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1篇

关键词:蔬菜大棚;农药;污染;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库尔勒全市蔬菜大棚种植面积1.6万多亩,年总产量近13万吨,年总产值近1.7亿元,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6.24%。英下乡是库尔勒市的城关乡,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南三公里处,是自治区八个“依靠科技奔小康示范乡”之一,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蔬菜大棚种植是英下乡的主要产业,形成了以英下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为中心,辐射全市的格局,并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自治区的蔬菜大棚种植。英下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总面积8000多亩,占库尔勒市蔬菜大棚种植面积50%左右,从业人员4565人,现在是全州最大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一、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内农药的使用现状和环境污染现状

化学农药(人们习惯称之为农药)是指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如今,各国的农业生产都把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合理的大量频繁使用各种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直接或潜在的危害。2011年我国农药原药产量达264.87万吨,比上年同比增长13.1%,农药原药产量遥遥领先世界各国。[1]但与此同时,我国农药污染环境的突发事件却日益增多。

(一)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农药的使用现状

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作为生产蔬菜的专门区域,菜农所种植的蔬菜大棚的土地使用权均来自于租赁,必然导致作为经济理性人的菜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反复循环的对土地不加休养的利用,而且一座大棚内各种蔬菜的交叉重叠种植,加上大棚内室温较高,适宜病虫繁殖,最终导致病虫害滋生,迫使菜农大量使用农药。调研发现,菜农在春秋两季在一星期内就会喷洒一次农药,在夏冬两季基本上三天左右就会喷洒一次农药。以上情形反映出农药使用贯穿于大棚蔬菜生产的全部过程并具有大量、普遍、频繁使用的特征。而且在使用农药的品种上还是以老旧传统品种为主,农药使用中杀虫剂占农药的70%左右,其中含有机磷的高毒害杀虫剂农药又占60%左右,存在着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不科学、产品老化、毒害性强、高残留、剂型单调等问题。[2]

(二)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农药的环境污染现状

据研究显示,高毒害高残留的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有70%—80%的药量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农产品造成直接污染或间接安全隐患,循环进入整个生物链系统,对所有的动植物和人类产生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3]库尔勒英下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从最早90年代初十几座蔬菜大棚发展到如今的8000多亩,有的土地已经连续耕种超过20年。在小环境范围内,农药使得土壤中磷、镁、铅、汞等化学元素富集过高,土壤污染十分严重。因此,蔬菜大棚基地内的土壤上生长的蔬菜必然会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有的化学农药极具挥发性或者本身就是利用其挥发性来使用的,这样类型的农药对空气污染和人体的伤害最为直接,反复大量使用这类农药,势必对该范围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范围内的人们产生持续性的伤害,这些进入空气和土壤的农药会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不可估量的污染,而这所有的危害结果都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二、蔬菜大棚种植区农药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库尔勒市英下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内有蔬菜大棚从业人员4565人,这些人员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农民,以家庭为主要单位,在种植基地内通过承包租赁土地修建大棚种植蔬菜为业,菜农对农药环境污染无力顾及,当地政府把该片土地承包租赁出去以后,对农药环境污染也不加以治理,造成该地区农药环境污染问题十分凸显。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产生农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几个方面。

(一)市场对外观好看的蔬菜的需求

人民在购买蔬菜时往往以外在的美观为标杆,越是外观好看的蔬菜越便于销售,这就促使蔬菜市场经营者在购进蔬菜时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从事,更有甚者为了让蔬菜变得外观好看,做出违法之事。在蔬菜外观好看的背后,蔬菜生产者除了对蔬菜品种及种子的选购和在种植过程中精心管理外,病虫害的防治必不可少,必然涉及到农药的使用,而且为了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农药被使用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即外观好看的蔬菜—农药使用—病虫害产生抗体—破坏蔬菜外观—更多的农药使用—得到外观好看的蔬菜。

(二)对农药的危害性普遍认识不足

在蔬菜种植基地内,外来的务工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农药的选购,多是基于生产经验,分辨不出高效农药和高毒农药的区别,于是专门购买高毒害高残留的农药,至使生产种植基地内高毒害高残的农药大量被滥用,用过的农药包装及残留物更是随便丢弃或焚烧。在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内,土地资源显得严重不足,空间相对狭促,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使用,突出表现在对水桶的使用上,用水桶配置农药后用水冲洗一下,就直接用于生活取水,而且作为生产资料的农药多存放在厨房或者卧室,菜农基于现实居住条件的限制和对农药危害性的认识不足,给自身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使农药处处污染着环境。

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环境监测任务日益繁重,所以各级环境监测站最重要的职能是监测和分析辖区环境质量,掌握污染物及其污染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和特征。而主要的任务是分析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和底质、生物、噪声与振动等五大类项目。但是环境监测实验室本身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监测分析的过程一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污染物。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的监测实验室,特别是占总量80%的环境监测站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限制,对排放的污染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危害较大。

2 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及特点

2.1 环境的各种各样污染

环境监测按监测类别分为大气和废气监测、地表水和废水( 含降水) 监测、土壤及底泥监测、生物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噪声与振动监测等五大类。通过近年来全国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般县级监测站的监测项目均达数十项,东部发达地区如江苏省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对县级监测站的要求则超过120项,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普通化学分析,但由于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十分广泛和复杂,因此除噪声以外,其余四大类分析均产生三废污染物。

废气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为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的中间产物、泄漏的标气、载气等,包括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以及试剂的挥发物等。通常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都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虽然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和分析人员健康安全,但通风橱大多无吸附装置,只将废气直接排出室外,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多余样品、分析产物( 培养基) 、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 如玻璃器皿、滤纸等) 、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废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特别是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若处理不慎,极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

2.2 实验室污染的危害性

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种类齐全,虽然多数项目产生的污染量较少,但在常规分析过程中,加入有毒有害物质的现象十分普通。水质分析中最常见的COD分析( 重铬酸钾) ,需加入重铬酸钾、硫酸汞、硫酸银;溶解氧测定时,需加入叠氮化钠;测定氨氮时需加入纳氏试剂( 含氯化汞) ;测定叶绿素时用到丙酮试剂;红外光度法测定水质石油类时,需加入四氯化碳;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需加入三氯甲烷;硝酸汞滴定法测定氯化物时用到硝酸汞。以上例举的分析项目均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常规监测项目,监测频次高,试剂使用量大,累积排放量十分可观。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不管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排放到外环境中都将危害人类健康。

2.3 缺乏相关部门的重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污染治理基本上还未有效开展。虽然一般县级监测站的实验室均按要求配备了多种残液缸,但残液缸满后如何处理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实际操作中残液缸形同虚设,最终往往还是下水道一倒了之。而上级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视这个问题,各级检查中只要求设置残液缸,而对残液的最终流向并不过问,致使监测实验室在环境管理上缺乏压力进而缺乏推动力。

3 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

3.1 源头控制,减量排放

为将实验室污染物产量控制在最低限度,首先应对其产生进行首端控制,这是污染减量化的起点和根本所在。为此,实验室应从各个环节减少污染的产生。

3.1.1 适量降低采样量

监测采样时要采用优化布点方法用尽可能少的监测点位获取最有空间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根据所需监测的项目初步估算出所需样品量,在满足分析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采样量。对一些排放浓度大、需多次稀释后才能检测的样品(如造纸、印染、化工等进口水样),酌情减少取样量,以免所采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因取样分析量少而废弃大部分样品造成污染。

3.1.2 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大多数环境监测分析方法都有好几种可供选择,应充分考虑方法的环境相容性,尽可能选择环境污染少的分析方法。例如,测定二氧化硫时用“甲醛缓冲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代替“四氯汞钾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氨氮时用“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滴定法”、“电极法”代替“纳氏试剂法”;测定COD 采用“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或“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代替“重铬酸钾法”等将大大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1.3 广泛采用现代测试仪器

充分利用现代测试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和溶解氧测试仪、pH计等,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化学试验剂的用量,减少实验室污染的产生,还能使监测更加迅速、准确。例如,用原子吸收法代替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金属离子,用离子色谱测定二氧化硫和硝酸盐氮,均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运用。

3.2 选择有效的三废处理方式

一般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三废数量不大,但种类较多且复杂,污染危害性大,因此实验室的三废处理应遵循“分类收集,原位处理,资源回收”的原则进行合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

3.2.1 废水处理方式

实验室内大量使用的冷凝水,无污染的可直接排放;洗刷用的污染不大的水可充分稀释后排入下水道。分析产生的废液应分类收集,用特定的收集装置密闭贮存,贴上标签,注明废液性质、日期以便于管理。对于酸、碱、盐水溶液须经中和,调PH值至标准后外排,对于含有少量有用物质的高浓度废水,可将其中的有用物质回收后再集中处理。对有机溶剂可采用蒸馏精馏等分离方法回收;重金属离子可采用沉淀法等集中回收。实验室不具处理能力的可移交具有处理能力的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

3.2.2 废渣处理方式

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很难降解或转化,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利用两类。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如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将未受污染的四氯化碳回收再利用。对不可回收利用的有毒废渣,应统一收集后,交有资质的固废处理单位统一处理;对其它一般性的废渣,可采用焚烧、与生活垃圾合并处理、挖坑填埋等方式处理。

3.3 提高认识,制定规范

监测站要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并与该站监测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减少污染。建议上级监测部门组织力量,专题研究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制定操作性强、简便实用的技术规范,并出台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办法,积极引导创建绿色监测实验室,并将其融入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中,使之成为能力建设的一部分,从而强化整个监测系统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

4 结束语

实验室存在着明显的环境污染且处于监控真空状态,各级实验室应重视环境污染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自身环境所出现的污染状况。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完善管理制度,研究解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避免实验室的三废污染。政府部门也应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建立全面、系统的治理方案,逐步推行,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妥善处理实验室三废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立生.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和废水中氨氮方法的改进[J].环境科学导刊,2013(1).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破坏农村环境的环境污染事件。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我国逐步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及在城市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大批污染严重、落后的工业项目和工业生产设施转移到农村,垃圾和废弃物也以农村为堆放地,让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三个方面上。首先表现在水污染环境问题严重。据相关统计数据表示,目前全国有超过8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同时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也受到了农药等物质的污染,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其次,农村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在灌溉农田的过程中,直接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会使土壤受到重金属等多种物质的污染。而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同样会使土壤收到严重污染:此外,农村农用薄膜的使用也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废地膜不易分解,导致农田土地污染,逐渐成为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再次是农村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我国每年产生的各院学报了利用对象,污水灌溉被大面积采用。其中含有大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农地造成污染,长期以往必定会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在诸多原因之中,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制建设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明显滞后,操作性不强,新的法律规定缺位严重等,均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

一是立法观念落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立法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环境立法指导思想的陈旧。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很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而我国从1992年开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前那些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法律规定己明显地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立法观念已不能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未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因此,我国要尽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之符合现代和谐社会法治观念要求。

二是法律体系不健全。虽然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数量众多,但对农村环境保护却少有涉及,只是散见于《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中,内容分散且不协调,尚未形成一部专门的、独立的、综合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约束主体和对象来看,该体系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针对我国的大中城市、广大企业及各经济体而进行的立法,其中专门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

三是农村环境执法存在缺陷。在实践中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有的地方对环境违法行为熟视无睹,甚至帮助污染企业逃避环境监管、对抗上级查处,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外,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农村环境执法也是执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条文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人治重于法治的现象比较突出,使许多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单位或个人难以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环境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到位仍是目前环保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是加大环保法律宣传教育力度。要借助普法宣传的平台,努力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我国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严峻,关键还是环境意识没有深入到公众的心中,只有加强环保法规的宣传教育、环保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才能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进而强化公众参与的程度。

二是强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执法力度。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强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执法力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要想真正地实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制化,就必须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对污染环境行为者的严厉惩处,预防其再次施行污染环境行为,同时教育社会上的其他公众引以为戒,以实现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机能。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点,最好能够建立起一个上下统一、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切实克服“多头管理”的重大缺陷,进一步改善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决策迟缓、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三是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要尽快制订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全面系统的规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方针、基本制度等内容;其次在单行法方面,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仅在第四章第四节直接规定了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扩展相关内容,更加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体系;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只有几条内容提到了农村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建议借鉴《水污染防治法》,单独列出一节或一章来专门强调对于农村大气污染的预防治理。

四是加强对环保领域执法活动的检察监督。近年来,我国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以罚代刑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也滋生出一些行政执法领域的职务犯罪,环保部门也不例外。去年,本市环保部门就有一名公职人员在负责本站环境检测设备采购、对相关企业污染状况检测等过程中,因多次收受他人贿赂被我院立案查处。因此,对环保领域行政执法进行检察监督势在必行。笔者建议,检察机关应专门设立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中心,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监督队伍,并在环保部门设立派驻检察员进行实时监督。对于环保部门怠于履行职务,可能损害国家、人民群众利益的,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检察建议,督促环保部门履行职务,促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对因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向环保部门发出督促意见书,督促并支持环保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于环保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具有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嫌疑的,依法立案侦查,从而实现国家、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和有序化。

参考文献:

[1]谭柏平:《促进我国农村地区能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律对策》,载《法学杂志》,2009第4期。

[2]陶思明:《农村与生态环境保护》,载《环境保护》,2005第9期。

[3]孙佑海:《运用环境法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载《环境保护》,2008第15期。

[4]邹海明《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载《农业与技术》,2006第26期。

第4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业环境

新郑市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变的过度时期,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由于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资源与环境不合理利用现象普遍存在。现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农业发展,形成了潜在农业环境危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有效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新郑市农业环境问题

(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中低产田面积加大,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据新郑市农业环境调查显示:2002年度我市耕地减少85.26公顷;园地减少25.34公顷;林地减少59.29公顷,其原因除部分耕地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农业生产种植等结构调整外,还与近些年城镇及乡村大量用地有直接关系。

新郑市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壤存在瘠、薄、瘦、漏、粘、沙化、盐碱化等障碍因素制约了本市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1、沙漠化威胁依然存在。新郑市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大部分为沙区,虽经连年植树造林,但沙漠化有南侵趋势。

2、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新郑市山地丘陵区植被虽经大力营造,但仍未理想覆盖,加之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仍有发生,沙区地带,防护林正在建设巩固当中,防护体系还不很强。

3、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新郑地处中原腹地,从气候对农业的生产影响的关系看,气候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但同时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亦较重。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市工业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急剧增加,给大气环境、水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缺乏环保和农业生态科学知识,不注意长远利益的结合,盲目布点,乱占耕地,乱开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3、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农民过度使用农药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化肥施用过量,土壤、水体因富含氮磷而质量下降,形成污染。

4、农业固体废物的不合理利用。农民利用秸秆积极性不高,无组织焚烧秸秆,随意堆弃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农村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施入农田或随意堆放,污染土壤,释放有害气体,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 新郑市农业环境保护对策

(一)宣教开路,树立循环经济观念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类学校等作用,做好环保宣传动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宣传农业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循环经济观念。

(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循环经济之路

1、根据新郑市实际情况,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计划,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在全市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工作,把循环经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2、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认真总结当前全国、全省、全市再循环经济方面取得成功经验,树立循环经济农业典型,并逐步推广,努力实现节约型农业、资源型农业、环保型农业。

3、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林网化建设。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林业建设原则,抓好农田综合防护林的营造和完善工作,铸造农田林网化建设体系。二是建立防风固沙林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推进水土保持。四是继续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合理运用循环经济原则,控制农业环境污染

(一)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控制对策。通过加强环境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资源,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等手段来实现。

2、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对策。城市及工业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和污染防治应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原则,做到加强管理,化害为利,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减少污染实现农业资源和污染减量化。“节地”。修建居民区、小城镇、修路、建厂、基础设施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引进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产田(相同产量减少种植面积)。“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节种”。科学种植,克服多种就多收的想当然思想。“节肥”大力推广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元素失调、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化肥污染等影响。“节药”。合理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以防治病虫害,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减少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节煤”。大力发展农用沼气,使用节能灶,减少污染。“减人”。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鼓励农民进城或发展副业。

2、做强加工业实现资源再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初级加工向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型转变。

3、发展沼气实现农业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沼气可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养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风味、解决化学残留、提供清洁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收入、有效治理污染、开辟保鲜新路、改善农村卫生、治理面源污染、提升文明程度、缩小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新郑农业环境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隐患,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次研究新郑农业环境,探索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运用,是一种偿试和探讨,挖掘农业环境潜力,给予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同时,针对我市好的农业环境改善已有成功经验的措施予以挖掘推广。

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环保对策;防治措施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在施工中,施工单位重视施工的质量与进度,而轻视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重视施工质量管理,而轻视施工场地的环境管理。随着大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以及相关环境法律的完善,使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环境保护问题也成为施工单位与居民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所以,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成了关键。

1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1.1噪声污染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施工设备,比如挖掘机、压路机、推土机、振动器等,但有些施工工艺在操作中也会产生噪声,比如建筑材料的切割加工。在施工中会经常出现多种设备同时工作的情况,也就加重了噪声污染的程度。目前,施工单位为抢进度进行夜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非常普遍,严重影响到居民的休息,这也是建筑施工单位被投诉的最主要的因素。

1.2废水污染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是施工工艺操作时产生的污水、用于养护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等。另外,还有两种污水产生的方式:一是施工现场的给、排水设施出现问题导致泄漏,扩大了施工现场污水的污染范围;二是施工单位没有落实污水处理系统管理制度,随意排放施工产生的污水,从而造成其他的环境污染。

1.3废气污染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对大气的污染与城市的空气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来源是:土方挖掘、车辆的进出引起的灰尘以及楼层清理、抛洒建筑引起的扬尘等。如果施工时间是在干旱季节大风天气,施工现场废气污染会更严重。此外,施工车辆、机械排放的尾气,施工场地的食堂、取暖系统、施工设备、以及化学材料的加工产生的废气,都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4固体废物污染

施工过程中包装材料和一些施工工艺产生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包括:水泥及装饰材料包装袋、废弃建筑材料、建筑垃圾以及废泥浆液等。

1.5其他污染

除了上述的几种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其他环境问题,比如光污染和生态破坏。光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中的电焊操作和施工现场的照明程度过强。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于施工不当导致景观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被破坏的现象。

2环境管理保护对策及防治措施

2.1环境管理保护对策

在建筑施工阶段,要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以降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对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购置环境保护设备、设施,从硬件上满足环保要求。

(2)增强施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素养。

(3)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人,使环境保护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

(4)建立以工程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环保组织,提高环保组织的工作被关注程度。环保组织的工作内容是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作为项目考核的重点,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

(5)建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应急措施,大风等极端气候停止有扬尘污染的工序施工。

2.2污染防治措施

2.2.1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机械较多,而且多种机械同时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所以噪声污染的等级也很高。针对这种情况,要遵循《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对施工现场进行噪声控制,其做法有以下几点:

(1)砌筑围墙,其目的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降低噪声的等级,对于靠近保护目标的一面还要提前安装降噪声安全围帘。

(2)控制人为噪声,也就是对施工人员提出防噪要求,具体的有:不得大声喧哗和敲打建筑构件;减弱施工工艺的噪声。

(3)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尽量将噪声等级较高的施工设备安排在距离保护目标较远的一侧。

(4)优先选择低噪声或具有消音功能的施工设备,并且做好施工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防止施工设备因为故障产生噪声。如果没有办法避免高噪声的施工设备的使用,要尽量避免高噪声设备的同时使用,并且搭建密闭的机械棚。对于出入施工现场的车辆进行限速禁鸣要求。

(5)规范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若必须进行夜间施工,要先应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再按照规定流程向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申请,并提前告知附近居民,同时做好与居民的协调工作。取得受扰区居民的谅解。待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申请之后,才能进行夜间施工,并严格遵守夜间施工规定,不得延长施工时间。施工时间控制在早上6时至晚上10点。

(6)时刻注意施工现场的噪声值变化,并依照噪声监测器上的数值变化,对噪声控制措施进行调整,以保证噪声控制工作的切实有效。

2.2.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在施工前,对土方的挖掘工作和运输工作进行科学地计算,减少土方外运工作量以降低因运输引起的大气污染程度。事实证明,合理的安排土方的挖掘工作和运输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减少大气污染。

(2)改善运输路线条件,对运输路线进行硬化处理。定期地对路面进行清扫、并洒水湿润路面,防止扬尘。对于施工现场内部的土方和粉料,要进行覆盖,以减少扬尘。

(3)加强施工设备的除尘工作。

(4)加强对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量检查,尾气排放量超标的运输车禁止入内。若车上的运输物容易扬尘,要对其进行覆盖。除此之外,还要对运输车本身进行清理,避免运输车的携带物对施工现场造成二次污染。

(5)高层建筑要设有垃圾清理专用通道,杜绝从高空向地面抛撒垃圾的现象。

(6)在建筑物周围设置封闭的密目防尘网,防止施工扬尘向周围大气扩散。

(7)选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还可以减少污染。为了减少设备在使用中产生的污染,要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8)对施工现场的茶炉和大灶安装消烟除尘设施,或是选用清洁新能源,比如电和液化气,减少废气排放。

2.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施工现场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井,集中排放施工现场的雨水,防止雨水与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交汇造成施工现场的污染。

(2)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设专用排水管道,经过沉淀净化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对于废弃油脂类的污水不能与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在一起处理,而是要经过特别除油净化处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2.4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若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建筑固体废物可能会出现以下状况:1.遇大风等极端气候,固体废物可能会漂浮和扬尘对大气的污染。2.遇到大量降水之后,建筑固体废物会被冲刷到水体中,从而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体积较大的松散固体废弃物进行压缩处理,集中堆放并覆盖防护

(2)建筑垃圾、废弃的建筑材料应及时清理,分类堆放在指定的场所,不能随意丢弃。

(3)生活垃圾要及时清理,集中堆放在施工场地设置的专用垃圾收集池内,防止垃圾沥液渗漏造成污染。

3结语

建筑施工会产生各类污染物,也会造成各种环境问题。虽然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不同,但要统一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按照相关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对策和防治措施。同时也要考虑大众的利益,杜绝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要将项目施工质量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做到绿色施工。

参考文献:

[1]林涛.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03.

[2]王云霞.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8,6.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防治

1.引言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对于环境污染反应也愈发激烈。而其中大气污染同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统作为城市污染中四大组成要素。如何应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主要议题,也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2.1空气污染

当前城市污染中,空气表现最明显。随着科技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交通工具也成倍增长,机动车尤其是汽车数量普遍应用,排放出大量的汽车尾气。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但仍是当前城市空气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尾气排放而引起的空气污染,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包括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均在承受着雾霾的污染,空气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2噪音污染

2.2.1交通运输噪声,具体是指机动车辆在城市交通干线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我国城市噪声源中40%以上来自交通噪声。

2.2.2工业生产噪声,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在对固定或辅助设备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周围生活环境产生干扰的声音。其噪声波动幅度较大,从20dB-125dB不等,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2.2.3社会生活噪声,是指除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及工业噪声之外的,因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对周围生活环境有干扰的声音。

2.3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废水、废气以及垃圾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的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具体而言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包括厕所、浴室和厨房等排出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2.4土壤污染

城市土壤污染严重危害着生态景观植物。当前对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的集中分布,使得的城市土壤面积不断缩小,合适种植环保型植物的原生土壤已经基本退化。部分城市因为水污染严重,如铅、汞等重金属向土壤中渗透,对城市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建筑物的翻新重建也会造成大量的固体垃圾遗留,导致绿化环保植物的栽种必须另行购置土壤;

3.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大气污染措施

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型新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引起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完善资源分配结构,利用先进技术净化工业及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从高污染车入手,抓重点排放源的消减。政府应加强监管,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减少工业事故型无组织废气排放。

3.2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城市噪声的防治是比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实际难度更大。因此,对其的治理,必须应用多种方法配合综合进行。例如,将声环境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强化法律宣传力度,提髙群众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加强噪声声源、传播途径、接收处的防治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噪声监测体系加强城市绿化,充分利用城市绿地降噪的功能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实现城市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水污染防治措施

集中处理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建立专门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废水水质只有在满足城市下水道标准后,尽可能的将排入城市下水道,与城市废水合并处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在工程内部先进性适当预处理,才能排入下水道。加大节能节水宣传,提高城市用水循环率。

3.3土壤污染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需要完善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植被修复法,利用植物较快的吸走或降解土壤的污染质,而达到进化土壤的目的。土壤污染污染必须做到“预防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及建筑固体遗留。

结语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范围仍在不断加大,而城市环境污染源也日益复杂,因此必须做好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强政府的监督与调控。通过政府与社会市民的共同努力,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创建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琳.浅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低碳环保措施[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4(09):105-107.

第7篇

关键词 土壤污染;原因;防治对策;典型区域;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18-01

盘锦市共有5种典型区域土壤,分别是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地区、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以及畜禽养殖基地和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盘锦市是以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土壤污染情况十分严峻。

1 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现状

1.1 重金属污染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Ⅲ类土壤标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重点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26.7%,最高值为1.25 mg/kg;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43.3%,最高值为l.41 mg/kg;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40%,最高值为2.14 mg/kg;在采矿区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48.3%,最高值为2.14 mg/kg;畜禽养殖基地及周边地区各项指标均未超标。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Ⅱ类土壤标准,盘锦市主要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60%,最高值为l.78 mg/kg,汞超标率为20%,最高值为0.9 mg/kg,其余各项指标均未超标。汞、镉是盘锦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盘锦市造成汞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废旧电池和生活垃圾;镉污染主要来源于触媒的工厂、电镀、废旧电池、钻井油泥、生活垃圾等。

1.2 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与多环芳烃污染

有机氯农药包括滴滴涕、六六六等。检测结果表明,盘锦市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为农药残留所致。

多氯联苯在5个典型区均未检出。多环芳烃检出,重点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平均值为0.095 mg/kg,检出率为36.6%,最高值为l.29 mg/kg,参照《荷兰环境污染物标准》,土壤中目标参考值(1 mg/kg)超标0.29倍,但按调解值40 mg/kg不超标;其余区域未超标。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各种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多环芳烃只有重点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的l个监测点位的多环芳烃超过《荷兰环境污染物标准》环境质量目标值,而该地区有2个企业从事石油炼制,势必造成个别点位多环芳烃污染。

1.3 石油烃污染

石油烃参照《荷兰环境污染物标准》,土壤中石油烃总量参考值(50 mg/kg)为标准,石油类污染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平均值36.13 mg/kg,检出率100%,超标率20.00%,最高值116.1 mg/kg;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平均值34.72 mg/kg,检出率为100%,超标率13.33%,最高值408.3 mg/kg;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地区平均值28.96 mg/kg,检出率100%,超标率100%,最高值82.47 mg/kg;工业园及周边地区平均值23.85 mg/kg,检出率100%,最高值42.38 mg/kg,不超标;主要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平均值19.67 mg/kg,检出率100%,最高值29.84 mg/kg,不超标;畜禽养殖基地及周边地区平均值11.12 mg/kg,检出率100%,最高值16.99 mg/kg,不超标。石油烃污染主要来自石油开采和石油炼制业。

2 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2.1 加大监测力度,建立监测体系

盘锦市水稻生产主要依靠辽河水灌溉,辽河水中各种污染物被带进土壤环境,势必产生不易降解、高残留的污染物在土壤中富集造成超标污染,因此在流域例行监测的同时,应有选择性地对稻田用水进行针对性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并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与预控。

2.2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减少点源污染

针对盘锦市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尤其加强对电镀行业、有触媒生产的企业以及石油开采、炼制企业的管理,减少石油烃及重金属排放。同时,加强废旧电池回收,以有效减少土壤点源污染[1-2]。

2.3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以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为媒介的二次污染为主。森林可阻挡、过滤和吸附污染大气的各种粉尘和飘尘,避免了由大气污染而引起的土壤污染。此外,森林也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自净能力及防止水土流失等。

2.4 大力推行无公害科学种田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一是大力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二是科学施肥,减少浪费,降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推广无公害的农药和施用技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三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物防治技术[3-5]。

3 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胡喜巧,陈翠玲,蒋爱凤.新乡市生活污水中有效成分和重金属铬及镉含量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4):61-63.

[3]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B3):294-299.

第8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告诉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1],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2].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

 

农村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污水。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导致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加上气候等原因,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4].

 

2.2畜禽粪尿污染量大

 

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5,6].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3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农村用传统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不仅农产品有残害物存留,土壤、水源和空气也逐渐被污染,大棚农业的普及,使得不可降解农膜地膜污染也在加剧,造成极大的农业生态系统威胁[7].

 

2.4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技术含量低、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导致工业污染逐渐加重。生存环境和管理水平都较薄弱的乡镇企业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和资金支持,治理污染困难,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工业化污染问题。加上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厂迁到农村,或将城市垃圾直接运往农村,形成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5].

 

2.5环保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人畜空间混杂,村庄建设规划差,缺乏环保资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未硬化、无公厕,村镇几乎没有大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5].

 

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3.1农村环境立法滞后

 

新《环保法》实施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保关注不足,未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自然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超前于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显得力量薄弱和适用性不强[8].

 

3.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以前我国环保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花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保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很难获得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的财政资金;同时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点多面广的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5政府监管机构缺乏乡镇农村普遍缺乏环保监管机构,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难以全方位、规范化监管。

 

环保部门尚未健全农村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缺乏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无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3.4政绩制度考核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的经济观念,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的牺牲品。

 

3.5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缺乏法制教育和宣传,农民接受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机会少,加上农民本身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导致农村环境污染[5].

 

4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根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基础是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应借助新《环保法》实施的契机,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逐步健全完善适应农村现实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迈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切实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挂钩,对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追究。

 

4.2强化环保知识宣传

 

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着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努力引导、营造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措施的氛围,切实维护好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4.3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投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1设力度。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广使用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染防治技术,最大限度节省投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4.4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包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尿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控制等。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加快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4.5严格环保行政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新《环保法》规定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就要求在防治污染问题上,要结合本地农村污染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项二玲.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160.

 

[2]蔡安宁,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53~55.

 

[3]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4]冉建平.我国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27.

 

[5]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00~102.

 

[6]徐伟朴,陈同斌,刘俊良,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J].环境科学,2004,25(S1):105~108.

 

[7]张锐连,姚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环保体系构建[J].辽宁农业科学,2014(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