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 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我国教育部门对地理学科最新的教育课标要求中,明确表示了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良好树立的,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后的职场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教育部门对学生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树立非常重视,这不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

一、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因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育主要偏重于书本上的知识,而现代对人才的需求促使我国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教授上,而是避免老师因为学生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育人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现今地理学科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习主体从老师向学生的转化。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实现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学习,真正的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明确的了解课堂教学中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

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内心成长为基本前提的,学生的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进行正确树立的。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的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推动学生更良好的成长发展。

放眼现今地理学科的教学理念,可以很直接的发现地理的教学特点,那就是对于地理本身以及地理相关知识的培养。其基本教学方向:

老师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

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探索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的情感教育

从现今地理学科的课堂教授中看,老师在教学的理念上有两个严重的观念错误:

成绩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

应试教育是现今教育发展中非常严重的错误教育,由于考试的重要性导致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为应付升学而教学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很大程度上的抵制学习。[1]

忽略学生的情感培养

老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把教授的目的错误定位导致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不是很理想。很大一部分老师的教授目的都停留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而因此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教育。

国家的教育相关部门对学生的课堂情感教育进行过调查统计,相关数据显示的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得到老师知识的教授,并没有对个性培养教育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这很直观的说明老师在地理学科的教授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规范。

而老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形成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说明老师对国家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没有重视,对课程的改革也没有关注,只是一味的教授地理学科的书本知识。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深入

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革。地理学科的教科书上也没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明确的标注,让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的时候没有科学的依据和规范的方法。

地理学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老师都比较注重对爱国主义的宣传以及对环境的保护等等与地理有关的传统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特征和措施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2.1、贯穿地理教学所有过程

在地理学科的教育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会存在于地理教育的全部方面。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地理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在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虽然可能在不同的地理学习部分,学习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同,但是它会始终存在于地理教学中,由始至终的贯穿在地理教学中。

情感教育为前提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书本教学还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需要情感教育为前提。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地理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并在总体教学中占据了很主要的地位,是地理基础学习的必要前提。

2.3、建立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门提出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学生更良好更全面的成长发展。这要求老师要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注度增高,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想法,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掌握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老师为了提高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的地理教学中。让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是教育部门的空口提倡,而是真正的落实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能够良好的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

2.4、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向

老师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想法,对于地理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大作用,懂得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也要结合实际的生活,形成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周边的环境保护。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明确学生的自我责任,让学生在以对生活中可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运用。[2]

结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都是对学生品格、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让学生们将地理的学习可以真正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这就突出了现代教育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而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体系是将情感态度融入到知识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本文对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分析以及一些教育方面的建议意见,能够帮助教学更好的展开,促进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树立。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中学教师成长环境系统与路径

1.中学教师成长离不开教师成长环境系统

教师成长环境系统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师成长环境系统里内环境是校园环境,即为教师教学环境。其中的元素有学生、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等转化得到,教师驾驭教材,利用教师教学空间把相应的资源转化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传知过程。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学生送上社会。但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把视野拓展到社会这个外环境,从社会获取科学资源、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源。当教师走向社会,从大学或其他渠道获得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注入校园环境,再和教材结合。用这样的资源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再送到各所大学进行深造学习,这样的学生起点高,基础好。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拥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他们的育人的理想的路上,会起到基石的作用。

2.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路径

从实践线索看,教师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教学能力。中学地理教师会经过初中区域地理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学习,接着进入大学专业地理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打下专业基础。从大学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后,进入中学进行职前实习、职后进修,这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阶段。这个时间线轴,主要强调中学与大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中学地理教师成长需要大学,大学育人离不开中学。

二、中学教师能从大学获取什么

师范院校是中学地理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院校究竟能授予中学地理教师什么知识与能力?即中学地理教师能从大学生涯里获取什么?简单概括起来最为基础的有系统知识、实践训练、专业视野和研究思路。实践告诉我们,高师地理毕业生单纯获得了这些知识后,进入中学后未必就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对于大学。我们需要什么

中学是中学地理教师实践的真正舞台,目前中学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越来越高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方多面的。

1.需要有地理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学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此外,还需掌握学生知识、背景知识、教法知识。学生知识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有所了解。教法知识是如何将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背景知识即为社会文化、通识性的知识。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地理学知识,更是地理学的本质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转化到教学中,在教学操作策略中应实行这样的转化。一要将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逻辑,二要将学科逻辑转化成学生认知逻辑。即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线索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的逻辑,然后去解决现实问题。

2.需要有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结构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有学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地理学科本体知识、教学实践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四个部分。对现代地理教师而言,地理知识结构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本体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以及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教知识是主体。但教什么知识?季苹教授认为,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实施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往往对价值陛知识不够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中,地理理论知识属于非常基础的、有深入认识的,地理教师地理理论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层、纵深层、拓展层。基础层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理论。纵深层包括较高层次的地理理论、地理学科体系、地理研究方法。拓展层包括地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这些都需要中学地理教师由基础层、纵深层到拓展层好好地钻研、努力地把握。

3.需要有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还需具备教学基本功、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标准等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理论基础、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态度层面、拓展层面。知识层面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能力层面是指学科专项能力、技术使用能力、野外实践能力。态度层面是指洞察世界的变化、学会生存生活、终身欣赏世界,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最高层次的一个理念。拓展层面是指科学研究一般思路、科学前沿视野。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即将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三板”、图像分析、教具演示等);还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学科专业科学素养、学科教育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是比较高的、比较难驾驭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依托大学、依托社会,希望能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与大学给予的帮助中,实现这个目标。

四、中学地理师资与中学生现状

第3篇

美术学科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学习美术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高校美术教学不能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因此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相关高校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明确人文精神与美术教学的关系,提出一些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问题以及加强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美术;人文精神;问题;措施

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是美术教育文化思想的表现,它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等崇高的价值理念,关注人和事物存在、事物意义及事物价值,以促进人和事物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包含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是美术教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人文精神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人文精神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人文精神关注人存在的意义、价值、文化、道德、传统等,关注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密切相关,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由于大学教育仍是在固定的环境和模式下进行,导致学生多元化创造力的培养受到阻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专业化,忽视人文精神培养。当前美术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美术不是简单的图画,而是创作者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造性。当前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绘画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讲人文精神渗透到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长此以往美术教学便变成教师机械地进行教学、学生机械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不能得到发挥还会退化。

(三)实践课程与美术理论脱节,学生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发挥。许多高校美术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脱离学生的文化和生活背景,让学生产生畏难甚至逃避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要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还需要各方面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机协调,改善实践课程与美术理论脱节的情况。

三、加强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一)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只有优秀的专业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才能得到最佳的社会效应。因此,高校必须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与教师都可做出努力,高校可举定期举行教师素质评比大赛以检验和督促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举办教师之间的绘画大赛让教师之间进行切磋等,还可组织教师进行统一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教师也应自己主动学习,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师应不断学习,可在网上找线上资源进行学习,也可向其他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师学习,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正。

(二)发挥学科整合优势。学科之间进行整合是现代教育中的理念,也是高校美术教学中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美术学科为中心并结合其它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探究学习,如何发现与美术学科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真正提高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理性与感性间找寻到平衡点,是自身身心能够健康和谐发展。比如:教师在教授风景绘画时,便可与地理学科相结合。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这之中与美术相关的便是自然地理了。自然地理包括地貌学、生物地理学等,教师在风景绘画的授课中可引入地貌与生物,实现美术学科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一些地理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设良好环境,营造人文精神氛围。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人文精神属于文化范畴,因此高校人文精神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自然也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高校的育人环境一方面是高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应显示出校园学生的青春与活力,显示出高校的文化魅力,给学习和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冲动。高校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是具有人文、自由、美好的学术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表看法而不被指责。要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必须有良好的学校氛围。高校在营造本校人文精神氛围方面应更加重视,可每月举行美术作品交流会,教师与学生都可参加,作品展出时不透露创作者身份、姓名等信息,只在一旁的展板上指出“若对该作品有看法或建议,请将看法和建议写在便利贴纸上贴在作品背面”,创作者会在最后看见所提看法和建议,进而对画作进行修改。这种方式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让所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进行很好的交流。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高校美术教师不能只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应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和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

作者:孙雅倩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凤君.文精神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10:38-39.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考;实践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待发展地区的教学情况完全不同。在初中地理学科方面,发达地区会以学生为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发展中地区采用的是保守教学,但融入了一定的新元素,帮助学生有效地打破常规,稳步提高成绩和知识储量;待发展地区因为教学思想老旧,因此,教学成绩较差,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本文就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一定的探论。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率问题,这应当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数教育工作者虽然身处教育一线,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教学效率的问题,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将教师这个职业作为生活的一项保障,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所以,有效教学仅仅存在一些表面的情况,并没有从实质上对学生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或者发展,有效解决了长期原地踏步的情况。对于教学的效率来说,学生的理论或者实践技能要有一定的提高,或者突破思维,或者摆脱了原有的框架。在今后的初中地理学习有效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成长,而不是短暂的提升。

二、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地理有效教学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让很多的教师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在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是初中地理学科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广阔,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在日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关键在于和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表演”为主,而是以学生是否更容易掌握、是否会应用为主。另一方面,不要总是追求课程的完美性,还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教师作为主体来看待,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贸然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内容,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教师的清晰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在本文中,主要以人教版的初中地理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关大洲大洋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节手工活动课展开大洲大洋之旅。让学生准备剪刀、纸、水彩笔等用具,自制大洲大洋的拼图,在拼图中体现一些天然和人工的分界线,用彩笔描绘出来,比如,亚洲和欧洲是一块大陆,中间的分界线是天然的山脉、河流,这些山脉、河流如何表示,联系实际解读地图的知识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实现了有效性教学。

3.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生活实际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地理学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初中地理,初中是学生为高中阶段打基础的时期,虽然知识点的难度不是很高,但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还需要带领学生到课堂外面去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自然情况相结合,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山川河流的相关知识不在少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考查河流,观望山川,主要是以本地的河流、山川为主。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外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很容易超出教师的掌控范围,达不到有效性教学。

三、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另一方面,要灵活地教授地理知识,与身边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在考试时和实际的应用中,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初中地理学科在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思维上,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比如,教师列举的例子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而不是偏门的案例,还有就是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强有效性教学。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性教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虽然得到了一个较好的成绩,但在很多的方面依然要加强,避免出现漏洞。

四、总结

本文对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地理学科还有很多的方面要加强,未来的教学任务比较艰巨。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地理教学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书专,《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2

2.王頔菲,《对打造优质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和反思》[J],《文理导航(上旬)》,2012.2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

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

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 教学目标有效建立的策略

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

1 关注目标的整体性

关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理念,科学制定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从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质角度,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是课堂目标制定的基点。

2 关注目标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进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教材文本和学生状况分析为主要依据,这样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指引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3 关注目标的明确性

有效制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关注明确性。现实表明,只有制定了清晰、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以及和教学效果有效与否的检测作用,否则,虚空的教学目标则会使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无源之流”、“无基之楼”,盲目而导致低效、甚至无效。

二、 教学内容有效处理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师对教材的有效研究,应首先从新课程目标、教材编制思想研究开始,挖掘教材隐含的相应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育人功能其实是客观地与课程教材整合在一起的,涉及对知识来源的的探索、知识结构的解析,以及知识应用的实践等等,地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获得基础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地理思维、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具有特殊意义,教师应善于将这些要素予以挖掘,而且应该是落实到每一章节、每一专题的分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比较与其他章节的相关教育功能关系,融会贯通,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其次,新课程的地理教材同样体现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呈现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过程,要能够“线索清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渐进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得和习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也达到一定的要求,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要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概念,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

三、 教学方式有效优化的策略

1 突出内驱性学习

学习的内驱性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和依赖性,是有效学习方式的首要也是核心的特征,也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高中地理教师应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采用引导和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尤其是认知内驱力,实践证明,相比较初中生而言,高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一方面来自对学习的目标认识,一方面主要来自好奇的心理,或与其己有的认知互相矛盾之处,地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目标和价值、意识到地理学习的生命意义。

2 重视体验性学习

重视体验性学习,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组织合理、有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改变单一接受学习的状况,采用有意义接受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得多元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地理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基础、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的变换,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用耳朵听讲,用眼睛观察演示、读图、板书,用手做绘图、书写,用大脑思考、参与计算,用嘴交流说出思考的结果、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等运用多感宫体验学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当学生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时,增强了刺激,并且可以吸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学习效果最好。

四、 成功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1 增强教学魅力形成有序氛围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同样有效的课堂管理也离不开有效的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更胜一筹。这些教师还善于通过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在整节课中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等方法,使学生的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

2 和谐师生关系减少不良行为

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沟通交往,不但有助于有效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高中地理教师通过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引导学生发展其自制、合作、负责任的品质,减少学生地理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如果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恰当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影响课堂纪律,甚至使课堂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和达成管理的有效源泉。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内容创新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功能定位,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作了解读。尤其是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提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定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素养。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重视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侧重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学习。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三、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参考文献】

1.章玲:站在半山腰 福建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旅游地学知识;地理课;学生兴趣

中学教学中的各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要充分发展地理学科的教育作用,更好地达成地理学科教育目标,求得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有效提高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来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是一个双边的互动活动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改进教,又要调动和引导学。

1 学生兴趣偏向于旅游地学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引起活动,兴趣使个性积极化,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并大有效果。因此,地理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良好教学过程的开端,也是有效促进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通过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指向和兴趣分布,因势利导,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课本中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内容是旅游,占62.4%,其次为风土人情、海洋、天文等;课外读物最爱看的书也是旅游方面的书,占34.6%;最爱看的影视片为《人与自然》、《再说长江》、《探索・发现》等。由此可见,中学生爱好探奇揽胜,有兴趣于旅游观光。反之,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候、生态与自然带这些地理学科教学重点内容则兴趣不足。

中学地理是一门基础课.中学地理教育在文化、经济、国防建设上及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特别在文化建设(育人)中的作用,是别的学科不能也无法代替的: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梢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文化观、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都主要需由地理教学来完成。此外,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还规定,要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上这些都是旅游地学学科领域涉及的内容。

2 地理课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旅游地学知识

《中国地理》中的旅游地学内容主要有:地球形状、经纬和位置,时区日界线与旅游航行、五带景观、地图与方向、广阔领土与景观差异、民族、地形景观、气候景观、河流景观与河流文化;中国各分区中也有大量有关旅游地学内容的介绍和风景成因分析。以“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为例,课本介绍的旅游地学内容有:黄土高原景观和窑洞、华山、泰山、西安旅游区、洛阳主要旅游点、开封和北京的主要旅游内容等。

《世界地理》中的旅游地理内容主要有:气候类型及其风景特征、世界人种民族及各大洲各国的旅游地学内容。以亚洲为例,主要有:日本富士山、温泉、樱花,柬埔寨吴哥窟,仰光大金塔,泰国曼谷佛塔,新加坡城市风光,印度泰姬陵及印度风情等。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按系统地理学体系编写,讲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资源和能源、农业生产和粮食、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和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的学习为基础,其中也包含和涉及到许多旅游地学知识内容。

地理教材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中的插图、插画、图片、插页照片及封面封底图中也都附有大量与旅游地学、风景名胜的内容,绝大多数图片、插图、照片本身就是旅游风光图画。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三方面。其中乡土地理教学与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多与旅游地学紧密相关,或可通过与旅游地学有关的内容来进行。如可组织学生对本地旅游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写出旅游小论文、绘出旅游图等。很多地理实践考察活动都可以旅游地学内容为线索贯穿,伸发开去。

可见,中学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旅游地学内容。

3 利用旅游地学知识引导学习地理学科知识

事实上,旅游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繁华城市、宁静乡村、著名的工艺品、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纯朴的风土人情等。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前者指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各种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景观和自然现象及过程。后者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古今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显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艺术结晶和科学技术成果。因此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情风貌与民族特色的集中反映,既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包括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作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度假、疗养、娱乐、休息、猎奇、探险、考察研究等,并达到求美、求乐、求知、求新、求购及休闲、健身等目的.因此旅游的内容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具体的旅游区点当然是各有侧重的,有的则是综合性的)。

由此可见,旅游地学的内容也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前述中学生兴趣调查表明,中学生的旅游需求还主要处于“观光旅游”这一基本层次上.风土人情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海洋、天文、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候、生态与自然带这些内容中有很多本身也是旅游的对象,如雄伟壮观的桥梁等交通设施、气势磅礴的水电大坝,宜人的气候、气象气候风光、洁净清新的环境,典型的生态和自然带景观等.而其他很多内容则又是与旅游地学密切相关或密切结合的,如旅游与交通、气象气候的关系,成都平原的富饶与都江堰的作用之间的关系等。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中学生对旅游地学内容兴趣极大,中学地理又包含了大量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地学内容。因此,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旅游地学知识内容,或以旅游地学为引子,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迁移到其他地理知识,势必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