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WEB2.0;自媒体;微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35-3

一、WEB2.0时代的媒介生态

(一)WEB2.0时代的信息变革

“WEB2.0”最早是由著名计算机图书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在2004年与Media 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一次头脑风暴中首次提出的。《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中指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①WEB2.0时代相较于WEB1.0时代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反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即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方式。在WEB1.0时代,用户通过浏览器单向获取信息,用户只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而在WEB2.0时代,更注重的是与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在互联网发展的头十年里,行业内的发展重心被放在了互联网的后端基础架构上,即编程人员开发出的用来生成网页的HTTP协议和多种代码语言。大多数的普通大众对于互联网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仅局限于网页浏览和内容简单搜索,即当时流行的“冲浪”。网页HTTP协议和代码语言的专业性造就了编程人员及其背后的互联网站,甚至相关文化部门的权威性及“把关人”角色,他们制造并层层监控着网站的输出信息,决定着互联网这个供网民冲浪的大海每天的浪高、水温、洋流等各项信息。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普通用户所接收到的信息必定经过主流媒体的层层过滤,普通大众被动地生活在由传统媒介营造的媒介镜像中,而事件真实往往也“被把关”而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自身创新应用和创新思考的积累以及互联网用户强劲的个性独立和社会化需求共同促成了互联网质的变化,互联网升级换代势在必行,WEB2.0时代就此拉开帷幕。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在这信息变革的第二个十年中,产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前端,人们使用网页作为创建其他应用的平台。WEB1.0时代的单纯浏览器已经不能满足这时具有强劲个性的网民对于信息多源化的要求,各类浏览器,可以让任何人修改、的RSS阅读器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几何级数增长态势,主流传统媒体开始从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中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变革性的“自下而上”的新特点。在这种新兴信息传播方式下,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也发生了变革。WEB1.0时代仅仅作为“读者”而存在的广大普通网民,如今也是“作者”,他们不仅“冲浪”,也制造“波浪”,互联网传播模式呈现由“读”到“写”再到“共同建设”的发展趋势。

从WEB1.0到WEB2.0之间所产生的信息变革,WEB1.0就好比是图书馆,你可以把它当做信息来源来使用,但是无法以任何方式来添加或改动信息;WEB2.0则像是一个庞大的朋友和熟人圈子,虽然你仍可以用它来获得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到由信息所构成的“会话”中,让“会话”变成一种更丰富的体验。

(二)媒体生态系统变迁,社会化媒体蔚然成风

邵培仁在《传播学》中指出:“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它的培养与形成……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②分为积极的媒介环境和消极的媒介环境。在积极的媒介环境中,物质、能量、信息三种基本资源能够有序流动、互动互助、功能衔接、共进共演,构成具有连锁性、流动性和衰减性的良性循环的媒介生态系统。

第2篇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德育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正式开启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只有乘“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之势,认清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已经逐渐显现出疲态,收效日渐式微。因此,必须将高校德育工作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互联网技术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互联网的发展及广泛运用在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深入,彼此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强,合作共赢成为主流和趋势。但是经济层面的协调发展不代表思想层面也日益一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方式和手段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具有无国界性,只需要敲一下键盘或点一下鼠标就能完成信息的渗透。传统的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物质支持和组织支持的显性手段逐渐让位于借助网络传播各种信息的隐性手段防止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也相对提高。

(二)各类腐朽价值观大肆传播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群体,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在行动上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社会上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等腐朽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腐朽的价值观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肆传播。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被肆意传播,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三)网络信息传播更难管控

信息的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手段,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由于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管理制度完善,并且传播范围有限,信息传播相对滞后,使其能够在信息传播时进行有序管理。随着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依托和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开启了全新的时代,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点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尽管国家和政府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难以有效遏制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策略

(一)全方位优化网络环境

把握住“互联网+”的时代特点,集中多种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多管齐下,优化网络环境。第一,加大力度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解决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结构性、协调性问题,使之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道德自律性。“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唯有如此,网民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树立适应信息社会的全新高校德育观

德育观念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工作、德育实践。“互联网+”时代要使高校德育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必然要顺应时展潮流,改变传统落后的高校德育观念。首先,由以师为本转向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其次,由单一教育转向系统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绝不是通过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各门课程的协同配合,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最后由宣导灌输向交流讨论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要注意对象的特殊性,应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灌输。

(三)建立符合网络发展的高校德育网络环境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如何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教育界也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比如,德育网站的建设,几乎每个高校网站都有独立的德育板块。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高校德育工作同网络的简单结合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注意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起全国性质的专业的高校德育网站;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前慕课、微课等手段,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总之,“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是绝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突出问题,只有对这些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才能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发挥高校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第4篇

>>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 互联网政治的新变化 无政府与大政府: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政治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社会预期的变化与引导 “互联网+ ”时代带来的变化,你了解多少? “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变化及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N种趋势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 互联网时代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途径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1.

[6]朱啸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6-29.

[7]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1.

[9]诺姆·乔姆斯基,戴维·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M].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10]十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11-3.

[11]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

[12]Old and New Media Both Make News,But Economy Tops the Agenda,July19-25,2010.

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关系管理;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38

1 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移动互联网是相对于固定互联网而言的一种新型网络应用形态,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4G”业务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接触的信息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通过移动互联网上传或下载信息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一旦上传网络,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能传播到世界各地。(2)信息来源渠道更多且真实性有待考证。目前,员工接触信息的渠道有媒体网页、企业公众平台、各类应用APP推送、社交平台传播、游戏平台等。尤其是大量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个人传播的信息真实性大打折扣。(3)信息的内容和类型更加丰富。娱乐信息、购物信息、时事新闻、法律法规、法制案例、企业简介、知识技能等信息类型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搜不到”。(4)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员工每天接触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往往在15个小时左右,更有甚者可以做到24个小时不关机、不断网。无论身处何地、何种情境,都可以便捷上网。(5)信息的受关注度极高。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规范和实名认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所以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且事实易被扭曲,进而受到广泛关注,并最终可能使事态发酵升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及时,关于企业信息的交流和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员工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和相关维权案例的能力更强;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获取其它企业招聘信息、薪酬福利待遇信息的准确性更高,更容易萌生跳槽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借助移动互联网将员工在企业遭遇的问题诉诸媒体,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更易升级变形,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更加脆弱。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和谐员工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2.1.1 实时掌握员工生活和思想动态

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移动性”,即员工通过手机或便携电脑设备能够随时随地实现上网。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员工通过社交网络表达情感诉求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在员工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通过与员工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维系,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络了解并掌握员工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

2.1.2 实现及时沟通

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及时性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许多劳资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及时造成的,当出现意见分歧时,没有及时与对方沟通交流,致使误解越来越深,最终导致矛盾恶化,出现员工关系紧张的后果。当企业信息时,员工可以在上下班路上、在朋友聚会上、在家庭休息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及时获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并第一时间给出反馈回应,甚至可以开展多轮磋商。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时与对方沟通是消除企业和员工之间误会的重要原则。

2.1.3 信息传递更加准确,避免信息失真

在传统组织结构中,组织信息从最高层传达到最基层需要的时间较长,中间经历的层级较多,往往会造成信心失真的现象。纠正已经传达的错误信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还会造成员工对企业的消极印象。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直接沟通,沟通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避免因沟通不畅造成的员工关系问题。

2.1.4 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培训,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培训开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满足员工需求的培训开发活动能够为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生涯提供支持,向员工传达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和帮助,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传统的培训开发工作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占用员工的大量工作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使得员工对培训开发活动怨声载道,给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了困难。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员工培训,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缓和企业和员工之间关于培训开发工作的紧张关系。

2.1.5 员工工作更加自由

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给员工更多的工作自主选择权。例如,当员工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无法正常到公司工作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办公平台在家处理工作事务,使员工兼顾生活和工作。通过树立这样的企业法则,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员工忠诚,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

通过把握以上发展机遇,关注员工工作和生活状态,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够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

2.2 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不少挑战。

第6篇

1. 互联网能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信息库,教师可以从中选取切合教材知识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增加课程讲授的趣味性和效果。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范围广,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通过互联网很快就会知道,尤其是近年来微博这个新型网络传播工具的普及,使得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但随时也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先从互联网上下载或在课堂中进行实时的连线来获得相关的文档、图片和音频视频等,有利于更好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由于常接触互联网对相关的信息可能有所涉及,就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获得情感认同,乃至确立相关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要再加正确的引导就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知、情、意、行相结合的目标。可见,运用互联网平台来进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2. 互联网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低廉、传播迅速、去中心化、扁平化和主体的平等化的特点,任何人都可轻易地通过互联网来获得相关即时的信息。“据统计,在众多的网民中,其中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8%,是仅次于18-24 岁年龄段的第二大上网群体。”而“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比例占58%;其次是获取学习资源,占53%;娱乐,占 43%;还有聊天和交友分别占 23.3%和 21.3%。”这说明了互联网已融入并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和易得性大大地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互联网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正确对待它,为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避免其不良的影响,除了配合政府做好互联网的规范工作外,教师和学校应从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

1. 提高教师网络的应用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交流媒介的时代,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学习或培训来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应用互联网的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网络来进行教学。学校方面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按实际情况定期对年长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相应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让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互联网的信息在教学的应用

过去那种教师基本掌控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讲解的信息或案例来源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将难以实现,因为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信息是否属实,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快就能搜索到;另外,学生一般对于陈旧的案例不感兴趣,反而对网络发生的新鲜事很有探求欲,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怕自己的权威性受到怀疑,相反要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信息的功能,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大大地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增加彼此间的共同话题,这有利于教学相长;倘若教师能在课堂和课后就相关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的知识点相融合与学生进行探究,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进行合理引导,既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更能使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大增。

第7篇

微传播平台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微传播平台带来的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微传播平台,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形式、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创新

近年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发展迅速,由此开启了一个信息的“微”时代,“微”时代是一个信息精简、内容涵盖广的信息时代,是文化资讯的快餐时代。以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这些传播平台,以其信息海量、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等特点,逐渐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大多数人获取资讯,开展社交的形式。当代大学生,正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较强的适应能力。微传播平台的兴起于发展,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追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微”浪潮的背景下,在微传播平台已经渗透进大学生校园生活各方面的背景下,如何将微传播平台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当前环境下继续开展好,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微传播平台

众所周知,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将用户联接在互联网中。在这些平台中,信息可以即时传播,同时用户还可以进行交流互动,是一个集信息传播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微传播平台,即以微博、微信等平台为主要代表的互联网媒介,通过裂变式的、去中心化的、多级的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的传播交流平台。由于微传播平台具有即时传播、关系网络传播的特征,微传播平台很快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微传播平台发展的特点

微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资讯和日常交流的平台。之所以在发展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收获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因为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平台具有开放性

作为具有开放性的平台,微传播平台的开放性将传统互联网平台、软件的开放性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使其同时具有门户网站和即时交互平台的功能。微传播平台延续了传统互联网平台与各大交互媒介的开放性,即任何人都能对该平台的信息进行浏览,或是经过注册,用户能对该平台的信息进行评论,或是他用户进行交流。但是,微传播平台与传统的门户网站和交互平台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不仅人人都能注册成为用户,且人人都能成为发声媒体。在微传播平台中,用户不仅可以进行评论和转发,还能将原创的信息在自己的主页中,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的者。

(二)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

微传播平台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顾名思义,微传播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中的一个新兴传播媒介,在此基础之上,微传播平台是依托先进数据技术而具有更完善功能的传播媒介。互联网中的信息犹如浩瀚的海洋,而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传统互联网平台全面与多面的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实现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即传递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传递给每个用户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另一方面,根据用户的自定义的喜好和日常浏览资讯呈现出来的偏好,微传播平台将用户可能关注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因此,微传播平台中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

(三)信息具有多样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微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不仅是内容方面宽而泛的多样性,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了“简化”的多样性。微传播平台是精简的、即时的交互平台,由于在篇幅上的限制,微传播平台中的内容具有简短、碎片的特点。在信息内容方面,微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体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用户可以可以对网络资讯进行评论转发、将原创信息上传至平台进行分享,还可以通过文字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及视频数据等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在微传播平台中进行分享与交流。

三、微传播平台创新策略

(一)创新理念,以学生为本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完整性的教育,而微传播平台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互联网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这样的传播载体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创造了新的教育氛围。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理念,积极利用微传播平台开展工作。由于高校微传播平台的受众是学生,要实现平台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要加强教育者与学生在平台中的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者,微传播平台为高校提供了信息、情感沟通、舆论引导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出发点都在于“育人”。因此,高校微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更应当注重以学生为本。

(二)创新内容,注重教育实效

在微传播平台中,传播内容本身虽然看似简短,但是确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微传播平台中信息的精简性和参与互动的随意性,吸引了广大学生群体,但是,学生更希望浏览到的是新颖、精辟、或是趣味性强的内容。因此,高校利用微传播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关注的内容,注重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创新教育内容。通过生活点滴等实际的材料与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入热点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能使学生从中得以启发、自我教育,还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方式,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三)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

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微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而这种多样化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创新的渠道。从通过教科书及传统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宣传教育,已经实现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一次创新。微传播平台则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接近学生生活的载体,教育者要尽可能的丰富教育内容的形式,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使教育内容由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图文、声音信息,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还应当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以往单一的课堂交流,扩展为课堂内外更为密切的师生交流。

(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可控性

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监督管理机制,应当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微传播平台中传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微传播平台本身,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大多来自互联网,而互联网中信息资源可能存在着真实性、时效性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对信息的监督管理,使平台中传播的信息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的,使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作为官方平台,高校在微传播平台的运行中要明确定位,关注舆论导向,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第二,对于在微传播平台中发现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回馈管理。微传播平台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平台,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直接反映的问题,以及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群体存在的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都要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关应对或预防措施。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创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性与计划性的继承,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微传播平台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牵涉到诸多方面,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方法、手段与要求,具有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时代特点,立足以学生为本,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6).

第8篇

关键词:媒体技术;顷刻;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网络媒体通常又称为“第四媒体”,专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媒体,是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知识、提供娱乐等功能的文化载体。①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媒体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因特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建设。

由于网络传播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穿透能力强,而且还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这就使网络真正突破了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间迅速、海量、互动式地交流。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也纷纷上网,借助互联网的魅力也可以做到快捷、丰富、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向世界各地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

如早在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公司就己经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仅仅两年之后,己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世界著名的广播电台都己早早地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信息传入全球千家万户。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也纷纷在互联网上抢占“地盘”,②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广播公司(FOX)、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大广播公司均已开展网上广播。其中,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还与世界著名的电脑软件生产商微软公司(Microsoft)合作,创办了微软全国广播有线电视频道(MSNBC)。它既播放有线电视节目,又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类信息,全天24小时提供多达4000页的信息③。

另外,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者和受众角色的分界。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能像一个新闻传播工作者一样,在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后,像大众传媒一样主动地新闻和其他信息,或者对新闻事件做出自己的报道、解释与评论,这样,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新闻信息的机构,并运用网络传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网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媒介。资料显示,国际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覆盖面已超过拥有180多个成员国家的联合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信息联合国”④。

此外,网络还成为了国际信息传播的新途径。相比于广播和电视在进行国际新闻信息传播方面的昂贵投入和效果来说,网络在进行新闻信息的投入成本上则大幅度地降低了,这也就使得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个人或机构都有机会参与到全球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广度。事实上,那些在国际新闻信息交流方面一直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只要对现有的电信线路加以必要的利用或改造,再有必备的电脑等硬件之后,个人或机构即可以参与到全球化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来,而过去发展中国家要想参与全球性信息传播,就必须大笔投资办报社、电台、电视台,在传播方式上还要筹集巨资发射或者是租用卫星来传送版面、传播节目,而且还要在多个地方设立印刷点、转播站等等,投资可谓庞大。因此可以说,网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新闻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高效率的传播渠道,为世界各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中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而且,遍布全球的网络传播已经没有国界的限制,凡进入互联网的信息,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所有的网络使用者自由地接触和调阅,甚至可以反复传播。可以说,在网上,国家的地域界线己不再是阻止新闻传播的因素,所以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限的传播范围更是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已经不复存在。网络传播为全球化向更深入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机遇,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大大降低了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功能更加全面,新一代的互联网就有可能进一步同时发挥甚至整合电视广播网、电话通信网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传播网络的多种功能。

总的来说,现在的网络其实己经成为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新闻信息交流的新平台,这种虚拟的、数字的地球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全球化的程度。

注释:

①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童兵.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新闻文化消长[J].新闻记者,2002(6):7-9.

③童兵.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