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
经常听到有老师感慨:自己的课堂常常是“一言堂”,学生却是“万马齐喑”。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上课内容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名家教育家在经验中得出真理,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关注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时能拥有一颗童心,尽量与学生保持一致。教师要试着去爱、去学、去关心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找准备课最佳契合点
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备课不仅仅备教材,更是备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带来的体验,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好资料。有经验的教师会整理这些问题,将浅易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再提交班级集体讨论,形成重点问题。
如赵富良老师执教《紫藤萝瀑布》,就很好地找到备课的契合点。课堂上放映了一张张注有学生名字的幻灯片,有优美语句的摘抄,有对句子的理解,呈现了学生预习的成果。学生们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赵老师放下教学设计“理想化”的姿态,真正从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呈现。从赵老师的这一教材处理来看,可以这样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正因为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引用课外资料
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一书中说过: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段话,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
广东碧桂园学校谢飞燕老师执教《武陵春》,W生在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能说出其中饱含着丈夫之死等变故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表现出来的心头之痛。谢飞燕老师引入一段有关文字资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段资料弥补了学生生活阅历浅的不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完这段佳话,对比往昔,也体会到清照内心的空荡无依了。教师可将课文教学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践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学习乐趣。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也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语文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育人价值,进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高中语文教育这种特有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是乏味的读书,同时体会到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有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其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使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能够融入生活,真正的体会学有所用,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开拓视野。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过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情境中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了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建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大量的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这样能够支撑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真实的体会,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规律中。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的选段。当学生的兴趣被视频内容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想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认真的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将活动中的内容当做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使生活化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创新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生们各抒已见的探讨,对所参观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增长,且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增长课外学习资源。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却并不能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文知识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就能够将其转变成高中语文问题,让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能够为语文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动力。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奉献于生活,其并不是单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归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进行学习,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探究问题作为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实践路径与策略[J/OL].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14-118
基于此,作为“语”、“文”融合体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应包括听、说、读、写、思等五个方面,换而言之,就是应注重语言、语用、文化、文学、思想等素养培养,教师教学行为应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文言文已成为现行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的重要素材。文言词语,则是文本与学生学习的桥梁,但文言文成文久远,学生难以习得其法。
如何达成,教学中不妨尝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三重境界。
一、语法:认知规律,自主理解
文言词语,是表意体系,形象相连、音义相生,采取特定的语法结构而组句成篇。这样,使得我们在文言词语教学,有章可循,教学中做到了“授之于渔”,学习者自然会在阅读积累中学会自主理解。
1.以音解词:文言文的最小语法结构,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我们习惯上翻译成双音节词。这样,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教学中可采取词前词后添加法,如《童趣》里的“必细察其纹理”中的“细”可译成“仔细”,“驱之别院”中的“驱”可译为“驱赶”。如此,既符合学生初学时的认知规律,而且简单可行。
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学生一个单音节词可以组成多个双音节词,也可能出现多音词,翻译完后连词成句,根据句子语境来判断是否通顺为基本准则,通则正确,反之再推敲。这样反复训练学生自会自主理解浅显的文言文。
2.以法析词:一种语言,连词成句都是依据约定成俗的习惯和特定的语法结构而成。为此,文言词语的理解,可以探寻基本的语法结构、使用习惯与规律,使得学生有章可循。
据性辩词 同一词语,词义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其在句中充当成分也不同。这样,我们可以据文言词语的语法意义去理解词意。像常见多义词“之”,多为动词、代词、助词三类,其中作为动词时多解释为“去、到、往”,如“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皆为此意,从句子的角度来看它充当谓语。以此类推解读“之”关于代词、助词的用法,在学习渐进过程中,学生养成定性的思维方式,自会突破关于“之”类似虚词用法这一难点。
借句理词 文言文,因以单音节为主,较之现在词汇单一,词类活用现象成了文言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教学中再学生直译句子整体把握句意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并且在文本解读、练习过程中归纳常见规律。比如《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西南”译为“向西南”、“斗”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译为“像蛇一样”,它们都是用在动词的前面,从句子角度来看都充当的是状语,我们便可点拨学生归纳出方位名词的翻译法:“向+方位词”,其他的可译为“像…一样”,其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
用件释词 文言文,有些词语由于时代的变迁,词义与我们现实生活迥然不同,可是在一些成语中依旧沿用。为此,教学时可旁征博引,用学生熟悉的成语来印证其意义。像《夸父逐日》中的“未至,道渴而死”,理解“渴”时,适时“用件”,也就是援引“望梅止渴”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 ,学生会在故事中定格“口渴”的意思,而且可从曹操的智慧中提升情商。同时可激发学生的学情,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归类识词 即考虑词语的文化背景,依类而整理,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制度文化、器皿文化、礼仪文化等。比如“酒杯”,初中文言文中有“白”、“杯”、“樽”、“觥”、“鼎”等说法,教学前后关联,学生自然养成积累类似词语词义,避免因远离古代文化生活,使得词义理解上产生偏差。
二、语用:文本勾联,感悟理解
文言文词语,不是静态化的,往往是动态化的,在不同文本、语境中呈现或同或异的义项。因此,文言词语,可采取课内外文本勾联,以此加深学生的感悟理解。
同文关照 也就是同一文本内的关联。像《出师表》中“以”,有如下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两句中的“以”字均为连词,一表目的,一表结果,在对比讲解中引导归类,便于学生理解。
异文勾联 也就是不同文本间的关联。如“绝”,在《口技》中“群响毕绝”意为“消失”,而在《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也为此意,这样教学时可联系助读理解,在反复勾联中巩固。
语境联想 即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情境。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句,简单的八个字,描写对象却多样化的,有水、有山、有树、有草,更有作者的感悟。感悟是显而易见的,而山水、草树从文本描写的主体是山水,山中常有花草树木之属。这样的语境之下,点拨学生联系生活现实、文本写作对象。学生很容易想到清的对象是水、荣的对象是树、峻的对象是山、茂的对象是草。如此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理解会自然而成。
三、语言:文化密码,延伸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入课本文言文文本,皆是当时社会向上精神文化的再现,是德行高尚的优秀人物精神文化的外显。
因此,我们要在整体理解文言词语意思基础上,品味其语言的诗性、哲思、韵味,读懂其背后的文化意象,解读其文化密码,以此实现文言文独特的艺术价值、思想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人文修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解读行文词,滋生写作素养 文言文的艺术性,常以关键词语串联文章的行文思路,表现作者架构文本的艺术力。
比如《曹刿论战》一文首段用“何以战”为线,引发了曹刿和鲁庄公战前的对话,鲁庄公在曹刿追问下层层思索:“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以”字牵动全文,两个人物形象境界高下在对比中清晰可见。为之,教学时可以在理解四个“以”的对象:战―人―信―情,引导学生在论述问题时合理分解不同角度,增强文章论证力度。再有《醉翁亭记》中的“也”字,每一个“也”字便是一段叙事,亦或是写景、抒情的分界,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脉。
品读文化味,滋养人文情怀 古语云: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品读经典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与优秀历史人物精神交流,滋养人文情怀、行为之范,达成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如《曹刿论战》一文,开篇“公将战,曹刿请见”,一“将”一“请”,便见曹刿的爱国情怀、高雅之行。面对质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坦然回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足见曹刿参与的决绝之情,远见卓识。后文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想法、“鼓之”、“驰之”时机的选择,皆可读到其中之味。至于曹刿的情怀,从他关于战争凭借的最重要条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即取信于民才是取胜之本,更是国之根本,便见一斑窥全豹。“战则请从”,更见其为国置个人安危不顾,大义凌然之气毅然立于天地之间。“未可”两次频现,更见其珍惜将士生命的意念。
如此品读核心文言词语,读懂曹刿之属情怀、精神境界,学生人文情怀、文本解读能力自会潜滋暗长,精神营养源泉会不尽。
文本的科学组合
群文阅读,需要选好课外的文章引入课堂,拓宽原有教材的外延。教师可以针对单元、课文,寻找合适的生发点,如根据文章主题、体裁、写作方法等,引入合适本年级学生学习的文章,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基于教材内容的拓展 丰富多元的教材内容为群文组合提供了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突出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集中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①帮助理解难点的群文拓展: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内涵、蕴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愿,对于这个年龄阶层的小学生来说,由于阅历积累不多,往往是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作品,课堂上以群文阅读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全面的阅读体验,提升对作品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②寻找文章出处的群文拓展:选入教材的课文很多是节选自作家的某部著作或是某篇文章,选入时有所删改。在单篇学习后,可以根据文章出处,将原文引入,用类似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和积累。③突出表达方式的群文拓展:文章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运用,是从言语内容走向实践的关键。教师可以围绕表达的方式来聚合文本,开展群文阅读。
基于学生学情的拓展 群文阅读同样要站在儿童的阅读视角,关注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让拓展的文本能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期待。这是群文组合是否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①关注兴趣热点的群文拓展: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兴趣点,“投其所好”地引入相关联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②注重学习方法的群文拓展:学以致用,并将课堂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生发点,尽力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法。
梳理“群文”学习路径
群文组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而群文阅读教学需结合有效的学习路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功能,提升群文阅读的价值,从而提升效率。
突破难点式:聚焦阅读增理解 在教材难点上拓展文本,从不同侧面对这一知识点加以阐述,让学生的认知进行互补。这样的学习路径不仅让学生阅读相关联的文章,而且攻破难点,更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路径:组合文本――认知互补――答疑解惑。策略提炼:一是确定难点,组合文本。教师紧紧围绕本课学习的难点去寻找相关联的文章引入,组成群文进行教学,能辅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内容或明晰表达方式。二是聚焦品析,认知互补。基于难点的群文阅读,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地读与思,再进行针对性的讨论与分析。
追根溯源式:以点带面导阅读 阅读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重要的途径。选入教材的经典篇章,很多节选自名家名作,课堂上可以借助群文阅读,追根溯源,引入原著中的某些篇章,使课堂教学与教材外的阅读相沟通,使学生从课堂上阅读引申到课外探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好导向和积累。学习路径:追根溯源――速读激趣――阅读延伸。策略提炼:一是追溯原著,见微知著。让语文学习跳出课本,更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思维能力。二是激趣存疑,延伸阅读。教师可以选择教材描述的空白处、省略处或者教师结合原著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群文阅读后,解惑却又存疑,引起学生深思。
表达运用式:迁移表达重运用 围绕知识和能力目标,剖析教材中能迁移运用的知识点,引入群文阅读教学,把多篇文章的同一个表达特点看成一个阅读体系,从比较、提炼写作共性,将多篇文章横向比较,培养学生梳理、评鉴作家的表达方法,再到培养迁移、运用等阅读能力。学习路径:阅读提炼――拓展探究――迁移运用。策略提炼:第一是紧扣目标,提炼表达特点。根据教材表达特点,围绕教学能力目标,抓住一处特点鲜明的表达方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提炼表达特点。再选择同类的文本引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第二是同类拓展,探究表达方式。有类比能让特点更突出。多篇文章同时阅读,借助问题式、表格式、填空式等学习单,引导学生聚焦表达方式,使学生有条理、有目的地探究文章的结构、方法、语言描述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表达的理解与评鉴能力。第三是迁移运用,尝试自主表达。再让学生就刚才学习的表达方式,尝试表达。
问题引导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严师出高徒,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确的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当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平等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只有树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座位安排,组织学生将座位进行重新的排列,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为了消除学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带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理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纷纷发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评价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重视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构建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为课堂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质疑,在相互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奥斯维辛是什么?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阅读完课文后,然后让学生都来回答一下。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给课堂留白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根据上课的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来评价的,而是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选举一些特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上课的时候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来表演提前准备的片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冷暖。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能够快速有效的构建一个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学素养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素质 培养 策略 经验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理念、学习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的效率。本文笔者就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入手进行论述,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小学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知识的科目特点,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比如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作为一项人文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影子。学生日常的交流、会话中都有语文知识的体现,也都在运用着语文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学无所用的,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拉近语文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鱼虫鸟兽、世事百态都有涉及,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认知能力与综合知识技能。但是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生从小接触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学习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硬件设施。比如引导学生创设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创设了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教学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综合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过程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教学备课中,首先要“备好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备课,才能够提升备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备好课本”,只有科学地认识到了课本的基本内容、知识特点,才能够认识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另外也要“备好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备课,以便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以及经典段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构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感知,提升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有学生情感发展、认知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借助课文知识,做好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比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上下楼梯的时候要谦让、不能拥挤,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做好活动的有效开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想要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学习,单单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课外活动的进行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技能。
比如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读课外书与读报活动。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抄报,看谁做得好,看谁总结的好;此外也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沟通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另外还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或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