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职业认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加工偏向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1-0067-07
1.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是一个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的现象(连榕,张明珠,2005;寇冬泉等,2006,2007,2008,2009;惠善康,曹健,2010;高峰,2011),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各种直接和间接经历、体验逐渐沉淀而成的对自己未来职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降低的主观感受。职业生涯高原一经出现,就可能对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某种不良影响,这已被现有研究所证实,即不同职业生涯高原水平的教师在工作效果上的差异非常显著(惠善康等,2010;寇冬泉等,2006,2007)。同时,来自企业组织领域的一些研究表明,职业生涯高原者与非职业生涯高原者相比,其工作绩效(Chay,Aryee,Chew,1995;Near,1985;Nachbagauer,2002)、工作投入度(Burke,1989;Hall,1985;Stout,1988)和工作满意度(Chao,1990;Orpen,1983;谢宝国,2008)更低,而离职意愿更高(Choy,1998;Lemire,1999;Slocum et al,1985;Tremblay,1995;谢宝国,2008);现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其概念、影响因素、效应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缺乏从更深层次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社会认知特点。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从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视角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可以深化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认识。
尽管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加工过程方面的研究。但在教师心理研究中,一些关涉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认知的研究结果为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在教师心理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自我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成绩倾向于做出负面评价(Maslach,1982);教师个人成就感与工作满意呈正相关(Kantas,1997;刘维良,2006);中学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毕重增,黄希庭,2005)。尽管教师心理研究中的个人成就感降低与职业生涯高原不是一回事,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共同的要素。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导致其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意向增强、对自己行为和成绩作出负面评价等研究结果昭示着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后对职业生活事件的认知发生了某种改变,从而使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认知加工烙上自己的特点。
社会认知加工理论是将心理加工和信息传输的理论应用于社会行为研究中,是描述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认知任务和与个人目标、情绪状态和唤醒调节信息一致的情绪任务,也用来描述和解释异常行为和情绪,如抑郁、网络成瘾、攻击行为等心理病理机制。从社会认知加工角度研究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既可以拓展社会认知研究的范畴,又可以深化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为有效应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首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相比较,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具有更多的负性编码,存在负性编码偏向;其次,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具有更多的负性再认,存在负性再认偏向。为了验证假设,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研究范式,通过操纵教师职业生活事件的特性,即阅读材料的句子条目类型(正性、负性、中性),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不同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特点。
2.实验一
2.1实验目的
操纵教师职业生活事件的特性,即阅读材料的句子条目类型(正性、负性、中性),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不同条目类型的编码特点。
2.2实验方法
2.2.1研究对象
利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对广西南宁市第24中和来宾市高安乡中心小学部分在职教师进行测试,选取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总分大于抽样总体1.63个标准差的被试作为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组,选取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总分小于抽样总体1.63个标准差的被试作为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组,两类被试各抽取35人,共计70人。由于流失一些被试,最后参与实验的有效被试是:职业生涯高原教师26人,其中,男教师15人,女教师11人,平均年龄32.65±7.68;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32人,其中,男教师18人,女教师14人,平均年龄38.97±6.39,共计58人。
2.2.2研究工具
2.2.2.1《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
问卷包括趋中高原、内容高原、层级高原和职级高原四个维度,共22个题项。其中,趋中高原表达的是进一步成为学校焦点人物或向学校决策中心移动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如对职业生活中发言权、决策参与、获得支持方面的描述;内容高原表达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层级高原表达的是职业生活中行政上的进一步升迁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职级高原表达的是职业生活中职称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问卷采用5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职业生涯高原程度越高。问卷a系数为0.903,重测信度系数为0.821;各因子a系数在0.737-0.836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655-0.752之间,可以保证测量的可靠性。问卷各个因子之间基本上呈中等偏低相关,且低于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0.676-0.782)。通过对理论模型和数据拟合程度的检验,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寇冬泉,2007)。
2.2.2.2实验材料
运用Tversky和Marsh(2000)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编制了阅读材料“同事的故事”,故事以第二人称描述他(她)与两个同事一个星期在职业生活中发生的事。故事描述了中小学教师典型的职业生活情景,两个同事共产生54个行为和活动,每个同事的行为和活动用不同的句子条目来描述,包括9个正性的(即积极的、上进的、努力的)、9个负性的(即松懈的、停滞的、不恰当的)和9个中性的(即中性的、描述的、客观的)条目。阅读材料的编制过程:首先,以开放式问卷形式搜集中小学教师认为是积极的、上进的和松懈的、停滞的典型职业生活事件,然后以Tversky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的形式编成故事。其次,选取10名中小学教师和6名具有教学经验的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所编故事进行试编码,以确定故事中的典型事件即条目的性质。再次,对每一个典型事件的评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70%以上的人都认同的那些事件性质作为故事中的阅读材料,制定出参照标准。
随机择取广西玉林市大塘中心小学和南宁市第35中学的部分教师共86人作为测试对象,以考察阅读材料的信效度。结果表明,阅读材料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5~0.862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802~0.893之间,表明阅读材料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阅读材料中的正性、负性和中性句条目与所属句子条目的相关分别在0.317~1.000之间,达到了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相关,而正性、负性和中性句子条目与其它类别属性的相关系数在0.002-0.238之间,表明阅读材料的结构效度较好。这些数据表明实验材料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2.3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问变量为职业生涯高原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被试内变量为职业生活事件特征(正性、负性、中性)。因变量是让被试对呈现的职业生活事件的特征做出的判断结果。
2.2.4实验程序
研究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发给每一位被试一份阅读材料(同事的故事),主试直接告诉被试“请认真阅读材料的内容,你们将在学习5分钟之后,被测试这个文章的详细内容”。5分钟后,让被试把阅读材料放在桌上,并进行“500-3”的逆运算3分钟。这时主试收回阅读材料,发给编码材料。测验阶段:主试讲清如下指导语:“您拿到的阅读材料和前面的学习材料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有些句子后面有空格,请您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验分别标上三种记号:J表示‘积极的、上进的、努力的’;X表示‘松懈的、停滞的、不恰当的’;Z表示‘中性的、描述的、客观的’。您的完成时间是10分钟!”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编码量的分析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在不同句子条目上的编码结果(表1)。
对被试的编码量结果进行2(职业生涯高原、非职业生涯高原)×3(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编码的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的主效应不显著(F=1.633,p>0.05),说明不同句子条目类型的编码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被试类型与不同性质的句子条目间的编码反应存在交互作用(F=3.976,p
进一步对被试类型与不同性质的句子条目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发现(表2):
在正性和负性句子条目的编码量上,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但在对中性句子条目的编码量上,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表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显著高于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如图1)。这些结果提示,被试的不同特质影响着被试对中性句子条目的反应。
2.3.2被试类型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编码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假设,对被试在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内的不同类型的编码量上进行深入分析(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被试类型在正性条目上的负性和中性编码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被试类型在负性条目上的正性编码量达到显著差异。其中,中性编码量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不同被试类型在中性条目上的三种性质的编码量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据此可知,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相比,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正性条目做出更多的负性编码,对中性条目做出较多的负性编码;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正性条目做出较多的中性编码,对负性条目做出更多的正性编码,对中性条目做出大量的正性编码。由此可以得出,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具有较多的负性编码。
2.3.3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编码偏向的分析
根据钱铭怡(1998)计算编码正偏向的公式,得出两组被试编码正偏向的结果(图2)。
对被试的编码正偏向进行2(职业生涯高原教师、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3(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正性、负性、中性条目的编码正偏向存在显著主效应(F=127.831,p
3.实验二
3.1实验目的
操纵教师职业生活事件特性,即阅读材料的句子条目类型(正性、负性和中性),进一步探讨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再认特点。
3.2实验方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认同受到许多挑战和影响。造成职业认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收入偏低,教师经济压力过大,让有的教师有些失落。其次是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压力过大。新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交织并行,其间的冲突成为一种压力源。[3]现在教师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攀升,教师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加,也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后是有的教师职业能力匮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前进的步伐,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成就感的体验,感受到更多的是职业的压力,忽视了教师职业本身的乐趣。
一、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
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目标的心理基础,提升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任务。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深度认同教师职业,需要教师在态度、情感和信念上予以认同和配合。高度的职业认同能够帮助教师改变信念体系,从而提高其行为的效能感和有效性。
1.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认同,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认同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按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就是掌握行为的选择过程。如果某个人有了特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选择。也就是说,人们是否有较强的动力,一个关键因素是这个目标对行为个体的价值程度。[4]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对职业的接纳和热爱为前提,没有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缺乏职业价值感,必然影响职业耐心,从而削弱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是提升其成就感的前提。教师在乎职业生涯中的进步和成功,把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当成是自己自觉的追求。获得了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才会有愿望去关注、参与和探究感兴趣的教育现象。高度的职业认同无疑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职业认同是提升职业境界的重要铺垫
一些教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无法把传统和现代的教师角色、现实和理想的教师角色、单一和多重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区分开来,他们内心在接纳教师角色上是迷惑、排斥甚至是抗拒的。之所以他们内心彷徨,原因在于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参与的过程,是与学生现在和未来幸福相联系的过程,教师有理由感到职业的尊严。对教师职业从审美角度进行真实的体验,才是教师提升职业境界的基本前提。教师提升职业境界,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其关键在于以强化职业认同为切入口,促使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教育理想的充分融合,实现其对教育事业的自觉追求。
3.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前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师幸福这个话题。究竟什么才能让教师幸福?为什么同样的工作条件,有的教师怨声载道,而有的教师却乐在其中?其实,教师在实现其职业幸福过程中,职业认同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教师要幸福,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知能力。有学者认为,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相同,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5]所以要全面分析教师的从业心理和从业状况,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促使教师实现对职业角色的高度认同,从而让教师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提升教师职业认同,让教师走向职业自觉
1.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把愿当教师的人引入教师队伍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职业认同。要成为教师,首选的是那些愿意应对教师职业的挑战,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有强烈的教师职业倾向、热爱教师工作状态的人引入教师队伍。在新教师选拔的时候,许多学校考察更多的是学术能力,但是事实上,“作为现代教师,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6]。很多时候,不是能否胜任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的认同而产生的积极态度。
因此,对准入的教师要加强职业认同的考察,对已经进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要强化职业认同的教育。这对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益,对学生成长、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2.促进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提高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的从教信念、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同时影响着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和制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7]对于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要积极促进他们转变态度,努力提升他们对职业角色的认同,让教师在对自我态度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教师的职业自觉。
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转换需要教师有积极的态度,主动将新的职业角色建构到自身原有的经验中去。教师不断地加强职业认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来认识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自身角色认同的建构。掌握职业认同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对教育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成效和快乐。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细化目标,引导和帮助教师设计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曾经指出,教育目标的无边界性给教师带来伤害。教育教学工作虽然繁重和复杂,但只要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一步步走好,教师就会不断接近目标。[8]因此,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对自己要合理定位,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化剂。要让教师在收获点滴成功的基础上逐渐进步,在职业过程中不断获取职业乐趣,提高其效能感,从而加强职业认同。
3.改善学校管理,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职业认同不仅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一个人与其他现实存在的关系问题。教师职业认同不能孤立地分析,教师职业角色认同是在长期从事教师职业,在与之相关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价值、性质、状态与环境等认可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学校是成长的大环境,专业发展、同事信任等能否充分获得,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进而决定幸福感的获得。
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因此一个“仁者爱人”的工作环境很重要。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其同事的职业认同状况对其职业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归属感强的教师群体中,教师会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和信赖感,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职业的发展。学校要在关心工作和关心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集体。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最基本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互动建立的。具体的师生情境让教师的职业认同有了参照的基点、互动的基础,教师在师生关系情景中积极的自我角色,有助于教师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的建构。
4.引导教师追寻职业乐趣,增强职业自觉程度
教育是与各种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引导的过程,教师劳动摆脱了机械和简单,蕴涵着丰富和创造的空间,随时都可能面临新情境,需要教师有教育智慧去应对,这从根本意义上让教师得到了激励。
教师积极认同职业与其对职业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能够体验到职业本身的乐趣,把教育当成享受,而不是牺牲;把教育当成生活本身,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的时候,教师才可能实现职业的自觉。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职业成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采用发展性评价等积极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可持续地和谐发展,减少教师职业过程的挫败感,使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潜能得以激发,不断收获学生进步的喜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果。
要培养教师高尚的情趣,引导教师感受职业的幸福,让教师关注和追求职业本身的快乐。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享受教育职业。让教师学会享受课堂,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教师学会享受学生,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是教师职业幸福最重要的源泉,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中得到弥补。还要让教师学会享受生活,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闲情雅趣的让教师获得生活的现实体验,获得教育教学的一线素材,因此生活是教师职业幸福不可或缺的内容。
注释:
[1]庄稼人.构建教师的职业认同[EB/OL].2006-9-27.
[2]翟帆.压力叠加,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N].中国青年报,2007-1-5.
[3]黄锡英.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4]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9.
[5][6]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N].中国青年报,2006-9-24.
[7]焦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本体的自我升华[J].济南:中国成人教育,2006(9).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动机;工资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特岗计划的实施及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近五年来国内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的内容包括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
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中小学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例如,赵燕婷对甘肃省三县129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采用利克特5点计分量表,研究认为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职业待遇得分最低。武慧芳、王爱玲、王密卿等人对河北省14个县112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显示,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与赵燕婷的结论一致。罗超、廖朝华对云南省鲁甸县160名特岗教师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特岗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上表现出对其职业的低认同感。廖朝华从特岗教师的地位及作用、特岗教师的工作感受、职业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对云南省鲁甸县159名特岗教师进行职业认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特岗教师心目岗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绝大多数特岗教师认可其自身的作用;以满分10分为标准让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打个分数,平均分约为7.3分,这表明大部分特岗教师对特岗教师这一职业较为满意。刘祯干对安徽省LQ县68名特岗教师从对特岗教师职业的热爱度、教师工资满意度、特岗教师同事间相处、校领导关怀以及期间离岗想法、特岗教师幸福指数等方面调查了岗位认同状况,结果如下表。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高于量表的平均分。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主要包括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差异的分析(包括学校的级别,即小学、中学和学校所在地农村和乡镇)、年龄的差异分析、教龄的差异分析、不同学历的差异分析。
1.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分析
在查找的五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进行了分析。例如,赵燕婷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和武慧芳等人的《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前者研究发现男性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男女特岗教师在职业认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女教师在教师职业预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职业情感、职业待遇、职业胜任感、职业体验、职业技能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研究发现男性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低于女性,这与男性自身对个体的期望与做一名中小学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2.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的差异
赵燕婷的研究得出,城镇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于乡
村。在乡村工作的特岗教师与乡镇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中,只有在教师职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上,两者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年龄类型、教龄的差异
赵燕婷对特岗教师的年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认识、职业的情感评价最积极的在22~23岁之
间,23~24岁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情感评价下降,到26岁以后又有小幅回升。同时,从事特岗教师职业三年的职业认同水平最高,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年、两年和一年以下。
4.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
的研究
赵燕婷对甘肃三县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工资水平感到不满意的占到76%,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预期、职业体验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技能与职业胜任感上没有差异。总体来说,对月工资水平越满意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素的得分上就
越高。
三、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提出的相关建议
由于各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也有差异。但有两点确实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一要提高特岗教师的待遇,确保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满意度;二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性关怀,重视特岗教师消极情绪的疏导,多渠道减轻特岗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赵燕婷和廖朝华提出要加强特岗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师成长机会。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解决好合同期满特岗教师的安置工作,努力减轻特岗教师的边缘感与不安全感,构建政策信息的沟通平台。
国内对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缺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同时这也说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这一课题在我国有较大的研究潜力,有必要对这一课题加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青海广播网[EB/OL].http:///xwlist.jsp?id=94294.
[2]孙美红,钱琴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59.
[3]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 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 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 和 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得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为人师表”等评价,赋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加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
2.2 工作自主性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工作自主性既是重要的组织变量,也是职业化的关键因素。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工作特质本身导致不同专业知识员工必须面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故需要相应程度的工作自主性,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行动。Tampoe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型员工最看重的职业发展依次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收入,可见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比对收入更重视。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既是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他们不仅负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创造知识的重任,为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还需要独立地思考与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科学实验,还需要自主地对劳动过程进行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更具开创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也即是说,对工作自主性具有较强需要的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更高。Norris和Niebuhr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usso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工作者的记者群体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关系。较高的工作自主性,有利于高校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其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进一步强化[8]。
2.3 组织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先期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或预设的,而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解释个体的行为、语言和日常实践。Litwin和Stringer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人对于该组织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而一个组织总的环境性质是由生态学(指组织的物质资源)、背景环境(来自组织中成员带来的背景特征)、社会系统(指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决定的。很显然,个体对高校教师职业的知觉和理解,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受到环境的影响。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 & 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 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中间,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13]。此外,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认同自己的职业,他们就越少经历倦怠[14]。Day等人总结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32-0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男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都需要男教师。然而,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幼儿园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1万人,也就是说,男教师的比率只占1%左右。这些为数不多的男教师在幼儿园工作生活情况如何?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如何留住、用好男教师,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发挥男教师的价值,可以说是当前学前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幼儿园男教师整体数量较多的江苏无锡市滨湖区进行研究。该区现共有37名幼儿园男教师(分别来自11所幼儿园),占该区幼儿园教师总数的3%。本研究在调查这批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了解男教师的工作环境期待,探讨提升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自编《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从男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设计了11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37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访谈采用半结构访谈和开放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事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1)工作日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一天工作中最喜欢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工作内容是什么?(3)对个人发展最期待的是什么?(4)最期待什么样的生活状态?(5)什么时候自豪感较强?什么时候自豪感较弱?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模仿、内化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职业认同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师对自我及职业的感受。只有建立了内在的职业认同,教师才会获得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才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从而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发现,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本认可幼教职业,但职业价值认同感需要增强
调查发现,就“您是否还会选择做幼儿园教师”这一问题,24.3%的男教师选择“一定会”,54.1%的选择“会”,21.6%的选择“不一定会”,没有人选择“坚决改行”。在“幼儿教育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18.3%的男教师认为“一定能实现”,56.7%的认为“会实现”,13.5%的表示“不知道”,还有11.5%的认为“不能实现”。从中可见,大部分男教师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还是有信心的。部分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事业中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或开始实现自我价值。研究者了解到,有的男教师在幼儿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整个滨湖区已有一定影响。有的男教师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课程设置和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也发挥了不小作用。
然而,仍有部分男教师对幼教职业“摇摆不定”。访谈发现,男教师的“摇摆不定”主要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感。比如,有男教师表示,“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少了很多烦心事,但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而一些已婚的男教师则比较担心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在幼儿园会被边缘化。研究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位已经工作了10多年的男教师,经历了从带班教师到后勤兼幼儿园司机,再到后勤兼直排轮滑教师的角色变化,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该教师比较茫然。研究者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8.7%的男教师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受欢迎的教师”,13.5%的希望“成为名师”,37.8%的希望“成为特长型教师”。访谈中,近一半的男教师觉得自己在幼儿园有价值是因为社会需要男教师,只有个别男教师提到自身价值观与幼教职业信念相关。这说明,近一半男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还有部分男教师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与自己的技能、特长捆绑在一起。综上可见,男教师对幼教职业基本是认可的,但整体上职业价值认同感需要增强。
(二)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但他人评价对男教师的社会角色认知影响过大
在“是否认可自己作为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角色”这一问题上,20.6%的男教师表示“很自豪”,59.5%的觉得“有自豪感”,21.6%的觉得“一般”。进一步问及何时会有自豪感时,几乎所有男教师都提到了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带孩子参加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时,半数教师提到有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有男教师的班级里时也觉得很自豪。问及何时会不自在时,部分男教师提到,带孩子活动被人盯着看时会感到很不自在,周围人对自己职业表示吃惊时也会感到不自在。研究者还发现,大部分男教师不会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是幼儿园教师,部分男教师在介绍自己时只说是教师,有的则谎称自己是小学教师。
可见,男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主要来自于孩子和其他周围人的信任与认可,比如孩子的崇拜、家长的认可、同事领导的信任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反而导致了他人评价对男教师的社会角色认知影响过大。调查显示,95%以上的男教师“很在乎”“在乎”领导、幼儿家长、同事、社会和家人的评价,72.7%的男教师最期待的是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社会、家长、同事的认可。按在乎的程度排序分别为,幼儿家长的评价为100%,领导的评价为70.3%,同事的评价为56.8%,家人的评价为45.9%,社会的评价为27.0%。
(三)在幼儿园拥有较强的归属感,但在生活中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37.9%的男教师觉得在幼儿园工作“很快乐”,62.1%的男教师觉得“比较快乐”。78.4%的男教师在幼儿园得到同事、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很多。在访谈中,男教师普遍表示,会被安排承担幼儿园里比较重要的工作。在一些男教师比较多的幼儿园,他们还有机会以团体的形式承担并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在选择搭班教师时,有不少女教师较为喜欢和男教师搭班,因为“男教师比较容易相处”“不太会起冲突”“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方面有优势”。在一些只有一位男教师的幼儿园里,男教师虽然也比较受大家的喜欢和认可,但会有孤独感,特别希望自己能有男性同事。
调查也显示,男教师虽然在幼儿园拥有较强的归属感,但在生活中大多数都面临不小的压力。81.8%的男教师表示在家庭生活方面有较大压力。例如,只有35%的男教师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或“满意”,32.4%的男教师希望收入“有所增加”,还有21.6%的男教师希望收入“大幅度增加”。对工资情况的阔查显示,37位男教师平均收入是每年5万元左右,其中有4位男教师年收入在7~8万元,有5位男教师年收入只有3~4万元。可以说,这样的收入是不高的。除了待遇方面的压力,不少男教师还觉得自己社交范围比较狭窄,特别是一些非无锡籍的男教师,亲朋好友大多不在身边,和女同事的交流也很有限。一些无锡籍的男教师虽然交际圈较大,但又面临其他问题,特别是择偶问题。一位男教师在访谈中直言自己“嫁不出去”,幼儿园女教师不愿意选择自己,其他职业的更看不上自己。调查显示,这37位男教师中已婚的另一半基本上是幼儿园教师。
(四)渴求专业发展,需求差异明显,较缺乏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觉醒”
调查得知,63.6%的男教师最期待的是获得专业发展,做一名有特长的教师。81.8%的男教师在工作中最喜欢组织自己擅长的活动,如美术、体育、科学活动等。72.7%的男教师喜欢参与孩子们的游戏,45.5%的男教师喜欢与孩子们一起聊天。就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而言,90.9%的男教师提到了幼儿的安全问题,63.6%的提到了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54.5%的提到了领导、同事的评价,45.5%的提到了幼儿在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还有部分男教师比较关心自己的言行是否给孩子带来了快乐、阳刚、正能量,等等。在专业成长的问题上,因为男教师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需求比较多样,如37.8%的男教师希望学习幼儿保育方面的知识,32.4%的男教师希望丰富通识性知识,29.73%的男教师希望学习更多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在专业发展途径上,84.0%的男教师希望有专家定期指导,64.87%的希望参加园外培训,54.05%的希望师徒结对,还有三成左右的男教师希望参加园内培训、挂职锻炼、到名园轮岗或自主学习。这些调查结果表明,男教师一方面渴求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期待外力推动,较少体现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较缺乏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觉醒”。
三、相关思考
(一)提供抱团发展平台以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调查发现,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虽需增强,但总体情况是好的。滨湖区自1997年引进第一位男教师后,男教师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后,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基本没有流失的情况(只有一位男教师在2012年调到其他地区幼儿园工作了),这已有别于其他地方男教师“引进不容易,留住更不容易”的情况了。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之所以有增无减,与该区出台的相关政策和举措不无关系,比如,滨湖区成立了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将全区所有的男教师聚集在一起,搭建了抱团发展的平台。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了12年的男教师表示,“刚工作的时候,幼儿园连男厕所都没有,上厕所只好到外面的公共厕所。交流最多的是门卫和食堂里的师傅。现在,我们幼儿园有9位男教师,区里还为我们组建了男教师俱乐部,30几个兄弟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该区在为男教师搭建抱团发展的平台后,相继开展了男教师风采展、体育活动展评、男教师篮球赛、男教师讲座等活动,在让男教师分享幼儿园生活、教育经验,提升专业素养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二)营造认可男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滨湖区男教师较强的职业认同感与他们拥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关。一位女教师说:“原来一直觉得男性做幼儿园教师不适合,可在工作中发现孩子们对男教师有着不同的情感。男教师身上的活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不同的反思。”一位和男教师搭班的女教师表示,“很高兴和属于我们幼儿园男教师‘十分之一’的周老师搭班。开学到现在2个半月了,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工作也很和谐。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他的豁达是我最欣赏的地方。幼儿园男教师虽然少,但得到了大家较高的认同和肯定。”
积极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男教师放下职业角色的心理包袱,获得较强的归属感,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认可职业价值是男教师增强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因为专业性不强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至今依然有不少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保姆”“阿姨”等,这是影响男性从事幼教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滨湖区37位男教师中,只有11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其他多是带着一项专长走进幼儿园的。他们进入幼教行业的原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认同感。如果缺乏对幼儿园工作深层次的理解,缺乏对儿童深层次的认识,就很难真正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深知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发现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并帮助他们借助各种形式表达自我从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以此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男教师才有可能客观、正确地认知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在专业发展中做到“自我觉醒”。有了这一前提,男教师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四)改变有关幼教职业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需要打破传统的幼儿园教师是“女性职业”的认识。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的确被打上了“女性”的烙印,社会对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也的确会使在幼儿园工作的男教师成为夹缝中的求生存者。
幼儿园教师是“女性职业”的观念,不仅阻碍了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影响了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也束缚了女教师的手脚。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往往生活类的内容较多。不少幼儿园开设了美甲店、花店、娃娃屋、小厨房等区角,这类活动都带有女性化倾向。而在一些有男教师的幼儿园,家长可以接受男教师组织的一些运动量较大,风险也较大的活动,可以接受男教师带班时孩子发生轻微磕碰,却不太容忍女教师带班时孩子发生轻微磕碰。因此,要真正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要让男教师成为幼儿园里的“男性女教师”,而要彻底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张开双臂欢迎男教师进入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彩恒.点评学前教育:幼儿园缺少男教师.症结在哪〔EB/OL〕.〔2012-04-16〕.http://teacher.eol-cn.
〔2〕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1):55-75.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韧性;职业倦怠;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3-03
一、职业韧性的定义
职业韧性又称职业弹性,最早由London于1983年在其论文《职业动机理论》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学者结合职业实践对职业韧性进行了探索和应用,提出了不同内涵的职业韧性概念。
杨淑艳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困境时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和能力,克服不利因素,从逆境中恢复和反弹”[1];魏荣提出职业韧性是“个体在身处逆境、不良环境或环境转换时,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并能体验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从而认同和坚持所从事工作的特质和能力”[2];寇冬泉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以个体生理条件和已有职业生活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与职业事件的动态交互作用,不断将交互作用经验转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发展的内在职业品质而使其在面对职业事件或其他职业生活逆境时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应对过程”[3];李霞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积极评估和有效应对,是对职业逆境的良好适应,也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品质、习惯和适应技能的有机组合,存在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4];许诺凌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作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式”[5]。
综上所述,本文将职业韧性定义为个体在职业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职业压力和挫折,解决职业障碍问题的心理特征,包括良好认知特征、稳定态度特征和习惯化行为方式特征。职业逆境是一种主观环境或主观状态,是个体在与外部职业环境互动过程中,对自己不能满足外部职业环境要求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职业逆境中的压力与挫折多为过度紧张所致,主要来自于职业应激事件、连续多次职业失败等负性事件等。职业障碍问题是指有挑战性的职业任务、工作中的情绪困扰和职业发展等。
二、职业韧性的形成机理
(一)职业韧性形成的过程
职业韧性形成过程存在于个人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职业韧性因素获得阶段、职业韧性因素融合阶段、职业韧性一体化阶段。在职业韧性因素获得阶段,个体平时在职业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等积累主动、独立、批判、敏捷、幽默、创新、聪慧、幻想、尝试、乐观、热情、信赖、自尊、认真、勤劳、谦虚、合作、开放、自律、计划、使命、责任、行动、坚持、勇敢、果断等职业韧性因素。在职业韧性因素融合阶段,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或逆境状态下调动职业韧性因素,应对来自职业环境的挑战与压力,表现多个职业韧性因素于某次具体的战胜职业逆境的经历中。在职业韧性一体化阶段,个体已多次经历职业逆境获得成功,表现职业韧性因素于特定情境中,遇到应激状态或逆境状态时,可以轻松自由地激活已经积累的职业韧性因素,显示职业韧性。
(二)职业韧性形成的条件
首先,职业韧性形成有赖于健康的职业环境。健康的职业环境是指:有组织健全、人性化、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组织内的职业群体有良好的、向上的舆论氛围;职业群体成员健康进取,团结友爱。
其次,职业韧性形成离不开积极主动的个体。其一,积极主动的个体目标明确,计划到位,能够克服困难,果断决策,及时总结尝试成功的经验,吸取尝试失败的教训,根据环境变化与自身状态不断调整进度,尽快摆脱逆境,实现自己的愿望,追求连续成功,在应对逆境过程中更多地意识到成功,较少意识到失败。其二,积极主动的个体能够凭借经验与建议,恰当地选择有挑战的任务,遭遇逆境。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应对逆境的成功次数要多于失败次数。当然,成功次数比失败次数越多,职业韧性越容易形成。其三,积极主动的个体在遇到应激事件时,能很快恢复平静,展开理性思考,寻求他人帮助,破解难题。
三、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的价值
教师职业韧性是中职学校教师个人在教育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工作压力和挫折,解决教育障碍问题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价值。
(一)职业韧性为教师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职学生难管难教反映了中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对立。一方面,中职学生处于逆境中,具有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淡漠等特点;另一方面,中职教师不能对逆境中的学生进行帮助,缺少帮助中职生战胜逆境的经验与理论。中职教师在教育逆境中应有效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环境,快速发现中职教育障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个体对他人的合宜认知与判断,使中职教师能合理有效地组织、调配应对严重逆境、压力所需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6]。因此,具有职业韧性的中职教师更能合理有效地组织、调配应对学生难管难教逆境所需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与支持,包括所管教学生的帮助与支持。
(二)职业韧性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必要条件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冷漠待人,缺乏提升素质和职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长期较低的职业满意度,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缺乏工作与发展动力。中职教师的工作压力包括校内压力与校外压力。校内压力主要产生于较低的工作成就及自我评价,也产生于较低的专业职务晋升及学校评价等;校外压力主要产生于较低的中职教育社会评价。
具有职业韧性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逆境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致地趋近或远离工作事务或生涯发展机会。职业韧性使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工作,并积累成就感,提高职业满意度,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克服职业倦怠。
四、提高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建议
(一)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制度环境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安排分管领导负责协调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使其合作攻关,针对学校不同时间段内的职称评定、学历学位提升申请、学生教育与管理、师生企业顶岗实习、职教师资基地培训、科研项目申请、评优评奖、学生评教等事关教师预期的事件,综合应用适宜的职业韧性理论和经验,设计和制作消极情绪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相关文件,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制度环境,释放受挫教师的紧张,控制其失望程度。
(二)全面开展职业韧性培训工作
一是做好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安排他们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接受关于职业韧性的培训,参加关于职业韧性的学术会议,结交专家,获取信息与经验。
二是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职业韧性培训,并将校内职业韧性培训与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用职业韧性理论指导中职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通过讲座、研讨会、自学、作业、咨询和考试等接受职业韧性主题培训,掌握职业韧性理论,使教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确定职业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关注外部支持。同时,帮助教师识别日常工作和职业发展中的挫折和压力障碍,努力探索,促进同事间的交流互助,完成任务,释放紧张,战胜逆境,获得职业韧性成长的经历与体验。
三是引导教师用职业韧性案例反观与反思自己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加强骨干教师与职业教育、生涯指导、职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专家学者的联系,使骨干教师反思和总结自身工作经历,列出一段时间的工作成就,写出这段时间内的成长故事,并做出教育与管理点评,形成典型职业韧性案例。引导全体教师认真研读职业韧性案例,观察案例中的教师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运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解决技能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具体做法,模仿典型的职业韧性案例,创造自己的职业韧性案例。
参考文献:
[1]杨淑艳,张薇.论员工职业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开发[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47-148.
[2]魏荣.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韧性现状和改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77-79.
[3]寇冬泉,黄技.职业韧性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产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1- 114.
[4]李霞.职业弹性的开发不容忽视[J].人力资源,2010(11):41-43.
[5]许诺凌,文辁.初探职业韧性的培养[J].企业经济,2007(9):51-53.
[6]桑标,席居哲,等.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2011(3):581-587.
Countermeasure on Promotion and Value of Teacher Career Resilienc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U Wei-yang1,ZHAO Hui-zhi1,CAO Ye2
(1.Education College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 形成 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2-01
教育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近些年,对教师的关注逐渐从“外在”(即工具性价值)而转向关注“内在”(即职业素质),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内在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程度的提高对教育和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 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解
“认同”一词最早始于弗洛伊德,是指个体对个体或团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及行为的模仿内化,而职业认同可理解为个体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对这一职业形成的态度、信念、归属感和行为卷入,对于教师职业认同,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的界定,但国内学者宋广文及魏淑华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然而,无论作为一种“状态”还是一种“过程”,良好的教师职业认同都意味着教师会通过他们的职业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这一职业的热爱也是由衷地。他们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质和创造力,全身心地去从事教育活动,而不会将教师这一职业纯粹地看作谋生手段,也不会被动地去适应这一职业的需要,而是积极热情主动地去从事它。
2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简单来说,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个体成为教师的过程,这既包括被他人看做教师,也包括被自己看做教师。前者是指个体被定义、被认可为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而后者则包含着个体如何看待在教育实践中作为教师的自我角色的形成,这种形成意味着个体的表现与教育职业和教育实践一致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职责,即成为一名胜任的、作为在教育实践中完全成熟的参与者来表现的教师。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既受作为教师个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与个体相关的外在因素的作用。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指个体特征因素,外在因素则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因素,家庭及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特征因素。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个体因素有很多,如性别、年龄及教龄等。已有研究发现,相较于男教师,女教师往往有更高水平的职业认同;而随着年龄或教龄的增长,教师在职业认同上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念、自我概念、个人形象、以往经验、职业理想和兴趣、潜意识获得的理解等也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
教学环境因素。教师的教学环境对其职业认同有深刻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学科的内容、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学校内物质和文化的条件以及学生和教育争论等。如从从教学科来看,更多的语、数、外教师认为“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学校内物质和文化的条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教师感知他们的职业认同的方式。
家庭及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社会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职业及期望、个人的社会及经济地位、地域差异、社会声望及期望、国家政策等。父母作为个体生活中重要他人的重要成员,特别是当父母的职业都为教师时,就会对个体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起到角色模范作用;而生源地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从教者则比来自城镇的从教者的职业认同水平要高。
3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途径与意义
首先,建立并完善考评系统,及时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予以考察,从量上入手,在根本上减少职业认同程度低的个体。在教师队伍中,不免有些态度不端正者,他们急功近利、见异思迁,将这一职业纯粹看做谋生手段,在教学中甚至明显地表现为消极怠工或敷衍塞责,这类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很低,在进行筛查后可对其进行教师职业认知的学习和训练,使其明确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激发其对这一职业的深切热爱,从而无畏辛劳、挫折与困境地全身心投入到从教过程之中,并能创造性地去推进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工作。如通过学习和训练仍不能改善其职业认同程度,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考虑将其清退,另外,为了做到标本兼治,在招聘新教师前,可通过这样的考评系统对其职业认同程度进行把握,选择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的个体入职,保证整体的职业认同水平。
其次,做好教师职业规划,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从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来看,教师自我认同是教师职业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些教师,他们的职业认同程度不低但也不高,归根结底还是在职业中的自我角色没有完全形成,对此,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可帮助其进行教师职业规划设计,使其明确职业目的和方向,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确立对从教的热爱。同时,建议教师们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通过对教师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自我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全面分析,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与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据此不断地调整自己,以达到较高程度的职业认同,从而在从教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进而能更有效地创造性工作。
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上层建筑”,它对社会所发生的影响和效应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个体,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除了本身的素质与能力都要高于社会一般水平,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需如此,因此,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就意味着教师对其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等的认识深刻程度的加深,在其职业活动中积极情感体验的增强,这样,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就会使得教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比较积极,以饱满的热情和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会对自己达到比较高的工作成就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就会具备稳定的从业心态减少调动工作的倾向和离职倾向,不会因外界因素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从业选择;就会将教学视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而与之所从事的工作融为一体。
总之,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高水平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职业实践和职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其职业认同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1] 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86.
[2]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心小学 郎晶云
【摘 要】随着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作为教师行业中尤为特殊的一个角色,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们总是将班主任工作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混淆,存在着把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附着于教师职业技能中的现象,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师职业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09-02
一、教师职业技能概述
技能是通过人的某种社会活动反映出来的,而职业技能则是将所学知识、所掌握的经验技能和态度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所以,教师职业技能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教学组织能力,灵活的心理疏导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几方面构成了教师职业技能的骨干结构。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教师职业能力”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检索出的硕博士论文达1258篇,期刊达2255篇,可见其重要程度。笔者通过对重要硕博士论文及期刊进行了阅读与概括,总结出班主任应具备以下能力:
1.语言表达的能力。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心灵、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以及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直接反映着教师的能力水平。语言富有艺术性的老师往往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其语言能力表现为规范性、趣味性、启发性、激励性、转换性几个方面。通过这种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也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技能最直观的体现。
2.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美德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通过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因此,课程及教案标准、设计教案、教学功底、检查教学效果、开展第二课堂等五方面能力能充分反应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3.心理疏导能力。由于每名学生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不应只注重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其学习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也应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阐述方法去教授同样的知识内容,这样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要掌握学生的经常性思想状况,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处理教材,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讲解,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学生学习进程中遇到瓶颈时,要合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彻底放下包袱,进而达到突破自我的状态。所以,是否具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力也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表现。
4.提高学生自主能力。自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自主能力会让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地位,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成为自觉自愿的事情,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其次,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发展会有很大提高,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获得更大的发展。使学生能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最后,不同性格的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让自身的性格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教师职业技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能在自身实践中提出疑问并去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学有所用,真正掌握、理解所学知识。
5.教师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人关注。作为有知识、有修养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能更好地言传身教,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这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人,平等相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不带有色眼镜去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其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通过自身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用自身行动教育学生;最后,要坦诚相见,将心比心。一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再给你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我学到你的长处,你又学到我的长处,那么两个人都有了两个长处。”要抱着虚心的态度,才会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让自己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要善于进行人际交往,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班主任工作能力概述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主导力量,他既是班集体的领导者,也是学生成长的监护人。班主任除了完成学科教师的任务外,还应积极完成班级管理的要求,通过把握教育方向,构建新时代要求,面向所有学生的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优质发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班主任工作能力”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检索出的硕博士论文达162篇,期刊达624篇,通过对以上硕博士论文及期刊对比概括,总结出班主任应具备以下能力。
1.了解学生能力。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给予学生家一样的精神关怀,要做到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要通过腿勤、眼勤、嘴勤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从而通过与学生沟通、向科任老师了解、与学生家长联系,最终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给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2.组织管理能力。班级是许多学生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小社会,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贯彻好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校的各类教育计划,结合班级实际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要引导班集体每名成员都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所以,班主任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开展各类班级活动,营造丰富的班级文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促进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班主任发挥这种组织管理能力不应居高临下对学生发号施令,应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实施管理。
3.教学能力。班主任首先也是教师,更是教学的主导者,要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所以,班主任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要与学生坦诚相待,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更加了解学生,才能思想一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领导培养班干部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也不应是面面俱到的保姆,使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班级制度的建设者、执行者和操纵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做到自我认识,自我克制。班主任是否具备领导培养能力决定了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班干部。班主任要对选拔的班干部悉心指导,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参与班级管理,放手让学生大胆锻炼,积极完成分管任务。要在活动中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以实际行动指导他们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把那些敢作敢为,威信较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班委会,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不断进步,做好班主任的好助手。
5.人际协调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各科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班级的了解,也会对班主任在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也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但是,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及教师个人知识、素质、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科任教师对班级的不同期望和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班主任应当协调和平衡各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联系和组织他们共同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相交流班级和学生的情况,使他们了解班级,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协调各种活动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实践证明,班主任在学校领导和课任教师之间,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而又微妙的。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协调好其中的关系,与他们融洽相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减少内耗。同时,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地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课后在家的表现,这样便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为管理好班级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师职业技能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关系
1.教师职业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之间的相同之处。首先,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让同学们都能更好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为成为社会的栋梁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两者都需要很好地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心理要做到经常抓,经常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最后,两者都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更好地把握好全班人员以及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职业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握好学习方向,使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知识,而班主任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包括如何选好、用好班干部,如何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所以说,班主任的责任心要更重一些。其次,班主任区别于科任教师在于班主任要协调好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关系,不仅要及时和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且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除了
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外,还要对学生在家情况进行了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
四、对教师职业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解
班主任,首先是教师;教师具备了班主任相应的工作能力,才可称为班主任。比较了众多学者的观点,总结了教师职业能力的大致概念后,笔者认为,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专业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力。也就是说,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不一定会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来说,教师职业能力与班主任工作能力中具备的要素大致相同,但是侧重点却是不同的。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教师职业能力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具备的要素大致相同而实践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班主任包含于教师;而从内涵意义上讲,班主任是大于教师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职业能力包含班主任工作能力;而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班主任工作能力则包含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与班主任工作能力也应注重教师在非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关注,那么班主任则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动向。笔者对比了许多学者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与划分,教师职业能力的划分更是从多个角度多个视角出发,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在教师职业能力与班主任工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相信二者的关系探讨也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杨苗苗,关荐.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