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 16:51: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低碳生活小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春节安全倡议书一
亲爱的朋友们,20xx年新春即将来临,为了让您的每一位家人、朋友、同事度过一个健康、文明、平安、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共同携手,发起以下倡议:
【一】不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
蓝天,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关乎子孙后代健康成长,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平安、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快乐,预防火灾人人有责。为了呼吸更新鲜的空气,为了营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了老人和孩子们的健康安全,为了整个地球的文明美丽,我们倡议:
1.不做引爆人,平安过新年。自觉做到不购买、不运输、不存放、不燃放烟花爆竹,自觉摈弃烧纸、烧香等影响安全、破坏环境的行为。
2.不做种霾人,文明过新年。主动选用电子烟花爆竹、喜庆音乐等安全、环保、低碳的方式热热闹闹过大年。
3.不做冷眼人,携手过新年。及时劝阻、积极制止身边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二】春节交通安全倡议书
为了大家的出行安全,预防和减少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防止长时间、长距离交通拥堵,消除不必要的争议和误会,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倡议:
1.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并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遇堵车情况,请广大驾驶员不要随意穿插,听从交警指挥,有序疏导。
2.树立为已为人,平安出行的交通安全观,坚决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载、超速、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做到安全驾驶、文明出行。
3.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让行为习惯。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
4.倡导绿色出行、健康出行。建议在1公里之内办事、访友选择步行出行,尽量不开车前往(或者绕行、避开)闹市区、商业繁华区域。
【三】讲文明、树新风倡议书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风尚。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共同创造和谐安定环境,我们倡议:
1.让文明新俗替代陈规旧习,过一个文明健康的春节。从每个家庭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理性用餐,培养不剩饭不剩菜不抽烟不喧哗的良好习惯。倡导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压岁礼,为父母亲人送上有意义的节日礼物,不铺张、不攀比。
2.让亲情友情增添幸福,过一个温馨欢乐的新年。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重老人,孝敬长辈,利用春节陪伴父母、探望师长、看望乡亲。互帮互助,主动增进邻里友情,多做助人之事,多行慈善之举。积极参与送温暖、送健康、送祝福等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3.不虚度光阴,不沉溺网络,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四】您就是安全宣传大使倡议
作为一名专业的安全人,除了把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影响力带给您工作中的同事,有没有给您的亲人、朋友、同学提供一些安全建议和箴言,我们倡议:
1.认真查找并改正家里的1个小安全隐患;
2.给自己的父母、爱人、小孩1个安全小建议;
3.送给自己的同事、朋友、同学1句安全箴言。
如果您愿意做的更多,请把您对家人安全的小建议、对朋友同事的安全箴言发给老茂吧,让老茂分享给更多的人受益。
春节安全倡议书二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20xx年春节即将来临,节日期间烟花爆竹大量集中燃放会导致空气、噪声污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燃放不当会引发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社会秩序。为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确保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我们就节日期间文明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倡议如下:
1、不燃放或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2、不在非法销售点购买烟花爆竹;不在明令禁止的时段、区域和公共场所燃放;不在深夜、凌晨休息时间燃放;不在不利烟尘扩散气象条件下燃放;不在楼道、小巷、阳台、室内等地燃放;不让未成年人独自燃放烟花爆竹。
3、尽可能选择安全、环保、新颖的方式,来增添节日氛围。
4、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觉做到不燃放烟花爆竹,劝阻亲朋好友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
5、提倡文明祭祖,祭祖扫墓期间,不燃放烟花爆竹,用鲜花等方式替代燃烧纸钱等容易产生烟尘的祭祀用品,减少污染和火险隐患。
2012年6月10日至16日是中国第2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绿色”概念如今日益深入人心,秉持着节能、环保、低碳理念设计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视野。这些采用了绿色能源、使用低能耗电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排放的新式交通工具,在为保护自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此外,少乘车多骑行或步行也日渐成为人们提倡的低碳出行方式,既保护环境科学又可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等问题围困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平衡。无论是高精尖技术还是小发明巧思,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科技助力“低碳增长”,为人类带来“绿色生活”。
低碳经济显现活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也正在探索新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为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资委决定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于09年11月18日至21日在南昌召开。这无疑会推动南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重视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但是人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至关重要,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想一想,任何一个数字乘以13亿,都会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本着理性、适度、节俭、清洁等原则,向节能减排的目标转变,从生活习惯的各个细节上节约。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低碳经济”就离我们不远,美好的生态环境便是指日可待。
与“低碳经济”相对的是“便利经济”,“便利经济”虽不一必定都是“高碳经济”,但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却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便利消费”表现是“一次性消费品”满天飞。这种方便却加剧了耗能和污染,比如塑料袋的广泛使用。据统计,英国每年如果塑料袋减少25%,就能减排5.8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路上少了1.8万辆汽车。目前我国每年用掉塑料袋约1万多亿个,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便利消费”还导致了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除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原因之外,为了“面子消费”、“身份消费”,人们纷纷追求拥有小汽车、摩托车,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日常生活中,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人们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推行“低碳经济”,就必须戒除“便利嗜好”、“奢侈和面子消费”,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纠正高能耗、高浪费的消费方式。
早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七项小建议,指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作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建议包括:1.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样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这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3.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6.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7.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全世界的人长年累月人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当绿色文明成为生活方式,成为每人自觉的运动,我们会发现自己表面上做的是那么少,然而对于环境和他人的贡献却因此而那么大!
科技发展促进环境保护
一代哲人海德格尔曾对西方技术世界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他不仅指出了无限推行技术化造成的后果与危害,而且还在哲学上对此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产物,而作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始于柏拉图。正是在其主客二元的基础上,近代科学与技术将自身设定为一种“框架”,这种框架通过把自然系统纳入技术生产系统,从根本上“限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万物因此在技术的世界中只呈现为技术生产的原材料,这就蕴藏着毁掉天然自然的巨大危险。因为技术日益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使自然完全处于技术的控制之下,人的世界由此变成了一个贫乏的技术世界。海德格尔说:“贫乏的时代处在双重的欠缺之中:消逝的神灵不复有,未来的东西尚未到来。”正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劫掠,导致了人类家园面临毁灭的危险,人的生存成为了问题。通过追问,海德格尔发现,人类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的理论基础就存在于技术的本质之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海德格尔反对迄今为止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不是大地的主人,相反,人是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人既然生于大地,就应该接受大地的恩惠,成为自然的看护者,让事物存在着。“只有让事物存在着,不破坏和毁灭它,人才能从事物的存在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与事物同在,建立人在大地上诗意般的居住。” 海德格尔认为,要使这种诗意的居住方式成为可能,就必须抛弃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蕴藏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淳朴的道家思想。
结合了西方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即“前进到自然”。在他看来,目前的技术体系完全是人为的,社会体系是完全没有自然的,因此造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割裂、不能统一的局面。要解决这一难题,正确做法“不是退回到自然,而是前进到自然,即朝向一种根据人的需要和利害关系的宽广范围而有意识地构造的一种总体性”。在这里,“总体性”就是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体系中要始终贯穿着自然的价值和人的责任。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错,科技进步与生态平衡也并不截然对立和冲突。发展科技并不一定导致生态失衡,维护生态平衡也并不会妨碍科技进步。相反,只要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端正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恰到好处地运用人的主体陛和科技力量,科技就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而且也是更有力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反过来,维护生态平衡也不仅不会阻碍科技进步,而且还是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保证。只要我们把握好“度”,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一定能避免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科技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足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数个世纪以来,当西方人以理性精神去改造自然界,尤其是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实现工业化之时,中国人却没有从“天人合一”的关系中获得真实的社会进步和人类主体自身的解放,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系统。
下面笔者将根据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就中考中说明文阅读的具体考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应试技巧和防范措施。
一、 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术语、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这些考点除了会在整合全文的基础上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外,主观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给术语、概念等下定义。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概念”。比如恩格斯给“人”的定义: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高等动物”便交代了人属于什么,是属概念,亦称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概念,而“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便是人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种差。答题的基本形式为: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种差+属概念。如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语文试题《走向3D时代》第16小题:“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答案便可以这样确定:3D(被定义项)是(系词)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种差)立体图像(属概念)。
(2) 语境义的理解又包含特殊义、指代义、概括义。特殊义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指的意义。如2010年浙江宁波中考题《水井与符号文化》中第14小题:解释第3段中加点词语“中国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它又分为代词形态和非代词形态两种,如2010年安徽芜湖市的中考题《民航飞机为什么没有降落伞》中的第11小题,要写出第6段中加点的短语(“这种可能性”“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分别指代的内容,就属于代词形态。而2010年山东烟台中考语文试题《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第17小题问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什么,考查的就是非代词形态的指代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内容及范围、位置和层次等。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第16小题: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
(3)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常见考题形式是:某词能否去掉或某词能否换成什么。如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5小题: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此类题型解题的步骤一般是:先表态(能还不能、好还不好),再解释这个词语,然后联系句子看看去掉这个词(换成某词)后是什么意思,最后加上它的作用。答题形式为:表态+解词+去词(带词)解句+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这道题可以这样来回答:.不能删去。(表态)“最多”,界定数量,(解词)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带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可对答案进行适当整合,调整语序,确定为这样的答案: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
二、 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重要作用而言。有的句子是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有的是提请注意的关键句,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句,有的是缝合结构的过渡句等。
常见题型有:(1) 画线句的意思;(2) 画线句的作用,如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题问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再如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语文试题第21小题问“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3)画线句能否删去,简述理由,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小题让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第一,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句中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对句子的语法分析为基础;第二,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说明方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第三,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对画线句子的作用理解往往需从结构形式和内容情感两方面去考虑。如对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题第⑥段在全文的作用的解答便可以这样确定:呼应开头;强调人们要重视对淘米水的使用。
还有结合说明方法来考查的,这种题型的解答好坏是建立在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深刻与否的基础上的,因此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简括如下:举例子(具体真切);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具体准确);分类别(条理清楚);作比较(鲜明突出)。
如2010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试题《今天你“低碳”了吗》:
⑤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4分)
说明方法()作用:
说明方法()作用:
参考答案便可以确定为:
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真切地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另外,用引用,如果引用的是名言或科技名著其主要作用是增强说服力;如果用于开头,引用的是诗句谜语之类的其作用主要是激趣和引出说明对象。如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题《闲话白菜》14小题“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该题便可以如下解答: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而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语文试题《饮食不宜过烫》第21小题“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则应这样界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而问画线句能否删去,简述理由,这类问题其实是第二种类题型的变式,但回答时切记不可忘了表态(能或不能)。
三、 正确把握文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并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复习时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1)不可脱离语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还要注意背景,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中筛选信息;(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注意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准确获取和加工信息;(3)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迅速确定阅读目标,在文章中找到题目中的对应信息,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对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A、辨析出文中信息所涉及范围的大小,防止“以偏概全”或“误扩范围”的迷惑项;B、辨析答案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衍生信息”和“混乱语意”的迷惑项;C、辨析答案选项在整合原文信息时“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的迷惑项;D、辨析答案选项在处理原文信息时“因果颠倒”和“已未混乱”的迷惑项。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生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分析不够,未能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故在归纳与概述时或遗漏信息或把握不准或理解肤浅,造成答案错误。(2)语言功底薄弱,归纳后不能进行有效的转述与表达。主观题的批阅往往都是“采点付分”,如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探访世博瑞典馆“未来生活岛”低碳厨房成亮点》第16小题:“未来生活岛”展馆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阅读文章第②段,请概括说出这种理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答案要求是:节水,节能,节电。(每点1分,抄写原句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所以,在复习时,教者应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坚持“文本为本,搞清弄通”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A、初读,整体感知,掌握思路;B、再读,整理提炼,分析段落,落实字句;C、跳读,依据题干,寻找关键,转述语言,答全答齐,力求到位。
四、 理解把握文中观点,联系应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和想象
这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省市所采用的新型题型,也是跟高考衔接比较紧密的一种题型,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为实在的题型之一。
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17小题: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
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霜叶红于二月花》第18小题: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材料给出解释。(3分)
材料连接
秋天到了,人们喜欢到北京的香山、苏州的天平山或南京的栖霞山去观赏红叶。本来葱郁的树林,脱掉了绿色的衣裳,换上黄、红、赭等鲜艳颜色的新装。
上述两例都是主观表述题,考点都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不是太难,学生只要能把这两篇浅易的说明文读懂,解答便不成问题。思维的步骤:先根据文章形成认识或观点,再理解所给的材料,利用根据文章形成认识或观点来判断材料,最后形成答案,需要阐述的具体阐述。这种题型重理解运用,是一种能力的迁移。北京市的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北京燕山的参考答案:树叶的颜色和叶子中的色素有关,色素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秋天的山上,天晴气爽,强光低温以及有霜等天气因素导致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有利于叶子中花青素的形成,从而使叶子呈现出黄、红、赭等颜色,克服了绿色的单调。
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或推断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1、对应原文,逐字核对。命题人在编制题目时,有时用文章中的原句作为前提,阅读时,就要仔细核对,防止命题者有意改变原文,造成推断失误。但更多的是,命题人对原文的内容加以概括,这更要注意概括是否正确,否则,错误的前提推出的肯定是错误的结论。2、关注原文主旨,以防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或任意拔高,架空分析。3、弄清因果关系,有时命题者从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巧妙”合在一起,理解不透,审题不清便容易致误。4、防止曲解原意或张冠李戴,分清已然和未然。
五、 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或分析
这种题型考查得较少,但也应引起关注。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第18小题:第5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可呈现两种风格:一种是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另一种是生动(即语言形象、感人)。而在如下几种情形下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是生动的:1、表达方式上,采用描写或抒情;2、修辞手法上,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3、说明方法上,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此种题型回答,一般先总后分,先概括总说再细作分析,而且言必有据,能从文中找到附着点。如盐城这道中考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六、 最后就答题时的明显失误与注意点再赘述几句
明显失误有:(1)空白,有的考生遇到不会、不懂或没有把握的题目,无从下手,干脆一字不写;(2)答案写错地方且无标记;(3)粗心大意,人称混淆;(4)基础薄弱,用词不当;(5)概念不明,审题不清,如混淆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说明顺序有:A、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的空间顺序,亦称方位顺序;B、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时间顺序;C、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逻辑顺序,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D、用于介绍某实物制作过程的工作程序的顺序。而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指,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和总分式等结构方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转型;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07—05
近年来,江西建筑业稳步成长,2012年位居全省第三大产业,多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比较中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内涵要求我国建筑业必须从传统型向具有现代产业特性的建筑产业转型,如何推动江西建筑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加速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关键。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及与建筑业的互动关系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21世纪对世界经济影响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曾经是西方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人类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的内涵不断得以升华,新型城镇化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路径。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方向进行了明确阐述: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总体要求和部署。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2011中国社会蓝皮书,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但仍低于发展中新兴国家城市化率60%,离发达国家城市化率80%的水平差距更大。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才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转变经济方式、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人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至少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这对建筑业而言,可谓是一块巨型的蛋糕。
(三)城镇化与建筑业的协调共进
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观察,城市化与建筑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城镇化进程就伴随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日本上世纪60年代时城镇化率达到63%,但其公共建设和住房建设仍保持15%以上的高增速,直至城镇化率达到74%才有所减缓。我国城镇化率在未来20年,将经历从50—70%的增长期,为适应城市群和城镇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预计我国的住房与基础建设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一直在为建筑业成长提供广阔的市场,而城镇化理念的升华也在不断促进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从过去的只是土木工程、道路建设等单一产业,开始向城镇化需求的综合建设平台转型。我国近十几年的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促使建筑企业由单纯的承接工程走上了项目运营开发的道路。低端的传统建筑行业只有进入更为广阔的开发领域,才能获取更大的企业盈余和利润。新型城镇化给建筑业提出了新挑战,要想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分得更多、更大“蛋糕”,建筑企业就必须改变经营策略,走跨行业复合经营的道路,谋求产业链的延伸和获取更多的价值。而建筑业的转型发展,又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格局的新变化,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建设的标准也逐步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做了新的注解。
二、新型城镇化对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新型城镇化对建筑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转型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建筑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新的发展空间同样伴生巨大的挑战。建筑企业过去是建设者,现在是城镇化的策划者、投资者、开发者、建设者和资产运营商。相较以往,建筑企业不仅业务范围拓宽了,而且角色也在转变。当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来临,建筑企业不仅面对发展的机遇,而且更多的是需要进行前所未遇的选择与变革。
建筑业的角色转变,首先就要求企业进行市场角色的转变。从过去简单的承接工程建设项目,到城市建设的综合开发,要求企业从机制、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上作出大的调整。二是要求企业在市场的开发方式上发生转变,企业要摆脱过去单一的依靠自有资本承接建筑项目的模式,要开展城市建设的大型基建项目、市政工程等承揽,就必须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尤其是在融资方式上要积极探索新型建设模式,如BT、BOT及PPP项目等。三是要求建筑企业朝城市综合开发体方向发展。城市建设综合体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既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又能很好地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这要求建筑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既要能够有效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又要有能力吸引外部资源,如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发挥综合开发体的整体运作效力。
(二)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新型城镇化既有发展的速度要求,更有发展的质量要求。与之对应的建筑业发展同样具有质和量的要求。如何把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需要我们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把握好促进与协调的基本原则,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的协调共进发展。
1.科学发展原则。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现实中“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要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产业构成,其中对建筑业的转型发展也要制定战略目标,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确立城镇化的推进阶段和路径,实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城镇化的标准可以高一些,与此对应的工业化的层次和水平也应实现同步推进,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可能要超前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按照此原则,各地的建筑业发展也应该有针对性,不仅要创新驱动,更要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准转型发展的思路。
3.统筹发展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政策,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当前要特别防止盲目地将“一体化”看作是“一个样”的城镇化建设误区。要进行符合生态文明观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传承乡土文化,尊重自然,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第三产业,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建筑业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注意把握建设的标准和尺度,推动城乡的差别化互补与和谐发展。
4.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的,要求城镇化和建筑业转型发展做到低碳、环保和低环境冲击。一是低能耗。要建设生态城市,其重要的基础就是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的能源。二是保障公共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美化运动,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增强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和宜居环境。三是低环境冲击。变资源单向利用为循环利用,实现城市与自然共生,即实现城镇化过程的低冲击发展模式。
5。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则。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变,不应该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必须兼顾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在城镇化的中后期更要关注社会效益问题。关注社会效益不仅是政府的职责,对产业或企业而言,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建筑业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有发展经济、追求企业利润的市场使命,还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如在农民工的市民化方面尽到企业责任,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在保障农民工的社保福利上,努力实现“同城”待遇。
三、江西建筑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江西城镇化助推建筑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建筑业是江西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仅次于工业和农业位居第三位。江西建筑业从业者近200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第二大产业;建筑业贡献税收连续3年占江西地方税收总额的1/4。建筑产业发展对江西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接近或达到全国水平。按照江西目前的城镇化率,在2015年前年均城镇化增长将达到1.7个百分点,2016~2020年也将保持1.2百分点以上的增速,大大超越全国预期的0.8~1.0的城镇化增长率。城镇化保持一定增速意味固定资产的投入、工业化和城市就业人口的增加。根据江西省2001—2012年城镇化增长率、GDP增长水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水平4项指数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城镇化增长对GDP、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正相关,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促进人均CDP提升0.9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5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而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则意味建筑业投资的增长和产值提升。
省政府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建筑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着力点,以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作用,着力提升全省建筑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投融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外向拓展能力,推动建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意见》确定了建筑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即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翻番,达4000亿元;在省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翻番,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达1000亿元;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翻番,达30亿美元。企业上市数量实现零的突破,力争达到2家;百亿元产值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力争达到3家;特级资质企业从目前的1家增加到6家。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等国家战略平台,江西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一批重大项目的密集实施期,也将带动江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江西新型城镇化。
(二)江西建筑业转型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江西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形势的挑战与行业自身建设内功有待加强的双重压力,要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和推动力,加快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断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当前,江西建筑业转型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1.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问题。江西建筑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不高、企业市场竞争严重趋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表现为“低、小、散、弱”。全省还没有形成能够与国内知名建筑企业和国际建筑承包商抗衡的大型建筑企业。2012年,江西省具有总承包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02家,专业承包企业372家,分别占全部资质企业的74.5%和23.1%,但企业资质呈现基底很大的一个“金字塔”形态。其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139家、二级企业550家,其他885家为三级企业。建筑企业资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江西建筑行业的集中度,规模经营效应难以形成,企业多处于低价无序竞争,影响建筑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专业化经营能力与水平偏低问题。江西建筑业基本仍然处于传统建筑市场领域,多以房屋建筑为主要市场,在铁路、公路、桥梁、码头等专业工程领域的总量仅占21%,这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建筑业在专业工程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数字相距甚远。
3.产业对外拓展程度不高问题。近年来,江西建筑业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跨省跨境发展虽然取得成效,但多为劳务外出派遣或境外建筑项目的分包,建筑行业整体的海外竞争能力难以体现,在国内区域性建筑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如沿海省份。2012年,江西建筑业境外产值只占总产值的7%左右,且工程规模小、分包多,体现企业竞争实力的总承包、大体量建筑少,市场竞争能力偏弱,与建筑大省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江西建筑业整体为传统的建筑企业,仍然处于追求产值和业务量增长的初级阶段,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足。尤其是行业的人才流动较频繁,缺乏对人才的培养,企业和项目承揽缺乏专业型、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缺乏,反映全行业创新能力偏低的严峻现实。建筑行业缺少企业标准或执行不严,发展经营相对粗放,对国家级、省级工法研究乏力,难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
四、加快江西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城镇体系规划与建筑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
要依据“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构建江西城镇化和建筑产业发展体系,在做好城镇规划的同时,要结合城镇规划,制定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或规划。《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对城镇发展目标已经明确,既是江西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更是具有法规效力的执行条例,需要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而建筑业的转型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本省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本省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战略。去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建筑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江西建筑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须认真贯彻执行。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与本地的城镇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发展统筹安排,推动两者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应高度重视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建筑强省的战略目标。要在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战略高度,把建筑业的发展与区域战略平台的构建紧密结合。配合《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所设立的“一群两带三区”空间结构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原中央苏区建设两大平台,确定未来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区域部署。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下,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切入点,在做大南昌核心增长极、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同时,扩展赣北和赣南的建筑产业市场。战略指向为:做精以南昌市为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做大做强赣北、赣南都市群;沿昌九、沪昆铁路线,加强全省的建筑企业的合作,发挥南昌建筑业龙头地位,联大做强,推动全省建筑业的产业转型升级。
(二)创新建设开发模式,构建建筑业现代运营体系
一是强化建筑企业的综合拓展能力。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建设的集约化和综合功能平台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调整单一的建筑市场业务,依照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在传统市场和业务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业务向多业务领域拓展,由点扩展到面的连接,形成全产业链的经营业态,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跨地域、跨领域进行扩张。新型城镇化创造的城镇建设格局已经超越原有的模式,建筑企业必须尽快改变在“家门口”揽活的传统经营模式,积极参与到城镇规划的区域发展格局的总体战略中去,寻求业务的整合和横向的产业联合。
三要大胆探索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需求下,努力突破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限制和约束,积极寻求“大市场”,谋划“大动作”,在项目合作上,大胆采用BOT、EPC、PPP等现代方式,介入城镇的项目建设市场,由施工总承包向项目总承包转变,由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的战略方向转变,走出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一体化的发展新路。
四是做精专业市场。建筑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盲目追求大而强不切实际。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市场,专业化的分工更显重要。中小建筑企业要避免市场中的盲目出击,而应该细分市场,如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智能、低碳、环保产业与建筑领域等,既有市场需求,也对专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中小建筑企业应围绕专业化方向,努力锻造成有独特的施工工法、工艺,先进适用的施工机具,有精干的专业技能人才,有灵活快捷的经营机制的建筑企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用得上、少不了”的企业,在建筑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确立“大建筑”理念,联大做强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
1.推动传统建筑企业向现代建筑企业转型。改变过去江西建筑业房屋建筑一枝独秀的局面。支持施工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经营格局。鼓励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发展成为集设计、咨询、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交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承包领域拓展,逐步提升在高端建筑市场的专业施工能力。
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与江西建筑业企业组建联合体,共同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制定打造大型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战略,扶持政策向品牌与骨干企业倾斜。努力打破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促进总包企业进入交通、水利、电力、港口等专业领域。加强对专业建筑企业的培育和品牌建设,在做大做强总包企业同时,做优做精专业企业。
3.推进特色建筑产业园区建设。以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为目标,加快江西建筑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建筑园区建设,促使建筑工业类总承包企业、钢结构企业、幕墙企业、装饰企业以及建材企业、建筑机电企业、物流企业和建筑智能化等企业集聚到同一区域,利用“模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特色化服务拓展业务,并通过产业集聚,集约经营,科技创新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强化建筑产业与资本的联姻,构筑新型经营平台
必须进一步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优质资产和优势资源,实现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分配机制的调整和深化改革。积极推动企业和银行合作,走建筑业和金融业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可考虑由政府引导,鼓励建筑企业与银行间构建融资合作的新平台,如设立“建筑强省——构建秀美江西”等金融融资产品,让银行承销建筑企业债券,募集社会资金。也可进一步提高银行对优势建筑企业的授信额度,以建筑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建物为抵押,保障建筑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承担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应该鼓励具有较高从业资质和较强内控机制的建筑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突破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综合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争取到资本市场上市,通过上市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规范企业发展,为江西建筑产业的做大做强构造融资平台。
(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拓展绿色建筑产业成长空间
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江西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大对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使建筑企业享受到与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龙头型建筑企业成立研发中心,通过科技、人才和各类要素的集聚,努力创造国家级工法、省级工法和各项专利。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运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特别是要推进施工方式的改变,改变过去单一的现场施工模式,走建筑工厂化和建筑产业园的新路子。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提升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加强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领军企业,着力提升骨干龙头企业自主的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围绕建筑业重大关键技术、专业施工技术和设计工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专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企业特有的工法、专有技术和专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应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应用标准化、信息化技术,着力提高产业层次,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点,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加大建筑节能力度,推广绿色建筑,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