闻及肺底部湿罗音。
1.2.4脑血栓 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肢体无力、偏瘫、语言表述不清、偏盲、肢体感觉障碍,并有部分患者伴有视力下降。
1.2.5退行性心瓣膜病 患者多有胸闷、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或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难,听诊可闻及心尖区收缩期杂音或双肺湿性罗音。
1.3诊断的辅助检查
根据医嘱、患者临床表现对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血糖测量、胸片检查,对部分患者进行心功能检查等。结果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指数下降、心腔内血液反流现象、动脉粥状样硬化,32例患出现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其中房性早搏9例,心房颤动15例,传导阻滞4例,28例患者血脂异常,1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1.4治疗
1.4.1 药物等常规治疗 ①心房颤动患者救治过程中辛伐他汀、胺碘酮联合治疗,治疗周期为30 d。②心脏骤停患者治疗时,首先进行通气抢救,一般将口咽吹气管插入患者舌根上端,并180翻转,以保证垂直放置,尽量缩短抢救时间。③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等药物,另外,要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限制摄入高盐类、高油脂类食物,并加强运动,保证睡眠等[2]。老年人的机体性能、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功能都在逐渐减退,吸收药物、自身解毒能力都有限,这会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加,所以要酌情用药。
1.4.2心理辅导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很多,并反复发作,这导致患者长期处于一个长期的紧张状态,影响疾病的治疗,所以,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开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5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经门诊治疗后35例患者明显好转,14例患者无好转转入病房接受治疗,l例患者死亡,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经治疗后35例患者明显好转,占总患者数的70.0%,14例患者转入病房,占总患者数的28.0%,死亡1例,占总患者数的2.0%。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老年人患病率、致死率都较高的疾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病,其中以高血压病最为常见,老年心血管系统改变主要有:①心室顺应性减低:胶元变性、心肌淀粉样沉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高而加重,心室顺应性也随之减退,导致心排出量不断减少,有关报道称,60岁时人体内心排出量约为30岁时的78%。②周围血管阻力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周围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管腔变窄,以致循环阻力增高,有管报道称,40岁以后每增加1岁,周围血管阻力会随之增加1%,这会使器官血流灌注减少,以致较高灌注压的产生。③心脏起搏传导组织退行性改变:心脏起搏传导组织退行性改变,以及老年人心脏利用氧能力的下降,以至于即使在安静环境下心肌氧耗量也会较多,而储备功能相对减少。④心脏瓣膜钙化:二尖瓣瓣环及主动脉瓣钙化,引起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都会影响血流动力学,引发代偿性心肌肥厚。上述这些变化,在患者机体各项指标基本稳定时一般处于亚临床状态,一旦急性病变出现或不当用药时,即可迅速出现。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年轻人相比多不典型,患者的自觉症状一般较轻,如高血压患者较少会有头晕、头痛;较多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的自觉症状也较年轻患者轻;心律失常患者虽然大多会有器质性病变,但老年人的自觉症状也不明显;临床很多老年心梗患者发病时仅是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衰弱,故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时要认识这一点,提高病变警惕性,加强检测和巡察,仔细查体,以防误诊和误治。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是改善患生活质量,嘱咐患者日常生活中要适量运动,保证睡眠,保证低盐、低脂、高纤维等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3],嘱咐患者若身体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3]。
综上所述,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逐步改变的高脂、高热量饮食结构,致使使老年心血管疾病病发率明显提高,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机体较特殊,所以,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患者的个体化原则,做到准确诊断、准确治疗 [4] 。
[
参考文献]
[1] 方少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4):76.
[2] 吴光生.门诊老年心血管病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35):123.
[3] 马松权.门诊老年心血管病110例诊治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8):40-41.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思路方向
中图分类号:R54 R2.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5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146-01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发生的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轻重、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致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1],①一般治疗,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以及无禁忌证时酌情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②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用于心绞痛较重发作时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缓解期服用预防发作,这些药物较常用且疗效显著;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主要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度和心脏耗氧量,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以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还有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的作用,适用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③调节血脂药物,主要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三酰甘油药物如非诺贝特。④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栓形成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再用抗凝药。⑤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等方式恢复动脉供血。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法和祛痰通络法最常用,临床辨证论治,把本类疾病分为[2]:心血瘀阻型,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阴寒凝滞型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人参养阴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心肾阴虚型给予左归饮滋阴益肾,养血安神;心肾阳虚型给予参附汤合右归饮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心脉挛急的急性疼痛常给予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含服;心脉闭塞诱发的真心痛给予监护以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此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用药副反应大,费用高,特别是介入手术治疗,手术费用高,存在手术失败以及术后的长期大量服药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中药药性平和,对人体无明显毒副反应,费用低,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更加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急则治标,缓则之本,在心血管病的发作期、危急重症多以西药为主,积极控制症状和挽救生命,待病情稳定则采用中药巩固和预防发作和加重,或者对一些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②未病先防:本病发病原因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精神紧张,压力大,缺乏运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在心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再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处,采用西药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进一步联合中医中药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中药的食疗养生等疗法寻找最适合个人的调治方法,进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③心血管病的治疗上,把西医微观理论和中医的宏观认识相结合,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西医从局部治疗,如介入治疗,联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再从整体调治,在疏通局部血管阻塞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给以治疗,更能受到良好效果。对一些不愿接受西医手术或者手术禁忌证者,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中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④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心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西医治疗上存在药物的滥用、乱用现象,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拮抗以及药物资源浪费,中西医结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采用中药副反应小,费用低,可以减去或减少部分副反应大的西药,更加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提高了效果。
3 结 语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的认识,这将是本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方向。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中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形象思维,西医逻辑思维;中医观察,直接领悟,取类比象,西医实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在未来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也将本着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争取最佳治疗方案,宏观微观相融合,根据中医、西医的不同特点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现代化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精髓治疗冠心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联合、剂量等方面都有一个最佳的联合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3-302.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124.
[3] 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5.
关键词:肾衰;心血管病;血液护理
通常在肾衰危害性大,易合并其他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是肾衰的常见并发症,若不合理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期间,需重视其透析期间的各项操作及患者的病情变化[1],加强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血透护理,对促进患者安全治疗起到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2例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在我院就诊时间2012年1月~2015年1月,男36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1.6±5.7)岁;合并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31例,心力衰竭15例,早搏6例;患者参与研究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52例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因病情多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等情绪,同时会因气促、胸闷、心悸等进一步加重负性情绪。因此护士需与患者温和、耐心、友好交流,介绍血液透析基本方法、目的、安全性等。②心力衰竭护理。肾衰者常合并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注意控制预冲液和回血时血液体量,透析期间控制预冲液60~100mL,也需有效控制回血时血液体量,控制回血速度。必要时使用西地兰。同时在透析期间给予输氧,抽血时实施血气分析,必要时取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积极预防低氧血症。③高血压护理。高血压的发生是因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会降低肾功能,而肾功能进一步加重则促使血压持续升高。因此血液透析期间需限制水钠摄入,控制食盐摄入,根据肾功能严重程度确定蛋白质摄入。以低蛋白饮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血清钾、钠、钙、氮等含量变化。并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心律失常等,适当补钾,纠正低钾血症。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降压药物。④加强血液透析期间的护理。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尤其是合并并发症时,需注意患者体内环境改变,注意体内容量变化,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定时测量患者血压,监测患者脉搏、呼吸等,便于发生异常问题并进行处理。主动巡视患者,询问患者不适等症状,控制超滤率。同时若患者下床前,叮嘱患者缓慢坐起,以免发生性低血压,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盐量的摄入和饮水量,适当控制体重,抑制两次透析期间体质量的增长,以免体液增长,或透析期间脱水量的增加出现低血压、水电失衡等并发症。⑤用药护理。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为了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多是在透析器期间服用降压药物,而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明确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生机制,选择针对性高血压药物;同时需要明确患者透析期间所出现的并发症,是否合并心力衰竭、高脂血症、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考虑降压药物的半衰期,是否会经透析而清除;并要考虑患者经济承受能力,以此合理用药。
1.3评价指标[2]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予以评估,以百分制计算,SAS评分、SDS评分超过52分,则表示存在焦虑、抑郁,分数越高,其负面情绪越严重。
采取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四个方面,每个方面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取t检验,P
2结果
2.1护理前后情绪变化对比 患者护理前SAS评分(63.7±5.8)分、SDS评分(65.9±6.1)分;护理后SAS评分(31.6±6.7)分、SDS评分(33.9±6.8)分;治疗前后对比,P
2.2患者治疗情况分析 52例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均好转,3例患者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占5.8%。
2.3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肾衰是目前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其危害性大,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肾衰的主要方式。血管疾病是肾衰的常见并发症,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负面情绪严重,多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等情绪。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多数处于高危状态,因此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治疗期间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熟练操作,有条不紊,以免发生意外[3]。通常在血液透析期间,腹膜透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可采取腹膜透析等方法实施超滤脱水,适当减少患者血容量,相应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以此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且肾衰合并心血管病疾病复杂,病情进展快,在血液透析期间实施抢救时,需有条不紊、镇定自若,熟练、快速操作。在此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
在护理期间,主动巡视患者,询问患者不适等症状,控制超滤率;需注意患者体内环境改变,注意体内容量变化,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定时测量患者血压,监测患者脉搏、呼吸等变化,以此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处理。总而言之,对肾衰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血液透析期间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董丽.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诱导期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2012,52(30):100.
【关键词】 低血糖; 心血管疾病; 风险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164-01
低血糖主要是指患者机体内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低血糖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OA)低血糖工作组所制定的低血糖标准,其中低血糖标准为血糖≤3.9 mmol/L,以及是否存在低血糖的临床症状。根据诊断分为合并低血糖的观察组和不合并低血糖病史的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4例;年龄78~91岁,平均(85±7)岁;病程1~7年,平均(1.4±5.3)年;且伴随高血压18例,冠心病12例。对照组男32例,女2例;年龄78~91岁,平均(86±8)岁;病程1~8年,平均(1.6±4.9)年,且伴随高血压20例、冠心病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观察组患者低血糖时的心血管方面的表现与对照组无低血糖时的表现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有糖尿病30例(88.2%),对照组患者中有糖尿病11例(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2.1752,P
3 讨论
低血糖属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以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不仅会限制降血糖的治疗标准,还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3]。根据临床调查得出,低血糖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急性心衰等并发症。葡萄糖是心肌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出现低血糖时心肌能量代谢会发生障碍,长期性的高血糖会促使患者出现血管与心肌受损,在遇到应激时出现心律失常症状[4]。临床中在选择药物控制患者高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时,应重视低血糖对心血管的危害,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因此不宜选择长效、强力的降糖药物[5]。为了预防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应加强对老年患者进行教育,重视血糖的检测,尤其是自我血糖的检测,及时掌握血糖的变化,为低血糖的发生提供有效治疗。本次调查研究中观察组低血糖时的心血管方面的临床表现总发生率52.9%,与无低血糖时对照组的2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心血管方面的临床表现比较 例(%)
组别 窦性心
动过速 心绞痛 急性
心衰 无临床
表现 总发生
观察组(n=34) 6(17.6) 8(23.5) 4(11.8) 16(47.1) 18(52.9)*
对照组(n=34) 2(5.9) 3(8.8) 3(8.8) 26(76.5) 8(23.5)
*与对照组比较,P
综上所述,低血糖会引发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低血糖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在降糖时应合理选择药物,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对患者带来危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邓锡忠.低血糖与老年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3,2(25):34-87.
[2]庞文双.低血糖增加老年心血管病的风险42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2(20):45-67.
[3]周杰.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防治探讨[J].中外医疗,2012,10(21):67-68.
[4]王喜梅,吴永健,杨跃进.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8(6):56-81.
【关键词】 心血管病;特点;护理对策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由于心血管病年龄大,身体免疫力又低,加上有的患者还合有其它的疾病,如果护理稍微不慎的话,甚至极有可能出现病死率,加上病人对病情反应慢,其家属又对愈后的抱有很大的期望, 针对老年心血管病特点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9 年1 月到200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现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4 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均为2009 年1 月到2009 年6 月我院门诊住院患者。
2 护理方法
2.1 对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①进行变换时动作要慢,防止因变换发生性的低血压。②告诉病人每天情绪要乐观、稳定。③不要参加剧烈性的活动。在运动中如果感觉乏力,头晕,气短,心慌等症状要马上休息。④按照医生嘱咐用药,禁止自行改用或者停用。⑤戒酒戒烟。⑥饮食上低盐为主。体重胖者每天还要注意控制高脂类和热量食物的摄入。⑦每天按时作息,避免劳累。
2.2 对低血压老年患者的护理
低血压包括性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和主无症状性低血压这三种类型。我院护理方法如下:①病人一旦出现晕厥,务必让其就地躺下,并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②洗澡时,水温度不能过高,洗的时间也不能太长。③不要长时间卧床,另外也不站的时间太长及操劳过度。④每天少食多餐。⑤进行转换时动作要慢,特别是晚上起夜时更要小心。⑥ 休息时选择头高脚低位。
2.3 对有钙化性心瓣膜病老年患者的护理
钙化性心瓣膜疾病能引起老年患者死亡和致残。临床上多见的是主动脉瓣钙化,所以通常能听到夹带病理性的杂音。
2.4 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病人的隐私要保密,和病人交流时态度自然真诚,通俗易懂,同时适时应用握手、轻轻拍肩等非语言性的沟通技巧,让病人有被关怀感。另外,护理人员要以熟练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其心里的疑虑。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是性格孤僻的老年患者,在协助其生活和常巡视外,对其在生活上的活动不便之处更要多加照顾,有时间的话主动与其谈心,了解其心理所虑,做好科学引导和耐心解释的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压力包袱,帮助其树立一定要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转贴于
2.5 对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的护理
无症状心肌缺血包括无症状心绞痛同时兼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肌缺血和没有一点症状的心肌缺血这三种类型。因这种病平时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很容量被忽略,也极易引起猝死或心肌梗死等。故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更要细心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变化,切不可因为没有症状就马虎大意。
2.6 对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护理
临床上老年心脏病病人,心脏功能不全平时却又没有特别明显的心衰表现症状,有时也极容易被忽视。不过若能对早期心衰的临床症状特点能很快识别的话,及时对症抢救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老年人患者心衰的早期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是:①出现无痛性的心梗。心肌梗死时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特别是老年患者居多,因其症状不明显,往往容量被忽略,也称之为隐性心衰。因而在护理时一样要引起重视。 ②晚上起夜次数增多。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病人,入睡后心脏负荷减轻,这时心排血量和肾灌流量却增加,晚上起夜次数随之明显增多。③脉搏跳得非常快或者跳的不规则。脉率跳动每分钟超过100 次时,都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④夜间老是气喘的厉害。⑤老感觉没有食欲,淡漠,失眠烦躁,倦怠乏力,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时,是心衰的早期症状之一:脑供血不足,要尽早到医院检查。总而言之,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时绝不能马虎大意,要尽早到医院检查,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以防发生心力衰竭。
2.7 对老年患者生活方面的护理
人年龄增大,味觉也在减退,告诉老年患者要以柔软易咀嚼,易消化,含纤维多,色泽新鲜的食物为主[5] 。同时要注意防止便秘,如有时应用缓泻剂进行治疗。嘱咐心梗病人其大便时切不可太用力,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对病人用药后其胃肠道的反应,尿量,血压及精神状态进行密切观察。要根据老年人身体机体的特点即肾功能弱及排泄能力差,严格而又合理地控制剂量。护士要向老年患者耐心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科学的治疗。有利于其身体的早日康复。
2.8 做好老年患者的健康指导工作
向病人及其陪护家属讲解有关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一些防治和急救知识,鼓励病人一旦发现各种原发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尽尽早切断各种诱因。出院后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按量服药,并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回访。
参考文献
[1] 孙艳.常见老年心血管病的护理要点[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
[2] 鲁大云.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08).
[3] 刘连成.40例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