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 16:5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策略与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61-03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出台了《普通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目前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从而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大学英语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发起者。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书本+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宜的。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好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大学英语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李子健等,2007)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营造丰富而逼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符合新世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又对课堂教学理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R.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源自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和卡茨(D.Katz)、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进一步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结构, 一定的刺激只有被同化于认知结构中,主体才能做出反映。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含着双向建构:环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外化建构)。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释这一能动适应过程,皮亚杰提出了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学说。学习者在同化-顺应这个循环过程中,认知能力逐渐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认知层面也逐渐得以提高和丰富。
(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Gagnon& Collay (2008: XIV)对建构主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所需的六大基本要素。
■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图(Gagnon& Collay, 2008: 6)
1.创设情景: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当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直观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体验和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起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2.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旧知识框架以及新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常识,设置出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3.搭建桥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是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预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和资源,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和激起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最终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4.组织协作:Schmuck(1997)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首先要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精心构思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在学生当中进行分组,使学习问题的解决、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都在小组内解决。也可以在课外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的学习任务。分组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协作学习精神,集体思维成果在会话过程中得以共享,是意义建构中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5.展示成果: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他们小组成员收获到的集体智慧和集体成果。展现的方式可以是灵活自由、多种多样的:如PPT展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教师则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调整及改进自身的教学计划。
6.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有利于学生更清楚的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进行修正、改进,最终提高和完善自我。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归纳整理,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研究将2011级外国语学院小语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去。希望通过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多媒体辅助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011级学生一入学,笔者就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观看美国电影电视作品、浏览英美主流媒体网站、收听英美主流广播或是欣赏欧美流行音乐等,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鲜活真实的英语,从而积累知识,实现知识的最终构建。并且以自愿的原则为指导,让学生自行组成5~8人的固定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及课外的学习任务。同时任命组内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安排每位组员具体的学习活动,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并和教师及时沟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下面就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中Unit 2 Express Yourself(表达自我)一课为例,具体阐明建构主义六要素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图片,并提供给学生表达情绪的形容词。在观察图片之前,提醒学生注意图片上的不同人物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图片及提供相关词语的直观呈现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活泼轻松的情景中,消除了紧张感,自然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
2.提出问题:在短暂的图片观察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词汇或是PPT中所提供的形容词来口头描述指定人物的情绪,及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在屏幕上呈现下列问题:1)How do these people feel? 2)Give reasons for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3) If you were xxx, what would you do? 这里既有针对客观事实的封闭式问题,也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开放式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知识。
3.搭建桥梁:本单元下一个环节是: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How is Katy?Explain your answer to a partner.在进入此环节前,教师先在PPT上提供了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教师邀请学生参与一个小游戏。两两成对,根据随机抽取的便签,表演上面英文单词所告知的情绪,其余的学生则来猜相对应的情绪单词。通过再次复习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以及情绪单词,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拿下了听对话回答问题这个环节,提高了自信心。这个复习和游戏的过程,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4.组织协作:在下一个环节Communication中,课本要求学生看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Where are these people? 2)What are they doing? 3)How old are they? 4)How do they feel? 图片的内容是一次同学聚会,所以出现的人物颇多。教师事先指定好各组要讨论的对象,并且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对象所呈现的状态,编一段不短于两分钟的对话。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出代表首先陈述四个问题的答案,再演绎小组成员共同创造的对话,最后评出优胜的小组。
5.展示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在组织协作学习中的表现,推选出优胜小组,并邀请该组的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二十分钟的英语戏剧表演:College Reunion in Ten Years.在预定的课堂时间内,优胜小组的同学们灵活应用了本单元学过的一些相关问候语及情绪表达方式,给班上的同学上演了一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剧,高效地给大家展示了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成果。
6.反思:在本单元Lesson A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给大家布置两个口语任务:1)When you feel ...,what would you do? 2)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Greetings in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ies.这两个口语任务既是对旧知识的变相复习,又是对Lesson B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完成口语任务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个学年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普遍反映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积极性得以很大提高。大多数同学克服了自卑胆小的心理障碍,在小组活动中和别的同学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增强了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当中起到了一个正向的指导作用。
四、针对本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目前学校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构建,教学软件中加入大量的视频、音频及图片。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而且整堂课下来,学生都在被“机灌”―被动地接受课件及各种教学软件传递的大量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框架。所以我们必须得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网络技术,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以下是针对本校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时刻给自身充电,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艺术。使之既能流利地传授语言,又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还能创造生动的课堂环境,灵活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完成对知识框架的建构。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实现课堂外互动
教师应对课堂上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使之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出构思新颖并充分地体现整个教学目的的教学课件。建立教学平台及BBS,高效地实现师生在课堂外的互动,进一步升华师生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定期定量开放机房,鼓励并监督学生到机房选择并完成教师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的步伐,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结合传统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如果对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教师仅仅充当一个课件播放员,势必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大幅度减少,从人人互动变成了人机互动。所以我们应该在新颖的教学理念中,适当地加入传统教学的元素,有效地控制课堂,实现人人、人机双互动,从而协助学生完成意义的有效构建。
五、结语
目前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英语教学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与此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这样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Gagnon, G.W.&M.Colla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 Key Questions for Teaching to Standards [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XIV, 6.
[2]George W.Gagnon & 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 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M].California: Corwin Press,INC.,2001.
[3]Schmuck,Richard & Schmuck,Patricia.Group Processes the Classroom[M].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1997.
[4]陈夏南.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48.
[5]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教学,2003(4).
[6]丰玉芳.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207.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库”建构教学 意义 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English. “Thesaurus”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means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use of flexible combination of modules to guide student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with the new term “intimate contac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of the word, and their integration into existing knowledge framework, in their minds generate “thesaurus.” With “thesaurus” metaphor refers to the students of the brain, the image reveals its “ large amounts of storag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compositio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effectively resolved vocabulary teaching.
“Thesaurus” cons- tructivist teaching for the monitoring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role of conversion, boost the confidence of the stud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saurus”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context of the main strateg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and indirect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glish“thesaurus”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strategy
一、高中阶段英语学习是英语学习者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英语学习者获得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尤其是词汇教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量呈几何级数般的增长,给学生的学习平添了不小的难度,另一方面,词汇教学在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了语法和句型的讲解和操练,致使许多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丢三落四,而且兴趣了无,效果不甚理想。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教学的失误必然会拖累整个英语教学的质量。因此,寻找和探索科学有效的词汇教学的思想和策略一直成为高中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词库”的思想和实践已经开始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库”即库房,是存储财物的地方。其优点有三:一是存储量大,用时可以自由选取;二是分类摆放,用时便于查找;三是构成网络,用时保证人流、物流的畅通。“词库”建构即运用灵活多样的模块组合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与新词“亲密接触”,加深对单词的印象,使其融入已有的框架,在头脑中生成“词库”。这里,以“词库”喻指学生的大脑,形象地揭示了“词库”建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长处。显然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词库”建构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具体了解和全面把握“词库”建构的策略、方法,对于我们依据“词库”建构教学思想改革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无疑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监控、调节教学过程
“词库”建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获得必需的信息,便于教师监控、调节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各种教学变量,如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学的目标、任务,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变化情况。自觉分析教学情境,主动监控教学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纠正和调节,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词库建构教学体验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如困惑或失败的体验可使教师放弃或修正教学方法,紧张体验可使教师寻求紧张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等,它往往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教学活动。
2.有利于转换师生角色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都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师琢磨的是如何把知识点准确地向学生说明和讲解清楚。这种情形下,老师教得劳心费力,学生也学得疲惫不堪;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运用“词库”建构教学改变了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从知识提供者的角色转变成学生的学习顾问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起到资源提供者的作用,创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氛围。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不仅去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并非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或者放弃对课堂教学的控制。相反,由于学习自主性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在“词库”建构中的任务是把“教”的责任越来越多地转向学生,变为学习者“学”的责任。
3.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果能够将“词库”建构用于教学,就会积极反思,这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一旦有经验的教师熟悉了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泥淖,处于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的惰性教学之中,这是很危险的。克服三大定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反思。当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就会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理解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断回顾自己的教学表现,思考改进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成熟起来。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4.有利于提振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心死。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过程困难重重,是经历一次次挫折和失败的过程,并伴随着内心痛苦的体验,致使学生将英语学习视为畏途,信心丧失殆尽。而“词库”建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振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在“词库”建构过程中,不仅可大量有效地吸纳和记忆英语词汇,而且通过分类排列、优化组合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网络,用时可以信手拈来,使知识流、信息流,畅通无阻,确保学习的成功。这种成功体验的不断累积,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不再是难事、憾事、苦事,享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必定会促使他们形成英语的强烈愿望和进取精神。
二、“词库”建构要讲究策略。“词库”建构策略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三条即语境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和间接教学策略。
1.语境教学策略
语境是指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语篇及其前后关系,在语言交际中,语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背出五六千个词典词条,却仍难以实际应用呢?这是因为单词如果离开语境而孤立地存在,就成了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无法建立词与词、词与句、词与篇章之间的联系。只有通过语境,才能了解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意义、用法,以及搭配,也才能使我们看到词汇的实际运用情况,在采用词汇语境教学时,词汇教学不是从词汇表开始,而是结合语境来进行,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老师介绍课文有关背景资料,通过提问、引导、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有关词汇;(2)让学生通过听、读整篇课文,对其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文章背景来猜测生词的含义;(3)教师通过直观形象、引导释义和英语释义等方式提供生词在文中的正确词义;(4)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生词意义,熟悉生词的用法;(5)让学生结合一定的情境对所学的词汇作进一步的练习。
通过这种由语境引出生词的方法,学生才能获得运用生词的能力,知道在什么情景下使用哪些词语来得体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正如吕叔湘先生在论述关于语境和词汇学习的关系时所说的那样:“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另外,要求学生通过语境猜测词义,这对学生掌握词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信息处理水平对记忆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就越能更长时间地深存在记忆中。而猜测词义是一种深度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所猜测的词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运用词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活动教学策略
词汇的学习不能是孤立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个词汇网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单词放在与其他单词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比较性学习。牛津新教材中Word Power这一板块为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提供了不少的启示。例如模块一Unit3中Word Power这一板块就将和“运动”有关的词类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系统地记忆。而对Word Power中的词汇进行教学时,则采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能作用于以后的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笔者以模块一Unit3中Word power “Types of sports”为例,介绍如何设计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1)利用Web环境。在Web环境下,多媒体技术通过利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组合,将学习目标和对象综合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同时给学习者以充分的感觉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持续时间较长。
(2)利用游戏。纯粹地背词汇,是一件很乏味枯燥的事,怎样把乏味枯燥变成生动有趣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愉快的游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这里,教师还要注意三点:一、活动要简单,便于操作;二、给学生清楚的范例;三、在学生失去兴趣前,停止活动。
(3)利用话题讨论。新教材知识容量大的特点难免使得学生在词汇记忆这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经常是本单元所学的还能记住,但如果几个单元放在一起的话就不行了。教师应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丰富多样的话题,利用话题讨论,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2-0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资源,建立优质的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既可以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又可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推进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主动式、协作式、开放式的新型高效教学模式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冲击。本文针对目前职业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普遍状况,对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及看法,供大家探讨。
一、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切实满足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的需求,对教师的自身发展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供青年教师分享,青年教师有创新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放到教学资源库中供大家探讨。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教师,可以把培训进修的所得提交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吸取经验,开阔思路,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从而达到业务水平的提升。
2??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集中式的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要想学有所长,仅仅依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在课后进行思考,查找案例进行研讨与实践。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为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提供系统的指导与丰富的资源,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为远程教学提供条件
在国家大力倡导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远程教学已经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弥补课堂集中式教学的不足,提供与课堂教学同步的辅导性资料;能够根据学生自身提高的需要,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并通过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网络资源予以实现。
二、现阶段职校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很多职业学校把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仅仅看做是学校教改创新或通过评估考核的条件、手段和方法,而忽视了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本身的意义,导致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翻版,只是将主讲教师的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等挂在网站上,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而广的优势来促进课堂教学。此外,对网站技术盲目追求,不分主次,网站精美的网页背后没有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来支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具有职教专业特色的学习资源不足
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需要与本专业、本岗位紧密联系的学习资源。同时,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明确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当前很多教学网络并没有考虑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专业发展的自主学习资源,大多数都只是提供文件、图片,而缺少在设定的专业领域下的角色扮演学习过程。
3??教学评价机制缺乏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对难点、疑点的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以前许多网络教学平台中所采取的评价办法都是出一些客观题和简答题,并往往只给出参考答案,缺少结果分析及基于项目的操作过程练习,更没有指导教师的在线交互指导。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评价反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应该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让他们热情地参与其中。
三、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几个重要策略
1??明确建设目标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目标要明确,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师生,为师生提供教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资源。建设切勿急功近利。抱着完成任务或应付检查的心态去做,只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统一研究规划,分工协作开发
成立各个课程的资源建设研究筹备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提出要求,制定研究计划。在建设各个课程的网络资源时,应避免内容重复,消耗大量的存储空间。对于各专业反复使用的课程内容,可以考虑用积件的方式,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一门课程由多个“积件”构成,各个“积件”又可供多门相关课程共享,使资源冗余最小化。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交流活动,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同时,小组成员应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商定开发内容,避免重复开发,做到统一进度,相互协作,开发设计与研究探讨同时进行,通过教学实践与效果反馈不断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3??对资源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网络教学资源库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提出建议。要建设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访问过资源库后可以对资源库进行评价,找出实际运用中的问题与不足,以不断完善、不断改进资源库。
4??加强教师培训,解决技术难题
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培训,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帮助教师解决资源建设方面的技术难题。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教学一直都在不断进步之中,尤其是英语教学方面,对于这种第二种语言,我国很多学生在学习起来都十分困难,建构主义起源于国外,是由一名叫做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当今的教育教学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视域下传统英语教学观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主体的超越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个体十分独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的过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在英语教学时,教师总是以客观的方式来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意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主观思想,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按照已定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枯燥无味,缺乏积极性而且教学的效率很低,总是按部就班的重复着同一个模式。
(二)对学习主体的超越
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英语教学却不能如此,只是教师在简单的灌输自己的主观思想,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要用心灵引导心灵,用知识去滋润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可以两个中心并存的,教的中心和学的中心是可以互相调和,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随着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不能只按照原有的、固定模式去重复教学,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也让学生逐渐爱上英语学习。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视域下改进传统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被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转变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的思维能顺利过渡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施教方法,就要建立一套完整和高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在教学时创造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进步,突破以往刻板重复的教学方法,教师用心灵引导学生思维,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层面,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们能积极快乐的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方式,使学习中呈现出教师精准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个学习环境。
(二)确定“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较于教师来说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需要转变身份去思考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让学生通过知识积累来达到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积极的探索新的知识,在传统知识基础上去开创新的思维,让学习有一个目标和方向,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深入理解和消化教学知识,能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对知识加深记忆,促进学习,在实践“为理解而学习”这一目标时,教师就要制定一套完整高效教学目标。
(三)注重“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辩论和交流的学习环境中,这时就要让这些问题在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这样不但处理了疑难问题,进一步也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经过这种实际讨论解答问题,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起到相应的作用,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情境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对话、演讲、表演、辩论、游戏等活动,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让学生在对媒体的环境下不断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积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在课堂上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进行适当的英语交流,呈现出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不断的了解,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互动的教学环境。
四、结论
总结全文,本文之中主要论述的是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教学,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在逐渐前行,针对一线教学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找到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的学习英语,奠定更加坚实的英语基础。
作者:姚团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红波,耿殿磊.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科技学报,2015,(4).
按照教育部正式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07年9月实行。通过选取2007级一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班,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1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实践
1.1 第一阶段
由于实验班的精读课与另外两个快班合并进行,在精读大班课的教学中注重课堂管理策略的发挥,通过课堂观察和监控,对人数众多的课堂进行课堂纪律和教学的管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中不仅注意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有序结合,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电子黑板将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学习导入策略和语境创设策略,引导学生较快进入单元文化主题的学习和讨论。课堂学习中,注重语言交际策略和师生情感交流策略的运用,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并为其进行语言实践与交流做好心理准备。基于学生学习规划策略和语言实践策略,每单元留出相应的时间结合单元话题内容和课堂活动,为学生指导学习策略并通过课堂活动为其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环境,增加其对所学语言知识和内容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还运用了能力评估策略,可了解所带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起点水平。
为给学生提供复现、巩固、丰富语言交际和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机会,积极筹备建立了2007级乙组快班学生Digclass(电子教室),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课堂天地、文化冲击、愉乐园及学生作品展四个方面收集教学资料和文化信息。在第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反思中发现,课堂管理策略的应用仅有教师的课堂监控是不够的,必须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和配合。由于学生是新生且来自不同的专业,互相之间比较陌生,而教师对学生不是十分熟悉、了解,导致学生实践策略中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活动效果不明显。课堂活动中教师呈现的多,学生反馈的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1.2 第二阶段
为提高课堂管理策略的效率,笔者将精读大班的学生在原有三个小班的基础上,以抽签的方式将每小班的学生随机分为4~5组,每组8~9人。并由每组学生自主选出二位组长,负责该组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同时充分运用学生激励策略和学习导入策略中的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提供“听得懂才能学的有意义”的语言场景和输入材料,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在内容组织策略和语境创设策略的运用中,注重尝试和利用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在小班听说课中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加强语言情境的创立,为学生营造逼真、生动的语言输入内容和场景。在大班精读课的授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重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通过声音、画面、文字和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建富有学习性和趣味性的语言环境[1]。
在语言交际策略的运用中,为使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自信、活跃起来,教学的内容设计中增加以二人、多人或小组形式来进行课堂活动。在情感交流策略的运用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选择最为合理、有效的方式,使其逐渐增强语言学习中的自信心。在学生学习规划策略中,给予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更为明确、实际,不仅有基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关于语言五项基本技能的学习策略指导,如基于写作训练的“The Manual of English Writing”(英语写作手册)。同时也包括基于学习理论的学习策略的运用,如英语单词的趣味记忆方法等。为了将课堂教学适当延伸,每周固定三小时办公室辅导时间,促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解惑答题[2]。
1.3 第三阶段
依据教学中循序渐进原则和学生的访谈结果,适当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在学习导入策略中,在每单元的背景知识介绍中增加了学生利用表演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内容组织和语境创设策略中针对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逐渐增加目的语的使用量,并在学生实践和学习规划策略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相结合的意识,使其逐渐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频率越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进程就越快[3]。
在师生情感交流策略中继续沿用第二阶段的方法,即每周为学生设立一个下午的辅导、答疑时间,以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学习规划策略,并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堂延伸策略中,将Digiclass建成英语电子教室的网站,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有限的课堂学习之外,课下还另有一片天地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展现他们的课堂风采,从而最终引发其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规划策略的实施中增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并在语言交际策略中增加了四级词汇练习。每单元的课堂教学中从胡敏编著的《听故事记单词》一书中选取文章,要求学生在课下准备后,课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讲述故事内容,以此可学习四级考试的高频词汇。同时在学生激励策略中鼓励学生“两条腿”走路, 既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又注重自身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反思
为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笔者针对精读课和听力课中实施的教学策略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的有效率为86.3% 和90.9%。依据调查结果,精读课中学生最满意的教学策略集中在语境创设、学生激励和学习导入策略中,分别达到70.4%,68.5%和65% ;学生对内容组织、语言交际策略的满意度稍低一些,分别为63.6%和62.9%。说明精读大课中在内容组织和学习导入部分利用背景知识,加入学生自我体验的活动,同时注重语言情景创设的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为其进行语言交际创造了机会。在听力课中学生最满意的教学策略体现在语言交际、语境创设、学生激励和内容组织策略中,分别达到79.8%、75%、73.3%和70.4%;学生对学习规划、情感交流和能力评价策略的满意度稍低一些,分别为69.2%、67.6%和66.8%。说明听力课中针对单元主题,充分利用语音设备进行课本外听力文化内容的补充,符合学生语言学习中对语言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激发其语言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听说语言交际实践[4]。
由于学校大学英语教改中分级教学的施行,使得快、中、慢班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而笔者所实施的教学策略仅限于快班学生。如何在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下,针对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同时三个自然班合并为一个大班上精读课,使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时人数过多。即便以分组的形式,依然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才能让每组学生有平等机会体验课堂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进行。为此,英语大班精读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效率问题成为语境创设策略和内容组织策略中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卫真.教育信息化及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3):18-20.
[2]殷企平,庞继贤.华东外语教学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65-174.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观摩课 英语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影响越来越大,对解决我国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出发,对一堂高中英语观摩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被灌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在意义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作、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1观摩课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与情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如果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知识的“同化”过程;如果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发生冲突,就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只有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下面是观摩课中的情境创设:
在课堂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一些句子,要求学生通过大声读进入语言学习环境。同时,提出探究问题:What are facts and what are opinions?进而为下一步寻求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做铺垫。
教学情境就是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能表达出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探究问题的提出使接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2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协作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协作,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同伴组成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供资料的支持,提供启发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下面是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探究问题提出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哪些句子是facts,哪些是opinions。老师通过探究任务去引领学生的“协作”和“会话”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个体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帮助他完成任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功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建构过程中给予的必要指导。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员们围绕问题进行了争辩,体现了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探究活动的汇报交流阶段,体现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最终老师让学生给facts和opinions下定义时更是体现了多元主体间的“会话”与“协作”。
2.3观摩课中的“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因为强调学生是认识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观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是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汇报交流进行的。下面是观摩课中“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老师为了让学生自己建构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首先通过一些相关句子的呈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接着通过小组成员的汇报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呈现答案,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学生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示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答案,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进而对facts和opinions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最终给予它们一个满意的定义。
3.教学案例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在观摩课中,老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整个课堂进行了规划与设计,最终也实现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学习情境创设阶段,多媒体的使用过于单一,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情境有些单调,不能强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协作”、“会话”过程中,学生不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缺乏竞争意识,激励机制,导致收效甚微,学习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似乎忽略了个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老师个人对话题表现出的兴趣,上课时表现出的热情与激情,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甚至是一个肯定的微笑、眼神的善意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老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例子去创设情境或者让学生即兴地说出一些句子或者寻找一些图文并茂的相关资料,使实际情境生动、丰富,把学生带入一种主动、积极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第二,在“协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对获胜的小组成员给予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第三,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不单单通过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语言,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4.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在真实的情境里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建。为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包含真实问题,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协作学习模式的提供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理想的学习情境应该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参与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应该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参与其中,乐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情感因素的投入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满园.谈建构主义理论与高师外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
[3]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4]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学,2006(6).
[6]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7]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称“心育”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和体验。目前,“心育”课在全国和各省区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大纲,开展区域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心育”主题式同课异构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提出很高的要求。“主题式同课异构”课程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日前,福建省龙岩市普教室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学以“做时间的主人”为题,初中以“时间都去哪儿?”为题,高中以“一寸光阴一寸金”为题,“实战”味道浓厚,很接“地气”,让教师们在关注本学段的同时,注意不同学段的衔接,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获得成长。通过观摩与评课,老师们觉得在教学活动实践中有很多现实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去求解与探索。
一、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冲突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次观摩课中,三位教师都按照教学设计完整地在40~45分钟上完一堂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她们都按照教学经验来设计,按照预设的步骤推进教学。然而,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学生的活动却是难以预知的,特别是学生抛出的问题往往很新奇、尖锐,教师是接住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还是继续按预设教学实施?如果不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觉得不被重视;如果就学生的问题深入探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这样时间就捉襟见肘,整堂课的节奏就可能被打乱,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无法完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而不要太注重一节课教学结构的完整。一个主题可以分几次课来上,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探究的问题。
二、游戏引入:与学生现有认知发生冲突时,应“直奔主题”
本次教学观摩中,教师都能运用游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其中两位教师运用了同一个游戏――“撕纸人生”,学生相继撕去吃饭的时间、玩耍的时间、聊天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和上厕所的时间等,所剩下的就是少之又少的“学习时间”。活动中,学生用了大量时间小心翼翼地撕去一段一段的纸条。
在费时的游戏里,教师们都想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间的重要,从而进入活动主题。但学生们不一定会这样认为,他们在分享中就提出:“学习未必最重要,关爱生命才是可贵的”;“要在‘亲情’上多花时间,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如此看来,教师的煞费苦心有时还不如适时“直奔主题”,突出实效。教师点题,学生思考,把主要的时间放在经过活动之后的小组讨论或个人分享中。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不管教师如何耐心引导,他们的思想仍然如脱缰的野马,在自我的心理世界里纵横驰骋。中学生也是如此,在还没有进入到课程教学和活动之前,他们思考的方向还是会与教师的期待有所偏离,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头脑风暴。
三、小组讨论:与学生的组织意识发生冲突时,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碍于场地,或者觉得小学生小组讨论不容易组织,小学没有设置小组讨论;初中教学也仅仅前后桌4人简单讨论。忽略小组讨论是不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小组讨论与分享是培养以上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接纳,学会沟通,学会全方位看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维激荡,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把知识内化成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
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小学生和初中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讨论容易跑题、互相攻击,小组长的管理水平欠佳等。为此,教师要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运用活动的组织管理策略,为小组讨论保驾护航。可以利用班干部的优势合理分组;可以利用课前“导学案”让学生熟悉活动内容,在设置讨论题时要紧扣学生实际。可以这样说,小组讨论与分享是活动课组织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中能看出教师的组织艺术和管理水平。
四、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时,应突出学生的发展性
在活动课中,对于“时间安排和时间管理”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配好、管理好学习时间是非常成功的,毕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在学习之外的时间管理上,有些教师步入了误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甚而误导学生利用吃饭的时间练英语听力,上厕所看“美文”积累作文素材,睡觉前“放电影”式回忆当日所学知识等,似乎非要在课余时间上“挤”出学习时间。不论何时都尽量“手不释卷”应该是学生的个别行为,不予提倡。有些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朋友约会交谈,到快餐店消费等时间安排不太认可,竭力引导学生对休闲时间进行“改写、重构”,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理性休闲的不重视。教师可以放空自己,多倾听学生这样安排的缘由。正如学生所说的:“只有会休息才会学习!”别再扼杀学生的休闲时间,除了学习时间的安排之外,他们还需要了解和认识社会,还需要适度的朋友交往,需要一定的“隐秘”时间独处。所以,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时,应抓住时机,耐心引导,尊重学生的安排和选择,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是非曲直自有答案。
五、活动时间与活动结束的时间分配发生冲突时,应重视课后小结
开头重要,结尾也重要。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课后小结则有所忽略,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从三节课来看,教师对课后小结都不太重视。有的安排一首小诗让学生朗读;有的因为时间不够草草结束,让学生意犹未尽。课后小结是活动课的总括,教师可利用这一环节巩固活动成效。可以适当表达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肯定、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可以就某些学生精彩的发言点赞,可以适当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可以表达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期待等。
六、活动时间与学生实训的时间发生冲突时,应设置课后练习
一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如果能在课后安排一些思考性的、训练性的作业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利用几倍于课堂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特别是一些行为训练,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为他们完成这些训练提供帮助。当然,课后作业是需要检查和分享的。可以在下次课前分享,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把感悟在学习栏中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
综上所述,不同学段的“心育”课主题式同课异构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他们感知时间的重要,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怀;初中生思维活跃,且具叛逆精神,可让他们在时间管理上彰显个性,适度引导;高中生理性思维逐渐成熟,善于思辨,大都全心投身学习,可让他们在学习安排计划表(短期、中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状况,主动把握“心育”课的动态策略,才能让活动效果最大化。这样的“心育”课才是学生的活动课,才是成功的活动课。
一、本土艺术教育的失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文化的涌入,使我们享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然而,在这些文化中,有先进的、代表着进步文明的;也有落后、代表某种制度的、实施文化殖民的。受客观、历史的影响,我们的孩子,面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往往知之甚少——一首著名的传统乐曲,他们茫然不知;一块古朴的瓦当被视为残砖烂瓦;一方石章被视为土气十足。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甚至于否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遗憾,长此以往,必然会从漠视民族文化的存在到漠视民族的存在。
正因如此,努力发掘本土艺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因素,让儿童从小接受本土艺术的熏陶,在接受本土艺术的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纠正并建立起符合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操作
(一)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教育资源建设
1、从地方志中查找线索
教育需要适合的材料,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关键就在于寻找富于地域色彩的本土艺术资源,考察并研究这些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从而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提供后援。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地方志,从文献中查找线索。从地方志中,我们找到了不少流行于虞山舜水的民间艺术或手工艺术形式,如:哑鬼戏、莲花落、年糕面塑、竹编、草编、陶瓷制作、泥瓦制作等;还有不少古代遗迹,尤其是曹娥庙。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有用的艺术教育资源。
2、从专业人士中吸取建议
教育工作者不是专业的民间文化研究者,对于本土性极强的地域文化可能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通过文献检索查找到的地域艺术是否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何地,何人在继承,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适合现代生活实际等等,是十分需要听取专业的文化工作者的建议。因此,我们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访问了本地文联及其各专业协会、文化馆、博物馆。就陶瓷制作、民间戏曲、建筑等问题进行详实的探讨,以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
3、从实地考察中获得经验
借鉴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采风、考察是鉴别材料有用性的最佳办法。艺术教师也需要像文化工作者一样,去田野考察,进行有价值的资料收集工作。
a.组织学生考察上虞越瓷,收集整理有关越瓷的图片及资料,了解古代越瓷工匠们的制瓷工艺及流程。
b.考察“江南第一庙”的碑廊、石刻,收集了有关篆刻的历史资料。采集了多种当地的泥土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篆刻用的泥的品种;制作了多方印章验证效果,获得教学的第一手经验。
c.组织学生访问文化馆的音乐工作者,收集上虞地方民歌、民间音乐片断、戏曲音乐等作为学习素材。
4、从尝试实践中积累材料
有了第一手的素材,但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素材按照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改造、调整、重组,成为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教材。如上虞的陶瓷艺术如何应用于美术课堂当中呢?所使用的材料暂且不说,使用的工具就是学校无能为力的。但越瓷确实是艺术的瑰宝,不能不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就必须转换思路,借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变换学习材料、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于是,教师可以把这一专题分成三个阶段来实施,首先,以越瓷成品作为写生对象,对越瓷的图案、颜色、造型进行必要的表象积累;其次,以现成的白釉盘子、碗作为加工对象,变通使用水粉颜料作为釉色,在课堂中模仿勾画出越瓷的颜色、图案;或者以彩色橡皮泥粘贴于盘子、碗、罐上,模拟出越瓷表面的立体造型。最后,以陶泥为材料,造型独具个性的现代 “越瓷”。这样,一个专题,就积累色彩、图案、造型三大方面的素材,学生在一个专题的学习研究中获得了技法、思维方式的锻炼。
(二)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艺术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创造,是艺术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改造、尝试,摸索比较适宜本土化策略的教学模式。
1、采风+指导
这是一种带有综合实践性质的课型,通常是模仿文化工作者的艺术采风活动。在学生的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训练等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要花比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要考虑诸如行进的线路、路途的安全、考察参观后的材料组织、访问的问题以及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礼仪问题。这是一种学生十分喜爱的学习方式。
2、欣赏+模拟
本土艺术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很陌生的,需要教师的介绍说明,更需要实际的欣赏。因此,每一个专题的第一堂课,我们总是以欣赏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在陌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自由的领略本土艺术的内涵,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学生间会有一场热烈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并模拟其中自己认为最好的片断(局部)。如学习印章的款式,欣赏过古代各种各样的篆刻作品之后,学生就模拟了古代作品的款式,仿制一件“老古董”。
3、参与+体验
艺术的欣赏、表演、创作都需要人们的参与,无疑艺术教育的课堂实践也不能脱离这一规律,必须强化课堂实践中的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本土作品的演绎中体验本土文化的特性,感悟本土文化的精神。课堂组织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获得的是经验性的知识、能力。
4、自主+创造
这种教学的组织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但没有任何思维的框框;学生在进入课堂前,也收集了零星资料,并已有自己初步的思考。此时,教师应主动的退到次要的角色位置,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或讨论、或查资料、或相互印证、或相互争论,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与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但过程上要来的短。
5、微格分离
在我们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应用对本土化策略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用新的教学技术,简化了我们的许多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高分辨率的数码成像技术,回放美丽的上虞地域艺术文化,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的观察实物对象,我们把高分辨率的图像切割,提取实物中的精髓部分,或把大图像切割成若干小图像,再把小图像逐个放大,以便让学生们观察到最清晰的图像,建立正确的认识。对声音作品,我们借助于专业的声音处理软件Cool Edit,把声音切割成若干单位,分别加以观察认识。这种精细化的观察学习方式因为是把对象切割细化,逐个认识,所以我们把它定名为“微格分离技术”。
(三)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校园艺术活动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校园的艺术活动是另一个重要领域。学校艺术教育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同样不能放弃校园艺术活动这一领域,而应该投之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更多采的形式,激活地域文化的校园应用。
1、社团为基地
学校的兴趣小组学员是校园中最活跃的艺术分子,对艺术也最为敏感。在他们手中,地域文化被演绎得更适合学生的审美心理。如:泥印作品展,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的演绎,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在学生眼里由遥远而变得极具亲和力,也似乎变得十分的简单,为推广学习篆刻扫清了障碍。再如越瓷上的图案,在学生眼里是神秘而古老的,但通过这些“艺术小天才”巧手打造,古典的图案显得如此有童趣、有意蕴、有变化,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2、活动为载体
在学校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注入本土艺术的气息,渲染地域文化的色彩。如:“上虞民俗器物展”设计这一活动本身就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为了这个展出,我们设定三个阶段来完成整个展览活动。第一,发出征集民俗器物的通告,并请学生把通知带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填写民俗器物展览意向书。第二,征集小组整理确定录用的物品。第三,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向长辈的咨询、资料的整理,撰写好《民俗器物说明书》连同物品进行展出。学生在这个活动全过程中的学习、享受是多方面的,以至在观看展览时本身就有了重要的本土教育意义。
三、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反思
学校艺术教师大多对本土艺术的了解到不如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进行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必然不能光凭学校教师的力量,不能以外行的眼光去处理乡土艺术。在这一方面,地方文化工作者由于长期接触民间艺术,对它们有很深刻的研究,借用它们的研究成果,向他们学习民间艺术是唯一一条捷径。同时,社会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亟待改观,文化部门应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加大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