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05-02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课外实践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应有目标,要有计划,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也应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的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目标教师不一定要跟学生加以明确,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能力目标的设计。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一下两个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的设计。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的拟定
1、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是正确的,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知识性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能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2)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地理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趣味和吸引力。地理实践活动想要学生积极的自愿主动的参加,没有趣味性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学生参加了,其积极性也不会持久。
(3)具有可操作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那么实践活动就难以进行。
2、时间的拟定。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
3、地点的拟定。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相当重要。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就应选择一处可以统揽全山的位置。
4、线路的拟定。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尽量缩短路程。路线短可以减少途中时间,减少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
(2)尽量避免走回头路。实践课上走回头路线会使学生兴趣全无。
(3)途中可以多观察地理事物。路线拟定时应注意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观察地理景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致,减少路途疲劳、乏味,有利于增长地理知识。
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吸纳较多的学生参加,有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2)小组活动。小组实践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他们的才干。
2、组织过程的分析
(1)课外实践活动的安全分析。第一、交通安全。野外实践,在路途中指导老师要做好实践的服务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实践场所的安全。在实践活动前指导老师除了布置好实践内容外,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
(2)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时间分配。第一、缩短不必要的时间。以省时高效为原则;第二、实践活动活动时间可以划分几个实践环节,一个环节总结一次,总结时还可以让学生休息一下;
(3)课外实践活动的人员分配。因题择人,因人而宜。
(4)课外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展。实践内生看题目的分级:
容的开展使学生获取地理课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观,辩证的去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
几点说明:1、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很大,所以形式也是多样的;2、我们对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要因实践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操作方案;3、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的进行,最终形成地理课外实践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
[2] 余本祜,刘贤昨,张爱群.普通教育学。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9(10)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 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 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以前考察佘山地质地貌、 地震及天文台、淀山湖及乡镇企业水质污染调查等)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 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相,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十多年来,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 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 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有些同学遇到困难产 生畏难情绪,也有个别同学工作马虎缺乏认真负责态度,我们就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表扬那些 好学上进的同学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老师工作认真,敢于探索。耐心指导,克服困难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 起的表率作用常常感染了学生;更能激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怎样正确地发展自己在两个文明建设中 锻炼成长为“四有”新人。
现在全校定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有10多人,90年和91年分别向上海虹口区地理教师与广西柳州二中介 绍了我们开展活动情况,并赠送了一些学生小作品,我们的教具制作在县少年宫及县进修学校展出、深受广大 参观者好评。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事 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例:学生对县318国道交 通情况了解,促使他们学会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首先,我们分二 组在道路两侧按事先制订好的表格,填写二小时内对来去方向的各种车辆、机动车型号、本市与外省车辆、时 流量等作统计。直到交通队调查318国道工程建设及投资,道路长宽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资料,将实地调查与统计 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论文,提供给县有关部门参考,深受他们的欢迎。这样无疑对训练他们各种能 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 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 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自88年到95年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国情知识、地震知识等各类地理知识竞赛仅参加市级各类(地理知识) 竞赛84人,获县一、二、三、等奖20多人,94年获上海市中学生地震知识竞赛团体第2名。每年在校内外宣传地 震等知识,特别是二年1次的科技节同学们都参与活动。科技意识不断增长。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大 自然中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视野,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才 干得以增长。
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仅89年到95年 听地理专题报告全校就达2400多人次(内容地震、环境、人口等)。参加地理游戏(迷宫猜奖活动),全校82 年到84年达千多人次。青浦县地理模型制作获90年上海市优秀课外活动教案一等奖。现在我们把学生的小论文 (考察、调查)小制作包括调查贸易市场、商厦经营、318国道交通等资料整理归档保存。使地理课外活动不断 发展完善,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深化。
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宽。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 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过程。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例:用不同色彩的吹塑 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 布及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直观。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 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 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能得到各自的发展。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是地理教改成败关 键,因而它既是教改的重要措施,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使自己的志趣、爱好得以充分 发展和表现,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特别是立志于从事地理专业方面的专门 人才。
小结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祖国现代化建设对 地理教育需要,是培养后备人才需要,是教育青少年从小爱地理,学地理、懂科学、用科学报效祖国的需要。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改三大板块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着眼点必须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高度,从地理 教育担当的历史责任,要十分重视沉重的素质教育和储能教育,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 自觉与自理,智能与个性特长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使地理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的 接班人。
为推进我国高中地理素质教育的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出发,从未来合格公民的素养出发,从地理教育需要出发,提出了新的高中课程基本理念。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地理课外活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高中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学生“学”的作用,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要求高中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辅助地理教学,通过收集地理文字与视频等资源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不仅要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而且还要提高活动开展的水平,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地理素养的人才。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对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虽然新课标要求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但很多学校的现状还是和从前差不多,没有根本性地转变。本文以黄石地区为例,选取3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其中黄石市内2所,阳新县1所,根据三所高中的学生人数比例发放问卷,主要针对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样本总数为480个。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4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7.0%。通过整理与分析回收的问卷,得出了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外活动在黄石地区的有效开展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提供参考数据。
一、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1.普通高中极少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学”的作用;但是,各高中的地理教师整体上还是仅采用课堂教学,而很少在班级里开展过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仍是每天待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难掌握到必备的地理技能。在一项关于“该校是否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问卷调查中,6.7%的高中生回答“不知道”; 75.3%的高中生回答“没有; 17.6%的高中生回答“开展过”; 0.4%的高中生回答“定期开展”(图1)。
2.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目前,一些高中虽开展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但活动类型较少,而且活动缺乏组织性,地理目的性不强。此外,所开展的一些地理课外活动大多只是以娱乐性为主,外出开展活动也只是以学生个人观察为主,并无教师参与,且学生也没作相关的记录。总之,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很难通过活动学到一定的地理技能(表1)。
表1 高中开展过的地理课外活动类型及目的或内容
3.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的高中学校之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高中,3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一般的高中,1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较差的高中,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图2)。
图1 黄石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
图2 三个高中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现状原因分析和讨论
1.应试教育导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指导下,考试结果,尤其是高考成为了评价在校学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考试考得好就说明学生学得好、素质高的理念使得学校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追求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教学生考到高分,学生平时学习也是以考得高分为最终目的。
这也导致学校不愿“浪费时间”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限制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图3);学生也是“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教学,一心想待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考试,而实践动手能力很差。
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下,地理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都处于副科地位,这使得地理课程的学时十分少,为了考试,几乎没有安排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课时极少且要应付考试的情况下,学校的各班级根本无法顾及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
高中所安排的课程主要是考试(高考)要考的课程,虽然课程表安排有美术、体育、劳动课等实践性课程,但是通常那只是形式化的课程。然而,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对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实践性课程影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行相关实践性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实践活动教学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中。
2.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地理师资匮乏。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在地理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又是否有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及能否在实践中有能力教导学生进行地理技能操作都直接影响一个班级能否有效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技能的掌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地理课外活动在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一段时间高中地理属于非高考科目,在高中很不受重视,有些中学甚至不开设地理课程,导致大批地理专业教师转教别的学科甚至改行,而大部分大学地理教师专业也大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地理教师出现断层现象。直到90年代末期,地理才又重新成为高考科目,一方面,为了应付高考很多不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教师被充实到地理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也因长期无心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知识更新不够,尤其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如今中学地理教师师资参差不齐,很多学校仍然长期外聘教师上课。
3.学生缺乏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兴趣。高中生是否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否对地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是否希望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及性格问题都影响他们参加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兴趣。在本研究中,20%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11%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根本毫无感觉,49.0%的高中生对地理课外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更谈不上知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对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现状将会对一个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产生深刻影响(图4)。
图4 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程度
4.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缺乏。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很多地理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开展,这主要依靠高中学校自身配备的、可供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资源,如重要的地理图片和视频文件、天文观测仪器、小型气象台站、植物园等。从调查结果看,48.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和设备。另外,地理课外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当地极具特色的山脉、河流、植被、岩石、土壤等自然地理景观,还包括当地拥有的相对系统、完备的可供观测、观摩的系统仪器设备和资源如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气象局,等等,而这些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高中学生几乎没有开展过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问题,有不可回避的高考制度、不得不面对的应试教育现状,还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高中学校在硬软件方面的参差不齐,只有不断完善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才可能使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施新课程标准,真正朝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1.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给高中课程深深烙上了“主课”和“副课”的印记,即属于高考科目且分值比重大的就是主课,反之就是副课,可以少开或者不开。这种由高考指挥棒无形决定的课程地位导致了现行一系列素质教育和创新课程的开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想真正有所起色,一定要通过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校、家长和师生的眼中这种“主课”和“副课”的角色定位不断弱化直至消失,真正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角度出发开展学习,开展课外活动。当然,这种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2.改革和完善现阶段的地理高考命题形式。长期以来,地理高考命题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地理知识,很少出现以地理课外活动为前提的探究式地理试题,虽然近些年逐步提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但仍然不够。在目前这种地理高考题目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就自然容易忽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忽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实教育现状下通过高考命题形式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即说只有平时参与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才能解答出或者说能更好地解答出此类高考试题。
3.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知识的更新,现代地理学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科的交叉,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把新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课堂,指导新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和年轻教师的勇于改革和创新意识相互结合,使地理课外活动坚持正常开展并不断创新,真正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特色甚至教学活动品牌。通过特色或品牌的辐射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共同推动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4.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各种地理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并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开展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放映地理相关的视频可提高地理教学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存在差异,有的学校拥有较多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所需的场所、仪器设备资源,而有些学校则缺乏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这类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既可减少教育经费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地理资源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同一个地级市高中教材的使用和课程安排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之间的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教研活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跨校合作交流与科研探讨,制定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方案,有利于地理课外活动在各学校的有效开展。另外,积极联系校外的有关部门如气象台、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博物馆等,争取其对地理课外活动的支持,进而提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主编.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杏梅主编.中学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泉汝.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2,(6):108-114.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探究式;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地理课程虽被列入中考科目,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花在这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也逐渐减少,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应该受到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历出发,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学习个性和学习思维的发挥,导致地理教学显得生硬呆板、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从自身“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这一节时,课前,我给学生制订了一份预习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如下:1.找出教材中的各种定义,并用笔勾画出来;2.制作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表格,表格中的内容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的分布、特征、植被;3.思考:(1)从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不同季节人们的衣食住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知道气候异常会造成哪些灾害。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份导学案,对教材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分享交流,探讨学习感悟和心得。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制订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如此,便能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章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听天气预报吧,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预报里都包括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接着,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仔细地倾听和认真地观察,而后,我让学生回忆了东营市一周内的天气情况,并说一说东营市这一周当中都有哪些天气现象出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和我们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对即将学习的地理内容产生了亲切感,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概念、定义等的讲解,学生脑子里也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教授给学生地理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外,还应开展一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而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水资源是有限的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6人为一组,对小组成员所生活的社区进行水资源方面的调查,如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是否有水污染的情况存在,如果有,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努力,等等。然后,将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及时的记录,然后写成小论文,上交给教师。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布置这项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具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积极研究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以此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素养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包括“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研究,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新课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从而引起我们地理老师的高度关注。
2.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过于专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书本以外的东西了解太少,缺乏应有的见识和经验。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离开生活、离开实践,学习地理将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逐步是学生养成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独立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尝试
我们本着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学校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学校地理资源,在校园内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活动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逐步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观、赏、读、写”四个字。
1.“观”——开展天文观察
学校拥有多台比较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具备开展天文观测的基本条件。结合“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这样一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活动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让学生了解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介绍天文望远镜的一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观察阶段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按步骤进行观察和操作,如观察月球活动。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3)撰写观察日记
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宇宙的神奇,让其亲身验证了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行星的基本观点。懂得了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赏”——参观欣赏活动
(1)欣赏校园美景
教师应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领略到校园内的特色景观和文化风格,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其热爱校园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教导学生爱校如爱家,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自觉履行保护校园环境的职责。
(2)参观学校生物馆
该馆用演进分类和描述,通过1200多件野生动植物馆藏标本和图片展示,宣传家乡浙江兰溪古老孑遗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人们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态环境,品质上佳、声明远扬的水果和地方名、优、特产品,以加深学生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认识,使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家乡自然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热情。
3.“读”——阅读校本教材
我们学校地理组编写了《人口教育读本》,它是我校优秀的校本课程。教师利用适当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从而正确理解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教材以人口问题为主线,穿插典型的人口方面的材料为学习案例,让初步学会问题探究的思维过程,并能把这一思维方法拓展运用到解决其他地理问题上去。这样一来可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维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写”——学写调查报告(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并作为课题加以探究。
(1)确定调查主题
把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起来,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以下几大主题供学生参考。①一次性饮料瓶的回收状况调查;②食堂每天的剩饭(菜)数量及原因调查;③学生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情况调查;④学生家庭小汽车拥有量情况调查。
(2)制订活动方案
①准备阶段:学生选题—成立调查小组—明确分工—授集信息。①活动阶段:编印、分发、回收调查资料—汇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③总结阶段:完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汇报成果—总结评比。
通过开展校园主题调查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校园环境,关心身边的地理事件,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从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学会做社会调查。
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目前,二期课改要求积极推进和落实生命教育,但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形式、制度均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要注意挖掘学科内容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的智慧与能力。
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逐步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与能力。
3、促成学生生命活动的升华。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科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由于地理学科和人类活动休戚相关,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向更高层次攀登,生命活动更加充实。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1、挖掘教材生命教育资源,整合有利教育资源。
地理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例如:在学习《地震和火山》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地震虽然至今仍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只要我们按照科学道理去做,还是可以减轻它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讲《台风》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规避台风灾害的风险作为教学的内容处理。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全人类的共同职责,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2、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生命活力。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体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地理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成长。3、重视节日(纪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掌握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感悟生命教育。
教师在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背景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生命的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如在 “河流与湖泊”、“世界的海洋”、“多样的气候”等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的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结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如可安排学生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又如,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3、采用演讲、讨论等形式,领会生命教育。
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适时开展一些“人与环境”等方面的演讲或讨论。
4、利用地理专题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2)出板报:通过地理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可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规定地理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实施建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本文将对2003版与2016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两版本)中的“实施建议”进行简要比较,分析其共同性与差异性,了解两版本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以便更好地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比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是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内容,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实施以及课外教学进行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促使地理教师更好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更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表1为两版本“教学建议”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具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两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均涉及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地理实践、地理探究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并且从实践活动的选择、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相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列举具体操作案例,给予指导性意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新版课程标准中得以强化,是新时代地理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体现。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注重地理实践活动,转变地理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实践,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其二,两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地理新型课堂,丰富现有教学形式,改变学习方式。强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范围、增加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学生思维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营造直观、生动、实时的地理学习环境,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多元,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开放空间并提供平台。
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差异性表现为:其一,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2003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
其二,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比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是教学“实施建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提供评价角度与建议,为教师评价学生、评测教学成果提供新思路与适合方式,为学生成长发挥重要激励与l展功能。表2为两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新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而2003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主要从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进行评价阐述。
其二,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两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在评价方法选择与使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其一,注重评价形式多样。除传统书面测试、口头表达、作业等形式,且可以运用评语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方式。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同时列举出具体可行案例,为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提供帮助。
其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2003年实验版提出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2016年征求意见版则提出在建立档案袋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设计制定评价量规与档案袋的内容及形式。在教师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的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N].地理学报,2016(7).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 教材编写 教材应用
当前乡土地理被广泛开发,但教材编写的时代感不强,教材应用的随意性强。“新义标”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应用,让它有机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过程,是基层地理教育者关注和实践的取向。最近三年,笔者带领部分地理同行挖掘永泰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秉持实践探究和绿色理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编写了《绿色永泰》一书作为地方课程的教材,并组织教学实验(下列例子均为本教材教学实验观摩课的课例)。
一、地理“新义标”之“新要求”:改变课程性质界定,凸显实践性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中“乡土地理”部分修订以后精减为六条“标准”,要求注意精减语言类的活动,更为鼓励和提倡操作类的、体验类的、室外的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同时指出: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二、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设置案例和活动,强调实践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均对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或校本教材,但他们编写的乡土教材大多为读本的形式,并不切合具体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绿色永泰》一书是在对永泰乡土资源挖掘、利用的基础上编写成的,其在内容选用和呈现方式上都强调实践探究。
1.内容选用
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取舍组合,尽可能构建完整体系,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家乡。课文内容侧重于知识了解、情感熏陶与实践活动,侧重于对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历史文化等的系统梳理,力求科学、系统、深入,并具有探究性。
2.内容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安排力求图文并茂,尽量多以活动性课文的形式出现。在具体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量多设置案例探究、活动探究、地图、阅读材料,减少叙述式课文。全书安排了37个活动探究、7个案例探究和36个阅读材料供实践和思考,233幅地图供读图、析图、填图探究,10个数据表格供分析。
三、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四条路径,皆重实践参与
在新义标理念的引领下,在夯实乡土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关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促进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力促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实现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化,是乡土地理教材应用的关键。基于乡土,强调探究,依托乡土教材,《绿色永泰》的应用主要是“四条路径”。
1.作为独立学习的课程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乡土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就在学生周围,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因而利于学生课内探究,利于学生开展野外地理实践活动。
(1)课堂教学:分析分享,问题探究。例如王绍润老师在教学“建筑之乡”时,顺着这一流程:学生展示收集的古代建筑图片(说明永泰县建筑业历史悠久,富有盛名)――汇报调查结果并讨论(理解永泰建筑业的形成)――展示相关数据图表(理解支柱产业地位)――阅读材料并谈想法(展望未来,激发爱乡情感)。
(2)课前课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的课堂扩展到社会天地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围绕“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探究”开展调查、参观、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习评价:善于参与,鼓励实践。评价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护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前提,重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动手操作。在评价的运作过程中,教师科学设计“量表”是关键。“量表”必须体现学生在实践活动和课堂学习过程中,在交流、讨论、制作、调查、测量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在运用知识、运用图表、运用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对家乡的情感态度等。
八年级(下)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 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将所学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中,因此“乡土地理” 教学安排在初二年级下学期更合适。每周安排1课时,一学期安排9―16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课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与“国本”中学地理教材整合的课程
从“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角度看,统编教材(“国本”教材)具有局限性,如果能联系好乡土地理知识,让二者内容互补整合,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使抽象的地理内容直观、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乡土教材内容替代或拓展延伸是常见做法。
学生对乡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时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活动、图表加以举例说明。 例如,在八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中,“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由《绿色永泰》“活动探究:阅读永泰1971―2000年月平均气温数据表,回答问题”替代。用乡土地理教材内容拓展延伸的,譬如在八年级地理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时,用《绿色永泰》“阅读材料:闽江北水南调工程”和“活动探究:大樟溪流域设立禁养区”来拓展。
3.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课程
二者的整合是基于理念的相同和方法、技能的关联性。首先,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倡导探究式学习,而“新义标”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其次,学生用地理的思想、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分析家乡常见的地理现实问题。再次,学生通过乡土研究培养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家乡这一方热土,情之所系,是乡土地理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共同的平台。例如,在“基于永泰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近爱国词人张元帧吠ü学生学习《绿色永泰》中的相关内容,到张元止示拥鞑椋了解到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宋朝永泰人文地理特征,了解到名人爱国的事迹,感悟名人爱国的精神,并掌握查阅、收集、整合资料和影像采编等技能。
4.与其他学科相渗透的课程
例如,《百分数》一课分别以家乡青云山的旅游、交通、物产、名人来创设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生机盎然”;小学语文《桂林山水》在“读写结合,延伸课外”环节教学时,作这样的设计:同学们游览过很多风景名胜,我们永泰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去过哪些风景区呢?学生朗读第八章之“天门山”,展示插图,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与《绿色永泰》中的语句不重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