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金融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
(一)金融新常态的内涵。对于金融新常态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来说,金融新常态是在经济新常态场景中金融领域的状态反映和应对,它是相对旧的金融运行特征而言的,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技术以及金融服务各类创新的集合,其包含业务综合化经营趋势、数字化管理嵌入、竞争化程度加深、国际化合作加深等主要特征。
(二)金融新常态的特征。一是金融业务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策性银行和政府性金融机构为主,产品服务也相对单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94年起拉开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金融领域的跨界经营与合作不断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直接连通,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私募、风投、保险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业务往来和合作日益密切,交叉性金融产品推陈出新,如商业银行的股权质押融资、险资资管计划、证券基金托管账户、信托基金托管、互联网资金第三方存管以及各类委外业务。同时,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各类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部分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金融业务数字化管理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源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积累,本世纪初从美国的支付领域开始兴起波澜,比如PayPal、Square、Apple-Pay等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尝试改变金融支付方式,继而拉开金融商业模式改革的序幕。之后,Better-ment、LendingClub和Prosper等P2P金融平台将战场的硝烟蔓延至个人投资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有资金需求的贷款人和资金充足的借款人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投融资服务,从而在金融领域开疆扩土。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金融支付也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2013年,BAT等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集中布局,连同此前一批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有利网、人人贷、宜人贷等企业在P2P虚拟金融领域集中发起攻势,这一年被业内人士定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同时,传统金融业机构如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依靠强大的存量客户资源、积累的业内关系与业务基础、强大的物理网点渠道,积极拥抱互联网经济时代,直面互联网金融挑战,迅速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结合,形成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互相融合、互为促进,金融业务的技术角逐频频发力。
三是金融业务竞争程度不断加深。从结构上看,金融业务由“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由“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本外币一体化,也即“汇率”与“利率”双率互动时代的到来,存贷利率差逐步收窄,金融盈利模式应时而变,将更加注重向管理、风控、效益、定价要效益。从范围上看,随着金融监管更加灵活、协同、务实,直接融资市场扩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社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银行信贷、民间投融资、互联网金融、社会众筹等并存发展、互为竞争。这些都表明金融业的合作与竞争渐趋白热化。四是金融业务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产业分工调整更加细化,金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为发挥后发优势,谋求改革红利和抢抓国际分工调整机遇,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创造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式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导性力量,产业分工也逐步向价值链、技术链和服务链的高端延伸。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开发,人民币加入国际一揽子货币,我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交叉互动,我国个人海外投资置业需求大量派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业务的国际化服务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多项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传统银行业创新步伐日趋加快。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主攻方向有四方面: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场景金融,以扁平化管理引导流程再造。
(一)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近期以来,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形成强大资产泡沫,对实体行业形成挤出效应,甚至形成地产的发展路径依赖现象。过度仰仗房地产的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已不符合市场需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基于此,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当前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以便另辟蹊径打破现在经济发展的困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新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硅谷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最著名的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新规则,新经济》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经济运行的十个新规则,包括普及比稀有重要、蜂群比狮子重要、级数比加法重要、免费比利润重要、网络比公司重要、造山比登山重要、流动比平衡重要、空间比场所重要、关系比产能重要、机会比效率重要等,这些互联网新思维持续影响着全世界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式,甚至“颠覆”整个经济规则。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突破以及制度革新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经济业态的创新。具体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变革要融入新时代拥抱新经济,通过内部流程再造、外部资源整合、产品综合设计等结构性调整,适应并促进“旧经济”传承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是在分业监管的环境下开展,但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控股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第三方支付等牌照的形式,或者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全金融牌照或跨业经营资格,进行产品的综合化服务和衍生性设计,曲线实现了综合化经营,不断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业态。国际上,综合化经营基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合银行、金融控股、金融科技三种模式。一是综合银行可以直接渗透到企业经营,甚至可以控股企业,这类银行主要以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其中日本的银行与企业相互控股以及高度关联的产业控股形式,是这一模式的特殊形式。二是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产融结合的产物,一些金融企业或实业企业通过关联控股或绝对控股形式参与到银行业,一般以英美等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为代表。在国内,事实上也在实践探索着,比如万科入股徽商银行、海尔入股青岛商业银行、华润集团入股珠海商业银行,甚至此前的首钢入股华夏银行、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平安集团控股深发展银行,等等。三是金融科技一般以互联网金融为特征,比如苹果、谷歌的平台金融,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是未来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也有说是混业化经营)渐成趋势。观其产品创新和衍生轨迹,按照各项业务与传统业务的紧密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延伸:依托云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依托资本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开发开放,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依托产业整合购并的市场需求,扩大投资交易类业务的同时,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生产力。
(三)以数字化引导,打造场景金融。信息技术不仅是传统业务的支撑平台,更是链接产品的运营系统,链接服务的生产系统,链接客户的纽带,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和产业,正以独有的技术创新驱动传统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其汇聚融合点就是“场景金融”。在互联网+的时代,场景金融是人们在某一活动场景中的金融需求体验。比如淘宝购物、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子购物领域,消费者们在电子商城里体验虚拟购物场景,与这些电商业务相对应的,则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京东白条等支付渠道,从而保障消费金融场景的应用,由此而延伸至生活的滴滴打车、寻医问药网、途牛网等,也是消费金融数字化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群雄逐鹿,“微粒贷”、人人贷、开鑫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则直面挑战,积极把握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趋势,提供APP、手机银行、网银,甚至主动与互联网巨头公司合作开发产品,比如中信银行与百度战略合作,从直销银行切入展开合作,预计在支付渠道、信贷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合作。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应将金融服务的方式变为嵌入流程式服务、场景化服务和生态化服务。
(四)以扁平化管理,引领流程再造。在当前市场主体层次不断提升(比如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需求不断升级,金融服务手段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精简管理层级优化组织架构,简化流程有效提升后台业务处理效率,成为商业银行顺应技术潮流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因素。作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发达国家银行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已在扁平化管理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扁平化管理是针对组织有过多管理层级而提出的,商业银行扁平化经营管理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流程梳理方面,主要是减少管理层次、管理流程和管理人员,优化人员结构配比,柜面业务流程优化、等级行综合考核、风险垂直管理,强化经营职能,节约管理成本,持续扩大盈利,网点集中管理等事项。横向业务整合方面,着力逐步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精简高效的经营管理中心、服务指导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建立网格化立体式组织管理架构,通过管理路径和管理流程的重组与变革,增强协同配合力,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具体对策
商业银行基于金融新常态的应对,除了把握以上发展策略外,还应着眼未来,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互联网+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一)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投贷联动是根据企业成长周期不同阶段,将债权与股权灵活组合,满足企业成长价值链金融服务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方式。投贷联动在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案例,国内投贷联动近年来也获得政策和监管的大力支持,“十三五规划”纲要,央行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和文件先后出台,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直融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投贷联动试点。目前看,以客户服务对象为基础,以风险偏好为参照,国内投贷联动的实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跟投。对具有高增长前景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与第三方风险资本、私募资本、天使基金等机构合作形成投贷联盟,探索类似小股权撬动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股权比例一般在5%以内,配套大比例贷款支持,这类模式以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为代表,国内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率先探索。二是直投。即直接设立股权投资公司模式,直投模式相对灵活,同时风险也更集中,比较适合前沿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种模式以国际上的硅谷银行为代表。目前,已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等十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其他各类银行正积极申报。三是引投。通过境外子公司在国内设立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间接投资企业股权。其实质是绕开我国《商业银行法》关于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监管规定,目前主要有工行和建行。随着投贷试点和政策的放开,对接非上市公司股权收益权类或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业务发行,将募集资金入股目标企业,获得股权收益。四是合投。这类模式主要以产业基金、PPP基金等模式展开,合投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是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大型项目,而在风险把控上,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或股权回购增信的方式缓释风险。
(二)创新并购融资服务。伴随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持续进行,全球并购融资市场方兴未艾。根据汤森路透最近的数据,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额高达4.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万亿元),且规模持续扩张。而国内随着我国产业整合、国资国企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并购交易金额也是屡创新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省市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央企或率先迎来并购重组的浪潮,并引领地方国企并购重组风潮。并购融资服务除并购贷款外,依托近年来迅速培育的资本市场,广泛运用并购债券、并购基金、并购夹层融资和并购后整合融资等组合融资,满足客户多元化并购融资需求。以亚洲投资开发银行设立为标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向内陆纵深和海外延伸推进,大批企业对跨境融资趋之若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差异以及上市融资准入条件和准入周期更为规范透明。商业银行应适应这一新常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企业的发债、上市和并购需求,提供财务顾问、资金信贷、财富管理、套期保值等整套“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和全流程的服务支持;二是丰富国际业务品种,除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单一性业务外,提供避险理财、开具保函和信用证、即期远期结售汇等结构性产品服务;三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除满足个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外,扩展以跨国供应链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助力国内企业转移过剩产能向海外输出资本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创新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经过结构设计和组合打包,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据统计,美国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车贷款是靠发行资产证券提供的。近年来,在备案制、注册制、试点规模扩容等利好政策带动下,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资本消耗、转移风险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实现轻资产经营,纷纷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重要的业务推动方向,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渐成常态化,规模持续增长,流动性明显提升,创新迭出,基础资产类型持续丰富,并形成大类基础资产产品,市场参与主体类型更加多样,产品结构设计更加丰富。根据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组合不同,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分为应收账款证券化、不动产证券化(如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收益证券化(如过桥过路收费)、债券组合证券化等等。当前,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公积金贷款、住宅甚至商业写字楼、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已经成功运行了多单业务,就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及风险管理作了有益的探索。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未来业务发起机构、产品类型以及结构设计都将向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直接融资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关键字:商业银行;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
1.1 海外资产缩水
自2007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不断下调。尽管减持海外资产有利于缓解海外金融环境恶劣带来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扩大投资范围,优化业务比例,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发展目标,对于我国银行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1.2企业风险陡增,不良资产增加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不断,整体经济环境恶化,消费市场萎靡,购买力大幅下跌。因此沿海地区大量外向型中小型企业不得不面临销售额度下滑,运营成本升高,资金回笼困难,企业风险上升,偿债能力下降的残酷现实。除此之外,美联储连续几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走低,由此导致国际上诸如石油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于原材料依赖进口的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1.3 银行业盈利能力下滑
自2008年10月9日起,央行开始落实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随后也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压缩银行利润空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居民消费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012年6月和7月连续进行不对称降息,加大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的比例,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在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贷款规模增长速度的下滑无疑会拉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规模。
1.4 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4.1 流动性风险控制工具有限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较晚,规模较小,交易主体较少,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获取负债的能力较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和使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由各项存款构成,票据市场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发展不足,银行间债券品种较少,金融债券2011年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比重仅为1.68%。这就使得商业银行无法灵活调整其自身的流动性。
1.4.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体现在商业银行本身和我国居民两个主体上。由于长期享有强大的国家信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利用方面更加激进,流动性风险管理始终没有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的自觉行为,并且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以来是靠外力(法律法规等)推动,银行本身缺乏管理的主动性。直到2008年,银监局才将流动性相关数据进行官方统计和披露。
2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势
2.1 国家政策支持,货币供应增加
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增加速度呈现滞缓状态,但7.9%的GDP增速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过去几年超过8%的GDP增加速度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证明。
2.2 银行业根基扎实,基础稳定
次贷危机后,我国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因,宏观经济层面(尤其是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国家及时提高对投资和消费另外两架马车的重视,相应出台四万亿等基础项目建设的政策,刺激我国经济的复苏。与此同时,银监局和央行也加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2.3 中间业务逐渐起步,理财产品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以中间业务委员会制度为主体,以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负责为主要内容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及运行制度。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投资意识增强,但又面临着国内投资市场发展不充分,居民投资手段有限的现实,理财产品的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策略研究
3.1 优化资产负债配置
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配置优化包括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首先,要在风险及收益兼顾的前提下,根据存款数量和期限,以及市场环境、企业背景等多方因素合理调整贷款规模,避免过度负债经营。其次,要保证银行贷款的流动性,优化信贷资产存量结构;推动贷款创新,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信贷服务。除此之外,信贷资产的比列要逐渐降低,积极推动银行投资业务的比重,改善商业银行总资产结构。
3.2 寻求金融创新,推行资产证券化
金融创新对于我国银行流动性、收益性的促进作用明显,商业银行既要继续巩固和推广现有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项目,又要不断扩大、租赁、委托、理财和信息咨询等低风险的中介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步形成,还应该逐步开发投资银行、期权、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3.3 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长期以来,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对于国外比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单纯依靠国家信用并不能真正有效应对潜在的挤兑风险,并会放松对贷款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浩英.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经营问题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差异化是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中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银行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更为可取,各商业银行不能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产品,而要量力而行,结合银行自身的各方面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SWOT分析,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品牌,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顾客对该行的忠诚度,以致达到以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拓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18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35- 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跨地区发展战略。目前,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银行资金流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落实国家政策。
1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1)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银行转变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服务类型日益增多。如果只在本地区建设银行,这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是十分不便的,因为跨行取钱要花去一定的手续费,再加之跨省份等其他因素,人们外出时取钱很不方便,费用也是很高的。因此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是一种趋势,既便利了人民大众又扩大了银行的业务。
(2)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有利于分散独立银行的风险。将资金放在不同的银行之中,能够减少投资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流动,还能够了解地方人民对银行的看法,相应减少了道德风险。
(3)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有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银行的发展,各个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使银行的业务得以扩大,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
2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城市信用社阶段、城市商业银行阶段、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是鉴于风险和安全性,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多偏向单一的城市经营方式。但是单一的城市经营模式使银行的业务发展局限性较大,所以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愿望日益明显。二是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已经跨地区发展的商业银行,人才储备较少,而新进的人员需要一定时间接受培训,成为银行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有些银行就算有人才储备,其管理也很难得到整合和协调。三是跨地区的商业银行对异地的分行缺乏有效的集中管理。很多跨地区发展的银行对于分行的管理缺乏经验,导致银行发展缺乏活力,再者人员松散的问题也使其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问题如果不进行管制将会在日后越来越多的分行中产生,将会影响银行的形象。四是新的管理模式风险较大。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使银行的管理层级增加,人员过多且分散,对人员控制能力降低。
3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对策和建议
(1)对跨地区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每个银行对跨地区的发展都在摸索阶段,所以当一个银行决定进行跨地区发展时,就要实地对已经进行跨地区发展的银行进行考察,并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最后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判断商业银行是否适合进行跨地区发展。
(2)统筹规划,建立合适的银行发展机制。对于银行跨地区的发展,要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减少各家银行扎堆的现象,为长期的发展最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地区管理人才,根据不同分行跨地区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来制订合理的计划,防患于未然。
(3)实现区域银行的转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地方向区域的发展,从单一的商业银行发展为区域覆盖式的银行体系。拓宽发展视野,增加更加便利的业务,如增设提款机器以提高服务水平。另外培养大量高素质银行的服务人员,提高管理制度的凝聚性,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地方银行的服务质量,加快银行的发展步伐。
4 总 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正从单一的地区发展转变为区域式的跨地区发展,其发展势头良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还有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缺失等问题。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地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现状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从2000年开始认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就因时制宜,打出了零售业务发展品牌,从上到下成立了零售营业部,以加大个人金融业务开拓和管理力度。我国商业银行较快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金融生态环境变化的催生效应。
从宏观金融生态环境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进入“微利”时代,使得银行将零售业务作为新的发展领域成为必然趋势。二是商业银行的角色和定位的转变。现今企业融资的中心以资本市场的资金调度为主,而银行借款只是直接融资的一种补充。三是从国外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表看,零售银行业务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使得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合理。四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国民超前消费理念仍未形成,主流传统消费理财观念使得居民储蓄存款依然是我国银行负债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从微观金融生态环境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的一贯政策——藏富于民,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挖掘空间。三是贫富差距的加大,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服务对象。这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不断壮大的重要源泉。
二、我国当前零售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单一,经营同质化
从储蓄业务来看,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依旧把零售业务中吸收存款的任务放在了首要地位,业务中片面追求存款数量,为稳定存款采取个人中间业务低收费,定价单一、不科学,缺乏灵活性和市场性,品种较少,同质程度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从资产业务来看,在国家扩大内需方针的指导下,金融机构虽推出了教育助学、汽车消费、住房等刺激消费的贷款品种,但目前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不论是资金来源、数量规模,还是品种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中间业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低,以业务为主,品种种类缺乏特色,具有各行自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多数的开发都互相模仿,产品的类别和内容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从信用卡业务来看,存在着卡种单一的问题。各商业银行的差别不大,基本都分为查询、存取款、转账、商户消费、工资、收费、电话银行等七大块。另外,我国各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发展参差不齐,联网额成功率还比较低。
2、市场营销观念滞后,营销管理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还处于粗放式的大众营销阶段,精细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难以做到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促销,对营销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发现顾客满足的金融需求以及没有根据顾客认知价值和承受风险的差别定价以提高收益。具体表现在:一是客户满意度低,流失率高,这直接影响了营销回报。二是以推销产品为主,未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向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方案,无法根据顾客情况进行差异化的定价,利润的回报比较低。三是无法区分顾客的偏好,缺少针对性,导致营销成本大大增加,效果也不明显。四是依赖于传统渠道进行销售,没有发挥好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多个渠道的促销方式,无法实现潜在易获得的营销收入,从而降低了营销回报。
3、产品研发缺乏总体规划,创新意识淡薄
由于受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从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缺少总体的发展规划和主要战略,管理模式老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品种很多,可是品牌产品却很少。二是产品的创新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质量效益型创新少,外延扩张型创新多。三是创新还属于模仿性阶段,吸纳性创新较多,而原创性创新很少。四是从创新主体看,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产品创新多数是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计划部署、自上而下推动的,实用性不大。
4、风险管理技术弱,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征信体系数据库建设普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科学判定个人资信状况的尺度和标准,缺乏对个人信息资料的储存与积累,金融机构间的个人信息资料的交流与沟通更是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数据量,已有的数据质量较差,没有严格的数据录入和校验程序,资信的调查和收集也比较困难,造成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普遍缺乏。社会信用基础的薄弱,导致恶意申请助学贷款、购房贷款、手机恶意欠费、信用卡恶意透支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信用缺失导致个人信贷市场上形成“格雷欣法则”:信用不良者驱逐信用优良者。
5、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管理队伍
零售银行业务逐步向密集型转型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对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客户经理和窗口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既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和开拓创新,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从业队伍中,既拥有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相关专业的从业资格又具备良好营销能力或是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还很缺乏,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培养。
三、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策略
关键词: 个人理财;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理财产品同质化、理财人才匮乏、市场营销滞后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自从2005年11月1日施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至今,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理财产品,大部分都实现了预期收益。根据《2008-2009 年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研究年度报告》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理财产品合计销售总额达8190 亿元人民币。2008 年,银行理财产品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头三个季度理财产品新增规模就突破了2 万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一个新的“速度神话”。如今,凭借着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力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占据了国际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理财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制度不完善及监管滞后
随着人民币理财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展, 银行业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制度对理财业务加以规范。但从执行效果看不甚理想, 机构违规操作频繁, 究其原因:
1、监管力度不够, 各金融机构对制度的执行不力。
2、制度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例如: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46 条规定, 商业银行开展保证收益类以及具有保证收益性质的产品设计时要向监管机构报批, 也就意味着非保本收益类产品的设计和开展无须报批, 但恰恰是非保本收益类产品具有更大的投资风险。
3、相关制度规定不够完善。例如对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方式至今没有明确, 只是要求金融机构自行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 它为违规操作留下政策空间。另外, 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的理财产品已涉及证券、基金、信托等多个行业, 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 此类交叉性业务如何监管没有明确的标准, 可能出现同样的业务由于操作方法的不同, 业务面临的风险大小也不同。
( 二) 没有树立正确经营理念, 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和投资误导行为
1、将理财作为变相揽储的手段。虽然理财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吸引优质客户, 并保证客户不会流失, 但理论探讨一些金融机构将揽储作为理财产品的唯一目的, 甚至不惜以理财亏损为代价。一些机构将一般结构性储蓄存款产品混同理财产品销售, 绕过利率管理政策变相揽储。
2、夸大产品的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宣称的预期收益率往往较高, 而且在一个较大浮动区间, 但事实上,实际收益率一般很难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效果。一是因为预期收益率往往是历史数据的模拟测试的结果, 只具有统计概率意义, 缺乏对未来市场的指导性; 二是最高收益率并不带有承诺性质, 银行为了提高理财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效果, 往往有所夸大。
3、弱化产品风险提示, 模糊产品之间的风险差异。在实际销售过程中, 金融机构为增加销售额, 弱化风险提示。表现在: 一是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财产品优点和收益的倾向, 对于产品的潜在风险特征以及违约金等方面介绍不够甚至避而不谈; 二是使用易发生歧义的模糊性词语或者投资者难以理解的专业性词语, 设置合同陷阱。
( 三) 创新不足, 低技术含量同质产品导致无序价格竞争
低技术含量同质产品的普遍存在导致以下后果: 一家银行推出新产品后, 立刻在市场获得复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将导致产品收益率不断走低; 二是为了争取客户而疏于对客户的资金来源和风险承受能力深入细分和跟踪评估, 无法细分市场并形成特色竞争优势; 三是理财产品的设计只能被动地跟随投资市场的走势, 对产品市场规模的追求甚于对产品风险的控制。
(四)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导致业务运作透明度低
虽然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及时披露理财产品的经营、收益情况, 但在现实中更常见的是银行仅在其营业网点不定期简单通报理财产品的收益变动情况和张贴到期兑付的通知, 基本不涉及运作情况。而且就理财产品的运作来看, 多数为各商业银行总行设计出理财产品后, 分配相应的募集指标给各分支行, 由其负责宣传和销售。各分支行一般要求投资者开立独立的活期账户, 存入资金后与其签订资金委托协议, 待产品募集期满或完成销售任务后由将所有委托资金上划总行, 由总行根据协议统一运作。因此, 各分支行也不完全清楚产品的具体经营运作情况, 更谈不上向客户解释说明。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 加快制度建设, 强化监督管理
1、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标准, 增加理财业务的透明性, 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保持更清醒的认识;
2、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须加强协调和沟通, 择机出台理财业务管理规范, 明确对理财业务中涉及跨行业、跨市场的行为的监督管理标准, 建立理财业务的"防火墙"机制,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跨行业传递, 提高监管效率, 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3、有关部门与会计和税务管理部门协调沟通, 明确统一跨行业和市场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办法。
(二) 完善内控机制, 强化风控能力
商业银行须尽快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将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在开发环节, 强调对客户的细分和准确定位和跟踪评估, 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在营销环节, 加强对客户资金来源的审核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在投资操作环节, 指定或建立明确的部门, 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体制和操作标准, 严格按照客户的指示或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活动, 防范挪用客户资金或任意变更资金用途的行为; 构建理财产品的风险计量, 监测、控制和处理方法,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严格的理财资金运用授权机制; 及时按照规定程序披露理财资金的管理与运用、投资组合与风险收益的变化以及其他重大影响事件等信息。在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或理财产品投资收益分配时, 应向客户提供详细的产品投资及收益报表。
(三) 加强市场创新, 积极应对竞争
一是不断丰富理财产品品种, 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投资服务; 二是对客户进行细分, 了解和把握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 结合机构的自身优势, 推出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特色产品; 三是建立高素质的理财专业队伍,奠定客户服务的坚实基础。
(四)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五)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六)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投资及后续服务等环节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客户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要求理财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向投资者完整、准确、详尽地揭示每个产品内在的风险结构,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方式和风险度。对那些在理财产品的宣传中没有进行充分、明确的风险提示的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的处罚。
(七)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培养理财人才。各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计算机等设备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建设。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要重视和培养理财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银行要对现有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加强培训,鼓励员工学习进修,提高员工的从业素质,培养一支专业的理财队伍。
参考文献:
1、江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经济师[J],2006,(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问题 对策
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内部壮大的重要关注对象,也是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银行业激烈竞争中稳定立足的外在要求。但是因为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行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加之重视程度不够集中等原因,目前中间业务的发展还是极为缓慢、艰难的。
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理解
所谓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产,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和优势,以中介身份为客户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它委托事项的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收入模式,对中间业务的重视较淡薄。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市场需求的推动,中间业务发展形势已进入了较为良好的状态。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得到了提高,输入比重明显上升,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间业务相比较,规模和质量均存在明显差距。
(一)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偏差
由于受管理体制、思维观念以及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是将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营业务,忽视对国际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模式的重视程度,单凭关心重要创利点在资产负债业务上的发展状态,把中间业务放在次要地位,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紧迫性不强,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主要凭借行业硬件设备来完成,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知,当今中间业务的工作服务层次依然保持在陈旧落后的低级阶层。还有,除服务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操作技能远远不如西方国家那么完善。
商业银行内中间业务往往要求高水平的操作技术,比如对计算机信息化网络的高层次掌握、电子通信的速度质量条件较高。中间业务属于知识范围广且密集,包括银行、保险以及税务等多个知识领域的业务开展,所以从事该行业服务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在熟练相关业务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超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但是现今商业银行严重缺乏此类高技能、综合能力敏锐的人才。所以,一些含有较强技术的中间业务难以正常的运行和发展。
三、怎样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不足之处呢
(一)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认识要贯穿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整个过程,主要解决以下两个认识层面问题: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距离会渐渐变小,利息收入的所得数额度也将明显下降。所以,充分了解到中间业务在整体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有的地位,中间业务是目前银行整顿收入结构,提高和扩大经济利润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同业竞争集中考虑的焦点之一。所以,我国商银行要认真对待中间业务,摒除“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的观念,要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策略。
2.要全面彻底的熟悉了解中间业务具有的特征――商品性,实际上中间业务是借助于银行提供的服务来获取一定的利润。利润的获得是合法且正规的,但是要保持优质乐观的服务态度。
(二)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中间业务具有品种多且范围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机构组织、改善和协调中间业务是非常必要的。所有商业银行在管理制度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运营部门进行严格周密的改进与规划,设置一套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整合,对中间业务的管理、统计以及设备操作等统一制定特定的严管制度,以保证中间业务顺利持久的发展。
(三)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中间业务,应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设计出新的业务品种,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
(四)建立高素质人员的开发机制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关键。中间业务品种的广泛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复合性、多种适应工作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引进和培训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以及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一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 卞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甘肃金融,2011(01):55-56.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或家庭量身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实现资产抵抗风险、保值增值的目的,具有个性化、综合性、专业化、网络电子化等特点。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以来,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比,在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创新、客户经理的培训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一、导论
(一)个人理财概述。个人理财在中国是渐行渐近的,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仅仅崭露头角。近年来,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个人理财市场需求日渐突显,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初级个人理财服务和专有品牌,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等,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已经在个人理财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掌握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并组建起拥有相关业务技能的理财人员队伍,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居民的个人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由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对金融服务、资产增值的需求也逐渐增强,而居民的金融知识、理财技能较为缺乏,客观上需要专门的理财机构和理财专家为其进行投资理财,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备受青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所以,西方国家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和著作颇丰,其理论体系、研究层面也较为成熟和深入。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和理查德·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是将储蓄与个人生命周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独树一帜地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该理论的中心理论是以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的。它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即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逐步发展,我国学者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也有一些研究,他们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谢怀筑为个人理财业务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个人理财业务,即个人财务规划是一种综合的金融服务,专业的个人财务规划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生活各方面的财务状况,与客户共同确订其理财目标体系,最终帮助客户制定出合理的和可操作的理财方案。它不局限于向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针对客户的综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组合创新。
乔晋声、徐小育借鉴了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所依托的组织架构,即根据综合性金融业务开展的需要,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设立专业化、垂直型的组织结构,通过“业务线”,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出我国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可根据业务线和产品线,完善业务服务平台,在银行业务领域构建业务前台和中后台部门之间互为支持、沟通顺畅的营销服务体系;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和完善理财业务流程,打造理财品牌。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实践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比较与问题。个人理财市场潜力巨大,巨大的商业诱惑吸引着各家银行各显身手,铆足了劲分一杯羹。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猛,但无论从理念、规模还是内容上,都相对滞后,尚无法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繁荣的表面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规模较小。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左右,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个人理财业务占比自然少之又少。
2、结构欠佳。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在整体上呈现“重视两头、中间薄弱"的哑铃形态,不尴不尬,鲜见佼佼者。低端部分(一般在初始理财方式或组合式理财方式基础上提供专属贵宾权益)很普及,竞争也相对充分;高端部分(私人银行业务)自从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发轫以来,也已有烽烟四起之势;唯独最能体现银行理财业务实力的中端部分,却少有涉及,难以像国外银行一样,为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真正让客户获取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
3、理财名不副实。目前,各家国内银行提供的所谓“个人理财”服务大多在玩概念,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理财”为名包装起来的转账、、代收代付、通存通兑等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同常业务,真正的综合性理财服务难觅踪影,无法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或将理财业务视同于理财产品营销,理财师则沦为产品推销员;一些人民币理财产品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定期存款打包销售,在国际上非常鲜见,某些储蓄型理财产品甚至沦为变相揽储的工具。
4、理财产品不尽如人意。虽然与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综合能力尚可,但从市场客观反应来看,仍然存在不足。
5、服务欠佳。服务质量成为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之间的差别化要素,具体表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流于口号;差别化服务流于表面,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的服务上差别不明显,特别是对中端层次客户,尚未实现个性化的理财服务,等等。
6、个人理财市场存在较大风险。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银行监管力度不够,以及上述两者之间的沟通不良,在个人理财市场埋下了隐患,已经影响到市场的健康发展。2008年多家理财银行遭遇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的滑铁卢,导致客户不满,引发纠纷乃至闹事,足以令人领教上述隐患的破坏力。
(二)启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启示。
1、细分目标市场,打造理财品牌。从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首先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确定理财产品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群体,并且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理财服务。一些商业银行以高端理财为主要目标,而一些银行则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理财计划。同时,各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不断打造理财品牌,如荷兰银行的“梵高理财”、花旗银行的“CitiGold花旗财富管理”、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等,都为商业银行吸引了许多优质客户,稳定了银行的客户资源。
2、综合而新颖的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中,理财产品的好坏直接影响理财服务的质量。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充分利用银行、证券、保险等的业务联系,联合开发一些全能型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例如,荷兰银行与荷银投资之间通过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3、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商业银行与客户沟通主要通过营业网点、电话及网上银行等渠道。这样,客户不仅可以到任何一个网点与银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进行远程联系,从而保证了客户和银行员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实时联系,分享信息。例如,香港大多数银行已建立了网上银行与网点相结合的营销体系,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银行的服务,为其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建立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可以合理划分不同渠道的交易优势,从而引导不同层次的客户选择不同渠道的服务,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高素质的客户经理与团队。在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制度。通常,客户经理都具有CFP或CFA证书,能够熟悉银行理财产品及相关专业知识。为了更加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一些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普遍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并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理财团队。例如,汇丰银行要求其财务策划经理拥有CFP资格;渣打银行则要求每位客户经理拥有伦敦证券学院的专业资格。他们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能够充分了解客户的基本财务状况及理财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量身定做出适合的理财计划,从而帮助其在合理规避风险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其自有资产。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章军.个人理财业务漫谈[J].中国城市金融,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