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时期,为进一步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相关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受到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依旧是制约我国经济前进的重要问题。政府机构在推出农村经济支持政策的同时,也应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经济生产结构,提升农业整体服务质量与竞争力,协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农业发展;经营主体;产权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基于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受到农业生产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抵抗风险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村经济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依旧较大,因此,在新时期政府机构应不断致力于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从农民最基本利益出发,创新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一、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面对国内外多种挑战和竞争,但因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大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在抵御生产风险、生产技术、资金投入、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政府机构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新型农业主体主要包括地域农业生产带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政府可适当增加对这一类主体的投资,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主心骨”,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结合地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将特色农林业、规模养殖业等新兴农业引入农村[1],并不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改造农村地区的中低产田,扩大农区灌溉面积,提升农区生产整体总量。
二、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重视改革农村产权制度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预计在2017年左右将会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保障农村土地制度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重视不动产等产权的登记工作,合理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产权虚置问题,提高农村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土地资源转变为“资金”,缓解当前农村地区投资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应不断探索农村公共设施与集体资产的管理路径,落实农村地区的管护责任,推进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的改革,真正意义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特色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具备发展农业的多种优势条件,但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仍处于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阶段,农作物的利用也依旧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经济效益较低,因此,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区政府机构应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结合地域农业发展条件,创建具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在山区可发展休闲农业,根据区域中气候条件,引进针对性瓜果蔬菜,改造区域低效林[2],增加区域中农户整体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地区村民生活;其次,发展生产农业,将畜牧业与农业相结合,如在保障农业整体生产总量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农家肥的使用,创建区域农业品牌,扩大农业区域影响力。
四、转变农村的金融制度,增加农业整体投资资本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经济仍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仍需大量资本投入,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在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深化改革农村金融制度,首先,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如小额贷款企业、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农民互助组织等,确保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支持;其次,发展农村区域的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提升农业整体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农村金融制度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颁布金融制度后,确保制度能够贯彻落实到位,防止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同时,金融组织应不断拓宽农村地区融资途径,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有实力的企业来农村投资,提升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
五、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业朝自动化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生产也逐步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等多种特征,极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基于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引入生产过程中,如自动控制技术、反季蔬菜种植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方式,推动农业走向城市,根据城市市场变化需求,及时转变农业生产结构,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农业的要求。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借助微信等APP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并重视建设农村地区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品“走出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应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农村生产结构,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合理扶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业经济适应市场变化与经济新常态的需求,深化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进而构建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山.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学习与探索,2015,15(3):1-9.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此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应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3.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四大循环”,大力推广“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l.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尘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力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纠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逐渐迈向了新时代。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更快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增长。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农业技术的必要性
1.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将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看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上涨。但是,一直维持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目前局势的要求,最终必然会阻碍农业发展进程,在“三农”问题上难以得到突破性进展。所以,我国经济要想保持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农业发展向深层次推进。
2.帮助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技术,能够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帮助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开创更多的精品品牌,打开市场,为农民创收。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推广人员总体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较少,缺少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因为人手不足且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大大降低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这些工作人员自身对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耽误了推广工作的进度,使许多本应该及时传达到的最新技术,不能在第一时间下达基层农村中为广大农民所用。
2.推广对象的素质偏低。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民。在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较弱。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往往会放弃他们认为难以操作的新方法而沿用旧方法。这为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1.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由当地政府出资,对这些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帮助他们扩展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推广工作认识更充分,对工作更认真、更投入。
除了开设培训班,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为技术推广团队增加新鲜的血液。通过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扶,带动整个团队的素质水平提升。
2.从实际情况出发。
目前我国农业的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到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要求。农民需要的是便于操作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为他们带来实际效益的科学技术。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要注意随时结合客观实际,在推广工作开展前先对该地区的农民进行一个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改进自身的技术不足,研发出该地区广大农民所需要的农业技术。
在探索研发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参考农民的意见,结合他们的实际经验,不断改进技术中不成熟的部分,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既操作简便又能够创造实际效益的农业技术。
3.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制的投资力度。
国家政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能够适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每年统一发放技术推广经费,为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实实在在为广大农民创收的农业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只有免除了科研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工作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山西“三农” 现状 农业发展方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222-02
一、山西“三农”现状
1.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速度较慢,城乡差距明显。近几年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从2004年到现在,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每年的增长都在300元以上,每年的增长速度扣除物价因素,每年增加都在6%以上。但是与城市居民比,农民收入增长还是较慢。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经济遭到重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到7.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达到10.9%,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达到3.33∶1。
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近年来增速较快,与全国相比,除2001年和2006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下游位置。
近年来,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1.6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1.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97。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迅速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开始下降。到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05.6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24.1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48,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665.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6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上升到3.1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8元,同比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同比增长11.6%,城乡收入比上升到3.3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统筹城乡居民收入任务艰巨。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收入继续保持高增长仍受到一系列因素制约。农业生产由于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很少,加上农业基础条件差,抗灾害能力弱,很难保证有好的收成,即使有好收成,由于农产品不能与市场有效衔接,往往增产不增收,因此,靠农业增产来增加收入很难、很有限;农民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即打工,由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体制还没有消除,务工收入增长还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存在不稳定性,加上外出花费较大,要有大幅度提高也不现实;第三来源为财产性收入,由于“三农”多年来的贡献多,积蓄有限,靠财产来增加收入也很有限;第四方面为国家的转移支付,近几年来全国、全省力度加大,但面对广大农村农民,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也不算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区。
2.农业发展有所改善,但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经过多年对农业的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山西的农业生产状况有所改善,农业机械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整体偏小,且呈现土地狭小、分散特征。市场经济要求农户要有生产效益,首先要有规模上的保证,农业现代化很重要的特征是机械化,同样有规模上的要求。就目前山西农户的生产规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在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下,农业很难实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表现在农业的投入不足,耕地可持续利用差,机械化生产方式范围小,经营效益低。要解决规模生产经营问题,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处理好耕地流转问题。客观上,各地都在农地使用权流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于相应配套条件没有跟上,在流转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方没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来进行流转;有的地方违反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前提;有的地方由于耕地流转不畅,出现抛荒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地影响了耕地依法有序有效流转,进一步影响了全省农业的规模经营。
3.农村发展有改善,但是城乡建设差距依然很大。经过连续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些典型村庄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但是,大多数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自我发展的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况。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形成的机制、体制的障碍,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城市相比,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仍然集中在城区,农民的孩子若要接受好点的教育,往往需不远千里跑到城里。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加快,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仍未根本解决。有些村连卫生室都没有,更谈不上其他医疗条件。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享受到。尽管这几年,国家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与城市投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通讯、生态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不进反退。
4.县域经济有提高,但是实力小,不平衡。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但依然弱小。2008年山西县域生产总值(GDP)为4050.9亿元,占全省的57.41%。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山西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与自身相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山西还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仍然落后,县域经济表现得更加突出。
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看,山西县域经济规模较小。2007年底,全国2002个县(市),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县域平均人口45.85万人,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51.15亿元。2008年山西省96个县(包括县级市,包括区),平均人口25.88万人,平均生产总值42.2亿元,占全国县域经济各县市平均水平的82.5%。
从全省来看,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孝义和河津,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00.1亿元和193.6亿元,其人均GDP分别达到45718元和49855元。永和县GDP只有2.53亿元,相差近80倍,即使是人均GDP,相差也达到15倍。
二、转变山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只有以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以解决好人口转移为切入点,以土地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1.以城乡统筹为重点。一方面要逐步消除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扶持、工业反哺等方式使农业、农村能够保持一个高速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对于农村的社会事业要放在同城市同等位置上去发展。切实提高农民下一代劳动力的素质。在城镇化进程重中注重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土地征用应当有利于富裕农民,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2.以人口转移为切入点。发展是和人口流动、转移相伴随的。在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是有规律的。一般而言,人口都是从农村流动到城镇、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动到非农业部门。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城镇的设施、产业能否消化大量流入的人口。因此,要遵循人口流动转移的规律,调整城乡布局、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制度建设,顺应人口转移和流动的规律,疏通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障碍,这样才能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开新途径。
3.以土地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土地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而且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因此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相对稀缺的约束下,只有通过调整、整合土地资源才能获得经济增长的新源泉。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靠土地的扩张性投入。但是发展到今天,土地的稀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土地也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土地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整体解决经济发展、三农问题是现实和迫切的选择。
首先,建议在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永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土地长期投入、长期收益的积极性。第二,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入市场化轨道。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第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逐步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稳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县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第四,将村民居住生活、劳动生产的空间合理安排建设,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4.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产业发展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必须提高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首先,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的整体形象,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继续建设和改善欠发达县域的道路、水利、供电、改水、邮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增强投资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改善政策、服务、法制和人文环境,构筑“洼地效应”。
其次,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工业园区可以促使大量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迅速积聚,使得资金、技术、人力、物力得以集中投入,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改变县、镇发展工业布局分散、规模狭小的局面,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县内外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设厂,降低工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取规模效益,避免环境污染。
三是以县域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产业、地理资源、社会人文背景形成特色,进而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应当以县域实际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实现滚动发展。一方面要选择本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率较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也使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水平。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想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确保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农业整体薄弱、落后的局面,这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都是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这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开始向集约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国,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入认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场所扩大是外延扩大,而生产效率提高为内涵扩大。认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即从依靠要素投入量开始向依靠技术进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只重视数量和速度,对质量和效益较为忽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有效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涉农制度,优化资源的配置。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投放力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城市资金,实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以此来有效保证农业资金的充足性,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合理利用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现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借此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将其进行机械粉碎用作土壤肥料,这样不仅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提高农作物资源利用率,既落实了低碳经济时代下资源的重复利用,还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不有效打破市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将工作重心放在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同时还要努力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园,以此来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促进农业科学的创新,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农民
机械化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个方面,农业科学和技术包含更加广阔的方面,比如种植方法、农用化肥的施用方法、适当的应用新品种的种子、肥料的作用必须与其成本相当等。现代的农业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的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确定后再做出生产的最优决策,才能改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生产、贸易方式,进而改变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则有助于科技更广泛、正确的应用。
三、结语
农业不仅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对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也使农业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及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的增长转变,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探析[J].经济师,2011(8).
[2]宋桥生,娄光新,李宝喜,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1(19).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和主要模式。临沂市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同时,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经形成了粮、油、茶、烟、桑、药、草等九大种植业基地,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临沂市按照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突出发展优势产品,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推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引导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锥形,提高了产业的聚集效应。目前,全市专业村达到3940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55%,专业乡镇85个,占47%。苍山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东南菜园”,郯城的银杏,平邑的金银花,临沭的杞柳等,也都初具规模,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临沂农产品量比较大,要使农民长期增收,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临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广泛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331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600过个,建成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985个,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153万个,吸引和带动农户142万户。农村企业通过合作组织与农户相连接,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能够及时销售。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临沂确定了着重发展14大类农产品,包括优质粮食、生猪、草鸡、山羊、奶牛、果品等,来进行统一规划,然后根据这些规划向农民推荐致富项目。在帮助农民上致富项目上,政府主要负责协调、督促、推荐,然后进行贷款支持。2004年至今5年来,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为贷款农民贴息,同时把各类致富项目明确到相关责任部门。由他们负责具体指导,来帮助农户解决困难。致富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据统计。大约有170多万户参与了致富工程,每年这些人都比没有参与致富工程的农户多收入800元。农民强烈希望政府继续做这个工作,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再做3年。
多种措施保障农民利益
临沂能“叫得响”的农产品很多,产量都相当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收益。临沂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尽量减少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情况,使农民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机制。因为临沂的相当一部分农产品是通过这些企业实现的,以前,龙头企业曾出现过价格高的时候到农村收购农产品,价格低的时候就不收了的情况,把市场风险转嫁到农民身上了。对此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企业以最低收购价跟农民签定协议,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在农产品出现滞销或者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时,政府也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节。去年春天苍山县蒜台的市场价格很低,临沂市政府委托相关企业以0.35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把价格一下子拉起来了,而这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出面,而是让相关的企业进行收购。企业按照这个价格收购,亏损部分由政府补贴。现在,企业采取了租农民的土地去种的办法,固定租金一般都高于种粮的纯收入,农民成为了龙头企业的打工人员,还是在此地种同类产品,保证了企业能够取得优质的原料和农产品。
二是发展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现在临沂每年产出600万头生猪,这些生猪有70%是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一家一户养殖一两头猪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规模化的养殖场已经发展到330多个了,生猪、奶牛、肉牛等都已经初步实现了以规模养殖为主。另一方面就是规模的种植,苍山县就有80多万亩蔬菜,这种大面积的种植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效果很好。
三是培育发展农产品的推销网络,注重加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在临沂的小型农产品,包括蔬菜、果品为主的市场一共有400多处。蒙阴县有16亿斤产量的鲜桃,农民在桃园里就把桃给卖了,平均价格1.2元/斤,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现在临沂还进行了一些储藏等设施建设,鲜桃、板栗等产品如果市场价格不好的话,可以先储藏起来,等价格好的时候再卖,这点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临沂的农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临沂原来的基础比较薄弱,人口也比较多,所以人均收入还是相对较低的。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农业的技术问题。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渴求新技术的愿望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第二、农村资金供应严重短缺。除了信用社外,其他的金融机构到农村去贷款的情况非常少。所以无论农户也好,农村企业也好,都感觉到贷款比较难。第三、经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如何与农产品大市场结合的问题,因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求它们必须相衔接、相适应,所以在坚持土地承包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规范和改进农村土地政策,使有限的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这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第四、部分农村干部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农村经济,对农村干部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要求都相当高。不仅要能够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还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现在这样的干部还不多,虽然有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在外地务工,一些人学到知识回来了,在自己致富的情况下也带动了一些人,但是有些村子却没有这个条件,选不出非常优秀的人才来当村干部,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发挥,农民缺少一个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土地合理流转亟待解决
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这也是我在这次两会上的提案。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研,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措施,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很多农民工进城后留下的土地,或他人代耕,或由家中老人孩子照看,基本处在自给自足状态,造成了部分土地闲置。但另一方面,一部分拥有种田技术、不愿外出打工的农民,又没有足量的土地可种。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盘活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广泛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以户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如何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衔接,如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当前需要认真研究。
从临沂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是由龙头企业以租用的方式,将农户土地按企业产业布局统一进行标准化生产。原有土地的农民则按合同约定获得土地租金,部分农民成为企业雇用工人,在得到租金的同时还可拿工资,二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承接过来,在合作社成员中安排耕种,按略高于种粮收入的价格,给原有土地农民以补偿,三是由种粮大户通过亲友关系,将农民原有土地转接过来进行规模种植,按约定标准给予补偿。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其经营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其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尽量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达到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并存的双赢。
1低碳经济的内涵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的现代化产物,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也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从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低碳经济有助于社会各大产业的转型发展,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包括以下2项基本特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生态环保化;生产活动中经济发展低碳化。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开拓一条全新的低碳发展路线,制定多项有利于减排降耗的方案,优化经济发展流程,才能顺应低碳发展潮流,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发展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2.1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1.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农业经济必须要采取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要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以降低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活动中剩余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使用,从而避免这些剩余物、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除此以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以逐步建立一个环境优化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2.1.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收入,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工作者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国家推出的相关法规,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并立足当地实际,选择最优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开拓“碳中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针对农作物这一天然特征,相关人员应考虑农业生产中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实现“碳中和”,从而达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的目的。譬如说:在土地闲置的季节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并在适宜的地带上种植树林进行隔离。不仅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以吸收温室气体;隔离带中还可以种植家畜食用的草料。这种利用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直接解决了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不对等的问题,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动劳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农业从业者亟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单位可以定期对农业者进行科技讲座,向他们灌输一定的科学技能知识;还要在当地建立信息交流展,及时解决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调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识,从而革新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结语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低碳发展也会随之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只有实现经济与低碳的融合,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才能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进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低碳环保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