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众心理研究

大众心理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众心理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众心理研究

第1篇

摘要: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大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只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机遇,跟上时代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结合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对中小企业盈利模式创新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数据;中小企业;盈利模式;创新

引言

互联网的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快速的进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是续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后又一次的网络颠覆性革命。2012美国政府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利器,如何抓住这一先机,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机遇与挑战。

1、大数据对中小企业的挑战

1.1 决策者角色的变化

国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以“订单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围绕着企业的战略决策,比如产品决策、市场决策等,大多由企业少数高层领导者和商业精英凭借以往的数据、经验、思想、直觉等来完成决策。在大数据时代,决策由以前的“业务驱动”变成了“数据驱动”,通过实时的精准的数据分析进行决策替代了以往的直觉判断。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稀缺性不复存在,普通员工也能获得过去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才能获得的信息与数据,因此,普通员工的决策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因此,决策者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以往的企业决策者只需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决策则倾向与一线员工,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决策倾向与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共同完成决策。

1.2 产品研发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以及价值的创造将日益社会化。一方面,各种电子商务购物网站与各种社区网站中消费者购物经历或者交流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高效分析数据,能够使企业更加接近消费者、更加深刻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做出预判。这些使依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群体密切互动,引导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创意、设计,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反馈,实现产品的优化与创新。从大数据中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和服务,是大数据时代中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的获得只能通过自身,信息收集成本过高,并且缺乏高水平的信息分析人才,信息的利用率极低。由于信息资源的不足,因此大多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大多处于“闭门造车”的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将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极大挑战。

1.3 竞争环境变化的挑战

单个企业的运作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日益网络化和动态化。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会象以前那样只是供应链里的一员,只跟上下游企业发生关系,大数据时代现代企业会跟网民群体、上下游合作企业以及竞争对手共同组成“网络生态系统”,并且该系统还会出现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种发展趋势。在纵向发展方面,众多企业以供应链为基础紧密的联系起来,以供应链为纽带互惠互利,分工合作,从而实现供应链、价值链、网络生态系统的转变;在横向联合方面,网络的无区域特征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地理上的差别不在是竞争优势,各种企业可以在网络平台下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动态发展的“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大数据环境下不但可以获得顾客的行为和偏好,还能获得合作企业与竞争企业的一些商业信息甚至通过分析企业行为来分析出其商业机密。因此,大数据时代企业之间的博弈,动态的竞争和合作将成为常态。

2、中小企业盈利模式创新路径研究2.1 进行市场营销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传统数据的传播与网络数据传播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以前以抽样调查来分析数据,了解广告到达效果,了解受众群体心理变化和行动变化将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另外,整个社会将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大众品牌影响力的下降和大众媒体接触的减少是大众市场“碎片化”的两大特征[1]。因此以前主要通过品牌和广告来传输信息的手段其效果将大大削弱。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能够全程搜集和记录顾客在各个渠道的行为以及在产品各个生命周期顾客购买行为变化的数据,因此是企业开展“精准营销”成为了可能。

在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要勇于进行市场营销创新,还要持续创新。要根据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采用各种使用的新方法,善于把以前营销方法与现代营销方法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敢于使用新型的技术、方法来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2 进行成本控制创新

从中小企业内部环境来看,随着业务的增长,经营数据的增加和更新速度将会成倍增长;从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来看,所属行业与交易市场以及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业务交流信息和成交数据;各种云数据中心也存放大量相关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增加消费者剩余。

中小企业不但要从内部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进行成本控制,还要重点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数据,了解企业上下游产品的状况,产品技术发展近况,跟踪市场上生产相同产品和潜在生产可替代产品的关键企业,关注行业龙头的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等等。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商务第三方平台的数据,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

2.3 产品和服务创新

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消费者购物经历或者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高效分析,能够使企业更加接近消费者、更加深刻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做出预判。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工具与消费者群体密切互动,引导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包装、市场推广等,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反馈,实现产品的优化与创新。

另外,大数据时代的服务也不是简单的售前、售后服务,而是全方面的服务。服务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到产品售出全过程,一直体现着企业的服务。另外,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尤其是网络工具来实现企业服务,也是中小企业服务创新需要考虑的问题。

2.4 管理和决策的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跟网民群体、上下游合作企业以及竞争对手共同组成“网络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中小企业不在是以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成员,而是跟上下游企业甚至跟竞争对手组成的“虚拟企业”或者“企业联盟”。以往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模式将会变成“共赢”的竞争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不再是以前的静态的管理与决策,而是在大系统下的管理与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博弈将成为常态。

2.5 商业模式的创新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服务平台产生的大数据给中小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带来了可能。中小企业可以整合产业供应链资源,进行产业模式创新,也可以根据网络条件下,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员工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也可以通过“网络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创新协同价值链,从而提供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

3、政策支持

3.1 加强大数据的保存和共享的建设大数据是我国经济建设、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信息,是各部门研究、决策的基本依据,因此加大大数据的存储和共享是当务之急;另外大数据的存储方式不仅对其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效率带来影响,也会影响到数据存储的成本。目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电子商务平台公司拥有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导致数据收集不完整或者重复建设、投资。政府应从大数据战略出发,统筹大数据存储中心的建设,统一数据存储的方式,打破数据割据与封锁,使大数据成为社会的资源。

3.2 加强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扶持

大数据本身只是资源,只有对其应用才能产生相应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大力发展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从政策、融资、税收等各个方面提供扶持和优惠,才能为中小企业开展大数据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加强数据安全和法律的建设

信息安全是任何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安全战略,另外大数据时代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能够通过分析获得大量的客户信息,其中也包含众多的隐私信息。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数据安全和法律的建设。应当既鼓励面向群体、服务社会的数据挖掘,又要防止侵犯个体隐私;既提倡数据共享,又要防止数据被滥用。此外,还需要界定数据挖掘、利用的权限和范围。

3.4 加强大数据人才培养

大数据运用服务型人才是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分布式处理等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对业务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计算、分析,把结果以易懂的形式传达给管理者,因此,大数据人才应该是即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经营决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该人才极度缺乏,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2012年11期

[2] 冯芷艳、郭迅华等.《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年1期

第2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2] 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9

第3篇

关键词 外语教师 心理定势 因素

一、外语教学中教师心理定势分析

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观念、教学期望和教学思想,这些预设能够很好的帮助教师预先明确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从而能够将精力更好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教学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信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方向,产生正确的心理取向,最终达到正确的引导学生。

(一)教师的情感品质。

外语教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了他们对于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及其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在交流,反过来讲,情感的交流也对知识的传递产生影响。教师的情感定势能够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作用,是顺利完成教育工作必须的心理品质。例如教师在接受新班级时,外语教师因为以前形成的心理方式、感知等定势影响,能够有意识的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学生经过了心理体验,就会对教师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倾向性,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势。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知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一些看法,纠正自身的错误行为,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带动下,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的个性。

虽然外语教学当中外语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的个性却能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很多的教师在课前特别是上第一堂课时会有些紧张:担心自己准备不足、害怕遇到意外而不知所措。存在此种心理的教师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具备坚决、沉着、耐心等个性品质,能够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做出榜样。课前积极的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积极的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

外语教师对于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对具体课堂教学和教学构思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对教学的构思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前后教学的设计及其评估上,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根本认识。有很多的外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依据某种格式进行,并且形成心理定势。那么,如果允许教师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那么他们会感到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假如要求其改变此种教学模式,那么他将会感到有很大的困难,甚至会丧失了教学的信心。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某种教学行为暂时给教师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那么该教师便会对它产生一种稳定的信任感,之后会形成一种不愿意去改变此种教学模式的心理定势,假如受到不断强化,那么就会转化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假如教师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更好的构建所学的外语知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必定是生动、和谐、成功的。

二、克服教师心理定势,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由上文可知教师的心理定势对高校外语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提倡对学生个性尊重、需求认同的同时,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心理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对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较强的专业能力抵制教师的不良心理定势。

(一)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外语教学心理知识。

教师一定要具备外语教学心理知识,能够正确的自我调节压力,保持自信好学、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善于调动自身的感情因素,用自己的信心去激励学生,保持饱满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激发思维潜能,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心理定势。

(二)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很好的交际。作为高校外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水平,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主动了解他国国家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第二,应该深入到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当中,最终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不断克服自身的心理定势对教学的消极影响;第三,从态度、情感、行为上实现教学行为。

(三)加强外语教师文化知识培训。

高校需要积极的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中外文化的洞察力,逐步更新教学观念;鼓励教师自学相关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而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消除两种文化接触时产生的障碍,更好的进行外语的教学工作。

(四)将心理和教学作为整体加以重视。

高校应该将心理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重视,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素质的重视和培养。建立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安慰,缓解心理疲劳的系统。积极建立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心理辅助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恩兰,宋丽萍,邹咏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赵艾,马正霞.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探析[J].考试周刊,2011,(14).

第4篇

摘要: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网络产业继续向低端市场扩张,势必造成利润下降甚至全面亏损;如果不继续扩张,由于资源、能源的约束,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为继,整个经济还可能陷入停滞。要摆脱这种境地,深入研究并进行一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可能是一条重要出路。文中探讨了传统经济学理念在当前电信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形成“服务穷人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把先进的信息生产力直接向大众市场渗透。

关键词:普遍服务;大众市场;利润;价值;网络均富

1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总统套房和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领域,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谈何信息流量?有差异才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其结果是要么公司破产,要么把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

2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前提下的理论体系,基础资源是钢铁和能源。网络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资源不再稀缺,欲望也不再无限。网络服务的成本构成与价值实现形式正在给传统理论带来严重的挑战。

虽然早就有人提出过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是直到20世纪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才使人类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康壮大道”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

经济实践证明,未来社会不是物欲无限膨胀的社会。因为人类的理性迟早会认识到,传统经济的病根主要在于金融资本盲目投资生产大量物质产品,反过来遭受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的严重报复。人类最终只能依靠网络生产力对物质资源的代替效应,以更低廉的社会成本直接投资全民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

3经济个人主义和网络协同精神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个悖论:人类在追求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相信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场规律又天然具有一种平衡约束力,使每个利己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经济学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这个最优状态在整个西方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传统市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经济生活中仅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末自由竞争结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完全利己主义决策结果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实际上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摆脱这种困扰的机会终于来临。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经济学观点正在形成,那就是:乐意给予者自己将获得最多,只有为他人谋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合理利益。

与过去不同的是,网络创造了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网络协同精神受到青睐。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唯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很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合作态度,并为他人提供了有用价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4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传统经济教科书的一条刚性定律。“企业目标就是创造超额利润”,“办企业就是要为股东赚钱”等口号也被写进我国许多企业家们的施政纲领。在这样的理论氛围和经营模式中,企业家最关心的是年度利润指标,所谓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导致企业短视。甚至不顾本企业实际条件,看到人家干什么赚钱就要干什么。当一种业务利润下降,就盲目转向另一种业务。

从近期的产业实践来看,往往越是急于获取高额利润,越是离利润更远。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甚至制造信息不对称),在价格上大做文章。结果,国内外有许多企业由刚成立时的超额利润,到若干年后走向亏损和破产,就是因为沿袭传统经济的企业目标,急功近利而陷入困境。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现代企业目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股份制的初期阶段,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就是要赚取利润,利润率越高,越能吸引股东们的进一步投资。在中期阶段,股东越来越多,董事会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主要是由一些经营专家组成,这些经营专家最关心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业绩,股票升值还是贬值。股票持有者也希望股票升值而不是利润分红。发展到第三阶段,一个重要标志是股权继续分散,监事会成为企业的实际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的首要责任是约束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网络经济一个重要规律是梅特卡夫法则,就是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网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务收益。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要首先认识到微利时代的到来,进而还要以价值最大化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合理利润只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5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

传统经济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的约束,单位生产成本总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一个消费者占有实物财富越多,每增加单位财富对他的使用价值也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益递减效应。网络经济较少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约束,单位服务成本总是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递增效应。收益递增会造成某些小企业快速无边界扩张,形成新的集中垄断,比如微软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垄断可以看作是收益递增规律的逻辑性结果,但它又是破坏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和企业内部非效率性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国在产业实践中一方面实行政策性管制,一方面培育竞争对手以限制这种垄断的力量,以寡头形式实现有效竞争。现在看来,过于分散的小企业和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的最后赢家是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

6数字鸿沟和网络均富

由于网络经济具备一种正反馈效应,也就是先期占有网络资源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后进入者则难以立足从中获利。换一个角度,一个人已经获得了大量信息,再增加一条信息对他产生的价值概率就高,相反,一个不掌握任何信息近乎的人,给他一条重要信息也毫无价值。也就是更容易造成新的贫富悬殊。

另一方面,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因为优先发展网络产业,利用信息均富效应,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据联合国在落后国家的调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高级网络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价值远比大城市高,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的通信价格。当大运营商们对广大农村电信市场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里孕育着重要的潜在市场。

从自然属性看,工业商品在于内部性和独占性,信息服务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信息价值与价格(趋于成本)取向是相背离的。所以总体上讲,工业经济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网络经济更能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则使价格与价值脱节,要想使农村的潜在市场变成显在市场,社会尚缺少一种为穷人服务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专项基金方式贴补边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部分,也就是形成一种服务穷人也不吃亏的制度安排。

我国近期实行大运营商包干村村通电话的普遍服务办法可能是个立竿见影的政策,但是从长远看电信普遍服务不仅是村村通电话,而是先进电信与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和“家家通”。除了传统电话之外,还要包括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交易,网上政府。只有将先进的信息服务向占80%人口的广大农村渗透,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打造一种电信与信息普遍服务的激励机制,可能是政府一项更重要的责任。

第5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心理素质 舞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8-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飞速的发展,价值观变得多元化,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急剧变迁,大学生的身心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一课题,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当提到体育舞蹈,人们便直接联想到休闲娱乐健身等余暇之事,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提升教育被列入附加课程。但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各种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对于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舞蹈也在逐渐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关体育舞蹈教育方面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挖掘其艺术教育潜能的需要。我国高校中有关体育舞蹈的训练,极少关注学生的自我感知及其它心理方面的成长。而课堂表现形式也往往相对固定。因此本文将参考舞动治疗理论,论证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二、体育舞蹈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

1、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其中包含伦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十个舞种并主要通过竞赛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传播。将舞蹈、音乐、体育完美融合的体育舞蹈,不仅是一项休闲体育项目,还是一门舞蹈专业,更是一种艺术教育手段,且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参与性及观赏性。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体育舞蹈专业,以及在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都加入了体育舞蹈内容的训练,因而,体育舞蹈专业已经广泛普及到大学生群体。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广泛而普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将研究范围缩小,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状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为培养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的人格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达到正确的自我接纳;维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较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人际交往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交流,如意见、知识、经验、情绪、需要等讯息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将其概述,称为人际交往。其中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3)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感受的到快乐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三、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多为“95后”,20岁左右的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他们刚经历过重压下的高考,离开家长及原有的生活圈子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在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的变化,培养个性,塑造性格,建立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会滋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分离焦虑,抑郁情绪等。再加上大学生活较高中相比,较为课业安排较为轻松,因此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积极健康的度过大学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生活化。学习、社交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未来社会定义人才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外界交流,也是正处于转型中的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巨大的考验。因此将体育舞蹈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是一种由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一种竞技舞蹈,也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对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还能避免因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和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舞蹈活动的健心效应更加显著。

其次,审美是个体个性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舞蹈中包含十个不同的小舞种,每个舞种的步伐规律、身体形态、音乐节奏都各有特色。无论是练习体育舞蹈或是观赏,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及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有多种舞蹈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独自完成练习即为独舞;还可以男女舞伴双人练习即为双人舞;更加可以由同性别或男女混合组成三人舞及群舞练习和表演,这样便可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人与人的联系。在群舞训练中,通过动作的统一、队形的变换、节奏的交替等方式,可以淡化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合作观念与集体意识。而在双人舞练习中,男女舞伴均为握持或者环抱架型,需要相互感受对方身体的引导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双人舞的动作。因此学会在自身寻找问题,是在双人舞的练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会接纳宽容他人一个很好方式。

2、体育舞蹈训练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的套路是由一定的特定动作组合编排完成的。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必须要熟记一定数量的舞步顺序。因此当通过反复练习后,练习者能够跟着音乐自己完成一段舞蹈时,即可提升自信又可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会带给人情感上的波动及情绪上的引导。体育舞蹈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每个舞种的音乐都有其特有的节奏型,再加之与各舞蹈风格的交相呼应,使得体育舞蹈的魅力其它艺术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即便不亲身参与训练,仅是观赏便可获得愉悦的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将体育舞蹈训练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相关效果研究较少。

(2)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证明体育舞蹈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在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方面,都能带来良性改善。

2、建议

(1)在高校的体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类社团中开展体育舞蹈训练,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评价标准不仅要形成套较为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还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目的,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现实需求等。

(2)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接受在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虽体育舞蹈训练本身属于有氧运动。但因心理干预方面的教学理论及体系较为薄弱。因此将体育舞蹈训练目前还不具备用于治疗中重度的心理疾病。故本研究及后续研究将会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在接受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

参考文献:

[1]顾丽 赵妍. 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4):79 -81

[2]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3]李凤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成才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硕博学术论文,2007.

[4]熊文俊 王桂香 . 体育舞蹈对参加者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湖北体育科技. 2009,28(5):549 -550.

[5]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3期:43-48.

[6]郝琦.舞蹈治疗:从身体到心灵.医学与哲学,2005,26(3):61-62.

[7]李晓君.舞蹈心理医疗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151-152.

[8]平心.舞蹈心理学―从艺术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金霞,贾喜强.体育舞蹈对大学社交能力培养的探究[J].甘肃联 大学学报,2010,(9):101-103.

[10]顾丽.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4) : 79 -81.

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今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具有与时展相一致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如何改变“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其早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满足“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向往,在大学生就读期间合理的安排他们进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减少因自身理想与具体现实的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方法之一。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个体情绪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个体情绪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虚荣嫉妒。“90后”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使得东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交汇碰撞,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相互竞争的激烈,信息量的膨胀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正确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一系列现象,他们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让他们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下产生了困惑、迷惘、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和争强好胜&过分注重荣誉、名望和赞美或者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不良个性,而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则导致虚荣和嫉妒心理。以上这些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出现缺陷常见的有自卑、拖拉、鲁莽、孤僻、抑郁、狭隘、冷漠、虚荣、焦虑、自我中心、冲动和脆弱等。

(二)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关系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他们在迫切希望交往得到友谊的同时,对于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却一无所知。由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发现一些“90后”大学生踏着钟声进出课堂回到宿舍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这些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三)心理承受脆弱,存在就业焦虑孤独感和自卑感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半数以上、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新生处于角色转变过程中,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地方,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产生的孤独感及不明确个人目标,让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承受力下降,并不乐观的就业率也无形中增加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感。

二、社会实践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实效性

把社会实践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90后”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得以下几方面的实效: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90后”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公正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的前提条件。自我评价的核心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评价的主体必须完整而准确的了解个人与社会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初步理论判断,并对这个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而大学生检验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假设的正确与否,在不断的实践,修正理论假设,再实践、再修正。理论假设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才会是公正客观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就会提高。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而校园环境的独特性,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对人际交往观念的淡薄,但社会生活却是建立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的,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必然将无法适应社会,陷入心理困境。校内、班级内、寝室内与同学的不断接触和学习是提高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与多个年龄阶段、多个社会群体的相互交流,积累人际知识,丰富交往经验,掌握沟通技能,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

(三)社会实践有助于“90后”大学生对自信心的培养

“90后”进入大学后,自信心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许多高校采用了心理疗法,但经过分析学生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清楚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目标,便产生了不自信。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自信心培养中有非常好的实际作用,组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克服学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到这个社会的需要,从而使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二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社会实践的收获对学生来说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三是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如果社会实践的组织者能成功的帮助学生克服实践遇到难题,战胜困难,这将极有利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恢复和增强自信心。

(四)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学生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从而为自己找到一个现实性非常强的目标。目标的具体化,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的具体化,实现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方式也具体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建立在完全现实的基础之上。

三、发挥社会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实效性的途径

社会实践是“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一)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首先,思想认识到位。各高校应全面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组织领导到位。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二级学院、系部心理辅导员,各班级心理委员,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实践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后,资金投入到位。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提供专项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为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二)建立“三项制度”,健全工作体制

高校应建立起由寝室、班级、学院、学校组成的四级网络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制度,建立信息交流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健全工作体制的同时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设立不同的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在前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找到社会实践结合点,给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需找答案的机会,让他们重建信心,解决心理问题。

(三)培养“三支队伍”,推进队伍建设

重点建设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学生工作干部心理辅导员队伍、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力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思维的工作队伍,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及户外团体活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四)突出“三个结合”,拓展实施途径

社会实践结合心理教育工作要围绕“情、理、行”开展,而且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加强积极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其实,“情、理、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各有其作用,三者不可偏废:通情才能达理,明理才能促行,导行才能深化;只有情、理、行相结合的整体威力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总之,社会实践结合心理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 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整套实用、有效的结合机制,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拓宽社会实践的活动渠道,吸引“90后”学生参与其中,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恒亮.宋华明.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及其发挥[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2]许林敏,王梦倩,胡海山.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3]王恒亮.宋华明.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及其发挥[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第7篇

以下是演讲实录:

我主要讲的是“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将从两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局势做出阐述。

以淘宝、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网购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标志着互联网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了商业领域,而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其实也是金融服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把营业网点放在互联网上,开展网上营业,从而形成了新的业态“网上金融”。

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这拉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序幕;2013年11月1日,17家基金公司在淘宝网开店,销售基金,这证明了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业态不仅改变了金融机构与客户必须面对面发生金融行为的情况,这宣告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和深化,已经进入金融牌照的发放阶段;以阿里小贷、P2P贷款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融资等互联网公司加速成长,使传统金融机构脱媒化、去中介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就目前几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利弊与大家做一些分析。

首先探讨的是第三方支付。小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做信贷业务,未来还可以利用沉淀资金做理财业务。由于存在大量支付的交易数据,未来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就是利用交易信息,做用户的信用分析、企业营销分析等大数据分析,这个业务最有可能颠覆传统金融的突破口。

此外,互联网金融征信,这些年也是国家一直在抓紧做的事情。通过推出征信业评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评估,使得企业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市场占有率较高,排名比较靠前的公司在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做大做强;而一些小公司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应该会被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收购,成为传统公司谋求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枚棋子。

接下来谈谈信贷,P2P信贷是非常火爆的互联网金融业务。P2P信贷平台为借贷双方信息提供了渠道,双方在平台上既可以看到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息――目前主要是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平台,双方可以自行完成借贷操作,减去第三方中介的成本,增加了信贷信息的流通速度。

虽然P2P信贷的前景被普遍看好,但它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目前这个业务还处于三无阶段,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由于中国信用机制非常不完善,所以P2P信贷公司无法简单地获取到借款方的详细数据,只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信用评估,增加成本投入。

有一个利好的消息,国家刚刚批准了第一批八个互联网征信机构,使得未来线上全方位的信用评估成为可能,P2P业务可能会因此更加繁荣。

第三是网络众筹融资。网络众筹融资的本身就是众筹融资,只是融资的渠道是网络。在网络众筹融资平台上,项目融资人募集资金,将项目实施的收益返回给出资人,平台为用户提供发起筹资项目的出资人信息,项目实施结果,同时平台与投资人进行利益分成。

在以前,项目实施人需要找专门的投资人来进行投资,成本高昂。没有投资人资源的公司或者个人还要通过中介去找投资人,进一步加大了成本。那么互联网众筹使融资渠道大为拓宽,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在网上的融资信息,只要有意向者都可以对融资项目进行投资。

对于投资用户来讲,投资人可以在网络众筹融资平台上查看融资项目――这里有大量的项目可以供挑选,投资人自行判断哪些项目可以投资;同时投资门槛低,只需要少量资金可以完成一笔投资。对融资者来讲,投资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成功的机会较高。

目前这个业务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还存在冲突――在中国,公募项目股东人数不能超过50人,不能向非特定人群募资;而私募基金至少要求投资人要有100万以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众筹平台现阶段只能产品广告或者新产品试用,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一旦解决了法律冲突的问题,用户在此业务上的活跃度必将大大增加。

第四是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产出的一种虚拟货币。目前有两种类别的虚拟货币,一个是通过现实中的货币购买或者网络上的积分兑换虚拟货币,这种货币只能在公司内部网站或者指定的渠道上进行消费,而不能够反向进行作业。作为网络虚拟货币,代表产品有大家熟知的Q币或者各个银行的积分。

第二种形式是通过制定一套计算机系统的规则来创造虚拟货币,这个货币类似于实体的货币,定位为与世界各国货币地位相等的货币。例如大家熟知的比特币,它与实体货币的属性相同,唯一的区别只存在网络而已。但是现阶段比特币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没有承认它的地位,只有大多数国家承认比特币的地位之后,它才有可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虚拟货币是伴随着电子商务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越加广泛,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也将更加频繁,实体虚拟货币大胆的设想改变了金融的思维。待未来时机成熟,将会对未来的货币体系带来重大的颠覆。

第五是网络理财平台。这是一个B2C的平台,B是在平台上理财产品的公司,C是投资理财的个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将互联网各个理财产品集中再一个平台上来展现,打造一个统一的理财入口,用户只要进入到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查看多个公司的理财产品。因此,网络理财平台可以获取大量的用户从而提高交易量,通过交易佣金的方式获取收益,这需要其和各大理财公司合作,但无需进行线下的评估,用户的成本也是较低的。

这种模式相对于P2P的信贷模式来讲,不经过网络理财平台,风险也比较小。简单来讲,它可以理解为一个菜市场,而理财公司可以被认为是菜市场里面的小贩。用户进入菜市场与小贩直接进行交易,菜市场收取小贩的入场费,虽然这些风险较小,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个业务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原来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做的事情还停留在互联网那一套,很多金融产品无法标准化的,未来客户的需求可能并不会是一个很明确的产品,而是客户的一个想法,这时候网络理财产品就要能够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它才是真正满足人民需求的好平台。

第六是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银行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方式在线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全方位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对于客户而言,除了监管要求必须现场办理业务之外,其他业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而对于银行来讲,除了监管要求必须人工线下处理业务,其他的业务和管理工作全部线上完成。

互联网银行的优点就是体验好、成本低、效率高,是未来银行重要的模式。由腾讯牵头组建微众银行,是中国第一个民营互联网银行,在座各位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们,大家可以尝试做互联网银行,这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

接下来,我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表几点看法。

在互联网时代,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优化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方式,传统商业银行将经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得益于平台化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信息支持,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地进行各种交易,低成本、高效率、快捷地满足个性的需求。

同时金融业的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不再是寡头垄断市场,金融服务的时间、地点、方式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方便和享受。银行逐渐从资金渠道中的控制方,转化为单纯的第三方中介,仅仅提供平台,供借贷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在这个金融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互联网金融服将趋向全方位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金融可以实现金融的全方位发展与一站式便利服务。由于中国金融行业中存在分业经营要求,不同职能金融公司之间业务不能交叉,这种状况几乎不能够满足现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要求――由于互联网的便利、透明,用户要求在互联网上享受综合金融服务。因此不同金融业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将不同领域金融服务融于一身的服务网站模式已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二,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领域进入门槛大大降低,金融行业竞争者大量涌现,开设一家网上银行的成本比建立传统银行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无需雇佣更多的客户经理为客户办理业务,在即有的互联网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加一笔业务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过便利的互联网信息比较,客户可以随时轻易地选择一家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这将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三,互联网金融产品趋于个性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对目标客户实现了更加广泛的覆盖和更为精准的定位,传统金融服务的网络化是最基本的金融服务方式,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最直接用户的方式就是将线下的用户转移到线上,或者直接开拓线上用户。开设线上金融交易市场,将传统的金融业务搬上互联网平台,这只是互联网金融的职责之一。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将更广泛的多渠道的、个性化的业务提供给用户,这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方向。

第四,移动支付的潜力巨大。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支付是个重要的场景,每个人每天至少有5次支付的动作,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以前通过现金、信用卡或者是电脑网上支付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人们需要更顺畅的支付渠道和支付工具,移动终端在2010年的快速发展,移动的支付业务也跟随着快速发展,根据易观智库的预测,国内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达到7124亿元人民币,而随着银行业、电信业等传统行业的加固,未来移动支付抢占更多的支付市场。

第五,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将常态化。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而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年。可以想见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携款跑路等各种欺诈行为的出现,使得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在逐渐加大。因此我认为监管将趋于常态化――为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金融业务,行业的管理规范必须尽快制定并完善。

目前国内互联网监管的方向仍然没有确定,尚未出台明确的监管细则。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在灰色地带迅速壮大,未来随着监管的加速,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红利将逐渐减少,各种业务能否持续壮大仍然存有疑问。

近几年来,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比方说在支付业务方面,2010年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标示着第三方支付业务正式受到监管。在P2P方面,2011年8月银监会了关于人人贷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银行必须建立与人人贷之间的防火墙;2014年4月银监会明确提出P2P发展需要坚持的四条底线。在众筹业务方面,2014年4月,中国股权众筹联盟自律公约,标志国内众筹开始进入行业自律监管。在2014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单独的阐述,表达了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个报告仅仅限于提出指导思想,提出互联网金融要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的要求,但却没有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第8篇

关键词: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17-02

本文将通过分析山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的现状和特点,并对中部六省的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找出山西省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及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现状和特点

2007年,山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0491人,筹集科技活动经费总额143.4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6.2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20亿元,企业专利发明量及专利拥有量分别为231件和281件。

2007年山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投入总额达到36.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5.4%,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46%,高于上年水平。

1 研发投入。(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拉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34.4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份额为94.7%,比上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在2007年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量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达98%。(2)传统行业的研发投人增长快速。200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入研发经费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5%和60.5%,对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量的贡献达78.8%。(3)高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l%的行业有专用设备制造业(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6%)。

2 规模以上工业行业集中度。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仍然是各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工业的结构、走势决定了各地经济的强弱变化。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两个明显特征:(1)山西行业集中度高。按39个工业大类增加值排序,山西排名前五位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7%。(2)山西排名前五位的多是以资源类为主的行业,排在第一位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近40%。(3)从长期增长潜力来看,山西支柱产业单一,升级不快,尤其在机电工业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省。

二、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见表1)

1 潜在技术资源。2007年山西省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80491人,仅次于河南省,位于中部第二位,高于中部平均水平;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为2811.55亿元,落后于河南、湖北和湖南位于第四位,与中部平均水平相差635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855.75亿元,落后中部平均水平918.25亿元,还不到河南省的1/2。

2 技术创新活动评价。山西省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3%,仅次于河南,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但山西省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46%,位于中部六省第五位,与中部平均水平相差0.02%,与最高的江西省相差了0.12%,可见山西省的研发投入强度还相对落后。

3 坡术创新产出能力。由于潜在技术资源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低,山西省的新产品和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也都比较落后,山西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为0.64%,是中部六省中最低的,与湖南和湖北省分别相差2.25%和1.50%,不到中部平均水平的1/2;山西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6.62%,位于中部六省第五位,低于中部平均水平,与最高的湖北省还有很大差距。

4 技术创新活动环境。山西省政府资金在科技经费筹资额中的比重为1.96%,是中部最低的,仅为平均水平的1/2;而且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经费筹资额中的比重也是中部六省之末,与中部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还不到安徽省的1/7。

三、存在的问题

1 自主创新潜在技术资源少,研发投入水平偏低。从经济资源存量来看,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81155亿元和7855.75亿元,均落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潜在技术资源不足,科技力量薄弱。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偏低,较低的经费投入,将直接导致大量科技人员闲置浪费,影响科技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2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低,产出效益差。2007年山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和专利发明分别为231件和281件,与中部平均水平及全国平均水平都相差甚远,新产品销售收入为52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6.62%,处于中部第五位,可见,山西省的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还很弱。

3 自主创新环境欠佳,政府财政支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扶持力度不够。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与制度体系下,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企业自主创新的两大主要外部推动力――政府和金融机构角度来选择指标,包括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两项。山西省这两项指标在中部省份中都是最低的,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比重不断下降。

四、对策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企业。(1)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开放时代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非企业封闭起来完全依靠自己进行自主创新,更关键的是运用全球的资源,在学习、融合基础上创新。通过学习了解其他企业自主创新状况,增强紧迫感;获得最新的技术与市场信息,提高选择市场机会和技术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获取与外部合作的机会。(2)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建立符合创新人才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创新人才的知识更新和交流学习,重视整个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管理工作。对参与创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采取诸如技术入股、按利润分成、奖励股份、一次性奖励等多种奖励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3)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鉴于目前政府财力有限,金融机构惜贷、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的局面,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并且要进一步巩周。特别是作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研发实力,应该成为山西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排头兵,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这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2 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企业自主创新仅靠市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1)积极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当前,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在全国及山西省范围内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山西省应抓住机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并通过政策引导,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支持和鼓励更多的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2)改进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目前山西省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主要是科技项目,但能通过科技项目方式获得政府财政投入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应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实行政府采购这种“需求拉动式”手段,为企业创新成果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空间,建议尽快制定政府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通过免征或减征附加税等,鼓励购买自主品牌产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