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7 17:2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途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和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态与环境危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除了通过技术、管理等途径和手段作出努力外,作为现代人还必须具有必要的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责任感。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在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这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也理应抓好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活动,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生态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生态文明理念去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自然观和科学价值观,主要内容应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科技价值观念的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而传统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其在发展目标上,突出完人教育;在内容上,强调人文素质。就大学生的基础素质而言,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开设课程及学生的取向来看,侧重于文、史、哲、艺等基础课程;在价值导向上,彰显人文精神,实现人文关怀。由于传统素质教育的偏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近年来,学校教育注重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信息的增多,忽视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这种指导思想缺乏教育的全局性,只是当人们在应用领域出现了某种新技术,并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才迫不及待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补课。“克隆人”现象是最典型的实例。

2.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我国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文明观。这种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转换成毫无生命质感的经济数据,将人变成机器,将幸福、道德等同于经济指标,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3.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也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挑战,这主要是反映在学校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体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诸多现象上。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利益生发碰撞时,学生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便发生转变,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为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利益或个人名利而忽视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对未来的义务。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和谐的“两张皮”现象,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来加以改进,“面向未来”的教育就难以实现。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的环境保护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政治生态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理教育以及科技生态化教育来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要真正使生态文明教育取得成效,还必须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在教育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

生态文明要求尊重与爱护自然,要有自觉、自律意识与平等观念,要顺应生态规律,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这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生态文明把文明适应范畴扩大了,把文明诉求扩展至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方方面面,强调了生态伦理原则。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不但如此,生态文明中所蕴含的辩证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同样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应该需要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所以,应当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要加快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的基础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选择。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加快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

所谓生态文明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其中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会对现在进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促进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的定位;教育学生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教育学生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在理论上充分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解,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2.要加大学生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法制法规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增加生态法规的教育内容,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确实有一部分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欲望急速膨胀,丧失了道德操守,出现了道德迷乱,这些都影响着在校的学生。我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更迫切地需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加大学校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要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在学生心理构成一种无形的生态教育氛围。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似乎是毫无生命和情感色彩的客观存在物,但是,如果其间熔铸进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并按照美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和构造,这些物质环境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力量,进而从一般的校园环境优化为育人功能的生态文明环境。

4.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体现之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

二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与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能直接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四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五是要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紧对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接口,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事业就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学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既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使学生为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六是要大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实践,更多的还要下大力气组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务实、求新、求变、求异,但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炼,比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意识。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诸如生态调查、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参观和旅游、环保签名、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进而增强生态伦理意识,使他们能够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做起,进行实实在在的“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是人类21世纪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符合人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既成消费者又是潜在消费者,他们易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价值观,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希望,因此通过宣传、教育,对他们进行“绿色指导”,使他们树立新型文明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既成为新观念的载体、传播者,又是理性的绿色消费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 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4.

第2篇

关键词 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57-03

党的十昭示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概念。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和谐的实践状态。教育的目的与生态文明的内核一致。生态应该是和谐的,教育也应该是和谐的。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生态文明时代主旋律,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态文明价值精神结合起来考察,从注重技术力一维的单向度线性模式转向融合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①三维的多向度、立体新模式,“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积极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以技术力奠定高职人才培养基础

高职教育自兴起之日起,便高扬“差异化”,强调应用性,主张从普通本科高校的固有发展模式中跳出来,适应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表征的现代化需求,培养紧缺高级技术职业人才,解决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脱节现象,更好推进现代化实践进程。这是高职教育的初衷所在和立教之本,也是其矢志坚持的发展理念。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及以技术为强大支撑的诸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正在释放日益强劲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产业经济发展的势头。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力教育理应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的最根本区别。

虽然高职教育发展自始至终高扬技术力的旗帜,从未敢怠慢,但从技术力彰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速度与质量来看,表现得仍然有所缺失,在某些关键行业和领域甚至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较大程度而言,高职人才所能胜任的岗位所体现的“技术品位”还不高,有的甚至还有些“低阶”。高职人才在技术力上普遍存在几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是能应用但应用不纯熟;二是有技术但技术不高端;三是有应用能力但无研发能力。可以说,这是制约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高职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抉择一个问题:究竟是打造“新型农民工”,还是培养“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前者显然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后者显然是对初衷的坚守与超越。

“高技术品位职业人”的培养正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的要求。有纯熟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高端的技术、具备良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就是一个“高技术品位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技术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人才的技术力培养,绝不能将人与技术割裂开来,不能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应让人左右技术,不仅左右其应用,而且左右其创新与研发。一言概之,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必须深谙技术应用和研发的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了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技术,如何将不好的技术替换,如何将好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将高技术品位的理念牢牢记在心里,将高品位的技术牢牢攥在手中。这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技术力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以文化力支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学者王永丽在《文化力》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力的内容,认为文化力包括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凝聚力等在内的21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一语中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指标,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价值实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而不论作为整体意义的人还是作为个体意义的人。“文化力是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力”[2]。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原本重文化轻技术的本科院校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千方百计弥补技术教育短板,寻求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正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有精神且有技术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只重职业”不见人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长期看来是不可持续的,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高职教育要在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一以贯之地发挥其“技术操练场”的作用,更应增添其“技术发明馆”和“精神塑造园”的功能。换言之,高职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发展其技术力,更应花大力气提高和发展其文化力,让文化力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重要支撑。文化力教育融技术―思想―人格精神于一体,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依笔者看来,文化力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文化能力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能力教育更加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相对于科技力等硬实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高职教育应培养有思想,会思考和创新;有能力,会学习和创造;有素质,会做人和做事的高文化力人才。

三、以生态力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方向

如果说现代化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应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素质教育时代,那么第三个改革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即生态教育时代。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融入教育理念是大势所趋。生态文明与教育在价值上具有同一性,都以人的全面、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生态文明价值目标能够引导教育目的更加人性化、德性化。生态文明时代呼唤教育的生态化,呼唤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当今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地位趋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和实践状态,以此为蓝本重新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脉络中对其确立和发展进行逻辑分析,不难看出,现行高职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培养模式,功利主义、经济主义、技术主义色彩较浓重,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长此以往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当下时代教育的主题,即生态教育时代,叠加了应用教育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将人的发展视线从人与人的关系延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审慎思考和慎重抉择中,从脱离了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延展到了与自然唇齿相依的人-自然-人的关系抉择。很显然,技术力奠定基础是应用教育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文化力支撑体系是应用教育时代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技术力还是文化力,从根本上说,均未能彰显自然之于人的先在地位以及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责任,未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时展的主旋律,高职教育应走出一条学生――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之间持续共荣、和谐共生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高职人才培养应综合应用教育、素质教育和生态教育的价值要求,除了以技术力奠定基础,以文化力支撑体系外,更加需要培养、锻造出一份“生态力”,让其引领方向。生态力一方面引领技术生态化,一方面引领文化生态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教育时代的人才不应仅仅懂技术和文化,更应懂生态,注重生态整体价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绝非是会技术操作、懂技术发明、守法讲德而已,取而代之的必定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最优的产品,以最低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总之,生态力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技术力和文化力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是生态文明时代向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更是高职教育本身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势所应做出的明智抉择。

参 考 文 献

[1]金元浦.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EB/OL].[2015-03-12].http:///2008/01/21115872944-2.shtml.

[2]孙粤文.试析文化力之于中国梦的五重价值支撑[J].实事求是.2015(1):92-94.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echnical Force, Cultural Force and Ecological Force

Lu Yan Hu Xiaoyu

Abstract New era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ditionally training model or one-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l which mere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echnical force urgently need to shift. And it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echnical force, but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force and ecological force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on that technical force lays the foundation, cultural force supports the system, ecological force leads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第3篇

>> 如何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探讨 论文化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浅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发展途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讨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究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浅议体育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浅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论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提升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7.19.

【21】魏法汇.《高等教育生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2期,第35页。

【22】王遐见.叶昌友.《构建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培育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44页。

【23】贺轶玲.李培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学园》,2009年第6期,第90页。

第4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现代化教育体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它一改过去那种人才教育,目的是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学生和家长都上学就是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健全的人,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但纵观全国尤其是农村的教育模式,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甚至有些地方这种模式愈演愈烈,拼命的提高学生平均分、升学率,以此来衡量教师水平和学校优劣。素质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造假作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多少年来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从学校作起向社会延伸,而不是单靠学校一方行为而能作好的。

那么困扰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教育自身。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一些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导致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作秀之嫌,花拳绣腿;农村的大多数教师远离都市,新的教育观念接触晚,更新慢,再加上周边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同化作用,使教师自身思想滞后。更有许许多多的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工资而流连忘返于各种各样的“短、平、快”的进修,并没真正学到什么,甚至在进修和继续教育考试中弄虚作假。再者教育行政领导在制定对教师的考评方面仍按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进行,束缚了教师们的发展,一味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拼命要成绩,大搞题海战术,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家庭因素。传统的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一心只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否则就是“没出息”,导致孩子们压力过大,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认为读书只要不上大学,不分工作就是无用,才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另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对学生学习不重视,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给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说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就是从这一点来说,待到接受素质教育的孩子们作了家长的时候,再进行素质教育就会很轻松了。

在农村实行素质教育就应该认真克服上述困难,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的培训,尽快摆脱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大力推行新课改,培训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要真杀实砍,真正使教师更新认识。教育要创新,教师必须进取;要造就人才,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才。对全体教师进行敬业精神教育,让教师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而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无奈的一种谋生方式,采取新的激励政策,让真干活的人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力提高一些有特长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因为这些人在素质教育中能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懂得素质教育并不影响升学率,而是促进升学率的提高。

2、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再教育,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理念,向家长宣传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家长进行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让他们的心态影响学生。教育家长应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要知道家长的责任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了,家长平时应多学习多读书、看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3、学生教育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之外的教育,诸如习惯教育、道德教育、自信心教育、感恩教育、中国传统礼仪与基本国学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等等,使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提高。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人们的智力水平相对过去要高了很多,就现在初中教材内容而言,如果学生潜心自学定会无师自通的,何况还有老师的指点,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潜心”,这应成为当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第5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艺术素质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资讯不断进步,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党的十做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战略部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培养人才不是单一的专业教育,更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全面素质教育,即具有创造性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1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

1.1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功利倾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扩招、改革,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所显现出来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人均财政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张,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公共艺术课程师资跟不上,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选修艺术类课程,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难度。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同样存在相适应的承载能力,当高校发展规模超出了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需求也呼吁全面的素质教育,但由于文理分科以及高考制度导向作用,艺术教育往往被忽略,必要时被其他课程占用或取代。进入高等教育,专业学习更加突出,学校有时过分追求就业率或考研率,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即使开设艺术类课程或组织艺术团体,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学生一进校就不断挖掘艺术特长生,主要是为了参加比赛,这种仅仅面向少数“天才”的艺术教育观念是极为功利的,并没有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普适性作用。这种矛盾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以人为本,势必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我国艺术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1.2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失衡现象

当下,许多高校对艺术素质教育存在定位失衡现象。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转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它与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的专业性艺术教育不同。而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旨在通过结合艺术实践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力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许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没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仅仅涉及到音乐、美术方面,但随着艺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自然科学的学生必须要学习人文、艺术与社科课程,涉及面相当宽泛,包括文学、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历史等300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我国公共素质课程显然是达不到的。我国部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堂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随意性。公共艺术课进行大班讲授,一味强调欣赏课,学生对艺术课程内容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形式上互动性不够,课堂气氛显得枯燥乏味,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与专业无关,可有可无,因此对公共艺术课不够重视;要么把它与专业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过分强调艺术的技艺训练,而忽略了人文教育与情感培养,忽略了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将严重制约高校素质教育的生态平衡发展。

2 教育生态观视角下的艺术素质教育

2.1 教育生态观的阐释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较为著名的论述是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L.A.Gremin)在《公共教育》书中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生态学研究就是各种教育机构与教育结构存在于彼此联系中,并且应当将它们放在与之紧密联系并维持它们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之中来加以审视。我国南京师范大学的吴鼎福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进行研究,分析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对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浓厚的生态学色彩。教育生态观是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艺术素质教育离不开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与社会环境。广西师范大学的贺祖斌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模型,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2]。从以上学者的^点可见教育生态观已经融入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当中,并指导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2 教育生态观视角下的艺术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家积极倡导美育,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民族得以振兴的关键。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3]在美国高校,艺术教育则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涵盖对艺术的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学习。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部提出:我国高校应当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艺术课程。在艺术素质教育当中,融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吸纳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促进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性发展。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人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识别能力。现代社会讲求创新意识,艺术的熏陶可以促进个性的发挥,激发人创新开拓的潜能。[4]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的生态系统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生态失衡现象。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根据人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定;其次要注意多元文化的融合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教育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6.

[4]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7.

[5]腾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垃圾分类;学校;家庭;社区;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31-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改革,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历史地位。而垃圾分类处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作为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阵地,更要通过宣传、环境教育等,唤起全体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垃圾分类的意识,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在环境意识日渐引起重视的今天,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虽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全面,生态文明意识虽觉醒,但是尚不健全,生态文明行为虽然开始养成,但是存在缺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教育网络,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垃圾分类意识,落实垃圾分类行动,进而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一、夯实底蕴,创新特色,为垃圾分类工作奠定基础

生态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夯实学校的生态教育特色,才能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开展生态教育,对学校而言,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学校品牌;对学生而言,规范了文明行为,更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师而言,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体现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学校应该始终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作为改进校园环境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来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在普及生态教育的基础上,以生态教育的科学探究活动为重点,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为提升师生垃圾分类意识,落实垃圾分类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管理,找准切入点,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1.分层有效促进,营造垃圾分类实践网络。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成立垃圾分类活动领导小组,为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出谋划策,负责规划、指导、研究创建垃圾分类活动。并邀请社区人士、环境志愿者、学校师生等各界人士成立生态学校委员会,与学校领导携手共筑垃圾分类实践网络,实践网络应分工明确,学校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催落实,少先队具体抓,实行德育处、级长、班主任三级常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新途径。

2.环保科技引领,提升垃圾分类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环保科技的课程引领作用,将科技探索活动与垃圾分类活动紧密结合,以点带面,丰富校内育人环境,开辟校外第二阵地,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老师们的环保素养,将垃圾分类活动落到实处。科学老师可以利用课程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技体验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低碳生活的简单环保,并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去,共同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氛围。可以组建“校园少年科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低碳、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实验,评选小院士、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以点带面,提升全体师生垃圾分类的创新意识。

3.开发校本资源,充分挖掘垃圾分类课程理念。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生态课堂”教学活动,每个学科、每位教师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研究生态教学特点,充分挖掘自身学科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环境教育渗透点,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将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元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甚至可以将某一环境行动渗透到不同年级和所有科目的教学当中。品德课可以提升学生垃圾分类的认识,强化环保理念;科学课可以组织学生监测学校垃圾分类情况;语文课可以学习制订垃圾分类行动计划和生态章程;数学课可以讲授统计废纸数量的方法;信息课可以锻炼使用图表、管理数据的能力,统计校园垃圾分类情况;美术课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变废为宝”活动,运用废纸创作海报、壁画、工艺品等;音乐课可以编排相关内容的课本剧……学校教学大会也能成为环境教育校本研训的交流平台,邀请环保专家开展生态教育讲座,并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环境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全校师生从各种视角认识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问题,从而有所成、有所获、有所得。不断提升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掌握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技巧,不断探索环境教育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挖掘教材中可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垃圾分类实践能力。

三、全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垃圾分类的实效性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优化生态教育环境,构建有本校特色的环保体系,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将垃圾分类深入学生内心,强化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1.完善阵地建设,促使垃圾分类常态化。①充分发挥少先队阵地的宣传作用,提升师生垃圾分类意识。重视发挥少先队队部室、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红领巾网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宣传板报、橱窗的宣传作用,不定期地举办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图片展、学生手抄报活动等。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每周设“垃圾分类”专题节目时间,可以向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工作。校刊也能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的主渠道,定期刊登有关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让老师、学生、家长等通过校刊,了解学校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起到宣传、监督的作用。②充分发挥少先队小干部作用,使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有序开展。每周召开少先队中队干部会议,进行有目的、有内容的垃圾分类培训和布置工作。组织各中队开展创建生态课室活动,制定生态规章,以及垃圾分类行动计划。使生态规章人人都能熟记于心,并形成共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按照生态规章及垃圾分类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去做。落实“生态文明班”评比工作,并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生态文明班”评选工作中,值周中队设专人监管校园垃圾分类投放点,督促各中队规范投放垃圾,作好登记。每班设立“回收箱”、“垃圾箱”,坚持“二次回收,二次利用”。并可以推选两名“垃圾分类管理员”,直接参与中队垃圾分类常规工作,长期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软包装饮料盒专项回收等活动。发展和培养各级队活动积极分子,切实锻炼和提高少先队员垃圾分类的自主实践能力。

2.倡导活动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活动。巧用节日文化载体,展现垃圾分类特色活动。学校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彰显本校特色,让学生们从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明白要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为净化校园,为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而努力。①校园环保特色鲜明。每学期开学,可以围绕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办学理念,举办具有校本特色的开学典礼,明确我们小学生所肩负的学习、环保等责任,鼓励大家坚持节能减排,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平凡朴实的行为细节中做起,继续付出自己生态文明的行动,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践行垃圾分类活动,当好生态学校的小主人,为新学期注入新能量。②植树节来临之时,开展“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环保系列活动。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加强节约粮食、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回收等教育活动。在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废旧纸皮箱做成美观实用的废纸回收箱,每个废纸回收箱上画上各种生动有趣的环保宣传画和小口号。废纸回收箱摆放在每一个班里,让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将产生的废旧纸张专门收集好,并带动父母共同参与活动。③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以环保墙体宣传画的形式宣传绿色经济。让学生绘制生动活泼的环境主题美术作品,宣传绿色经济的必要性。体现作为学生,对保护环境、绿色经济的思考,对环境、经济的关注和责任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绿色经济重要性的认识。④六一儿童节可以召开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技节暨跳蚤市场活动。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环保材料、废旧物品自制玩具,每一个游戏蕴藏着一个科学小知识,既强化了同学们的生态理念,又进一步宣传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实践活动投入到绿色消费,创造性地发挥闲置物品的最大效益。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益处,呼吁市民积极投身于垃圾分类的行列中去。⑥举办“废旧物品巧变身”活动。每逢中秋、春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废旧月饼盒、利是封等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美观别致的手工制品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资源回收再利用的认识。⑦邀请专家到校为学生进行环保知识专题教育。利用少先队活动,邀请环境保护专家为学生传输各类环保知识,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打好理念基础。⑧“绿色假期,绿色金点子”活动。每年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金点子活动,把垃圾分类的环境意识从学校辐射到家庭,从家庭辐射到社会,让孩子们过一个环保低碳的绿色假期。开学可以让孩子们会把自己的“绿色金点子”做成小卡片,带回学校贴在展板上。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生态环保理念与做法。

四、打造特色校园环境,提高垃圾分类活动意识。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72-01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力发展音乐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必须深入学习宣传音乐教育的功能,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作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就是为提高人的身体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情操的、科学的、文化的、审美的以及心理学方面素质而进行的基础教育。随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立地位的确定,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和德育、智育、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以它自己的特殊手段有力的促进德、智、体更全面地发展。现在就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揭示其提高民族素质中不可缺的特殊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的德教功能

音乐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发自肺腑的美好情感扣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民奋发向上。这种教育是使人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唱这首歌,还要介绍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可把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促使他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使学生理解歌曲中的音乐形象,然后再让学生学唱歌曲,领悟歌曲的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有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以中央电视台为龙头的主流媒体中“ 原生态” 唱法的增设,让贵州的“原生态”在全国大放异彩,让亿万观众得以领略贵州精彩纷呈的民族音乐形式, 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音乐的认同度。随之展开在学校开展关于“ 原生态” 音乐的讨论,既向学生传授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同时,也可以结合环保,进一步的向学生展开环保教育。

(三)审美教育功能

通过欣赏,学习演奏器乐,了解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灿烂辉煌,树立起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如:《春江花月夜》以优美的旋律,塑造鲜明而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一幅妩媚诱人的音画,使人心旷神怡。《二泉映月》委婉凄恻的旋律,让你感受到一位饱含人间的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内心忧伤。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四)完善学生性格功能

音乐教育还可以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活泼好动的人让他多听多唱比较安定庄重的乐曲, 以克服其散漫的特点;对于不好动的人,可多听多唱比较活泼激昂的乐曲,以克服其保守的特点;对容易暴躁激动的人,可多听多唱温柔和谐的乐曲,以克服其粗暴的特点;对于过分胆小顾酌的人,可多听多唱激烈雄浑的乐曲,以克服其遇事退缩的弱点。

三、有效开展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网络等新型媒体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传统音乐教学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更要注重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音乐教育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重大变革而有所突破和挖掘的,要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注重音乐教学的导向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他们兴致勃勃地哼着当前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更多的是颓废、消极的,再加上MP3、网络、“超女”、“快男”的影响,学生容易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音乐教师应找准“坐标”,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坚决摒弃和抵制不健康音乐作品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侵害。

第8篇

为进一步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体师生生态文明素养,辐射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活创建,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育局在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规划23所学校开展了2021-2022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其他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基教股、计财股、发展规划和建设股、教育督导室等相关股室负责人、督学责任区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制定科学的创建工作方案,局分管领导召开了统筹协调会议,商讨了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为创建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调查,科学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为全面准确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规划,2021年5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和分类,拟定了创建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印发<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规划及(2021-2022年)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2021-2022年创建工作总体目标(66%)和创建学校(23所)。按照属地原则,我县现有学校35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县属学校34所,2021年规划创建绿色学校9所,占比26%,其中高校1所,县属绿色学校8所;2022年规划创建县属绿色学校14所,占比为40%。

三、围绕创建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类学校在教育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校园、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创建要求,切实加强资金投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县2021年绿色学校创建校对照《省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指标(中小学校)》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自查自评结果是8所创建学校能够全部达标,到年底前可以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巩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改善绿色环保设施,努力营造和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同时要及时收集完善和整理好创建工作资料,积极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