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17:2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骨质疏松预防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康教育;预防护理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我国发病人数已逾1亿,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位“国际骨质疏松日”。我国目前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指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此时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2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者都属于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分为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的功能包括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参与钙、磷的代谢。骨的代谢活动受到神经、内分泌、饮食习惯及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骨生成与骨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如果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吸收增多,就会出现骨质疏松。对骨代谢影响较大的内分泌因素有:
1 甲状旁腺激素,使骨细胞溶骨作用加强,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使血钙升高。
2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减缓骨吸收。
3 生长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加速骨形成。
4 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激活骨形成因子,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增强降钙素分泌。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高发病种,典型的症状是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胸廓变形导致呼吸困难,而最大的危害是极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 中国专家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两部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选用:
1.1 标准差法:①BMD(髋骨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个标准差之内为正常;②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2个标准差之内为骨量减少;③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标准差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1.2 百分率法:①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12%为基本正常;②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③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25%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患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
2.1.1 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必须摄取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因为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可以有效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同时要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
2.1.2 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
2.1.3 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
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反应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老年人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预防和护理指导
3.1 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宣传骨质疏松症的一般知识和治疗预防要点,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日常饮食调养,使患者对该病有系统的了解。取得患者的合作,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3.2 合理膳食:为了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首先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合理膳食搭配。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强调补充足够的钙,特别是饮食钙尤为重要。保证每日摄入钙的标准量在1000~1200mg以上。防止夜间骨质丢失,可嘱患者睡前饮牛奶,为防止便秘,酌情增加水果、蜂蜜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选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酸奶、深绿色蔬菜豆类和豆制品、虾皮等。服用钙片时应避免同时食菠菜,因菠菜会与钙形成复合物而影响吸收。
3.3 功能锻炼: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采取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散步、慢跑、或健身操等户外活动。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3.4 合理用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钙剂、维生素D及衍生物、中药治疗等。在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及药物中毒,并且不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补充钙剂。补钙坚持1年以上,才有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女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50~60岁(绝经后)需1000~15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男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补钙过多还可引起高血钙,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故服药1个月后应检测血钙浓度,以后3~4个月定期测一次。补充钙制剂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和磷元素。钙磷比为1:1~3:2。适量补充维生素K,它有助于骨钙的沉积。
3.5 自我防护: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松脆,易发生骨折,所以必须防治滑倒、摔倒。避免在雨雪天气外出,外出有人陪伴,挽扶。浴室地面有防滑设施,并有足够的照明,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提重物,上下楼梯扶扶手,借助手杖。
4 预防OP健康教育内容
4.1 预防OP的整体策略包括:年轻时建立骨质,增强骨库;成年和老年期间保持或减少骨质流失,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后;老年人特别注意饮食,增强体力,防止跌倒;保护骨质不是一时兴致,需要一生的坚持。
4.2 预防OP要有完整的计划
4.3 均衡饮食,保持适当体重多吃钙质食物,如奶类(1ml牛奶=1mg钙)、豆类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肝脏等。有利于补充钙质和骨质的贮存。
4.4 经常运动,保持良好姿势适当的负重运动给骨骼应力刺激,刺激骨生长,防止骨质流失,而且适宜的运动能加强肌肉能力和反应力,减少跌倒的机会。运动要安全、有效,多做户外行走、慢跳、伸展运动,避免做弯腰、抬物等动作。
4.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过度喝酒及吸烟对骨骼有害,引起骨质的流失。因此必须戒酒、戒烟。
4.6 家居安全,预防跌倒老年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退化,反应慢,应多适宜运动增强反应和平衡力。清除房间里及周边的环境障碍,保证行走安全。
关键词:阿仑膦酸钠;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疗效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骨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由于骨质的脆性增加,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即在受到轻微的创伤或者行动时偶尔的重心失中导致的歪脚或者跌倒,有时候甚至是在无外伤的情况下也非常容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也非常痛苦。通常在骨折发生之前,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1-6]。临床病例资料调研表明,在患者中,该病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大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到了中老年期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关,尤其是该病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近年来,在我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是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现将180例患者治疗情况的对比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共计1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年龄70~86岁,平均(78.4±1.2)岁。腰背疼痛病史3周~5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其中,每组男36例,女5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男>75岁。女>70岁,OP的诊断标准(1999WHO标准): 骨量丢失12%以下为正常;丢失13%~24%为骨量减少;丢失25%以上为骨质疏松;丢失25%以上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丢失37%以上无骨折,也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阿仑磷酸钠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15)1片/周(70 mg),另服骨化三醇0.25 μ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50 IU/瓶(1 IU相当0.2 μg纯肽),国药准字H20052161)治疗,使用时按照说明,进行肌肉注射。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4 疼痛症状评分:骨骼疼痛观察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来测定疼痛强度,按疼痛程度分为0~10分,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疼痛,患者可以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且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患者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疗效判定:显效:VAS<2,不影响睡眠,翻身,坐立行走基本痛;有效:VAS<5,睡眠改善,活动时疼痛减轻;无效:VAS评分在6分以上,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
1.5 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通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的显效患者比例为91.1%,总有效率达98.8%;对照组的显效患者比例为78.8%,总有效率达93.9%。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90
82
7
1
91.1
98.8
对照组
90
71
13
6
78.8
93.9
P值
<0.05
>0.05
2.2 不良反应:本研究所纳入的180例患者,通过用药前的观察和记录,均表明,其在用药前无恶心、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用药后,有个别病例出现不适,其中头晕者2例,恶心者3例,食欲减退者5例,以上不适症状均出现在在最初用药阶段,即用药的前4 d内,1周之后不良反应自行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较高。该类疾病,患者容易骨折,疼痛难耐,生活质量不高,因此提升其诊治水平,对提供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性骨质疏松除了治疗之外,预防也很重要,主要预防措施有:①从营养摄入的角度出发,多摄入一些维生素,还有钙质的补充;②加强体育锻炼,适量运动;③运用钙剂进行治疗等。
阿仑磷酸钠和鲑鱼降钙素均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但文献调研表明,至今未发现将两者联合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报道。本文的临床研究表明,两者联合用药,对对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8.8%,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张 燕.6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4):61.
[2] 林 华.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防治老年骨质疏松[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6):407.
[3] 柏玛丽.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1):36.
[4] 陈龙军.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信息,2000,17(3):35.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
骨质疏松是一类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精度、无创性、高准确性、快速等优点而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的监测以及对疾病产生的危害作出有效的评估上。然而长期以来,公众由于缺乏对骨质疏松了解,极少能主动要求进行骨密度方面的检测,更别说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了。本文通过对健康的中老年妇女233人进行骨密度检测,简单分析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实际意义,并以次提醒各方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资料与方法
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009年4月~2010年5月到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年龄40~79岁,并经体检排除内分泌、肾病及其他的代谢性疾病以及经仔细询问排除有口服过有影响骨密度值的保健药物等,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每日检测前均行骨密度仪的质量测定,在所有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后,再对体检者进行检测。检测前嘱体检者祛除有影响的衣物,并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详细记录并输入检测仪,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
结 果
233例中老年妇女腰椎前后位、股骨近段的骨密度检测分析,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情况,见表1。
表1 233例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情况
讨 论
上表结果显示,妇女在中年期就已出现了骨量减少,并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增长趋势,尤以骨质疏松的增长为明显。
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疾病,因其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而极具隐蔽性,使得人们对其缺乏警惕而延误最佳的防治时期。当随着骨量逐渐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身体疼痛、身高变矮或骨折等明显的症状,甚至身体畸形,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更严重者可因骨折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如月经、怀孕、哺乳、绝经等则更易、更早、更多地患有骨质疏松。一项调查显示,有25%~30%的中老年妇女存在严重骨质疏松[1],甚至有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罹患骨质疏松的人群中>60岁的老年妇女约占到了80%[2]。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缺少从正规渠道获得基本的医学保健常识,使得大众对骨质疏松这种以老年性人群多患的疾病及其引起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或知之甚少,多数人认为该病是人老后必然发生的生理性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或者滥补钙。甚至许多医疗部门、医生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在许多单位的职工进行年度身体健康体检计划中鲜有针对骨密度检测作出安排,广大的公众个体就更不明白骨密度检测的实际作用。而目前医学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然而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危险因子的作用,避免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3,4],关键是要提早进行预防,如根据骨骼在生长过程中,骨量经由生长期向高峰期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平衡,然后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骨量在缓慢的流失的这一规律,在骨骼的生长时期即孩童时代就开始进行,通过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措施保证骨骼在生长时期最佳峰值骨量的获取,提高骨骼的坚实度,并将预防措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对骨质疏松要正确认识,加强早期的预防,这比骨质疏松发生后再采取治疗要重要得多。
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医师要积极关注骨质疏松的危害,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各级医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公众进行健康的医学常识普及教育,让大众得以了解骨质疏松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促进人们增强对骨质疏松类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根据骨骼的生长规律及骨量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方法,防止骨量的提早流失,同时加强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检测,以便于了解个体的骨量含量及患病的风险,特别是预测骨折的发生机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或干预性的治疗,防止或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5-8]。
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并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随着增长。对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各级医疗部门及广大的医务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孙桂娟.浅谈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20-121.
2 林小芹.骨质疏松症防治新进展.社区医学杂志,2007,5(19):46-47.
3 鲁丽君.为你的骨骼加油.人人健康,2010,20:21.
4 李芸芸.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百科知识,2009,5:37-38.
5 刘小珍,陈庆瑜,甘小玲,等.286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析及干预措施.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6):459-460.
6 李红桂,胡陈蔚.健康教育干预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护理研究,2005,19(6):996-997.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处理应重在预防,因为到目前为止,对本病尚无理想和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经过多方治疗后,虽然有时主观上自觉症状有所缓解,但实际上已经发生的病变很难使其恢复至正常。特别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说明,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很多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通过适当的活动锻炼,增强体质而消除,另外,对于本病的了解也有助于治疗。因此,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高度重视。
1.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原发性骨质疏松,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年龄人的骨量峰值对于预防和延缓本症的发生也很重要。骨量储备越多,以后即使随年龄增长逐渐丢失,其剩余部分仍足以抵御轻微外伤所致骨折。因此从青少年时代就应注意增加及维持骨量,减少其丢失。可使骨量减少,增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机会,认为是高危因素,①吸烟;②酗酒;③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④体重过低;⑤月经初期延缓;⑥过早绝经;⑦不活动;⑧摄入类固醇激素;⑨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⑩钙摄人不足。通过正确认识和了解上述不利因素后,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于高危因素及早戒除或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从而减轻或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2合理活动,适当锻炼。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是防止骨量丢失的简便和有效的措施,可有助于减少及延缓骨量的丢失,为此,应自动加强身体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对各种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尽可能地参加多种类型体育活动,并制订长远的健身计划、坚持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无疲倦或肢体疼痛感为度。
1.3合理饮食,适当补钙。骨量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与营养及矿物盐的合理摄入密不可分,儿童期钙的摄入量对骨量峰值起重要影响,养成自动摄取合理饮食(包括钙、蛋白、糖、脂肪及其它营养素)的良好习惯。对骨的发育和骨峰值十分重要。钙的最好来源是饮食。如多食牛奶、排骨汤或骨头汤、多食豆类食品、水果及新鲜蔬菜,均有利于人体获取骨质生成所需要的足够钙元素。由于我国的饮食结构是低钙型的,每日钙的摄入量只有400―500mg,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1000mg的日摄入量,因此,在我国提倡儿童补钙尤为重要。
1.4药物预防。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目前主要有两大类:抵制骨吸收的药物有钙剂、雌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依普拉封和维生素D。刺激骨形成的药物有:氟化物、同化激素和依普拉封等。
①钙剂:为骨矿化所必需。钙的正常平衡有利于骨量的维持,钙亦通过减少骨的重建而抵制骨转换,我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人的骨骼特点、体型特点和饮食结构定出中国人的日元素钙摄人推荐剂量为800mg。
②雌激素:主要作用是抑制骨吸收,降低骨的重建率,可以预防骨量的丢失,减少骨折发生率。目前对于绝经后早期妇女,多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如尼尔雌醇2ml\2周,对应用雌激素的主要顾虑是子宫内膜癌,加用服激素后可完全避免此种顾虑。
③降钙素:其快速作用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慢性作用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有止痛、增强活动能和保持钙的平衡、减慢骨丢失和减少骨折发生的作用,如益钙宁、密钙息等。
④双磷酸盐:其作用原理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但在大剂量应用时可抑制骨的矿化,因而在应用时必须采用间断、周期的方法,同时合并应用钙剂和维生素D。
⑤依普拉封:有雌激素样的作用:但不具有雌激素固的特性,它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形成。
⑥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的吸收,对钙吸收不良或摄入不足者,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降低骨折发生率,充足的日照可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
⑦氟化物:可是著地增加骨的形成,阻止骨量的继续丢失。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中医药治疗
目有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应用最多的是雌激素,降钙素,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但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中医药根据“肾主骨”理论,提出肾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临床运用滋肾健脾,活血通络的药物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与西医的化学物结合使用疗效更好。
【关键词】类风湿性;X线;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7-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笔者收集整理该病的X线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正确诊断。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以来在我院经过X线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4岁-68岁,病程半年至15年不等。临床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皮下结节等症状。
2 X线摄影结果
2.1 软组织改变:软组织肿胀32例,以掌指关节、腕关节居多,其中双膝关节肿胀2例,表现为关节脂肪垫受压移位、变形,右肘关节肿胀2例,表现肘部后脂肪垫移位,病程较长者,关节周围软组织位线缩小,以尺骨茎突处明显。
2.2 骨质改变:骨质疏松,出现于近指(趾)关节骨端,掌(跖)骨端40例,整个骨干疏松28例,膝关节、肘关节、颈椎各2例,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规则,皮质中断或呈小锯齿状囊状小透亮区,以距关节较远处较多,以腕关节改变较明显,而在肩关节以肱骨大结节处较表现明显,在膝关节表现为股骨髁间凹、髁间嵴。关节面下囊状透亮区,在关节边缘可见增生性改变,颈椎以上部颈椎改变明显,表现枢椎齿状突毛糙,小关节面钩椎关节毛糙、模糊,在跟骨结节处出现囊状侵蚀。周围骨质不规则破坏:骨质硬化,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1例,位于掌骨远端尺骨茎突呈泡沫状增大6例,皮质增厚2例位于腕骨及跟骨。
2.3 关节改变: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及狭窄、半脱位。关节狭窄24例,以腕关节、掌指关节为多,关节骨性僵直2例,表现为关节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均在腕关节;腕关节半脱位4例,表现在舟月、尺桡关节、桡腕关节间隙增宽,掌指关节半脱位7例,表现为远侧内尺侧脱位。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分四期:Ⅰ期有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本组10例;Ⅱ期出现骨质疏松,软骨及软骨下轻度骨侵蚀或骨破坏,远期受限,肌肉萎缩,本组16例;Ⅲ期表现骨及软骨明显破坏关节变形,肌肉明显萎缩,但关节仍未强直,本组12例;Ⅳ期除具有上述3期改变外,并有关节僵直,本组2例。
3 讨论
本组通过对40例RAX线方面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软组织改变较显著,而远端指间关节改变较少见;当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关节受累严重时,均向尺侧便宜畸形,较有特征,主要由于腕指关节的骨膜炎侵蚀骨质使韧带拉长丝裂所致;骨质疏松是RA重要特点之一,骨质疏松先出现于近端骨端,而骨干中部仍保持正常密度,此点在其它类型的关节炎不多见;腕关节出现骨质改变,间隙改变而踝关节表现正常,掌指关节受累者,跖趾关节未见改变,阎世昌等认为[1]当腕关节受累时,踝关节有保护倾向,腕关节骨质改变相对其它病变部位关节改变明显,我们统计数字显示75%(30/40)RA侵犯关节的多发性,对称性多见,RA累及颈椎,以上颈椎改变明显,特别是环枢关节改变,包括半脱位、骨质疏松、骨侵蚀等。
本病尚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增生性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阴性。②.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尤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时相混淆,下列各点可资鉴别:起病一般急骤,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常同时发生心脏炎;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阴性;水杨酸制剂疗效常迅速而显著。③.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限于单关节或少数关节时应与本病鉴别。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X线检查早期不易区别,若有骨质局限性破坏或有椎旁脓肿阴影,有助诊断。关节腔渗液作结核菌培养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④.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前认为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但是,本病始于骶髂关节,非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阿司匹林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效的药物治疗本病能奏效。
到目前为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缺乏明确的预防措施。以下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一些预防措施: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凡是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就强,很少患病,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2.避免受风、受潮、受寒: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受凉、受潮等病史,提出了这些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3.注意劳逸结合: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过于疲劳,人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发一些疾病。4.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方面,遇事要注意不可过于激动或长期闷闷不乐。要善于节制不良情绪,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心胸开阔,生活愉快,进而使身体健康,要记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5.预防和控制感染:实验研究表明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之一,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肩部问题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3个月,有70%左右发生肩痛及其相关功能障碍,限制了患侧上肢功能活动和功能的改善,常见的有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部软组织损失(如肩袖损失、滑囊炎、腱鞘炎)等。这会影响患者的主动康复训练,疼痛抑制了肌肉活动,阻碍了偏瘫侧肩功能的恢复。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痛、手水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剧)、皮温升高、消肿后肌肉萎缩、伸直挛缩,可能是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不恰当的牵拉有关。
防治对策 避免上肢外伤(即使是小损伤)、疼痛、过度牵拉、长时间悬垂,已有水肿者应避免输液。冷疗具有止痛、解痉、消肿效果,用9-11℃的冷水浸泡患手30分钟,1次/日。主动、被动活动应首先进行肩胛骨活动,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行三围的肩关节活动,避免上肢伸展的持重活动。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也有一定的疗效。口服或鞘内注射类固醇制剂对肩痛较好,可减轻局部炎症。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指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关节盂处空虚,肩峰与关节盂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1横指。主要是由于冈上肌、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功能下降。早期可无任何不适,日久可出现剧烈肩痛,可合并肩关节活动受限。
防治对策 脑卒中患者应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坐位时患肢可放在轮椅的扶手或支撑台上,或采取其他良好的肢位;站立时可用肩托防止重力作用对肩部的不利影响。
治疗目的在于纠正肩胛骨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位置。手法纠正肩胛骨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伸;刺激肩胛骨周围起稳定作业的肌肉活动或增加其肌张力;用冰块或电疗法,可刺激肌肉活动;针灸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全关节无痛性被动活动,应避免牵拉患肢。
重点提示 脑卒中后肩部问题应以早期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发病3个月内是治疗的最佳时间,可阻止损害的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患者由于患侧下肢主动运动差,长期卧床或下肢下垂时间过长,肢体肌肉对静脉泵的作用降低,使得下肢血流速度减、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的破坏,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临床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局部温度稍高,受累关节被动活动受限,严重的可出现发绀、肢体远端坏死。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急性心衰,危及生命。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防治对策 早期预防可以避免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方法有下肢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抬高下肢(卧床时)和穿压力长筒袜;下肢外部气压循环治疗;下肢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应避免局部的被动治疗,可采用肝素抗凝治疗、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有高度深静脉血栓危险的特定患者(如深静脉血栓病史、病态肥胖或具有已知的血栓形成倾向者)以下干预方法可权衡利弊后谨慎应用:使用预防剂量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和使用长及大腿的弹力袜。建议所有患者一旦可能即可开始活动(包括使患者在床上移动、坐起、站立,甚至行走)。
重点提示 早期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
压疮
压疮高危患者可能具有以下情况:①自主活动能力受损;②糖尿病;③外周血管疾病;④尿便失禁;⑤体重指标过高或过低;⑥感觉障碍;⑦并发其他恶性疾病。
防治措施 应用可靠有效的压疮危险性评估工具,如Braden量表,有助于预测压疮的产生。压疮的干预措施包括适当的、定时翻身,正确的移动技术,应用气垫床和海绵垫,酌情使用预防压疮的辅料,及时清理大小便,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对已出现的压疮应及时解除压迫,进行创面处理,必要时考虑外科治疗。
重点提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压疮危险性评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
脑卒中偏瘫后长期卧床,负重减少会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可引起一系列症状,易导致骨折,且预后较差。骨折通常发生在偏瘫侧,这主要是因为患者更易向偏瘫侧跌倒且偏瘫侧骨质疏松更为严重的缘故。脑卒中后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早期康复训练和必要的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
重点提示 对脑卒中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减少卧床时间,早期进行康复干预,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骨质疏松。
关节挛缩
挛缩是由于脑卒中患者长时间骨骼肌肌张力增高,受累关节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使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短缩、弹性降低造成,表现为关节僵硬,以肩关节外旋、前臂旋后、腕和指的伸展、踝背屈、髋内旋方向的运动受损最常见。支具能够持续牵拉痉挛肌肉,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重点提示 控制肌张力预防挛缩的发生和发展,做持续牵拉,必要时手术治疗。
卒中后疼痛
脑卒中患者出现疼痛可能是原有疼痛症状恶化,也可能是脑卒中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浅的、烧灼样、撕裂般或针刺样的感觉,通常因触摸、接触水或运动而加重。脑卒中后疼痛包括由于痉挛、肌肉无力造成的关节痛、头痛、中枢性疼痛及肩痛。
卒中后疼痛的原因有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不足引起的关节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的挛缩,对瘫痪肌的过度牵拉,不正确的处理引起的创伤、扭伤、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异位骨化、骨折,末梢神经麻痹和丘脑性疼痛等。卒中后疼痛是由脑卒中引起的对侧偏身的自发痛或继发性剧痛,患侧半身感觉过敏,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对通常的镇痛剂和治疗反应不好。
人在25岁以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0岁以后,骨钙每年以0.1%-0.5%的速度减少,进入自然老化过程。人一过青春期后,骨骼就不再生长,骨质中的钙吸收和流失处于平衡状态,补钙也只起维持和巩固骨质的作用。到60岁时会有50%的骨钙减少,此时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可称之为隐形杀手,谋财害命。
据《健康之友》
1.什么是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
目前认为,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象。当具备上述现象,患者又伴发有因骨质疏松引起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腰背疼痛时,称为骨质疏松症。
2.骨质疏松症分为儿火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和目前防治的重点。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
3.骨质疏松症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当骨骼发生骨质疏松时,虽然其骨骼的外形与正常骨从外表上看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骨显微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变化。随着骨骼中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丢失,原本密实的骨小梁中形成了许多孔隙,骨小梁也变细、变薄甚至断裂,导致骨骼承受各种负荷的能力(骨的强度)下降。在同样外力的作用下,疏松的骨骼发生骨折的机会自然就增加了。(2)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丢失以骨基质为主。骨基质是维持骨韧性的重要物质,骨基质的丢失可以造成骨的脆性增加而韧性降低。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缺乏对外力的耐受性(抗外力降低)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率升高的原因。(3)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机体逐渐衰老的原因,老年人肌肉组织弹性降低,失去对骨的保护与协调作用,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4.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有下面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做骨密度检测:
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以上,即使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也应去医院检查。
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以下,有以下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1)有脆性骨折史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
成人。
(2)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
成人。
(3)体形瘦小、过早绝经、育龄期闭经或月经稀少的人。
(4)长期素食、蛋白质摄入不够或过多、奶制品或含钙食物摄入不足、吃盐过多,以及维生素D、C、K摄入不足的人。
(5)生活习惯不良者。如长期大量吸烟或饮酒、长期饮用过多含咖啡因或碳酸饮料者。
(6)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或肢体瘫痪者、发生骨折后的病人以及长期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等。
(7)有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
(8)x线检查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9)服用某些药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激素、利尿剂、抗生素、抗血液凝固剂以及接受化学治疗等,都易导致骨密度下降。
5.为什么绝经后的妇女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的妇女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有关。其作用机制,简单地讲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1)雌激素有促进降钙素分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功能。雌激素缺乏时,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可导致骨吸收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2)雌激素缺乏时,抑制了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由于甲状旁腺激素是肾脏将无活性维生素D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的催化剂,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时,活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生成原料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症。
据《卫生与生活》
骨质疏松曲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
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高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
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的认识误区/吴润寰
误区一
补钙等于治疗骨质疏松――钙的摄入可以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因此,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的综合治疗。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的骨质疏松中心规范治疗。
误区二
喝骨头汤能够预防骨质疏松――骨头汤中的钙含量有待确定,同时骨头汤里大量的脂肪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其他危害。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少油、不宜多吃高蛋白质和含咖啡因的食物。
误区三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现象,与年轻人无关――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特有,年轻人同样需要注意。就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大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接受正规治疗,预防骨折,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四
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定期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骨密度变化。
误区五
骨质疏松是小病,治疗无须小题大做――骨质疏松不只是平时的腰酸背痛而已,发生骨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一旦跌倒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危害极大。所以,生活方式调整、规范治疗和防止老人跌倒都是非常关键的。
误区六
骨质疏松症治疗自己吃药就可以了,无须看专科医生――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
误区七
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宜宙静不宜动――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出现骨质疏松,肌力也会减退,对骨骼的刺激进一步减少。这样,不仅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误区八
骨折于术后,骨骼就正常了――发生骨折,往往意味着骨质疏松症已经十分严重。骨折手术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方式,而全身骨骼发生骨折的风险并未得到改变。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治疗骨折,还需要客观评价自己的骨骼健康程度,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防止再次发生骨折。
据《健康博览》
预防骨质疏松:补钙、治疗和运动
延缓骨量丢失和防止骨折是防治骨质疏松最好的方法和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有人将之列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范畴,实际上有其特有的因素(如遗传、妊娠、哺乳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某些疾病或某些原因所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其治疗、预防的原则应是共性的。
1.对症处坪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有疼痛、驼背、骨折等,根据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处理。
2.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别强调年龄段,女性35岁以前为骨量增长期,此后逐渐丢失,50岁以后呈快速丢失。在骨量增长年龄段我们尽量使骨峰值加大,并使骨峰值维持较长时间,在骨量丢失年龄段(女性绝经前),应延缓其骨量丢失,在女性绝经后快速丢失时应采用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雌激素替代疗法)。骨量丢失年龄段,女35岁以后,男40岁以后,应想尽办法延缓其骨量丢失,特别注意的是70岁以后的老年人要想通过治疗未延缓骨量丢失很不容易。
3.预防骨折的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所以预防骨折的发生是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中最重要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使骨峰值达到最大,延缓骨量丢失,这是预防骨折的发生最有效的步骤。在摔倒的几率中视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保护视力,使其减少摔倒的机会。
警惕冬季骨质疏松症
冬季寒冷的天气为行人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行动迟缓的老人更容易发生骨折事故。调查发现,老年人在冬季骨折的发生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出24%,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有椎体股骨颈、桡骨远端、肱骨髓端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维生素D的浓度在冬季显得特别!低,而影响钙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使骨的一个单位容积内骨组织总量减少,稍小的外力作用即可导致骨折。同时,骨质疏松症也是导致老人摔倒易骨折的直接原因。
三个年龄段最需要补钙/曹文平
1.婴幼儿、儿章与青少年时期这是骨骼需要成长的时期。婴儿由于母乳喂养与牛乳喂养不同,钙的吸收有所不同。母乳中钙的吸收率可达55%~60%,而牛乳喂养的,不论是普通牛乳或配方乳,吸收率都只有40%左右,因此单用牛乳喂养的婴儿必须补充钙。1-10岁儿童每天适当补钙就够了,而女性从12岁起就需要增加钙的摄入量。
2.青壮年期
这一时期,需要将骨密度维持到最高点,骨密度越高,到老年就越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一般骨密度最高的峰值发生在20岁以后一直到30多岁,每日可以补充钙1200-1500毫克。
3.老年时期
这一时期,骨骼中的钙容易丢失。四五十岁以后骨骼中的钙输出大于输入,因此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对钙的摄取应该提高到1000毫克。
日常生活中,可多食用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水产品如鱼、虾皮、虾米、海带、紫菜等,含钙量高且易被人体吸收:豆制品为上好的补钙食品,如豆浆、豆粉、豆腐、腐竹等;奶制品如鲜奶、酸奶、奶酪等,是小儿摄取钙质的优良食物:另外蔬菜也是钙质来源之一,如金针菜、胡萝卜、小白菜、小油菜等。
六类预防阽质疏松
1.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有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D(也叫骨化醇、钙化醇)胶丸,每粒含维生素D:为1万国际单位,每次服1~2粒,每日2~3次;另一种为维生素Dz针剂,每支40万国际单位,每周注射1~2次,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应用。
2.摄入钙制剂钙的缺乏是产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成年人钙的吸收量与排出量大致相等,一般不会出现缺钙现象,而老年人由于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加之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因而容易出现缺钙现象,应注意补充,日常膳食是摄取钙的最佳途径。常用的补钙及钙调节剂产品有碳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葡萄糖酸钙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活性钙、降钙素、双磷酸盐类等。
3.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A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常用药,常与维生素D合用。维生素A除了具有维持上皮细胞的功能完整及参与细胞代谢外,还参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当体内维生素A缺乏时,骨组织就会变性,软骨内骨化过程就
会变慢,但骨膜的骨化过程仍在进行,从而造成骨骼畸形。维生素A缺乏还可造成肾小管损伤,影响钙的重吸收。日常膳食中动物肝、动物乳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药物补充维生素A可选用鱼肝油胶丸,一般每次1粒,每日2~3次。
4.服川维生素c维生素c是骨骼代谢的重要物质。当机体缺乏维生素c时,骨骼内的蛋白质、多糖类物质的代谢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使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减少,而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是骨骼中骨基质的基本成分,骨基质生成减少,骨骼的发育和生长自然会受影响,从而产生骨质疏松。维生素C在肠道内还可与钙离子结合,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药物补充维生素c可选用维生素c片,每次2片,每日2-3次。
5.使Ⅲ性激素老年性骨质疏松与血液中的激素,特别是性激素失调有直接关系,所以,使用性激素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性激素有雌激素类、雄激素类、雄激素衍生物等,可在医师指导下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
6.选用补肾类中药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因此,服用具有补肾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如黄精、刺五加、菟丝子、天冬、麦冬、枸杞子、山药、地黄及剌五加片、六味地黄丸等,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
几种适合骨质疏松速者的运动
1.踏步和步行研究证明,骨骼纵向的压力对于减少骨钙的丢失最为重要,因此运动疗法的设计首先要在纵向为骨骼施加压力。也就是说,外界压力的传导方向和骨骼的轴线一致。例如,下肢的骨骼一般与地面垂直,因此运动产生的力量传导方向最好也与地面垂直,这样疗效最佳。根据此原理,原地踏步运动和步行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因此无论是原地踏步还是步行前进,人身体的受力都与地面垂直并沿下肢骨骼传导。由于下肢骨骼受到来自垂直方向力量的刺激,可以缓解骨质的丢失。
2.跳跃运动跳跃时人的体重沿脊柱及双下肢向下传导,使骨骼受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跳跃的时间及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强求一致。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跳跃时可以扶墙、扶家具、扶树木等,防止摔倒。
3.踮足运动踮足运动有利于脊柱和下肢骨骼上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减少骨钙的丢失,尤其对骨质疏松症造成脊柱弯曲(俗称驼背畸形)的老年患者,通过踮足运动,增加了脊椎椎体上骨小梁的密度,加强了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起到稳定脊柱、减少椎体变形的作用。
运动方法:患者站立位(必要时可以扶墙、扶树等,以稳定身体),深吸气后,慢慢将足跟抬起,用足前掌支撑地面,维持3-5秒钟后放下足跟并呼气,反复进行10-30次。经过上述练习可逐渐增强踮足的频率和维持时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双手提起数公斤的重物踮足运动,每日做1~3次。
临床上因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骼本身病变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就诊的病人逐渐增多,骨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溶骨性的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不少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有时因病理性骨折后才被发现。甚至导致休克、软组织伤、出血等急症,我们临床医生要重视引发病理骨折的原因,及早进行采取预防护理措施,防止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病理性骨折的常见原因
1.1骨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溶骨性的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属于转移性骨肿瘤的如转移性肾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不少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有时因病理性骨折后才被发现。
1.2 骨质疏松
老年、各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萎缩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主要影响脊椎骨、股骨颈、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肱骨上端及桡骨下端骨折较为多见。肢体瘫痪、长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
1.3骨髓炎
骨髓炎病人因骨组织受炎症的侵蚀,骨质脱钙疏松,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若发生骨折,应积极地争取治疗,用小夹板或石膏绷带进行固定,同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1.4 骨结核
骨结核病人的椎体或者椎弓的骨质因结核破坏而出现化脓、干络样物质等,导致病理脱臼或移位,容易发生病理骨折。见于椎体股骨头等负重较的部位。
1.5内分泌紊乱
由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的脱钙及大量破骨细胞堆积,骨小梁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虽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纤细的编织骨或非钙化的类骨组织,而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
1.6.骨的发育障碍
有多种属于这类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胎儿或儿童时期发病,乃由于先天性间充质发育缺陷,不易分化为骨母细胞,同时骨母细胞合成骨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障碍,因此长骨骨皮质很薄,骨细而脆,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称为脆性骨综合征。而骨折后新形成的骨痂为软骨性,或为纤维性,难以发生骨化。
以上人群尽量避免外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出现胸腰椎的骨折,生活中尽量避免坚硬物体撞击,翻身、弯腰等动作要轻柔,怀疑已经发生胸腰椎病理性骨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尽量睡硬板床,协助病人翻身时应二人合作,轴线翻身等.防止再次骨折发生,引发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
因此,对这些有病理骨折病因的人群要进行预防和护理措施,减少病理骨折的发生以及病理骨折的并发症对身体造成的损害,甚至因其导致生命危险。
2 病理性骨折的预防护理措施
2.1 病理性骨折的预防:
2.1.1 对病理性骨折的危害要加强重视,了解相关病理性骨折的预防知识。
2.1.2对骨质破坏严重,或术中骨质损伤严重者,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患肢,防止骨折发生,对股骨上端骨质破坏严重的,除固定外,还应同时牵引,以免关节脱位,造成畸形。
2.1.3 对于术后患者骨质破坏较甚者,要注意适当活动。对卧床患者,翻动时,一定要小心,动作要轻,防止发生二次骨折。
2.2 病理性骨折的护理
2.2.1 骨髓炎发生病理性骨折后,要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
2.2.2 患肢固定后,应注意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呼吸困难,局部肿胀和固定过紧的情况,及时纠正。
2.2.3 密切注意患肢末端血液循环情况,如观察局部的皮肤颜色、温度和知觉,以及手指和足趾的运动变化。
2.2.4 固定后,要抬高患肢。搬动患肢时,要多加小心,妥善扶托,避免脱们和骨折端移位。
2.2.5 患肢的皮肤,每周擦洗1次。在允许的情况下,给病人翻身,以防褥疮发生。
2.2.6 及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根据"动静结合"的原则,在患肢固定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做一些轻微的功能锻炼。
2.2.7 患肢疼痛时,可采用针灸止痛。上肢痛,针刺合谷、外关穴;下肢痛,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内庭等穴。必要时服止痛剂。
综上所述,有病理性骨折病因的患者,临床上医护人员要及时健康教育,要患者自己有自我保护的心理,在生活当中注意病理骨折的发生,我们也要给予正确的预防措施,减少骨折的发生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甚至骨折后引发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我们要在重视和遇见的前提下,进行采取一些得力措施,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对病人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