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第1篇

推荐指数:

作者:马化腾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马化腾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17 年全国两会提交建议案《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庞大的数据量及其处理和应用需求催生了大数据概念,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数据资源将是企业的核心实力,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具备了优势。对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数字经济中的“货币”,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 30.6%的比重,带来280万新增就业人数,占中国年新增就业人数的21%。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果向全球呈现了科技引领的跨越式成长的巨大潜能与魅力。中国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普及了移动支付,跨越了已构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信用卡时代。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可以做到无须依赖POS机(销售点情报管理系统),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日常交易的绝大部分需求。

数字经济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以中国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务实又璀璨的成果。人们用手机挂号看病、缴付水电费、处理交通事故,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全民通过手机共同参与险情上报与预警。数字信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形成了良性循环。

“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过去两年,“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O2O(线上到线下)等领域中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或是改变着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或是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或是用信息的交互带来效率的提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就像“互联网+医疗”,绝不仅限于用手机挂号、打通医保支付这么简单。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模式。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数字经济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好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生于草莽、长于丛林,成就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生态。去中心化的发展让数字连接下沉为基础设施,进而使得生态体系中的各个主体得以自发式高速成长。以内容产业为例,中国引领了全球数字内容变现的新趋势。从内容产业版权缺乏保护,到自创内容全球最高价格的变现,再到音频、直播、自媒体、文学等多种内容,问答、打赏等多样化变现途径,内容产业在野蛮生长的丛林中独辟蹊径,俨然已经步入内容创作与收益齐头并进的高增长时代。穿越丛林,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数字经济接下来最值得期待的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增长的脊梁。数字经济在贴近用户侧采用轻量级、小步快跑、高速迭代的发展模式,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数字经济不仅仅能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带来种种改变的可能。数字连接之下,即便是最偏远地区的人,也能够无差异、无区别地得到和一线城市人们同样的优质内容。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能以最低的数字成本,获得教育、医疗、交易等最必需的信息,以更合理的价格卖出他们的农产品。数字经济为如何触达那些真正贫穷、急需帮助的人群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这一点,对全球不发达国家很有启示。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关系

目前,我国已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于我国发展起点的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呈现扩大的趋势。本文将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各个地区的GDP每年都在增长,但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相当大,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部地区的2.57倍,是西部地区的2.77倍。

为什么经济在增长,但地区间经济差距仍在不断的扩大呢?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差距呢?各因素是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本文将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数据主要参考2002-2006年的统计年鉴,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差异的变化进行较完整的论述,并就如何缩小地区差异得出结论。

各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从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5年,投资总体运行状况良好,GDP增长也快,但是,GDP高增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经济的格局。根据表1,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是不断提高,且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二)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2005年,全国各地合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8.7亿元,同比增长24.81%,各地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比较高。通过和2004年的有关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各地区的增幅差距(如表2)。

(三)从财政收支分析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国的财政收入增幅呈增长趋势,且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从表3可以知道,2004年全国财政赤字合计为8899.4亿元,2005年底全国财政赤字根据统计合计为10270.1亿元,增长了1370.7亿元,低于年初预算的3000亿元的规模,赤字率继续下降。从各个区域看,仅有西部地区的2005年财政赤字的绝对数低于2004年的数字,其它地区均高于2004年的财政赤字数字,可以看到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从对外贸易分析

2005年,我国出现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加了23.19%,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表4中的数据看(商品进出口目的地/货源地),东、中、西部出口增幅均比较高,其中东北地区增幅最高,达到了31.73%,出口占比仅有中部地区下降(0.5个百分点)。从进口格局看,东中部均出现上升(分别是0.4和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基本保持不变,而东北地区略有下降(0.4个百分点)。

结论和建议

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区经济间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不能回避,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一)结论

1.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关键看市场的力量,政府只能起到辅的作用,只能尽量去缩短这个过程。

2.地区经济增幅差距有所缩小。由于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产业格局有所转变,加上宏观调控的影响,估计这些地区的经济增幅回落幅度要略小于东部地区,这样,各区域经济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且并没改变粗放型增长格局。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且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4.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财政赤字没有突破年初预算。

5.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城市消费呈现多元化,农村消费增速翻番。

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增长,东部地区外资拉动所占比重仍然较大。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金额相比于2004年略有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

7.2005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贸易进口速度减缓,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到年底,贸易顺差近1020亿美元。

(二)建议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格局,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产的产业发展。

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继续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入。

3.把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差距的重要指标,政府要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各个地区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进行产业布局。要避免产业同构的现象出现。同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区域经济合作。

4.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区域间的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异,但更大的差距是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因此,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对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要让落后的地方经济赶上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6.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第3篇

加强版权法律保护的若干建议

沈仁干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知识产权联盟最新数字统计:匈牙利的版权产业占全国GDP的6.67%,菲律宾的版权产业占全国GDP的8.17%,而美国在2002年该项数字就已经达到12%。我国还未进行过版权产业产值的调查与统计,但根据有关部门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整个版权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国GDP的6%。

毫无疑问,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版权产业都不够发达。阻碍因素很多,而侵权盗版已成为当前阻碍版权产业发展的致命因素。值得欣慰的是,版权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版权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版权法律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促进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进一步完善健全版权法律;2.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盗版行为的司法审判;3.加强中央和地方,特别是地市一级的版权行政执法力量,改变“越是需要执法的地方,行政执法力量越弱”的状况;4.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5.尽快建立和健全版权集体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版权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6.宣传版权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与示范作用。”

中国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根本出路

李丹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

广播电视数字化被视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大计”。从2003年开始,广电总局先后在全国49个城市和地区开展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推动整体转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整个进程却比人们想像的困难得多,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起步较晚,当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而美国数字电视用户有6700万,渗透率达60%,2009年将实现全国数字化;日本有线电视用户有2280万,渗透率达50%,2011年将完成全国数字化;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为1262万,渗透率仅为2.9%,2015年完成数字化。2.有线电视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用户的切身利益,也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在提供丰富节目和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们收视方式、收视习惯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甚至冲击,需要有一个逐步理解、适应、接受的过程。

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谋求有线电视数字化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各级广电部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切实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第二,广泛依靠社会力量,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数字电视知识,使人们逐步理解、认可、接受、支持并共同推进数字电视。第三,围绕有线数字电视的公益和产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管理制度以及必要的政策法规。

新闻媒介运行中的三种控制因素

段京肃

第4篇

关键词:现金;支付方式;移动支付

一、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中的现金量也持续攀升,但可以看到其增速在逐步下降。一方面,影响因素日益复杂。研究表明,非现金支付工具、人口年龄结构、经济规模、人民币国际化、经济体制、移动支付、经济增长等均会影响现金使用(闫新广和赵玉清,2019;王晓军,2020;刘兆锦2020)。另一方面,现金使用量在地区、年龄、周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使得对现金需求的预测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金使用现状的分析,对影响现金使用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现金使用现状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0增速放缓,社会现金需求下降

一是流通中现金M0增速明显放缓。2016-2020年M0年均增速5.9%,低于前三个5年区间7.3%、13.2%、10.4%的年均增速;近五年区间M0增速较同期M1低4.9个百分点。二是流通中现金与GDP比值逐年下降。我国M0/GDP比值自2003年高点的14.51%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8.27%,而包含单位活期存款的M1与GDP比值基本稳定在60%上下波动,近三年分别保持在61.3%、58.1%、61.6%的相对较高水平。三是银行卡存现、取现业务量步入下降通道。我国银行卡账户取现、存现业务量分别自2015年、2017年由升转降。2020年银行卡取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4年峰值下降48.1%、46.5%;银行卡存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6年峰值下降58.3%、46.7%。可见社会对现金需求大大下降。

(二)从使用区域来看,农村地区现金使用率高于城镇

一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多推动现金需求。调研发现,邢台辖区乡镇,如白岸乡户籍人口1万人,疫情防控期间统计常住人口仅0.3万人,多为55岁以上中老龄人群,习惯使用现金的人群占比高。二是农村地区交易特征推高现金使用。如:邢台白岸、路罗两乡镇走访发现,农产品收购季外地收购商占比约80%,因不了解当地支付习惯,为确保交易结算方式通用性,普遍采用现金结算方式。

(三)从现金使用时间来看,现金需求具有周期性

现金流通季节性变动趋势明显。一是居民在节假日现金持有意愿强,尤其是十一黄金周和春节长假前的9月和12月现金大量投放,节后现金大量回流。所以年现金投回的大体趋势为春节前集中投放、春节后大量回流,上半年基本持平,三季度加速投放,四季度大量投放的季节性规律。二是农村地区用现存在周期性需求。白岸、路罗两地每年9月起的40天为当地板栗、核桃收购季,前半期以现金支取为主,后半期以现金存入为主。两地区农产品收购季银行日均现金业务量较日常增加约2倍,根据当地产量、平均收购价和用现量,测算农产品收购中现金交易占比约68%。

(四)从使用者年龄来看,现金使用的年龄结构老龄化

根据对邢台辖区278名公众开展的人民币现金收付与流通环境调查问卷,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18-40岁、40-65岁、65岁以上年龄段,习惯使用现金占比分别为12.5%、17.7%、26.2%、41.67%;非现金使用为主的占比分别为62.5%、68.9%、52.4%、16.7%。可见老年人受以往交易习惯,接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在智能手机端进行移动支付使用不习惯,因此在交易中更倾向于使用现金交易。

(五)从使用场景来看,违法活动现金使用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和大额现金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但社会部门现金使用监测、申报和坐支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仍较薄弱,地下钱庄、洗钱犯罪活动和社会部门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对社会现金流通仍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如近期外汇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在甘肃破获一起地下钱庄案,涉案金额756亿元,日均流水几千万,现金交易仍是犯罪分子割断资金链条、隐蔽交易痕迹的重要方式。

三、现金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增加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经济的发展。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短期内制度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量与物价水平与经济产出成正比。自1998以来,GDP、通货膨胀率和M0同方向同周期变动,但近几年M0占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逐年降低,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金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但所占比例将进一步缩小。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居民收入成正比。因此当居民收入增加,现金使用量也会增加。但由于农村、城镇地区对现金结算的偏好程度不同,因此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城乡影响程度不同。三是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移动支付等新兴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有限,对现金支付更为偏好。但随着普惠教育成果的不断显现,人口结构变动将持续减弱农村、老龄人群的现金使用习惯。

(二)降低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移动支付的发展。随着非现金结算方式的迅猛发展,其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特性被越来越多公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金交易。2020年,我国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笔数、金额达3541.21亿笔、4013.01万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1.78倍、3.43倍;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金额达到8272.97亿笔、294.56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9.07倍、4.95倍。移动支付对小额现金结算替代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百姓使用移动支付场景越来越下沉,表现为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额持续下降。2020年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笔数1232.2亿笔、金额43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由2015年峰值的206%、379%回落至21%、25%;笔均交易额由2015年的7821元/笔降至3507.2元/笔。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迅速普及后趋于饱和,移动支付增速明显放缓,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应用后弥补现有电子支付未有功能对现金需求的影响仍待评估,但现有支付工具对流通中现金影响将趋于缓和。二是监管水平的提高。从近年破获的案件中,发现洗钱分子经常利用现金交易清洗黑钱,通过现金交易,洗钱分子可以人为割裂资金链条,给反洗钱调查和侦查制造障碍。随着反洗钱和大额现金管理持续完善、持续强化,监管高压态势和持续的监管威慑,有助于压缩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的生存空间和现金使用规模。

四、相关建议

(一)积极进行货币业务转型

现金需求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增加,且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对现金总量供应和券别结构、整洁度、反假货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加快完善现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解决银行现金实物收付监测统计制度,并建立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的分银行、分网点、分券别的现金收付制度,支持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现金供求的前瞻性预测、管理。同时探索建立覆盖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额现金收付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遏制违法现金使用,抑制不合理现金使用。二是加快因地制宜的发行库和钞处业务转型。鉴于区域现金流通需求、环境的差异,建议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照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原则开展发行库和钞处整合转型,尤其是发行库、发行库、发行基金托管库和钞处业务功能整合,有助于减少调拨环节、增加有效作业时间、节约成本、减少风险环节。银行全额清分机制趋于完善,可考虑清分、复点职能向商业银行转移,人民银行钞处专注于不宜流通券销毁,优先采用清分连接销毁,不宜机械清分的特残币和小面额残币采用比例抽查,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节约处理成本。

(二)加快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应用

未来央行数字货币补充现有移动支付工具未有功能和独有特性。一是建议宣传央行数字货币独有功能,推动市场应用。央行数字货币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类似现金实物的法定货币特性,更具安全性;较商用数字支付方式,个人隐私保护级别更高;具备离线支付功能,并建议针对老年人和视觉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完善无障碍使用设计,提升便捷性;类似现金的公共产品特性,使用成本更低。二是独有的跨境应用优势。数字货币的发展不但是经济数字化的发展需要,更关乎全球支付体系的话语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纷纷布局。目前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总体处于国际中上游水平,2021年2月与香港、泰国、阿拉伯央行联合发起多边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进一步探索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与跨国使用,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中节约现金调拨、结算成本的重要举措。

(三)针对性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教方式

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现金支付偏好更为明显,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宣教方式。一是针对性进行宣传。面对农村地区和老龄人群宣传存在的矛盾,如使用新媒体能力受限,仍依赖传统面对面宣传方式;农忙时节劳动分散、劳动强度大,参与宣传活动意愿低、甚至存在排斥行为;随着现金机具普及,商户过度依赖机具鉴别,对人工防伪鉴别有所忽略。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传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措施,特别是加大国内和地区代表性媒体的公益宣传投入,以及加强农村地区的常态化宣传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工具宣传推广力度。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压缩,百姓现金服务便捷度存在矛盾,因现金保管不善造成鼠咬、板结、霉变等特残损失仍多有发生,同时近期调查发现外地收购商不了解当地居民交易结算习惯,是推高农村现金结算使用的重要因素。建议继续完善拒收现金整治政策宣传口径,并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百姓在维护现金法定支付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电子化支付工具的优势,提升合理选择支付结算方式能力。

(四)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交易不仅增加社会现金流通成本,更是违法犯罪洗钱、规避监管的土壤。一是建议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规制度。以法律明确单位和个人大额现金交易申报义务,单位应申报现金库存、取现用途、存现来源,个人申报取现用途、存现来源,并经税务部门确认后由银行办理。可采取实行个人账户消费和经营账户分类管理,要求企业和个人经营户建立规范会计账簿;遏制企业借道个人账户大额现金使用,优化企业对个人现金支付限额标准等法律规则。二是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务、出入境等大额现金管理职责部门共享的大额现金大数据平台或信息交互机制,整合社会部门大额现金预约、申报功能,为各监管职能部门提供违法大额用现风险评估、线索排查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协作监管,提升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监管的全面性、高效性,提升监管效力。

参考文献:

[1]闫新广,赵玉清.中国现金使用现状及未来消费场景分析[J].金融观察.2019(11):62-65.

[2]王晓军.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背景下现金运行变化情况研究———以常德市为例[J]金融经济.2020(10):78-84.

第5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83-03

数字经济是一场数字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这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以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推动力,以开放的知识为基础,从制造领域、管理领域、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扩展到包括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切经济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体系。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 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1]。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2]。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3]。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4]。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 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5]。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6]。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见表1),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见表2),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 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4] Rosenberg, Nathan. Inside the Black Box[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31-232.

[5] 龚伟同.技术创新毁了苹果[J].商务周刊,2004(4).

[6] 宋玉华.美国新经济研究――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演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5.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American Digital Economy

HE Xiao-yin

(Commercial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第6篇

>>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第7篇

1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的发展建设是以知识为基础因素,以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技术为支撑点,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利用之上所建立的经济方式。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在知识信息的发展基础上,以知识信息的使用和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社会生产率。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构成了社会的主要资本,信息成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科学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变量,在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下,知识产品以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为生产手段,以集约化为生产方式,从而使知识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速度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将在21世纪成为跨国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征是以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作为推动知识经济的重要发展条件。

2知识经济发展下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知识储存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发展中介,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色发展条件。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经营模式也将面临革新。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是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逐步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对图书馆的管理运营工作中起到重要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面向高校师生,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具有普及科学知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融合多元化的使命,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传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应用,图书馆的经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图书管理和文献信息的罗列,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提取、加工,对馆藏信息资源以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进行有序管理,使信息资源更具价值影响力,满足读者的查阅需求,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与实现。

3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延伸。促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保持图书馆自身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是信息化发展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数据资源的不断更新,由于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容量大,并且具有图片、视频、音像等多样化的形式,既能够通过资源下载进行快速浏览,又能够进行方便信息储存与知识传播,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浏览和保存渠道,促进了馆藏结构的整合与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将由传统的印刷类型文献逐步转变为传统印刷文献形式与电子型、网络型信息数据资源共存的馆藏形式,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调整和整合。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通过互联网络的连接,与其他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突破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地域性与局限性,同时对解决图书馆资源有限,资金经费有限的问题。以信息技术为连通手段,逐步实现地域性的图书馆的资源交流与合作,形成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框架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资源上传到公共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促进各类图书馆的管理技术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特色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4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4.1图书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进行熟记文献的罗列管理,更需要工作人员逐步促进自身数字化理念的提升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促进工作素质的提升以满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并且具备对电子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采集、储存、加工、提供利用等工作技能,既要了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升自身的数字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供自身的数字化知识与管理经验。既能帮助读者避免信息干扰,迅速获取到价值信息,成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更需要扮演顾问的角色,这一角色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和清楚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且具备相关的图书管理工作知识,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同时根据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读者信息提取能力的提升,对于管理人员的依赖减少,但需要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逐步完善查阅信息导航、给予读者提供建议与指导的职能。还需要管理人员发挥教育职能,在资源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技能等方面帮助读者制定全面的文献检索方案,改善读者发现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4.2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不断完善,馆藏资源渠道得到拓展,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等各类虚拟馆藏与现实的文献馆藏相互结合的馆藏结构。传统的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书刊价格逐步提升,而图书馆的管理经费有限,无法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与知识更新的需要,使图书馆的馆藏逐步趋于老化现象;社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更新,各高校图书馆管理较为封闭,仅仅凭借本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根本无法全面的将文献资源进行搜集,逐渐造成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的矛盾。由此可看出,逐步实现数字化图书馆,对扩充馆藏资源、与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缓解图书馆建设经费紧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拓宽读者阅读渠道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这也是满足读者查阅需求的重要手段。

4.3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发展部分,是实现拓宽馆藏渠道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库的建设即指的是图书馆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读者需求,对本馆的数据库从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搜索、信息采集的过程,针对自身的发展需要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整合与更新。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建库时要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实现数据库建设的整体性、规范新,就必须使所有参与建库者严格遵循统一的原则。(1)特色化原则,指的是依据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馆藏资源的价值,这就要求了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建设高校重点专业学科的文献资源,使数据库的建设符合本校读者的阅读需要。(2)质量标准化原则,是指必须重视数据库的质量建设,对文献资源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工作需要依据统一的标准格式,做好数据检验工作,避免出现数据缺漏或数据差错的情况。(3)方便检索原则,顾名思义指的是方便读者进行文献检索与查阅,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高读者以科学的文献资源导航方式进行信息资源查阅,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第8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美元硬着陆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08-02

0 前言

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提出的新概念。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一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一词。拉托在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拉托还进一步明确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失衡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中国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挺的币值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这些国际投资者理想中的投资环境缺一不可的特质吸引了蜂拥而来的境外投资者,事实上成为了现阶段全球经济的“世界工厂”,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场全球经济失衡最大的顺差国和债权国。从表面上看,中国正从这轮全球经济失衡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国外旺盛的直接投资和商品需求提供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很大一部分动力。然而,全球经济失衡毕竟是一种非均衡状态,不管是通过政府主动的政策措施还是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回到均衡,如果这种调整是以一种剧烈的方式发生的话,中国将面临巨大的调险。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种风险,有赖于对这一轮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

1 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运行失衡状态,牵涉到几乎所有主要的经济体,因此用单一的因素很难完整的解释世界范围内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经济失衡现象。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众说纷纭,但却可以大致概括成以下三类。

1.1 美国与中国政策制定者的失败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不是源于美国政府紧缩本国需求的失败就是源于中国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失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因为减少了政府储蓄而加剧了贸易赤字。由于维持长时间的低利率,美国货币政策促成了房市的大涨。私人部门由于虚拟的财富效应而减少储蓄,没有考虑到房市可能在瞬间就崩溃的风险。不仅如此,美国资本市场还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储蓄,这些资金不是用于直接投资,而是为私人和政府部门的过度消费融资。中国没有致力于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加内需,而是满足于实行干预外汇市场维持低汇率的“贸易主义”政策维持本国经济的高增长。

1.2 美国向中国的要素聚集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要素集聚,是要素集聚这种全球化经济的特有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全球化要素流动使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集聚了大量的国外要素,与其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构造了全球的低价供应平台。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际投资中更多获利,从而导致这些国家更高的消费和更大的贸易逆差。具体来说,要素和生产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集聚,必然导致其出口能力的迅速提高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中国等亚洲国家迅速提升的出口能力,实际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各类高级要素在这一地区集聚的结果。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投资增加了其高级要素的收益,扩大了其财富积累和进几的能力。

1.3 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遗留下来的“特里芬两难”没有因牙买加体系的建立而得到根本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实行的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国际资金流动受到限制,使得国际收支逆差国无法通过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或外部资金流入来缓解国际收支状况,而只能通过成本巨大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这使得各国在与其它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追求国际收支顺差,积累美元储备。而美国只需要简单地以输出美元的方式来弥补逆差。在牙买加体系下,大部分的东弧国家事实上仍在延续着原有的布霄顿森林体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的边缘化和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客观上仍然要求这些国家积累大量美元以备不时之需,从而促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

2 中国面临的挑战

尽管这种失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良好的增长模式:美国长期的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需求动力,而中国大量的并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给全球经济增长充足的供给。通过给其他国家的出口提供一个皆大欢喜的市场,美国为其他国家追求出口拉动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然而这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就不复存在。如果对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可维持性和美国政府是否会对现有的不均衡采取调整的质疑开始出现,为美国双赤字融资的境外资金可能瞬间抽走。如果这种资本项目的盈余变成平衡,就要求美国的经常项目的赤字也要回归平衡。资本流出意味着对美元资产的减持,由此导致的包括房地产的美元资产价格下跌将使美国居民感觉不再富裕。并重新开始储蓄。同时。资本流出也将使美元贬值,更高的进口价格将导致“进口通胀”,最终有可能迫使美联储把利率提高到现在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一切都将促使美国走进一轮极大的萧条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国能及时对美元进行贬值促进出口,那么美国经济的萧条将得到缓解。然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对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将被转移。

亚洲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是美元可能硬着陆进而引发美国经济增长的大幅减缓,特别是减缓了美国净进口需求的增长。届时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需求的剧烈紧缩将不可避免。如果境外流入资本抽走所有的资金,美国资本项目鼐余对GDP的比值将下降6.5个百分点,根据收支平衡的原理,这就要求经常项目盈余也要迅速恢复平衡。这种金融层面的冲击将使美国的需求,特别是净进口需求下降6.5个百分点,考虑到世界经济现在维持5%的增长率并且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世界的总需求将下降三分之一。需求下降导致的第二轮的投资的下降将更加恶化总收入和就业。这将有可能成为重大的世界经济紧缩事件。

美元的硬着陆对开放程度较高并且出口极大地依赖美国的国家造成最大的伤害,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理所当然是中国和日本。根据2007年的数据。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在众多国家中高低不等,包括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东亚经济体的这一数字为25%,而在欧元区和日本。这一数字仅为3%。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盎格鲁撤克逊

经济体,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韩和泰国在内的规模较大的东亚经济体,中国和拉丁美洲这一数字则处于中等水平。总的来看,东亚经济体比拉丁美洲更为开放,与美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3 中国的出路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风险,本文主要有如下6条政策建议:

(1)人民币应该继续对美元升值从而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进而减少中国由于美国经济的突然恶化所要面临的风险。在更大的调整压力积聚之前,允许人民币汇率在更大的范围内波动将有助于缓和美元的信心危机从而给予央行所需的更大的货币政策灵活性。

(2)加快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在美国需求大幅缩减的情况下,这将使中国避免剧烈调整山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并且为亚洲国家继续利用比较优势创造条件。

(3)为了抵消人民币升值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紧缩效应,中国政府必须利用财政政策刺激内需。当然这里需要澄清一些误解。任何一项财政拨款都必须建立在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这种分析包括;某一项目是否是解决具有优先地位的问题的正当支出项目,对这一项目的公共支出管理是否有很好的实践经验,对项目的或有负债和债务可持续性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这样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急剧的财政扩张就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面对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财政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4)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放宽信贷限制,进而降低积累大量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这最终将解决中国的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问题。然而,由于这种需求机制只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区间内发挥作用,而美元的硬着陆在短期内就会给中国出口带来冲击,因此对于纠正需求缺失来说这种措施的效果在短期内不会很大。事实上,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措施将增加调整过程带来的破坏效应。这样的对国内金融发展的考虑和以往亚洲对整合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视大不一样,以往整个亚洲更重视“亚洲储蓄在区域内的流动”。现阶段,以持有美国国债方式从亚洲流向美国的资本以国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回流到亚洲特别是中国,如果把相同数量的资本从中国储蓄者流向中国投资者,将不会对经常账户余额有任何的影响。换一种说法,这种尝试阻断亚洲储蓄向美国的流动而留为己用的做法将不会对全球经济失衡产生任何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