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8 16:5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方向

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需要校园文化的支撑;而良好的社会形象又会凝结成学校的文化底蕴。这种校园文化通过日积月累逐步融化到师生员工的血液中,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上,因此,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的灵魂。这是学校立足于竞争生存与强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总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永恒主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哪些功能,校园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笔者试图对上述问题作简要分析和论述,以期能对我院正在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及第二校园建设起到一点启发作用。

一、校园文化具有的先进功能

1.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院师生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动力,共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校园文化导向作用越有力,就越能统一全院成员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2.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文化,而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对全体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凝聚力和荣誉感。

3.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它有利于在全院成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院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4.调适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在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例如,沁透了校园文化精神的校规、校训、校风、校貌、校内人际关系、道德风尚等,对学校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并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约束,它是通过学校成员自省时的内疚自责而改变不良行为的约束。

5.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毕业生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新闻媒体的正面报道会产生学校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校园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高校伟大使命。如何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优化育人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落实《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与《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是校风校纪的重要任务。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学院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功能建设,明确主要任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的研究工作,努力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崭新局面,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三、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做的努力

在我院发展进入快车道的里程中,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环境形象管理的提高

环境形象之于学校形象,犹如面容之于人,它反映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精神面貌,我院应在环境布局和建设上进一步提高。在去年教师进入新的办公楼以后,应该说硬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个别系的办公室卫生状况较差,物品摆放也谈不上井井有条。学校要从影响环境和企业形象的细节上做出相关规定,培养出师生员工的严谨、求实和向上的基本素质。

2.加强并提高以人为本的公寓服务化管理水平

学生公寓管理的职责在学生处,因学生处的人力有限,雇用了一些临时工从事公寓的卫生管理、安全管理,公寓对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和思想教育显得比较薄弱。随着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和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公寓的管理服务工作和育人功能,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植服务意识,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一流公寓”的方针,把“安全教育、日常行为教育、思想教育”的三项教育及“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的三项建设落到实处。

3.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领导者是校园文化的示范龙头,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学校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其次,要表率示范,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体现学校的价值观。使之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位的、是永无止境的,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需要承前启后的逐步凝练与沉淀,需要大胆地开拓与创新,需要学校加大开发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安香.企业形象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价值观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积极响应了党的十的强烈号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自然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却还处于瓶颈之中。由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具备社会文化的属性,但有着社会文化所不能的德育属性。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也是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是当下及亟可待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必须提高校校园师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弥漫整个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二)加强校园生态道德教育又推动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注重人文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在全校渗入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全校师生和职工的共同努力,其教育过程也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渐进过程,因此,加强校园生态道德教育又推动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两者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

校园文化其特有的基本要素构成了一个以育人功能为标志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系统。其中,德育功能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功能。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娱悦功能和约束功能来探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新最热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主思想的指导,而且,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也需借鉴校园文化的优秀成果和方法。由此,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也适用于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校园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取向上的一种引导和规范功能,使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取向更符合校园主流文化,并得以内化,付诸于行动。同样,借鉴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校园生态文化对高校全体成员在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层面上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使其生态觉悟和生态价值观更符合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和运作。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第一,规定体现阶级性和时代要求的校园生态文化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提高生态环境意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内容必须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譬如在高校校园内营造爱护环境、勤劳节俭的良好氛围。第二,及时对高校校园主体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充电,提升高校校园主体的环境素养。教师为人师表,且基于其责任和任务更要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态环境意识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导;而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又是自身的教育者,对校园生态环境意识更应积极消化吸收,外化于行动。第三,在高校校园内创造强有力的生态舆论环境。环境是塑造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和改造人的重要手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整个校园都被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思想所感染,那么不符合要求的消极颓废的思想就会逐渐减少。

(二)校园文化的娱悦功能。校园文化的娱悦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使全体成员感到身心愉悦,在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中能够轻松学习快乐做人。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使全体成员在这个有形的活动载体中培养自身的生态价值观。第一,开展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内外生态文化活动。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价值观,只有开展与学生相关的并且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生态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他们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身心方面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植树节组织大型的植树活动;园艺专业师生带动非专业师生规整校园绿地,修葺花草。第二,传授生态文化知识,积极践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校除了学习相关的生态环境专业知识外,还应锻炼他们的为人处事、独立自强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炙手可热的一项提升自身价值、增加社会阅历的活动,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和自发的生态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深入社会生活,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帮助正确定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态价值观。比如:教师在大自然中传授专业知识,并实地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实地研究学习。

(三)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产生正面影响的校园文化在精神上对学校主体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和制约,使其远离不良校园文化的侵蚀,弘扬主流校园文化。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高校管理机构的严密规划和详尽落实,制定高校管理制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开展是否顺利进行。第一,建立合理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才能使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有一个质的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素质和风格特色的象征,受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不良的校园文化自然也渗漏到校园,高校在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应努力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学校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只管不教是浪费财力物力,只教不管更是失去准则和方向。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强有力的奖惩罚制度,将是一盘散沙;只是机械管理,没有内化与外化,将是一台废器。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益和教育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制度要求消化内化,付诸于行动,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推动了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

总之,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以德育人的职责和任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导向型的作用。高校的蓬勃发展、绿色发展直接决定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通过多种方式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使他们确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的大自然做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路琳.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志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建设和谐文化,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建设不同文化和谐共处、协同并进的有机文化体系作为重要方向。和谐文化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包括本土文化,又包括外来文化;既包括民族文化,又包括地域文化;既包括主流文化,又包括非主流文化;等等。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文化体系,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协同并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同时,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有机的文化体系,还体现在它能与时展相协调。文化在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与现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相协调的文化体系,才称得上是和谐文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建设和谐文化,必然具有特殊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应该是与时展潮流、世界发展状况相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相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努力建设这样一种有机的文化体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把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作为根本目的。任何社会的主流文化,本质上都是对其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肯定和追求,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一个社会只有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合力。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能够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把推动形成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作为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在这种多样性中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关键是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理念和和谐精神。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这一关键,把它贯穿到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去,贯穿到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关系中去,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群众基础。

把鼓励和保护创新作为有效途径。和谐是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文化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密切关注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新趋势,积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文化的科技含量;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精神文化产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4篇

一、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与地方体育具备互动基础

1.体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从农民到农村,从物质水平提高到精神面貌改善,都是新农村建设要涉及的基本内涵。各个方面的共同进步,意味着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体育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促进民众团结,也可以强健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然牵涉到体育文化的建设。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当地的体育文化基础,考虑到体育文化是否能为民众所接受。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地方体育自然成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建设必然要考虑的资源。

2.地方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大多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体育活动方式,如朝鲜族的珍珠球、土家族的摆手舞、壮族的打铜鼓等。这些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在民族社会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促进了民族民众的身体健康,如贵州部分山区民族的全民习武习俗很好地推动了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这些民族体育活动来自民间,符合民族习俗和审美,大多为集体活动,对民族成员的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保持民俗风情,稳定社会结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大多和民族习俗紧密相连,在民族节日活动中,往往以体育活动作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侗族三月三的抢花炮,便是以当地抢花炮运动为内容形成的节日,体育与民族习俗的紧密结合,使得民族体育成为民族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稳定了当地民族社会结构。[1]最后,促成当地民众的精神面貌,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分为娱乐类、竞技类、养生类等活动,不同体育活动对民众有不同的作用,娱乐活动活跃了民众生活,竞技类体育活动培养了民众的竞技精神,而养生类活动则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有益,不同民族的体育活动因此也培养了少数民族民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在民族传统社会中的功用和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有相同或类似的趋向,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民族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资源基础。无论是在构筑社会风尚、稳定社会结构,还是在促进社会交流,加强村寨团结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相同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民族地区的体育是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这是两者发生互动的基础。[2]

3.地方体育需要借助新农村建设传承保护

在以上分析中已经指出,民族体育对于民族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另外从民族体育本身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育活动,大多数体育活动的产生初期并不是作为体育活动而存在,而是民族民众为了实现当时的某些生产、防身、祭祀等实用目的而形成的体育活动,如朝鲜族的珍珠球活动本身是从当地民众采集珍珠的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体育活动,而部分民族的武术运动则是因为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形成。在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各个时代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体育项目糅合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要素,具有历史价值。最后民族体育活动和民族习俗紧密相连,是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中蕴含着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因此,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表明了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在现代社会场景下,由于民族社会的转型,民族体育赖以存在的民族习俗基础逐渐消失,少数民族民众也接触了更多的外部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正逐渐从民族舞台中退出,民族体育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实际是对民族农村的面貌和本质重塑的过程,是民族社会的新转折点,包括民族体育在内的民族文化都需要依据民族社会的发展需求转型或调整,因此新农村建设也是民族地区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新契机。特别是在新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投入、导向、群众基础、还是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来讲,民族体育都具备融入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二、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与地方体育的互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地方体育的参与,而地方体育也需要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实现体育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因此促进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体育的互动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两者的互动主要是以新农村建设导向来调整地方体育,促进地方体育在各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适应,因此首先需要界定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而根据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的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农村新风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3]因此地方体育和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展体育经济,推进经济增长

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由于历史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较为贫困,全国绝大多数贫困县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就无从谈文化建设,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新农村建设首先是推进农村经济增长。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建设一方面要在政府指引下依靠当地民众的自觉能动性,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社会资源,通过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下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同时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往往会影响民族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便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4]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来开发,如当前在西南部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都进行了抢花球、抛绣球、上刀山下火海及板鞋舞等体育活动的表演,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通过旅游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另外也有部分民族地区有斗鸡、斗狗、斗鸟、斗牛等习俗,这些地区通过相关活动的展演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通过和其他产业结合,增加其他产业的吸引力,来实现经济效益,同时,部分民族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链构建和延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黔东南民族地区的斗鸟斗牛已经走出民族地区娱乐范畴,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与少数民族的其他生活场景或文化有密切关联,存在着很好的经济开发价值。通过对地方体育的深入发掘和开发,可以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2.加强体育交际,调整民族关系

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民众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这种文化差异和民族认同一方面强调了民族的独立,另一方面也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更加明显,民族文化成为除经济利益之外决定民族之间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很容易形成民族之间的间隙。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维系民族内部关系的信仰及文化的坍塌也使得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而复杂。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重构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重构实质是和谐文化建设,不仅少数民族内部要搞好团结,同时族际之间也要和谐相处,建立团结、友善、双赢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不仅有赖于彼此之间的经济利益平衡,同时也在于日常的接触和交流,以及在交流中所达成的精神共鸣。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意识基础,特别是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内部及族际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的本质有促进交流、增强团结的功能,在体育活动中,团体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精神才能在竞技活动中胜出,同时在体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参与者的个性和行为特点都得到了尽情体现,由于出身、文化教养等差异而带来的社会身份差异被淡化,因此体育活动更有助于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大都是集体参与的活动,这些体育活动的展开很好地促进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在多个民族共同参与同一种民族体育活动时,民族体育可以成为很好的社会媒介,促进民族之间克服彼此的文化隔阂,消除因宗教、生活方面等方面的不一致而带来的不和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民族体育活动为平台或媒介,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新型精神生态,发展新型社会关系。土家族的竹铃球、划龙舟以及侗族的抢花炮等活动都是一些团体性参与的民族体育活动,地方政府或机构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组织类似的体育活动比赛,来培养当地民众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推广体育生活,改善精神面貌

民众的精神面貌是民众精神状态的直接反映,也是影响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民众积极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同时民众精神面貌的状态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准。因此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是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民众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少数民族原有的精神娱乐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中的民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对民众外在的物质条件进行提高,同时也要丰富少数民族民众的业余生活,促进少数民族民众积极的精神面貌。体育活动是民众业余生活的主要参与项目,对于民族地区民众的精神面貌改善可以从加强民族体育活动推广来促进。但是从民族体育活动本身来说,多数少数民族体育产生于少数民族较为原始、落后的社会场景中,是当时民众较为单调生活的调剂,而随着民族经济水平提高和民众外部文化接触增加,原有的多数体育活动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形式或者规则等方面已经和现实少数民族民众的体育需求不一致,因此多数民族体育开始淡出民族社会,而少数民族民众的体育需求并没有及时得到满足,这便使得部分地区的民族民众在节假日或者日常生活的业余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事情来填充,造成民众精神的匮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对当地的体育活动进行适当地改编,迎合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对相关体育活动大力推广,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必然能有效改善民众现有的精神面貌,如酉阳地区的土家族拍手舞改编而成的健身操已经吸引了当地大多数人的参与,而乌江石柱、黔江等地区的农村和城镇也逐渐在当地普及。另外彭水苗族的踩花山本身也是当地花山节的一个主要项目,经过当地文化部门的改编,逐渐作为广场舞、农村院坝舞向各地推广。[5]多姿多彩的体育生活推广必将促成少数民族民众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在当地现有资源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的重新建构,当地文化资源是新农村建设蓝图实现必不可少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助于健康民族民众体格,同时对民族精神塑造也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中,民族体育还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从民族体育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也将直接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因此通过合理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与民族当地体育的互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积极互动也将最终促成两者的共赢态势。

作者:高丽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容浩,郑文芳.民族体育活动与节日风俗互动共进机制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4,(8).

[2]刘卫国,付健.民族体育文化在广西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0,(4).

[3]唐寿东.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新”解[J].农业经济,2013,(10).

第5篇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文化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文化首先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记忆,即通过保存下来或挖掘出来的文物,获取人类探索的足迹及其相关信息;二是非物质的记忆,即通过传承下来的文字或流传下来的习俗,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演进。不管是物质的形态还是非物质的形态,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相对说来,人类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化为习俗的文化更深刻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文化不仅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而且往往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为习俗的文化在历代教育的推动下,不断被总结、提升,并得以传承、发展,引领着社会前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元素、层次、类型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各行各业也独具文化视角,都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并具有传承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具体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迥异,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是各民族及区域分合和变迁过程中,通过碰撞、解构、融合和革故鼎新汇聚而成的。如果说民族及区域文化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则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又有民族及区域的独特个性,才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品质,在于能够帮助接受它的人群与个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发展人们的精神能力,并形成足够的创造能力、吸纳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乃至于一座城市而言,丰富多样的文化可以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间、空间和价值观,并形成独有的魅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对于正在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和谐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对这一文化形态的构想,即在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构建和谐文化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完成国家理念的文化建构,并使之成为国家灵魂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

由于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同时,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不仅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承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历史使命。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乃至于人与人的团结和睦和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代际之间的认识差异日益明显。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消解不同群体间在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分化与对立,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人民团结和社会和睦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对外确立国家自身的文化品格,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话语机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科技合作开创更大的空间。可以说,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战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只有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构筑起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才能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追求,才能形成人们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能力。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挑战性很强的新课题,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特性,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既要探索与时俱进的国家、民族、社会及其个体的文化精神的重塑问题,又要体现中心工作的要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既要厘清理论问题,又要探讨实践对策。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而且必须是坚持指导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下的继承和创新,是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继承和创新;必须能够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引领全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第6篇

将人类学的理论引入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启发我们用人类学的田野方法,更为认真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企业管理中的现象,以便更为深入地发掘企业管理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所以,我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加强“企业人类学研究”的倡议,自己在企业咨询实践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使用人类学方法研究企业有几个重要的视角,一是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二是细微的而不是粗浅的;三是思维与行为联动的而不是脱节的;四是深入思考而不是局限于表象的。

被称为英国社会人类学之父的弗雷德·弗思在其《人文类型》一书中引用了一个人类学家基辛研究萨摩亚人中的“陶波”的例子,很有意思。从前,每一个萨摩亚社区中都有一个被称为“陶波”的女子,她是出身高贵的处女,是主持社区诸多仪式的女主人,并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处于社区政治和社会组织的中心位置。在社区的仪式中,陶波地位较高,比如在高级典礼中替酋长和演说者调制卡瓦酒等。平时,全社区的人都要尽力保护她,直到她出嫁。一般来说,由于拥有强有力的社会关系和美貌,陶波会嫁给酋长,她与酋长的婚礼也要在社区内外部交换大量的财富。基辛认为,“陶波”这种制度助长了人们炫耀财富和好客的风气,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生活以及货币的分配,还可以因通婚在政治上建立重要的联盟和起重要作用的亲属关系。

后来,西方殖民者进入,当局尤其是传教士对“陶波”制度进行了种种限制,比如禁止了酋长可以娶几个陶波的一夫多妻制、陶波的一些工作由其他人取代等,使得“陶波”制度日渐式微。加上陶波以外的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不满意陶波在社区中的地位,部落战争的消失使陶波在政治联盟中的作用削弱等等,使得“陶波”制度逐步消失,社区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组织文化角度看,“陶波”就是一个符号,不管她代表着一种习俗还是一种制度。其实,在任何组织中,无论是技术的变革、权力的变迁还是思想的变化,这种“陶波”式的文化符号俯拾即是。而认真研究组织中“陶波”们的或兴起或消亡,是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所以,在企业文化咨询活动中,我一直倡导,身负建设企业文化重任的人,需要走出办公室,更多地走到企业管理的田野中,多听听多看看员工在想什么、希望得到什么。走向田野,你就会发现你要“出售”的企业文化“产品”,原来离员工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走向田野,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就有了“市场”意识;走向田野,你才会真正发现“需求”,也将学会如何通过满足员工的“文化需求”而最终赢得信任。下面是我在企业管理的田野中得到的一些真实的“果实”。

水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在文化建设中或者说企业发展中,要给予员工一种怎样的“水土”?这方“水土”是从哪里来的?引进一个人才,是否能够带入一些优质的“水土”?在一家企业的一位引入的中层身上,我看到了这些“水土”,他真真切切地把自己既往优秀的品质和优秀的做法带入了这家新单位。其实,引进人才不仅仅是“工具化”地使用的过程。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善于从更深更远的层面上,吸收优质的“水土”。

交心:在任何工作场所,一般的人都会选择一种作法,就是找“自己相信的人或领导交交心”,这是一位管理者说的。他说,如果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中找到了这样能够交心的同事或朋友,他心里就有“根”了,做事就有章法了。其实,管理理论也研究这个东东。这种交心,其实就是一个人在陌生环境中慢慢实现文化融入的过程。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不在于宣传什么理念,更重要的是,员工是否认为可以经常性地和管理者“交交心”。

重复:以前有人说,“假话重复一万遍,就变成了真理”。这是一种愚民政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人希望通过宣贯和“洗脑”达到这样的目的。对于这样的做法,我极其不赞同。相对于这样的愚民政策式的“洗脑”,我更倡导在实践中“重复”一些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员工的动作。比如,一位管理者说,企业文化也好,企业管理也好,最主要的,你得有一些标准,然后通过沟通让员工知道,再然后就是通过以身作则实现规则和标准的落实。他说,在这个过程中,“重复”和“坚持”是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是的,看看那些“宣贯”完了就茫然无措地“鸣金收兵”的文化建设者,“重复”和“坚持”可谓打开文化优势的“不二法门”。

负担:毋庸置疑,在很多企业,员工将企业文化看做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让员工感知到,企业文化不是负担,而是对他好的、有用的东西?一位班组长说,我带班,既管生产任务,又管员工的生活和思想,压力很大,需要很多知识!我不知道,企业文化建设者们,有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之后,你做了什么?如果能够给一线的工作者以知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你还怕人家说你是“负担”吗?

第7篇

众所皆知,医院的文化建设对于医院的管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加强医院工作人员政治思想修养以及工作素养的有效方法。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推动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开展的不二法门,是新的发展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主抓工作。本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以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为侧面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化建设对医院管理的具体作用分析以及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一番探究,并提出总结性的发展建议或意见。

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呢?首先是外部环境和社会舆论压力所带来的改革的必要性。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医患关系一直是社会群体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而这也是经常爆发冲突,产生舆论话题的重灾区。虽然究其原因,未必每一次医患关系紧张而引起的患者家属在医院大闹的事件主要责任在于医院这一方,但是也让社会各界不经去思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医院一方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工作不到位的地方,我们的医疗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不职业的行为。而这些医院一方存在的纰漏也正反应了医院在管理工作上的措施不够完善,而这些看似合理却在实际过程中不够完善的管理措施则主要在于“人”这一个层面上,而要想解决这一可谓是根深蒂固于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毒瘤”,那么追根溯源从精神、思想层面着手开展工作势在必行,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则是其中最为有效的利剑。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改革医院管理现有的弊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从医院内部的层面来说,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在于工作人员对于医院的归属感,只有工作人员有着对医院单位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他们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安心的,才能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敬业和职业,而通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则是维护医院单位管理工作稳定,提高医疗工作者对医院的认同感的有效方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出来了。总的而言,无论是基于外部因素还是为了维持医院内部医疗工作人员工作的稳定来说,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是必要举措,也终将成为未来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三、文化建设对医院管理的作用分析

文化建设对于医院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医院的凝聚力、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态度以及营造良好的医院工作氛围等方面。在增加医院的凝聚力方面,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对于一所医院来说,医院文化渗透在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院职工的观念和行为。它像一条纽带,统一人的思想,凝聚人的力量。形成职工强烈的归属感,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的保证医院的兴旺发展;在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方面,文化建设有如精神食粮,能够从精神层面上给医疗工作人员以支持和慰藉,从而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在营造良好的医院工作氛围上,良好的医院文化建设可以让每一个医疗工作者都有着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的、自觉的投入到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给患者和病人提供更为全面到位的服务,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同时,良好的医院文化建设可以在树立医院的正面形象、给患者带来良好的感受等方面加分不少,从而有利于医院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获得社会的信任,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从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并将为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总而言之,医院的文化建设能够对内加强医院的凝聚力,全面促进医院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外能够树立正面形象、赢得社会信任,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语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生活水平的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对娱乐文化活动的需求也逐步呈上升趋势,而广场舞的流行与风靡,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水平,同时也成为了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本文便对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地位;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的今天,我国党和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它是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新兴方式,以时下流行歌曲作为舞蹈曲目,舞蹈的方式随意自由、活波浪漫、老少皆宜,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意义。

一、广场舞的形式及其艺术特点

很多个清晨和日落,我们总能在社区活动广场上看见一个个舞动的身影,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扇子、手绢,扭动着自己身体。他们便是广场舞的参与者。广场舞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迅速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文化娱乐项目。广场舞大多是由参与人员自发组织的娱乐休闲活动,通常是在比较空旷的场地进行的,比如公园、广场等面积较大的场所。对于参与者来说,没有多少限制,大人可以参与,小孩也可以参与,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舞蹈的动作变化少,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按照他人的动作模仿学会。广场舞的艺术形式比较富于变化,有的可以跟民族舞、交谊舞结合在一起,还有些能跟腰鼓舞、健身操组合在一起,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广场舞的艺术形式总体来说,表现为潮流化、新颖化、舞蹈形式富于变化。随着发展进步,广场舞已经成为我国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项目,对推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意义1。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场舞作为一种自发组织的新兴舞蹈,它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且加入大量现代元素,舞蹈形式自由随意、浪漫活泼,成为许多城市中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而广场舞这种轻松简单而健康向上的舞蹈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它同时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目前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中老年人的娱乐文化设施相对来说比较缺乏,也缺乏一定的政府政策来保障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场舞由于自身的特点,简单易学,参与者也没有任何规定限制,能按照别人的动作轻易学会舞蹈,故而吸引了众多老年人热情参与。由于人们在跳广场舞的时候,身体可以得到放松,内心会比较愉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广场舞能够促进了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提高群众文化修养

由于自身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广场舞近几年在我们全国各地的快速蔓延,已经风靡全国,成为我国精神文化文明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由于自身的随意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享受着舞蹈带给人的益处,从而让原本和普通生活有距离的舞蹈艺术变得亲民化,使得每个人可以在舞蹈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给生活所带来的一种美感,增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力及感知力。广场舞同时也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人们通过舞蹈的学习和交流,可以增加自己的舞蹈技能,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2。广场舞在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上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三)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组织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娱乐现象,更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一个社会现象。广场舞的兴起以及后来的不断壮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广场舞是一定社会情况下,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体现。广场舞的流行以及推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社会相对稳定富足的情况下,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而广场舞的流行推动了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建设。

(四)体现了“中国梦”精神

“国家富强、民则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在实现“中国梦”过程当中,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其间的建设上来,是新时期新的经济形态下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广场舞由于其自身为自发性组织,为群众之间的互相交流搭了个公共平台。人们在进行广场舞的活动时,通过舞蹈的学习跟交流,能够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因此,广场舞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担任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广场舞的推动以及发展,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民族的自信心,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任务。

三、对社区广场舞的建议

广场舞的场所多为社区空地,学校广场等地段,基本上都是群众自发组织,参与人数较多。而由于政府的参与度不够,广场舞缺乏规范引导,使得广场舞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不能保证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有序参与,难免为广场舞带来负面的影响3。因此,加强社区广场舞建设,对推动广场舞的发展、整个群众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区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阶层要加强对广场舞的重视,加强管理。保证活动场所的安全性,定期举行广场舞交流活动和比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提高社区广场舞的发展。第二,加强广场舞队伍建设。现在许多社区都有一批热心于舞蹈的积极分子,社区文化领导干部应该关心他们、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第三,突出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舞蹈已经不满足于原先流行的节目,逐渐开始吸收新元素来丰富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广场舞也可以借鉴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变通、发展、创新,让其自身具备一定特色。

结语

广场舞作为当今社会丰富群众文化的有效形式,对推动整个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广场舞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相关政策也该对其进行规范化指引,进而使得广场舞可以更好的发展,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跟人生追求,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任务,以及建设精神文明。

作者:杨波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区文化体育局

注释:

1.王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2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