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 16:5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数据分析 区域差异
现在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版权产业”,尽管每个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大的 经济 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有着相同的“基因”;他们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相互作用之下。使得他们所依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或者说“软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包括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十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 文献 为研究对象,并作为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地区差异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分析
首先将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文章以及在进行数据统计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说明:
1 研究文章统计自1998年至2008年
从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域,这种差异与区域 经济 发展 水平相关,但又不完全同步,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辽宁、福建、河北等省,其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数量偏少,而像云南、陕西、广西等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章却相对较多。详细的情况可以比照下表。
数据只代表着一种表征,而在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形成数据的真正推动力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索的东西。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透过数据,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策,是本文的目标。
二、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理念与概念
一项产业,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离不开两部分的协调发展,一是实践,一是科研。文化产业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勿庸置疑,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发展,还是用实践的经验来促进理论研究的繁荣,其实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然而,有人要问,那些文化产业研究繁荣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这里文化产业不发达。怎么可能将这方面的研究搞上去呢?应该说,产业发展的落后与产业研究的贫乏是有关系的,但这绝不是必然的结果。笔者认为,产业研究的繁荣一样也会促进产业发展,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区域性研究的丰富与贫乏的首要原因来自于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理念创新。可以说理念是产业发展的“总阀门”。2006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一些省市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了动作,而一些省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抛掉传统的文化事业发展观等方面还存在着理念上的滞后。理念的滞后不仅导致了具体改革措施的不力,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停滞,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产业研究的贫乏。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整合作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有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门类,完善资源供给体系,丰富产业形态等,同时也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意设计等关联要素在其他产业中植入,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引擎,提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及路径。
一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的背景、概念及其边界
区别于其他产业门类,以头脑风暴、智力集成为主要动能的文化产业富于极大的产业张力。一方面,新的创意思维、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会赋予文化产业自身跨越代际障碍、资源禀赋局限,具有较强独创性的文化产业门类、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等,形成具有排他性的文化产业竞合优势。同时,这种以智力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门类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整合性,对关联产业具有越界改造的内在基础。而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为文化产业的跨界整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份额。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14美元,其中浙江人均GDP达到9115美元。虽然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入,但危机背景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与此同时,3G和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施,以及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等为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思路与战略抉择也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与要素支持。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将催生出两种新的产业形态。一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视阈内,通过新的产业内容、产业要素等的植入对传统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经营门类、产业形态等方面产生变革促进力,进而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孕育,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驱动器。比如,依托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出版物的崛起,以及网络阅读终端普及的机遇,改革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与盈利机制,大力建设网上书城,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等。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网络拓展问题也是具有相似性质的产业发展命题。又如,在会展业、演艺业、观光业等发展中与传统建筑业的有效结合,带动主题民俗文化旅游等业务版块的崛起。同时在文化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如何在立足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引进与吸收传统产业发展进程中一些好的机制与做法,如企业内部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政产学研合作及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这也将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在其他产业中的渗透,赋予其他产业全新的产业形态、经营模式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等,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比如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在传统木质玩具制造业中的引入,提升玩具的设计、包装及制作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发展玩具衍生产业等。又如,通过提升工业设计、创意等环节的实力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通过新文化要素、文化理念的植入提升农业观光游的层次等。
二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整体上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案例不断涌现。而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正集中暴露在跨界整合的质量与快速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跨界整合的市场秩序及竞争规则的建构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现状等。
首先,跨界整合的战略意图模糊、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厘清。跨界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当前一些文化企业在跨界整合过程中忽视企业内在发展基础及需要,盲目追求形式大而全,炒作市场效应,最终因为跨界整合的规模超过自身的经营能力而陷入经营困难。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对跨界整合缺乏全面论证,盲目进入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门类生疏、经营风险较高的产业,不利于文化企业特长的发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背离了跨界整合式发展的初衷。而一些政府部门在产业整合中出于政绩考核及宣传需要,搞“拉郎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跨界整合的盲目之风。
本文在论述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实现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文章从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低水平扩张、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束缚了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引入总部经济概念,推动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等经营实体将总部布局在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高度密集的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区域中心或者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营运成本较低和土地、能源、材料等常规资源密集的周边地区,最终通过公司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模式来实现价值链的合理分工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并带动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一种新经济形式。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年,北京丰台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总部基地,首批有80家大型企业总部入驻。随后,总部经济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徐家汇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上海在世博园B片区规划建设央企总部聚集区,预计注册资本将超过500亿元,年经营收入累计超过1.1万亿元。与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分列2010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6名。
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企业总部通常从事决策、科研、营销、投资、物流等高端知识型劳动,占据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所占区域面积单位小,产业贡献率大,它有利于破解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制约,同时促进人才、资本等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激发通讯、传媒、金融、会计、评估、法律、会展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住宅、交通、教育、商业服务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引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总部基地为枢纽,发挥产业链高端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带动辐射制造业等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理布局与集成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发展总部经济取决于某一区域特殊的资源禀赋、区位布局、制度环境、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包括与兄弟省市的产业布局协调等。当前,部分二三线城市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色,盲目炒作“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时尚概念,导致了同质性化竞争的盛行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亟需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不可否认,总部经济概念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同样,它对于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总部经济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全新视角
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浮现,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盲目追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些地区拥有较好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基础、或者特色民间文化社团经营经验,却忽视已有的产业基础与特色,盲目追求时尚,提出发展艺术设计、创意咨询、会展等产业门类,意图通过集中资金投入、模式移植迅速占领文化产业发展高端阵地,却因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水土不服”而“后继乏力”。同时,盲目转型使原有的特色文化产业门类失去了良好的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等政策依托,竞争力提升受到限制,形成“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头尾顾此失彼”的发展局面。二是盲目追求产业链的完善性,搞“大而全”的产业布局。一些地区既要发展文化制造业、又大力推动文化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又积极鼓励发展建筑与装饰设计、信息与软件设计、广告与会展等创意产业。大而全的产业布局,稀释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呈现“失焦”现象,使政府有限的资源供给更加分散,形成“撒胡椒面”效应,“都有所涉及、而均力有不逮”,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兴起的同时,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企业进驻不同的园区,文化产业布局分散,园区之间关联性差,在产品结构,宣传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各自为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形不成规模效益,产业集群非但没有生成反而容易形成“同室操戈”的局面,区位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力缺失。四是部分区域文化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部分区域在文化产业更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制造业因为各种原因向人力资本更加便宜、税收等政策优势更加明显的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却没有及时跟进,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断层。五是满足于低水平的“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发展格局。部分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发展数量的扩张,大力扶持作坊型、粗放式的文化企业,搞“文化创业”人民战争,忽视文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文化产业创新度与集成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低层次的循环运动状态。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盲目引进非文化类、非创意型企业,对孵化对象缺乏科学合理评估、甚至沿袭传统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形成鱼龙混杂的发展局面。
总部经济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的分离来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的构建直接规制和区隔了总部及其关联区域的产业内容及产业形态,界定了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之间的空间布局,实现了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形态的相对“固化”,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文化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重点的频繁置换,资源的稀释与挤压,通过新经济形态的确立消除了搞“大而全”产业布局的体制空间与学理基础。通过总部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高端产业门类的集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推动集约式发展。以总部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的确立及其对周边产业带的辐射效应,有效填补传统制造业基地迁移后带来的产业空白,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淘汰传统的产销合一、粗放型、小规模、低水平的文化产业经营与发展模式,转而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大项目、大平台,通过发达的文化企业“大脑”的构建,及其所主导、牵引的发达的“制造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质的提升。#p#分页标题#e#
三、以总部经济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在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建设中,要立足区域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特征、政策环境及文化积淀等,科学编制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类型结构,根据区域文化产业门类特征,在管理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经销型、仓储物流型等产业门类中确定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主导类型结构。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层次结构,在规划编制中,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提出上层次、上水平,意图通过一步到位达到某种发展水平。要建立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发展路线图,科学判断区域内外、国内外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竞合格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近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在预留足够拓展空间、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做好总部聚集区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使产业特色的凝练、发展质量的提升、竞争力的夯实与发展速度实现和谐统一。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区域结构。企业总部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层级定位,比如全球总部、总部洲际派出机构、总部国家中心等。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及其周边省市竞合现状,确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面向的层级范围,即明确总部聚集区吸纳企业总部的层次结构。通过发展量能与层次的合理定位,更好地衔接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结构。总部企业聚集区不能一味求大,一味追求企业数量的简单群聚,炒作企业规模体量的数字流水。要根据区域经济承载量、市场前景、文化产业的现有基础、竞合格局等合理确立总部聚集区的规模。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的整合与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定位类同、产业同构的产业园区,要实行优化整合,强强联合,打造旗舰型、示范性的总部聚集区,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总部要进行升级改造,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相关指标要求的予以撤销;对于背离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或者传统工业项目的园区,要果断“摘牌”,厘清其性质,不再享受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推动产业业转型所享受的各项政策优惠。
二是要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要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要进一步协调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与完善区域性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总部经济实体的投融资、人力资源集聚、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比如,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参与总部经济实体建设。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总部经济实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探索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可行性。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等。园区可以与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定向人才合作协议,鼓励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团队以多种身份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就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改革调控高端人才流向,建立和保障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入股的创新机制,更好地集聚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保护与侵权界定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创意保护的构成要件、技术指标,明确不同层级知识产权侵害的判定标准与依据。制定符合文化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规。根据不同程度的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处以勒令整改等的处罚,通报并处理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可以通过司法渠道予以解决。通过行政、司法和市场手段的综合作用,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以建筑高低来判断城市化深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以智慧程度来判断一座城市先进与否的时代已来临。真正的智慧城市必须要有智慧产业做支撑,智慧城市的诸多功能也需要通过智慧产业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慧产业最典型的代表,正被智慧城市概念颠覆性地开启新视野。
不使用资源,不产生污染,一天收入一个亿,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千上万人的观念,这正是网络游戏创造的神话。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据初步估算,2011年大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约32%,占GDP比重3.8%,高于同期GDP增速,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创意文化产业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概念重新勾勒出新世界的形象,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一巨大变革和冲击,现在才刚刚开始,而敏锐地把握这一潮流,提升改造传统行业、积极开发新的文化样式和新的文化领域,是未来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将为智慧城市创造成倍增长的“文化红利”。
智慧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先意味着提升传统行业,在所有产业中注入新的数字化信息要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向数字化转型;此外,应该利用信息资本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创意元素融入生活中,融入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其次,应该注重开发新兴的文化产业样式。
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方兴未艾,表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初期却又极为脆弱。文化创意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加上文化的盈利周期较长,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如何让它茁壮成长?业内人士认为,只有解决了资金、人才、规划和政策扶植等几方面的问题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解决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难题将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原动力。为此,应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服务。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宽松便利的金融服务。创新文化项目收益融资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关键词:文化产业、地方性、文化经济、地方发展
二十世纪末期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促使欧洲多数的城市,不管是国际的、区域的还有地方的,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开始着眼于不仅仅是新的产业或服务业,而必须是在城市内看到完全“再创新”的机会。在80年代,过去在城市政策中被忽略的文化策略,开始对社会和政治的议程产生影响。文化的产业化,更使文化不仅开始重视生产、循环与消费,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也促使其在社会再生产的累积过程中扮演相当程度的影响性。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备受市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振兴规划,除指出了近两三年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崭新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其期望甚高。而要将文化产业真正建设成支柱产业,则需要创新体制和确立战略眼光,构建起适应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如下问题:总量偏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产值偏低等。为此,通过集群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势在必行。从概念纷争、政策制定到资本运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表面上跟不上文化产业实践的步伐,实则是研究环境、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向偏离了现实需要。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来说,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深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与产业发展实际却难以同步,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和错位现象。如何应对这一困局,又如何求解良方,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再度腾飞的关键性因素。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
世界上主要城市早期的文化政策,将焦点在提高市民自明性和公共社交情谊的催化剂,即提升社区的重建。文化经济的重视,主要是在八O年代中期,城市普遍对改造旧城环境和对经济发展殷切的企盼下,受到重视;这种策略方向被取代为一种高度重视文化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和实质环境再生所具备潜在贡献的语汇。文化经济政策于是出现。基本方向有:文化产品的地方生产、文化观光、和城市政策的装饰,着眼于将文化视为城市组成的要环,并透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与商品化,强调所有的文化产品或资源只能在当地被参与、享受与消费,以及独一的气氛,将城市化妆为非常具吸引力的地方,可以留住观光、访问与投资客,进而设置新的产业和产生新的白领就业机会,也就是文化的城市营销作为。
二、知识经济脉络下的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发展出来的地方文化产业概念是要抵抗工业化、市场关系扩张对社区共同体的腐蚀瓦解力量。不过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政策脉络下,文化产业的概念则是源自于工业化与商品化的过程,文化被视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其目的与其它商品一样,均是为了追求利润,不同之处仅是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易与消费的主要是意义、符号与象征等无形的内容,而非具体的物质。这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是用以批判大众文化的兴起,控诉文化被技术与资本主义意识型态所扭曲。然而文化产业能成为一个有前景并有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策略,则与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使得商品几乎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大量生产、复制与流通。文化创意产业会成为各国重要产业发展策略,正是立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成熟发展上,在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基础上,文化与知识、创意被归类为同一范畴,甚难完全区分,他们均属无形的内容元素,并可利用新技术大量复制与传播。在这脉络下发展出来的文化概念,文化不只具有经济性,还潜藏庞大的商机。此外,网络与虚拟影像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象征消费与体验的广度与深度。
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文化产业系指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产业,而这些内容也特别受到著作权保障,并且可以用产品或服务形式来表现,文化产业或可被视为“创意产业”,以经济术语来说,则是朝阳或者未来取向产业,以科技术语来说,即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包含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智能财产权等三个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所谓的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内容上产业变成同义词,这使得文化产业概念成为强有力的政策论述资源。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没有清楚厘清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哪些领域有交集,这使得全部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都有可能等同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本质与界线也难以明确定义。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的文化产业概念,只要某类产业被纳入这个产业的范畴内,自然就取得如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同等的属性,也因而隐含庞大的商机,这也是文化创业产业论述迷人之处,任何特定产业只要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建立关联,就隐含着光明的产业远景以及等待开发的庞大商机。事实上知识经济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侵蚀传统上认知的文化产业基础,如被列为文化创意业产的出版业,特别是报纸新闻,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即使祭出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大旗,产业基础仍是岌岌可危,市场规模逐渐萎缩中。除了知识经济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区域发展的内化过程中,也结合了传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析架构。
三、文化产业创意区域的建构
一个城市成功的经济发展,在于掌握一个驱动产业,这个驱动的产业和服务能够透过专业技术和知 识促使高质量的人类资源,得以对经济、生活有更密集的使用与贡献,在九O年代末期,文化这个先驱产业虽然呈现对都市竞争力提升的贡献,但当实证结果反映内部结构性危机的同时,厚实产业基本条件的教育、训练、研究、和发展管道,也开始受到政策的重视。文化厂商的着床、厂商间的网络与连结、厂商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是操控城市文化经济的要件,而透过非正式的社会和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分享效果,更影响厂商着床的过程。此现象反映一个明显而动态的处理都市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互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紧密地植入城市的学习、创新与知识的发展环节。
1.产业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
一个城市要能够与其它地方有效产生区隔,当它在重建与营销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以生产中心为方向,应加强它的“可消费本质”。而这个观点与趋势,主因在有限的投资基金情况下,地方彼此间的竞争以及他们的活力与未来的生存发展就更要倚赖清楚和谨慎的文化策略之运用,以提升地方特性与被参与的兴趣;而所提供文化消费机会的“质与量”将是创造地方发展奇迹的关键。换言之,文化制度性氛围的建构和文化产业的生根,成为目前着重的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指文化本身和其关联发展之活动、社会、环境与经济所共合的一种现象,整个过程中,除了城市再发展所亟须的经济效益外,社会结构的重整、意识的凝聚与相关元素的调和,应该是首要的考虑。
2.学习型文化空间的形成
在文化氛围建立过程中,创意区的想法已经落实到实质空间区块的发展、经理与使用,在这些空间中同时提供协助文化厂商找寻可能的风险、信赖和创意实践的轨迹。这些文化发展空间建立后,透过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风险可以经理、信赖可以沟通,而空间内部所提供的互动机会,也慢慢抵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的概念,就是希望在空间中形成一个让文化厂商动态学习和成长的保障环境:在城市内的小空间中,透过密集的内部与外部互动、生活与专业紧密结合后,交织形成的社会和空间胶合体,可以进一步经由连续性消费空间、文化事件、和联盟关系的发生,催生创作、生产、与消费的网络,并孕育跨部门的活动和效益产生。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虽然还需要更多的垂直整合机制以及资源合作的建立,但是在许多城市的经验中,确实已经看到对一些小规模文化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形成一些城市内有创造力的新小区现象,这些都是提供城市寻找新发展方向契机,同时也直接让城市内部有激发创意和凝聚共识的机会。然而在发展的当时,首先必须要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避免高估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换言之,当我们普遍开始追求文化经济成就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希望之同时,应回头仔细对地方和文化发展的当前和关键问题、方向做详细评估,才能引导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化生产者,对地方潜藏的广大特点有正确的洞察力。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化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要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和价值快速流动的后现代社会中,确实不易。
如何能够达到政策的效果但避免社会结构松动的问题持续恶化,制度性的机制就必须加以建立。文化产业显然地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也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商品化后,透过经济自然形成的关联衍生作用,镶嵌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网络中,它必须是一个内发性的产业。当有这些基础后,加上政府策略和空间经理的配合,经济的效益自然出现。认真思考城市、文化、全球化三者间彼此的互动关系,避免政策的形成只是单纯的快速迎合地方或时尚的需求,如此才能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重构一个有效率和价值的新经济体。而如何让文化真正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融入到社会中而不要只是附属在政策或经济的环节中,也就是让它是一个投资,能够实质回馈到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而不要只是政策推动当时的补助,也是最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景民. 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6) .
[2] 徐丽芳,刘锦宏. 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06, (06) .
[3] 左鹏. 城市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与文化产品价格浅议——基于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4] 张海涛,张云,李怡. 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02) .
[5] 李小牧,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 2007, (02) .
[6] 鲍玉珩,洪俊浩. 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电影评介, 2007, (16) .
[7] 田丰. 论文化生产力[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05) .
关键词:手机媒体 3G 文化产业 价值链
我国2000年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教育、科技、媒体、艺术和旅游等五个方面,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五大要素和支柱。其中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产业形式。①因此,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可归属为文化产业范畴,属于新媒体、文化产业、媒体产业研究的交叉性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的经济视角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新技术要素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与推动,而这种技术要素将成为主导未来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947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指出其特指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以及从事文化服务的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和社会机构)。据此产业定义,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8%,仅次于制造业成为该国第二大经济支柱。②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政府才正式提出了这一产业概念,而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祁述裕、韩骏伟(2006)撰文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③而手机媒体文化产业是指围绕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平台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形成的产业体系,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代表,从产业特色及发展潜力看,将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外延上,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可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多种形式,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品形式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迅速,呈现多元性、灵活性。总体上看,该产业体系当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新技术、新产业形式引起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链重构,成为变化的最大动因。新技术动力尤以3G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3G即指正在广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大容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高速无线上网、即时视频通话、影视在线播放、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这种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手机媒介文化产品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增值空间、用户的数量以及相关多产业的融合度。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业务的经营许可,这标志着移动通信服务进入了“3G”时代,由传统语音服务向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转变。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也乘此东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该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获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3G的带动下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2009年~2010年电信运营商对3G投资达280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3G用户达到2520万户,半年增长率即达约90%。通过通信业、网络业、文化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手机文化产业也相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专家预计,3G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拉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预计将会带来1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④
与国外差距大。我国媒体文化产业总体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规模上,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6%,而美国、英国该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在竞争力上,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3G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2009年国内3G手机总销量虽然突破500万台,但与中国3G用户规模1500万相比,仅为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还是低端市场占据主流,而资费过高是3G在内地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时,这种差距使我国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依靠大手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⑤
产业体系尚不成熟。作为新兴媒体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我们缺乏与国外媒体文化产业集团抗衡的超级综合性产业集团;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有待优化国内外媒体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动荡的状态,生产与消费形式、盈利模式、利润分配及价值链各环节都尚未成熟,抗风险能力差;人力资源上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现代产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更加依赖3G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动。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新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作依托,一旦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G)成功推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迎来大范围普及与发展。3G还将提升手机短信、电子出版、音乐下载、游戏等传统形式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发挥在音乐、视频下载及在线播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商务功能如手机营销等,大大增加利润增长点。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技术依赖性特点,受到新技术应用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用户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由于新产品推广导致利益各方进行博弈,盈利和利润的重新分配,使其发展也易受到新技术应用导致的价值链重构、营销模式革新的影响。
3G技术应用对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利润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手机文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围绕以文字、静态图片为主的信息服务、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进行开发,许多高端文化消费形式由于硬件、通信带宽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起来。例如目前国内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于硬件技术尚未有质的突破,用户较少、市场规模有限。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3G技术的大范围成功推广,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会迎来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同时,3G的应用将使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视频下载、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业务成为行业新引擎,成为3G时代最具增值潜力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加快产业体系的建构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及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就手机媒体文化产业而言,在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实际上已经拓展为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年内,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的信息文化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规模的社会投资。⑥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3G业务将使资金、人才、客户群等各种相关产业资源向优势区域和强势企业集中而因此重构产业价值链。
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手机文化产业是当今“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开发的各种手机文化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但创造了市场,而且也主导了产业发展。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主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文化产业更为明显,用户成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主力军,并使手机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格局。产品形式是否能吸引用户也决定了产业利润实现与否,这些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对接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应用3G技术的主要策略
政府应适应3G技术特征对手机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规制、竞争和垄断规制,制定有利于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战略与政策。在3G技术条件下,其高传输率、大容量的带宽为多种文化内容及形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容支持和业务创新。因此,手机媒体文化产业的接力棒逐渐移交到内容生产领域,其产业发展前提是重视“内容为王”、“专业制胜”的内在规律,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文化创新的产业实体。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担当“引路人”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好“造桥人”:鼓励地方投资建立移动媒体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建设。
文化产业界应该及时适应3G技术变化,实施媒体文化创新工程,增强媒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G技术作为一种高容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技术特点上能够支持以手机视频为主的视听类服务。因此在移动媒体文化形式上,需要强化在该领域的创新,扶持以经营手机视频、实时沟通及影音为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在强调“内容为王”的3G技术时代,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各大运营商作为引领和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可采取三种媒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为主的平面型、系列化经营模式。作为产业引领者吸收各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形成运营商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针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信息产品,强化自身服务和营销能力,对3G支持下有巨大提升空间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创造“蓝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调“以我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投入大、战线长,容易分散精力,增加失误风险。
2.以媒体间联合为主的立体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运营平台与各大媒体合作,拓展信息服务种类,提升内容服务的本地化,降低业务拓展成本,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近期内各运营商趋向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整合过程中阻碍较多,整合周期较长。
3.以整合更大资源为主的兼容型、多元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打造媒体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基于运作较为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属于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以3G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新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推动并将主导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重构文化产业结构及价值链。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媒介文化产业能否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 释:
①杨立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03(2)。
②⑤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 文化产业;动漫产业;软实力;文化创意;文化积累
国家战略下的动漫产业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朝阳产业”。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不久,英国也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其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给出了界定,但并未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
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比同期GDP高出6到8个百分点。①基于这种状况,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将文化产业振兴做了规划。随后,2010年4月8日,《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从资金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至此,文化产业在近两年内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支,动漫产业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此影响下,“动漫传播体系也在日益的完善,动漫人才的培养规模也在扩大,动漫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国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由动漫产品的消费大国,向动漫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的强国在迈进。”②
然而,中国的动漫产业真就做大做强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了。由于整个中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中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在国际动漫产业的竞争格局中,中国还处于一个以加工、外包为主体的产业链环节;在发行方面,国内动画片播出费用远低于成本;而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更多的是代工,产品附加值很低。③
据统计,2009年,全国动画片创作生产的数量是322部,共17万分钟。④然而,就是这么小的一块蛋糕,却大都分给了12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因为这部分人群没有消费自,因此,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广告收益并不理想,这种状况,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动漫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反过来看相对成熟的国际动漫产业,全龄化动漫产销体系日益形成。例如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马达加斯加》,除了绚丽的动画特效外,已经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成为消费群体。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就在2010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建中央建议:“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动漫产业相结合,让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儿童文学、文学名著、狭义小说、公案小说、益智故事等民族文化资源成为素材,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小增强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使中国动漫产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动漫产品展示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如何树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是一个国家课题。因为当今国际产业竞争,最主要的还是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具体到文化产业,我们必须提到文化资本的概念。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观点,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中,文化资本是一种“新型的符号支配方式和权力再生产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也可被视为一个充满斗争的场域。”⑤也正是因此,当代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较量,更是文化的角逐;而在文化的角逐中,文化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所以,国家从战略上支持发展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不仅是一种经济考虑,更是发展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
按照北京大学教授易木的观点,国家综合实力包括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而“软实力”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在今天以致未来,国家“软实力”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无论是城市文化、新农村建设还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都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整个社会的“创新、学习与思维、扩张与收缩、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实力的建设。”⑥
当然,具体到动漫产业,它也应该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理解动漫产业,则更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动漫产业做大、做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也就是说,无论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还是国家战略的高度,动漫产业都应该是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作为新兴产业的积极引导,同时,利用国家手段加大动漫的开发、出口,在把有关省市的动漫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提升整个国家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国家战略的根本所在。
动漫产业发展与大学动漫教育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潜力巨大。而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教育特别是高等动漫教育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2010年中国(陕西)手机动漫产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上,文化部产业司刘玉珠司长说:“动漫从业和在校人数不少,但是动漫创意、策划等高端人才是十分匮乏的,大专院校的动漫专业有待于加强,以适合于市场的需求,很多动漫优秀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游戏企业,也造成了我们动漫人才的流失。”在刘玉珠司长的讲话中,有几个概念值得我们关注。
(一)创意
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然而,当今“创意”这个词已经远远超越了“想法”这个名词范畴。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先生曾提出“把创意变成生意,让智慧带来实惠”的创意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并预言:创意产业不仅会对发展观念、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而且“最终改变世界、改变中国”⑦。
那么,作为动漫创意的主体,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创意的基础在于文化的积累,动漫教育因为涉及文学、影视、绘画、设计、构成、计算机、经济、法律、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如果没有宽泛的口径和深厚的基础,动画创意也就无从谈起,而只能沦为一群动漫生产工人。
现实情况也十分让人揪心:在一哄而起的大学动漫教育中,真正能从国家的角度、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思考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教学主体是经济主体,他们向社会输送的是一群一群的产业工人而不是动漫人才。
“中国的教育让我们学会的是拷贝,让我们学会自大与骄傲,然而当我们走出国门,看见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拷贝文化’……因为我们没有创造性,因为我们发家的本钱是照搬所有已经被他国验证的经济。”⑧中国动漫教育起步晚,现成的模式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所以,中国动漫高等教育也是在拷贝;而拷贝来的经验,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中国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动漫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人转行做其他工作;另一方面,国内大型动漫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一多一少,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这成为一个悖论!
(二)动漫专业高端人才
中国能否培养出自己的高端动漫人才呢?我们在此应该给予肯定。但如何培养真正适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确实是一个问题。以目前情况来看,传统动漫专业教学存在着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高等动漫教育用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于动画人才的需求。科技在进步,行业在发展,大量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动画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不相称的是,动漫人才培养却远远落后于这种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课程设置上,国内动漫专业大都采取的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大部分课程仍集中在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影视编辑上,而忽略了哲学、美学、宗教等文化基础的学习。
在一项教学研究课题中,笔者针对上述状况,提出了改进传统的高等动漫教学模式的方法,以科学教学为基础,结合时代特色与新兴数字技术的运用,同时融合传统教学、数字技术和时代特色,进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高等动画教学体系,使之适应动漫创新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融入哲学、美学、艺术和宗教等内容。因为,哲学和美学的意义在于引领时代和守护精神,宗教和艺术的作用则在于关护人心和安顿性灵。具体到中国的动漫人才,首先是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优秀传统。
因此,振兴中国动漫产业要从文化创意开始,文化创意是从中国文化、中国美学中解读,这其中包括儒、释、道的精神,中国传统的绘画(包括工笔画、写意画、壁画、年画),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等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与诗性智慧是人类创意、创新、创造的源泉,是民族的情商,是生命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⑩
在国际动漫产业竞争当中,很多人都批评中国的动漫产业很大程度上是在拷贝,而缺乏的就是创意。那么创意在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在于“习得”,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文化积累”。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五千年文化,值得每个中国学子去深入学习。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和照抄西方,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究。实际上,文化的积累是从学校开始的,作为动漫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文化积累,从根本上奠定自己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美学上的修养基础。
当然,孔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而运用到今天的动漫教育领域,则是采取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内容,缔造创意社群,打造创意阶层,形成从动漫创意到产业一个链条式的人才梯队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人才具有应对各种市场状况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动漫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局面,使得创意人才以及各种技术人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从动漫产业这一个侧面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② 《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大力扶持动漫产业》,中国文化产业网,2010年4月10日。
③ 皮舜:《动漫产业国际发展趋势与演进》,2010年5月。
④⑥⑧⑩ 易木:《如何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动漫企业》,2010年5月30日。
⑤ 荆琳:《文化资本与当代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九卷),第68-77页。
⑦ 杨眉:《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10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金融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98-02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它以无污染,无消耗,高产出值等一系列优势被称为“朝阳产业”,是世界各国在未来大力发展,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历史上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之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好措施,为发展文化经济,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开辟道路;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开”的状态让国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好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文化创意产品。此外,有消息指出,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并有三万亿的缺口等待开发。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地位不断提高。都让人对这一产业报以极大的热情与期待。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也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状况,国内外的研究集中于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基金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指利用现代先进科技,以创造力为核心,开发现有文化资源,提供文化、艺术、心理、娱乐产品,增加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出版业、影视业、网络信息业、娱乐业、演出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业、展示业、艺术品业、广播业、音像业、博物馆业等等。还包括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产业部门,如广告业、装饰业、设计业、时装业等。①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是“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指数排名前三位,通过对这些城市发展经验的分析发现,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措施和大量的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政府的文化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在扶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痛苦挣扎的韩国,在短短几年内,经济重新崛起。韩国政府提出以“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民间运作”为框架的“文化立国”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此外,韩国以国家性的非营利组织向文化产业提供廉价的场地、公共信息平台、研发以及优惠的贷款和免税政策,促进中小文化企业迅速成长。
其次,我国金融专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的介入度。假如没有金融的全方位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产业建设。总体看,目前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还是比较小的,这既有金融业对文化领域还不太熟悉、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我国文化发展的阶段和自身的原因。目前,我国文化企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企业规模往往比较小,大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抵押担保品不足,加上我国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总体上文化产业的风险还较大。金融系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具有大规模支持文化领域的愿望和动力。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文化企业的资产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用于银行贷款的可担保的固定资产,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文化企业或者项目提供贷款,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缺乏可依据的经验和风险评估体系,而且我国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向中小企业放贷,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基于这种客观实际,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虽然政府产业基金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获取门槛也较高。“已经出台的政策和措施虽然‘看上去很美’,但身处最基层的企业们对资金的饥渴依旧,文化产业融资及时雨并没有普降到最广袤的文化市场中来。”②
作为一个有前途的支柱产业,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国外的经验也证明,政府的扶持,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从理论上看,在资产评估活动中,评估结论仍然是评估人员的一种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事实。因此,资产评估不是一种给资产定价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只是一种经济咨询或专家咨询活动。评估结果本身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一般而言,文化企业所委托的评估机构倾向于将资产往高里评估,而银行的评估机构为了谨慎其见,一般倾向于将资产往低里评估。也因此,双方评估的数额会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超过10倍。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就要求有独立于银行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存在――由第三方提供相关的服务和信息,推动银企之间的合作。
(三)多渠道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